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6: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xiexiebang推荐)

蛤蟆先生是个又热心又糊涂的交通警,《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有一天,他正在指挥交通,忽然听见有人喊:“抓小偷啊,他偷了我的钱包!” 蛤蟆先生急忙追上去,抓住了小偷,将钱包还给了失主。失主非常感谢蛤蟆先生,蛤蟆笑着说:“没...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 突然,蛤蟆先生想起来:“不好,现在没人指挥交通了。” 他拍着脑袋,赶紧往回跑。哎呀,真糟糕,马路上喇叭声响成一片,车全堵在一起了!

城里举行长跑比赛,蛤蟆先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队伍。他跑在最前面,大家都为他加油,蛤蟆得了冠军,但是,马路上却乱成一团。

警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岗位,他指挥交通,避免交通事故,保卫人们安全,读后感《《蛤蟆交通警》读后感》。有的甚至为了人们的安全,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警察还做许多好事,例如:抓小偷,帮迷路的老人和儿童回家。

警察是个多么重要的职业,我热爱人民警察。

第二篇:交通警示语汇

行万里平安路 做百年长乐人

但愿人长久 千里路畅通

人生美好 步步小心

路无规不畅 国无法不宁

狭路相逢“让”者胜

处罚违章不留情 看似无情最深情

爱妻爱子爱家庭 无视交规等于零

乱穿马路 失道无助

超载超速 危机四伏

酒后驾车 拿命赌博

一秒钟车祸 一辈子痛苦

遵守交规 储蓄安全

礼让礼让 人车无恙

高速公路 行驶适速

心无交规 路有坎坷

遵守交通法规 关爱生命旅程

实线虚线斑马线 都是生命安全线

路为国脉 法系民魂

出了车祸速报警 救死扶伤见真情

心头常亮红绿灯 安全行驶伴人生

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君一生

礼让三先 路畅民安

宁绕百步远 不抢一步险

千里之行 慎于足下

谨慎驾驶千趟少 大意行车一回多

一人出车全家念 一人平安全家福

人病不上车 车病不上路

同为行车人 相见礼为先

虽为坦途 超速者戒 纵有捷径 乱穿者止

违章超载 得不偿失

减速慢行勿争先 关照生命到永远

违章观念强 安全系数大

十次肇事九次快 摩托车族当自爱

醉(罪)在酒中 毁(悔)在杯中

酒后驾车 生命打折

有酒即无舵 早晚要闯祸

大路朝天 请走右边

道路连着你和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祸起瞬间 防患未然

守交规迎春夏秋冬福 保安全纳东西南北财

护栏保安全 翻越最危险

安全在你脚下生命在你手中

乱窜马路 游戏人生

逞一时之勇 得一世之悔

安全与生命一线索幸福和安全两相连

绷紧安全琴弦奏响生命旋律

走过春夏秋冬安全永驻心中

礼让三先 天长地宽

步步小心平安是金

遵守交规 善待生命

交通安全进万家出入平安你我他

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

头脑绷紧安全弦行车系上安全带

警惕安全在 麻痹事故来

珍惜生命 遵章出行

一丝不苟保安全半分疏忽生祸端

违章铸成终身悔守规伴你一世安

车辆超载一吨危险增加十分

支线让干线 抢行起祸端

停让躲慢要果断犹豫不决出祸端

大哥大方向盘

同时使用最危险

雨雪雾 限车速

快车乐一时 祸起痛一生

夜间会车要谨慎远光近光有分寸

心静车行 心乱车停

大意与事故挂钩小心与平安交友

飞速行车乐一时一朝落马毁终生

关爱孩子 从起步开始

居安思危 莫忘交规

大意招祸 小心得安

车行高速路 注意限车速

维护交通安全关爱生命久远

十字路口易闯祸一慢二看三通过

开违章车 流事故泪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交通法规经常看看

赌,败家的源头

酒,肇事的祸首

遵章路上走 安全伴你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驾车遵章行 爱拼不会赢

安全最佳效应平安共同心声

生命无返程 切莫逆向行

莫道行车易 违章难平安

心中交规严 眼前路自宽

拒酒千里外 安全万里行

交规脑后 事故眼前

肇事莫逃逸 逃逸违天理

让道于人 安全于己

醉人驾车 易成罪人

车行万里路 走好每一步

礼让平安行 冲撞祸根生

遵守交通法规平安与你同在相会有缘 相让有礼

车祸猛如虎 安全胜万金

红灯短暂 生命无限

金玉有值 生命无价 遵守交规平安一生

走安全路牢记宁慢勿快

开文明车不忘礼让三先

1、遵守交通法规,关隘生命旅程

2、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3、铭记法规,善待生命

4、享受通行权利,应尽安全义务

5、维护交通秩序,争做文明公民

6、道路交通安全法,伴您平安万里行

7、守法才能平安,平安才能回家

8、良药苦口利于病,交通法规利于行

9、安全与守法同在,事故与违法相随

10、法规在心中,平安在手中

11、树立交通文明意识,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12、但愿人长久,一路共平安

13、保障交通安全,促进改革开放

14、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15、行路慎为本,开车礼当先

16、彼此让一让,路宽心舒畅

17、防灾求得平安在,遵章换得平安来

18、路好车好安全最好,慢行快行平安就行

19、发展以市场为本,生存以安全为先

20、三思而后行,思命思家思社会

21、道路连者你和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22、守交规迎春夏秋冬福,保安全纳东西南北财

23、走过春夏秋冬,安全永驻心中

24、交通安全进万家,出入平安你我他

25、维护交通安全,关爱生命久远

26、安全最佳效应,平安共同心声

27、让道于人,安全于己

28、车行万里路,走好每一步

29、遵守交通法规,平安与你同在

30、相会有缘,相让有礼

31、金玉有值,生命无价,遵守交法,平安一生

32、树立现代交通意识,养成良好交通习惯

33、交通法规人人遵守,文明社区家家幸福

34、交通法规人人遵守,文明城市处处安全

35、红灯,绿灯,灯灯是令;弯道,直道,道

道小心

36、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37、行路守法法有情,平安回家家温馨

38、道路通行见形象,红绿灯前看修养

39、开车一心一意,做人仁心仁意

40、交通法规记心中,人身安全在手中

41、走遍东西南北中,安全二字记心中

42、人在路中守交规,法在心中路畅通

43、跨入校园,好好学习;走出校门,好好走路

44、宁停三分为安全,礼让三先保平安

45、文明行路路畅通,平安回家家温馨

46、文明交通安全在,留住生命留住爱

47、谨慎驾驶一帆风顺,遵纪守法十分安全

48、大家小家是一家,交通安全靠大家

49、道路连着千万家,安全连着你我他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标语集锦

1、别忘了你的家人,时刻等待你的归来

2、爱妻爱子爱家庭,无视交规等于零

3、握好方向盘,合家大团圆

4、人人讲安全,家家保平安

5、迟一分钟回家,总比永远不回家好

6、一身安危系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7、开车多一分小心,亲人多十分放心

8、司机贪饮一滴酒,亲人悲流两行泪

9、儿行千里母担忧,遵守交规娘不愁

10、出车在外亲人挂念,平安归来全家幸福

11、亲人盼团圆 切望安全归

12、上有老 下有小 出了车祸不得了

13、三思而后行 思命思家思未来

14、三双筷子三只碗 爱妻娇儿盼团圆

15、一人出车全家念 一人平安全家福 关爱式

16、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轻易放弃

17、生命需要阳光,幸福需要安全

18、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请您注意交通安全

19、千家万户想团圆 行车走路讲安全

20、珍爱生命 严守交规

21、铭记交规 善待生命

22、守法才能平安平安才能回家

23、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24、良药苦口利于病 交通法规利于行

25、交通法规不同情眼泪 生命不可能重来

26、珍惜生命 拒绝违章

27、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君一生

28、严守交通法规 呵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了

29、交通法规是您的生命之友

30、行车与守则相伴 安全与幸福同在31、挣金山 挣银山交通安全是靠山

32、安全是财富平安是幸福

33、一秒钟车祸 一辈子痛苦

34、人命关天 安全第一

3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平安

36、做人以诚为本 开车以慎为本

37、交通规则你遵守 我遵守 大家来遵守

38、人生美好 步步小心

39、文明、规范的交通行为是您安全和幸福的保障

40、心无交规 路有坎坷

41、行车走路讲安全 文明交通靠大家

42、遵守交通法规 关爱生命旅程

43、交通法规血凝成,自觉遵守保平安

44、实线虚线斑马线 都是生命安全线

45、走上人行横道线,生命安全有保障

46、穿马路 跨护栏少公德 多危险

47、过马路不着急红灯停 绿灯行

48、人行道莫侵占 车行道人莫闯

49、人行横道是您生命的绿色通道

50、路为国脉 法系民魂

51、出了车祸速报警 救死扶伤见真情

52、心头常亮红绿灯 安全行驶伴人生

53、千里之行 慎于足下

54、谨慎驾驶千趟少 大意行车一回多

55、好人一生平安 好车一路平安

56、人病不上车 车病不上路

57、同为行车人 相见礼为先

58、虽为坦途 超速者戒 纵有捷径 乱穿者

59、居安思危危自小 有备无患患可除

60、违章超载 得不偿失

61、减速慢行勿争先 关照生命到永远

62、国法如山 逃逸必捉

63、十次肇事九次快 摩托车族当自爱

64、醉(罪)在酒中 毁(悔)在杯中

65、酒后驾车 生命打折

66、酒后开车 先醉人后坠车

67、酒后驾车 拿命赌博

68、有酒即无舵 早晚要闯祸

69、大路朝天 请走右边

70、两车相遇,请油门松一松、刹车带一带、方向驾一把

71、道路连着你我他 安全系着千万家

72、反违章 防事故 大家共走平安路

73、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伴你到永远。

74、朋友,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理解交警的严格吧!

75、要交警事事宽容你吗?死神可对谁都不客气!

76、要么是交警的严格执法,要么是车祸的残酷无情。

77、严是爱、松是害,发生事故祸患三代

78、纠正您的违章是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

79、安全常随严管在,事故总因麻痹生

80、纠正您一次违章 送给您一片关爱

81、处罚违章不留情 看似无情最深情

82、见了违章严批评 道是无情却有情

83、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84、守法的人以教训换流血,违法的人以流血换教训

85、不开争气斗强车争做礼让文明人 86、开车守规矩 安全万里行

87、道路万千条 安全第一条

88、法规在心中 安全在手中

89、路无规不畅 国无法不宁

90、一秒钟车祸,一辈子痛苦

91、司机同志,请把握好你生命的时速和方向

92、司机同志,你我后半生握在你手中警示式

93、疲劳驾车酿事故精力充沛保平安

94、疲劳驾车等于方向失灵

95、驾乘二轮摩托车,别忘了戴好安全头盔

96、骑摩托 走天下 戴上头盔更潇洒

97、夜里会车要变光强灯耀眼招祸殃

98、违章使用灯光,给事故照亮

99、减速慢行不争先 礼让“三先”保平安

100、超速行驶,容易肇事,事故难免

101、礼让——让出海阔天空

102、争抢——抢出飞来横祸

103、定期车检 安全放心 让您告别烦恼

104、超载超速 危机四伏

105、超载会翻车 翻车会死人 坚决不坐超载车

106、超载—刹车失效肇事快

107、要珍惜生命 不坐超载车

108、麻痹大意酿事故谨慎驾驶保平安

109、无证驾驶,害人害已

110、狭路相逢“让”者胜

111、遵守交规 储蓄安全

112、你让礼让 人车无恙

113、强行超车逞能,迎头相撞遭殃

114、高速公路 行驶适速

115、飞速行车乐一时,一朝出事毁终生

116、乘车系好安全带,是对生命的关爱。

117、礼让三先 路畅民安

118、人车互礼让,道路更通畅

119、宁绕百步远 不抢一步险、喝酒别开车,开车别喝酒

你的出行牵着家人的心

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 请遵守交通法规

红灯停、绿灯行、孩子都会背会遵守,您呢?

开车远行不要忘了家人的惦记

超车超不了别超 别愿车不好

要心态好

酒后开车是对自己、家人及他人的不负责

爱惜生命要紧

请不要飚车

没有安全的汽车

只有安全的司机

其实罚你真不是目的,那是叫你改一改

车是让人出行方便

麻痹会让事故方便

开车要低调

一个小小的疏忽 酿成大大的事故

稳点开车,家人等你平安回家呢!

越有急事,开车越要稳

别忘了你的车在好,也是你控制,你忽视它一秒,它可能敢毁你一辈子

有人说“我的车钣金好”,安全的很。那要看和谁比了!交通意识强,比钣金好强多了。

只要交通意识强,胜过好的防撞梁

开车要学开“劳斯莱斯的,车很牛但人低调”。

看看你开的真快,都超过法拉利了。

车被碰了,别火冒三丈,上网看看温州被碰的劳斯莱斯你就不牛了。

第三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完后我有很大的感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的是蛤蟆先生有重度抑郁症,蛤蟆先生与一名叫苍鹭的心理医生经历过十次面谈后,蛤蟆先生心灵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认识到自身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主动改变,重获快乐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了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第二种是“父母自我状态”,第三种是“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里,我们就像一个孩子,依赖父母或他人,被别人掌控着,就像是为了迎合父母所呈现出的样子。“父母自我状态”里,我们感到自己很有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总是对的,喜欢指示和掌控他人,“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恰恰相反。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更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无论是什么情绪,都能理智对待。三种自我状态中,“成人自我状态”是我认为最完美的长大成人后的样子。

这本书里讲了四种人生坐标,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讲的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就是信自己,也信他人。“我好,你不好”这种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但从来不会抑郁。“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也很差劲。

理解我们的童年是理解我们自己的关键线索,情绪是自我的核心,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他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重获快乐的故事。通过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心理学入门概念。里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但整体逻辑严密,使得整个故事具有连贯性,让很多细节都有真实的感受,会不禁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实际内心却总是闷闷不乐,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遇见有些人与事情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糟糕的是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呢?书中讲解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会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第二种是“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着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相对影响。第三种是“成人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会更像一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在这种状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先生映射着一个处境:心里面的是梦想,镜子里的是现实。这本书的名字会触发内心的思考,我们在找寻追求的路上应该停步于何时,放下梦中花,水中月,来治愈自己。童话故事说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现实毒打则让我们永不止步。在书中一向爱闹爱笑的蛤蟆先生忽然变得郁郁寡欢,花费了时间去看心理医生并最终好了起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发售。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毕业生,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任教,专注于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著《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实际上也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出版,孩子也能看懂,可以称之为一本成人童话。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书中蛤蟆先生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已经出现可能的抑郁症状,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抑郁症通常被总结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郁郁寡欢、没有力气起床梳洗,比较符合该描述,结合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是否要进行抑郁症诊断(听取咨询师建议也可直接到精神心理门诊挂号)并接受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朋友们的建议帮助则体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其产生的积极帮助作用,正是这些社会支持促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经济、物质和决策支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作用,那就只能算是认识或者彼此知道有这么个人啊,想太多了容易成为非分之想哦,也可能会因为单方面的人际付出而产生摩擦或者悲伤。

蛤蟆先生无法拒绝朋友的关心,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之后的故事则反映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首先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被迫到来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出于自愿来寻求帮助,然后才开始了蛤蟆先生的`探索和疗愈之路。

整部书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书写,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咨询过程,语言和架构采用儿童故事脉络,有趣可读。其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对于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大众和新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俗不乏严谨的读物。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表达内心平适的状态,自由坚韧的面对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一本心理学入门的书。快餐式读书的当下,这样一本书是讨人喜欢的。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当当网,销量蛮高。后来在微信读书看到了电子书,一口气看完。从标题看,是一本心理相关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开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书?

蛤蟆先生原来很招人喜欢,因为某件事然后封闭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绍了苍鹫医生给他。这件事没有一开始就指出来,而是后面出现了,原来是蛤蟆因为喝醉了偷了车被抓了,最后越狱。大概是这样的情节,这样一件事,让蛤蟆疏远了所有的朋友,连他的庄园都荒废了。

苍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步步引导蛤蟆认识它内心。秃鹫最经典的`开场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苍鹫还假设了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感觉。蛤蟆第一次选择了1和2之间,那么意味着它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杀。苍鹫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好与坏,还有父母自我状态等理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想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

最后附上让人意外的结局。蛤蟆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他对小伙伴们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童年多悲惨,成年多“变态”!

“变态”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贬义词,其描述的只是一个非正常或非健康的状态。特作此声明,以免误会。

我建议一个哥们去看心理医生很久了,最近终于有了回应,他说:“我哪有什么心理问题,医生都被我怼得无话可说。”

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了这哥们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近乎精神病。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要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呈现的原因,因为没人会承认自己心理有病,抗拒甚至是敌视心理医生也是常态,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最初见到心理咨询师时便是这个样子。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先生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这本书贡献了不少经典的句子,诸如: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坦白地说,这是一本带有鸡汤性质的心理学科普著作,作者怀着善意编制了一个美好的心理治愈童话,但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蛤蟆先生正在和苍鹭医师较劲,有太多的蛤蟆先生已经放弃了治疗,不是他们觉得自己没问题,而是童年时代的创伤是一个大概率无可救药的死循环。

就我强烈建议去看心理医生的那位哥们来说,在我了解了他悲惨的童年后,彻底明白了他匪夷所思的行为根源,也彻底明白了,他真的改不了。

这位哥们有好几个哥哥和姐姐,年龄最大的比他大了将近20岁。本来就不富裕的大家庭,使得他从小得到的关爱就少,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母亲去世早,父亲年龄大了,而且子女本来就多,有的都成家了,干脆做了个甩手掌柜,这哥们来了野蛮成长。

当他前妻跟他打电话抱怨上小学的儿子在学校调皮时,我很理解他的情绪根源,他愤怒地向前妻咆哮:“你这人就是心太软!他不是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吗?送派出所让警察管,让他早点知道人生的残酷!我小的时候我老子就从不管我,只给点吃饭的钱,为什么我能长大?”

这种精神病级别的伤人言论不止一次出现,不幸的是我还听到过一次。

这一次是他的现任妻子跟他电话抱怨两岁的孩子哭闹不停,只听他又是十分烦躁地说:“就该由着他哭!你这样带孩子,累死你活该!”

我作为一个外人,听到这些话感到的是彻骨的寒冷,这是一个人类该说的话吗?

每当这哥们抱怨社会不好的时候,我总会玩笑似地回敬一个观点:“或许别人有资格抱怨社会不公,但对你来说,当前社会就是太好了。在和平年代,你肯定是屈才了。如果生在战乱的年代,你这人绝对有帝王将相的前途。你看人家刘邦,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嫌车子里人多速度慢,直接把老婆孩子踢下车,我看你也有这个魄力。”

玩笑归玩笑,因为我对生物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多了解了这哥们的一些童年背景,我发现他的悲惨之处并不止于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不闻不问,他还经常遭受同龄人的欺凌,没人倾诉委屈,更没人给他撑腰。

如今的这哥们是个典型的施暴者,但在了解了他的过往之后才发现,其实每一个施暴者都可能是受害者。他们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将会伴随终身,折磨他们自己,也折磨他们的家人。

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且也就那么短短几年,但给人带来终生折磨的伤害往往发生在那短短几年。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如同大多数的.童话故事的幸福结尾,蛤蟆先生得到了治愈,可现实中的我们却真的很难被治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童年创伤,也许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的一记耳光,也许是当你撒娇求抱抱时赶上了烦躁的父亲把你烦躁的一推,也许是你看到了父母被人殴打,也许是父母无休无止地争吵及离婚……

最严重的童年心理创伤往往来自父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还有一句名言说:“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我认为这话不全对,一个人若生在一个问题家庭,他的未来只有两个方向,要么成为和自己的父母相反的人,要么成为自己父母的复制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并将自己在童年承受过的伤害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经历过忍饥挨饿的童年,能活下来就是胜利,而他们的父母,也未必有过衣食无忧的快乐童年。

这是一个民族普遍的心理伤害,然后普遍地传给下一代——我承认,我多少有点精神不够明亮。

更何况,还可能有其他的伤害,譬如一个变态的亲属或邻居,一个邪恶的老师,一个霸道的同学……

当然,社会在整体上是发展的,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一个个家庭也在缓慢地自愈着伤痛,希望00后可以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狂欢,在岁月的激情中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在寂静的夜晚,我一声不响地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是他却渐渐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热心善良的朋友们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却唠唠叨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都出手帮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了。鼹鼠心里乱糟糟的。”这句话中我被善良的鼹鼠因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担忧的这种情感所感动,或许就是拥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复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此书中最让我心怡的动物莫过于智慧又威严的獾了。在动物们都对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根本。在《愤怒的`表现》中“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先生声色俱厉地的训了一顿,让蛤蟆先生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这里的獾让我体会到了它的威严,在“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獾的慈祥与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点。

当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换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实我认为在书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现实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深的陷入低谷,临近绝望时他们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关怀吗?在《成长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见咨询师,文章写道“蛤蟆先生发现这发现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全神贯注过”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一个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吗?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罢了!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世界没有变,是你变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会变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本书人物形象取自童话《柳林风声》,但与该书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本心理学小说,借用了童话的外衣,讲解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过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最近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河鼠、鼹鼠很担心他,于是劝说他去接受心理咨询。起初蛤蟆很抗拒心理咨询,但在接受了咨询师苍鹭的一次试面谈后,他改变了想法,决定继续试试。在经过了十次心理咨询后,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又变回了那个开朗明快的蛤蟆。

本书以童话故事的方式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心理学概念,下面来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①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文中并未给出这几个词的明确定义,我所理解的是,儿童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些和童年所见类似的情形时,会瞬间回到儿童的情感状态中,表现出喜悦、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正如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当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自己小时候一致无二,与实际年龄并无关系。而当我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表现得则如自己的父母,言行举止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和自己的父母类似。我似乎会经常进入父母自我状态中,在我尝试去安慰别人、关怀别人时,我的思考和说话方式都会极其像我妈。不仅让我想到,旧社会家长古板顽固的形象一代传一代,正是在血缘崇拜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地活在对上一代的父母状态中。我认为我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的频率要远远多于父母自我状态,我经常在儿童自我状态下产生情绪,然后在成人状态下解决情绪,虽然解决的过程给了我是一个成年人的错觉,但仍会有好多人会觉得我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②情商的理解。

阅读中遇到了一个不错的观点:“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笑的说法,说情商就是会说话,情商就是会搞关系,把情商和“油滑”画等号,确实,会说话会搞关系的人往往被认为情商很高,但我认为这只是“高情商”的一种外在体现,情商应当是察觉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这包括get自己的情绪,也包括get他人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关心、在乎并合理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该拒绝就拒绝,该提条件就提条件,不要因为想和谁搞好关系就委屈自己。

③心理咨询师的意义。

我也接受过心理咨询,而且很多次,从大一到研一,次数多到我数不过来,但大都因为同一个原因:情绪化。起初,我抱着一种看病就医的心态,期待满满地坐在咨询师面前,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有效地方式能又快又好的化解情绪。老师摇摇头说:没有。然后我失望地离开了。后来我又换了几个心理咨询师,但都是一样的模式:我在说,老师在听。虽然我并没有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化解情绪的特效药,但我却喜欢上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是倾听者,他真的在关注你诉说的内容,并试图理解你的情绪。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说出来,但往往能认真聆听的人太少,当你准备把烦心事说给你的朋友听时,他马上打断了你的话,开始说他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各说各的。本书中的苍鹭就是一位合格的咨询师,他善于聆听,并反思自己话是不是说的太多了,苍鹭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蛤蟆从自身经历中找到抑郁背后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解救之道,就在自己手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除了你自己!

该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曾经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它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动物朋友们非常担心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发生了问题,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十分差劲,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好。后来,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开始慢慢变得自信、友善,终于来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蛤蟆先生这样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总会认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中而郁郁寡欢。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过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苍鹭说的;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许多迷茫。请不要灰心,更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时,新世界的大门,已随之为你悄然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在我离开珠海之前,我一直有个念头,就是要去看书。

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我回顾了我过去三年,我的大学生涯里没看过几本书,我感觉到我自身已经没文化了,即使我得到了很多我们专业的专业技能,但在这个快餐时代,我觉得我失去了独立想法,取代独立想法的是从众、人云亦云......

然后我在上班摸鱼的时候,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书不怎么相似,这本书通篇讲的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本身患有了抑郁,去心理医生苍鹭里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从而慢慢敞开了心扉。只是在每一章节穿插了很多专业术语,它不像那种大道理,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才能接受这些话语。因为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

人应该具有三种状态,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但大部分人只有两种状态,比如“妈宝”等人,等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驱使和也不会被童年里的情绪所围困时,那才是独立的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在这个寒假我可能不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早早地就把寒假作业写完了。我是放了假每天十点半才起床,到处去玩。至于寒假作业嘛肯定是明日复明日了,只得最后几天赶工,说来还是有些惭愧。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精读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

这本书是关于心里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且治愈。他的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故事的开始是蛤蟆先生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考验结果却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从而得了抑郁症。从以前那个活泼开朗助人为乐,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蛤蟆先生,变成了一个邋里邋遢整日郁郁寡欢还不修边幅的“人”。它的朋友河鼠去找它时发现了现在这个抑郁的蛤蟆先生,回家后他它把这事告诉了鼹鼠和獾子大叔,不久它的.朋友都知道了也非常担心它,不想让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折磨就给它找了一个心理医生——苍鹭。朋友的好意它不好推辞只好给个面子去了。

这天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第一次见面,刚见面蛤蟆就摆出我是看在朋友面子上才来的,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敷衍态度,这时苍鹭说心理咨询的前提是自己自愿而不是为了应付朋友,只有自己想,我们才能成为合作关系。幸运的是第一次咨询的蛤蟆先生就和苍鹭达成了合作关系。在咨询的最后蛤蟆还是没忍住说出了自己的怀疑,但苍鹭却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但最终都取决于你”。就这样蛤蟆先生的第一次咨询就完了。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苍鹭分别问了抑郁的原因,成长的寓意、探索童年、愤怒的表现、秘密协议、蛤蟆先生的选择、说出人生的故事、人生坐标于心理游戏、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最后一次面谈。

在第四次的面谈中蛤蟆先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虽然有些记忆早已模糊但其中的感受仍然记忆深刻。父亲的严厉和把它当小孩的软弱的母亲陪伴下,蛤蟆先生必须先处理父母的矛盾和愤怒,比如人一生气它就不分对错的道歉,顺从父母甚至掏讨他们欢心这和它现在与人相处的模式很像。使它不可察觉的养成了依赖习惯,从而变成了适应性儿童。

接下来的咨询中蛤蟆先生越来越好很快就到了最后一咨询,蛤蟆先生从依赖——抵抗依赖——独立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它进入了成人状态,我好你好的生存模式研究,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最后一次咨询苍鹭医生让蛤蟆先生给现在的自己打分,他给自己打了九分剩下的一分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的更好。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内心加更强大了,让我对抑郁症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这段时间情绪不好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哦。

看书不一定要看很多,但一定要看好书,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这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一本书,但我学到了许多对我有用的知识。心情不好时可以看书来缓解放松。最后让我们以书中的话共勉吧:“今天的不开心就止于此吧,明天依旧光芒万丈啊,宝贝”。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第四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是我开启心理学主题阅读的第一本入门书。这本书我做的笔记并不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浅显地结合蛤蟆与苍鹭之间的对话,娓娓道来。我做笔记有一个额外的习惯,不单会标记感触的句子,也会把“概念”标记出来,回顾的时候,如果概念还是一知半解才知道从哪里巩固。浏览做过的笔记,大多数都与“实践”有关联,我在阅读时,多半会结合当下的心境进行扩充和思考,不由得会多加很多主观上的感受,即使作者没有这层意思在,所以我的每篇读后感都是当下心境的真实体现。

虽然阅读并不是为了实质性得到什么,但我从这本书中确实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关于人际对话。当蛤蟆接受完心理治疗,还沉浸在谈话中,并未来得及抽离时,苍鹭询问他是否没事,蛤蟆实话对苍鹭说,“我没事,只是你给我那么多东西思考,我的脑子嗡嗡直叫,头晕乎乎的。”看到这里时,我以为这仅仅是简单的问候,也许苍鹭会解释晕乎乎是为何,但苍鹭只是简单道,“那么回家路上小心些。”在这章的末尾,我本想急急进入新的一个章节,却在这里不由得停下思考,是否有一种“冷漠”的表达:并不是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回答,而是基于回答联想到对方之后可能会涉及到的行为,以此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的回答。所以有了上述的并不针对“晕乎乎该如何处理”,而是回答“那么回家路上小心”。“冷漠”似乎也谈不上,像是一种更加周到成熟的应答,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意外的启示。

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一些“内心声音的确认”以及“支持”。

1,实践确定自我

最近,我总是希望突破他人对我的一些固有的评价,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样的反馈,与此同时,我又担心万一改变了之后我便“不再是我”,这也让我感到惶恐,并借口停滞不前,对现状再次感到烦腻也确实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得不做些改变,以此保有对自我生活的新鲜感和突破带来的成就感。“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这是我这本书划下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内心声音的一次确定。不断突破带来的是新的改变和面貌,但不代表就要因此改变自己原有的部分,实践带来的可能性是某种确信感,从这点上来看,多说无益,新的一年需要更多的实践。《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依旧是我,是“更好的我”。

2,我们“选择”自己的情绪

时间过去许久,我依旧能想起让我痛苦的事,回忆并不会让我欣喜发现某件事似乎变得模糊,相反每一遍的细节刻画得都更饱满,让我深陷不已。当然并不是看了这本书我就开始从此遗忘,而是有了这本书在阅读中的意识铺垫,在往后类似书籍的不断累加中,我换了另一种方式进行“悼念”,这个改变让我感到神奇,同时我真正感到轻松,好像生活的齿轮开始运作了,虽然不知道未来将以什么形式呈现对这些事的“悼念”,但好在它们不会继续折磨我了,和平共处时,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能够控制情绪,甚至能够从中得到我不曾想象的想法,至少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我将以什么形式去做什么事,我只想早日遗忘。

3,倾听的力量

窝在家里的这段时间里,我明显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退化,表达清楚一件事需要花时间斟酌用词和思考听者的处境,这么一来,要说出口,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当我意识到这件事后,我开始每天说很多话,满脑子的想法急于脱口而出,想看到他人的反馈,很显然锻炼过了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察觉到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倾听自己/他人的声音。在这点上,我可能是听自己的话大过听别人的话,所以当我开始真正倾听他人在说什么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我没有耐心。我也能够给自己时间缓冲看到了他人究竟在想些什么,话外音又是什么(我们很少真正做到“听”,区别于简单的听到,而是内心的想法)。书中特定人物獾就代表这一类人,总是“教导者”的角色,时常批评他人的短处。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每一个人物都能或多或少映射一些自己的影子,能察觉到一丝“熟悉感”是挺有意思的事,“世界上的不是人的我的分身们”。

4,批判自我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常常因为一股没办法把握的风气,看到他人如何严苛对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为了保护自己选择闭口不言。还有一股更甚的力量:严苛对待自己(打击自我)。我时常看到很多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的担忧,我也时不时会这样消极地看待自己。这两股力量看似方向不同,在我看来,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对待事情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过于严苛,不断拿心中的尺子度量,按自己的标准开口评价,忘记了前提:这是现实中一个个平凡努力生活的人,不是一个个“不达标的机器”。去年开始,我有时候也会过度苛责自己是否做了“不符合尺子”的事,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树立好自己的底线,底线之上的事哪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也能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于是越来越多好玩的新鲜的事涌进我的世界,给平凡生活的我平添了成倍的快乐。

5,完整地思考(表达)

为了转移我的说话欲,我把大部分的想法保留成文字记录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欲望,但同时我又意识到一个问题:它们并不完整。我从没有一鼓作气地写完大段大段的长文,把自己想说的话有条理逻辑地叙述下来。总是担心灵感一闪而过,就用关键词记下,事后便不了了之。我一直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奈何想法实在太多,一切停留在原有的样子。蛤蟆在过程中不断改变,“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他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虽然作者写下这句话并不完全处于我主观所想的想法,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有个想法一闪而过,那就是我没有“完整地思考或者表达过”,即使曾经有些感触和领悟,即使曾写下过只言片语,但它们都浅浅地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因为我担心错过才被保留下来,而不是因为我要深化他们。

这是我今年认真写完的第一篇读后感。实话说,这本书与之后阅读的其它主题书相比,感触并不多。我仍洋洋洒洒写下了这么多感受,果然“逼”自己做一些不算难的事还是能够做到的,也久违地感受到了心流体验,真是美好的夜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应该是很有意思的科普书籍,后来在一次督导中听到李松蔚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对它有种不一样的期待。这是一本科普书,同时也是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中程咨询的书,通过设定一些动物角色,讲述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来访者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读下来,觉得感触很多,因此这本书可以多读几遍。

抑郁是可以有明显的外在线索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某某人因为抑郁自杀,这是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案例,但是听到的更多的话是,这人平时好好的,怎么会抑郁呢?

作为高中心理老师,在工作中接触更多是青少年,很多学生会来到咨询室自述最近心情低落。但是直到去医院诊断为抑郁,还是会听到家长不解的声音:“我们好好的,怎么会抑郁了?”“就是学习而已,除了学习也没有其他的事情,怎么想这么多?”“不能吃药,吃什么药,休息几天就回学校吧。”一方面我们的大众对抑郁症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对于真的得了抑郁症的人,却没有给予适当的理解。

随着心理健康疾病越来越走进大众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抑郁其实早有线索。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在朋友们眼中,他具有冒险精神,善于各种活动,当然也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现在,抑郁包围了他。

只要我们保持一点点敏感,其实很容易发现身边的人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变化:性格、情绪、生活状态、生活兴趣……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缺乏能够识别出他人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并理解这种变化。

抑郁这种无力感可能由来已久

抑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无力感,对生活的无力,对自己的无力。而在接待很多学生的过程当中,会发现,抑郁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失败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评价。它源于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事件的看法。

我们的情绪状态其实就是一条波动的曲线,在一定范围当中出现变化,有时候很积极,有时候也会越过中线,很消极。这个时候,我们会有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评价,或者看法,甚至是对自己的看法,把我们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到中线的位置。但有些人,积累太多,从情绪体验,到自我认识,到对外界的看法,当所有围绕着这个人每一个元素都在说着消极的话的时候,那它就没有办法有力量再回到正常的波动的水平了,就像顷刻崩塌一样,一直沉到最底层

表面上看蛤蟆的问题是朋友们对待他的方式,比如不怎么认真听他说话,对他批评指责,忽视他,等等,但根本的'还是从小的经历,让他觉得不被看到。严苛的父亲,从小对蛤蟆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来,蛤蟆永远做不到很好的事情,好像永远也不会让他满意。母亲对自己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亲,总是不能很亲近自己,永远把自己当作小孩子来看待。

一个强势的父亲,一个弱势的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内心当中,或许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没有办法和谐发展。拥有挑剔型的父母,作为孩子,是否能够发展出接纳自我的人,这可想而知不太可能。

我们就是会在人生当中的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整个人会陷入到杂乱无序的状态,再重新整合自我,成为全新的自己。而抑郁,也赋予了蛤蟆这样的时刻。其实,抑郁并不可怕,真正有影响的是对抑郁的误解。

精彩部分摘录及感悟

1.只有自己想要改变,咨询才有效果。

一开始的时候,蛤蟆并不想改变现状,甚至他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即便他知道自己似乎在一个很糟糕的状态当中,但是他的朋友们很担心他,劝他进行心理咨询,并且还帮他预付了几次的费用。但在咨询中,其实这样的动机,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这一段其实处理的特别棒。引入原文的话“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也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我们在咨询的时候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时候学生本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是家人或者老师要求来到咨询室的,这个时候,我会明确他自己想要咨询的意愿有多少。有的会在第一次咨询之后,还有想要变好的想法和意愿,有的会明确第一次咨询之后就再也不愿再次咨询。当然,为了取悦别人而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进行咨询,这本身也是值得讨论的内容。我们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力量,但这个改变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2.心理咨询师的信仰

当蛤蟆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着他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这句话感动到了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感动,或许在我的内心,也是这么去看待这份工作的,这样的信念,也支撑我走到现在。

3.要做什么样的父母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者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婴儿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总是会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产生联系。当然也会从外界给予他们的反馈当中进一步得到经验。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我们越来越发现,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影响,也会有很多人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进而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责怪父母,而是让父母能够有所觉察和意识,避免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父母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严苛的、忽略的、过分焦虑的、暴力的父母,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太大的影响了。希望为人父母,我们都能心境平和,内心稳定,给予孩子坚定的爱和规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以童话的形式将基础却核心的心理学理论贯穿其中,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了解深奥的心理咨询,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随着故事里“蛤蟆”在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咨询交流中逐渐走出抑郁、重拾快乐积极的精神状态,在读者这里,一些变化也在消无声息发生……

作者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三位一体构成的。在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不会缺少也不能缺少,因为每一种状态都对生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画出“人生坐标”图,分别说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如何影响人的感受,从而导致“下意识”的选择并造成的必然后果。

籍此引导着读者勇敢地面对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强化“成人自我状态”来改变现状,走出“不快乐”的情绪。

下图就是心理学上经典的“人生坐标”。

我们从“人生坐标”的原点开始成长,坐标的四个象限,就是基由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给予的基本评价,而产生这些“感受”的关键就是三种“自我状态”对“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交织下产生的极端感受,通常会表现为抑郁、叛逆或伤害等极端糟糕的形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儿童自我状态”。这是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具有的状态,并且对其整个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两种类型。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深情、委屈、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儿童释放委屈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方式由弱到强分别表现为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通过不同程度的释放,最终表现为“适应型儿童”。

其次,关于“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人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又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从而表现为“父母自我状态”。包括“挑剔型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状态”,表现为责怪、批评、挑剔、教育、指导、关心、照顾、包容等等。

而“成人自我状态”是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人们能够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般道德标准基本都来源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下意识地控制着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换句话说,是确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预期的一样。长期以往、反复印证,导致人陷入这种“自证预言”的“必然后果”——或开心,或悲观,或沮丧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证预言”的典型例子。“蛤蟆”一直认为,他的“不快乐”是来自父母给他的影响,父亲的专横和母亲的哭泣伴随着他成长,他委曲求全的适应着父母的要求成长,甚至包括朋友“獾”同样带给他压力,因为他觉得对方总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总是无法达到对方的要求。他生气想要抗议,却又总是“愤怒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外露”,等到愤怒平息,他又像往常一样心绪不佳,感觉自己十分“悲惨”。

心理咨询师“苍鹭”看着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蛤蟆”问道:“蛤蟆,你这段时间的不快乐,该去怪谁?是谁让你情绪那么坏?”

“蛤蟆”爆发了。他生气而辛酸,声泪俱下地控诉父母、朋友“每一个人都是怎样可怕地对待”自己、抱怨“不公平,一点儿都不公平”!

咨询故事发展到这里,“苍鹭”语重心长的一句轻轻询问,却如当头棒喝,让作为读者的我猛然惊起: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苍鹭”严肃地指出,责怪和批评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

作者在这个时候提出本书最为核心的心理学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伤、鞭打等让身体产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应)。

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但说到底,是“你”“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而“你”做这些选择时,其实是无意识的,更像一种条件反射,因为以往的经历教会“你”在相似情景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

当人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时,人们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说什么,而自己就好像在演戏一样,重复着父母希望看见的行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欢,却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依赖,一直以来的生活经历中许多“无意识”行为实际上是“下意识”的选择,从而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人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或接受。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会站在“父母”或“儿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观看待事物,才能学习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意识到自己对自己是拥有自主权的,思考“自己”是否要按照以前的人生“设定”去生活?思考为“自己”重新设计一个“人生剧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量改变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个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

“苍鹭”告诉他,相比责怪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换句话说,就是改变自己。

的确,相对于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更加容易。

“你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没法儿再回头了。你要选那条路?”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坐标上,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五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主权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带着疑问我详读了此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阅读。

书中说,完整的人生有三种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我们只有了解这三种状态的关系,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详读此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都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压力,既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有来自工作的压力。种种现象说明,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压抑与逃避都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那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学会接纳、共情;其次,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自我化解或寻求外界的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助人者自助”,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就像书中蛤蟆初次来访时所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说我需要咨询。”从这看出,蛤蟆不知道自己为啥来,他的做法只是为了迎合朋友。有了困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主动寻找释放的方法,这就是“助人者自助”。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能增智、能立德、能修身,让我们读出精彩,读出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28次咨询,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书中提到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状态,当处于“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当处于“父母状态”时,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当处于“成人状态”时,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发现,36岁的我,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现在才开始有意识地向“成人状态”努力。有时候,会有些心急,觉得自己成长太慢,领悟太晚,但这样的想法太多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成了阻力。这个时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觉,以前,肯定会给自己打鸡血,让自己赶紧站起来勇往直前;现在,开始允许自己在地上趴一会,整理好心情,再爬起来,也允许自己不爬起来。感觉自己变得消极了,但却更有力量了,因为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感受了。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这本书讲了有点抑郁的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医生苍鹭做心理咨询,并逐渐好转找回自己的故事。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书很薄,一共才199页,几个小时就能读完,读起来没鸭梨~

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一次理解自己内心的契机。开篇蛤蟆先生长时间不开心、觉得生活无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我曾经也有过,虽然当时不太懂,但现在想来,可能也稍微有点属于抑郁前兆吧。当然,自从我找到目标后,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假若我当时读到这本书,应该可以更快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到自己。

接下来通过几个问答,简单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1.蛤蟆先生为啥来做心理咨询?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不知道一辈子都干了些啥?又干成过啥?

真正让我受伤的是身边的朋友对待我的方式,他们指责我打击我羞辱我。

2.人最基本的感情有哪些?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人的某些基本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基本感情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3.为啥要怄气?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4.童年里,谁对你影响最大?

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暗指父母)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可能会出现“顺从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5.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强←—→弱

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6.自我状态的三种类型有啥区别?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只有处于这个状态,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7.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的?

我们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答案有4个: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8.情绪有用吗?

当你有恐惧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本书沿用了《柳林风声》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为来访者,苍鹭为心理咨询师,展开了一段为期十次的心理咨询。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蛤蟆也从第一次咨询的情绪温度计的最低点(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询中的情绪温度计的最高点(9—10)。

为什么仅仅通过十次面谈,蛤蟆竟从悲观厌世转变为以前的熠熠生辉,甚至产生了新的人生规划,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作用吧!我认为苍鹭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方法理论,并一步步引导蛤蟆通过不断自省,认识问题,转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在这个咨询过程中,苍鹭真的是把启发式教育运用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当蛤蟆领悟到那一步的时候,苍鹭再上升到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后面隐藏的深层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拥有酿酒厂和大庄园,父亲给他的印象是严苛,总是用责备的语气训斥他,母亲则把他当小宝宝,认为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错,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长的原生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蛤蟆从小养成了顺从、道歉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蛤蟆也经常处于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切换。这三种状态根植于人生坐标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从小形成的观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书中的蛤蟆,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伤的儿童状态”,经常玩“PLOM”心理游戏,“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的缩写。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是蛤蟆总是认为朋友们在不断地指责自己,这也是蛤蟆在本书开始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朋友老獾,总是拿严厉的目光审视批评自己,让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本书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亲的朋友,总是喜欢对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画脚,獾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不好”,对蛤蟆时刻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獾这样的人物,也许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经的老师、领导。这类人经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实在的,有个獾这样的朋友的人,还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标就是“我好,你也好”啦,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对应的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指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心理咨询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过度到“成人自我状态”,帮助蛤蟆先生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蛤蟆先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领悟。

书里详细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义学派重视的“共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下原文。

本书提到了另外一本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人间游戏》,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台湾翻译的繁体字版本,希望简体翻译版尽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鼹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时,发现原本热情又时尚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整个人都郁郁寡欢。于是鼹鼠告诉了好友河鼠,他们一起带蛤蟆先生去心理咨询师那里看病。在十次咨询之后,蛤蟆先生重新变得开朗起来,最终摆脱了抑郁的生活。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样幸运,他们往往抑郁而不自知,连父母朋友也认为他们只是压力大了点,其实很少会有人带他们去看病。就像刚开始的时候,鼹鼠也没同意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询师,甚至还认为蛤蟆只是肠胃不舒服。但好在细心的河鼠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其实抑郁症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就在我们身旁。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么活泼,把情绪都藏在心里,所以抑郁的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压垮了他。但是抑郁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时候父亲经常责骂他,母亲也只会在父亲不在时关爱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直接导致了蛤蟆现在的讨好型人格。

之后的咨询里,蛤蟆与苍鹭逐渐交心,我发现蛤蟆抑郁的主要原因还在他自己的身上。当蛤蟆的朋友老是责骂他,蛤蟆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心中却极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里,自己一事无成,活脱脱是一个失败的实体。每次发生了什么事情,蛤蟆总认为是自己的错,甚至从未发过火。对此苍鹭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导致蛤蟆悲伤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其实是蛤蟆先生自己选择了悲伤,选择了痛苦。

所以,我们不能像曾经的蛤蟆一样,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要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烦心事,也要主动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前言

周日白天闲来无事儿,晚上还要见人,但是我想出去走走。所以早早的就出发了。到了目的地,吃个午饭,然后找个书店买杯喝的,一坐一下午。其实中午刚吃完饭掏出书来看的时候是昏昏欲睡的,总感觉下眼皮和上眼皮空前的团结,自己却在强撑,大概过了十分钟,可能是咖啡劲上来了,开始精神起来了。我翻出来的一本书是23年五月份加入想看书单的书。一直因为没啥兴趣也没看,这不是闲来无事儿,找了本电子版看了起来,一共没多少页,但是很多人说是属于心理学的入门了,让人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儿的启蒙读物,所以拿来读了读。

这本书的评价两极分化挺严重的,豆瓣评分的分还挺高,但是给差评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多数差评都集中在内容太浅了,故弄玄虚,不能共情。如果你给他当作给不懂心理学是怎么回事儿的人看,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意义的,对于一些想要自救的抑郁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引路的方式。

书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些触动的地方的,有些地方是经历过一些内心的挣扎,有些地方写的好似鸡汤,但是如果经历过,你会理解书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经历,就会觉得是在无病的呻吟。如果你看完书没共情,那我还挺羡慕你的,毕竟那种经历确实是不想再经历过一次了。

介绍

书的简介很短: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简介看起来就像是给小孩看的童话故事一般,但是这个确实披着童话故事外壳,且实实在在的初级入门心理咨询科普读物。

先说我没做过心理咨询。但是我参加过入门的教练课程,虽然仅仅参加两次,但是感觉他们两者之间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有些人会认为心理咨询是,你说说你的状态,然后会希望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一个一个睿智的话,让其醍醐灌顶,瞬间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故事里苍鹭这个心理医生最开始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直接谈蛤蟆的问题,而是引导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访谈者的合作,双方都需要出于自愿,而不是因为想取悦谁才做咨询的。虽然是蛤蟆朋友让他来做咨询的,但是蛤蟆和咨询师苍鹭却是合作关系,那么对于咨询者蛤蟆来说,他得为自己得为咨询担起责任来。然后他也知道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简述一下书里十次的的咨询咨询师都做了什么。

第一次,苍鹭引导让蛤蟆知道,咨询的意愿一定是自发的,蛤蟆得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他和咨询师是合作的关系。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改变。

第二次,咨询师从感受出发。咨询师引导蛤蟆说出自己一直被自己忽视的真实感受,并将感受具像化,用感受温度计为自己打分。蛤蟆给10分满分的温度计,蛤蟆毫不犹豫的在1-2之间打了记号(PS,解释一下:书中说,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带表感觉还不算糟糕。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可见蛤蟆的状态非常的差。明确了概念之后,咨询师再次问蛤蟆,感觉如何。咨询师通过积极倾听以及适时的发问的方式,让蛤蟆能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时蛤蟆更加敏感,更容易捕捉情绪。并且让蛤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并且根据蛤蟆的叙述,引出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

第三次,苍鹭为了更好的让蛤蟆理解概念,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有些概念还是需要咨询师去切换一下讲解一下,也便于被咨询者能更好的明白和表述清楚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和所处状态的特征,苍鹭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和具体内容,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而且儿童自我状态还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苍鹭也说了很多,并且也强调了探索儿童自我状态的意义。最后苍鹭还给蛤蟆布置了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忆童年。

第四次,咨询师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了充分的共情,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给予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听着蛤蟆的讲述,苍鹭尽力的去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情绪。蛤蟆感觉到了无声的支持和理解,有时候人和人的相处就很神奇,静静的坐着,一句话不说,也能感受到那份力量。通过回忆那份童年的记忆,蛤蟆找寻到了自己一些行为的原因,并且惊讶的发现成年后有很多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而且蛤蟆意识到自己目前还是没脱离依赖关系,还没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第五次咨询,具体分析上一次咨询遗留的问题:愤怒。蛤蟆说他不会愤怒,经过分析,他并不是不会愤怒,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形式,比如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等的方式来发泄愤怒。

第六次咨询,借由咨询前发生的獾想劝说蛤蟆退出校董事会的事儿,通过蛤蟆的表述,苍鹭引出了另外的一个“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遇到事儿的时候,他能让所有人都能让对尽上风,而自己一直是被欺负的弱势群体,其实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自己偷偷的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了不快,就是在这场游戏里,输的.人才是赢家。其实这时候发现在心理咨询里,通常会引入一些反直觉的概念,很多概念乍一听会显得很蠢、不合逻辑,或者是让人害怕。但是人一般都会对突然不和逻辑得事儿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越是深入探讨自我的概念,越容易引发激烈得抵抗,因为它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从拒绝到接受,过程往往痛苦。但是如果能打开学习和接纳的这扇大门,可能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这个引出了另外的一个概念,“父母自我状态”,自己表现的如同父母那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然后犹如一个法官,用自己的道德和标准在控诉别人和给别人定罪,之后顺利成章的惩罚他们,自己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不一定是审判别人,有时候就是在审判自己,而且审判自己往往会更强烈,书中原话说的是,“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通过沟通,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蛤蟆一直在审判着自己。

在第七次咨询之前,在去河鼠家吃饭的路上,其实通过描述看出来蛤蟆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去河鼠家的路上,他仿佛卸下了之前的盔甲,各种感官视力开始变得敏锐。草木得颜色分外显眼,以前怎么没发现绿色得层次这么丰富。能感受到了万物得存在,审视着自己得内心,而且也能感受出心情还不错。甚至自己拿情感温度计测量得话,他愿意给自己打8分。

其实我也曾有过这种经历,当真正的开心,是看到日常的烟火气,平常再平常不过的东西都心生欢喜,那你一定开始热爱了生活,而且那时的当下一定开心快乐。

第七次咨询,总结蛤蟆的变化,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成人状态,就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因为在成人的状态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合理的安排,不被父母的声音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困扰。而且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并指出,一个所谓成功的人生中,儿童、父母、成人状态都是必须的,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但是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理性考虑,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儿童状态只能体会过去的情绪,父母状态会重复从父母哪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越是争辩,大家越是固执己见。只有处在成人状态的时候,这时候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苍鹭指出来自己处在哪种状态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引发蛤蟆激烈的阻抗,苍鹭那一句“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让苍鹭和蛤蟆展开了探讨,蛤蟆意识到,当有些已经过去并且无力改变的事儿最后只能原谅,我们不能总拿过去来惩罚着自己。通过这次和苍鹭的对抗,蛤蟆很生气,并且他意识到,产生冲突的地方可能就是成长中的经历,所以蛤蟆决定要聊一聊他所有的经历。

第八次咨询,蛤蟆从他最早的记忆讲起,一直到现在。咨询师和蛤蟆一起探讨原生家庭,在聊的过程中,苍鹭协助蛤蟆将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进行了串联,以及这些事儿是如何影响的他。蛤蟆也通过这个事儿,渐渐的获得了一种能力,他能更客观的看待事务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苍鹭那不带评判地倾听蛤蟆的过往,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也让他认定了让自己活的真实一点。活得真实一点,其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第九次咨询,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这次的讨论对蛤蟆来说有点难懂,他们相约的下一次再进行讨论。

第十次咨询,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在咨询的过程中,蛤蟆感觉很不舒服,蛤蟆的感觉是苍鹭好像总是让他承认他的错误和失败,一直也没从苍鹭嘴里听到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且一直以“你感觉怎么样?”“你怎么看?”“你打算怎么做?”等反问的语句来进行提问。这次咨询蛤蟆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爆发,而且蛤蟆自己发现了自己即使爆发也不像从前,也不用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他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且还能说得掷地有声。通过这次的爆发之后,蛤蟆决定和苍鹭再来最后一次咨询。

在去最后一次咨询之前,蛤蟆反思了一下他和苍鹭上一次面谈发生的事儿,他发现他生苍鹭的气了,但是他生气并没有失控,他知道这种对抗是有意义的,他不在像之前的孩子了,这次的冲突是有成果、有建设性的。而且冲突过后也改变了他和苍鹭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次咨询前,蛤蟆翻看自己的日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志本上除了和苍鹭定期面谈的记录,几乎什么都没有。而且就在他陷入抑郁而且鼹鼠还没去找他的那个阶段,他曾有过一段可怕的空虚状态。时间如没有路标的沙漠一样,他的生活只剩空虚。慢慢的他发现,随着他心情的变好,内心世界的改善,他发现他的社交也逐步增多了。而且最能证明的转变的一句就是,蛤蟆想办一家新企业这一条了。这一条也是因为和苍鹭聊过了之后,他明白了,想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又目标,现在他当下想做的就是去拼、去赢!

最后一次咨询,蛤蟆和苍鹭探讨前一次咨询中的情绪爆发的意义。蛤蟆对苍鹭的发火,那是因为蛤蟆对咨询师发生移情,将咨询师当做曾经的那个父亲,情绪爆发实为反抗对父亲的依赖。并和蛤蟆一起总结十次咨询后发生的变化。

并在最后还讨论了一个情商的问题。他们认为高情商的人是,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行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并且他们有共情能力。

严格来说,蛤蟆一共做了11次咨询,前10次参与其中,最后一次总结过往。蛤蟆也从依赖的状态,对抗依赖,然后到独立的状态,这就像是一段心理成长之路,虽然蛤蟆还是那个蛤蟆,但是实际上那个蛤蟆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蛤蟆了。

故事到了最后,在我看来好像一场电影的大结局,蛤蟆去赴约河鼠的午宴,这次的宴会是河鼠庆祝蛤蟆的康复而举办的,因为他认为,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了,往往时候才明白这个有多重要。在一场其乐融融的一场宴会中结束了故事,大家各自有了新的前程,蛤蟆还决定卖了自己的大房子,并且买了一栋小房子,并且用他特有的管理经验去负责更好的楼盘,去做房地产公司。

故事的梗概大体如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下一本计划要看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还是立个flag,一周读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近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童年多悲惨,成年多“变态”!

“变态”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贬义词,其描述的只是一个非正常或非健康的状态。特作此声明,以免误会。

我建议一个哥们去看心理医生很久了,最近终于有了回应,他说:“我哪有什么心理问题,医生都被我怼得无话可说。”

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了这哥们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近乎精神病。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要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呈现的原因,因为没人会承认自己心理有病,抗拒甚至是敌视心理医生也是常态,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最初见到心理咨询师时便是这个样子。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先生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这本书贡献了不少经典的句子,诸如: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坦白地说,这是一本带有鸡汤性质的心理学科普著作,作者怀着善意编制了一个美好的心理治愈童话,但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蛤蟆先生正在和苍鹭医师较劲,有太多的蛤蟆先生已经放弃了治疗,不是他们觉得自己没问题,而是童年时代的创伤是一个大概率无可救药的死循环。

就我强烈建议去看心理医生的那位哥们来说,在我了解了他悲惨的童年后,彻底明白了他匪夷所思的行为根源,也彻底明白了,他真的改不了。

这位哥们有好几个哥哥和姐姐,年龄最大的比他大了将近20岁。本来就不富裕的大家庭,使得他从小得到的关爱就少,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母亲去世早,父亲年龄大了,而且子女本来就多,有的都成家了,干脆做了个甩手掌柜,这哥们来了野蛮成长。

当他前妻跟他打电话抱怨上小学的儿子在学校调皮时,我很理解他的情绪根源,他愤怒地向前妻咆哮:“你这人就是心太软!他不是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吗?送派出所让警察管,让他早点知道人生的残酷!我小的时候我老子就从不管我,只给点吃饭的钱,为什么我能长大?”

这种精神病级别的伤人言论不止一次出现,不幸的是我还听到过一次。

这一次是他的现任妻子跟他电话抱怨两岁的孩子哭闹不停,只听他又是十分烦躁地说:“就该由着他哭!你这样带孩子,累死你活该!”

我作为一个外人,听到这些话感到的是彻骨的寒冷,这是一个人类该说的话吗?

每当这哥们抱怨社会不好的时候,我总会玩笑似地回敬一个观点:“或许别人有资格抱怨社会不公,但对你来说,当前社会就是太好了。在和平年代,你肯定是屈才了。如果生在战乱的年代,你这人绝对有帝王将相的前途。你看人家刘邦,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嫌车子里人多速度慢,直接把老婆孩子踢下车,我看你也有这个魄力。”

玩笑归玩笑,因为我对生物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多了解了这哥们的一些童年背景,我发现他的悲惨之处并不止于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不闻不问,他还经常遭受同龄人的欺凌,没人倾诉委屈,更没人给他撑腰。

如今的这哥们是个典型的施暴者,但在了解了他的过往之后才发现,其实每一个施暴者都可能是受害者。他们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将会伴随终身,折磨他们自己,也折磨他们的家人。

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且也就那么短短几年,但给人带来终生折磨的伤害往往发生在那短短几年。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如同大多数的童话故事的幸福结尾,蛤蟆先生得到了治愈,可现实中的我们却真的很难被治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童年创伤,也许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的一记耳光,也许是当你撒娇求抱抱时赶上了烦躁的父亲把你烦躁的`一推,也许是你看到了父母被人殴打,也许是父母无休无止地争吵及离婚……

最严重的童年心理创伤往往来自父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还有一句名言说:“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我认为这话不全对,一个人若生在一个问题家庭,他的未来只有两个方向,要么成为和自己的父母相反的人,要么成为自己父母的复制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并将自己在童年承受过的伤害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经历过忍饥挨饿的童年,能活下来就是胜利,而他们的父母,也未必有过衣食无忧的快乐童年。

这是一个民族普遍的心理伤害,然后普遍地传给下一代——我承认,我多少有点精神不够明亮。

更何况,还可能有其他的伤害,譬如一个变态的亲属或邻居,一个邪恶的老师,一个霸道的同学……

当然,社会在整体上是发展的,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一个个家庭也在缓慢地自愈着伤痛,希望00后可以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毕淑敏老师说过:“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在这个被“内卷”“996”式席卷的时代,我们时常跌入低谷,徘徊迷茫。这个时候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和开导,那一定比你在痛苦中沉沦要好得多。可是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并不了解,所以迟迟不愿迈出求助的那一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一本阅读价值很高的温暖而治愈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的是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10尺心理咨询,最终找回了快乐和希望的童话故事。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告诉你道理,然后教你方法,读者需要看完书后去学习使用这些方法帮助你改变。但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其一在于它非常细节地记录了10次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让我们完全和蛤蟆先生感同身受,一起进行疗愈。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其二则在于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化身为书中的苍鹭医生,赋予了该书以童话的形式来诉说一些硬核专业的心理知识。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苍鹭对蛤蟆说“不管是愤怒还是悲伤,都不是所谓的抑郁症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让我们自己悲伤和愤怒。”所有的情绪由心而发,是可控的过程,也是自我批判,自我剖析,自我解读的最好过程。读者读起来不会有紧张,难堪的想法,完全置身于一个温暖的童话故事中来实现自身的治愈。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苍鹭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是温柔又强大的心理咨询师,博学且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循循诱导着蛤蟆探求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手把手带着蛤蟆成长。苍鹭像是父亲,像是兄长,像是靠谱的朋友,也许读者在看见他的时候,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一位身边的人物,不管这样的人是谁,总是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最温馨的'陪伴者。

蛤蟆先生或许真的存在,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你开启专注读这本书的自我疗愈时,你会在书中看到心理咨询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看到心理咨询的沟通技巧,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希望所有不快乐的人,都能通过阅读走出低谷,能够遇见一个帮你敞开心扉,找寻自我的苍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抑郁症”一词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学生上学压力大,跳楼、跳河,因为抑郁症;上班族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脱发,喜爱宅在家里,因为抑郁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情绪抑郁,不爱出门,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是鼹鼠和河鼠察觉到最近没看到蛤蟆先生,然后一起去找蛤蟆先生,发现他情绪不高,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于是乎有了一系列的故事。

假如去看心理医生,也许就能从死胡同走出来吧?我们一旦碰壁,就愿意待在原地,觉得没有办法,解决不了,直接原地等结果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蛤蟆先生并不是自愿去的,所以不配合,直接问苍鹭怎么解决。然而心理医生并不是看一个病人,开一副药就行的,他需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情绪?是什么时候有的?与什么事有关?你应该怎么解决?苍鹭只能引导蛤蟆先生自己思考,自己明白面临的'困境,然后一点点打开心扉,解除抑郁心理。

蛤蟆先生非常喜欢依赖他人,再加上父亲这一角色对他影响深刻,他一直被严厉的管教着,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确认自己的能力,从来没自己处理好过一件事。习惯讨好身边的人,在意别人的想法,从而把自己陷入情绪困境。

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写出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性格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蛤蟆先生的结局是美好的,希望困在抑郁情绪中的人们,也可以像蛤蟆先生一样,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实习杨妹妹实习期满之时,这是一个很有心的妹妹,专门问了办公室其他老师我的喜好,离开之时赠予我这样一本心理相关书籍。

作业批完之后,有时在办公室、在教室就翻翻这本书,一翻就被它深深吸引。

书中提到“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是啊,在父母眼里的对错,有时候并不真的就是对与错。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得承受多大的压力?难以想象孩子会如何应对这样的压力。平心而论,作为父母,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做父母,又花了多少时间要求孩子?父母也许生活压力很大,也许精神压力很大,但父母毕竟是父母,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可以知道父母的压力,但不一定能理解体会父母的压力,这需要时间,在某一刻,孩子会突然长大,会自然长大。

“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那么高大有力,你感到很无助。”“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适应他们的每一次喜怒无常。”这些话读着心里不太好受,但事实就是如此,父母尚且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然而却要求孩子做到心平气和,做到不哭不闹,做到不发脾气,这确实不太合理。父母如果能做到不发脾气,又能坚持多少天呢?一天、两天还是三天?也许我们并未察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时常记得孩子的喜怒哀乐。

“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原来,孩子爱炫耀有这么一层原因,父母极少对孩子满意,极少为孩子骄傲。不过怎样把握其中的度,适时夸赞孩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较大,让孩子度过快乐、轻松、美好的童年,还是悲伤、紧张、害怕的童年,我们成年人可以左右,而孩子却没办法左右,也无从选择。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会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长大成人。”我们享受着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也越来越满足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却忘了成长意味着不再依赖。孩子只有越来越独立自主,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当一面,才会真正长大。就如,学生只有越来越独立,不再依赖老师和家人,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变成想成为的自己,也许就是独自前行,独自坚持。怀揣着心底的那份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有质疑,哪怕有委屈,哪怕跌倒,哪怕流泪,哪怕自己也质疑自己,但依旧不改初心,也许这样就可以变成想成为的自己,也许还有很长的路,一路上需要自己去寻找芬芳,去汲取力量,去迈步向前。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当我们自我批判时,自我惩罚时,那样的惩罚比任何惩罚都要深刻。当一个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他就会时常自我惩罚,时常置身父母和自己相处的情境之中,表现得像父母一样。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成人、父母状态。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哭闹、放纵的时候较多,总把自己当做儿童一样,表现得像个孩子。而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更像当下的自己,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孩子不会是父母的复制品,他/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或许会出现“父母自我状态”,但他/她是独特的自我,思维独特、做法独特的自我。

以前,我听过许多教育相关讲座,许多说法都存在一致,比如: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一次,我第一次看到不同的观点,也引发我不同的思考:孩子身上会有父母的影子,也会受到父母好的或不好的影响,但孩子的人生如何选择,终究是父母无法左右的,就像孩子的伴侣如何选择,也不会完全遵循父母的意愿和喜好,他/她总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孩子的一生,不会复制谁的人生,他/她的一生,是属于自己的一生。

这本书,适合父母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有许多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也有许多关于教育、个人成长的见解。心理健康知识总会帮助一个人了解自我,直面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最好的状态活在当下,迎接未知。正如之前参加培训听到的一句话,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面对孤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照镜子。我想,如果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定会成为那只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书籍,讲的是回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压抑,经历十次心理咨询后找到心灵救赎的故事。通过宝贵的十次咨询,蛤蟆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同,但我们都经历着类似的成长过程。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童年时的情感体验会影响成年后的情感体验,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蛤蟆明白他必须带着过往的收获和缺憾继续前行。

当蛤蟆哭泣时,咨询师默默地递上纸巾,他告诉蛤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蛤蟆,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最终,蛤蟆完成了自己的十次咨询,他在“情绪温度剂”上的分数是非常良性的`9分——这个自评之所以不是满分10,是因为蛤蟆对未来有了更好的预期,他想把更好的东西留给今后。咨询结束的那一天蛤蟆去参加了朋友聚会,他们尽享佳酿,讲述各自未来的打算。

当朋友们听说蛤蟆居然卖掉了祖传的蛤蟆庄园并要去伦敦闯天下时都大吃一惊,蛤蟆则精神抖擞地对朋友们解释说,“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蛤蟆一点不怕,很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开始一段新生活的准备。

蛤蟆是对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经历更多并最终变成自己吗?人的成长必定永远是一场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而且是那种从内心生出的快乐而非依赖外力,它绵绵不绝,在人生低谷时指引前行,让我们不再害怕、不再悲伤。

在这本书的最后,聚会散场,蛤蟆与朋友们道别—一那是多么宁静和笃定的一天啊,蛤蟆在和煦的夜风中骑车飞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还大声唱着歌。他是这样唱的:

世上英雄辈出,史书皆有出处。

若论大名万世瞩目,还得数我蛤蟆!

这是一只战胜了悲伤,或者说是战胜了自己的蛤蟆,是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一个努力找回了快乐的普通人。

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蛤蟆身上看到自己——那个每天为了生活拼搏,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会在某一天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谷,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自我评价下降,状态低迷,感到无法掌控的悲伤。就像书中的蛤蟆一样,当朋友们发现我们“不对劲”的时候,我们也许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说:“抱歉,家里太乱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然后放声大哭。其实,这只蛤蟆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它代表着每一个人。

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所以,不要害怕,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你也可以像蛤蟆一样,在这个大世界中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下载《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蛤蟆交通警》读后感 (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通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和这本书的相遇,是偶然听罗翔老师提到的《柳林风声》,网友说它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在网友们的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大概用一两天就能读完,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中,我们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学基本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

    音乐教案——小小交通警

    安全地玩——小小交通警(音乐)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学会唱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红、绿两色圆形卡纸 课前事先录好的歌曲旋律 活动过程: 一......

    小班音乐:小小交通警

    小班音乐:小小交通警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学会唱歌曲,并喜欢游戏。 教学准备: 红、绿两色圆形卡纸,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这是谁呀?(警察......

    《蛤蟆将军和他的兵》读后感

    今天《蛤蟆将军和他的兵》这本故事书我看完了。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玩,那是发生在一个玩具展览会上的故事。最好玩的就是坦克把两只橡皮泥熊压扁后,影星娃娃和蛤蟆将军把两只橡皮......

    蛤蟆的油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蛤蟆的油读后感(一)白杰黑泽明,出生于1910年3月23日,日本电影编剧、著名导演,监制人。代表作品有《罗生门》、《七武士》、《梦》、《影武者》、《丑闻》等。于1998年9月6日逝世,......

    蛤蟆种瓜教案

    蛤蟆种瓜教案1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种子能发芽的句子。2.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4.萌发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