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6: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

某县药品经营企业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医药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竞争环境和经营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我县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取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利用药品经营企业的便利条件和人民群众对药店的信任,以“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等非药品为身份,在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标示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宣传产品的治疗作用等形式冒充药品。更有些违法人员利用保健食品和消毒产品冒充药品,通过发布虚假广告,宣传产品的功能主治和药用疗效等方式,误导、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给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已成为当前扰乱药品市场秩序新的和主要的问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准备阶段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全县的药品零售企业经营非药品冒充药品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状及特点:

1、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种类:

对调查登记的非药品进行统计分析,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产品主要有:食品、保健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无文号产品等6类产品。一是食品类产品。如:批准文号为“藏卫食准字(2006)第158号”,西藏康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参茸固本帝皇丸”;批准文号为“闽卫食证字(2007)第350206-004410号”,厦门舒口乐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罗汉果润嗓含片”等。二是保健食品类产品。如: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2)0538号”,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041049”,新疆特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佳加钙”等。三是保健品类产品。如:批准文号为“(X)卫健用字号”的皮康王;批准文号为“(X)卫防保健字号”的康妇栓苦参白带净等。四是化妆品类产品。如:批准文号为“卫妆准字(2000)29-xk2025号”的一贴净等。五是消毒产品类产品。如:批准文号为“闽卫消证字(2004)0050号”的皮康王;批准文号为“辽卫消备字(2003)0100号”的双唑泰栓等。六是无文号产品。如:四川省迪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康尔肤”和四川省织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护尔康”无批准文号,在包装上标示治疗疾病的作用。

2、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批准文号形式和审批部门:

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批准文号主要形式有:(X)卫食准字号、国食健字号、卫食字号、(X)卫特食准字号、(X)卫食证字号、(X)卫(进)食准字号、(X)卫食许字号、(X)卫食健字号、(X)卫健用字号、(X)卫防保健字号、陕食药监健用字号、卫妆准字号、(X)卫消证字号、(X)卫消备字号以及无文号产品等。

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批准部门主要涉及到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省(区)卫生厅(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

3、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名称:

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名称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模仿药品的名称或商标命名。如:京都蜜炼川贝枇杷膏(粤卫食字(2003)第510A00039号),与药品“京都念慈菴密炼川贝枇杷膏(医药产品注册证:ZC200550012)”名称非常相似,“红花油”(豫卫健用字(1998)66号)和“正红花油”(进口注册证号ZC20020013)的名称只有一字之差,群众易误为同种药品。二是直接使用药品通用名命名。如: “复方甘草片”豫卫食字(2006)第097号、“排

毒养颜胶囊”云食准字(2003)第0168号、“健胃消食片”豫卫食字(2004)第0094号等非药品,直接使用已取得国药准字号“复方甘草片”(国药准字H20067819)、“排毒养颜胶囊”(国药准字Z53020685)、“健胃消食片”(国药准字Z20033231)等群众熟悉的药品名称命名,欺骗群众。

4、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生产企业:

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生产企业主要涉及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用品生产企业以及xx科技有限公司和港澳台企业等。

5、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包装:

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一是在产品的包装、说明书采取“适用人群”、“适用范围”等直接或间接标明各种疾病名称,暗示有治疗疾病作用。如:“妇科千金凝胶”豫卫健字(2004)第0221号,标明“适用范围”宫颈糜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二是在包装上标注“药”、“纯中药制剂 ”、“藏药”或“祖传秘方”等字样来迷惑群众,误认为是药品,如:二下味帝皇,进口商品商检号2005TWG-488-5号,标有“纯正藏药”字样;金装虫草王,琼卫食证字2006第460106-010031号;包装上标有“纯正中药”字样。大丈夫,豫卫食字(2006)005号,标有“纯中药制剂 ”字样。

6、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宣传形式:

在平时的监督检查和调查中发现,以非药品产品(含保健用品、保健食品、消毒用品、化妆品等)冒充药品,在宣传上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直接在包装、说明书上标示功能主治、适应症,声称对各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二是以产品说明会、介绍会等形式进行宣传,用数小时的时间做夸大宣传,进行赠“药”活动等,将群众聚集到临时租用的宾馆、饭店或农村闲散场地等公共场所,通过煽动,诱导消费者购买其推销的产品;三是在电视台等媒体做广告宣传疗效,进行虚假的广告宣传,大肆吹嘘其产品在治疗或辅助治疗某种疾病上的神奇功效,甚者称比治疗同类疾病的药品效果优越得多、几个疗程即可治愈疾病等;四是直接在集贸市场摆摊,或挨家挨户推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一般只进行三五天,且活动时间大都选在早晚,以逃避监管。

二、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社会危害

1、扰乱药品市场秩序。由于对非药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规范限制,其在市场上的流通,使被冒充的“国药准字号”药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部分品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药品,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业中,生产名称与包装同自己的品牌药品一样的非药品投放市场,如:桂龙药业(安徽)有限公司生产的“慢严舒柠”(皖卫食证字(2006)340521-000002号);另一方面,法律上又没有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非药品,经营非药品的成本低,利润较与药品名称、包装相同或相近的药品高,于是药品零售企业大肆向患者推销、出售这类产品,严重地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

2、延误病情治疗,严重的危害患者身体健康。这类产品中不但没有治疗作用,而一些则含有大量的激素,如:河南省神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666皮炎平”豫卫健用字(2003)第200号,包装上注明主要成份为:醋酸地塞米松乳膏,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股骨头坏死等严重疾病。因此,患者一但使用了没有治疗作用非药品,将会延误病情治疗,使用含有激素的非药品,将对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

三、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产生的原因

出现目前这种混乱现象,根本我们分析,原因在于体制没理顺,权责不清,受利益的驱动,乱审批,审批乱、市场监管不到位,存在监管盲区。

1、生产和经营企业受利益的驱动,规避监管程序、谋取巨额利润。药品的注册、审批非常严格,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数据,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产品质量稳定性考察、药理、毒理,以及临床试验,研究费用相当大。而非药品相对于药品而言,生产条件要求很低,人

员要求也不高,研制过程简单,第一不要研究成本,第二不要临床试验,第三不要国家审批,企业自定质量标准,在出厂之前不要检验,在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严格要求,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资金投入自然也少了很多,利润非常巨大。同时,法律上又没有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非药品,因此,药品零售企业大肆经营非药品,为非药品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平台。

2、非药品类产品审批混乱。审批的产品中有卫生部和省级卫生厅,也有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局,形成两级、两部门审批的局面,造成文号格式杂乱,加上群众的药品知识的不普及,难以对药品与非药品进行识别;

3、职能不清,权责不一致,监管不到位。一是保健食品监管不到位。2003年机构改革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承担保健食品注册职能后,国家没有进一步明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市场监督权,这样使基层药品监管部门无法可依“不能去管”,卫生部门因为注册权的移交也“不愿去管”。二是化妆品和消毒产品等监管不到位,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化妆品和消毒产品等应当由卫生部门监管,事实上卫生部门,特别是基层卫生部门却很少监管,其精力主要放在饮食行业。三是保健用品监管问题,除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自己审批的产品有权进行一定的监管外,其他各地方药品监督部门均无法律依据进行有效监管。大部分省份的保健品是由卫生部门负责,但市场监督不到位;四是工商部门虽然负责流通领域产品的监管工作,由于非专业监管,难以监管到位。有时即使也查处此类产品欺骗销售、坑害消费者的案件,一般也仅限于接举报查处,药品监管部门有时对以药品名义出现的也依据《药品管理法》按假药进行查处。但对此类产品实际查处中存在的取证难、定性难、易败诉的监管难题,最终形成“监管真空”的局面。

四、治理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的对策

要解决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国家完善相关法律,理顺监管体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在监管体制一时无法迅速调整的情况下,药监、卫生、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应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取缔这类产品,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一是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培训教育,力求使他们严格管理,依法经营,提高觉悟,不欺骗群众;二是是要针对广大农村、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现状,开展送法下乡宣传的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相关知识,增强人们对识别药品与非药品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2、健全法规,规范审批。一是修订《药品管理法》关于“药品”的定义,同时增加《药品管理法》中关于“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条款的具体内容。如:《药品管理法》第48条第2款第2项中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中应增加“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1)使用国家药品标准已收载的药品名称命名或含有国家药品标准已收载的药物成份或(食药两用的药材除外)的产品;(2)产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擅自标明疾病名称或药物名称的(食药两用的药材除外);(3)在产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擅自标明„秘方‟、„藏药‟、„纯中药制剂‟等具有民族药特征的产品。二是按照产品的类别规定审批部门和审批权限,对非药品应在审批的过程中规范其名称、批准文号格式、包装标示和说明书内容,应禁止其使用医疗用语和药品用语,有与药品明显区别的标示。三是鉴于非药品的经营场所主要是药品零售企业,建议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非药品的规定的内容,规范其经营行为,从法律上彻底铲除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市场平台。

3、理顺管理机制,规范部门职责,确保市场监管到位。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有关部门对健康相关产品的管理职责,做到责权统一,加大对健康相关产品技术监督的支持力度,确保批准上市的产品在流通环节有人管,管到位。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禁各地相关部门批准食字号产品涉药,一旦发现,严格追究审批部门的责任

第二篇:非药品冒充药品监管调研报告

综治维稳调研报告 :

非药品冒充药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食品药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和前提,涉及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

当前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已经引起消费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除了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职责,还要协调组织各方力量,严厉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坑害老百姓的各种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而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这些“非药品”大多含有药品的成分,主要类型不外乎以下五种:一是名称与药品通用名称完全相同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例如有的冠以“甘草片”、健胃消食片、蜜炼川贝枇杷膏、各种维生素等名称;二是名称包含药品通用名称并明示有治疗效果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三是采用与药品通用名称同名或近音、谐音的产品名称。例如:“×××慢严舒柠好爽糖”;四是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上使用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用语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五是新闻媒体进行疗效宣传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如“×××皮炎平软膏”,虽然披着“消毒品”的外衣,但其成分主治功能与“999皮炎平”无异,是典型的非药品冒充药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多以保健品、消毒品或化妆品等形式生产和销售(以保健食品的形式最多);不同程度地添加了药品成分;在名称、成分、功能、适用人群等标识上仿照药品;在广告宣传和促销方面擅自夸大这些产品的适应症、功能主治或功效。由于这类产品中部分未经严格检验和审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药害事件,成为新的用药安全隐患。同时,这类产品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市场生产和流通秩序,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侵害,已经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之一。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避国家药品监管,赚取巨额利润。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第一不要研究成本,第二不要临床试验,第三不要国家审批。在出厂之前不要检验,在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严格要求,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鉴于保健品、消毒品在基层归卫生部门管理,当前,药监部门只负责国药准字号的药品监管,在机构改革未完成、监管职能未调整到位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去查披着“化妆品”、“保健品”、“消毒品”外衣的非药品。由于这些非药品的药品批准文号往往是假冒的,基层卫生部门多以没有审批、监管依据不充分等为理由不去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管上的“真空”,为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当前非药品冒充药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披着“消字号”、“健字号”、“妆字号”等外衣的非药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甚至违禁药品。对于服用保健食品的人来说,它所起的保健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怎样才能使保健食品迅速见效呢?一些不法生产企业在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药品,以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疗效”。

(二)篡改、假冒保健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化妆品批准文号。将保健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化妆品批准文号擅自改为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获得批准的三无产品直接冒充保健食品或药品,在包装上印制以上文号。这样,它们就批着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认。

(三)擅自篡改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内容。有的保健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化妆品虽然经过批准,但为了扩大市场,诱使不明真相的人购买,就会超出审批部门批准的功能范围,在包装标签上肆意扩大、添加产品功能,有的甚至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误导消费者。

(四)进行违法广告宣传。如果宣传得好就卖得好,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一些企业就不考虑长远发展,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广告上,大赚一笔后可能就改做其他项目了。他们虽然在包装上不夸大,但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却肆意夸大。他们或在小报小刊上发布虚假广告,或印制宣传手册散发给以老年人为主的消费者,或利用营销人员举办知识讲座并免费赠送礼品等欺骗群众。产品功效被他们说得神乎其神,什么“一天见效”、“一疗程彻底治愈”等等。

二、产生问题原因及危害

保健食品、保健品等主要是指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机体调节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它不是药品,在功能上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作用,如果乱服乱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从企业方面来说,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利欲熏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最多的产品,便通过媒体广告、小宣传单、营销人员的介绍,向消费者明确表示或暗示保健食品有疗效,甚至还向消费者承诺在短时间内即可见到明显效果。在利润的驱使下,还会有人铤而走险,添加非法药物。从另一方面说,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了解什么叫保健食品、保健品,他们希望食用保健品能像服用药品一样见效,如果吃一盒两盒还看不出效果,他们可能就会放弃。为了让消费者看到效果,拉住消费者,企业就把药品加入保健食品。这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生产、消费领域的一个怪圈。

2、从消费者方面来说,相对于药品,保健食品给消费者的印象是食用比较安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指出,保健食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营销人员往往利用此点竭力鼓吹保健食品不像药品,无毒副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和禁忌事项,他们宣传“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这样,老百姓在认为“安全”而又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保健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年人,相对来说,他们体弱多病、缺乏相关知识而防范意识又不够,就更容易被欺骗。

3、从政府监管方面来说,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广告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但保健食品的具体监管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管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目前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权仍在卫生部门(机构改革尚未完成的地方)。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必然会造成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效果。另外,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日常抽检中,检测标准中没有针对企业非法加入化学药品这项内容的监测,这就使那些加了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成了漏网之鱼。

(二)产生问题的危害。

1、购买保健食品的一般是身体有恙的患者,有的正在打针吃药,而保健食品由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组成,有的成分可能与正在使用的药品产生反应,同时服用会影响疗效;有的由于服用保健食品自身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这样,就掩盖病情,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2、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增强疗效,已经成了某些保健食品生产厂家的惯用伎俩。这些被添加的西药多数属于处方药物,甚至属于违禁药品,一般来说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求。如果消费者没有参考这些要求,就擅自服用这些含有西药成分的保健品,很容易造成误服,还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压和年纪偏大的人,还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三、解决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的有效途径

万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即有因,因果循环。针对目前市场存在的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只要坚定的树立起科学监管理念,大胆探索和实践,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理顺监管体制。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05年7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每部法规中也有漏洞。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食品药品及的管理部门查处,但目前职能还没有进行交接。

(二)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非药品冒充药品的监管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食药监系统,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播电视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有群众戏称此为“十几个部门管一头猪还管不好”。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可能存在部门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有的想把问题管好,但光靠个别部门“单打一”,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治,最后也是无功而返。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工作机制,使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比如,可建立责任追究制,谁监管不力,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再如,各部门在打击违法过程中可专门

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整治等等。

(三)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

(四)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打击假冒伪劣,光靠政府和监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医药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的有关法规,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让违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编写手册、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使消费者增长知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让假冒伪劣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发布打假信息、公示法律法规制度等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打假的气候,使制假售假行为暴露在群众监督之下。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水平和能力。要逐步突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制度和机制性障碍。针对非药品冒充药品的问题,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认真去想,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排除万难、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规范市场的秩序,保障好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绥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李章友

二0一0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非药品冒充药品稽查要点

非药品冒充药品稽查要点

一、相关法规文件

1.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的公告(公告2009年第69号 2009.11.5)

为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9〕342号),决定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通过开展集中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使非药品冒充药品产品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受到严厉打击,药品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药品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凡是在标签、说明书中宣称具有功能主治、适应症或者明示预防疾病、治疗功能或药用疗效等,以及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相同或类似的食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未标示产品批准文号产品,均为非药品冒充药品,属于此次整治的范围。

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负责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上述产品一律予以暂停销售并按照职责归属依法查处:

(一)对未标示产品批准文号或标示虚假、无效批准文号的产品冒充药品的,一律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假药依法查处;

(二)对标示为消毒产品冒充药品的,一律交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三)对标示为食品冒充药品的,一律交由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四)对标示为保健食品、化妆品冒充药品的,一律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处理;

(五)对标示为保健用品冒充药品的,一律由该产品审批部门处理;

(六)对涉及违法宣传的,依照《食品安全法》、《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有关管理规定,一律由各相关部门依法查处,由发证部门撤销其广告批准文号并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七)对涉嫌犯罪情形的,一律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2.《卫生部关于调整消毒产品监管和许可范围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208号)

自2005年5月30日起,卫生行政部门不再将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黏膜等特定部位的具有消毒或抗(抑)菌功能的产品纳入消毒产品进行受理、审批和监管; 2006年1月1日起,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黏膜等特定部位的具有消毒或抗抑菌功能的产品不得再以消毒产品的名义销售,不得在产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标识任何与消毒产品管理有关的许可证明编号。对标注“卫消证字”或“卫消字”的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粘膜等特定部位的产品,要采取责令停止销售等行政控制措施,向当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通报,说明此类产品不属于消毒产品范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说明有关情况。

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和宣传内容不真实,出现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对生产企业给予处罚,责令经营单位立即停止销售。

3.关于非药品涉及药品宣传等有关事项的处理意见(国药监市[2003]47号2003.1.30)近期,部分地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请示对非药品违反《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进行含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的宣传如何适用法律进行查处的问题,经研究,意见如下:

一、对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非药品”违反《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应移交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二、对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非药品”违反《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应由对该产品具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二、实践解读

1、对公开使用药品通用名称的产品一律按照假药查处。在执法实践中,可以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必须经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行定性。因为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判断某个产品是否是药品,关键在于作用对象是否为人体,是否有目的地调节人体机能、是否提示成分、适应症、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如果这三方面吻合药品的定义,只要获取的不是药品批准文号,应一律按假药论处。

2、药品的通用名称是药品的重要法定特征,其排他性是国家依法管理药品的根本措施之一,只要属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药品标准中使用的药品通用名称,其作为商品生产销售时,只可能是药品。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生产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因此,对诸如“板蓝根颗粒”、“复方甘草片”、“VC银翘片”以及“硝酸咪康唑乳膏”等,只要其使用的不是药品批准文号,均应按假药论处。

第四篇: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敦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

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酒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认真做好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工作,按照市局《转发省局关于进一步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局进行了全面检查和严格执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召开了专题工作会。会上认真学习市局关于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全体执法人员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充分领会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文件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要求,要与当前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和日常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检查,着力规范,积极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成效。

二是制定了翔实的工作方案。根据市局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食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辖区内药品市场动态,药店经营非药品动态,市场监管非药品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从而制定并印发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进一步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的通知》。方案的制定切实可行,为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提供了保障。召集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城区各医疗机构负责人集中宣传整治内容,提高认识,自觉清查非药品冒充药品情况。

三是营造了良好氛围。近期我局把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结合起来,每到涉药单位现场宣传法律法规和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他们必须审查和索取供货企业资质,并建立进货台帐,与药品分开陈列,非药品标识醒目。对在检查中发现经营非药品欠管理规范者,均书面通知责令整改到位。通过现场检查和督促,进一步提升了药品经营质量水平,规范了经营非药品行为,营造了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四是取得了显著成绩。此次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我局认真按照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对药品经营企业开展了全面检查。截止目前,共立案7起,罚款114600元,下架停售在标签说明书中宣称具有功能主治、适应症活着明示预防疾病、治疗功能或药用疗效的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相同或类似的非药品5种,900盒,货值金额3000元。

第五篇: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报告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认真做好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工作,按照市局《转发省局关于进一步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局进行了全面检查和严格执法。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召开了专题工作会。会上认真学习市局关于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全体执法人员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充分领会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文件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要求,要与当前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和日常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检查,着力规范,积极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成效。

二是制定了翔实的工作方案。根据市局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辖区内药品市场动态,药店经营非药品动态,市场监管非药品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从而制定并印发了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进一步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的通知》。方案的制定切实可行,为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提供了保障。召集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城区各医疗机构负责人集中宣传整治内容,提高认识,自觉清查非药品冒充药品情况。

三是营造了良好氛围。近期我局把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结合起来,每到涉药单位现场宣传法律法规和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他们必须审查和索取供货企业资质,并建立进货台帐,与药品分开陈列,非药品标识醒目。对在检查中发现经营非药品欠管理规范者,均书面通知责令整改到位。通过现场检查和督促,进一步提升了药品经营质量水平,规范了经营非药品行为,营造了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四是取得了显著成绩。此次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我局认真按照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对药品经营企业开展了全面检查。出动执法人员80余人次,检查药品经营企业46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6份,收到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自查材料28份,查出涉嫌非药品冒充药品品种11个,其中标示为食品4个,标示为化妆品的1个,标示为健用字的6个,目前已经发出协查函进行协查。

下载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非药品产品冒充药品现象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1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认真做好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工作,按照市局《转发省局关于进一步开......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监管文件

    对于非药品冒充药品的监管,从2009年1月的专项整治开始,国家和地方各层面相继发了不少通知、批复,为治理仿药工作方便,我将自己保存的相关文件整理了一下,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并请各......

    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总结(5篇材料)

    利川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 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报告 为认真做好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工作,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局总体工作......

    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5篇)

    某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总结年以来,我局对辖区内的涉药单位开展了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工作,严厉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宣传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四种情形(推荐阅读)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四种情形: (一)非药品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相同或相似,如标示为普通食品的“复方甘草片”(广卫食字〔2005〕第2号)与国家批准的药品名称完全相同; (二)非药品产品包装......

    xx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全县药品流通秩序,严厉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保障全县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根据市局《转发......

    非药品冒充药品及虚假广告工作总结大全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 非药品冒充药品和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虚假 工作总结 市局办公室: 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x食药监„2010‟8号)和《关于转发的通知》的文......

    药监局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工作总结(五篇材料)

    药监局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净化药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药品经营使用活动中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按照国家、省、市、县相关工作会议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