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顺县高坪乡农村药房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永顺县高坪乡农村药房经营状况的调查
报告
瞿娜娜
永顺县高坪乡辖10行政村,16个组,约2万人口,目前,该乡共有6家单体药房,单体药房的存在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该乡的农村药房却是举步维艰。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红火的农村药房变的逐渐萧条呢?我在暑假期间对该乡农村药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我曾专门走访过个别不景气的药房店,总结其经营惨淡的原因:一是零售市场份额过小。按该乡2万农村人口计算,目前平均每家村级药房平均拥有消费人群不足3500人;二是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农村药房很难接到医院、卫生院的处方,同时农民自我医疗水平较低,自行上药房购药的消费者较少。三是农村医疗合作的执行与农民对农合认识的误区,认为买药和看病时一回事,都有补偿,均到县医院或乡卫生院去购药。这大大减少了农村药房的销售量。四是农村药品零售基本无利可图。从该乡农村药房经营状况来看:村级药房平均每月药品销售额为3000-6000 元,按毛利率15%计算,毛利润约450-900元,除去水电费、税
收、工商管理费等各项支出,纯利润约150~500元不等,大多数零售药房基本属微利或无利经营,大都数药房若非使用的是自家房屋,已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农村药房的逐渐倒闭,该乡农民获得药品越来越不方便。如何让农村药房走出困境?我就自己的感受谈两点建议:首先,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新开办的农村药房配备硬件设施需投入资金约2万元,采购药品的流动资金约3万元,对于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家庭,往往很难筹措到这5万元的启动资金。部分农村药房常常因为资金缺乏,在无法降低硬件要求的前提下,只能减少经营品种和库存药量。而这种品种单一的“微型药店”,很难吸引顾客,必然导致销售量下降,利润率降低。如此恶性循环,部分药房最终只能“关门大吉”。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建议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农村药店给予一定的信贷、扶贫等优惠政策,同时应借鉴当前对农村小商品经营者的税费政策,对于销售额达不到一定额度的,减免税收。
其次,要合理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做大做强。药监部门对新开办农村药房,应结合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实际用药需要、药店地域分布和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等,坚持保证质量、合理布局。对经营状况不良、难以持续发展的农村药房,引导其实行“关、停、并、转”;对具备一定条件、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的药房,鼓励其连锁经营。医疗 保险部门应统筹安排,将乡镇、村级符合条件的药房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定点单位,在扩大农村药店销售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保险体系。
我们在政策扶持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随着经营利润的减少,不少经营业户开始从非正规渠道进货,甚至有极个别药房铤而走险,出售假劣药品,如何有效打击这种违法行为呢?笔者认为:
一、净化农村药品市场
为了给农村药品零售行业创造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保驾护航:一是彻底取缔无证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游击医药贩的整治力度,基层食药监部门每年要将其作为日常稽查和专项整治的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做到标本兼治,维护合法零售药店的公平竞争权利;二是彻底纠正乡镇农村医疗机构以医卖药行为,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以法制的形式来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取缔一切有妨碍于市场经济秩序发展的不合法的设制。规范农村医疗机构对药品的使用范围,还市场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确保医药经济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三查”机制
一是建立农村药房自查机制,制作《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自查表》,要求药房每季度对照质量认证标准进行一次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按期上报食药监部门备案;二是建立“回头看”检
查机制,对已通过GSP认证现场检查的药房,检查其整改方案是否制订,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整改效果是否符合要求等;三是建立督查机制,制作《药品经营企业GSP监督检查表》,检查药房人员是否在职在岗,设施、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是否合乎规定等。每年对农村药房进行不少于两次的监督检查,检查覆盖面要达到100%。
三、实行信用分级管理
增强农村药店的诚信自律意识,鼓励药店守法经营和创建信用品牌,同时警示后进药房,减少违规行为,将药房诚信状况实行分级管理。其做法:一是通过为期二年的日常监督检查情况进行评估,对符合认证标准,无违法、违规行为,未受过食药监部门处罚的农村药房应认定为“诚实守信药房”,对该药房食药监部门除专项检查或接到群众投诉举报外,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药品抽验;二是凡有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处以警告和简易处罚的为“一般守信药店”,需日常监督检查两次以上;三是凡有查出非正规渠道购进药品和销售假劣药品行为的,并屡罚不改的为“不守信药房”,对其要增加日常监督检查不少于四次,在专项检查中将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在媒体上“曝光”,并引进退出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屡教不改者,视情节严重程度,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三年内不得申办药房。以上均实行动态分级管理。
四、营造诚信经营环境
为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经营秩序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食药监部门要想方设法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激起社会参与监督热情,建议成立行业协会组织,把树典型,评选“诚信药房店”、“质量信得过药房”等活动,交给行业协会去具体操作,评委由专业人士、消费者、监督人员、人大、政协代表等组成,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民意性。对每年度评比获得“诚信”荣誉的药房向社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彰,并积极向医保部门推荐为农村医疗定点药品经营单位,凸显诚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好处,使店主觉得可比、可学,以此效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使诚信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使“不守信”药房得到社会的唾弃,并利用各种形式从正反两面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社会舆论真正起到最佳的监督作用。
还需基层食药监部门正确引导、精心呵护和严格监管,才会使农村药房真正走向规范化管理、程序化运作、标准化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使广大农民用上安全有效的放心药。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1998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县扬名全国。一位叫魏敏芝的小学代课教师找回失学孩子的故事,令千万人潸然泪下。十年弹指一挥间,赤城县贫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个都没有少”?刚放暑假,我就奔赴该县就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进行。七月酷暑,辗转跋涉于黄土沟壑,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十分欣慰。
穷孩子圆了读书梦
雕鹗镇上虎村村长回忆道:“2008年大年初八,村里家家院落门口,到处撒着红红的炮屑。今年,孩儿们的炮放得热闹。为啥?上学不花钱!”2007年,共和国庄严承诺:农村孩子读书不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改革开放3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不花钱,家庭困难有补贴!幸福从天而降,一位叫闫晓旭的15岁女孩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没补贴,我三年前就该辍学回家了!”她父亲阎万富原本开车往返于内蒙古、张家口贩羊,可四年前父亲不慎摔成瘫痪,治病花了4万多元,不仅负债累累,家里还断了生活来源。为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阎家甚至停用自来水,改喝井水,可钱还是不够。幸亏三年前县财政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对寄宿的贫困生每年予以1000元补助,这才保住了晓旭的学业。在村里人眼里,阎家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业大学。阎晓旭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在镇中心学校排全年级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岖。我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进镇宁堡初一学生郭兴乐家。院里,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里,锅里煮着土豆——郭兴乐说,这是一家的口粮。父亲因腰椎病丧失劳动力,母亲是哑巴。这个家有多难?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头驴和50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
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把郭兴乐列为特困生,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郭兴妹每年补助300生活费。郭兴乐身体结实,憨厚腼腆,学习成绩中等,但体育很好。学校举办运动会,获3000米长跑第三名。提起2008年奥运会,郭兴乐说想到北京看奥运。长大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他告诉记者,镇宁堡离北京120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写着。还没去过北京,以后肯定能去!郭兴乐父亲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村里没让一个孩子失学,感谢政府!孩儿,记住恩德,好好念书!”
2004年秋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划拨给赤城县26万元补贴资金,省补贴13.5万元,赤城县超出省定标准,配套27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形成制度并逐年提高。当时,全县经济经过五年停滞徘徊,因铁矿石开发稍有好转,财政收入出现攀升。治贫先治愚,赤城县教育拨款开始随着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长。2004年至2006年,全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扩建学校项目46个。2007年教育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项目21个,总投资1036万元。从发放公教人员工资都困难,到稍有余钱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变化从何而来?改革,源于一场危机„„
用行动诠释“再穷不能穷教育”
赤城县28万人,是张家口市面积最大的县,也是着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的中共北平市委就是从这里的大海陀山走进北京。如今,这里依旧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030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为标语,此话已写遍贫困地区的墙头。做起来有多难?赤城县财政局长孟建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4年赤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警报频传,长期拖欠工资迫使教师大量出走。以全县最好的县一中为例,优秀骨干老师纷纷去了北京,当年秋季开学,教师一次就走了30多位。因为当地教师每月收入只有800-900元,北京开出的工资是3000多元,外加解决全家北京户口。
赤城县文教局卜明方局长告诉记者,全县没一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领导和机关干部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张家口读书。赤城县教育遭遇“双重边缘化”:教育被经济发展边缘化;农
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在财政局当副局长九年之久的孟建军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谁都清楚,贫困地区发工资都困难,没钱,拿什么投入?”
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不能说空话。根治贫困,消除地区差异造成的落差,财政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教育。危机促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教师出身的赤城县委书记赵占华在全县大会直言:“改变一个地方,使这个地方有所发展,领导干部应做到两条:一是深刻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要有强烈治理欲望。赤城发展要有后劲,就要很抓教育。否则,愧对人民!”这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决定出路,县政府痛下决心增加投入。孟建军对记者报出一组数字:2005年,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5772万元,2006年8398万元,去年达到10161万元。小投入、小发展;大投入,大发展;不投入,没发展!财政倾斜教育源于切肤之痛。“穷啥不能穷教育”,口号转变成实际,必须用投入体现。
转变观念才能增加投入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地方经济好转,两个条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转教育被动落后的局面。2004年县里专门成立了县长负责,各相关局长任委员的“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宣传到位,国家家喻户晓;二是措施和配套资金到位。2004年,享受免杂费和书费的学生8392人。2007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赤城县横下一条心:除了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县级财政投入169万元,生均补助水平按最高标准执行。小学生每人每年75元;初中生115元,分别高出河北省定标准15元、25元。
与此同时,文教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农村初中生年均1000元,小学生800元,并免收住宿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农村初中年生均500元,小学念生均300元。去年,全县财政投入生活补贴资金50万元,补助特困生239人次,贫困生1678人次。民生为本,雪中送炭,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贫困生千家万户。
2007年10月,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就全县教育问题深入,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县一中校长秦占军告诉记者,“2004年,县里以优惠政策,为教师修建了住宿楼。2007年,多年来拖欠教师的100多万元补贴和课时费一次性全部解决。”当年,县财政安排特别预算,在全县公开、公正、公平招考录用70位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效缓解。2007年,赤城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高于全县GDP增幅4.55个百分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家有三斗粮如今愿做“孩子王”
生活贫困必然教育贫瘠,打破这个规则很难。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镇宁堡乡水泉村,摄制组为感谢当地村民支持,临别时捐资6万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小学”。一堵围墙,两间红砖瓦房,2004年以前,这是赤城县校舍最好的山村小学。1998年拍摄电影时,水泉村小学有28个学生,现在只剩6位。三年级以上学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学校寄宿。
“财力充实固然重要,观念转变更重要。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水到渠成。”孟建军告诉记者,县财政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资源布局。2004年,县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全面调整。简单地说,把偏远地区的孩子向中心城镇集中,实行寄宿制,县里按生员多少增大对学校和贫困学生的补贴。水泉村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被集中到30里外的镇宁堡中心学校念书。
水泉希望小学校长李向平是学校现在唯一的老师,18岁高中毕业就在这里代课,至今已30年教龄,见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历程。1978年李向平当代课老师时,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后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2000年转为公办老师,月收入600元。2006年涨到了1570元。
“过去的说法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农村教师没吃没喝收入低,我们学校5年换了6位老师。我如今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李向平说,这份收入他做梦都没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羡慕!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让李向平唏嘘不已:“为了这6个孩儿,水泉学校没撤。政府重教,体惜贫困地区!”众所周知,集中办学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师负担,专职教学,节省开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孩子太小、路途遥远,无法寄宿,水泉小学因此得以保留。这里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
村长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43户,85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来。这几年人减得厉害。没有副业,封山种草,不让养羊。就种一点土豆、玉米,没钱。”水泉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620元,村债有3万元,过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还?现在没有说法。提起教育欠债,文教局卜明方局长介绍说,“一个是‘普九’欠债;一个是学校教育欠债。当年县财政处于极其困难时期,全县共欠外债960万元,近几年财政多方争取资金,目前为止已偿还债务350万元。还剩600万。教师工资已纳入县财政统筹,工资直接发放到教师账户。2004年以来从未发生拖欠。去年开始,学生上学不交一分钱,乱收费现象彻底杜绝。
脱贫从教育做起
2007年,赤城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25亿元,增幅达65.5,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发展加速全县城镇化进程,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汤泉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城建工程相继竣工,极大提升了县城形象。农民进城购房和读书的孩子多了。孟建军介绍说,财政形势虽有所好转,仍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解决全县2.4万贫困人口温饱、2.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教育扶贫是关键。县长王利民介绍说:“‘教促富’、‘富促教’,由此才能良性循环。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方案,范文库欢迎您采8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到2010年,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全县小学调整为33所,初中调整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普高调整为1所,职业高中1所。”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财政如何切好这个蛋糕?孟建军直言:“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去年,财政累计拨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及教育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有效地保证了农村中小学免收杂费以后的正常运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全县学校危房基本消除。通过布局调整,教学点正在向规模办学集中,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没有一个教师外流。
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赤城县农村义务教育经历的磨难坎坷,似乎应证了这条规律。当今世界,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教育发展趋势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即先教育,后经济。教育水平的差距,决定经济差距。解决农村贫困必须依托教育,同时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主要战略目标。令人欣慰的是,赤城县已经在这两个关键点上起步。2007年开始,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公共财政倾情民生,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脱贫攻坚,希望已从农村义务教育升起!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1998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县扬名全国。一位叫魏敏芝的小学代课教师找回失学孩子的故事,令千万人潸然泪下。十年弹指一挥间,赤城县贫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个都没有少”?刚放暑假,我就奔赴该县就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七月酷暑,辗转跋涉于黄土沟壑,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十分欣慰。
穷孩子圆了读书梦
雕鹗镇上虎村村长回忆道:“2010年大年初八,村里家家院落门口,到处撒着红红的炮屑。今年,孩儿们的炮放得热闹。为啥?上学不花钱!”XX年年,共和国庄严承诺:农村孩子读书不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改革开放3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不花钱,家庭困难有补贴!幸福从天而降,一位叫闫晓旭的15岁女孩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没补贴,我三年前就该辍学回家了!”她父亲阎万富原本开车往返于内蒙古、张家口贩羊,可四年前父亲不慎摔成瘫痪,治病花了4万多元,不仅负债累累,家里还断了生活来源。为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阎家甚至停用自来水,改喝井水,可钱还是不够。幸亏三年前县财政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对寄宿的贫困生每年予以1000元补助,这才保住了晓旭的学业。在村里人眼里,阎家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业大学。阎晓旭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在镇中心学校排全年级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岖。我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进镇宁堡初一学生郭兴乐家。院里,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里,锅里煮着土豆——郭兴乐说,这是一家的口粮。父亲因腰椎病丧失劳动力,母亲是哑巴。这个家有多难?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头驴和50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
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把郭兴乐列为特困生,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郭兴妹每年补助300生活费。郭兴乐身体结实,憨厚腼腆,学习成绩中等,但体育很好。学校举办运动会,获3000米长跑第三名。提起2010年奥运会,郭兴乐说想到北京看奥运。长大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他告诉记者,镇宁堡离北京120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写着。还没去过北京,以后肯定能去!郭兴乐父亲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村里没让一个孩子失学,感谢政府!孩儿,记住恩德,好好念书!”
XX年秋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划拨给赤城县26万元补贴资金,省补贴13.5万元,赤城县超出省定标准,配套27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形成制度并逐年提高。当时,全县经济经过五年停滞徘徊,因铁矿石开发稍有好转,财政收入出现攀升。治贫先治愚,赤城县教育拨款开始随着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长。XX年至XX年,全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扩建学校项目46个。XX年年教育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项目21个,总投资1036万元。从发放公教人员工资都困难,到稍有余钱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变化从何而来?改革,源于一场危机……
用行动诠释“再穷不能穷教育”
赤城县28万人,是张家口市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的中共北平市委就是从这里的大海陀山走进北京。如今,这里依旧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030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为标语,此话已写遍贫困地区的墙头。做起来有多难?赤城县财政局长孟建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XX年赤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警报频传,长期拖欠工资迫使教师大量出走。以全县最好的县一中为例,优秀骨干老师纷纷去了北京,当年秋季开学,教师一次就走了30多位。因为当地教师每月收入只有800-900元,北京开出的工资是3000多元,外加解决全家北京户口。
赤城县文教局卜明方局长告诉记者,全县没一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领导和机关干部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张家口读书。赤城县教育遭遇“双重边缘化”:教育被经济发展边缘化;农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在财政局当副局长九年之久的孟建军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谁都清楚,贫困地区发工资都困难,没钱,拿什么投入?”
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不能说空话。根治贫困,消除地区差异造成的落差,财政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教育。危机促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教师出身的赤城县委书记赵占华在全县大会直言:“改变一个地方,使这个地方有所发展,领导干部应做到两条:一是深刻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要有强烈治理欲望。赤城发展要有后劲,就要很抓教育。否则,愧对人民!”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决定出路,县政府痛下决心增加投入。孟建军对记者报出一组数字:XX年,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5772万元,XX年8398万元,去年达到10161万元。小投入、小发展;大投入,大发展;不投入,没发展!财政倾斜教育源于切肤之痛。“穷啥不能穷教育”,口号转变成实际,必须用投入体现。
转变观念才能增加投入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地方经济好转,两个条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转教育被动落后的局面。XX年县里专门成立了县长负责,各相关局长任委员的“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宣传到位,国家家喻户晓;二是措施和配套资金到位。XX年,享受免杂费和书费的学生8392人。
XX年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赤城县横下一条心:除了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县级财政投入169万元,生均补助水平按最高标准执行。小学生每人每年75元;初中生115元,分别高出河北省定标准15元、25元。
与此同时,文教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农村初中生年均1000元,小学生800元,并免收住宿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农村初中年生均500元,小学念生均300元。去年,全县财政投入生活补贴资金50万元,补助特困生239人次,贫困生1678人次。民生为本,雪中送炭,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贫困生千家万户。
XX年年10月,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就全县教育问题深入调查,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县一中校长秦占军告诉记者,“XX年,县里以优惠政策,为教师修建了住宿楼。XX年年,多年来拖欠教师的100多万元补贴和课时费一次性全部解决。”当年,县财政安排特别预算,在全县公开、公正、公平招考录用70位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效缓解。XX年年,赤城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高于全县gdp增幅4.55个百分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家有三斗粮如今愿做“孩子王”
生活贫困必然教育贫瘠,打破这个规则很难。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镇宁堡乡水泉村,摄制组为感谢当地村民支持,临别时捐资6万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小学”。一堵围墙,两间红砖瓦房,XX年以前,这是赤城县校舍最好的山村小学。1998年拍摄电影时,水泉村小学有28个学生,现在只剩6位。三年级以上学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学校寄宿。
“财力充实固然重要,观念转变更重要。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水到渠成。”孟建军告诉记者,县财政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资源布局。
XX年,县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全面调整。简单地说,把偏远地区的孩子向中心城镇集中,实行寄宿制,县里按生员多少增大对学校和贫困学生的补贴。水泉村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被集中到30里外的镇宁堡中心学校念书。
水泉希望小学校长李向平是学校现在唯一的老师,18岁高中毕业就在这里代课,至今已30年教龄,见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历程。1978年李向平当代课老师时,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后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XX年转为公办老师,月收入600元。XX年涨到了1570元。
“过去的说法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农村教师没吃没喝收入低,我们学校5年换了6位老师。我如今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李向平说,这份收入他做梦都没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羡慕!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让李向平唏嘘不已:“为了这6个孩儿,水泉学校没撤。政府重教,体惜贫困地区!”众所周知,集中办学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师负担,专职教学,节省开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孩子太小、路途遥远,无法寄宿,水泉小学因此得以保留。这里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
村长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43户,85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来。这几年人减得厉害。没有副业,封山种草,不让养羊。就种一点土豆、玉米,没钱。”水泉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620元,村债有3万元,过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还?现在没有说法。提起教育欠债,文教局卜明方局长介绍说,“一个是‘普九’欠债;一个是学校教育欠债。当年县财政处于极其困难时期,全县共欠外债960万元,近几年财政多方争取资金,目前为止已偿还债务350万元。还剩600万。教师工资已纳入县财政统筹,工资直接发放到教师账户。XX年以来从未发生拖欠。去年开始,学生上学不交一分钱,乱收费现象彻底杜绝。
脱贫从教育做起
XX年年,赤城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25亿元,增幅达65.5%,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发展加速全县城镇化进程,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汤泉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城建工程相继竣工,极大提升了县城形象。农民进城购房和读书的孩子多了。孟建军介绍说,财政形势虽有所好转,仍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解决全县2.4万贫困人口温饱、2.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教育扶贫是关键。县长王利民介绍说:“‘教促富’、‘富促教’,由此才能良性循环。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到2010年,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全县小学调整为33所,初中调整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普高调整为1所,职业高中1所。”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财政如何切好这个蛋糕?
第四篇:农村医疗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课题:农村成员医疗保障状况调查
选择课题的原因: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农村成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通过调查得出同步数据 选择课题的目的:通过对此基本情况的调查,对农村成员是否有真实意愿参加医保,当地政府对医保的宣传、讲解,农村成员对医疗保障的满意程度,及落实医保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内容:自贡市沿滩区黄岭村农村成员的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和、受教育情况 调查的主要方面:1.农村成员的家庭收入
2.农村成员家庭的人口数
3.农村成员对医保的了解和认识
4.相关政府对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分层抽样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家庭成员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
调查人员:魏梦
调查时间及活动进度:1.2011年10月11日对部分5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
2.2011年10月12日对部分30至50岁居民进行调查
3.2011年10月13日对部分18至30岁居民进行调查
调查的主要指标:
一.收入水平
1.主观:
a.主要消费项目
b.生活费用支出
c.教育费用比重
2.客观:
a.个体或者在职
b.收入结构比重
c.主要收入投资情况
二.家庭人口
1.主观:
a.结婚和生育年龄
b.对孩子性别的关注
c.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了解程度
2.客观:
a.结婚和生育时的收入状况
b.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
三.受教育情况
1.主观:
a.父母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情况
b.个人对受教育的重视程度
2.客观:
a.受教育时的家庭收入状况
b.当地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1.《保险法》
2.《婚姻家庭法》
3.《各国社会医疗保险历史》
4.《浅谈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
6.《医保基金预测预警和监控机制的思考》
7.《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二.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
1.有利于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促进广大农民致富奔康。
2.有利于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执政为民、稳定农村、关心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政府的责任。
4.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通过调查走访总结的相关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多数农村投保成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理赔条件等了解不清,认识模糊。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期优势没能充分认识到,对于需提前缴纳一定投保金持怀疑态度,不能全面地了解我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制度。对于部分积极投保的农村成员,也仅仅看到相关单位宣传的片面利益,相关单位也没有向农村成员全面地介绍和剖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使农村成员没有树立相关的风险意识。对于相关政策没有规定可以报销的医药费,投保成员未能充分了解,最后产生误会。
2.全国范围内各地农村具有差异性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通盘了解。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农村呈现出的是不能的特点。农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关的医疗政策需根据各地实际有所区别。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前,须对当地农村的实际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首先,对农村5.《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模式选择》
范围内人口的大致比列,年龄分布须有一个准确详尽的数据,这便于有针对地制定具体规定,确立重点帮扶的人群。其次,对农村人口的婚姻,受教育情况须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了解农村的知识结果,恰当地进行宣传讲解。最后,对农村成全的经济情况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以便能灵活地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收入群体的实际利益。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程序过于冗杂,社会满意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同时,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复杂,耗时过长。而投保成员的报销过程也是十分复杂,导致实行以来遭受的非议不断。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参加者,农村成员,政府,纳税人。主要参加者之间的平衡和调整是十分关键的工作,当前的现状导致各个参加者之前矛盾突出。
我国新型合作医疗持久发展的改革办法:
1.改革现行的分配和财税制度,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在劳动报酬部分的收入。
2.继续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优惠更多地导向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盘活农村与周边乡镇,城市的经济联系。
3.继续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国家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将财政支出重点偏向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4.耐心细致地对农村成员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讲解介绍,让农村成员充分理解和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积极地加入其中。
第五篇:农村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为国家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农村的实际状况,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本调查问卷就关乎民生的农村医疗状况进行调查,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愿您万事如意。请在下面的字母选项中选择您所认为的答案:
1.当您身体不适时一般去哪里就诊?*
附近私人诊所 县镇级医院 市级以上医院
2.您所在村大约有多少私人诊所?*
不足四间 五到十间 十间以上
3.您家每年花在医疗上的费用大约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
20%以下 20% ~ 40% 40% 或以上
4.您或者您的家人有参加医疗保险吗?* 没有 只有父母 全家人都有
5.您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吗?*
非常了解 较了解 不是很了解 不了解
6.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农村医保政策?*
电视 网络 宣传资料 报刊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亲戚、朋友、同事
7.您了解您参保后可以享有的医疗待遇吗?*
了解 不了解 8.您知道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吗?*
知道 不知道
9.您或是您的家人住院时,医护人员是否告知您有关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
有,比较详细 有一些,不详细 完全没有
10.您在定点医院办理住院时,医务人员是否要求您出示农村医疗保障卡,并核对身份?*
必须检查核实 经常如此 偶尔会 从来不
11.医院能不能主动向您提供正规医疗费用发票及费用的详细清单?*
医院主动提供
自己提出要求时,医院才提供 自己提出来,但医院不给
12.您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3.您认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4.您觉得住院医疗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可以接受吗?*
很高,不能接受 高,但可以接受 不高,完全可以接受 不知道
15.您认为我市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如何?*
很高 高 一般 差 很差
16.您对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有何看法?有何建议?*
三农问题为国家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农村的实际状况,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本调查问卷就关乎民生的农村医疗状况进行调查,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愿您万事如意。请在下面的字母选项中选择您所认为的答案:
1.当您身体不适时一般去哪里就诊?*
附近私人诊所 县镇级医院 市级以上医院
2.您所在村大约有多少私人诊所?*
不足四间 五到十间 十间以上
3.您家每年花在医疗上的费用大约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
20%以下 20% ~ 40% 40% 或以上
4.您或者您的家人有参加医疗保险吗?*
没有 只有父母 全家人都有
5.您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吗?*
非常了解 较了解 不是很了解 不了解
6.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农村医保政策?* 电视 网络 宣传资料 报刊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亲戚、朋友、同事
7.您了解您参保后可以享有的医疗待遇吗?*
了解 不了解
8.您知道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吗?*
知道 不知道
9.您或是您的家人住院时,医护人员是否告知您有关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
有,比较详细 有一些,不详细 完全没有 10.您在定点医院办理住院时,医务人员是否要求您出示农村医疗保障卡,并核对身份?*
必须检查核实 经常如此 偶尔会 从来不
11.医院能不能主动向您提供正规医疗费用发票及费用的详细清单?*
医院主动提供
自己提出要求时,医院才提供 自己提出来,但医院不给
12.您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3.您认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4.您觉得住院医疗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可以接受吗?*
很高,不能接受 高,但可以接受 不高,完全可以接受 不知道
15.您认为我市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如何?*
很高 高 一般 差 很差
16.您对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有何看法?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