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朱自清
走进朱自清
朱自清,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
第一次接触朱自清,是因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如此清词丽句,好似有一股宛转的魔力吸引住了我。我多次魂牵梦萦,我发疯似的想了解他的履历,他的思想,他的骇世之作,终于,我跑遍了大小书城,终于我买到了我向往已久的《朱自清全集》。
当我翻开书页,淡淡的书香向我袭来,我走进他,跟随他,将他的思想融入我的骨体,我的血液,第一篇便是《春》每多读一面,在心中便沉淀出一种不同的感受。读他的文章,犹如聆听大自然的天籁;好似观赏高山流水,云雾萦绕蒸腾,升华到人天合一的境界,宛若是从远古飘来的讯息,洗去人间的浮华,散发出人性最纯的感动!
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
捧起散文,便爱不释手,我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
第二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水平事迹,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这一段时间,朱自清先生遭逢人生三大喜事,心境愉悦,不能不对《春》的创作基调产生影响。
第三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它们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这些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中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背影》。此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到处借钱办完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就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的确,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他们吗?
第四篇:朱自清
《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描写。
2、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
3、反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2、学习从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作业《名校课堂》注解)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⑸草地上玩的人们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就看到吗?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没有,虚实结合。
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来?)明确:拟人,排比,比喻。
⑵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⑶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2年9月15日
教学时间:2012年
月
日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酝酿()撑()伞稀疏()厚薄()黄晕()宛()转
liao()亮 suo li()dou sou()二.词语解释
朗 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酝 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 朋 引 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 枝 招 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抖 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抚 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 —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 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代表作有《毁灭》及新诗集《踪迹》。练习: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要点预习
1.本文如一幅风景画,画出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结尾处三个比喻有何深刻含义?顺序嫩能互相调换吗?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5.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2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五.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3.“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六.学生质疑
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思一思,议一议。导学激智
七、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八、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九、作业设计: 思考:
1、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12年9月15日
教学时间:2012年
月
日
一、齐读课文。
二、抽查背诵。
三、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七、作业设计: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第五篇:朱自清
朱自清《背影》教案
09外汉一 杜灿 09260547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学情分析:
本文通过写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别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父爱之情。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文章
2.熟读课文的同时,标注字词。
3.课前做好教案,准备ppt等相关图片,文字解说课文。
教学方法:结合PPT等,让同学们熟读课文,质疑探究,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子爱父? 父疼子!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走姿:蹒跚──年纪
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细读课文,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
1、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2、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能说说原因吗?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