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0、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认识种子的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回顾解释

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2、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3、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第二篇:教案-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蚕。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课件展示蚕和蚕丝制品,提问学生:你们养过蚕吗?说说你们知道的蚕的情况。蚕是什么样的?怎样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

2.学生相互交流,根据经验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蚕卵。

学生参照课本P22,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一是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蚕卵;二是我们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4)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2.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教师课件展示建造蚕宝宝“家”的方法。

(2)教师明确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蚕宝宝的食物以及打理蚕宝宝的“家”。

3.制定观察计划。

(1)教师提问: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课件出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指导: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适宜的温度;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2.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更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观察蚕卵  颜色、大小、形状

画一个蚕卵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地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地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我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2.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3.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4.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难点】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2.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3.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教学准备】

一颗生鸡蛋和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蚕卵、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导入: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像蚕一样,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卵。

(2)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相似的方法观察其他动物的卵,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动物卵,记录观察结果。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

2.给动物的卵分类。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

(2)教师提问:你们能确定其他的分类标准,给这些卵分类吗?

(3)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3.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1)教师展示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2)教师打开一颗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3)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4)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卵壳上有膜。(指出卵白、卵黄、气室)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鸡蛋的气室在小鸡孵化的过程中提供氧气;卵白提供养料和水分;卵黄提供营养;卵壳对卵内的胚胎提供保护作用。卵黄上还有一个小白点,这是胚胎,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拓展内容,强调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颜色、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引入了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黏黏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卵黄。学生仔细观察卵黄后,发现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胎,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接着学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卵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卵白,黄色的部分就是卵黄。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大的一头是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卵壳可以保护胚胎”“卵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卵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卵白还可以提供水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3.蚕长大了

【教学目标】

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

4.知道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5.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

3.知道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教学准备】

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同学们饲养的蚕卵孵化出蚕宝宝了吗?蚕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器材和观察方法。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四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观察过程。一是怎样确定蚕是活的?用什么工具观察?二是蚕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变化。三是蚕用什么吃食物?

2.观察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怎样记录蚕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2)教师指导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记录结果。

(1)学生展示各自画好的蚕和它的食物。

(2)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改进图画。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1)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2)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可变化性。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1)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2)教师根据研讨情况总结。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教师用课件展示蚕的蜕皮,指导观察蚕的结茧。

【板书设计】

蚕长大了

1.颜色:白色

2.运动:慢慢爬行

3.食量:变大

4.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反应

5.特殊行为:会“眠”

【教学反思】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那笨拙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停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4.蚕变了模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知道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4.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变成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教学准备】

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丝绸制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探索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中须考的问题:一是观察蚕在吐丝时有哪些动作;二是比较蚕蛹与蚕茧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2.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吐丝过程的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开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蚕在吐丝时头部会扬起,吐丝过程分为: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4.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蛹的观察。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你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最后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5.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第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拉丝过程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研讨。

2.研讨过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开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3.学生观察教学课件,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总结。

5.教师指导学生对画一个蚕蛹图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板书设计】

蚕变了模样

1.蚕结茧的过程:五龄熟蚕 → 形成结茧网 → 上簇 → 形成结茧衣 → 形成结茧层

2.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形状、颜色、大小、生活状态

【教学反思】

进行探究“蚕变了新模样”活动。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观察蚕蛹变化的过程时,注意对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对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态做出猜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三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拉蚕丝活动。随后,我对画蚕蛹的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三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作以适当拓展。

5.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学目标】

1.蚕蛾是蚕的成虫,观察并区分雌蛾和雄蛾。

2.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

3.蚕蛾的繁殖行为。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教学重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由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

蚕蛾、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蚕结茧后十多天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来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方法。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蚕蛾钻出蚕茧和繁殖的过程;二是观察蚕茧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并与蚕的幼虫、蚕蛹进行比较。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教师提供教学课件展示蚕蛾钻出蚕茧的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3)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4)学生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明确蚕蛾属于昆虫以及其身体结构。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膀等。另外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知道蚕蛾是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教师指导学生画出蚕蛾的图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比较其他动物与蚕蛾的形态结构。

(1)教师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比较其他昆虫与蚕蛾的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

2.观察蚕蛾的繁殖行为。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繁殖行为。

(2)学生观察并记录。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

【板书设计】

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蛾的行为:钻出蚕茧 → 展开身体 → 交尾 → 产卵 → 死亡

2.蚕蛾的身体结构:头、胸、腹 → 昆虫

【教学反思】

《茧中钻出了蚕蛾》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亮点:对于蚕蛾,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心。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手上,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对蚕蛾进行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了。

不足之处:在蚕蛾与蚕蛹相比时,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很多观察不到的地方,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

改进措施:在问题设计上,要考虑全面,在学生不能观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6.蚕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

2.知道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

2.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小报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我们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教师引导: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观察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观察方法呢?你们是怎样记录蚕的变化的?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研究蚕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过程,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

(1)教师根据课本P35与随堂学指名学生将其排序。

(2)学生汇报排序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2.小结: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主要围绕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这点来进行。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

【板书设计】

蚕的一生

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

7.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3.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复习回顾:蚕卵、鸡蛋的结构。(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

2.教师: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呢?

3.学生根据经验作出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卵生方式与卵生动物。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鸟类的繁殖活动与各种卵生动物产卵过程。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卵生方式,介绍卵生动物。

(2)学生观察记录。

(3)教师根据随堂学部分提问:动物的繁殖活动包含哪些行为?

(4)学生交流后回答。

2.胎生方式与胎生动物。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各种胎生动物和它们生下小动物的过程。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胎生方式,介绍胎生动物。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明确: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3)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学生交流后回答。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动物的繁殖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你能举出更多例子吗?

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3.教师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

4.总结: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卵生和胎生。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了解动物的“家”,调查人类对动物“家”的破坏行为。

【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直接产下小动物﹚胎生动物 哺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动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动的信息,感受到动物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繁殖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家里和周围的小动物,了解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2.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工具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及其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在课堂上,我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工具的这一特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特别高涨,兴趣很浓,学生在活动研讨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更清楚地认识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8.动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3.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4.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再将其与我们人类做比较。

2.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发现动物和人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我们人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了解鸡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鸡的一生。教师提问鸡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教师课件出示更多鸟类的一生,分析共同特征。

2.了解狗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狗的一生。教师提问学生狗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教师课件出示更多哺乳动物的一生,分析共同特征。

3.了解我们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人类的一生。教师提问学生人类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叫胎儿,我们出生后经历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阶段。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再将其与我们人类作比较。

1.教师提出问题: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2.学生相互交流再汇报结果。

3.教师总结:不同动物的一生存在繁殖方式、养育后代方式、生命阶段的不同。人的生命周期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时期。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了解更多动物,收集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做个科学小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一生

1.鸟类:卵生、长羽毛或翅膀

2.哺乳动物: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前节课的基础上,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分类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课依然以蚕为切入点,与前几节相呼应,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阶段,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之后又是通过搜集证据和交流的方式总结其他动物有怎样的生命过程,是学生对汇总能力的又一次学以致用,最后把研究问题放到人类的生命历程上,又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就更加为学生接受和喜欢。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梧桐树的照片)

.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来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爱护树木的情感和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本、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这节课你们还想继续去校园里观察树木吗?(揭题)

二、观察树木的方法

.观察树木之前,我们先解决这几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我们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来观察一棵树?为什么?(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很困难、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记录更加完整、更加的快速呢?(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2.观察时我们今天要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3.观察笔记的要求: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观察记录一棵树(学生实践)

.温馨提醒: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观察我们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实践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交流: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课外延伸

.总结、课外作业: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准备材料:捡几种常见的小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板书设计】

2.校园的树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学反思】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过程与方法:

能用灵活运用观察方法观察小草;

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用多种方法记录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培养记录意识,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培养记录的及时和有效性。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护和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树和小草。(揭题)

二、观察小草的方法

.看大家对自己带来的小草已经手痒痒了,谁来说说你的小草从什么地方捡来的?

2.小草有了,你想怎么观察小草呢?(用感官、借用其他器材:放大镜、小刀等)

3.按什么顺序观察?

4.遇到不认识的小草我们应该怎么记录呢?

三、观察小草的实践

.温馨提示

(1)四人小组合作,及时做好记录,遇到不知名的小草用简图记录或标明不知名小草1、2

(2)仔细观察小草的根、茎、叶、果实等主要特点;(介绍小草的根茎叶果实指的是哪里)

(3)观察时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由整体;

(4)当你使用小刀、剪刀等锋利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表格设计

我们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

简图

根、茎、叶、果实主要特点

小草的相同特点有:

草的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引导:从小草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

3.学生交流:畅所欲言自己的发现和记录

四、比较大树和小草

.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观察自带的樟树枝条、叶片、果实来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2.比较大树和小草

(1)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你们知道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它也有自己的名字?

大树

小草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3.总结:从以上维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五、课外延伸

.作业:我们知道了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课后可以继承补充并去学校的实验基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和记录。新课标第一网

2.准备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板书设计】

3.大树和小草

小草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记录方式

大树

小草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填写懂维恩图;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区别和不同的生长情况;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相同与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些小草,大树都是生活在陆地 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另外一类植物,却不是生活在陆地的,你们猜猜它会是生长在那里?

(学生:水里)

对了,就是在水里,我们把这些生长在水里的植物称水生植物。(板书揭题:水生植物)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是多么的重要,也通过观察了解了很多。今

天,我们还是来通过观察来认识水生植物。

3.大家在河边、水池或者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很多的水生植物,有哪些水生植物?

二、学习新课

.观察金鱼藻和水葫芦

(1)我们现在就来观察水生植物,请同学们拿出水葫芦和金鱼藻以其他水生植物。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生植物进行观察。

观察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在水槽中观察结束后,然后再拿出来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遇到了什么问题?观察是要注意纪律问题。

(2)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个问题:水葫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3)引导学生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水葫芦的葫芦里面不是实心的,是

有很多空隙的,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

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2.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1)刚才我们观察了水生植物,同时也观察了水葫芦和金鱼藻,那么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记录单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

(1)

(2)

(3)

……

3.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1)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同学们,还认识这个图形吗?我们继续用维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老师希望大家能填得更好,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课外延伸

.总结水生植物的一些知识:什么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哪些特征和习性?不同水生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水生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作业:观察其他水生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3.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记录本。

(2)教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着不同老嫩的树叶。

【板书设计】

4.观察水生植物

观察方法:

在水槽中进行观察

在水槽外进行观察

记录自己遇到问题

水葫芦

狗尾草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植物叶的数量和叶的种数;

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植物叶和不同种植物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的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通过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老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有不同的叶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调皮的叶子宝宝纷纷从大树妈妈的身边跑开,到处去旅行交朋友。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树叶宝宝是怎么样子的?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植物的叶。(板书揭题)

二、统计树叶,粗分树叶

.每个小朋友都收集了很多的树叶宝宝,想不想和叶子宝宝交朋友啊?老师先请大家帮我们的叶子宝宝交交朋友,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让他们成为朋友?

2.学生观察汇报:

(1)你们小组共有几片树叶宝宝?

(2)共有几种树叶?为什么这样分?一边听汇报一边把学生划分标准给记到黑板上。

(3)你觉得()和()是同种的,因为()

3.交流讨论:

分别拿出不同的叶来交流,一一分辨出划分标准

三、叶的结构

.叶子宝宝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你看他们要介绍自己了,叶子宝宝说到:“我们都有相同的结

构就是……”小朋友们能猜猜看小树叶都说了些什么?

2.学生观察不同的叶子,猜测小树叶说的。

3.小结:它们都有叶片和叶柄,在叶片上还有叶脉。

(教师板书)

叶片:有叶脉

完整叶的结构

叶柄

四、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一条枝条上的树叶宝宝的观察

(1)出示一条枝条:我们刚才帮助树叶宝宝找到了兄弟姐妹,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正确,一条枝条的叶子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这条树枝上生长着不同阶段的叶子)

(2)分发树枝:下面请各组同学仔细观察一下树枝上的叶宝宝,你能在这条树枝上找出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宝宝?

(3)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用板书引导:叶芽→小叶→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落叶)

(4)总结:许多植物的叶在春天长出了叶芽,然后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到了秋天就枯黄死去了,完成了叶的一生。

2.思考:那么,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长在树上的新鲜的叶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而落叶是死的,是无生命的。)

师指出:看来,“叶也是有生命的。”(板书)

3.思想教育:既然叶也是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树叶宝宝呢?今天,为了给同学们研究植物的叶,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摘了一些叶子,老师的心理是十分难过的。大家平时尽量不要去采摘好吗?

五、课外延伸

.自然界中有些树木竟然四季常绿,这是怎么回事?这些植物的叶有没有生长和衰老的过程?

2.请大家课外仔细观察,或者查查资料,这些植物的叶为什么四季常绿?等到你有了明确的答案时再来告诉同学,告诉老师。

3.准备材料:

学生准备: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本。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茶花。

【板书设计】

5.植物的叶

叶片:有叶脉

完整叶的结构

叶柄

叶的一生: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黄叶→落叶

叶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反思】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培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茶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自然界真的很神奇,一年有四节,不同的季节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植物在春天带给我哪些神奇的变化呢?到了秋天又能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呢?

2.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二、观察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这些问题:

(1)植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2)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植物的这些变化呢?怎样测量这四张大小不一的树叶?

2.学生汇报:

预设(1)树干变长变粗、叶子变色掉落、树木变高等。

(2)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一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测一测树叶的宽度等。

(3)还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等

三、校园内实地观察测量

.观察樟树的要求以及内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测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与最小叶、中间叶的长度和宽度。

(2)测量树干的粗细,连测三次,取平均数。(为什么?)

(3)数一数落叶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学,可以再观察和测量自己喜欢的?

2.学生在操场上观察测量,教师指导。

四、交流观察内容

.汇报落叶的数量。

落叶的数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老化死亡)

2.汇报叶的大小数据。

树叶的大小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成长,在变化)

3.汇报树干的粗细。

树干的粗细说明什么?(树干的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物的树干变化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五、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观察一棵树的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说一说有些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进一步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长,在成长,在变化。)

六、课外延伸

.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课后作业):

(1)书本上带给我了一些关于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知识,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中是否真的会发生变化,那你们有什么方法吗?我们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2)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树干

树冠

叶子

其他

粗细

树皮

落叶数

颜色

大小

我的发现

小结:这样坚持下去,我就还可以科学的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

(2)教师准备: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板书设计】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项目

观察情况

说明了什么

落叶

……

老化死亡

树叶

……

在成长

树干

……

变化缓慢,但也在成长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向日葵的一生

(1)人的一生要经出生、婴过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生长阶段,那么植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图片(),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大树图片)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

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

从生到死的过程

植物有生命,我们要爱护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土壤的保护》两课。

教学重难点: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学会了怎样辨别物体,学会认识物体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日常的生活实践起到很重要的知道作用。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愉快。

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草皮、喷壶、盆、木板

课时安排:4课时

6、土 壤

备课时间:9月14日 授课时间:9月23日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教学重、难点: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教法: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学法:树立保护意识。

教学用具: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 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 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板书设计

6、观察土壤

土壤是由

等组成的。能腐烂的: 不能腐烂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把土壤的成分分析清楚。改进措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7、土壤的保护

备课时间:9月16日 授课时间:9月27日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教法:通过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学法: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教学用具:草皮、喷壶、盆、木板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 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水土流失情况

土 没有草保护的土壤

多 有草保护的土壤

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认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知道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

不足之处: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时效果不理想。改进措施: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第五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植物的一生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课、种子里面有什么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

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

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知道种子里有“胚” 教学重点:

1、知道种子的构造。教学难点:

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学生:

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第二课、种油菜

一、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植油菜的乐趣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把油菜最初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了解油菜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会用图画文字记录实验日记。教学难点:

持之以恒种植与管理。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大花盆l~2个。或校园内选一块种植地

学生:油菜种子(或别的短生长期草本植物种子)、小花盆。牙签、小铲、水、纸巾。学具袋里提供的油菜种子需要经过“春化处理”,教师可集中处理,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延伸导入

种子里的胚,有何作用? 汇报

回答积极

二、观察油菜籽,种植油菜

油菜籽中有没有胚?你怎么认为? 我们来种油菜,研究?

1、讨论回答

2、看29页图学生讨论种植注意点;

3、按步骤种植 讨论积极 小组和作好

三、种好我们的油菜

谈话:油菜籽我们一种到土壤中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怎样才能种好油菜,使它也快乐的生长?

学生讨论、汇报,如何管理,观察、记录

汇报积极,有好的建议,并呈现对种植好油菜强烈的兴趣,并能持续的管理种植油菜。

四、深入研究

你能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吗?比如用对比实验,研究油菜对光、水、土壤、肥料不同的要求!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汇报

能有自己组的研究课题,会设计实验,并能去做。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油菜开花了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二、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每人一套)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指导看图34页

2、为什么要做标本?

3、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1、讨论怎样做;

2、动手做一做;

3、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对课后研究有热情,更有自己的研究打算

第4课、谁给花传粉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油菜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继续照料好它的信心。

1、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1、认识蜜蜂在传播花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蜜蜂与花的关系。

2、知道干蜜蜂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教学重点: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课前准备

教师: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没有计学具、工具箱的学校可以选择别的昆虫)、小塑料袋、放大镜。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导入

在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的时候,我们不小心碰掉下来的花粉。也许只知道它是生长在雄蕊顶端的一种粉末状的东西。

学生汇报:没有想到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会与它有关。

二、观察花粉

找一找花粉在花的什么地方。(2)说说传粉是怎么回事。

1、学生观察花粉;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指沾一点儿花粉捻一捻,说一说花粉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体。说说花粉的形态

2、讨论传粉的意义 认真观察,积极汇报

三、探究蜜蜂粘花粉本领的特点

1、观察蜜蜂的身上脚上,你发现什么?

2、有什么作用吗?

3、怎样证明蜜蜂的这种构造和传粉有关?

4、比实验设计意图、实验注意点

1、学生观察汇报

2、讨论汇报蜜蜂特点可能的作用

3、学生设计实验

4、根据36页提示,实验分析,汇报 讨论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设计实验 观察认真细致

四、花和蜜蜂的关系,讨论:蜜蜂与花的关系

探究传粉后与花那部分有关,指导学生实验方法!学生汇报,说说实验的方法:

传粉后摘去:1花瓣,2花萼,花蕊,分别用塑料袋罩(可以选择做不同的实验)敢于假设,设计实验

五、作业与延伸

1、查阅资料或观察发现: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蜜蜂蝴蝶传粉,2、观察其他传粉昆虫的特点

3、了解植物其它传粉方式,记录在活动记录本中

1、学生讨论

2、选题研究

对课后研究兴趣浓,能简单说出自己研究的设想和方法

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教学过程:

一、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二、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 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② 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

六、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第5课、收获和播种

第四单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1、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2、学生自主研究。

七、教师课堂小结。

下载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

    科学七年级下册1.4植物的一生同步教案

    植物的一生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植物生长周期特点、种养难度、种植季节、是否为本地常见植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2、了解植物生长的一般过程,学习描述植物生长变化的主......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命的周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卵是蚕新生命的开始。(蚕卵扁圆形,淡黄色或黄色,与芝麻粒差不多,蚕卵是有生命的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

    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为学生跑龙套 家长开放日是怎样的一个含义?之前我并不了解。但在2013年3月15日这一天,通过一堂科学课,我深切的明白了它的含义。家长开放日不仅可以向家长展现科任教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

    三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教案

    Unit 2 My family 教学目标: 1、能用This is my family.He's my „ She's my„等句子来介绍家人,要求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能认读大小字母F f,G g,H h,l i的书写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教案通常依据其课的类型、使用范围、功能的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多数是对任课教师的简案进行检查评比,而优质课大赛中,......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二单元教案

    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学习本课的生字;复习“赢”的字形;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承受”的意思。2. 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节。 3. 能在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