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鲁迅《孤独者》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6: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鲁迅《孤独者》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鲁迅《孤独者》读后感》。

第一篇: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鲁迅《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

————读鲁迅《孤独者》

步六孤

摘要:《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身处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中,走向虚无与绝望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但无论孤独是作为一种本质还是感受,都不会有人会与生俱来就发现自己是“孤独”的这一真相,而在小说中,魏连殳成为孤独者也是有一个清晰可见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魏连殳对于世界的本质的认识的改变而形成,致使他渐渐渐从一个被旧的一切包围的拥有新思想的叛逆者变成一个被荒谬的一切埋没的孤独者。

关键词:孤独者;荒谬;自弃

犹记得看过一本资料信誓旦旦称鲁迅自己回忆《彷徨》时自评“战斗性”不强,而许多文学史总是“不经意”提及《呐喊》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人观点,笔者才学疏浅,本不好置评,然而鲁迅三本小说集笔者笔者也都翻过看完,虽然不敢大言高见卓识,但看的时候也自问认真投入,自觉《彷徨》一书最能引起我的共鸣,其中尤为喜欢《孤独者》一文,把玩数遍,魏连殳那清寒的气息和冰冷的笑意似乎扑面而来。透过冷峻硬峭的文字,这个“亲手造了独头茧”的孤独者,对于痛苦人生和虚伪世界的荒谬体验完全没有局限在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空之中,而是穿过了“一切皆流”,穿过了“无物常驻”,至今还被我们感同身受。

顾名思义,《孤独者》应该是写了一个孤独者的孤独体验,这个孤独者就是主人公“魏连殳”,小说讲述了魏连殳身处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中,走向虚无与绝望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但无论孤独是作为一种本质还是感受,都不会有人会与生俱来就发现自己是“孤独”的这一真相,而在小说中,魏连殳成为孤独者也是有一个清晰可见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魏连殳对于世界的本质的认识的改变而形成,致使他渐渐渐从一个被旧的一切包围的拥有新思想的叛逆者变成一个被荒谬的一切埋没的孤独者。

身处新旧对抗中的叛逆者

在最初的时候。与其把他当做一个“孤独者”,我觉得更应该把他当做一个有革新愿望的身处新旧对抗中的“叛逆者”。所谓“叛逆”,就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构成对于他人和现处环境(如社会)的反叛。而魏连殳作为旧传统中拥有新思想的人,明显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小说中魏连殳所生活的“寒石山”是一个“连小学也没有”的山村,是一个有明显象征意义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儒家礼教和传统观念仍然大行其道,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接触过新思想,相反都深受礼教传统的影响。而魏连殳恰恰就是山村中唯一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和进步思想的人,他出外游学,被视为“一个异类”,而从小说中许多细节都可以看出他对于旧的一切的反抗和希图改变现状的愿望。如爱管闲事、在祖母葬礼上的表现、与亲人和他人的刻意疏远等等,而在其中表现的最为具体的就是魏连殳的在他祖母葬礼上的表现。

在这场叙事者“我”与魏连殳结识的葬礼上,魏连殳先是同意了族长、近房等人的三大条件,但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当“连先前欺凌她的人”也放声痛哭的时候,魏连殳却“始终没有落过一滴眼泪”,只是“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在仪式结束后,魏连殳却开始沉思,继而痛哭,失声,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里在表现出魏连殳隐藏在心里深深的悲痛的时候,也是魏连殳对于不合理的传统的反抗行动。

但从小说中的种种痕迹而言,又可以看出,魏连殳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或者说,他并没有对于传统产生完全的叛逆,在他的身上,既有着传统的明显痕迹,又有着对于社会的部分妥协。

首先,生在一个充满礼教传统的山村中,魏连殳思想和行为都明显有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他又接触到了新思想,这就使得他的身上充满了新旧思想的冲突,这个从他被大家传言的“有些古怪”的那些他身上的矛盾之处中可以看出,而后文中的提及“书架上却不很有新书”和汲古阁初印本的《史记索隐》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于他的影响,这些都注定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

其次,旧的一切的包围让魏连殳深受其困,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得他向传统做出了妥协,如在祖母的葬礼上,他没有选择完全的反抗,而是接受了“三大条件”。由于小说并没有详细叙述叙事者“我”认识魏连殳之前魏的经历,所以我们无从确切得知魏连殳之前的所作所为,但可想而知,魏连殳对于传统的妥协,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魏连殳原本就并不完全的叛逆的棱角,被一点一点的磨去。

荒谬世界中的孤独者

自身深受传统文化的乳养,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又一点一点将魏连殳身上的叛逆的棱角和对世界的残存的希望抹去,魏连殳最终发现身处的社会充斥着的只是冷漠和虚无,世界的本质是荒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完全的“孤独者”。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魏连殳对世界的认识的改变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在小说中叙事者“我”认识魏连殳的最初时候,魏连殳尽管与身处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可以看出他对这个社会仍然保持着某些信念,残存着某些希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孩子的钟爱,在小说中的前半部分,尽管魏连殳冷冷地横眼对待这个世界,但对于孩子,“却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姓命还宝贵”,他总说“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可见魏连殳将自己对于社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自认为是“全是天真”的孩子身上,在这个时候,虽然魏连殳对这个社会的的现状充满了失望,但通过孩子,他还是对于未来社会的改变保留了些许的希冀。

但这种希冀并无法保持长久,由于匿名人的中伤和学界的流言,魏连殳失去了他赖以为生的工作,本来他并没有太在意,“他以为这是意料中的事,也是自己时常遇到的事”,但在他迟迟找不到工作的这段时间,他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原先陆续上门的“失意人”在魏连殳失意的时候却不再前来,自己不断地寻求工作却一无消息,最可怕的是连“全是天真的孩子”也弃他而去了。存在主义者加缪曾经说过,荒谬就是“人在本身的非人性面前产生的不适感”,“人的呼唤和世界的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此时此刻,魏连殳正陷在这种这种强烈的不适感和对抗之中,对于过去他是反叛,对于现在他充满了无力的绝望,而对于未来他则失去了他唯一的希冀,在这个时候,他终于发现,整个世界都构成了对于他存在的否定,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荒谬而虚无的,世界对于自己来说只是虚妄和无意义的,作为存在主体的自己无论是与这个荒谬的世界还是与他人之间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此时此刻,魏连殳从一个残存着希望的叛逆者终于变为一个身处荒谬世界的孤独者。

忍受而非反抗,自弃等于超脱

既然世界的本质是荒谬与虚无,那么作为存在主体的魏连殳他的一切反抗的思

想和行为都是失去了意义。向着一片虚无所作出的任何动作都是无意义的,虚无而荒谬的世界不止消解了反抗的对象,而且消解了反抗本身。这代表着魏连殳在之前所做的对于旧的一切的反抗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所以,作为孤独者存在的魏连殳,对于这个荒谬的世界所能做的一切也只剩下了忍受而已。在叙事者“我”外出求职之时,魏连殳请“我”帮忙的理由居然是“我还得活几天”,甚至不是“我还想活几天”,时间和人生对于魏连殳来说完全成为了一种不得不忍受的对象,有人说:是死亡使得时间有了意义,而此刻的魏连殳,他的生活不过是为了等待死亡之前必须“还得活的几天”而已。在那封魏连殳寄给“我”的信中也提到:“先前,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我自己也还想活几天的时候,活不下去;现在,大可以无须了,然而要活下去”,在这里,魏连殳坦承他对活着不再是自己的意愿,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罢了。对于这荒谬的世界,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忍受,同时,对于荒谬而虚无的世界而言,所有的反抗的本质本来也都只是无奈的忍受而已。

假如说“忍受”是魏连殳作为一个荒谬中的孤独者无奈的唯一状态,那么自我的放逐就是魏连殳在荒谬世界中的自主的选择。在一个还残存着意义的社会,存在主体的努力还有着价值,因为至少在努力者的认知中,他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改变而改变世界的。但是如果世界只是荒谬与虚无,那么不管是存在主体付出极大努力还是毫无作为,都只是没有意义的徒劳。魏连殳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放弃而来他作为叛逆者时的种种反抗和自己的原则,而是选择了自我的放逐和抛弃。魏连殳在那封信中写到,“愿意我活下去的,自己就活不下去。这人已被敌人诱杀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个“已被敌人诱杀的”“愿意我活下去的人”其实指的是魏连殳之前的自己,也就是身为笔者所称的“叛逆者”,他失败了,而胜利的是洞观世界的荒谬本质的“孤独者”,因为孤独者放弃了许多原本坚持的东西,将自己抛入荒谬的世界和污浊的社会之中,成为一个被社会承认但却为以前的自己所憎恨的人。魏连殳为此说道“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叛逆者的失败和孤独者的成功共同构成了魏连殳的自弃选择。

但孤独者的“自弃”仍然可以看做一种超脱,这种超脱的形成,不在于魏连殳投身荒谬的世界之后依旧保持着对于虚妄与丑恶的清醒洞观,而在于魏连殳在洞观了世界的荒谬本质之后的自我放逐,既然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那么执着于社会的意义就成为了毫无意义,所以当魏连殳放弃了过去的自己,他也超脱了自己。

读罢全文,一直认为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对于魏连殳的形象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魏连殳已经死了,叔本华认为人生处于永恒的痛苦之中,唯有否定生命才是永久的解脱之道,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这里,死亡是完全摆脱荒谬世界的唯一途径,魏连殳死了,孤独者也终于摆脱荒谬世界的纠缠,之后的一切是繁华还是萧索都已经与他无关。我想,这可能也是叙事者“我”之所以最后可以“轻松”“坦然”地离开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

——一个妥协的孤独之人

财管091陈利君0930443105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价值观。从旧势力的生活叛逆中回归到旧的营垒。生活的优越并不能避免内心的混乱。她的心灵永难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报复别人的方式报复自己。魏连殳似乎就是这样一个残毒的复仇者。当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出现时就是一个绝对的孤独者,她随便他们如何摆布“都可以”。她惊心动魄地“兀坐着号哭”,“铁塔似地动也不动”,这对看客们就是冷酷的复仇,是他们“这得无趣地散开”。他向原视为希望的孩子报复,对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种可以破坏的工具甚至必须破坏的对象。魏连殳死了,与其说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说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灵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沦落的孤独的知识者。

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联想到鲁迅此时此刻的内心写照。而在“孤独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彷徨,孤独的鲁迅。“五四”落潮后“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二产生“新战友在哪里呢”的苦闷彷徨。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卒”,她仍然“独自彷徨”,寻找新的战友和新的出路。在魏连殳身上所体现的浓重的苦闷孤独赶,也正折射着鲁迅瓷器的心灵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边挂着“孤独”二字,认为没人陪我一起上课,没人陪我吃饭,甚至是一个人呆在寝室,我都觉得是孤独。但从没有想过,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类看似热闹,内心深处却找不到共鸣,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们,之于魏连殳,更之于鲁迅,我的孤独似乎确实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说:“只有伟大的孤独才能造就伟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段话写到的:“真理的创造者,永远是孤独者,失败时,他孤独,胜利时,他同样孤独。他永远凝视那最远最远的,向那最难于解答的问题挑战。在这种境界,任何现实的胜利对他都是负担,其实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胜利了,以致每一个胜利才变成红熟的苹果,旋又被他精神运动的大风暴摇落,坠入泥土,渐渐腐烂。于是,他又抬头,找那更新的苹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鲁迅的这份孤独,让他在逆境中寻找新战友,寻找新出路的那种孤独,才造就了她他写出了如此伟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们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思考,成长。

第三篇:孤独者读后感

读《孤独者》后感

姓名:王腾飞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一、四、五节。

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

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 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

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此时的魏连殳怕是真正的孤独了吧!

选文的第四节讲诉了,在一个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

第四节中有两处连殳说到了“我都可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努里奋斗却什么收获都没有之后,归于无力,很无奈的一种说法,对现实生活或是说对一些庸众的无力的反驳,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我已经躬行我以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魏连殳在被现实彻底击败以后,不再为爱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现存体制而复仇与他的敌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体以及灵魂的代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连殳所说的“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相同手法的还有“我现在已经‘好’了”,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连殳此刻的孤独和无比的讽刺……

随后的第五节中,“我”在阳山呆不下去了,辗转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访魏连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与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觉者魏连殳的死,又痛恨于活着的庸众。

第三段中:“大良们的祖母谈的可高兴了,说话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连殳的葬礼上,大良们的祖母仍谈得如此高兴,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先觉者的去世,对这些庸众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而已,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切,是如此的讽刺。“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对魏连殳的讽刺,作为先觉者、孤独者的他,连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稳、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亲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切,所以他才会以如此的姿势入棺、长眠……“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止住拭泪”“口角上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尸”连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独与悲剧,连最终围绕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众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虚假的哭泣,除了“我”。

最后要讲到的就是第三个孤独者——“我”,“我”是一个 处处与魏连殳遭遇相似,一样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试图改革、反抗旧社会、反抗庸众,而不被社会所容的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形象。

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送别魏连殳后,在潮湿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边响着的正是“长嗷,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暗示着什么呢?或者说鲁迅如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就是魏连殳,甚至可以说“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的所幻化出来的,各自表达着鲁迅的不同思想,传承者异样的态度。当时的鲁迅,由于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虚空的孤独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写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的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连殳都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继续反抗绝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在四面受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情况下的一种态度,“心的就轻松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鲁迅已找到一种解决当时现状的方法?或是当时的他也仅仅是自我安慰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会继续反抗……

《孤独者》是鲁迅在一特定社会环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在我看来,文中的孤独者,无论是魏连殳的祖母、魏连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他们身上无不充斥着讽刺,在力图改造强大飞旧势力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献出生命,只为了一个目的。但“孤独”却时刻徘徊、充斥在他们身边,使他们倍感彷徨与无奈,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收场。

在文章中,我们能感觉到透彻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静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潮湿的石路” ……

形成了整篇小说透骨的冷……

以上就是我对《孤独者》的读后感想。

第四篇: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

风中铃

鲁迅的小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并不少见,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这么一数,我着实被惊到,原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见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期我要说的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孤独者》,《孤独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老师要求阅读的小说,能被拿入大学课堂来研读,想必其文学价值一定不会小。

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变形的、隐晦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感情。如《孤独者》就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接的、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读第一遍《孤独者》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太能读懂的,在我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都很难读懂,先不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耐人寻味,单单就我们的思想境界来说,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读这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我相信很多普通读者都跟我一样。魏连殳的孤独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被遗世孤立的孤独,而是那种深深地、压抑着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种孤独。

这是原文的一个片段:

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魏连殳从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并且还不是他的亲生祖母,是他父亲的继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乐,祖母总是对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对人爱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认为他是异类,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外出游学的人,他有自己先进的细想,()但总是被打压,他没有朋友,没有同事,确切来说,他也没有亲人。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可以爱的人或是没有爱自己的人,该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或许,这就是极致的孤独。

其实鲁迅这篇文章最让我钦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没有提到“孤独”二字,然而却可以将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描写得这么淋漓尽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学价值的小说,作者都是以当下的社会背景为题材基础的,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可以用来当作当时社会众多同类人当中的一个缩影,而鲁迅的这一篇,我认为不仅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很多现象,而且又有着超乎时代的价值,引领人们对孤独的思考。

(以下来源于互联网)

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要深切地贴近作者,贴近那个时代,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在《孤独者》里,鲁迅就是通过两种声音,“我”的声音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声音相互对峙,互相辩驳,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所以小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但在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期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而且这种讨论是极致彻底的,因为本来为爱我者活着就已经是生存意义的底线了,还要追问在底线之后还有没有可能性,几出现了为敌人而活着这样的残酷选择。

鲁迅爱国诗句鲁迅经典名言名句鲁迅野草读后感

第五篇:孤独者诗歌

孤独哺育了他的心灵

母亲在不幸与痛苦中成就了他的事业

他是谁?我也在用黑色眼睛找寻

天上的星光比灯光暗淡

像泉水一样的声音被她的美丽卷走了

而他的心灵依然被孤独包裹

神经质是真实的,寂寞的他

呻吟在辉煌人生的重负之下

丢失了太阳,等来了星辰

狂人的梦里黄色的乌鸦漫天飞

一个女人带走了他尘世的牵绊

再也看不懂他半只耳朵的玄机

孤独、忧郁的眼神疲倦了社会的眼帘

哀叹与悲伤在若干年后终究化为虚无

关闭了门,小屋就是整个世界

谁敲门,敲窗

无论男或女都没有再撕开一丝裂隙

里面储满了光明,还是梦坠千年的幽暗

听,宏伟的音乐从宫殿里传来

伟大的艺术家囚禁了自己

而拯救了亿万人的心灵

下载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鲁迅《孤独者》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孤独者的的荒谬体验和自弃选择——鲁迅《孤独者》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孤独者》读后感(精选合集)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

    孤独者与狂人(范文)

    孤独者与狂人 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经历与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关的。“五四”前的鲁迅和“五四”后的鲁迅的感情心理变化及其对中国未来方向的探索在他的小......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享受孤独,享受反思,享受遐想… 卢梭说,自己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梦。而我现在,就要随他一起散步,踱进他的梦里去了。 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

    落寞的孤独者——读《孤独者》有感

    落寞的孤独者——读《孤独者》有感 当鱼儿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绳,春天在哪儿啊,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的旅程。 ——食指《鱼儿三部曲》 我松下一口气,终......

    孤独者作文900字[精选合集]

    孤独者作文900字 孤独者作文900字—总有那样的人,有时孤立别人,也孤立自己。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或许比一些孤苦无依的人要幸福得多,然而在我眼中他们才是真正的孤独者。 在他睁......

    孤独的交易者(交易员为什么少朋友)

    孤独的交易者(交易员为什么少朋友) 世事洞悉之后,早不再象十八、九岁那般渴望友谊,青少年阶段,鲜衣怒马,与三、五好友同行,或载舟湖上,觉得人生如此无憾。然而,逐渐发现,越长大越孤独,......

    值得珍藏的好文章-《献给孤独的交易者》★

    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你产生共鸣,那么你已经离金融投资成功的路很近了,或是已经在成功的路上了。让我们再次一起回味这篇可以让人不断深思的文章吧,不断的细读,能够不断有不同的......

    士兵突击观后感:孤独的坚守者(5篇范文)

    《士兵突击》:孤独的坚守者 很多看了《士兵突击》的人都记住了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确实,士兵许三多的军旅生活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更不如说是一部成长史、人生史、哲学史,我们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