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实分析
文章标题: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实分析
我们医改有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存在的问题并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价虚高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04年至今,药价已降了19次。这次降价效果且不说,单从前18次降价来看,药价并没有降下来,甚至还有所升高。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改
变,人民对此意见很大。
2、药品流通体制存在腐败。药品要想进入医院,通常需要几千几万甚至更高的公关费用。
3、医保体制不够健全,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原因
1、药价虚高的原因有三:
(1)首先是中国医药行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抗生素药诺氟沙星全国就有上千家药厂在生产。为了生存,药品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质量与品种的竞争,而更多地是折扣高低的竞争。要想你的药能进医院、药店,就非得把本来只有1元钱的出厂价报到10元、20元,以留下更多的回扣空间吸引医院。于是就出现了价格越高越好卖的这种有悖于市场竞争规律的怪现象。
(2)药品定价过程缺少一套有效的药品成本审核办法,是造成药价“虚高”的源头。按理说药品合理价格并不难确定,药品价格本应由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加上药厂、批发公司和医院、药店的合理利润构成,但是由于利益驱动,有关部门基本是按药厂自己提供的申报资料来核定药价,容易形成药价“虚高”。
(3)以药养医。药品收入是中国医院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国家给医院的拨款严重不足,一般都只够维持医院正常开支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医院除了靠一些收费较高的检查项目如核磁共振、CT扫描、B超等,就只有靠卖药创收了。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医院销售药品可以得到比批发价高出15%的批零差价,并可以免交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于是药价越高,其批零差价就越大,利润也就越高。因此,医院对药品降价并不情愿,而更乐于进价格高的药品。
2、市场经济把医院也推进了市场,成为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的共同特征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医院一进入市场轨道后,自然会产生追求自身利益的冲动。但医院是执行公共职能的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使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
3、医保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如下:
(1)资金来源的保障力不够
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合作医疗的资金应该是来源于农民个人的缴费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从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选择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来讲,每年缴纳10元钱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农民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这部分资金可能会及时划拨到农民的个人医疗账户,而对于那些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市、县(区),情况可能就不容乐观。仅仅依靠农民个人缴纳的10元钱,在一些小病的治疗上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了重病、大病的患者,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合作医疗制度就很难发挥分担风险、互助共济的功能。
(2)覆盖面狭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村,100个人中只有12人不同程度地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而在大中城市,这个数字为54。与城市相比,农村如此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令人担忧。另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使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自愿原则。但是自愿原则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在一个家庭中,人为地将老弱病残者与健康者分离,只选择让老弱病残者参加合作医疗;或者是有病的非常乐意参加合作医疗,而身体健康的则不愿意参加等。可能在一些试点地区,由于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行,而广大农民也看到了合作医疗能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利益,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从整体来说,我国的合作医疗还处在一个自发自愿的试点阶段,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更没有把全体农民覆盖到制度范围以内。
对策
1、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顿药品流通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打击假冒伪劣。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药品的法律、法规,严惩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
2、应实行国际通行的、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同一种药品,不管是哪一家药厂生产的,规定只能采用同一个名称和在规定范围内浮动价格。
对药品的定价,必须请各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厂
家申报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必要时举行价格听证会,最后形成的价格由物价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而且物价部门要对该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变化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3、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充分体现“医”的价值。
4、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医疗基金筹集机制。
5、分
地区、分阶段地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
(1)发达地区应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要逐渐向城镇过渡。
(2)在中等和较发达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工作规范、目标考核、以奖代拨、购买服务、合同管理等手段,不同程度地引进市场机制和经济激励。农村卫生机构设置不必与行政体制相对应,根据地理环境、病人流向,结合乡镇撒并和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撤并重复设置的卫生院,重新调整中心卫生院的布局。
(3)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抓好卫生扶贫工作和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计划。首先要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并且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贫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第二,对于农村贫困人口,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如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实分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实分析。
第二篇:分析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措施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索
——以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制播体制为例
摘要:各个国家提供给广播电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在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就会选择不同的体制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渐扩大,现有条件下,我国原先的广播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新形势,本文从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出发,对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国 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体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在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形式的总称,体制为广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由于各个国家提供给广播电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在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就会选择不同的体制模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广播电视业开始面临巨大竞争和挑战,现有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国际传播新环境,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建立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产业市场体系,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广电集团成立之初,集团与广电局实行“两块牌子、两种性质、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广电局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行驶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职能,而广电集团则为“国有独资、事业性质”的实体,是两者兼备一套班子。具体表现在:(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2004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区别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面向市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广播电视要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在从以大而全格局、数量增长增长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转向以外部资源重组、内部结构调整整合的集约式整合阶段。
二、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节目除了电视剧外,都是自制自播的状态,而绝大多数电视台自制自播的节目都存在着巨大的亏损。许多县市级电视台,因为相对封闭和市场割据,并没有能力制作像样的节目,基本上没法正常维持生存。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重重叠叠的管理机构消耗着有限的投入。
1、电视台机构冗杂,经营管理混乱
在国内很多省会城市,众多的电视台形成了复杂而拥挤的局面,所有的台都把自己办成综合频道,全国上千个综合频道,制作节目和播出节目都没有选择性。其次,一次普通的会议就有多家电视台报道,一部电视剧在同一时段在不同的频道播出屡见不鲜,极大的浪费了资源。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只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既无法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又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僧多粥少,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造成了恶性竞争。
2、中国传媒多元化发展态势迅猛,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不断流失。
中国传媒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上个世纪后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在计算机网络媒体大规模发展之前,中国传媒的多元化格局呈现一种稳定的状态,广播电视传媒并没有太多的来自多元媒体竞争所产生的压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迅猛发展,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大量流失,这对多年来备受广大受众青睐的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来说,是一种关乎生存空间的严峻挑战。
3、经济全球化致使传媒压力加剧
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改革开放后另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民营资本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及其他广播电视产业,外资进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门槛降低了,世界各国传媒通过卫星、电信、网络等载体影响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产业。此外,世界各国传媒互相进行节目买卖,如电影、电视剧、卡通片、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合作制作节目的形式也被广泛应用,并通过人员交流、访问等形式参与境内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加入世贸组织,导致了广告经营的外资进入,这对国内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外国和地区制作的录音录像进入国内播放需付出相应报酬,这也冲击着国内广播电视业的经济收入。
三、以世界各国制播模式为例 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制播体制
我国电视业长期以来实行的制播合一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电视传媒业制播合一所主导的生产关系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电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纵览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体制和制播模式,不难发现,各国体制模式都是在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都具有独特性,但在个性里也有共同性。从这些共同规律中,我国广播电视改革便借鉴了其经验。
1、我国广播电视改革的模式探索
在世界电视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大致区分类型的广播电视体制,一种是美国式的私营商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体制,完全按照市场规则组织电视媒介产业及其生产和流通;一种是欧洲普遍存在的公营和私营并存的双元广播电视体制,以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为典型。在全球化和后WTO时代,西方传媒发达国家,纷纷审时度势,转变机制,一方面,区分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外传播改为商营,增强市场
竞争力;同时,在国内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提高公共电视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把电台、电视台、广电集团(总台)的除新闻宣传以外的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特别是影视剧的制作经营从现有体制中逐步分离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在坚持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培育独立的节目制作主体。
2、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利弊分析
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制播体制,是受其政治制度、电视管理体制和电视产业化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意见》指出,电视节目的制播改革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推行“制播分离”或者“制播合一”,更不是所谓“制作权”和“播出权”的分离,而是要适应新形势下公益性节目和经营性节目的不同定位和制作播出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制播生产策略。
(1)、针对性制播分离,培育独立节目制作主体。分析英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发现它实行的是工商并营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模式。长期以来,英国广播电视的突出景观是有一个制播合一的节目提供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英国改革实行了“制播分离”。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制播分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节目委托给市场上的独立制作公司或者直接购买节目,如在美国,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供应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步骤:制作、整合包装、发行。有时候这三者各自独立,完全分开;有时候制片者、包装者和播出者的角色是重合的。
第二个层次是在台内部把节目制作与播出机构相对分离,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模拟市场运作。前者成为外部市场,后者成为内部市场。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可以同时并存,相互促进。英国BBC在1996年的改革中,将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与制作分离,创立一个内部市场:制作中心制作节目,广播中心负责委托制作、安排和播送节目,重新组合后的节目制作中心为BBC的所有频道提供节目,BBC的所有频道按照内部交易规则向制作中心“购买”节目,广播中心的节目委托可以在内外制作机构中进行选择,从而在内外同时引入竞争。
(2)、保护公营电视,实行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良性竞争。促进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目标之一。发展经营性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公益性事业是由政府主导,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喉舌属性,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益。
美国是商业电视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大国,广播电视是追求利润的工具。在一个压倒性的私营商业媒介大市场中,公营媒介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在商业电视统治的美国,公共电视没有与私营商业台竞争市场的“野心”,因为它的追求不同,它要实现的是推进社会民主和提倡高雅文化的独特功能。
在韩国,公营KBS的首要地位难以超越,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公营电视更多的优惠和维权,同时也由于公营电视坚持高品质的节目制作,以区别于追逐利润难免粗制滥造的商业电视,因而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在德国和法国,曾经一枝独秀的公营电视都受到来自商业电视的巨大冲击,从而不得不改弦更张,面向市场。德国的公营电视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而法国的公营电视则退入边缘。
国外电视体制发展的历史说明,没有生存条件和公营电视无力竞争,没有生存压力的公营电视也很难改革。国家政策(税收)和国家资金(拨款)保证了公营电视的生存底线,市场竞争是商业电视的行业规则,它未必符合公共电视的规律,要求公共电视按照商业规则竞争,有比喻说是——球类比赛实行田径规则。因为市场规则更适合商业电视,商业电视也更长于市场竞争,因此,对公共电视政策的支持,国家的保护不能完全取消。
(3)、电视媒体联合合作,形成完整电视产业链。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在改革前采用的制播合一体制是“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产业市场体系,改革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电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和市场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以及充满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电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合理有地配置节目资源、频道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多出节目精品。
1984年,采用法语的电视五台(现由法国、瑞士、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合办)、采用德语的三星电视台(由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合办)分别开办。1989年,有23个国家成员国通过欧洲委员会拟定的《关于跨国电视广播的欧洲协约》,以多国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机构随之迅速增加,电视规模也在扩大。
在德国,公营的ARD和ZDF虽然一个属于联邦制,一个属于集中制,但在分享电视接收费和共同制作播出节目方面,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经验。BBC和DISCOVERY之间的合作是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合作的代表。国际媒介大亨默多克便在各大洲建立了商业伙伴关系,将他的传播网络笼罩全球。还有在合作制片方面,加拿大与超过三十个国家签订了国际电视合作的协议,加拿大独立制片人的最大市场是美国的有线电视。
在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电视市场主流的情况下,联合也是一种强劲的国际趋势。这种联合不仅指跨国媒介公司在国际范围内的兼并、融合,也指不同国家的各种媒体之间的联合与节目制作,并特指这种独立主体之间的合作。我国电视台应寻求更多的内部和外部的合作。
第三篇:医疗体制改革
导语: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
国务院2013年7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对2013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提出,2013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关键一年。要明确任务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持续深入推进改革。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医疗、教育、法律等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孤儿保障、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
卫生部在《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国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0元左右。优化统筹补偿方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力争实际报销比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8万元,提高门诊报销水平,逐步降低个人自付费用比例。
此外,还卫生部还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做好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等;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卫生监督。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到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
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10年基础上提高1岁。
二、当前现状
从2009年中国政府颁布医改方案到2013年已经4年,这4年来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公共卫生不断强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非常迅速,目前城乡居民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所有城乡居民的全部覆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也在稳步发展,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目标得到落实,国家确定了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基层机构都使用这个目录,这个目标也是很顺利的实现了。
然而,虽然进展很大,但是我们认为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在医药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挑战还很多。我们的很多政策还不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在涉及到医药卫生管理的部门很多,当然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管理部门过多、职责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打破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
新华网网友:打破目前的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实现医疗资源的社会化是解决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中的所有严重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医改的必由之路
观点二 医改要由政府来主导 机构和职能的创新尤为关键
人民网网友“凡人如歌”:没有政府主导的医改注定难以成功。像提高医生待遇、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公立医院管办分离这些机制的实现都离不开政府主导。而实现这些功能,机构和职能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
观点三 公平性是医改的关键
人民网网友“二人世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一个公平的社会保障是我们应得的权利,确实是医改的关键。
【专家怎么说】
医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仅通过一个文件来督促落实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央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这才能让相关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来看,各试点医院通过制度创新,效果初步显现。建议深化医改
要继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同时注重政策的叠加效应。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取消药品加价,取消以药养医,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结构,同时要加强县级以上医院的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
——十八大代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院长谭海涛
【政府怎么办】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而补偿机制是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随着医改的深入,补偿机制被时代的洪流推向了风口浪尖。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的补偿由过去的服务收费、药品加称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改革后的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将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这就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机制。
医改前,我国公立医院普遍执行的是按批发价格购进药品后,西药按15%,中药按25%~30%加价出售,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43.7%,构成公立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卫生部医改办公立医院改革组组长孙阳说,破除“以药养医”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条件日渐成熟。一是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广覆盖,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医保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三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更加明确,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为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提供了重要财力保障。
[探索异地就医即时报销]
异地就医,一般是指参与医疗保险人员在参保统筹地区以外发生的就医行为。参保人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后,才能在经认定的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从中国政府网站获悉,2013年,有关部门将“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
在基金统筹层次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级统筹。提高医保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
在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将统一规划,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化和信息系统建设,继续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疗
保障管理服务。
而在大病保险方面,将鼓励企业、个人购买商业大病补充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
[强化医疗保险保障制度]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文件指出要将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合三大医疗保险的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要求继续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我们认为09年新医改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医保后的政府工作重点开始逐步向提升保障质量转变,政策改革方向总体符合预期,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新农合基金收入已达到2400亿(人均筹资300元),根据文件要求我们测算2013年我国新农合医保基金的收入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其在医保体系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入约7000亿),新农合基金收入规模的扩充总体也有利于基层药品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在保障范围方面,文件要求继续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的保障工作,考虑新农合基金以优先保障大病为主,我们认为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类等重症疾病仍会受到政策支持,从而带动相关药品在基层市场的逐步放量。
[医师协会拟建立黑名单]
中国医师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医生“不过关”的原因也有望对社会公示。这意味着,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
目前中国执业医师人数超过200万,一旦“黑名单”制度建立,200余万执业医师的信息将全部“留底备案”,有医德医风问题的医师即使前往其他地区执业,流入地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只要登录相关信息网站,就能一目了然看到该医生的“历史问题”。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说,若被评估医生医德医风确有问题,则将其列入“黑名单”,协会将建议所有医疗机构不再聘用该医生。“推广有利于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同时这个制度也不是一辈子不可以执业了,而是说这次考核中进入黑名单,如果下次考核通过还是可以执业的,但我相信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进这个黑名单。不是为了惩戒,而是为了督促人更加为患者提供符合医疗道德和水准的服务。”
[权威论述]
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
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李克强
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职能。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李克强
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医改直面这两大差距,从保基本开始,从强基层起步,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拥护。
——李克强
在深化医改中,要通过创新运行、管理、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制度,破除“以药补医”,合理调整利益格局,形成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添活力的机制。
——李克强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致力于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习近平
医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巩固成果,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把医改推向前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和改革发展的新挑战,要如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们愈发感到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只有进一步总结经验、坚定信心、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卫生部部长 陈竺
结语: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体现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承担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虽然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供给短缺、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状况没有改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医改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开展深化医改各项工作,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四篇: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改革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关于日前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内外对中国改革新启程充满期待。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通篇布局深化改革,渗透民生之情。
《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决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意味着,深化医改要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改革中去。总体上看,三中决议提升了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的统筹层次,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对政府明确提出了建机制的要求,对公立医院改革要求提速,对医疗服务体系一体化整合进行了谋篇布局。
《决定》对比十八大报告、医改十二五规划和2013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有几点重要不同:一是关于五个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突出“统筹”二字,五个领域不再是“单兵突进”,提升了综合改革的地位。
二是“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新提法,相对于过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说法,体现了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这隶属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部分。三是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强调了“加快”二字,并且在取消“以药补医”方面,没有区分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二者要求相同。四是在落实政府责任中,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的要求,这在落实政府办医、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的基础上,还强调了政府建立公益性运行机制的职责要求;其中,“适应行业特点”区别了医疗卫生同一般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同。五是关于分级诊疗,首次将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的主体由“全科医生”拓展到“社区医生”,这将扩大“健康首诊制度”的实行范围;而且首次明确了“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美国住院医师匹系统等机制创新或将成为参考经验。
《决定》第十二部分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行文虽短,却内涵丰富,意味深远,照亮指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进之路,对中医人来说,更添了一重欣喜和振奋。
在《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的发展再次被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部署安排,其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从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发,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单列一节中医药内容,再到不久前《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单列为第四项主要任务,中医药的发展日渐进入党和国家的大局谋划,越来越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民众利益紧密相连。如今,眼下,中医药系统要做好“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这篇大文章,先需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找准方位,谋划布局,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比如,在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中,发挥作用,彰显优势;在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中,深度参与,勇担重任;在健康服务业发展大潮中,瞄准市场需求,找准切入点,善用社会力量拓展各类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等。
医患关系也是一个普通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2012年3月哈医大杀医事件、2012年11月天津杀医事件„„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爆发医患矛盾,重则杀医,最终酿成世间悲剧。有人指出,医患矛盾急剧恶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低下,各种职业医闹、蛮横无理的病患家属把就医治疗当作只赚不赔的买卖。这样的批评绝非无道理,毕竟医学再发达,也还没到拯救众生的地步。对医学常识、医疗水准的信息匮乏,兴许能够通过更卖力的宣传来引导人们理性思考,接受医学的有限性。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医患纠纷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医疗管理体制、社会价值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不科学以及道德意识都有关系。医疗管理体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医疗体制的病态首先体现在公立医院制度上。我们的公立医院制度实行着一种僵化的规则,其表现就是拥挤、排队、疏离和冲突。由于医疗资源大量集中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对病患群体形成了聚拢效应。大量病患拥挤于这类医院,而资源又极其短缺。为了应付庞大的病患人数,院方不得不执行僵硬的制度规则,整个公立医院的就医诊治的流程就像流水线。医生看诊也只能分配给每个患者平均5-10分钟左右,有的医生抱怨甚至连上厕所时间也没有。
《决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些给广大的医生指出了新的出路和希望。
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卫生行政部门既监督医疗机构日常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又要承担公立医疗机构的举办职能。同一部门既负责监管又负责举办,容易造成顾此失彼,难以充分发挥管理和举办两项职能。
据报道,深圳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已经迈入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改革的“深水区”,挂牌成立了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原来由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承担的公立医院举办职责被划归市医管中心,深圳公立医院人、财、物的监管将由医管中心全面接管,而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的职能也将进行转型。
医管中心的成立,实施“管办分开”可以让卫生部门专门进行行业管理监督,切断监管部门与卫生机构之间的利益联系,推动监管的统一、公平、公正。解决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深圳公立医院走向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期待今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第五篇:浅析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看法
浅析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看法
一、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费无法承受;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医务人员不正之风等几方面问题。1)、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北京大医院“看病难”,清晨挂号,床位紧张。卫生资源分配长期不均衡导致患者偏好大医院,医院人力资源相对缺乏,疾病种类和发病人数发生了新变化等因素成为大城市“看病难”的主要原因。2)、医疗费无法承受:一般人看不起病 最主要原因是经济能力不够。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3)、医疗资源总体不足:边远地区卫生院多年医务工作者匮乏,基层看病难。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十里八乡只有一个医疗服务点。由于条件差,病人少,医生、护士都谋出路,仅靠一两个村医苦苦支撑。4)、不正之风祸害患者:为回扣买单 患者就医要花很多冤枉钱,医生在推销药物过程中能拿到高额回扣。患者在不知不觉中“高消费”。
二、解决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措施:由国家统一综合治理,加大对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关心、经济的关注和民心的抚慰。1)、针对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应加大宏观调控,加大业务骨干的流动性,对于精密医用仪器应实行资源共享,使各个医院都能有良好的医用设备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2)、针对医疗费无法承受,政府应对经济落后地区给予经济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协助当地发展经济。3)、针对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对于边远山区的医务工作者实行公务员制,使他们能够从生活上得到保障,并深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爱岗。4)、针对不正之风祸害患者,应引入司法机关介入,对于贪污腐败严厉打击,不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实行药品价格监管制度网上公开透明。
姓名:王春艳学号:101100120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