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

时间:2019-05-15 06:0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茶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茶文化》。

第一篇:中华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被排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但却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华夏民族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年的历程。“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

茶的起源,在我国历来流传着关于神农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我们华夏的祖先神农氏,有一个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无论吃下什么东西,他都能透过自己的水晶肚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正处于生活的原始状态,无论鱼肉瓜果都是活吞生吃,闹病是可想而知的。传说中的神农为了帮助人类,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尝遍百草,看看各种食物吃了之后会在自己的肚子里发生什么变化。他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有一天,当神农看到一种绿叶白花的树时,就吃了这种树的叶子。说也奇怪,当他吃下叶子之后,发现自己的肠胃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些叶子不仅在自己的肠胃里上下流动,把已经吃过的食物洗涤得干干净净,而且吃后口中生香,感觉甘甜鲜美。这种叶子解毒作用的发现,使得神农欣喜异常。神农氏认为茶的发现是天神感念他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所以赐他玉叶以济众生,于是神农在感激上苍的同时更加辛勤地去采集草药。以后,每当他在尝草遇毒时,就用这种绿叶解毒。因为这种绿叶能够像一位医生一样在神农的肚子里检查洗涤,神农就称这种绿叶为“查”,后来人们将“查”字改写为“茶”字。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百草之外的一种养生之妙药。如此“茶”渐渐被人们所熟知,除了用作药以外,人们还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又经过不同朝代的改良,而有了我们今天所尝的茶的滋味。所以说,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发现的良药,是神农氏一心为民的善心感动了上苍而得到的回报。神有意让神农发现茶而留给后人,造福人类。

二、饮茶的发展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称之为“烤茶”。

到唐宋时期,人们把茶制成茶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而且饮茶之风大盛,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饮茶”逐渐变成了“品茶”。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快节奏的生活,一切从效率出发,一部份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大多人是在“饮茶”而不再“品茶”了。

三、茶道文化

唐朝有一个叫陆羽的人通过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茶道文化体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是“茶”与“道”的结合。

中国古代圣贤老子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道。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见“道”又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道”呢?中国儒家著名经典《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其实“道”的真谛是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生存,包括天体的运转,人类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依“道”而行的,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物质的成、住、坏、灭,那都是宇宙的规律。所以人能做到的就是“返本归真”,返回到自己先天的本性上去,因为人先天的本性是纯真的,是善良的,是与宇宙沟通的,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行之“道”。

所以“道”体现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则与规律,因此,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来谈的,而近代的中国人却都被“迷信”二字挡在了“道”之外。不象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练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的存在,人们也有寻仙慕道的志趣,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表面上说就是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一)茶道之“苦”

茶是苦的,但却苦的有味,品茶的人从茶的味道中来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认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与道家的返本归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体悟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以苦为乐。

(二)茶道中的虚静之美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皆无不可。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烦恼、执著,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从而静观、反思人生,陶冶心性、达到心灵的空静,怡然自得,体会虚静之美。

(三)茶道之“平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修佛修道也是要求人们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修和炼”,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而就不去做,因为每行一善,必积福德;当然也不要是很小的坏事而就任意妄为,因为坏事做多了,必将消减福份,严重的还会折损寿禄,害及家人。也许你不会即刻看到效果,但积少成多,世间的善恶因果总会有回报之时的。

(四)茶道之“放下”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家讲“放下”。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放下人生的苦恼,放下人生的名利情,放下各种各样的执著、欲望,放下一切“放不下的心”,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封闭的心灵。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心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所以修行茶道之首要就是修心养性,从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静观其变,心性空灵,在日常平凡中见真性,最后能放得下人生的苦乐,通彻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妙,返本归真。所以神给人留下的每一种行业,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帮助人修炼心性,提高生命的境界,因为在神的眼里,人根本不是来在世上当人的,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含与意义,神时刻都在点醒人,看护着人,希望人能真正的走上返本归真的成神之路上来。

第二篇: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摘要:中华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从现代医学意义上认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以茶入菜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增添了生活情趣更发挥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因此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关键字:中华茶文化, 养生, 传统文化

正文: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茶文化与饮茶养生,篇首喝茶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般茶客对茶文化的源流以及饮茶养生效应不一定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鄙人略谈三点浅见属一家之言奉献同道相互交流敬请指教作者萧。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中华茶文化释义和研究对象

中国茶的神奇,在于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它俨然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涤荡心灵、修身养性的良剂,儒家以之养廉,道家以之求静,佛学以之助禅。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因此,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但是,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兴起。1990年在杭州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以后,海内外各种茶文化学术团体开始广泛广泛交流,各种各样的茶艺馆和茶艺表演队争奇斗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文化热”,形成跨地区、跨国的文化现象。这是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形势喜人。

鉴于茶文化的含义,与其他领域文化研究相借鉴,茶文化可以表述为茶在被应用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不仅要对不同茶类、茶的品质、水、茶具、茶的烹饮技艺和规则程序,饮茶的环境以及茶类生产工艺沿革等方面进行研究,还应开展对有关茶的道德、美学、诗

词、书画、陶瓷和民俗等领域进行研究,这也是当前一些学者提出“茶艺”和“茶道”必须区别的和界定的依据。只有“茶艺”表演和“茶道”精神的有机结合,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能构成中华茶文化的核心。从现代医学意义上认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以茶入菜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增添了生活情趣更发挥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扩大了茶文化的范围3期刊论文范敬浅议清宫中药代茶饮-中医研究中国的中药。

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和精神主流

茶为中国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应该说,中华茶文化在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之后,开始兴起,到了宋代,达到全盛,及至明清,遍及中华。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长期的研究实践,茶的养生功效被越来越多地发掘和证实:明目固齿、提神醒脑、杀菌解毒、消脂减肥、美容养颜、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孙中山先生曾赞誉“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并提倡“茶为国饮”。

茶史学家曾把中国茶文化划分为四个历史分期,即:氏族社会萌发期、唐代发展期、宋元鼎盛期和明清普及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华茶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影响。中华茶文化源于民间,经过历代文人、僧侣、宫廷的不断总结和提高。从茶的药用、饮用发展到茶的品饮,漫长的饮茶史,不仅充分利用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从而形成的各色各样的饮茶风习和礼仪,使品茶活动上升为一种融道德、美学和艺术的创造,并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那么,中华茶文化这种传统的精神主流是什么?我们认为: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历代传统的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影响至深,并与禅宗之兴起关系密切,相袭相成。其原因有二:

一是茶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味清苦,能提神;明目益思,益寿延年。二是茶佛素有不解之缘:据史书载: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到隋唐达到鼎盛。几乎所有名山胜地众僧云集,普及种茶、制茶、饮茶风习。禅宗所推崇的“夜不寐,不夕食”,独许饮茶,所谓“破睡见茶功”。在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茶、认识茶、学泡茶,我们这本书便在这样的诉求下应运而生了。这是一本真正面对大众的图文书,书中运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在教给您最实用的鉴茶、赏茶之术的同时,也对具体冲泡方法给予了切实的指导。希望在这本书能成为您的饮茶向导,携您步入到氤氲的茶香世界中,尽享泡茶、饮茶的乐趣。因此,可以说,中华茶文化构成中国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僧侣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宴

代酒宴,逐步形成一整套茶宴、茶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把佛教教义融进了这些仪式,于是构成东方文化深厚的意蕴。

三、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

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结合的活动。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因此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无论是惠及全人类的中华传统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还是在西方人看来既神秘又受用的佛道文化.中医文化无不影响和改善着现代人的生命质量。这正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最好印证。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我国,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婚丧嫁娶,无论探亲访友;或者邀游赏景,或者相聚闲聊,或者参观访问,或者洽谈业务;甚至工作家居、饭前酒后,都少不了茶。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用茶激发创作灵感,用茶协调人际关系,用茶陶冶个人情操,用茶净化社会风气。正是这些组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第三章 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饮食文化与养生》第一部分 茶文化与养生;

盛世尚茶风——谈谈茶文化的发展趋势[A];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10级经贸日语专业

学号:2094162838

姓名:孙滢蕙

第三篇: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格

第六节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格

茶源于个凶.传播广以界。溯不求源.队4V各地的条乞、读者和长树种

他、茶MNuT、炊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照耀个N陆、海“耸洲之路”.

也是策构传播之路。中华条文化传播于全世界.与行日人民的1:洒方式、风:土 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派生出世界各民族五彩续纷的饮茶习俗和各具特

色的条文化。小国的条文化和饮茶习俗刘限界特因的条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茶叶向外扩散的历史,t.l国茶M1“很早就传住队界其他国家。目充足通过来华的憎佃和伯薛,将茶

叶带注用边的同家和地区,贴片钽电容从旧使中冈姑叶和头M L生产技术、故州方法得以公 备用边冈家和地区流传;其次是将茶叶汗为礼奶。通过派出的使惨,以馈赠形

式勺各冈上层交换;第子.通过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两品输山到国外。

中围朵PL件到韩国大约在店代刊。据薛聪在i花工戒》里有“用条和汹提

起精神采”,可以推测韩国在公允7世纪的宣德王(6326v,时代就有了饮

茶的4照,杀传人韩网的时间当在此之前。

汉武布东队肿利用,口本派遣饺厩到洛闭,向此帝众示敬意,户同政附赠

以邮援,此厅4T口两固经济文化的联系口益密切,巾国茶叫最L4传人n本.约 在西汉时期。白南北朝至宋代.很多遣唐侦和留学僧回国H4都带大F条叶棚并女 到唐朝时(618—907),中国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当时阿拉伯商人在中国

购买丝绸、瓷器的同时,也常常带回茶叶,远销波斯(今伊朗)等地。明代,中国郑和下西洋(1405—1433),把茶叶传往南洋和波斯湾。

1610年,荷兰人直接从中国和日本运茶回欧洲销售。明朝万历四十六年

(1618),当时的中国公使曾携带几箱茶叶馈赠俄国沙皇。1638年,俄国派驻

蒙古的使节,也曾携带茶叶返回俄国,此后通过塞外进行的“茶马互市”,有

相当数量的茶、布、帛等内地商品进入蒙古,或辗转西伯利亚抵达俄国。1644

年,英国人在厦门设立商务机构,专门贩运茶叶,以后欧洲谙国商船,纷纷来

中国采购茶nf,转道销往欧洲。1715年,英届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英国商船来华逐年增加,中国茶叶向英国的出口旦逐年增大,18世纪时,喝

茶已凤靡整个欧洲。

17世纪中叶,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传到美洲大陆。1690年,波士顿有了

中国红茶出售,此后饮茶风气陆续传遍美洲各地。美国独立后,茶叶是中美

最先通商的货物,l 784年2月,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远涉重洋来到中

国广州,翌年满载茶叶等物资返美,成为美国船只直接来中国输入茶叶的开端。

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的对外传播

世界上任何产茶国家的栽茶和制茶技术都是先后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

各国从我国引进茶叶生产技术,主要是近200年来的事情,日本传去制荼方法

虽然比较早,但制茶的发展历史也不过300年。

(一)传入日本

我国茶叶生产技术传去日本较早,日本遣唐使和留学僧回国时就带去茶叶

和茶籽。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学佛,回国时携带回茶籽,种

植于近江国(今滋贺县)比容山麓(今为大津市场本)日吉神社旁。公元806

年,日本高僧空海来中国学佛,回国时也携回不少茶籽,种植于京都高山寺等

地。磋峨天皇于在公元815年4月巡幸近江滋贺县的唐药,经过赞释寺时,该

寺大僧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巡幸后,下令朗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

种茶,作为贡品。宋朝时,日本“茶祖”荣西二次来我国浙江学佛,于公元

1191年归国.同时把茶籽带回日本亲自种植在肥前国(今日本九州)乎户岛

苇浦,荣西还将中国釜炒茶(炒青)的制法传到了日本*1661年日本高僧隐

元用我国的烘焙法制造隐元茶,1783年长谷宗一即用我国的炒法制绿茶,1835年宁山本仿效我国唐代的蒸青制法制造“玉露茶”。1875年至1926年间,我国的红茶、乌龙茶、砖茶、珠茶生产技术相继传人日本。

[二)传入韩国

早在新罗真兴王九年(我国魏孝文常武定二年,洲4).也就足高丽三韩时

代,就已创建智异1II华严寺.钽电容并种打茶树,比茶树传入口本尚干2()o亲年。据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卷十《新纱水记门已载,新罗兴德王兴德三年(828),遣库使大廉巾中国带回茶杆。种7:地理IU(今智异[m下的华岩寺周围,逐渐

扩大到以双溪夺为中心的各寺院。

(三)传入印度尼西亚

16趴午,印度尼西亚已经引种中同茶树成功,1827午内爪畦华侨第一次

试制样朵成功。l 828午至1椭3午间,荷属东qJ度公司派损师杰克逊

(J.1.L1‘.Jac‘,tlsml)先后6次来中同研究学习朵叶技术。1829年杰克逊第二 次从户冈间去后,曾制成绿法、小种红条和白皂条的样品。1832年,杰克逊

第五次来中同.从广州带回制茶[—人12名,以及各种制条器具到印度尼gg亚,传授制茶技术、1833午.爪哇条第一次在市场上出现。1助8年,学刀我国方

式在巴达维亚设守制条J。1394午,内我同朵1制成第一批苏门答胎茶。

(四)传入印度

17别午欧洲人始提倡印度植条运动.英因东卯度公司几次运去小国菜籽

种柿.未获成功。1834午,印度成立棺族问题研究委员会,派遣委员会秘书

哥登[(;J.(;‘、rd。n)列我阅购买扶籽、接苗,探访栽茶和制荣的专家,请茶 业技师传授制分技术,问因时带去大量条籽种植于大吉岭。1836年.哥登带

去的我四条工,在阿萨姆勃鲁士(G A.憾race)的茶厂巾、按照我国制法试制

茶样成功。

(五)传入斯里兰卡

1824年只次内荷件人从中同输入茶树种子试种,18明年又出印度阿萨姆

引种种植:斯卫兰L最早的技叶足罗丝邦特茶园聘请我国茶工制成的。18i4

午成守种植者协会,发展荣nT生产。]866年,泰岁(GnmsI’hylor)学习我国

制法,仆始试制样茶获得成功。1873午后仿效印度蝴机械制茶。1870一1875

年出咖啡uI锈病而使咖啡回相继毁灭.英国人人侵后使把原咖啡改核茶树,并

肩佣印度移氏吊殖新茶涧。u30午前后,茶叶生产便迅速发展起来。

(六)传入俄罗斯

1833年N我国购买菜杆、菜苗,栽植于格鲁台亚的尼基持植物同,后又

扩殷其他植物回,并依照我国制法.制成茶gt*18的年索洛左夫从我同汉口

运去条价和条籽,在外高加索巴统附近,开辟条园,制出的荣M L品质良好。

1893年.波波访问厂我国宁波的一个茶厂,回去时,义了大旦茶种和茶苗。

并聘厂10名茶hlk工人到高加索,在巴统附近郊K种植80公顷茶树,并且完全 按照我国形式建设一座小型的茶厂,依照我国的制茶法生产茶叶

三、中国茶俗和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自从两千年前中国将茶叶传到日本,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也不断地在日本生

根、发芽。宋代时,日本禅师荣西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遍游我国南方名山荼

区,熟悉当时寺院的饮茶方法,还研究了中国茶道中的技艺和禅宗茶道中的理

论。荣西回国后,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饮茶仪式,成为日本茶道仪

规的基础。晚年荣西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

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15

世纪初,中华传统茶文化开始与当时的日本文化嫁接,形成以千利休(1522—

1592)为集大成的、传袭至今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是以中国唐代茶道为基

础,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而创立的*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显了弹宗的苦寂思

想。千里休把寺院中的茶道生活化,并进一步哲理化和艺术化,创造性地把日

本民族文化溶于其中,终于成就了以修炼身心为要义的日本茶道文化,后人以

“和、敬、清、寂”概括其境界。在日本茶道中,点茶道具的设计与选用、点

茶的动作与程序、品茶的方法等包含着“异中求和”、“明阳互生”等东方文化的深厚内涵。日本的茶道文化源泉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蕴涵在陆羽《茶

经》中的中国茶道哲学是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终极源流。

历史上韩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较深,中国的茶文化很早就传到了韩国。茶

文化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的茶礼包含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意识,经过

上千年的流传与发展,近代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曾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以

后,韩国茶文化开始复兴。当今的韩国茶文化已形成以“茶礼为主,茶艺为

辅”的格局。韩国茶礼以“和,敬,俭,美”为基本精神,茶礼的过程,既规

范严谨,又洋溢着清静、悠闲、高雅、文明的气氛,充满东方文化的浓厚

氛围。

茶传播到欧洲以后,中国茶文化以其诱人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欧洲人。英国

小说家季星曾描绘过吃“午后茶”后舒心自适的美好感觉。大诗人雪莱在他的《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诗中写道:“药师医士任猜狼,痛饮狂酣 我自吞。饮死举尸归净土,殉茶第一是吾身。”有力地抨击了所谓饮茶对有害

健康的谬论。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英称赞:“中国茶是纯洁和礼貌的化身。”

中国各地和各民族的饮茶风俗传到海外以后,与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

方式、风土人情、宗教意识相融合,便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姿多彩的饮茶风

俗。如在蒙古、俄罗斯、摩洛哥、马里、尼日利亚等西北非国家和中东地区,流行在茶汤中添加不同味道的调味品或牛、羊、马、驼奶等营养品的调饮式饮

茶法,英国人讲究饮用调味红茶,KEMET代理商在美国流行饮用58味冷饮式的“冰条”。东方文化团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华裔家庭和中餐馆则习惯 于消饮,日个人喜欢清饮蒸青绿茶,马来凶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习惯冲

泡清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等“wxq$#

第四篇:茶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摘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或高等教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手段民族性和传统性应是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两个突出的基本性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茶文化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传统内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殊作用.关键词:茶文化 大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

在大学生中开设茶文化学课程很有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茶是健康之饮、文明之饮。茶树虽无艳丽的花朵和高大魁梧的身躯,但是面对严寒酷暑,它不失本色,傲然屹立,默默地为人类作出无私奉献。它的“淡泊、清纯、朴实、自然”的品格与文明社会倡导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等高尚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建设祖国所需要的。茶业工作者、茶文化研究人员历来倡导这种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有这种精神。大学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环境,而茶文化课是他们进行思想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茶树的自然属性,它所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历代茶事活动中具体的茶人品行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大学生们从陆羽的一生中得到启示:要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务真求实,执着追求,善于交友,团结协作,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目标。他们对陆羽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同学还写出心得体会,表示要像陆羽那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人生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攀登,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茶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丰富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

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其系统内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及文化艺术等理论,并与宗教思想、教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几千年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商业流通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茶树栽培、茶的制造技术、品饮规范、欣赏艺术、饮茶礼仪,并由此引发创作了茶学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茶经》、茶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和散文等),进而形成了茶文化和茶道。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当今社会各领域科学前沿内容飞速发展,交叉区域也滋生了许多新科学的生长点--边缘学科。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都进行了全面地搜集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已向世人展现了茶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涉人茶文化领域,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的在不断地挖掘古代茶文化典籍,有的撰写新的著作,使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外延不断扩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茶文化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古代传统文化,当责无旁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茶树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及茶道亦源于中国。是东方传统文化底蕴所释放出的伟大融合力,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所具有的特别灵感,才能使饮茶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茶树的原产地如果不是在东方的文化圈里,茶是不可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大自然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的微妙!茶文化已被世人瞩目,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生对茶文化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学风

茶文化学虽然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在学习过程中应体会到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整个茶叶科学和茶文化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任何一个科学家、专家在某一领域内要有所建树,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茶圣陆羽与茶结缘后,隐居深山,潜心研究,每到春茶期间,白带制茶、烹茶、品茶工具,跋山涉水,走遍江南各个茶区,虚心向茶农学习,亲自3/31/2013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制茶、烹茶、品茶。他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予以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编写。《茶经》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在选修《茶文化学概论》这门课时,大学生们也纷纷走上社会,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实践活动,搜集各个方面的茶文化资料,如茶诗、茶画、古茶具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布置各种类型的茶话会,如毕业茶话会、婚礼茶话会、节日茶话会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个良好的学风。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这种学风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均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或高等教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手段民族性和传统性应是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两个突出的基本性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茶文化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传统内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为适应社会对新兴职业的需要,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开发新岗位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等与茶有关的课程,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其结果是客观上使茶文化逐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沈佐民,陈念,李年蚊,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

刘应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

孟祥发,张新云,黄长喜,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刘献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教育【J】

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与途径【J】 陆羽,茶经【M】

3/31/2013 3

第五篇:茶文化

《茶文化》课程论文

茶文化知识体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茶的起源与发展从茶树的自然分布、地质变迁、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的起源是在中国。但是也有印度说、无名高地说与二元说。茶在最初神农时期是以药用的。到来先秦时期,茶作为宫廷贡品,开始了茶的日常饮用。到了汉魏时期,茶开始走向市场,成为商品。到了西晋,茶就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饮料了。如今,茶更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第三章: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分类:欧洲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红茶、乌龙茶、绿茶三大类。日本则按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我国茶叶分类是比较理想的分类方法,它是按照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

加工:绿茶的加工工艺:鲜叶处理(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杀青的温度一般要大于80摄氏度。红茶的加工工艺:鲜叶处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乌龙茶的加工工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摊放——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普洱茶陈化10—20年味道更佳(存放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第四章:茶与健康

《神农本草》:“茶苦味,饮之使人溢思,少卧,轻身,名目。”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茶的药用价值,检验出茶中具有多种成分,如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等物质,其功能有延缓衰老,延缓香烟毒害,醒脑提神,美容护肤,抑制和抵抗病毒菌,预防和抗癌等功效。饮茶一般是有益无害的。(注:医生指定不能饮茶者或服药者不能饮茶)

第五、六章:茶叶审评基础知识及品饮艺术

茶叶审评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其对审评的内外环境要求特别严格,一般有专门的审评室。所借助的工具虽然普通但是要求也不能随便,一般也有专门的工具。“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一杯好喝的茶不但取决于茶叶的品质,所选用的泡茶器材和水也同样重要。泡茶用的水有多样,有泉水、自来水、蒸馏水、湖水等。不同的茶冲泡时其茶水比和泡茶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红茶的茶水比是1:50,乌龙茶的茶水比是1:22。泡茶时间为2—10分钟不等,一般为5分钟。无论是审评茶叶还是审评茶水都离不开人的嗅觉、味觉、视觉与触觉等来审评茶的色、香、味、形而对茶进行评价。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因而也有不同的特点,如绿茶是清汤绿叶,而红茶则是红汤红叶。

茶的审评一定要人出自真心需要人的定力和道德。第七章:我国的茶俗文化

客来敬茶,一直是中国人对待客人的一种基本礼仪。然而,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如汉族的清饮,闽台婚俗的“茶礼”,北京的大碗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等。而无我茶会则更能体现中国人喝茶与待客之道无尊卑之心的饮茶方式与精神。第八章:茶道与茶艺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贯穿于儒、佛、道等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伦理教育,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如孔子思想:仁、礼、中庸。礼(伦理规范)包括五伦、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庸更是为人的最高原则。而茶文化则直接或间接地射出儒家思想的仁、礼、中庸等核心内容。第二,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道家思想是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其根本思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而茶道也强调“道法自然”,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第三,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关系。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佛教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目前也有几种非正宗的佛教存在。如宗教佛教,旅游佛教,企业佛教,甚至有以佛教为名而无恶不作的邪教。茶道与真正佛教的禅道合成“茶禅一味”。

总的来说儒、佛、道是一体的,都包括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唐朝少林寺的一块碑——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更是体现了三教九流是一家。

中国茶艺与茶德:目前国内的茶艺可分为传统茶艺,加工整理,仿古创新三种。传统茶艺有

1、功夫茶

2、盖碗茶

3、绿茶玻璃杯冲泡法。而茶德是指“廉、美、和、敬。”

茶文化心得体会

悠悠五千年多年,中国茶文化从神农时代开始延续至今已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茶从开始的药用到宫廷的贡品再到今天,茶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了。中国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称,而茶则是中国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国的茶与中国的瓷器在世界具有同等的声誉。茶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以学习茶文化也必须要了解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用传统文化来熏陶自己。而在茶文化的课堂主要是学习中华文化的做人理念。《中庸》中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是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智、仁、勇这三条是天下通行的大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也都在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倘若这个社会君臣无义,那么君臣之间就可能陷入对权力的争夺而搞得民不聊生;如果父子不相亲,那么父子就可能反目成仇;夫妇无别,家庭也就不再安宁;兄弟无序也就容易手足相残;朋友交往没有信用,那么人与人就无法再交往。这时天下人将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战争、孤独黑暗的世界。这样的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再发展下去了。

我认为,人要做到这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并不难。首先,我们要从小做到对父母有感恩的心,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那么我们的心态就不会变邪恶,从而做到其他方面的大道理。李毓秀所撰写的《弟子规》是一本人人必读的经典。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弟子规》的教育并真正笃行的话,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就能做到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了。

老师经常对我们说,来到这个课堂就抛开昔日的一切烦恼安心地上课。的确,无论是茶文化还是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它都有修身养性的教育。茶道教育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茶、喝茶,以品茶的方式去品味生活;儒家思想则教育我们仁、礼、中庸;佛家教育我们“禅”的道理等。可见,中华的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许这就是它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除此之外,我们古人所发明的文言文也是炎黄子孙智慧的体现。文言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它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没有文言文,古中国的文化也就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一样在这世界销声匿迹。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文言文。

学习茶文化,一些历史人物也是不可忽略的。被称为茶圣的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发展的经典浓缩。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直为世人所赞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同样是一本经典之作,但是他却为此而成为亡国之君(注: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宋徽宗并非仅仅是因为爱茶而亡国),最后尸寒他乡。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切勿玩物丧志。

学习茶文化确实让人受益良多。上这样的课,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把一周以来学习和工作所积累的压力和烦恼在这里侧地地消除,那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接受良好文化的教育来改变人生。在课堂上老师说过每一天都有四个季节,从早晨3点到9点是一天的春季。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季节,在梦幻中度过。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我也不再放过那充满清新的空气,生机勃勃的早晨了。每天天一亮我就起床。当我走出门口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原来小鸟们比我起得更早。它们在“春天”的气息里欢歌笑舞,声音是那样的悦耳,仿佛走进了一片原始深林里,让我感觉到久违了的大自然。这样的日子我更是充满活力,生活变得更快乐,更充实。

说到久违的大自然,我们确实是久违了。现在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对自然的道德几乎早已丧失殆尽了,老师也说过如今的环保都是做表面文章,只是把烟囱建高一点而已,环保最重要的还是人心。我是学习环境科学的,我也开始意识到科技并不能彻底地改善环境。其实要改造的并不是自然,自然并没有问题,而真正要“改造”的是人心。经过探索,我认为只有具体的科学与哲学、思想道德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为此,现在我除了学习专业文化外我也开始了思想道德与哲学的研究。

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的母亲不喝茶但也会炒茶。每当老师讲到茶叶的加工里面的每一个步骤我都会想起我和母亲一起采茶炒茶的情景。相互对比,我发现从未受过正式教育的母亲同样可以在每一个步骤里做好。她炒出的茶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喝。同样我们也会拿自家的茶来招待客人。我们镇的人一直都被称作是对待客人最热情的人,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都带着一颗爱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吧。

时光冉冉,一学期匆匆而过,而有的人,有的声音却永远留在了心中。当我还在迷茫中,还在痛苦中挣扎,在虚度年华的时候是我的老师唤醒了我,让我找到真理,找到方向。我的老师,我的课堂,我的笔记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发着我奋发向上,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

下载中华茶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茶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文化

    第一课时华夏茶史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3、感受......

    茶文化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

    茶文化

    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高端论坛一、 前言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全球。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

    中华茶文化少儿传承班教学建议及组织形式

    中华茶文化少儿传承班教学建议 一、 初级班 组织形式:以班为单位。 授课时间:每班每周1课时。 授课地点:各小学 每期学员人数:以每班实际人数为准。 学员年龄:(3-5年级)9-11岁学龄......

    中华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

    《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茶文化》这个课程。在这个课程里,卢老师分别讲授了(1)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2)茶叶的分类与加工、(3)茶与健康、(4)茶叶的品质评定、(5)茶的品饮艺术、(6)中......

    茶文化有感

    中国茶文化有感 “阅遍人间笑浮华,莫若细品一杯茶”。茶道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品品茶,论论道,会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由......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