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富先进个人材料
引先进科技创致富之路
——记一位带领农牧民走上致富道路的优秀农牧民
**,现年46岁,男,系****村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引进蔬菜种植技术、改良蔬菜品种以及研发适宜于高原缺氧地区各种蔬菜的种植技术,并将引进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农牧民,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丰富地区蔬菜市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勇于做迈出第一步的人。
为了解决我县群众吃菜难,吃新鲜蔬菜更难的问题,1989年**县政府投资10万元,在**修建了一处总占地面积为8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但是由于我县夏季短,气候恶劣,加之缺乏后续发展动力和资金,以及蔬菜种植技术的落后,基地收效甚微。因此,2001年政府决定将地转包给个人,当时蔬菜种植业并不被人看好,都认为我县气候不适宜大面积种植蔬菜,且县城蔬菜市场基本被海东地区甚至省外各地的蔬菜供应商占据,无法有好的销量。这时**同志力排众议,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没有多少创业资金的情况下,多方筹措,与县农牧局签订承包合同,迈出了个人承包蔬菜种植基地的第一步,并开始潜心研究蔬菜的种植技术,力求改良蔬菜品种,为发展我县蔬菜种植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素的限制,我县农业发展滞后,传统的蔬菜种植仅有洋芋、白菜等少数几种,而且仅作为自家食用,从未进入蔬菜市场。**刚承包蔬菜基地的头几年,蔬菜产量低,品质也较差,想进入我县蔬菜市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因此常常是菜好不容易种出来了,却没有人买,只好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朋,家人看到他如此辛苦,却没有相应的回报,就劝他尽早放弃,改干其他行业,但是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他说:“天下没有种不好的地,只有不会种地的人,我就不信我种不出来大家都喜欢吃的菜”。没有技术,他积极联系县科技局的科技人员,一天几次登门请教技术;没有资金,他卖掉自己心爱的牛羊,引进优良籽种和维修温棚;看不懂科技教材,他一字一字地查字典,记笔记,认字记词,从新学习,县科技局的技术人员看到他如此坚忍不拔和好学上进,被深深地感动了,多次主动到蔬菜基地现场为他指导,并为他借阅了多本科技读物。在县科技局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和他本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多次的失败,他终于独立培育出了321种蔬菜,在我县3800米的高原土地上种出了辣椒、西红柿、黄瓜、菜瓜、大豆、菠菜,香菜等以前从未长出过的蔬菜,并改良了油菜,白菜等品种。因**的蔬菜基地离县城仅有4公里之遥,运输距离近,时间短,菜品能够保证新鲜、低价,一经上市,受到了**县广大百姓的欢迎,蔬菜销量直线上升,所得收入不仅还清了以前所有欠款,还为家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截止目前,**的蔬菜基地累积产量达160万斤。
**自己富了,从前的两间土房变成了现在的小洋楼,家中还摆设着冰箱、电视等现代化电器和家具。但是他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看到还有那么多村民和同胞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于是他立志要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让他们也像我一样能买得起电视”成为了他努力的目标,他先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志创业的年轻农牧民招收到自己的蔬菜基地,支付工资,在解决他们就业同时,手把手传授蔬菜种植技术,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为今后创业提供的技术和资金基础,当发现自己的职工中有可塑之才时,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自己出钱为他们盖温棚,买籽种,帮助其创业。截止目前,他通过招聘蔬菜种植工,管理员等方式已解决了11名农牧民的就业问题,同时通过传授技术,扶持资金等方式,成功帮助7户农牧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并进一步通过这些人,帮助了其他更多的农牧民改进了蔬菜种植技术,看着同村的人一个个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看到他们种植的蔬菜不仅进入了**的蔬菜市场,还打入了结古等其他兄弟县城的蔬菜市场,他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在心中绘出了一副更为宏伟的蓝图——要带领**的农牧民建设一个全县乃至全州最大的蔬菜基地。
**,一个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牧民,一个没有任何资金基础的普通农牧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的和坚韧的意志,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带动了一批农牧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
第二篇:致富先进个人单行材料
农机使他走上致富路
---潘进刚同志靠农机致富单行材料
提起潘进刚在芳二场大多数农民都知道他。虽然他不是多么显赫的人物,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但他十几年探索致富路,一心一意培育市场,坦诚和农民交朋友,靠农机作业过上了小康生活的经历还是被人们所称道。
33岁的潘进刚,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十六年前,看到其他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都到外地打工挣钱,潘进刚来到**的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赖,虽然厂家给的工资待遇很不错,但潘进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总想自己闯出一番事业。2000年春节回家,在和连队职工闲谈时,大家感到每户经营40余亩土地真的挺操心,特别是春季整地,面积太大自己的小四轮无法使用,连队只有两台轮式播种机车,春播面积又大,长时间的排队又怕误农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潘进刚想,我要是买台轮式机车在春季专门给职工播种是否可行呢?这个想法一出现,他就很兴奋,仿佛黑暗中看到了天边曙光。于是他又往附近的几个连队跑一跑,了解职工是否有这方面需求,结果使他坚定了信心,和父母亲一商量,凑够了10万元钱,购买了一台55型轮式拖拉机,又配套了播种机、中耕机、灭茬机、等机具。第一个春季由4月中旬干到5月中旬,扣除费用剩了一万多元。初战告捷使他更加坚定了靠农机致富的信心。
潘进刚深知农机技术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购买相关的技术资料自学,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厂家技术员请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在农机站的农机驾驶、维修培训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潘进刚的机车作业质量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职工的信赖。每到春天,附近的职工纷纷到家找他,他按照先后顺序做好登记,之后按照地块编好流程进行作业,这样既满足了职工的时间要求,又尽可能减少拖拉机空驶造成损耗,为降低作业收费创造了条件。职工都愿意找潘进刚作业,一是作业质量和时间有保证;二是收取费用低,每亩都比别人便宜2元钱;三是可以冬季工资兑现完再给钱。因此他每年春季所揽的活干也干不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总是憨厚的说“职工的钱来之不易,都是本乡本土人,能关照的自然应该关照。再说这样做表面上吃亏了,实际上活多了,收入照样提高了”。
潘进刚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农业机械的强大优势,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积累。但是,他致富不忘众乡亲,积极帮助乡亲们劳动致富,并做好帮贫扶困工作,特别是对那些贫困户、无劳力户,他都积极伸出热情之手,努力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如本连队职工王广新家,母亲老迈,子女尚小,妻子体弱多病,家庭状况十分困难,他就在春季帮助其播种、中耕、打药,全方面义务提供服务。数年来,他累计帮助连队职工义务播种300余亩、先机耕作业秋后算账或赊账的有万余亩。他常说自己富了,离不开众乡邻的帮助,我为他们帮个忙是应该的。做为乡亲,就应该互相帮助,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谈及自己今后的打算,他说,农业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机械化,现在国家扶农的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把握好机遇,依靠农机新技术,率先迈入小康生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开心780204
2012年6月10日
第三篇:远程教育致富先进个人典型材料
他靠“网络”奔富路 ——记**县**镇海子村农民***每天天刚蒙蒙亮,**县**镇海子村都会有一辆机动三轮车驶向县城,驾车的就是海子村农民***,一个多小时后,他生产的200多斤无公害豆芽就已摆上了各大饭店和超市的菜架上,近百元的收入也就进了他的腰包。这只是***依靠网络致富的一个小镜头。几年来,***靠从远程教育网络上学到的技术,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还带动了本村乃至全镇一大批农民靠网络上学到的技术发了家。试水网络,他给农民带来希望20xx年底,**镇海子村建起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选择一名合适的操作员成了难题,当时许多农民对网络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更别说操作了,面对僵局,军人出身的***挺身而出:不懂咱可以学嘛,只要肯学习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从此,***与远程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远程教育操作员,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他一次也没漏过,一有空就对着电脑自己琢磨,掌握了远程教育操作的基本知识后,他就努力在网上搜寻适合当地的技术和信息。让知识变成财富,让远程教育引导农民致富,成了他的最大心愿。海子村历来有植桑养蚕的传统。20xx年,海子村发展桑园500多亩,形成了海子村的一个特色产业。但随着蚕茧市场的波动,单纯的植桑养蚕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很多农户准备忍痛刨桑。这时,他在网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则国外桑叶求购信息。当他把这一消息传播开时,有人笑话他:“看花眼了吧,桑叶要是能卖钱,我把姓都倒着写”。有一线希望就要试试看,这可关系到创收的问题啊!他和村支部书记多方联系,终于和一家桑叶出口企业挂上了钩。如今海子村靠出口桑叶一项年户均收入4000元。千亩桑园也被日本客商确定为无公害桑蚕蔬菜生产基地,中央七台《致富经》栏目、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都进行过专题报到,“栽桑不养蚕,照样能赚钱”成了村里的口头禅。初试网络,让***尝到了甜头,也在村民中树起了远程教育的威信。敢为人先,他实现了带头致富的梦想虽然定期组织群众收看节目,但许多群众对网上说的东西仍是半信半疑,看的时候热脑子,看完之后冷了场,只看不“练”怎么见到效果呢?***暗下决心:别人不敢干我干,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选个合适的项目,一定给大家做个样子出来!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xx年7月份,远程教育节目播放了《超节能电器化无公害豆芽栽培机》的信息,用这种豆芽栽培机3-4天即可生产出豆芽,不受季节和气温的影响, 不添加防腐剂也不会产生细菌超标和烂芽,适合在农村推广。收看的群众当时炸了锅:有的人说,三四天生出豆芽,是不可能的事,我在家生豆芽一个星期都长不好;有的人说,现在网络上不可信,瘦子也能把你吹成胖子;还有的人说,你看生的豆芽老长,肯定不好吃;也有的人虽持肯定态度,但谁也不愿去先尝这“第一根豆芽”。***果断决定,我干!苦苦说服了家人后,他筹集了一万多元钱,在镇里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到潍坊进行考察论证,终于引进了豆芽栽培机设备,利用村委的一间旧办公室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远程教育致富项目——无公害豆芽厂。为了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豆芽,***吃住在办公室里,随时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控制,三天后,豆芽出来了,又白又嫩又脆,放在嘴里细细一嚼,豆香满口,好吃极了。由于豆芽绿色无公害口味好,一传十,十传百,来买豆芽的人都排成队。现在,每天生产200斤左右,纯收入100元左右。一炮打响,群众眼热了,纷纷找上门来:上官啊,你也帮俺参谋一下上个项目吧!在收看了《土壤疏松免深耕》节目后,***又在桑园田里带头试用“免深耕”土壤调节剂,效果非常好,提高了产量40%以上。很快,“免深耕”技术也在全村推广开来。20xx年冬天,***在通过网络广泛搜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桑枝条较多的实际,以桑枝条为主料,试做了黑木耳菌包5000个,并取得了成功,纯收入1万多元。为方便更多的植桑户发展黑木耳栽培,他又投资三万多元建立了**镇第一家液体菌种生产基地,为广大食用菌户提供优质菌种。同时,他还充分发挥液体菌种的优势,开发了多个食用菌生产品种,形成了我做菌包、农户管理、统一销售的生产管理模式。目前,已发展合同户60多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多万元。共同富裕,他在农村播下远教网络致富的种子依靠远教网络,***富裕了起来。为让更多的群众能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他精心选择科教节目,随时随地组织群众收看,并开展了“结一联十”增收创建活动,组织全村先富裕起来的群众,每人联系10户农户,结成对子,发展养殖项目,让更多困难户、致富无门的乡亲走上富裕路。为提高村民的养殖技术,***积极组织群众收看有关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节目,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
第四篇:农村致富先进个人入党自传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我于1978年4月9日出生在xx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我的家庭就比较贫困,不过贫穷的家庭并不是没有志气的。我的父母从小就对我说,只要你能够上大学,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下去的。我虽然贫穷,可是我的志气是高的,我对自己一直是很高的要求,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有出息的!
1986年我开始上小学。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给的,我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党和人民,孝敬父母。当年,我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还被选为小组长。三年级时当班长,五年级时落选。
1991年,我小学毕业,考入乡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乡团委和校团总支的培养教育下,我在思想上懂得了加入团组织对青少年政治进步的重要性,向团组织提出了申请,并于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班团支部组织委员、班长。
1994年高中毕业。因几分之差没考上大学,回到村里。农村党支部欢迎我,帮助我。我先后当过团支部宣传委员、村民代表。由于家里比较穷,党员刘明学与我结对子,担保我贷款,帮助我办起了全村第一个养猪场,当年致富。刘明学还和我一起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为我订阅《党的生活》杂志。同时,村党支部吸纳我参加了业余党校。党员的言传身教,党支部的关怀,使我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2010年3月,我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党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此,我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找党员谈心,汇报自己的思想。2010年7月,我被党支部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了乡里举办的入党积极份子培训班,使我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
2010年1月,党支部批准了我参加“党员联系户”的请求。我的联系户是刘明涛。他很困难。我以党员为榜样,给他找到了饲料加工的致富门路。当时,我的养猪场已发展到近千头,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饲料。这样,以我的养猪场为依托,我富,他也会富起来。他没资金,我为他垫付;他不懂技术,我找书本或请教外材明白人,学会了再教他。可是,这时有人说我是为了自己打算。我一时委屈。党员刘明学知道后,和我谈心,使我明白了党员不仅要能够为人民服务,还要具备任劳任怨为党工作的精神。于是,我放下了思想包袱。我决心,等刘明涛脱了贫,再联系两户贫困户,把党的温暖送给他们,走共同富裕之路。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从开始对党有朴素的感情到今天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能够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都是党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我决不辜负党对我的培育,继续努力学习和工作,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争取早日入党。
虽然我最终也没有考上大学,如果当时家里有钱,我复习一年也可以考上大学的,只是家里实在贫穷,我只好含泪离开了心爱的校园。不过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我还是致富了。既然我致富了,还是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我就必须要做出回报,我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是托党的福,我应该回报党组织。
今天我像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我是受党组织的关照才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党员后,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出贫困,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一点。请党组织相信我,我一定会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您可能还会对以下的文章感兴趣
农村女大学生入党自传
农村村主任的入党申请书
第五篇:远程教育致富先进个人典型材料
他靠“网络”奔富路
——记**县**镇海子村农民***
每天天刚蒙蒙亮,**县**镇海子村都会有一辆机动三轮车驶向县城,驾车的就是海子村农民***,一个多小时后,他生产的200多斤无公害豆芽就已摆上了各大饭店和超市的菜架上,近百元的收入也就进了他的腰包。这只是***依靠网络致富的一个小镜头。几年来,***靠从远
程教育网络上学到的技术,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还带动了本村乃至全镇一大批农民靠网络上学到的技术发了家。
试水网络,他给农民带来希望
2004年底,**镇海子村建起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选择一名合适的操作员成了难题,当时许多农民对网络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更别说操作了,面对僵局,军人出身的***挺身而出:不懂咱可以学嘛,只要肯学习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从此,***与远程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远程教育操作员,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他一次也没漏过,一有空就对着电脑自己琢磨,掌握了远程教育操作的基本知识后,他就努力在网上搜寻适合当地的技术和信息。让知识变成财富,让远程教育引导农民致富,成了他的最大心愿。
海子村历来有植桑养蚕的传统。2001年,海子村发展桑园500多亩,形成了海子村的一个特色产业。但随着蚕茧市场的波动,单纯的植桑养蚕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很多农户准备忍痛刨桑。这时,他在网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则国外桑叶求购信息。当他把这一消息传播开时,有人笑话他:“看花眼了吧,桑叶要是能卖钱,我把姓都倒着写”。有一线希望就要试试看,这可关系到创收的问题啊!他和村支部书记多方联系,终于和一家桑叶出口企业挂上了钩。如今海子村靠出口桑叶一项年户均收入4000元。千亩桑园也被日本客商确定为无公害桑蚕蔬菜生产基地,中央七台《致富经》栏目、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都进行过专题报到,“栽桑不养蚕,照样能赚钱”成了村里的口头禅。
初试网络,让***尝到了甜头,也在村民中树起了远程教育的威信。
敢为人先,他实现了带头致富的梦想
虽然定期组织群众收看节目,但许多群众对网上说的东西仍是半信半疑,看的时候热脑子,看完之后冷了场,只看不“练”怎么见到效果呢?***暗下决心:别人不敢干我干,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选个合适的项目,一定给大家做个样子出来!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5年7月份,远程教育节目播放了《超节能电器化无公害豆芽栽培机》的信息,用这种豆芽栽培机3-4天即可生产出豆芽,不受季节和气温的影响, 不添加防腐剂也不会产生细菌超标和烂芽,适合在农村推广。收看的群众当时炸了锅:有的人说,三四天生出豆芽,是不可能的事,我在家生豆芽一个星期都长不好;有的人说,现在网络上不可信,瘦子也能把你吹成胖子;还有的人说,你看生的豆芽老长,肯定不好吃;也有的人虽持肯定态度,但谁也不愿去先尝这“第一根豆芽”。***果断决定,我干!苦苦说服了家人后,他筹集了一万多元钱,在镇里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到潍坊进行考察论证,终于引进了豆芽栽培机设备,利用村委的一间旧办公室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远程教育致富项目——无公害豆芽厂。为了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豆芽,***吃住在办公室里,随时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控制,三天后,豆芽出来了,又白又嫩又脆,放在嘴里细细一嚼,豆香满口,好吃极了。由于豆芽绿色无公害口味好,一传十,十传百,来买豆芽的人都排成队。现在,每天生产200斤左右,纯收入100元左右。一炮打响,群众眼热了,纷纷找上门来:上官啊,你也帮俺参谋一下上个项目吧!
在收看了《土壤疏松免深耕》节目后,***又在桑园田里带头试用“免深耕”土壤调节剂,效果非常好,提高了产量40%以上。很快,“免深耕”技术也在全村推广开来。
2006年冬天,***在通过网络广泛搜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桑枝条较多的实际,以桑枝条为主料,试做了黑木耳菌包5000个,并取得了成功,纯收入1万多元。为方便更多的植桑户发展黑木耳栽培,他又投资三万多元建立了**镇第一家液体菌种生产基地,为广大食用菌户提供优质菌种。同时,他还充分发挥液体菌种的优势,开发了多个食用菌生产品种,形成了我做菌包、农户管理、统一销售的生产管理模式。目前,已发展合同户60多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多万元。
共同富裕,他在农村播下远教网络致富的种子
依靠远教网络,***富裕了起来。为让更多的群众能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他精心选择科教节目,随时随地组织群众收看,并开展了“结一联十”增收创建活动,组织全村先富裕起来的群众,每人联系10户农户,结成对子,发展养殖项目,让更多困难户、致富无门的乡亲走上富裕路。
为提高村民的养殖技术,***积极组织群众收看有关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节目,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村民王瑞强几年前就想通过养猪致富,但由于不懂得技术,一直不敢
干。在收看猪的饲养及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和预防节目后,他掌握了一手养殖的技术,自己都说通过观看节目都成为猪医生了,增强了信心,投资扩大了养猪场,饲养了20头母猪,年存栏量可达400多头,效益非常可观,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从事养猪业的已达到80多户。他感叹地说:“老脑筋”该换换了!从那以后,他变成了收看致富节目的常客。
如今的海子村,9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1-2项致富“秘诀”,远程教育不但给***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使海子村的村民们逐渐走上了科技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