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交易者(交易员为什么少朋友)
孤独的交易者(交易员为什么少朋友)
世事洞悉之后,早不再象十八、九岁那般渴望友谊,青少年阶段,鲜衣怒马,与三、五好友同行,或载舟湖上,觉得人生如此无憾。然而,逐渐发现,越长大越孤独,不仅仅是我自己,看看身边的旁人,一旦到了三十多岁,无论男女,朋友都少一大截;再看看那些年过四十的中年人,朋友更少;至于五、六十岁的人,朋友又会少一些……
究其原因,朋友大多因为两个基础而成为朋友,第一是相似的想法,第二是共同的利益。
年轻人,相似的想法多,并且都憧憬未来,假想着多认识几个朋友能在未来帮助到自己实现利益,因此乐于广交朋友,朋友自然多;而到了三十多岁、四五十岁后,发现曾以为相似的想法,其实存在着巨大分野,人与人之间真正有相似想法的,是不多的,至于共同利益,其实真能帮到的也并非很多,于是朋友自然就少了。
但尽管如此,在社会上打拼,多数的行业里,都必然需要团队合作,原因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件事情,是你一个人做不完所有环节,“一个篱笆三个桩”,因为利益的捆绑,社会上多数人不得不投身于一个又一个“关系网”,使自己成为“关系网”里的一个节点,说穿了就是使自己能被别人用得上,同时也使别人能被自己用得上,因此,在社会多数行业里,都是需要朋友帮扶的。
而外汇交易员则不同,其朋友往往远少于其他行业的人。而这,本质上缘于这个行业的特殊。
交易员之间,是很难有相似想法的。甚至就算买了同一只股票,买的动作一致,思想认识却往往不一致,有的是技术派,看图形买;有的是看基本面;有的做短线,有的做中线,还有的做长线……因此,哪怕买了同一个品种,内心的想法也全然不同。遇到该品种走势变动时,会做出的反应也截然不同……更何况,交易员之间通常各自追逐着不同的交易标的……
这么多年来,我发觉,交易者与交易者,是最没必要交流思想的。也是最无法交流思想的,原因在于,交易如同修道者走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小路上,身边只是旷野,你只能非常孤独地行走,许多经验都不是语言可以传递,必须自己慢慢在实践中才能逐渐悟道。
财不入急门,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些高手,在某一两年突然从几十万变成几百万,或从几百万突然成长为几千万,这就是所谓的爆发,但大多数爆发者,都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积累之后,因此,看着他似乎突然发了急财,其实,那是他用漫长时间作为成本的,依然并非“急门”。
世人只注意到其进入爆发期之后赚钱的速度快,却没注意他在进入爆发期之前漫长的忍耐时期,有的可能长达十多年。这种时间的累积,不是旁人的思想沟通所能省略的的。
所以,做交易的人,在思想的交流上,分三种情况:
1、要么就都还没“悟道”,彼此都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彼此交流来交流去,往往互相助长对错误认识的固执,往往使错误的思想延续,交流毫无意义。
2、要么彼此都悟道了,那么,大道至简,其实也就不需要交流了。两个或几个都已经悟道的交易者,在一起其实是无法交流的,因为没什么可交流。
3、悟道了的和没悟道的在一起,即使悟道者有心,他也无法把经验传递给没悟道的人,不是他小气,其实有些高手已经把最精髓的思想在论坛公开地毫无隐藏地说了,但你如果自己未付出长期努力和实践,你看到的就只是那文字的字面涵义,必须你亲身经历多次破产,亲身长夜痛哭,你才蓦然能看到那些文字背后的内涵。这是实在用语言所无法传递的。
关于这第3点,我想多讲讲一些感悟,那就是,炒股的“道”,别说是一般人之间难以传递,甚至就算父亲有心传递给子女,也难以传递。
大家看看,世界上那些投资大师,有几个他们的子女也通透了投资之“道”的?巴非特的子女懂炒股吗?索罗斯的子女懂交易了吗?难道他们不愿意倾囊传授所知的一切给子女?那么,假设说他们子女不想学,那么我们再扩大范围,所有投资大师,有哪一个的子女也成为投资大师了?竟然是一个也没有,不可能连一个子女也不想学,这就只能验证出,交易之“道”无法父传子,子传孙。
每个成长为交易高手的人,哪怕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其实最核心的还是各自人生经历里在交易求道之路上各自的孤独探索,只不过有的有师承关系的人,师傅在弟子关键时刻点拨了几句,但一个师傅往往有多个弟子,能成长为大师的弟子却难得有一两个,这也说明本质上还是靠个人,交易是世界上所有行业里最孤独的求索之道。
甚至于,我认为,同一个人,如果让他人生重来一次,让他的交易经历从来一次,那么,即使是这个相同的人,其对交易最后的认识与觉悟,以及其所抵达的高度,都可能完全不同。
又或者,把一个人克隆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他,让他在另一个时间进入市场,那么这个克隆人,很可能结局完全不同。
这说明,交易是一个非常需要天时地利的行业,同一个人,你的交易历程哪怕稍有偏差,你在某个时候假如不是买了某个品种,你可能就完成不了你的原始积累,而一步偏差则步步偏差,你可能最终不仅在金钱数量上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在对交易的认识上也完全不同。
也正因此,一个交易大师级的父亲即使把平生所知告诉儿子,让儿子也交易,但儿子进入市场后,与父亲当年的市场已经不同,每一步都不可能复制,而一步偏差,其最后的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说白了,每个交易成功的人,都是从无数陷阱和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哪怕总结出许多经验,但假如有个上帝,当他自己重新到那陷阱与死人堆里再爬一次,他能不能爬出来都不一定,更何况是他把经验告诉别人,哪怕是告诉子女,他子女自然也不一定爬得出来。
说得更白一点,每个交易成功者,其实就是因为各种因缘际遇,从那陷阱和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爬的过程需要技巧,需要经验,需要勇敢,需要悟性……但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元素——运气!
让你重爬一次,哪怕其他元素你都依然有,但没了运气,你依然爬不出来,最终被困在死人堆里。
而所有那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其实各自的技巧、经验、勇敢、悟性……也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个模糊的大的“道”上,是能有一个模糊的相似的认识的,但正因为交易的特殊性,即便这些都悟“道”的人,他们所悟,依然有着各自的区别,而且难以真正完全彼此理解,难以真正做到沟通。
因此,交易即使悟了“道”的人,也只是一个大“道”,依然不可能彻底沟通,而在大“道”这个层面,由于大道至简,确实也无法并且无需沟通。
综上所述,我从朋友存在的第一个要素:“有相似的思想认识”这一点上,论证了交易者之间是最难有相似思想认识的,因此做交易的人很少有朋友。
这么多年来,我在网络上和现实世界里,看到过许多交易员,他们大多在相遇时谈谈走势,而谈走势的目的却只是消除生活中没人和他谈走势的寂寞,如此而已。其实每个谈走势的人,内心都已经先有了一个成见,他们几乎都是带着那个成见,仿佛带着一个框框,去与别人交流,他们内心其实大多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交易员之间的朋友关系若要维持长久,唯一办法是褪去交易者的色彩,变为其他相似爱好,譬如说棋友,都喜欢下棋,经常交流一下;或驴友,都喜欢旅行,一起“混帐”去;炮友,异性交易者之间,或是有着某种倾向的同性之间,演变而成……无非如此,如果仅仅是交易之间的交情,那注定是长期不了的。
下面,再从朋友所需要第二个要素“共同的利益。”来进行分析,在这一点上,分析后会发觉,炒股的人更加必然是少有朋友的。
各行各业,只要是团队运做,就必然有共同利益。团队协作越必须,则共同利益越紧密。
而世界上,交易在本质上,是最孤单、最孤军奋战的了。
当然,由于汇市如此浩瀚,也由于汇市里存在在一级代理何二级代理,还存在着利益链。利益链里的平台及代理商,组成团队来开拓市场,那是其共同利益。但这其实本质不是做交易,而是人类社会里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的行业分工,这和交易技术领悟等等完全无关,更与交易的大“道”里的悟道完全无关。
这些生态链也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有的确实也能捞到钱,但这也不等于悟道了,而是营销手段高明,这能说明寄生于汇市这个领域里并成为了营销高手,类似于一些聪明人在金矿卖水,挖金的人不一定都能发财,但都需要喝水,所以在金矿里卖水的人能发财。但只能说他卖水成功了,而非挖金成功了。因此,并非在金矿里卖水赚钱了就是挖金成功。
而交易的本质,则是一个异常孤独的荒原,对,就是美国诗人艾略特笔下的《荒原》。
在这个荒原里,多数交易的人,不可能存在共同利益,每个人都独自苦行,走在没有尽头的寂静之路上。
也正因为交易员之间缺乏共同利益,因此交易员之间难以在利益的聚集下,成为朋友。这和其他行业是很不同的。
例如,我们以“从政”这个行业为例。一旦当官了,手里就有了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官员的本质,就是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由于那个资源不是他私人的,而是公共的,因此他没必要自私地不舍得分配,而同时由于他有权利分配,所以必然有人巴结他。并根据其分配权限的大小,形成一个范围不等的朋友圈。许多靠近这个朋友圈的人,都能从中分到利益。
也正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社会现象:许多人成天给官员唱赞歌,许多人用各种厚颜无耻的方式——甚至把自己老婆奉送给官员奸淫的方式,来图谋交换利益。
别说什么省长,哪怕是个市长,县长,甚至镇长,都有无数人肉麻之极地巴结。并且,他们也都利用权利,形成互相交换权力的朋友圈,所谓“官官相护”,就是如此而来。所以官员的“朋友”是很多的。
而相比之下,在交易这条路上,你即使交易得再成功,你的钱是你自己的,而非公有资源,任何人都有着人类天然的自私心,你当然不可能把你自己的钱仅仅以为别人唱点赞歌就白送给别人。
其实,这个世界上,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富翁普遍是十分小气的,就连李嘉诚,你别看他捐献了那么多钱,但他的捐献多数都有着交换利益的目的。再者,哪怕是巴非特,他受到西方普世文化的影响,做慈善是真心的,但也是捐钱给慈善机构,而不可能因为你赞美他几句就送你一笔钱。官员所处的行业决定了是必须分配社会资源,反正都是分配给别人,自然是分配给朋友和大唱赞歌的人。而交易的人即便最终成为超级高手,但除了那些公墓基金经理(中国的公墓基金经理其实本质和国有企业的长官一样,本质上属于官员序列),都是自己的钱,人性的自私决定了他不可能轻易分给朋友,因此,朋友在他们那里难以获得利益,缺乏利益链的纠集,自然也就没多少人巴结,更没多少朋友。
所以,当你决定了走交易这条路,你就注定了无论成功与否,都十分孤独,你将注定不会有多少朋友,你的成功与失败,都将注定是你自己独享。
超越鉴读2016.11.11 你敢拿出一周时间学习职业交易系统成为一名职业执行交易员自己做单带单吗?能做到吗?如果能,联系我,最快三分钟,最慢五天,因为感悟交易的使命,我喜欢帮助喜爱这行业的交易爱好者,我的心愿是帮助一百位!我是超越,更多交流,微信联系:***
第二篇:值得珍藏的好文章-《献给孤独的交易者》
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你产生共鸣,那么你已经离金融投资成功的路很近了,或是已经在成功的路上了。让我们再次一起回味这篇可以让人不断深思的文章吧,不断的细读,能够不断有不同的收获。会是值得珍藏的好文章。
献给孤独的交易者
听说人生来有两种恐惧,一种是坠落的恐惧。我小时候常做一种梦,也许人在小孩子的时候都做过,就是不小心从楼上掉下来,常常是这样,满头冷汗的惊醒,后来大人说是因为长个头的缘故,长个头为什么要这样长呢?今天也不清楚,不过这样的梦或许可以证明人是由猴子变的,猴子生活在大树上,而树下面是野兽的领地,猴子当然最害怕不小心掉下来,所以练就了非凡的在树上翻越的功夫,但坠落的梦,永远地留在了脑海里,纵然进化成人,依然保有这份恐惧。有一个挑战性的运动,叫悬崖跳伞,一个人攀岩到悬崖绝顶,然后纵身一跃,就在接近地面的那一刻打开降落伞,这真是一种生死游戏,但有人偏偏要去尝试,有一种人就是这样,他要去挑战生命,那一跃给他飞翔的感觉,拥有那感觉需要拿出面对死亡的勇气,而那勇气里隐藏着人性隐秘中面对死亡的瞬间对生的强烈渴望与执著,那渴望与执著就是生存的意义,他只是想得到比平常时领悟更真的深切。
另一种恐惧就是孤独,孤独是可以变成很严重的恐惧,人是惧怕它的,尤其在感到各种各样的空虚时。人因虚空而孤独,人的本质可以用虚空来解释,虚空通俗来说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由于两头如此一样只有利用中间来反虚空,于是凡具有象征意味的永恒就是人生的普遍追求,大到立德、立言、立功,小到长命百岁,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纪念性质的事事物物,可以说是虚空让人们给生命给看到听到做到的事物,赋予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和意义。无论富贵或者贫穷,人在逃不离物象欲念的的同时,又在本能的挣脱着心灵的虚空,建立力量与信念等等象征意念。然而逃离的依然是可以逃离的本不属于心的对物象的欲念部分,逃不离的依然是逃不离,那就是具有终极性质的心。
心性本虚空,空是万物之母,道家说无生有,有生天下,天下无奇不有,怎样的有,需要人对空的领悟。心是什么与我是谁属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钻牛角尖的人。钻牛角尖是一种精神,一种于世无补的精神,现实总是嘲笑这种精神的热情与执著,而这种精神也一心想打败它。心是什么和我是谁的思考是面对虚无时无助而茫茫的想象,过程不着边际、浪费而奢侈,结果是与世隔绝。但思考证明人性中有一种形而上的绝求--水落石出。然而得与失成与败最是一种心里状态,终究无法证明,现实无法证明虚无,虚无也不能证明现实。
比前两种恐惧更恐惧的是攀登,为什么如此呢?攀岩的恐惧不似坠落在一瞬间完成,而是长时间的面对着生与死的问题,同时攀登也是孤独者的事,一定高度的攀登是孤独的,一位登山者他到达一定高度后只能是孤独的攀登,那种高度不允许喧嚣、浮躁、懦弱,高空呼吸稀薄而纯洁,近于危险,但精神得到只有那个高度能有的畅笑、高扬和回归。此时他是真实,他与天空的距离最近,他可以领悟遥远,在那里只有真实心灵的对话,尼采曾说,登上高山的人,嘲笑一切悲剧与悲剧的真相。
从古罗马的角斗士到日本武士,以生命为代价的游戏还有金融投机,这些冒险生涯是天底下最残忍的游戏。一代大师索罗斯先生曾说,“这是世界上最没有仁慈的商业领域,我一直都在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职业的残酷性令我身心憔悴,我为此非常痛苦,我不得不忍受着慢性疾病折磨,这种病正是长期与市场作战所带来的,市场折磨造成的结果。不知你是否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市场极其冷漠,你不能虚伪,不能放慢、停止,因为数字每天每时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便成你的一种疾病,总有一天,你会被这种疾病完全彻底的消灭。是的,我敢肯定这一点,绝对不会是由你来消灭疾病,而是由疾病消灭你。”华尔街的大师级人物在成长的阶段中平均起来有四次以上的被市场击穿的经历,穿仓其实是穿心,人生中有一次这样的经历终生刻骨铭心,而能爬起来的天下能有几人呢?爬起来的都是一种传奇,曾亲历一位朋友的穿仓过程,十天左右的三次操作进入了漩涡的中心,那个过程仿佛拉不回,就像没有闸的汽车,穿仓的下午他喝得烂醉如泥,我在他的脸上没有看见丝毫痛苦,而是解脱---近十年奋斗与艰辛的解脱,六年了,我依然记得他当天的笑,我只见过女人的一种如此无所谓的笑,就是在风月场中。一位登山者说,选择登山运动是一件不理智的行为,但选择后的每一步攀登都必须理智,这种极限运动注定不会轻易成功,投机也是一样,选择它是不理智的,而选择后的每一笔交易已经不能再有侥幸的投机意识,投机它虽然叫做投机,然而所有的侥幸心理,只是说明惩罚的还不够。如果看见一位游刃有余的操盘手,他的身上历过的是太多的痛苦与教训。
记得第一次找来《利文斯顿自传》来读时感觉平平,几年后再读落泪。投机好比攀登7500米以上雪峰。在珠穆朗玛峰上有一位最著名的死者,1924年在顶峰附近消失,他有一句名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时,他答道:“因为它在那里”。是的,因为它在那里,这就是所有真正投机英雄的本质,利文斯顿是这样,索罗斯也是这样。大多数来到投机市场的人为了生存,索罗斯先生也一再强调生存的意义,但是前者说生存的意思是糊口,后者代表力量和勇气,一个仅停于糊口的人不可能在这个市场中长久的生存,历史已经证明在这里糊口不如离去。我的感觉近两年来在中国股市糊口的难度大于期市,也大于汇市,而且是远远大于。换一句话说就是---如果近两年来你在中国股市活得很好(限于操作者并且为职业操作者),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其他投机市场会活得更好。
绝世剑客的第一标志象沙漠中的骆驼,忍受孤独。第一项训练是逃跑,保证存活。学习止损是专业开始的瓶颈,怎样理解这个问题,首先人都会犯错,当发现错误,绝然而去,不要有任何条件,不要存任何侥幸,这些都是妄念。妄念使我犹豫,犹豫使我恐惧,不能当机立断的后果使我气愤,种种情绪的结果又产生压力,这是一种恶的循环。而绝世剑客的最高境界是风过了无痕,不动声色这是性格与后天领悟的结果,两点必须记住朴与真,朴是认识观,真是对自己的真诚。
曾在乔治那里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他说他努力避免母亲内省性格中自卑、悲观、苦恼及自怜自艾对成功的影响,就是说他努力顽强的避免失败者的情绪,学习保有父亲的自信、从容、见机行事的成功者的积极心态,这对他日后在风险生崖生存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母亲的对存在的感兴趣,影响他哲学式的思考。以上几个方面对我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他说:“我必须对抗这种失败倾向,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变成极了不起的赢家,因为我必须战胜内心里顽强的失败者。”
“无数的人在岸边空忙,达到彼岸者只能是少数。”金融市场的征途达到彼岸者,历九死一生,没有九死无悔的性情,不为。职业投机者的人性要经历炼狱般洗礼,被摧毁的心会干枯,会失去花样年华中可叹的虚荣心,而这种虚荣心可是周遭活着的乐趣。职业投机生涯没有中间路线,不是生存就是消亡,甚至数次走到心灵的边缘,需要一种力量--拉回!也许临界点的那边是快乐的,而临界的行走,不是人性的喜爱,谁又愿意去尝试呢?
而力量来自哪里?力量来自心灵,所有动物都需要一个家园,千辛万苦奔袭的角马,它的家园是一片草原,操作者的家园是什么?操作者的家园是自我的超越。投机没有秘籍,没有永恒的绝杀,没有取之不尽的百宝箱,也没有神,欲拥有完美者是愚蠢的,声称绝对真理者谎言而已。职业交易者需要的是拥有自我,这种可贵的品质的得来并不是天生的,人生来就开始了学习与犯错的过程,人是在过程中发现寻找着自我,奥德修需经历磨难回到家乡,唐僧要历尽八十一难得到真经,交易者拥有自我也不能绕过惩罚,惩罚对于自命不凡、心有不甘的人来说是残酷的考验,考验你是否真的相信自己来到人世间是怀有特殊的使命。
大多人类很难遵守规律法则,对动物来说是一种简单的习性,冷血杀手鳄鱼,不会追击,却能在某段河的隐蔽处静静等待食物撞到嘴边。顺势就是这样的简单法则,凡是食物链高阶的杀手都具有种空灵的心境,保留在两次出击的中间,而人要领悟此种境界却要身经百战。
人最欲得到时,他多半会失望的,在投机中一个害怕失去机会的人,就会错过机会,人性往往这样,太专注于害怕失去机会,就会忽略或不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机会,这时他处于期待状态中,而不是思考状态,故不知道不明了或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怎样的机会,没有使自己处于一种局外观状态,会沦为空忙,常言道急功近利欲速不达。一位真正的投机者应该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判断来采取行动,而不是按照期待采取行动,这就是利文斯顿所言的投机者的勇气与意志。这个世界任何一种人的技能的最高状态都是一种处于局外的超然的心境,所谓目无全牛,就是见的是理而不是色,所以能“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神欲行。”这就是技进于道被人欣赏的缘故。交易者的致命错误,不是在初学时而是在老手时候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新手喜欢研究技巧,老手更重于心态的缘故。
第三篇:孤独者读后感
读《孤独者》后感
姓名:王腾飞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一、四、五节。
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
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 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
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此时的魏连殳怕是真正的孤独了吧!
选文的第四节讲诉了,在一个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
第四节中有两处连殳说到了“我都可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努里奋斗却什么收获都没有之后,归于无力,很无奈的一种说法,对现实生活或是说对一些庸众的无力的反驳,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我已经躬行我以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魏连殳在被现实彻底击败以后,不再为爱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现存体制而复仇与他的敌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体以及灵魂的代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连殳所说的“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相同手法的还有“我现在已经‘好’了”,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连殳此刻的孤独和无比的讽刺……
随后的第五节中,“我”在阳山呆不下去了,辗转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访魏连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与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觉者魏连殳的死,又痛恨于活着的庸众。
第三段中:“大良们的祖母谈的可高兴了,说话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连殳的葬礼上,大良们的祖母仍谈得如此高兴,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先觉者的去世,对这些庸众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而已,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切,是如此的讽刺。“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对魏连殳的讽刺,作为先觉者、孤独者的他,连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稳、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亲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切,所以他才会以如此的姿势入棺、长眠……“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止住拭泪”“口角上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尸”连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独与悲剧,连最终围绕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众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虚假的哭泣,除了“我”。
最后要讲到的就是第三个孤独者——“我”,“我”是一个 处处与魏连殳遭遇相似,一样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试图改革、反抗旧社会、反抗庸众,而不被社会所容的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形象。
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送别魏连殳后,在潮湿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边响着的正是“长嗷,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暗示着什么呢?或者说鲁迅如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就是魏连殳,甚至可以说“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的所幻化出来的,各自表达着鲁迅的不同思想,传承者异样的态度。当时的鲁迅,由于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虚空的孤独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写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的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连殳都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继续反抗绝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在四面受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情况下的一种态度,“心的就轻松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鲁迅已找到一种解决当时现状的方法?或是当时的他也仅仅是自我安慰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会继续反抗……
《孤独者》是鲁迅在一特定社会环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在我看来,文中的孤独者,无论是魏连殳的祖母、魏连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他们身上无不充斥着讽刺,在力图改造强大飞旧势力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献出生命,只为了一个目的。但“孤独”却时刻徘徊、充斥在他们身边,使他们倍感彷徨与无奈,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收场。
在文章中,我们能感觉到透彻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静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潮湿的石路” ……
形成了整篇小说透骨的冷……
以上就是我对《孤独者》的读后感想。
第四篇:《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第五篇: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
——一个妥协的孤独之人
财管091陈利君0930443105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价值观。从旧势力的生活叛逆中回归到旧的营垒。生活的优越并不能避免内心的混乱。她的心灵永难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报复别人的方式报复自己。魏连殳似乎就是这样一个残毒的复仇者。当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出现时就是一个绝对的孤独者,她随便他们如何摆布“都可以”。她惊心动魄地“兀坐着号哭”,“铁塔似地动也不动”,这对看客们就是冷酷的复仇,是他们“这得无趣地散开”。他向原视为希望的孩子报复,对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种可以破坏的工具甚至必须破坏的对象。魏连殳死了,与其说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说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灵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沦落的孤独的知识者。
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联想到鲁迅此时此刻的内心写照。而在“孤独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彷徨,孤独的鲁迅。“五四”落潮后“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二产生“新战友在哪里呢”的苦闷彷徨。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卒”,她仍然“独自彷徨”,寻找新的战友和新的出路。在魏连殳身上所体现的浓重的苦闷孤独赶,也正折射着鲁迅瓷器的心灵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边挂着“孤独”二字,认为没人陪我一起上课,没人陪我吃饭,甚至是一个人呆在寝室,我都觉得是孤独。但从没有想过,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类看似热闹,内心深处却找不到共鸣,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们,之于魏连殳,更之于鲁迅,我的孤独似乎确实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说:“只有伟大的孤独才能造就伟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段话写到的:“真理的创造者,永远是孤独者,失败时,他孤独,胜利时,他同样孤独。他永远凝视那最远最远的,向那最难于解答的问题挑战。在这种境界,任何现实的胜利对他都是负担,其实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胜利了,以致每一个胜利才变成红熟的苹果,旋又被他精神运动的大风暴摇落,坠入泥土,渐渐腐烂。于是,他又抬头,找那更新的苹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鲁迅的这份孤独,让他在逆境中寻找新战友,寻找新出路的那种孤独,才造就了她他写出了如此伟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们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思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