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2023-1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下一本计划要看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还是立个flag,一周读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蛤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生活中的困惑。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蛤蟆先生的蛤蟆,他生活在一个小池塘里。蛤蟆先生由于长相丑陋,性格内向,常常被其他动物欺负和嘲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惑之后,蛤蟆先生决定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蛤蟆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心理治疗之旅。在治疗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困惑,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蛤蟆先生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摆脱了内心的困扰,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迪。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挑战,如压力、焦虑、抑郁等。而该作品通过蛤蟆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和帮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困扰,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此外,该作品也让我明白了自我探索和理解的重要性。在蛤蟆先生的故事中,他通过与心理医生的交流和自我反思,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只有通过自我探索,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探索,最终摆脱了内心的困扰,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相信这个故事也能够为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一本心理学入门的书。快餐式读书的当下,这样一本书是讨人喜欢的。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当当网,销量蛮高。后来在微信读书看到了电子书,一口气看完。从标题看,是一本心理相关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开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书?

蛤蟆先生原来很招人喜欢,因为某件事然后封闭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绍了苍鹫医生给他。这件事没有一开始就指出来,而是后面出现了,原来是蛤蟆因为喝醉了偷了车被抓了,最后越狱。大概是这样的情节,这样一件事,让蛤蟆疏远了所有的朋友,连他的庄园都荒废了。

苍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步步引导蛤蟆认识它内心。秃鹫最经典的开场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苍鹫还假设了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感觉。蛤蟆第一次选择了1和2之间,那么意味着它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杀。苍鹫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好与坏,还有父母自我状态等理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想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

最后附上让人意外的结局。蛤蟆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他对小伙伴们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完后我有很大的感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的是蛤蟆先生有重度抑郁症,蛤蟆先生与一名叫苍鹭的心理医生经历过十次面谈后,蛤蟆先生心灵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认识到自身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主动改变,重获快乐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了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第二种是“父母自我状态”,第三种是“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里,我们就像一个孩子,依赖父母或他人,被别人掌控着,就像是为了迎合父母所呈现出的样子。“父母自我状态”里,我们感到自己很有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总是对的,喜欢指示和掌控他人,“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恰恰相反。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更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无论是什么情绪,都能理智对待。三种自我状态中,“成人自我状态”是我认为最完美的长大成人后的样子。

这本书里讲了四种人生坐标,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讲的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就是信自己,也信他人。“我好,你不好”这种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但从来不会抑郁。“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也很差劲。

理解我们的童年是理解我们自己的关键线索,情绪是自我的核心,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他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重获快乐的故事。通过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心理学入门概念。里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但整体逻辑严密,使得整个故事具有连贯性,让很多细节都有真实的感受,会不禁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实际内心却总是闷闷不乐,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遇见有些人与事情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糟糕的是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呢?书中讲解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会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第二种是“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着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相对影响。第三种是“成人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会更像一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在这种状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先生映射着一个处境:心里面的是梦想,镜子里的是现实。这本书的名字会触发内心的思考,我们在找寻追求的路上应该停步于何时,放下梦中花,水中月,来治愈自己。童话故事说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现实毒打则让我们永不止步。在书中一向爱闹爱笑的蛤蟆先生忽然变得郁郁寡欢,花费了时间去看心理医生并最终好了起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发售。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毕业生,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任教,专注于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著《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实际上也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出版,孩子也能看懂,可以称之为一本成人童话。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书中蛤蟆先生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已经出现可能的抑郁症状,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抑郁症通常被总结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郁郁寡欢、没有力气起床梳洗,比较符合该描述,结合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是否要进行抑郁症诊断(听取咨询师建议也可直接到精神心理门诊挂号)并接受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朋友们的建议帮助则体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其产生的积极帮助作用,正是这些社会支持促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经济、物质和决策支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作用,那就只能算是认识或者彼此知道有这么个人啊,想太多了容易成为非分之想哦,也可能会因为单方面的人际付出而产生摩擦或者悲伤。

蛤蟆先生无法拒绝朋友的关心,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之后的故事则反映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首先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被迫到来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出于自愿来寻求帮助,然后才开始了蛤蟆先生的`探索和疗愈之路。

整部书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书写,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咨询过程,语言和架构采用儿童故事脉络,有趣可读。其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对于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大众和新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俗不乏严谨的读物。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表达内心平适的状态,自由坚韧的面对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一本心理学入门的书。快餐式读书的当下,这样一本书是讨人喜欢的。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当当网,销量蛮高。后来在微信读书看到了电子书,一口气看完。从标题看,是一本心理相关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开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书?

蛤蟆先生原来很招人喜欢,因为某件事然后封闭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绍了苍鹫医生给他。这件事没有一开始就指出来,而是后面出现了,原来是蛤蟆因为喝醉了偷了车被抓了,最后越狱。大概是这样的情节,这样一件事,让蛤蟆疏远了所有的朋友,连他的庄园都荒废了。

苍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步步引导蛤蟆认识它内心。秃鹫最经典的`开场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苍鹫还假设了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感觉。蛤蟆第一次选择了1和2之间,那么意味着它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杀。苍鹫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好与坏,还有父母自我状态等理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想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

最后附上让人意外的结局。蛤蟆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他对小伙伴们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童年多悲惨,成年多“变态”!

“变态”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贬义词,其描述的只是一个非正常或非健康的状态。特作此声明,以免误会。

我建议一个哥们去看心理医生很久了,最近终于有了回应,他说:“我哪有什么心理问题,医生都被我怼得无话可说。”

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了这哥们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近乎精神病。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要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呈现的原因,因为没人会承认自己心理有病,抗拒甚至是敌视心理医生也是常态,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最初见到心理咨询师时便是这个样子。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先生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这本书贡献了不少经典的句子,诸如: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坦白地说,这是一本带有鸡汤性质的心理学科普著作,作者怀着善意编制了一个美好的心理治愈童话,但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蛤蟆先生正在和苍鹭医师较劲,有太多的蛤蟆先生已经放弃了治疗,不是他们觉得自己没问题,而是童年时代的创伤是一个大概率无可救药的死循环。

就我强烈建议去看心理医生的那位哥们来说,在我了解了他悲惨的童年后,彻底明白了他匪夷所思的行为根源,也彻底明白了,他真的改不了。

这位哥们有好几个哥哥和姐姐,年龄最大的比他大了将近20岁。本来就不富裕的大家庭,使得他从小得到的关爱就少,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母亲去世早,父亲年龄大了,而且子女本来就多,有的都成家了,干脆做了个甩手掌柜,这哥们来了野蛮成长。

当他前妻跟他打电话抱怨上小学的儿子在学校调皮时,我很理解他的情绪根源,他愤怒地向前妻咆哮:“你这人就是心太软!他不是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吗?送派出所让警察管,让他早点知道人生的残酷!我小的时候我老子就从不管我,只给点吃饭的钱,为什么我能长大?”

这种精神病级别的伤人言论不止一次出现,不幸的是我还听到过一次。

这一次是他的现任妻子跟他电话抱怨两岁的孩子哭闹不停,只听他又是十分烦躁地说:“就该由着他哭!你这样带孩子,累死你活该!”

我作为一个外人,听到这些话感到的是彻骨的寒冷,这是一个人类该说的话吗?

每当这哥们抱怨社会不好的时候,我总会玩笑似地回敬一个观点:“或许别人有资格抱怨社会不公,但对你来说,当前社会就是太好了。在和平年代,你肯定是屈才了。如果生在战乱的年代,你这人绝对有帝王将相的前途。你看人家刘邦,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嫌车子里人多速度慢,直接把老婆孩子踢下车,我看你也有这个魄力。”

玩笑归玩笑,因为我对生物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多了解了这哥们的一些童年背景,我发现他的悲惨之处并不止于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不闻不问,他还经常遭受同龄人的欺凌,没人倾诉委屈,更没人给他撑腰。

如今的这哥们是个典型的施暴者,但在了解了他的过往之后才发现,其实每一个施暴者都可能是受害者。他们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将会伴随终身,折磨他们自己,也折磨他们的家人。

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且也就那么短短几年,但给人带来终生折磨的伤害往往发生在那短短几年。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如同大多数的.童话故事的幸福结尾,蛤蟆先生得到了治愈,可现实中的我们却真的很难被治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童年创伤,也许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的一记耳光,也许是当你撒娇求抱抱时赶上了烦躁的父亲把你烦躁的一推,也许是你看到了父母被人殴打,也许是父母无休无止地争吵及离婚……

最严重的童年心理创伤往往来自父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还有一句名言说:“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我认为这话不全对,一个人若生在一个问题家庭,他的未来只有两个方向,要么成为和自己的父母相反的人,要么成为自己父母的复制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并将自己在童年承受过的伤害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经历过忍饥挨饿的童年,能活下来就是胜利,而他们的父母,也未必有过衣食无忧的快乐童年。

这是一个民族普遍的心理伤害,然后普遍地传给下一代——我承认,我多少有点精神不够明亮。

更何况,还可能有其他的伤害,譬如一个变态的亲属或邻居,一个邪恶的老师,一个霸道的同学……

当然,社会在整体上是发展的,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一个个家庭也在缓慢地自愈着伤痛,希望00后可以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狂欢,在岁月的激情中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在寂静的夜晚,我一声不响地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是他却渐渐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热心善良的朋友们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却唠唠叨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都出手帮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了。鼹鼠心里乱糟糟的。”这句话中我被善良的鼹鼠因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担忧的这种情感所感动,或许就是拥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复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此书中最让我心怡的动物莫过于智慧又威严的獾了。在动物们都对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根本。在《愤怒的`表现》中“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先生声色俱厉地的训了一顿,让蛤蟆先生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这里的獾让我体会到了它的威严,在“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獾的慈祥与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点。

当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换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实我认为在书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现实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深的陷入低谷,临近绝望时他们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关怀吗?在《成长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见咨询师,文章写道“蛤蟆先生发现这发现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全神贯注过”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一个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吗?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罢了!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世界没有变,是你变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会变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本书人物形象取自童话《柳林风声》,但与该书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本心理学小说,借用了童话的外衣,讲解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过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最近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河鼠、鼹鼠很担心他,于是劝说他去接受心理咨询。起初蛤蟆很抗拒心理咨询,但在接受了咨询师苍鹭的一次试面谈后,他改变了想法,决定继续试试。在经过了十次心理咨询后,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又变回了那个开朗明快的蛤蟆。

本书以童话故事的方式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心理学概念,下面来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①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文中并未给出这几个词的明确定义,我所理解的是,儿童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些和童年所见类似的情形时,会瞬间回到儿童的情感状态中,表现出喜悦、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正如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当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自己小时候一致无二,与实际年龄并无关系。而当我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表现得则如自己的父母,言行举止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和自己的父母类似。我似乎会经常进入父母自我状态中,在我尝试去安慰别人、关怀别人时,我的思考和说话方式都会极其像我妈。不仅让我想到,旧社会家长古板顽固的形象一代传一代,正是在血缘崇拜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地活在对上一代的父母状态中。我认为我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的频率要远远多于父母自我状态,我经常在儿童自我状态下产生情绪,然后在成人状态下解决情绪,虽然解决的过程给了我是一个成年人的错觉,但仍会有好多人会觉得我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②情商的理解。

阅读中遇到了一个不错的观点:“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笑的说法,说情商就是会说话,情商就是会搞关系,把情商和“油滑”画等号,确实,会说话会搞关系的人往往被认为情商很高,但我认为这只是“高情商”的一种外在体现,情商应当是察觉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这包括get自己的情绪,也包括get他人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关心、在乎并合理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该拒绝就拒绝,该提条件就提条件,不要因为想和谁搞好关系就委屈自己。

③心理咨询师的意义。

我也接受过心理咨询,而且很多次,从大一到研一,次数多到我数不过来,但大都因为同一个原因:情绪化。起初,我抱着一种看病就医的心态,期待满满地坐在咨询师面前,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有效地方式能又快又好的化解情绪。老师摇摇头说:没有。然后我失望地离开了。后来我又换了几个心理咨询师,但都是一样的模式:我在说,老师在听。虽然我并没有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化解情绪的特效药,但我却喜欢上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是倾听者,他真的在关注你诉说的内容,并试图理解你的情绪。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说出来,但往往能认真聆听的人太少,当你准备把烦心事说给你的朋友听时,他马上打断了你的话,开始说他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各说各的。本书中的苍鹭就是一位合格的咨询师,他善于聆听,并反思自己话是不是说的太多了,苍鹭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蛤蟆从自身经历中找到抑郁背后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解救之道,就在自己手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除了你自己!

该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曾经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它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动物朋友们非常担心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发生了问题,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十分差劲,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好。后来,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开始慢慢变得自信、友善,终于来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蛤蟆先生这样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总会认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中而郁郁寡欢。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过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苍鹭说的;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许多迷茫。请不要灰心,更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时,新世界的大门,已随之为你悄然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在我离开珠海之前,我一直有个念头,就是要去看书。

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我回顾了我过去三年,我的大学生涯里没看过几本书,我感觉到我自身已经没文化了,即使我得到了很多我们专业的专业技能,但在这个快餐时代,我觉得我失去了独立想法,取代独立想法的是从众、人云亦云......

然后我在上班摸鱼的时候,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书不怎么相似,这本书通篇讲的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本身患有了抑郁,去心理医生苍鹭里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从而慢慢敞开了心扉。只是在每一章节穿插了很多专业术语,它不像那种大道理,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才能接受这些话语。因为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

人应该具有三种状态,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但大部分人只有两种状态,比如“妈宝”等人,等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驱使和也不会被童年里的情绪所围困时,那才是独立的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在这个寒假我可能不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早早地就把寒假作业写完了。我是放了假每天十点半才起床,到处去玩。至于寒假作业嘛肯定是明日复明日了,只得最后几天赶工,说来还是有些惭愧。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精读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

这本书是关于心里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且治愈。他的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故事的开始是蛤蟆先生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考验结果却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从而得了抑郁症。从以前那个活泼开朗助人为乐,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蛤蟆先生,变成了一个邋里邋遢整日郁郁寡欢还不修边幅的“人”。它的朋友河鼠去找它时发现了现在这个抑郁的蛤蟆先生,回家后他它把这事告诉了鼹鼠和獾子大叔,不久它的.朋友都知道了也非常担心它,不想让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折磨就给它找了一个心理医生——苍鹭。朋友的好意它不好推辞只好给个面子去了。

这天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第一次见面,刚见面蛤蟆就摆出我是看在朋友面子上才来的,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敷衍态度,这时苍鹭说心理咨询的前提是自己自愿而不是为了应付朋友,只有自己想,我们才能成为合作关系。幸运的是第一次咨询的蛤蟆先生就和苍鹭达成了合作关系。在咨询的最后蛤蟆还是没忍住说出了自己的怀疑,但苍鹭却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但最终都取决于你”。就这样蛤蟆先生的第一次咨询就完了。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苍鹭分别问了抑郁的原因,成长的寓意、探索童年、愤怒的表现、秘密协议、蛤蟆先生的选择、说出人生的故事、人生坐标于心理游戏、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最后一次面谈。

在第四次的面谈中蛤蟆先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虽然有些记忆早已模糊但其中的感受仍然记忆深刻。父亲的严厉和把它当小孩的软弱的母亲陪伴下,蛤蟆先生必须先处理父母的矛盾和愤怒,比如人一生气它就不分对错的道歉,顺从父母甚至掏讨他们欢心这和它现在与人相处的模式很像。使它不可察觉的养成了依赖习惯,从而变成了适应性儿童。

接下来的咨询中蛤蟆先生越来越好很快就到了最后一咨询,蛤蟆先生从依赖——抵抗依赖——独立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它进入了成人状态,我好你好的生存模式研究,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最后一次咨询苍鹭医生让蛤蟆先生给现在的自己打分,他给自己打了九分剩下的一分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的更好。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内心加更强大了,让我对抑郁症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这段时间情绪不好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哦。

看书不一定要看很多,但一定要看好书,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这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一本书,但我学到了许多对我有用的知识。心情不好时可以看书来缓解放松。最后让我们以书中的话共勉吧:“今天的不开心就止于此吧,明天依旧光芒万丈啊,宝贝”。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下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是我开启心理学主题阅读的第一本入门书。这本书我做的笔记并不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浅显地结合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通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和这本书的相遇,是偶然听罗翔老师提到的《柳林风声》,网友说它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在网友们的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大概用一两天就能读完,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中,我们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学基本常......

    《蛤蟆先生的希望》读书心得

    《蛤蟆先生的希望》读书心得如果你曾经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或者你刚刚踏入心理学之门,又或者你对于日常生活中家庭、亲子、职场沟通中存在疑惑、想进一步突破的,那么这本书应该对......

    2014.12.17在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之前你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之前你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你的孩子悲伤,焦虑或生气的时候,与其怀疑他有某些被称为心理障碍的假性医学病情,不如往别的方面想的好。假设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 看完《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讲得非常好,内容通俗易懂,也令我有许多感慨。 其实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

    《用心去看》---《小王子》读后感(范文)

    用心去看 读《小王子》是这个暑假的作业之一,但是当我仔细阅读了之后,我才发现这部成人童话是多么的精彩: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总有那么一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