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凉州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思考
凉州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思考
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毅近年来,凉州区高度重视以日光温室为主蔬菜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政府引动、政策调动、科技驱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五动”战略,围绕“扩大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创立品牌、培育龙头、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狠抓技术推广,强化信息服务,注重市场建设,经过引进示范、推广发展、提质增效三个发展阶段,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6年,全区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4.65万亩,总产量达27.9万吨,日光温室瓜菜总产值达5.58亿元,农民人均日光温室瓜菜纯收入达473元,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面对目前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地日光温室蔬菜业竞相发展的新形势,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全面总结回顾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探讨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思路和对策,对巩固和发展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优势地位,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凉州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现状
(一)结构布局渐趋合理。以日光温室为龙头的蔬菜生产是凉州区蔬菜产业的重点和亮点。自1992年日光温室从山东引入我区以来,全区设施栽培蔬菜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为主,新、特、优、稀蔬菜为辅,果树、花卉、食用菌为补充的生产结构。在品种结构上,由过去单纯的几种茄果类、叶菜类老品种为主发展成为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根茎类、食用菌、稀特类等十大类37种蔬菜386个品种;在茬口结构上,由过去的冬季一大茬调整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多种茬口布局。
(二)标准化生产顺利推进。按照《凉州区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凉州区无公害生产基地管理办法》要求,通过开展测土平衡施肥和病虫综合控防技术,组装配套了良种、嫁接育苗、地膜覆盖、反光幕应用、微滴灌溉、根外追肥、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十多项新技术。截止目前,我区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金沙”、“马儿坝”、“祁连”、“武丰”、“天梯山”、“柳烟春”等9个地方名优品牌,已认证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8.2万亩,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4.7万亩。
(三)特色区域板块已具雏形。近年来,随着区域种植结构的逐步优化,全区特色蔬菜基地板块已具雏形,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在区内外有一定声誉的大型蔬菜基地,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是城郊精细蔬菜和特色果品基地初具规模。如高坝镇日光温室种植的陇椒2号辣椒,发放镇、清水乡日光温
室种植的西瓜,金羊镇日光温室种植的鲜食葡萄,大柳乡日光温室种植的白雪红桃,四坝镇日光温室种植쒵水果型黄瓜等。二是张义山区日光温室人参果生产基地稳步扩大。今年新建日光温室1122座,人参果面积将突破2000亩。三是沿山冷凉灌区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生产区域已由谢河、丰乐两乡镇扩大到沿山14个乡镇。
(四)运销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区有股份制蔬菜运销企业6家,年运销万吨以上的合伙制运销组织3家,1000吨左右的运销大户25家,小批量、季节性从事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300多户,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600多人,已成立区级蔬菜产业协会1个,乡级蔬菜产销协会8个。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收购营销点为基础,运销公司为龙头,以协会为纽带,合伙制运销组织和运销大户为骨干的市场营销体系,产品主要销往新疆、陕西、河北、四川、湖北等20多个省、市、区,年外销蔬菜达68万吨,形成了以流通拉动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不大,特色优势不明显。全区现有日光温室4.65万亩,但分布比较分散,集中连片的不到一半,规模优势不突出。同时,大部分乡镇没有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影响着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市场竞争力。
(二)产品档次低,名优品牌少。全区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优质优价的产品购销机制尚未从制度上建立起来,农民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生产过程中重视产量、忽视质量的问题比较普遍,同时,产品销售中还存在着掺杂使假等现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品牌建设。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营销手段滞后。由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和包装贮运相对滞后,产品运销普遍存在不分等级、混合装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整理和分级加工,尤其是缺少大型出口营销企业,与现代销售和消费不相适应,制约着日光温室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机制创新滞后,技术人才匮乏。区乡两级政府对日光温室建设,从建棚补助、协调贷款、贴息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资金筹措、土地流转、人才、营销、服务、奖励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光温室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区现有的技术力量覆盖不了日光温室发展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同时,存在各乡镇之间技术力量不均衡,个别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蔬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发展,一是趋向营养保健型发展,直接引导着蔬菜品种结构向自然、无污染的营养保健型方向发展。二是趋向绿色食品型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但市场需求量大,而且价格高、效益好。三是趋向特
色多样型发展,小、嫩、鲜的蔬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四是蔬菜产业趋向出口创汇型发展。由于蔬菜生产是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出口创汇农业的首选产业。从鲜菜销售市场需求来看,我区自然条件独特,生产的蔬菜、瓜果品质好、无污染、病虫害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新疆、青海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区蔬菜最近、最大的销售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气候条件、劳动力、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本地生产的蔬菜和瓜果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我们出口蔬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区已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武汉为主的20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并与新疆塔城地区绿源农副产品进出口公司达成协议,定期向哈萨克斯坦出口蔬菜,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因此,充分利用我区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建立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加之近几年宁夏中卫、甘肃白银及新疆各地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其生产结构、种植品种、上市时间、销售市场基本与我们相同。面对以上有利条件和竞争激烈的市场,我们必须要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才是凉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各有侧重、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增值能力,着力培育知名品牌,突出发展外向型蔬菜,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全面提升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日光温室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外销和出口创汇能力显著增强。根据凉州区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区日光温室总面积达到10.35万亩,日光温室瓜菜总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外销总量达到48万吨以上,出口总量占到外销总量的20%以上,农民人均日光温室纯收入将达到1050元;到2015年,全区日光温室总面积达到17.85万亩,日光温室瓜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外销总量达到80万吨以上,出口总量占到外销总量的30%以上,农民人均日光温室纯收入将达到1800元以上,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实现“户均一座棚”的目标,把凉州区建成西北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一)扩大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把扩大日光温室生产规模作为蔬菜产业的“大龙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大品牌”来抓。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结合全区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按照“整村整组整块规划建设”的原则,从2007开始到2010年,在312国道黄羊至高坝段沿线规划建成5—6个千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在金武公路、武民公路、凉古公路和312西线沿线各建成4—5个千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同时,在冷凉灌区的其它区域规划建成3—5个以双孢菇为主的千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在全区规划建成3—5个300亩以上特色新品种示范园区,不涉及千亩以上示范园区和特色新品种示范园区的乡镇,各建成1个500亩以上规模的示范园区,各乡镇每年建成5-10个连片规模在30-5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制定全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在规模上,利用3-5年时间,使我区出口蔬菜
生产规模达到2万亩,产量10万吨,建立面向中亚国家市场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城郊、城东观光农业示范区和井泉灌区,重点以发展精细茄果类蔬菜为主,以特色果品和花卉为补充,示范推广小型礼品西瓜、水果型黄瓜、珍珠番茄、白雪红桃、葡萄等特色品种;在沿山冷凉灌区,主要以双孢菇和香菇生产为主,金针菇、平菇、茶树菇为补充,在生产中以优良菌种的繁育和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技术为重点进行推广种植;在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参果生产,示范推广有机无土栽培技术,以绿色、优质、有机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
(二)加强科技培训,强化技术服务。聘请区内外专家组建技术指导专家咨询服务团,为全区日光温室建设会诊把脉,定期不定期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着力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疑难问题。一是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选送一批科技人员到外地培训,加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二是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咨询等方式,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加快蔬菜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三是鼓励支持区、乡两级所有技术干部按照包村、包组、包户、包棚的方式,全部投入到日光温室生产第一线,积极参与日光温室技术承包指导服务,实行包乡、包村责任制,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为日光温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制定农民技术员聘请办法,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土专家”和“田秀才”的作用,选择聘请3-5名有实践经验的日光温室种植能手,签订协议,采取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办法,负责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的承包服务。五是建立和完善技术人员工作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带薪创办经济实体,领办和承包日光温室示范基地,创建日光温室示范园,为日光温室发展探索新的有效途径。
(三)加大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含量。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引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试环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突出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蔬菜和外向型蔬菜。一是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一批新、稀、特品种,通过引进种植,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从2007年起,每年引进试种瓜菜、花卉等新品种50个以上,推广新品种10个以上。加快建设日光温室组培扩繁及种苗脱毒实验室和种苗繁育基地,分区域重点规划建成3—5个商品化育苗基地,推进工厂化、专业化育苗。到2010年,种苗商品化供应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商品化供应率达到50%以上。二是要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模式和技术,重点是无害化技术、优质化技术、节本增效技术、自动化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三是建好高科技示范园,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四是加强协作攻关。聘请专家顾问,定期为蔬菜产业号脉会诊开处方,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合力攻关、不断创新技术,促进蔬菜产业的升级优化。
(四)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标准化生产。一是优化品种结构。日光温室蔬菜要扩茄果、增瓜果、引花卉,基本形成以精细蔬菜为主,新、特、优、稀蔬菜为辅,花卉、食用菌为补充的产品结构;二是优化茬口结构。要按照“常规瓜菜反季节,特种瓜菜赶佳节”和“避旺、补缺、抓节日”的思路,打好“时间差”、“季节差”和“空间
差”,科学合理安排茬口模式;三是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快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市场监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以及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建立农产品监测检验机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认证管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国际食品卫生标准生产,加强绿色食品蔬菜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工作。结合凉州区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蔬菜出口标准和生产标准,以标准来规范生产和管理。同时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一套从产地到加工、运输、出口等各个环节对蔬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测体系,做到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五)培育市场体系,促进蔬菜产品流通。一是立足基地建市场。围绕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改建、扩建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进度,在全区的不同区域,本着“方便群众、均衡布局、统筹兼顾、适当集中”的原则,分区域规划建成5—6个年交易总量5万吨以上的批发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全面推行入市交易,保护农民与经营者的利益,促进蔬菜销售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蔬菜名优品牌、产地标识、安全产品标识等制度的建设,树名牌、创品牌。力争到2010年,通过绿色认证的瓜菜产品达到40个以上,通过有机认证的瓜菜产品达到15个以上,新注册地方名优品牌6个以上。三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农户”的运作模式,扶持壮大瓜菜营销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鼓励经济技术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和营销大户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通过着力培植扩大行业协会、运销组织、贩运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推进蔬菜行业协会、运销公司与农民之间的产销链接,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加工、包装、保鲜龙头企业,特别要建好出口蔬菜销售冷藏保鲜库,并对这些企业给予资金扶持;五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与新疆塔城等地区的合作,积极帮助几家骨干企业取得自主进出口权,扩大产品出口。
(六)健全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面对蔬菜产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针对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凉州区作为西北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要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快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完善区农业信息中心,在各乡镇和各大蔬菜企业建立信息工作站,配备专门信息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直接面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蔬菜产销信息发布制度,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努力实现全区各大中型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之间以及与国内外蔬菜市场的联网,通过建立蔬菜信息网络体系,增强和完善市场功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二篇: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流失、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就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策略、有机蔬菜的栽培技术、农技人员的培训以及产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充足的热量和丰富的雨量,四季分明。除西北边缘部分地区,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无霜期长,秋雨夜雨较多,为有机蔬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同时,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我国西部经济活跃的地区,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近些年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成都平原已经成为整个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有机蔬菜产地,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种植的优势
1.1 适宜的气候条件
成都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约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80多天,为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1.2 丰富的水资源
成都平原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排水通畅。岷江在都江堰市出口后,分散成外江和内江多条支干河流,向东南流入成都平原,使得平原江水常年不息,河渠密集交错,形成自流灌溉系统,为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植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2012年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透露,截至2012年12月25日,四川省水利投资大幅增加,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预计在2015年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到2010年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要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在水资源方面有着极为有力的优势。
1.3 良好的蔬菜产业基础
蔬菜产业是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以彭州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南菜北运”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技术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常年蔬菜种植达600多万亩,1200万吨的年产量,600多万吨的外调量。其中,彭州是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的面积达70万亩,200多万吨产量,蔬菜加工企业53家,销售收入达16.4亿元。目前,彭州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果菜十强县(市),对整个成都平原的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话语权。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产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有机食品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近十年来,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基本平稳,总的产量也稳中有升。2012年全年,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240.12万亩,总产量高达530万吨,产值83.6亿元。其中,有机蔬菜基地的面积有1.7万亩,同时蔬菜的种类也很丰富。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 11.4%、瓜类9.6%、豆类 8.9%、芥菜类 7.5%、萝卜6.2%、甘兰 3%。
2.1 加工情况
目前,成都平原的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为主,其中新都区泡菜产业园、郫县豆瓣为主的川菜产业园区、郫县香辣酱最为有名,总产值达数十亿元。以2012年为例,全成都市加工的鲜菜就达155万吨,泡菜的产量达53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三成。成都蔬菜产品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四川省农产品、1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8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生产的有机蔬菜除供应成都平原及川内其他地区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2.3 销售情况
订单销售是有机蔬菜主要采用的方式,各地大型超市和酒店和有
机蔬菜生产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按照订单进行标准化栽植和有机栽培标准生产。目前成都平原已初步建成了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其中,以龙泉驿聚合(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彭州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年销售蔬菜本地蔬菜就达达300余万吨。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笔者走访了成都平原部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整体看来,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加大投入。目前的灌溉系统比较完善,但是其排水能力还需要提高。由于成都平原雨水充沛,尤其是在夏季,更是考验生产基地排水能力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排水,便会给蔬菜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绝收。同时,育苗设施、园艺保护设施还有待改善。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会使得生产基地在遭遇恶劣气候的时候,抵抗能力差,进而影响蔬菜的生茶。
3.2 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劳动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有机蔬菜生产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掌握有机蔬菜的生产原理和生产技术,生产企业需要对生产人员进行标准、技术、管理及销售在内的全方位培训,向他们灌输有机生产和生态工程的意识和知识,进而提高生产水平。
3.3 缺乏具规模的知名有机蔬菜龙头企业
经过过年的发展,有机蔬菜正在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销量也在逐年剧增。但是,由于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整个成都平原还难以找到一家颇具规模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也没有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有机蔬菜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蔬菜生产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阻碍了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的销售。
3.4 有机蔬菜生产主体构成单一
目前,成都平原主要从事有机蔬菜种植的是农业企业,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在有机蔬菜的发展初期,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导致一些生产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整个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4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议
首先,要大力引进领先的农企投资,打造一些规模化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的蔬菜产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推动推动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转化,进而提高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其次,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产学研结合打造有机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人员是关键。一个健全的培训机制,能够稳定地为有机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解决规模化生产后种子和种苗不足的问题、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提高。
再次,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打造知名品牌。有机蔬菜和一般的蔬菜有所不同,只有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有效保证有机蔬菜的质量安全,进而为有机蔬菜的质量和生产有序的进行提供保障。在提高有机蔬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相关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从而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品牌的效应,对促进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琦.有机蔬菜的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2]刘达玉,张崟,王代春,杨云.成都彭州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2,07:7-9.[3]向承勇,杨鹏,林邦民.四川南充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长江蔬菜,2013,22:71-74.
第三篇: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4月日)
各位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县蔬
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出如香菇、芹芽、设施蔬菜、莲藕、鲜食大豆等规模化的蔬菜基地。多年来,***蔬菜年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位于宣城市第一位,在全省有较重要位置。
一、近几年我县蔬菜工作情况回顾
(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6.79万亩、总产量22.39万吨、总产值3.93亿元,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34%。目前,全县共有专业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常年菜地0.89万亩,季节性菜地0.61万亩,年产商品性蔬菜5.7万吨。其中大棚蔬菜基地0.31万亩,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面积20.6%,大棚蔬菜产量2.25万吨,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产量39.5%,种植县域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
(二)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近五年来,累计培训人员1.5万人次,印发简报62期、技术资料4万余份、发放农业书籍1000册,结合农时加强田间现场技术指导,并在网上发布技术措施指导广大菜农科学生产,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管理,确保蔬菜产品的质量。一是引导菜农使用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型农药。二是在重点生产企业
建立投入品档案,并在其醒目位置张贴“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禁止使用农药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荐使用农药品种”等标牌。三是增加基地菜上市前的抽检频率,每年的5-11月份每月到基地抽检蔬菜样品不少于4次,其中2010年共抽检蔬菜样本30批次236个,合格率为98.31%。四是加大对供沪蔬菜产品的监管,2010年我县供沪香菇3400吨、鲜花生400吨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四)推广蔬菜生产先进实用科技。通过技术人员联系生产大户、企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抗灾避灾技术、棚室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蔬菜连作障碍预防技术等先进实用科技,并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本地蔬菜产业科技综合水平的提高。
(五)指导、帮助蔬菜基地做好防灾、抗灾工作。近年来,我县每年的夏秋及冬季,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干旱、暴雨、强对流、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为搞好防灾、抗灾工作,及时通过编发手机短信、印发或网上发布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措施,指导、帮助广大菜农及生产企业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六)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有2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对加快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福雪”芹芽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溪口“华阳”香菇获绿色食品认证,**乡刘福村获安徽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二、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县没有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无法进行大宗蔬菜交
易,蔬菜产品的市场调控能力较弱;二是本地蔬菜产品销售状况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四是近郊专业菜地逐年减少,城县(特别是春淡、伏缺季节)蔬菜供应矛盾较为突出;五是蔬菜品质不高,缺乏产品深加工或冷链销售体系,产业链不长;六是基地规模较小,缺少生产或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七是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基地乡、村基本无专职或兼职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一)市场优势。蔬菜消费市场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品种、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营销体系逐渐完善,蔬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也为我县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蔬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效益优势。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在行业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露地蔬菜亩产值一般在2000-3000元,大棚设施栽培反季节蔬菜亩产值一般达万元,特色蔬菜(如五星芹芽)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是农业优势产业之一。
(三)县位优势。我县毗邻江浙沪,生态环境较好,与长三角城市群紧紧相连,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优质、高效蔬菜,可建设成长三角城市带蔬菜产品的供应基地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县城市化率全国最高,对蔬菜需求量大,我县蔬菜生产的县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蔬菜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四、下一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蔬菜批发、零售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产品供应的桥梁和纽带。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着手筹建市县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切实为菜农卖菜提供公平的交易平台,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把城乡蔬菜零售市场的改扩建和社县蔬菜店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零售市场的管理,城县蔬菜零售市场开辟农民自产自销专县,并免征摊位费和管理费,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在市县设立直销窗口,实行农超对接等工作。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建设,解决当前我地广大菜农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四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1、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以城郊和乡村集镇郊县为中心,建设设施蔬菜和商品蔬菜基地,实行菜地面积、产量的增加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并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提高当地应季蔬菜供给总量和自给率。
2、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以五星乡为核心,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芹芽、鲜食大豆、水生蔬菜(莲藕)等特色蔬菜产业,建设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3、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溪口等山县建设反季节香菇、灵芝等木腐菌基地,在古泉、向阳、黄渡、水阳等地,建设秀珍菇、杏鲍菇、金针菇、草菇等珍稀草腐菌生产基地,加快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4、瓜果类生产基地。在黄渡、古泉、向阳、洪林等地,建立-4-
大棚西瓜、草莓瓜果生产基地。
(三)要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从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技术措施着手,建设“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县,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引导和督促蔬菜生产企业、生产基地等委托农残检测机构,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从规模化基地、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入手,建立生产档案,逐步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宣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蔬菜批发市场、零售菜市场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有重点地开展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开展经常性的基地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主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
(四)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科技创新建设
1、重视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1000-5000亩和5000亩以上的乡镇从编制、经费上配备1名和2名蔬菜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蔬菜生产技术负责人。支持、鼓励各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2、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适宜***生产的蔬菜新品种,有效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普及率,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
3、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大棚连作障碍治理等多样化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增加精细高档蔬菜比重,扩大设施化和集约化生产规模,提高蔬菜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努力增加年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特色蔬菜种植面积。结合设施蔬菜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第四篇: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坝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蔬菜成为**等坝上几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实施“优种优法、规模生产、市场引导、品牌销售”,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蔬菜产业已见成效,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多样化、质量安全化、销售一体化、服务多元化的生产格局,成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是北方夏秋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002年**县被农业厅命名为“**省蔬菜之乡”。2008年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蔬菜产业重点县。
一、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力条件
1、气候条件独特,蔬菜品质高
**地处坝上冷凉地区,具有蔬菜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一是气温偏低年平均3.2℃,昼夜温差大,为9.4-14.6℃,比北京地区温差大2.8℃。蔬菜产量高、品质好、耐储耐运;二是光照条件充足,年照时数2908小时,比北京多202小时,七八月份光能更好,非常适宜露地菜生产;三是雨热同季,月平均气温不高于19℃,蔬菜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轻。
2、无公害条件具备
**县气候冷凉,地势高,空气相对干燥,冻结期长,限制了很多病虫害的发生。蔬菜病虫害发生种类少,危害程度轻,农药使用量少,农家肥多,化肥量少,这就减少了土壤、蔬菜的污染机会。所以**县是信得过的无公害生产基地。
3、错季明显区位优越
我县七月到九月份是蔬菜采收旺季,正是**以南地区的无菜时期,错季明显,互补性强。我县地理区位优势也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有三十多家蔬菜贩运大户,与京、津蔬菜销售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市场活跃繁忙。
4、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随着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农民种菜积极性高,蔬菜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同时积极沤制购买有机肥,自发的加大投工、投肥、投资力度,蔬菜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5、优良品种不断引进
为了提高蔬菜品质,从科研单位引进了一批抗病力强、品质优的蔬菜名、优、特新品种,如大白菜主推品种有:金美、金峰、金冠等及迷你星娃娃菜、金童娃娃菜;甘兰有:中甘
21、贝思特等;西兰花有优秀;莴笋主要是特大白尖叶;大白萝卜主要有春森、春蕾等;白菜花主要有:雪宝、椰莉亚等,逐步代替过时淘汰的品种。
二、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蔬菜种植,引进名优品种
**县蔬菜从1961年开始小面积种植,80年代全县种植面积不足万亩,平均亩产仅有750公斤,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如晚熟甘蓝、油**菜和本地芹菜,这些品种单一,品质不高,所产蔬菜以自食为主。由于缺菜,特别是细菜,城镇居民食菜都需要从**、北京调入。进入90年代,蔬菜面积发展到5万亩左右,引进了各类蔬菜新品种,如大白菜、西芹、、早熟甘蓝、西兰花、接球生菜、莴笋、红胡萝卜、大白萝卜等。特别是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按照“重市场、要效益、重时差、错播期”的原则和压粗菜,扩细菜,种特菜的种植结构,发展了三白二绿一红的优质菜,积极引进西兰花、生菜、架豆、彩椒、西红柿、黄瓜等细特菜。蔬菜面积的发展,产量的增加,品质的提高,使农民种菜效益显着提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县涌现出了如**镇细特菜、小二台白萝卜、战海大白菜等蔬菜特色之乡和陈羊沟、赐儿山、许晴房、灯干淖、王簸萁沟、西后滩、三号、战海等蔬菜专业村。到2012年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发展到18万亩,其中大白菜8.2万亩,圆白菜3万亩,娃娃菜0.5万亩,芹菜0.9万亩,大葱0.6万亩,生菜0.8万亩,白菜花0.5万亩,西兰花1万亩,莴笋0.7万亩,大白萝卜0.6万亩,红胡萝卜0.5万亩,架豆0.2万亩,其它细特菜及蔬菜0.5万亩。7月上旬开始陆续上市,到10月中旬结束,历时100天。并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平均亩产2500公斤以上,总产蔬菜70多万吨,销往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十几大中城市,部分菜还出口到日本、南韩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4亿多元。赢得了国内外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加快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培训
蔬菜面积的发展,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民增加了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全县涌现出**镇、馒头营、战海、三号、小二台、油篓沟、公会、二泉井等八个蔬菜万亩大乡,58个种菜专业村和重点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以上,种菜收入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0%,这些重点村已成为我县稳固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蔬菜品种大、中、小日期配套,同一品种不同播期播种,进而错期收获、分批上市,化解市场风险。为了种好菜卖好菜,县农牧局组织30名农业技术科技人员,深入到365个行政村,发放30期技术培训资料,培训农民8万人。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推广错季无公害蔬菜标准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3、发展设施大棚,推进节水蔬菜。
为提升蔬菜产业水平,多年来,我县一直把发展节水蔬菜,提升蔬菜品质放在首位,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高效节水蔬菜生产。以设施、高效、节水农业为突破口,实现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推进蔬菜种植实现由低质低效大路菜向精细特高端菜转变、由露天种植向设施种植转变、由无公害向有机种植转变、由一季向多季转变。2012年,利用巩固退还林后续产业设施农业项目资金,着重加大冬暖式大棚、春秋棚建设资金补贴力度,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促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发展。今年,全县新建冬暖式大棚310个、面积214亩,春秋棚3237个、面积2843.8亩,小拱棚33000个、面积2600亩,建设了市级蔬菜标准园9个。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了蔬菜生产地膜覆盖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蔬菜节水面积在5万亩以上,推进了节水蔬菜的发展。并把食用菌栽培作为节水、节能、高效的**产业来抓,通过典型带动、科技示范等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达30万平米,形成了油篓沟乡玻璃彩村双孢菇种植基地、郝家营绿键食用菌繁育基地、馒头营乡胡氏菌业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河乡食用菌基地、**镇食用菌栽培基地等食用菌基地
4、抓好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
从源头抓起,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保证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为加强全县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农业执法大队从蔬菜生产到销售期间在全县18个乡镇和县城内进行不间断的拉网式清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以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管理有序。同时搞好蔬菜质量检测,严把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关。我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多方自筹资金,配备了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其它农药残留检测化验辅助设备,建成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分区域、分品种、分不同生育期对全县蔬菜定期进行采样抽检。同时为8个蔬菜主产乡镇统一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指导乡镇开展蔬菜自检,确保了我县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5、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批发市场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投资1.2亿元,建成了一座13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日交易平均1500吨,日交易额120万元,除此之外还组建了蔬菜协会和50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建成蔬菜保鲜恒温库50座,培养了蔬菜销售中介人3000名。县乡及县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蔬菜销售工作,并为广大菜农和客商营造了良好的蔬菜销售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我县蔬菜基本能够卖得出,销的好。商品菜占蔬菜总产量的80%以上。蔬菜种植已经在我县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
第五篇: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蔬菜产业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1、满足食物需求。蔬菜是人类的基本食物来源之一,提供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鲜食为主、需求量大的传统饮食习惯,决定了蔬菜在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蔬菜生产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增加农民收入。蔬菜商品率高,比较效益高,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9%,总产值1.2万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3%。另据农业部测算,2010年蔬菜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3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4%。
3、促进城乡居民就业。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与蔬菜种植相关的劳动力1亿多人,与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相关的劳动力8000多万人。
4、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在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出口蔬菜836.37万吨,比2000年增长1.61倍;出口额96.9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倍;贸易顺差94.14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比2000年增长3.69倍,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达23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