第一篇:大集街黄虎村茭白基地简介专题
大集街农业生产参观点简介
参观场所:黄虎村茭白基地
大集街黄虎村邻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距街办事处仅3.1公里,是大集街的农业大村。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土壤深厚肥沃,质地疏松,降雨量较为均衡,环境清洁无污染,极适合绿色蔬菜生产。
黄虎村素有种植茭白的习惯。2009年黄虎村建立了无公害茭白基地,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0年,基地进行了茭田改造,注重名优茭白的生产,尤其是大力推广迟熟茭白,进一步提高了茭白的品质。2011年,黄虎村茭白基地种植面积达400亩,平均亩产量达3000斤,亩平产值超过3000元。基地年产早熟茭白约96吨,产值20万元,迟熟茭白510吨,产值110万元,带动全村茭白种植农户105户。黄虎村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茭白产业化基地,茭白生产成为本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
黄虎茭白基地以种植商品性好、色白味甜的迟熟茭白为主,采用间套种植模式,同时发展莲藕、荸荠等水生蔬菜,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迟熟茭白在每年中秋国庆期间的蔬菜消费旺季上市,很受市场欢迎,种植效益也有保证。
2012年,黄虎村抓住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完善茭白基地,规划总体发展规模达到500亩,投资100万元,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形成茭白生产、初级加工、产品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基地完全建成后,可年产优质茭白1000吨,年新增效益100万元,亩产值达4000元,辐射面积2000亩,带动农户800户,户年均增收2500元,推进大集街蔬菜产业发展。
第二篇:黄路村简介
黄路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黄路村位于玉垒乡东南部,与碧口镇相壤,212国道线贯穿而过,地处白水江畔,距文县县城约75公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152户,人口602人。经济作物主要以核桃、猪苓等中药材种植为主,有耕地面积928亩,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约1700多亩,大部分村社处于高山地带,全村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全年气候适宜,年降雨量适中,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 元。在2014年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以来,乡党委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开展新农村建设。
一、基础建设更上台阶
黄路村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是该村发展中的软肋,要实现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一是在2012年在陇南报社的帮扶下,联系县移民局投入30万元,拓宽维修了黄路坝社至草坪社通村道路6.4公里。同年,经过乡党委、政府协调组织半山社群众修建了大坪里至半山社的通村道路一条约1.5公里。通过积极协调,2013年将黄路村至半山社通村道路5.4公里硬化项目立项,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85%以上。二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及办公场所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在陇南报
社的帮扶下,为该村赠送电脑5台,供干部群众学习娱乐使用。三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在2012、2013年两年带领该村干部及部分群众到康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干部创业致富的视野,明确今后该村的发展思路。开展了4期技术培训,并邀请市科协主席田茂林到黄路村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猪苓、天麻等中药材种植技术和核桃综合管护技术进行培训,首先让每一名干部带头掌握一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技术,并争取户户有一名技术人员,人人都当科技明白人。为了进一步增加干部群众的信息渠道,陇南报社又筹资3000元,为该村订阅《甘肃科技报》、《农村百事通》等报刊杂志6份;为群众发放了《家庭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陇南特色农业标准》等农业科普书籍。
二、产业发展更上水平
为了彻底转变黄路村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黄路村联村单位陇南日报社会同乡党委、政府与县上相关单位,研究该村今后经济发展思路。结合该村山地林地多、有效种植土地面积少的实际,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一是在联村单位陇南报社的帮扶下,我村完成了核桃树嫁接3000株的任务,嫁接株数达到了4000多株。高质量的完成了高接换优的任务。全村开展了核桃树的综合管理,对核桃树进行了刮片、打农药、抛盘等管理措施,管理株数达到10000余株。二是为了促进该村产业的发展,组织
组建了专业养殖合作社2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三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扶持黄路村草坪社张延义为中药材种植示范户,带动周边12户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四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黄路村连片核桃种植面积比较大,为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在核桃树下种植魔芋等经济作物。
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是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社会稳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首先,自开展“双联”行动以来,陇南日报社与乡党委、政府一到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0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多起;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慰问贫困户等活动,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其次是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在2013年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教育群众加强防火、防盗意识,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村内的稳定和谐。
二是实现文化事业发展。在春节等各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演出玉垒花灯戏,组建了玉垒花灯戏表演队。积极申请,将玉垒花灯戏列为国家文化遗产。
三是教育事业有较大进步。为了促进该村小学硬件设施建设,陇南日报社为黄路小学捐赠了15台电脑,30套桌椅。
四、新农村建设
黄路村申请到2014年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危改项目,危改
户数20户,后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又增加10户危改户数。该村新农村建设及危改项目自今年5月份动工以来,已经高标准完成了20户危房的改造。文化墙与小花园也正在打造中。经过新农村建设,全村村容一改以往的脏、乱、差的状况,全村面貌日新月异。村容越来越整洁,全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五、经济发展方面
黄路村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平衡,全村主要经济收入还是以农牧业收入为主,全村森林覆盖率好,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及养殖业,所以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最为广阔。全村共有劳动力200人,接受乡政府劳务培训的人数达到230余人次,出外务工者占总劳力的60%以上,劳务输转为全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黄路村收特殊的地理位臵,有两个社地处高山地带,在2013年8.7暴洪灾害后,草坪社全社搬迁至沿河地带,但是这部分群众在沿河地带没有土地,而土地都在高山地带,造成了搬迁户无生活来源。
2、高山地带闲臵土地增多,造成了土地的浪费。
3、通往草坪社、半山社通往枣树坪的农机道路不通,群众种植庄稼无路可行,严重制约着村内特色产业发展速
度。
4、由于资金限制,黄路村新农村建设仅仅集中在一个社,其他4个社都没有资金开展,造成了村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5、产业发展帮扶力度不强,小额信贷业务帮扶不足。由于黄路村群众几乎全部是困难户,群众有发展产业的意愿,但是资金不足,贷小额信贷款,又没有相关担保人,所以贷款困难,造成村内产业发展缓慢。
6、群众思想认识不足,思想顾虑较大。虽然在开展“双联”行动中干部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但是在产业发展上,群众还存在较大思想包袱,害怕失败,自信心和主动性不够,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今后工作打算
1、加大产业发展帮扶力度。未来十年内,黄路村规划发展魔芋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核桃苗品种达到优化发展的要求,引进优良核桃苗品种,大力发展核桃经济。在养殖方面发展养猪5000头,圈养羊10000只,养鸡20000只。
2、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加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黄路坝至草坪,半山到枣树坪重建点产业路,为村内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供劳务技能培训指导,落实各项培训计划,带领村干部及群众“走出去、学回来”,拓宽发展视野,增加致
富带头能力。利用3-5年的时间,让每户群众有1名技术人员,让每一名群众掌握3-5种致富技术;有组织开展劳务输转,每户至少输出一名劳动力,年劳务输转创收300万的经济效益。
三是扩大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争取在2016年全面实现脱贫,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四是争取上级相关单位项目帮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新农村建设,争取项目资金,把其余4个社也都纳入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中来,从而实现村内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篇:黄连城村简介(2010)
黄连城新农村建设简介
黄连城村位于临颍县东南部,是一个回汉混居的民族村,古有“鸡鸣三县”之称,属豫中革命老区。全村现有耕地2300亩,2196口人,其中回族816人,台胞3人。该村集贸市场历史悠久,是临颍县东南部重要的集贸商品聚散地。主导产业有牛羊肉加工、铁业加工、商品贸易、烟叶种植等,特别是回民腌制的五香牛肉,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而闻名遐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经营的商户近80家,市场从业人员400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农工贸相结合的集贸村镇。先后获得省“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结合本村实际,以民族村集贸市场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农工贸一体化以经营为目标,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本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功能、促进发展”的原则,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投资8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拓宽整修工作,彻底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共拆迁房屋228间,新建门面楼房190间;二是引进民族特色村建设资金20万元,开挖排水沟670米,安装路灯40余盏,建设垃圾池10座;三是在东街修建景观墙90米村,栽植绿化树500余株,设置新农村宣传图画22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四是依托民族村牛羊肉加工优势,大力推广牛肉保鲜嫩化、真空包装新工艺,努力打造“赵家牛肉”品牌,以牛羊肉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共达到15家,年消售收入1600多万元;五是积极发展商贸业,2010年全村新增工商个体户30多家,营业收入达800多万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900元;六是积极开展“一村四户”、“新农村、新环境、新风尚”创建活动,先后涌现文明新风户、科技示范户、遵纪守法户、勤劳致富户82户。投资11万元的文化健身广场正在建设之中。目前该村呈现街道宽敞、卫生整洁、绿树成荫、商铺林立、村风文明的新农村景象。
第四篇:群众路线村街简介
知子营乡
xxx村村街建设及村街谋划情况
一、xxx村基本情况
据查,该村建于明万历初年(1574),因xxx姓居多,故称xxxx。
xxxx村隶属于xxxx乡,位于xxx县城正东五公里处,北邻xxxx,距xxx开发区外环线仅1公里。该村共有村民231户,987人,村街占地面积500亩,耕地1100多亩,果树300亩。村民以果树种植及畜牧养殖收入为主,共有果树种植大户5家,户年均收入3万多元,养殖大户4户,户年均收入10万余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9100元。村“两委”班子3人,党员20人,村民代表18人。村党支部书记苗凤林,1993年6月开始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该村两室建设达标,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财务监督和村民会议等各项规章制度建全,按时公布村务,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2014年xxxx村被定为知子营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街。
二、村街产业发展状况及村街建设情况
近年来,该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老果树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嫁接市场紧俏的新品种,对养殖户进行大力扶植,使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攀升。2013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以来,该村完成了村街所有主辅路近9公里的路面硬化工程,村街墙面粉刷6000
多平米,村街美化种树900余棵,安装路灯140盏,新架变压器3台,为全村231户安装有线电视,为每户发放垃圾收集车一辆,保证了村内环境清洁。
三、2014年村街谋划
201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xxxx村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继续巩固和深化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具体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2、抓好集中供水。由于杨家庄村距离知子营水厂较远,供水压力不够,该村已于2013年在村内打400米深水井一眼,升级改造饮用水管网6000余米。2014年,该村将继续优化供水系统,做好后续供水保障工作,为以后新盖房屋预留好自来水安装口。
3、抓好道路硬化。该村所有连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全部实现硬化。计划新修道路300米。为5000米柏油路重新铺油。设计标志标线,在人口密集的路段设置减速带。
4、抓好垃圾处理。以“四清”为标准,以创建“美丽庭院”为抓手,确保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在配备好保洁员的基础上,强化长效机制,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实行“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逐步形成“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5、抓好厕所改造。为了从根本上防治肠道传染疾病和寄生虫病等疾病,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连茅圈,把村内旱厕改造成双翁式水冲厕所,使改厕率达100%。
6、抓好村庄绿化。大力开展“四旁”植树,继续抓好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环村绿化。形成“院内花果飘香、街道绿树成行、村外绿带环绕、池塘杨柳婆娑”的绿化格局。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5%。
7、抓好卫生室建设。2013年在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活动中,已建设一所标准化卫生。2014年将加强卫生室管理机制,严把准入关,推动村街卫生室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医疗设备的资金投入,使村街卫生室扎根乡村、面向群众,为群众提供廉价、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8、抓好土地整理和公墓建设。结合土地优化利用综合整治,建设一个整齐美观的集体公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该村准备在村东北修建一处占地20亩的集体公墓。
9、抓好天然气进村入户。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扶持,结合距天然气管线近的优势,做好天然气进村入户工作。同时,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炉具、灶具,减少污染排放。号召鼓励村民将秸秆、树叶等柴草运到村东2公里的奥科瑞丰公司进行秸秆压块制成新能源,加快秸秆能
源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10、抓好村民中心建设。该村严格按照“七个一+八室”(“七个一”包括一个健身休闲广场、一所农民培训学校、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村务公开栏、一个阅报栏、一个科普宣传栏、一个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栏;“八室”即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身服务室、信息服务室、村民恳谈室、法律服务室、社会保障室、村民议事室)的标准建好村民中心,为农民搭建起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11、抓好环境美化。结合村民中心建设,在健身休闲广场周围绘制文化墙,各街道统一设置路牌。
12、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村街“两委”班子。该村将把办事公道、年富力强、热心为村民服务、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人选拔进“两委”班子。
截止到2月24日,该村党的群众路线活动顺利召开,动员大会由xxx主持,村街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乡级领导共同参加。会上,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了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学习完毕对村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党员干部纷纷也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把村街的谋划发展的12项重点工作以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2014年内陆续落到实处。
第五篇:马街镇感恩村爱国教育基地简介(共)
马街镇感恩村爱国主义教育
示范基地简介
感恩村(原蒿坪村)地处马街镇东南方,距镇政府2公里,属半山干旱地区。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69户341人,党员12名。耕地面积226亩,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花椒产业和劳务输转。
“5.12”特大地震给感恩村群众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破户界,异地整村重建。农户住宅规划设计为砖混结构二层,采用前宅后院布置形式,配套厨房,每户占地129.6平方米。目前,69户群众已全部完成重建任务,并搬入新居,16间350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室已投入使用,硬化村内巷道7880平方米,硬化活动中心院面1750平方米,修建村内排水渠1210米,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和农网改造工程,新修并硬化公路2公里,新建便民桥一座。
三年来,感恩村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主题,挖掘潜力,积极创建,着力建设“五基并举”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即以党校教育为基础,利用村级远程教育网络和教育书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二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基础。结合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爱我家乡、建设家乡,教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三是以感恩教育为基础,以感恩文化为主题,通过弘扬感恩文化,践行感恩责任,培育感恩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以保持感恩常态化,也因此在2008年11月该村广大群众自发向武都区民政局申请将村名改为“感恩村”,以表达永远铭记党和 1
政府的亲切关怀,世代牢记社会各界支援抗震救灾和帮助灾后重建的无限恩情,并在2010年8月8日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发生后,自发组织向灾区人民捐资,共捐款6500元,以全村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表达了感恩村人民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拳拳之心。四是以结合各项活动开展为基础,村党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以及“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村上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认真开展“学先进、创五好”、“感恩奋发、富民强村、回馈社会”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在各项基层党建活动中有步骤、分梯次的组织广大群众外出参观宕昌哈达铺革命教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春节期间组织筹办社火,并邀请老年大学书画界名人来村开展书画联谊活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为全区社会各界献上了一台文化大餐。五是以重点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采用“支部+协会”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经常性的组织产业能手、能人大户特别是产业发展一线的青年参观马街下南山万亩花椒基地、马街花椒博物馆、武都区花椒节主展馆等产业基地及产业文化聚集点,让他们感受到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感恩村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阵地,积极发挥优势,对全村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学习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倡导文明新风,以爱国主义教育促村风文明,为经济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