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其中,他的作品《春》被收入到北京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与《背影》被收入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其中还有《匆匆》入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荷塘月色》等优秀作品也入了西师版教材。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汉族,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汉族,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第二篇: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其中,他的作品《春》被收入到北京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与《背影》被收入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其中还有《匆匆》入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荷塘月色》等优秀作品也入了西师版教材。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汉族,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汉族,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第三篇:1、朱自清资料(范文)
1、朱自清(1898—1948)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
2、珍惜时间的诗句和格言警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3、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4、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四日到六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5、解读战士张思德: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第四篇:《背影》有关资料:《读朱自清〈背影〉》-教学教案
从艺术性来看,这一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实际上用不着再多费笔墨,众多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思想性,则可说的话就非常非常多了。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过去并没有人说过,不能不影响对这一名篇的欣赏。
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义呢?几乎言人人殊,论点多如牛毛。但我认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白虎通》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些话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迂腐,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糟粕,比如“夫为妇纲”之类。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没有了,但是国家与人民却差堪比拟。总之,我们应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
无独有偶,我偶然读到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记。饶先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先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位哲人实在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天,我们在国内讲“安定团结”,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和平,讲“和为贵”。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需要一定道德伦理的制约,纲纪就是制约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则国将大乱,国际间也不会安宁。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纲纪犹如大街上的红绿灯。试思:如果大街上没有了红绿灯,情况将会何等混乱,不是一想就明白吗?
我仿佛听到有人提抗议了:你扯这么远,讲这样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并没有走题,而且是紧紧地扣住了题,《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汉文“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做filial p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你看嗦不嗦!
这一字之差,有人或许说这是一件小事。然而,据我看,这却是一件大事,明确地说明了东西社会伦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说我们的好,不说别人的坏。西方当然也有制约社会活动求得安定的办法,否则社会将不成为社会了。我们中国的办法就是利用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的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济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第五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它们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这些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中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背影》。此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到处借钱办完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就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的确,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