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命的周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卵是蚕新生命的开始。(蚕卵扁圆形,淡黄色或黄色,与芝麻粒差不多,蚕卵是有生命的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扎空是因为蚕要呼吸。蚕爱吃新鲜干燥的桑叶。3.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这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寿命)为56天。蜻蜓蜗牛的寿命为1年。4.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养蚕抽取蚕丝。5.蚕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6.蚕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7.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新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结茧变成蛹,当蛹发育成蛾的时候就会爬出蛹,雄蛾雌蛾交配产卵(400-500粒卵),蚕蛾的死亡时蚕生命的结束。8.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9.蚕的身体圆筒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足。身体两侧有黑色小圆点叫做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作用呼吸空气)10.人的生命周期: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11.蚕一出卵就要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刷到桑叶上。1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叫做蜕皮(因为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要退4次皮。13.蚕宝宝的最后一次蜕皮是在蛹里面完成的;蜕皮时蚕生长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14.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生成前会睡觉叫眠(眠是划分蚕龄的界限)。一龄蚕是蚁蚕;二龄蚕蜕了1次皮;五龄蚕蜕了4次皮。15.五龄蚕末期又叫熟蚕,熟蚕不吃不喝,头部昂起来回走动,身体发黄发亮说明蚕要吐丝了。16.蛹:多为棕黄色,提醒粗短,纺锤型,分头胸腹三部分。有环节、复眼、气门和触角,身体上有盾片(盾片长出2对翅膀),蛹是活的。17.蚕茧是用1根丝组成的,把丝从蚕茧上拉出来可以用热水浸泡。18.蚕在结茧后还会蜕皮。19.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20.蚕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1对复眼和1对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3对足和2对翅膀;腹部是身体最大的部分。21.蚕蛾是昆虫。22.蚕卵颜色变化顺序:淡黄色-玫瑰色-紫灰色。23.变态:幼年期和成年期样子不一样,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24.青蛙、蜜蜂、苍蝇、蚂蚁、蚊子、跳蚤、蚕、蝴蝶、蟾蜍、蝗虫-----变态。25.从卵孵化而来的叫卵生;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的叫胎生。26.在人的一生中有2个时期长得最快。第一个是出生前后;第二个是青春发育期(10-20岁)27.人的一生有2副牙齿(乳牙和恒牙)28.牙齿的生长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6-12岁);恒牙阶段(恒牙长出终身不换)。29.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我们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30.家蚕的蛹最后一次蜕皮,变成成虫蚕蛾的过程称羽化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保护周围的环境
5、翠
鸟
一、文章三中心。
本文通过对翠鸟(外形)、(动作)的描写,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同时教育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二、翠鸟的特点:
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
翠鸟的特点是从外形上和动作上两个方面来写的。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包括:颜色非常鲜艳,体态小巧玲珑以上外形上的特点都属于静态的描写。动作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鸣声清脆;飞的速度极快,翠鸟机灵,它的反应特别迅速。
三、介绍翠鸟的颜色时写作顺序是:先写头,后写背上,再写腹部。
四、下面每组句子中,哪句写的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1、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第二句的好处:。“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2、翠鸟离开苇杆,很快的飞过去。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
第二句的好处:a、“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b、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五、把课文中对翠鸟外型描写的语句抄写下来,认真体会作者的写法。
6、燕子
一、这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二、解释词语的意思
饥寒交迫: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气温骤降:气温突然猛烈下降。
启程:就是出发上路。
三、课文中心:
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特别-----()
疲劳-----()
温暖-----()
舒适-----()
五、重点语句
1、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从上面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表明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2、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从“冻得通红、僵硬”“一点也不在乎”可以体会到贝蒂(不畏艰难,救护动物)精神。
六、泡泡语: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
理解:作为政府,能够下这样的命令关心一群遇难的燕子,的确难能可贵,因为这件事情与国家的其他大事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文中心
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三、词语解释
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裸露:没有遮盖或遮蔽
四、重点语句体会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五、泡泡语:我知道“大雨没喘气”的意思
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8、路旁的橡树
一、词语解释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二、橡树与哨兵的相似之处
1、它们都笔直地站立着;
2、哨兵守卫着我们的家园,橡树守卫着我们的生态环境。
语文园地二
一、会照样子写比喻句
二、积累反义词
清—(浊)廉—(贪)正—(偏)罪—(功)善—(恶)罚—(奖)懒—(勤)优—(劣)
三、背诵、默写并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作者是谁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隐隐夏木转黄鹂。(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根和茎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3、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第四篇: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为学生跑龙套
家长开放日是怎样的一个含义?之前我并不了解。但在2013年3月15日这一天,通过一堂科学课,我深切的明白了它的含义。家长开放日不仅可以向家长展现科任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向家长展现我们学生优秀的学习风采和创造能力,在这一天,讲台不仅是讲台,还是一个舞台,我热爱这个舞台,我渴望我的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出他们的光芒!
在家长开放日这一天,我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两堂教学展示课的机会,感谢学校领导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家长开放日的课堂分成两部分,教学展示部分和家长会部分,所以我尽可能地利用这有限的教学展示时间,来展现《科学》课堂有趣而活跃的一面给家长。上午的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我分别在三(3)班和三(5)班围绕《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课分为“交流蚕的生长变化”、“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以及“蚕还会长成什么样”三部分,对于动手和观察的要求非常强,所以在课堂上,我总结了之前的教学经验和教训,采取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手的方式来上这堂课。由于学生之前养蚕已经有一段时间,他们对蚕的生长变化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在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中,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出蚕的蜕皮现象,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内容比较多,我便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蚕的外形和各种行为,之后再派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发言,他们的自主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达到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学生成了主角,而我,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但是,这样的角色转换很成功,因为,作为主角的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了知识,还在这堂课上展示了他们优秀的风采。看着他们脸上求知若渴的神情,我的心里,感到十分的欣慰。这个舞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可以从老师的简单引导,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找寻到真理,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最牢固。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这不才是真正的学习吗?
在家长脸上的笑容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对我的肯定和认可,也看到了他们对他们孩子的赞许和期望,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他们的孩子在求知之路上的勇敢前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我将继续给学生跑龙套,把这个舞台留给他们,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探求知识。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不仅会成为现在课堂上的主角,也会成为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角!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土壤的保护》两课。
教学重难点: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学会了怎样辨别物体,学会认识物体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日常的生活实践起到很重要的知道作用。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愉快。
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草皮、喷壶、盆、木板
课时安排:4课时
6、土 壤
备课时间:9月14日 授课时间:9月23日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教学重、难点: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教法: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学法:树立保护意识。
教学用具: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 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 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板书设计
6、观察土壤
土壤是由
等组成的。能腐烂的: 不能腐烂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把土壤的成分分析清楚。改进措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7、土壤的保护
备课时间:9月16日 授课时间:9月27日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教法:通过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学法: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教学用具:草皮、喷壶、盆、木板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 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水土流失情况
水
土 没有草保护的土壤
多
多 有草保护的土壤
少
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认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知道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
不足之处: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时效果不理想。改进措施: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