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快速发展中的大滩村细毛羊产业(推荐)
插上腾飞的翅膀
记快速发展中的大滩村细毛羊产业
夏季是大滩村最美的季节,一望无垠的碧波荡漾,雪山草地辽远雅致。与景色相互辉映的,是大滩村四处可见的特色产业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季节迅速滋长着。
立足优势在开发中保护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大河乡的大滩村,是一个拥有33.4万亩草原面积,以养殖甘肃高山细毛羊为主的纯牧业村。连绵的祁连山孕育了广袤的草原、丰富的水资源和300多种饲用植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草原是牧民世世代代的家园,它涵养着祁连山上游水源,滋润着下游河流以及绿洲,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以前的大滩村,牧民增收的唯一途径就是增畜,通过家庭小规模的放养,扩大牲畜数量,以此实现经济发展。这样下去的后果便是造成超载过牧、过度利用草原,生态恶化,这些严重制约了大滩村畜牧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突出问题,大滩村从传统粗放的自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草畜平衡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走上了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挖掘资源在保护中开发
大滩村地处祁连山腹地,远离工业区,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天然的牧场,优良的畜种,为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育的甘肃高山细毛羊产业有良好的放牧性能,牧草适应
性好,游走能力弱,对草原破坏程度小。其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和矿物质丰富的特点,是一种营养丰富,无重金属兽药污染的优质肉食品资源,非常符合现今消费者营养保健的需要。所产细羊毛是毛纺工业的良好原料。
为了牧民得到实惠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畜种的发展,近年来,大滩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畜种改良,推行细毛羊标准化生产,提高了细毛羊的商品价值,牧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了。
多管齐下有效壮大特色产业
“草场有界,放牧无界”,这是过去草原牧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使生态脆弱的草原雪上加霜。如今,随着草原围栏建设项目的进展,这种现象有望成为历史。实践证明,草原围栏建设是恢复草原植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措施。通过草场围栏,大滩村的牧民们在减轻劳动强度、实行计划放牧、恢复草原植被等方面尝到了甜头,围栏草原的积极性高涨。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大漠风沙埋古楼,祁连雪水饮天马”。《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生生不息的祁连雪水,缔造了两千多年的河西走廊文明,几百万老百姓的“命根子”。被誉为“绿色保姆”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在维系河西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畜活动的频繁影响,冰川雪峰萎缩,雪线不断上升,林草植被严重退化,水源涵养功能加速减退,生物种质资源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得草原干旱严重,针对干
旱对草原带来的威胁,大滩村兴水利、保水源,改善人畜饮水和饲草灌溉条件。投资150万修建了大滩清泉至小滩一级提灌工程,解决了部分榆木山牧业点20户5000多只牲畜和74人饮水困难问题。在大滩村,养畜暖棚已经是牧民们必不可少的生产设施,它在育肥保膘、提高养殖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滩村新建高标准暖棚20座,实现了养畜暖棚化。大滩村支部书记郑兴明如是说,全村牧业户共计45户,采用舍饲和半舍饲方式,利用暖棚接羔育幼,仔畜成活率达到了96.8%。在缓解草畜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由低产出的传统畜牧业向高效益的季节畜牧业转变。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更多的暖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滩村矗立起来,为该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双联行动为经济发展添加动力
双联行动犹如缕缕春风,吹暖了大滩村困难群众的心,吹来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着力推动大滩村畜牧业转型发展,促进畜牧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肃南县兽医局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联系帮扶大滩村。组织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深入大滩村的养殖户家中,开展政策大宣讲、技术大服务等帮扶活动。
为使科技帮扶活动取得实效,县畜牧兽医局为大滩村牧民量身定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技术推广负责人,帮助帮扶户解决生产、管理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兽医局对大滩村的帮扶活动重点开展以下帮扶内容:一是加强政策、科技宣传。广泛开展畜牧业政策和科技知识宣传,宣讲党的强牧惠牧政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二是深入牧户家中服务。送技术到牧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使养殖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三开展交流活动。组织牧户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健康养殖发展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借助双联的东风,经过统筹规划和多方协调,大滩村特色养殖愈加科学化。
如今的大滩村,牧民群众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富民的产业慢慢兴起来了,农村的面貌逐渐靓起来了。在双联行动的号角声中,大滩村的细毛羊特色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美好的方向飞翔!
第二篇:#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2006年—2020年)
mmm村(三村)位于m县城南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全村耕地面积mmm亩,总户数mm户,mmm人。2005年村集体收入mm元,农民人均纯收入mmm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
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经乡党委研究,确定阔什吉格代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加快试点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粮食生产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林果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万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林果业效益凸显,畜牧业规模稳步扩大,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村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主干道路改造全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委会建成标准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村非公有制经济达到270人,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抓好幼儿园建设,确保全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财务管理公开透明。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远景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201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一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种植业巩固亩千元田,建成亩万元田;林果业建成精品果园亩;畜牧业形成较大规模。2015年,牲畜饲养总量达到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十三五”末(202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二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建成亩万元田;2020年,牲畜饲养总量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种植业。大力实施“2118”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科学的栽培模式,实现种植业人均收入1816.9元的目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生产。棉花生产重点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止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单产12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小茴香、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2、林果业。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全力建设好1720亩精品果园,重点发展核桃和红枣。
3、畜牧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做好饲料加工与青贮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2010年力争全村人均达到4头畜,确保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4、设施农业。下大力气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实行全村一品种植模式。加快低农残、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加大科技与物资投入,加强管理,2007年对全村大棚进行维修,并解决秋延迟问题。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争取2007年完成25公里村主干道路改建工程。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县、乡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充分利用本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资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2006年—2020年)
mmm村(三村)位于m县城南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全村耕地面积mmm亩,总户数mm户,mmm人。2005年村集体收入mm元,农民人均纯收入mmm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经乡党委研究,确定阔什吉格代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加快试点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粮食生产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林果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万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林果业效益凸显,畜牧业规模稳步扩大,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村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主干道路改造全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委会建成标准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村非公有制经济达到270人,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抓好幼儿园建设,确保全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财务管理公开透明。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远景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201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一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种植业巩固亩千元田,建成亩万元田;林果业建成精品果园亩;畜牧业形成较大规模。2015年,牲畜饲养总量达到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十三五”末(202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二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建成亩万元田;2020年,牲畜饲养总量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种植业。大力实施“2118”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科学的栽培模式,实现种植业人均收入1816.9元的目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生产。棉花生产重点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止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单产12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小茴香、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2、林果业。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全力建设好1720亩精品果园,重点发展核桃和红枣。
3、畜牧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做好饲料加工与青贮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2010年力争全村人均达到4头畜,确保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4、设施农业。下大力气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实行全村一品种植模式。加快低农残、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加大科技与物资投入,加强管理,2007年对全村大棚进行维修,并解决秋延迟问题。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争取2007年完成25公里村主干道路改建工程。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县、乡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充分利用本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资[page_break]源,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到2008年全村每个农户家庭有一个农业技术明白人,一个具有就业技能的劳动力。
第三篇:村产业发展亮点工作
XX村产业发展亮点工作总结
XX村位于XX乡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小山村,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4500亩,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942人。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山地开发和产业发展,我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致力于金银花、金秋梨种植,经过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气候,在推动我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特点:
(一)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全村初步形成了以金银花、金秋梨为重点的规模产业。现我村金银花种植面积2400余亩,金秋梨种植面积1500余亩,我村金银花标准化示范基地1500亩,金秋梨标准化示范基地120亩,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正向规模化、区域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金银花、金秋梨销往省内外。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村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育金银花、金秋梨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狠抓金银花产业发展。为加快推进我村以金银花为主的产业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造。2012年,我村对200亩中低产林实施改造,改造后,金秋梨亩产量可达400公斤/亩,增长150%,效果十分明显。一手抓加工。积极帮助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添置设备、改进包装、扩大规模。
二是狠抓金秋梨发展。规模方面,全村现有金秋梨共 1500亩左右。产业化方面,主要依托金秋梨专业合作社带动,统一地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每年可创产值300万元以上,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
二、采取的措施
(一)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我村先后制定出台了《XX村产业发展规划》、《XX村2012年产业发展计划》等重要的政策,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二)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推广间套作;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2012年,举办了3期实用技术培训,学习金银花深加工、金秋梨套袋储存等技术,受训人数达320余人次。
(三)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按照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围绕一个目标,用好两种资源,做好三大产业”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四)有机结合,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把特色产业发展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鼓励农村党员干部根据实际,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产业。
第四篇:村产业发展亮点工作
灯厂村特色亮点纷呈
灯厂村坐落在XX镇西南部,由二半山和河坝组成,是2021年区划改革二合一行政村(由原龙王庙村和新厂坪子村、灯厂村合并为灯厂村)。村委会距离县城29公里;全村总面积21.8平方公里,主要经济作物:青花椒、白魔芋、甘蔗,农作物有: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等。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我村两委带领群众致力于青花椒、白魔芋种植,经过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气候,在推动我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把特色产业发展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助力巩固脱贫成果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开展村优秀党员评选活动,不断激发农村党员带头人积极性,依托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明天的幸福美好生活。(二)整合资源优势,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我村先立足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明确了思路,通过和农民细算经济效益账,引导农民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度扩大青花椒白魔芋种植面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并成立了相应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出灯厂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全村初步形成以青花椒种植为重点的规模产业,花椒林下套种白魔芋,河坝发展甘蔗种植业从而拓宽群众致富路,农民更有奔头。其中以灯厂以龙王庙组青花椒示范点作为突破口,现我村种植青花椒达5300余亩,其中龙王庙标准化示范基地3500亩;通过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鼓励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创新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搞好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推广技术,农业提质增效。
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引进先进烘烤花椒设备、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龙王庙区域推广花椒林下套种白魔芋;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发展生产当中,积极组织农户参加政府组织青花椒种植技术,花椒地套种白魔芋技术培训,学习白魔芋深加工、青花椒储存等技术,主要依托青花椒白魔芋专业合作社带动,统一地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依托本村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区位优势,青花椒交易市场和网络电商等平台发展营销团队,搞好花椒销售,组织在家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在创收的同时也宣传好我村特色产业,现我村青花椒远销省内外。(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灯厂村交通建设形成了县乡道路为连接、村组硬化道路为脉络的便捷交通网络。水利部门在龙王庙组配套了高效节水青花椒灌溉工程,已完成试通水,受益花椒灌溉面积达2500亩。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全村922户、3885人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严格落实河长制,做好省、州、县、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加大溪洛渡库区环境治理力度,扎实做好金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村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以村为框架、以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的美丽乡村建设崭新格局。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并村以来,灯厂村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充满期待的新时代早日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变成现实。
第五篇:论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论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201114074耿杰
中国2011年这一年马上就要走上年末,马上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这一年确实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的电影行业,中国的电影产业有创下了新的辉煌。当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安徽合肥落幕,评选出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8项大奖得主那一刻时。电影,又一次成为海内外中国人瞩目的焦点。从2003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的步伐以来,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令人振奋着。
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从2003年到2011年九年的改革,从最初的不断翻拍古装电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素材,被外国电影利用和重视,《花木兰从军》、《成吉思汗》、《末代皇帝》等故事和历史史实被外国人拍摄成电影,备受各个国家观众的喜欢,并在中国赚得了大利润,到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凭借自己的实力高速发展,票房屡创新高,各种新模式、新企业、新渠道不断涌现。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说,“在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里,电影产业是发展和增长最快的、最有亮点的;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上升态势,未来几年内也仍将保持发展、繁荣的景象。并且影视传媒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与核心内容。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屡创新高,这一可喜可贺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电影人的努力的。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力发展益于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植文化产业的政策发挥效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为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长久以来,政府对于电影行业采取“自由发展”的态度,确实激励了不少电影企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行业“领头羊”。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其次,我国电影业自身经过多年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推进,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初现端倪,产业体系与市场结构基本形成,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影人的发展电影产业的模式。第一,电影在题材、创作手法、类型上有了很大突破,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模式迈进。近几年中国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出现多样化,喜剧、爱情、校园题材、军旅题材、主旋律题等等,各式各样题材电影出现在荧幕上,且从2009年开始《非诚勿扰》、《十全九美》、《爱情左右》、《风云决》等在喜剧类型方面有了全面突破,《超强台风》、《千钧一发》、《破冰》等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有了积极的探索。《李米的猜想》、《即日启程》等文艺片建立了个人化写作与戏剧性故事冲突的统一。
一个明显特点是,除了大投资影片对市场的支撑作用外,一大批中等投资规模的影片成批涌现,在主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全城热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决战刹马镇》、《人在囧途》、《海洋天堂》等影片的热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类结构正在走向成熟。
第二,小成本电影的发展。
从电影改革初期,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一直都是惨淡景象,如贾樟柯的电影,葛优的电影《气喘吁吁》,赵本山的《落叶归根》等等,但是,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小成本电影似乎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从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到东京电影节,获奖的国产片中小成本电影比重越来越大。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特别为“制作成本低于800万元的数字、胶片电影”设立“最佳”奖,专家呼吁“为‘小片’搭建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中小成本电影正在迎来发展春天。
2006年导演宁浩、300万元投资的《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为中小成本电影开辟道路。而后5年,已有20多部中小成本电影获得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大众熟悉的《疯狂的赛车》《孔雀》等。国内市场上映的影片如《爱情呼叫转移》《十全九美》《李米的猜想》等也通过好口碑创造不俗票房。最近广受影迷喜爱的《钢的琴》就是一部总投资仅600万元人民币的中小成本影片。男主角荣膺第23届东京电影节影帝,影片并入围本届金鸡百花节“最佳故事片奖”。但是最成功还是今年上映的《失恋33天》
一部《失恋33天》彻底改写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没票房”的历史规律,某种意义上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根据娱乐咨询公司艺恩数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失恋33天》累计票房达3.5165亿元,引领国内中小成本电影票房收入。今年7月上映的另一部中小成本影片《孤岛惊魂》,也意外地成为票房“黑马”,用500万元的投资博回了8935万元的票房,爆冷内地电影市场。
不少视频网站负责人表示,丰富的当代文化元素和针对现代人群设定的剧情,使得今年的中小成本电影更具高人气,在视频网站播放的点击率甚至超过了部分商业大片,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消费内容。
第三,中国特色节日档期刺激电影市场
自2008年开始,五一长假取消后,全年一共有7个大、小长假,包括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端午、中秋和国庆。新的假日格局出现后,中国电影市场在影片的档期分布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10年的电影市场月月有超亿元票房的中外大片撑市,热门影片排期
均衡,中小影片搭配上映。除贺岁、暑期、国庆等几个票房产出较高的传统档期之外,以往十分低迷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影市,以及介于暑期档与国庆档之间的9月,由多年形成的淡季变为旺季。传统非优质档期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市场供求趋于平衡,平均每个月上映20部以上的国产新片,使许多原先空白的市场空间得到了填补和拓展。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电影市场日票房纪录、周票房纪录、月票房纪录皆遭刷新。《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四部大片携手瓜分12亿元,成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贺岁档纪录。全年除6月受世界杯分流观众,致使只收5亿多元票房外,2010年全年其余月份都在6亿~12亿元之间高位运行。这种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国际影史上都十分罕见。
“欧美电影市场早已根据观众需求,针对不同节假日细分市场档期,并根据每一个档期的观众口味制作拍摄不同影片。除了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重要的节日档期,就连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片方也都会准备合适的新片上映。”根据节日选择合适影片上映的形式在中国最明显得是体现在影片《失恋33天》,该影片在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上映,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收获了大票房。但目前国内电影业的档期规划,除了引进欧美市场的概念外,还应该开发更多适应中国本土观众需求的档期。我国在本国特色传统节日档期安排上应突出传统节日的影片。
第四:走出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也随之走向国外,如前几年《千里走单骑》、《卧虎藏龙》、《无极》、《英雄》等华语大片在国外大放异彩,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典范。近几年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所到之处,也均产生热烈反响。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团圆》、《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都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除版权预售、音像、新媒体分销等方式外,中国电影企业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博纳影业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等,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进一步加大电影业的融资力度、丰富融资手段、促进与金融业的广泛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除了影片走出去之外,中国在拍摄影片上也开始和外国优秀电影人合作,如今年上映的《巴黎宝贝》和《金陵十三钗》。邓超饰演的《巴黎宝贝》拍摄于法国巴黎,采取法国式的喜剧风格,为这部中国影片大放光彩。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更是“孤注一掷”,以6亿元的投入冲开大片包围,一举成为中国历史上投入最高的电影。片方介绍,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英国的爆
破特效团队乔思·威廉姆斯,都是超一流的业内顶级人物。另有日本的美术指导、中国香港的服装造型指导、韩国的斯坦尼康摄影师等。种种高成本投入充斥了影片的各个细节。以上是电影发展的几个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国内电影各方面快速增长,电影作为产业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社会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青睐有加,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未来应该发展一个“大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大电影产业”就是超越影院的、“影院后”的电影产业,不只是一个影院市场,还应该包括影像、电视、视频、演员经纪等并带动其他媒介以及消费。电影产业必须跨行业、跨媒介、跨区域综合发展,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而且更加开放地跟国际合作,这些都需要国家的政策调整。整体来讲,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最坚决,受益最早也最多,而要做好“大电影产业”,“还是要依靠改革开放,并且应该更改革,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