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知识点
线 号 学 题 答 得 封不 名 姓 内 线 封 密 级 班 密 校学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填空
1、蜗牛的身体包括:头、腹、尾、壳、触角、眼睛、嘴等组成。★
2、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蜗主要靠腹足爬行。
★
3、蜗牛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
4、蜗牛有牙齿,牙齿长在舌头上。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
5、蚯蚓由口、环带、肛门组成。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6、蜗牛壳上一圈一圈的线叫螺线。
★
7、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蚂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3对(或6只)脚。
★
9、、金鱼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用鳍帮助游泳。金鱼用鳃呼吸。★
10、象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11、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昆虫是唯一具有三对足的动物。
★
12、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是蜂鸟。非洲象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13、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
二、判断
1、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2、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
3、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4、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构成。(∨)
5、因为蜗牛的身体十分柔软,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6、蚂蚁和蚯蚓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7、蚂蚁找到了食物会马上把它吃掉。(×)
8、蜗牛的身体有伸缩性,所以不能测量它的大小。(×)
9、蜗牛喜欢吃菜叶。(∨)
10、蜗牛的粘液是用来标识路线的。(×)
11、在砖块下我们容易找到蜗牛。(∨)
12、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
13、蜗牛的一对小眼睛长在它的一对触角上的。(×)
14、蜗牛喜欢吃蔬菜,不吃水果。(∨)
15、看到哪里有蚯蚓的粪便,就容易找到它。(×)
16、蚂蚁的胸部长有四对足。(×)
17、蚯蚓可以在水中生活很长时间。(×)
18、金鱼是水中的动物,不要呼吸。(×)★
三、选择
1、我们在墙角、树下、草丛、菜叶上,常常能够找到蜗牛,还发现蜗牛喜欢吃植物的(B)A.根 B.叶
3.蜗牛需要潮湿的环境,如果天不下雨,蜗牛就在(B)出来活动A.白天 B.晚上 4.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A)。
A.粘液
B.脚印 5.蚂蚁不会把窝建在(B)。
A.泥土中
B.水中 6.蚂蚁是用(A)来交流信息的。
A.头上的触角
B.舞蹈 7.和蜗牛属于同一种类的动物是(B)。
A.蝗虫
B.螺蛳
8.蚯蚓和蜗牛都适宜生活在(B)。
A.水中
B.潮湿环境
C.干燥环境 9.金鱼不断地喝水,是为了吸收水中的(B)。
A.营养物质
B.氧气 10.有生命的物体是(A)。
A、小草
B、白云
C、机器人 11.鱼类特有的是(C)。
A、眼睛
B、嘴
C、鳞片
12.观察完小动物后,我们可把它(C)
A、弄死
B、养起来 C、放回原生活的地方 13.看小洞里是否有小动物,(B)手指进去摸。
A、可以
B、不可以 14.蜗牛头上长有(B)触角。
A、一对
B、二对
C、三对 15.蚯蚓一般生活在(A)。
A、松软的土壤里
B、较硬的土壤里 16.蜗牛遇险后,会(B)。
A、逃跑
B、把身子缩进壳里
线 号 学 题 答 得 封不 名 姓 内 线 封 密 级 班 密 校学
17.给金鱼喂食要(B)。
A、少一点 B、不过量 C、越多越好
四、问答
★
1、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
答:(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
★
3、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或为什么不要随便干扰蚂蚁?)
答:蚂蚁在行进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线路。
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4、比较蚂蚁与金鱼的相同与不同。
★
5、从运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食物、繁殖四方面研究动物的共同特点,填入下表。
★
6、观察蚂蚁的过程中,那一总是乱跑,怎样解决观察难的问题?说出你的方法。答:(1)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2)在一个浅盆子里装入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瓶盖,让蚂蚁在瓶盖上爬。(3)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
7、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设计一个试验。
答: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鳃部流了出来。原来金鱼没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8、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9、动物共同特点。
答: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
10、生物的共同特点。
答: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起不同作用的器官,都要经过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都会生长繁殖,最后都死亡。
11、画一只蚂蚁,并标出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动物具有(),动物的生存依赖于(),不同的()中生长着()的动物。
2、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不(),不()小动物。
5、蜗牛利用()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痕迹。
6、蜗牛头上有()触角,靠触角来()外界物体;长触角上有一对(),但是眼睛();蜗牛壳旁边有两个孔:一个是(),用来(),能看到它();还有一个(),用来()。
7、蜗牛有()颗牙齿,叫()。它喜欢吃(),也喜欢吃()、()、()等植物类食物,蜗牛不喜欢吃()、()、()等刺激性食物。它们()出来活动。
8、蜗牛属于陆生贝壳类()动物,蜗牛喜欢在()、()、()的环境中生活。
9、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包括()、()、(),环带 离口()的位置。
10、蚯蚓柔软,有(),身体()爬行,摸上去()的。遇到水会(),下雨天会()地面。
11、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里。
1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如对()刺激的反应,对()的反应。
13、蚂蚁的身体分成()、()、()三个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胸部长有()只脚。用()爬行。
14、蚯蚓()在水中生活。
15、蚂蚁的生活范围(),校园里、花坛边都能找到它们。
16、为了寻找蚂蚁,我们可以用蚂蚁喜欢的食物()它们。
17、蚂蚁遇到同伴时用()交流信息。
18、金鱼用()游泳,用()呼吸;金鱼()牙齿,是靠()食物;身上有();吃()或()。
19、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
点:生活在一定的()里;会()会()会();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会生长发育;会()。二解答题
1、写出动物的相同特点。答:①、都会运动;
②、遇到危险会做出反应; ③、都会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④、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⑤、都需要一定的食物 ⑥、呼吸都需要氧气。
三
判断题
1、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安静、细致,不打扰小动物。()
2、为了方便观察小动物,我们必须把小动物抓到手上才行。()
3、小洞里可能有小动物,我们可以将手伸进去寻找。()
4、观察小动物时,我们不能伤害它们。()
5、蚯蚓和蜗牛都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
6、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所以把它放入水中饲养会更好。()
7、蚯蚓的头部在离它的环带较远的一端。()
8、蚂蚁的生活范围很广,校园里、花坛边都可以找到它们。()
9、为了寻找蚂蚁,我们可以用蚂蚁喜欢的食物引诱它们。()
10、蚂蚁喜欢单独行动,见到自己的同伴总爱打架。()
11、为了便于观察蚂蚁的身体,我们可以直接抓住蚂蚁。()
12、蚂蚁遇到同伴时用触角交流信息。()
13、参观动物园时,不应该把自己的食物给动物吃。()
14、蜗牛的壳会随着蜗牛一起长大。()
15、蚯蚓很喜欢在水里游泳。()
16、蚂蚁能排着整齐的队伍,是因为蚂蚁的视力特别好。()
17、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都需要食物才能生存,都会运动,都能对危险作出反应。()
四 选择题
1、蜗牛用来爬行的足叫()。A、软足
B、腹足
C、腹部
2、蜗牛适合生活在()的地方。
A、阴凉、潮湿
B、高温、干燥
C、低温、潮湿
3、蜗牛通常在夜间活动,给蜗牛喂食的时间一般是()。A、早上
B、中午
C、傍晚
4、下列关于金鱼吃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直接吞食
B、先吸进嘴里,再用牙齿咀嚼
C、以上答案都不对。
5、金鱼的呼吸器官是()。A、鳍
B、鳃
C、鳞片
6、下列给金鱼喂食的方法正确的()。
A、在金鱼缸里倒入一大袋鱼食
B、每次少放一点
C、每天喂五次,每次都喂饱
7、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叫醒正在睡觉的蜗牛。A、大声喊叫
B、放在水中
C、半空坠落
8、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把食物给正在找食的蜗牛 B、把手伸进树洞中寻找小动物
C、观察时轻轻靠近小动物
9、金鱼在水里不停地张嘴是因为()。A、它要不停地喝水
B、它在寻找水里的食物C、它在呼吸水中的氧气
10、在自然界中观察小动物时,我们应该()。
A、把它们关起来进行观察
B、抓在手上观察
C、不打扰它们的生活
11、蚂蚁用()交流信息。A、嘴巴
B、眼睛C、触角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根和茎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3、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土壤的保护》两课。
教学重难点: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学会了怎样辨别物体,学会认识物体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日常的生活实践起到很重要的知道作用。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愉快。
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草皮、喷壶、盆、木板
课时安排:4课时
6、土 壤
备课时间:9月14日 授课时间:9月23日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教学重、难点: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教法: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学法:树立保护意识。
教学用具: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 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 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板书设计
6、观察土壤
土壤是由
等组成的。能腐烂的: 不能腐烂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把土壤的成分分析清楚。改进措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7、土壤的保护
备课时间:9月16日 授课时间:9月27日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教法:通过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学法: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教学用具:草皮、喷壶、盆、木板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 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水土流失情况
水
土 没有草保护的土壤
多
多 有草保护的土壤
少
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认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知道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
不足之处: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时效果不理想。改进措施: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第五篇: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本站推荐)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4、物质变化一般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大类。化学变化:既改变形态和大小又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只改变形态和大小,不产生新的物质。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再滴上柠檬汁,蓝色消失。因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和。柠檬汁的好处:消脂肪、助消化、美白肌肤、滋润肺腑。
6、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米饭、马铃薯、芋头、麦、南瓜等。不含淀粉的食物:鸡蛋、白菜、梨、苹果、青菜。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有气泡产生,小苏打少了,白醋的酸味淡了。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会使火柴熄灭。
8、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同时浅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逐渐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1、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