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中学生视力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中小学生视力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11.10
引言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
如今中学生的健康问题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心理上的健康问题已经日渐突出,人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日渐增强,但是,一直以来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日益复杂严峻,我们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视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大问题了。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者近千万人,尤其是在青少年儿童中的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也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也必须为我们所关注。
就在近十年内,我们普通老百姓都能非常明显地发现“四眼”大军的队伍已经迅速壮大,而且速度惊人,更为严重的是,“入伍”成员的年龄日渐降低,近视程度也程上升趋势,小学生中戴眼镜的比率已经很高了,而且高度近视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加紧关注,否则人类将难以阻挡这群大军的放肆“进攻”。我小的时候不知道戴眼镜是为什么,也不是经常能看见戴眼镜儿的人,只有在电视上看到多一点,还有在学校的一些老师也会带近视眼镜,所以在我头脑中留下的一个印象就是戴眼镜的人就是非常有学问的的人,他们戴上眼镜就显得社会地位都跟人不一样,所以我很小的时候也说,长大以后我也要戴眼镜。但现在,我很想说要是不用戴眼镜那该多好!
为什么说视力问题是个大问题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眼睛一旦受到损害视力下降就不可能正常恢复,即使现代科技发达能手术治疗近视,但手术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且手术对人体或多或少有所损害,严重的还会引起并发症等等。其次,我想戴眼镜的人,无论戴的是有形的眼镜还是隐形的眼镜,绝大部分都会觉得戴眼镜是一件很负累的事,尤其是以前戴厚厚的玻璃片眼镜,本来可以轻轻松松自自在在的,现在自己的鼻梁应该是最遭罪的了。戴眼镜也很不方便。当我们上体育课跑步或者打球时,眼镜就随时面临变形和粉身碎骨的危险;我们运动流汗后,就会感觉到眼镜着实是一个负担。第三,眼睛近视会影响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许多方面,比如军人、潜水员等许多职业是有视力条件限制的,配眼镜还需要花费不少不必要的金钱。另外,因为眼镜镜片破碎或者戴隐形眼镜烧烤等而发生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引起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
主要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
一、先天因素
眼科专家称,先天近视主要是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绝大部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
二、后天因素
后天因素又可分为个人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原因
个人原因主要是指个人不良习惯:
(1)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电脑,玩手机玩游戏;
(2)读书看电视、看电脑和使用手机时眼睛与书本或者屏幕的距离太近,坐姿和拿书的姿势不正确;
(3)在不合适的条件下看书写作业,如躺在床上看书,在运动的车上看书,微弱的灯光或者强烈的阳光下看书,趴在桌上写作业,边走路边看书或者边吃饭边看书等等;
(4)不注意用眼卫生,经常用手揉搓眼睛,使用一些药物或者其他物品刺激眼睛;
(5)不注意合理安排作息和规律健康的饮食。长时间定视使眼睛不得休息、熬夜等也会导致眼镜受到损害,从而导致视力下降;从营养体质学上看,微量元素镉、锶和锌等的缺乏和体质的薄弱也也是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学生挑食、偏食的毛病引起身体所需的对视力健康有益的维生素A、锌元素等的缺乏从而引起视力下降;
(6)戴隐形眼镜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隐形的伤害,而且不可修复;
(7)另外,中小学生自己的对如何预防近视和保护视力的意识淡薄,对视力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不认真做眼保健操,养成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和不正确的姿势,从而导致学生的视力下降速度增加。
外部原因
事实上,外部因素与个人原因是密切相关的。
(1)知道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地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许多年就已经开始呼吁的所谓的减负行动仍旧没有成效,相反,孩子们的负担还越来越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很严重,因此,这里的学生一周要上6天半课,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10小时是普遍现象(正课7节,早晚自习4~5节),毕业班的学习负担更重。如此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势必导致眼球和眼部肌肉定型,从而逐渐失去灵活性而引起视力逐渐下降。
(2)一些学校或者家里提供给学生的桌椅尺寸不配套,或者桌椅的高度与学生的身高不相适应,以及某些书本上的字体也越来越小,结果使有限的物质条件成了导致学生近距离看书,甚至趴着看书、做作业等不良习惯的部分诱因。
(3)当然还有些外事故,如用药不适等病理原因,造成眼睛伤害而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4)还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如父母虐待孩子、夫妻经常吵架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简析解决措施:
总体来说,个人因素是造成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应该对防治视力下降负主要责任。先天因素我们不能改变,但正确的姿势,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合格的运动锻炼和眼保健操都有利于保证视力正常发展,是个人能够做到的。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多方面入手,有意识培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情舒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2.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1、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2、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
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点心理学,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和理解,关心子女的思维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校还要多与校外社会部门沟通,割断学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由于网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品格培养,有些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心理疏导、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现实教学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更有严重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综合分析各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笔者认为,造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造成中学生健康问题。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现实的数值,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抱着“学优则品优”的错误观念,把育人的工作放到了第二位。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某些学校的评价体制过于片面,还是以成绩定高下,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感。这方面的问题,个别学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由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原因,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班级生活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低落,悲观厌学。
2、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上幼儿园开始,有的家长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要不然你在将来的社会中无法生存。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除了要学会课内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提高班,或是各种艺术培训,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长久以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部分中学生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断向自己施压。疲惫麻木的状况下,又往往造成成绩不理想,进而形成学习行为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差,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3、升学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中考和高考存在着一定的淘汰率,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学习现实,必然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只能随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这种情况,必然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升学压力过大、临考恐惧,从而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情绪波动。
(二)不能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打交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各种人物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学生从儿童时期处处依赖父母家人的指导,到学会独立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固的人际交往圈,这项能力的形成相当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他们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对待自我方面,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善于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是,中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这种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起到人生的向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评价机制上,单纯的“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部分教师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造成了个别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悲观失望,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教师冷淡,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2、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认同感。中学生脱离了“心理断乳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父母、老师等长辈诉说(代沟问题),往往愿意和同龄人诉说,希望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支持。由于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自私、偏执等因素,再加上学校管理的调班分级,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从而导致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产生。
3、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忙碌于工作,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孩子生活在婚姻重组的家庭中,关系难以处理„„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愤怒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三)特殊的成长过程,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对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评价。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经验,再加之相应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不及时,导致中学生出现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封闭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善于对外界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较为敏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愿意与别人过多的进行交流。这种自我心理情绪的压制,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易感。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流于表面,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偏颇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蒙蔽学生的眼睛。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中学生消极、任性等思想情绪的产生。
2、情绪具有不稳定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以主观性为主,做事情具有情绪化,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力,情绪易变,对周围事物敏感(特别是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中学生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3、异性交往中的迷茫。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
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4、经受不住打击。花一样的季节,中学生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他们的某种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催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向前奋斗;反之,青少年的持续追求得不到心理满足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焦虑、失败感、自我否定、颓丧、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也随之而来。人生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多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注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打造。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人——打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处在第二位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
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及时与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好多可以借鉴。例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语文课中的表情朗读、背诵,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细致、周到、耐心的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一部分班主任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指导技能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新环境、新情况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转变工作方法。
注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成才观念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学生的人生作出规划。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实现。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惜高投入,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为的是将来子女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高期望值,给学生带来极大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就要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家长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规律:学生能否有理想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改变因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学生高焦虑、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资料:
1.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张厚粲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
第四篇: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徐亚兰邮编:221400
摘要: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学文化打基础的黄金时代,处在生理、心理、思想尚未成熟时期的中学生不宜早恋。因为早恋必然分散精力,消磨大量宝贵时间,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及对策的探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正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理智把握情感走出早恋的误区。更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以学业为重,致力于学习,珍惜青春,顺利度过多梦的花季。
关键词:中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的原因早恋问题的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八年级新教材上册(人教版)中的“男生.女生”讲的是异性同学交往问题,当我在课堂上讲这节内容的时候,发现有个别同学发出怪叫声,而提到“早恋”这个词时,发现全班同学又鸦雀无声了。我知道这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好奇又敏感的话题。初中生的早恋问题也是一个让家长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尽管人们一再命令孩子不许谈恋爱,但谈恋爱的孩子却职野火春风,屡禁不止,甚至有愈禁愈烈之势。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一谈本人的肤浅认识。
一、初中生早恋的原因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之情。这些都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但要把男女生正常交往和谈恋爱区别开来,也就是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滑向早恋的边缘,初中生早恋的原因复杂,多见于单亲家庭。产生早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现在社会上的影视、书刊过多地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和情爱的东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
2、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早熟,而相应的性教育又跟不上。
3、现在的少数青少年缺乏责任心,他们把恋爱甚至两性关系当作好玩,从没想过为对方负责。某中学一名男生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初一开始谈对象,已经一年多了,我是谈着玩,没想过将来要娶她过一辈子。”
4、虚荣心作怪。有的学生看别人谈恋爱,怕自己不谈被人看不起。有的甚至以谈恋爱为荣。作为炫耀的资本。
5、现行教育制度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随着极大的压力,因此想找个自己爱慕的异性朋友倾诉心中的苦闷。
6、一些孩子的我父母离异或工作繁忙,使得孩子缺乏感情寄托。因此到异性那儿寻找安慰。
7、本业是男女生正常交往,但被别人说三道四,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都认为是谈恋爱,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此外,教育方式不当也成为早恋的“催化剂”。
二、初中生对早恋的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所任教的六个班进行问卷调查(不记名),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为早恋有利有弊(这样的观点占大多数)。“利”是有助于学生加强结异性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扩大交往范围等等;“弊”是影响学习,带来一些心理负担,处理的好,利大于弊;处理的不好,弊大于利。绝大多数学生呼吁老师和家长理解他们,不要满口大道理,强行禁止。
2、高呼早恋无罪(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写道:“想爱就去爱吧,只要不影响伟大的理想就行”。
3、完全反对的也有一些人。有的学生说:“我建议中学生最好不要早恋,尽可能地控制自己,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这样对你的将来是有很大帮助的。当你到了恋爱的年龄,那时不会有任何的约束,那时的恋爱是最幸福的”。
看着学生的肺腑之言,我的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学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颓废,也不是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成熟,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引导,而不是训斥和强硬的制约,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善解人意的父母和一个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而这些是老师无能为力的,但他们可以在理性和情感上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针对一些学生的混乱思想,我讲了英国和美国等一些比较开放国家存在的“少女妈妈”问题,指出早恋和过早的两性接触不仅是个人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最后我说:“大家都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家庭的和睦,组成家庭和维
系家庭的是爱情,爱情并不仅是两情相悦,爱情的真蒂是责任、信任、理解和忠诚,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为他的一生幸福负责。那么,你就可掂量掂量,你有没有能力给他幸福,如果没有而奢谈爱情,那就是游戏,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学生们陷入了深思。
我知道一次讲话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男孩和女孩受人欢迎”,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现时也按照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从学生的讨论结果看,他们普遍看重的还是正直、勇敢、开朗、真诚等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对待学生早恋的策略
1、早发现早关注早解决,让中学生的早恋止步于萌芽,避免早恋的危害。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性早熟。作为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接触,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一旦发现学生有早恋的苗头,就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从真诚关爱帮助角度耐心劝说,使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早恋危害,理智把握情感,把握青春,告别早恋,致力于学习。对学生早恋真正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例如:我所教的八(二)班上有位女生是政治课代表,长的高挑漂亮,最近,上课总是心神不定,并且爱好打扮,仔细观察并了解同学,发现她和班上高大帅气体育委员谈恋爱。我主动找他们谈心,使他们转变思想,以学业为重,对自己情感做出理智负责选择,避免早恋危害。
2:开展以“中学生早恋利与弊”为主题课堂研讨活动,让学生学会理智地把握情感、把握青春。
在讲到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男生.女生”这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早恋利与弊”研讨活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看法,并谈感悟、体会。在学生讨论、争辩活动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学生不宜谈恋爱,早恋弊多利少。因为,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学文化打基础的黄金时代,处在生理、心理、思想尚未成熟时期的中学生不宜早恋。因为早恋必然分散精力,消磨大量宝贵时间,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适时引导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让学生学会理智地把握情感、把握青春。顺利度过青春期。
3、举办“青春期卫生知识”讲座,并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中学生是性觉醒和成熟期,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和好奇心,少数青少年出现早恋现象。作为教师应当把青春期的卫生知识交给男女青少年,以消除他们对异性好奇和神秘感。并适时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并通过文体小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等有益的活动来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鼓励男女生进行正常、健康交往,建立纯洁友谊,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好少年。
4、如果早恋现象已不可避免,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该耐心加以疏导,一定要注意只能疏,就像大禹治水,也是这个道理。
我还记得大约三十年前我上初二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化名小A)与外地转来的一名男生产生了恋情,他们单独交往,亲密接触的事情被人发现后,迅速在学校传开,并且有好事者给他们起了个不雅的绰号。女生们(当然也包括我)知道后,对小A唯恐避之不及,不管是原来和她要好的,还是和她不要好的,统统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她,就连下课上厕所也不愿与小A同行。当时的我们把早恋看成了洪水猛兽,现在想起来她那乞求的眼神,还历历在目。可想而知,在那样的环境中,小A是多么的孤单和无助,这时家长和老师也没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件事对小A的打击很大。听别的同学说,后来,小A干脆破罐破摔了。每想起这件事,我就感到很内疚,当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如果说当时作为孩子的我们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就不要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了。
家长和老师都要认识到,早恋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早恋的学生也不是坏学生。早恋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不好。
5、在发现了学生异性交往的反常现象后,一定要冷静对待,摸情事实真相,以免伤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一般来说,初中生早恋行为目的并不明确,他们的相恋只是真实感情的体现,不带有任何功利思想。他们的行为方式比较隐蔽,具有共同话题的语言很多,很少有超常的性行为。教师、家长们不必谈虎色变,中学生的早恋过程本身往往就充满了矛盾,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既愉快又痛苦。中学生的早恋过程比较短促,少则两天,多则也不超过两年。中学生早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往往是,女生喜欢比自己大的男生。如果早恋发生在同龄的同一个班级之间,往往也是女生起的作用较大。因为同龄的男生只是同龄女生的“心理小弟弟”,因此,做好女生的工作是解决初中生早恋问题的重点。
我在担任初二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名叫小强的男生,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特别爱帮助人,而女生小菲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小强,小强也很乐意帮她解答,时间长了,小菲对小强产生了好感,并且给小强写了一封情书,信中表达了对小强的爱慕之情,小强为之心动,从此两个人沉迷于“爱河”,不能自拔。他们几乎形影不离,班上活动也很少参加,学习也静不下心来,特别是发生了误会时,彼此更是心绪不宁,两个人的成绩直线下降。我发现这种情况后,特别着急,怎么办呢?是告诉家长,还是硬性拆散,这些方法都不可取。那样的话,势必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事情很有可能朝与我们愿望的相反方向发展,要想解决这件事,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要冷静、要注意引导。
我先找小菲谈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旁敲侧击,问小菲:“我想向你了解一下班上的情况,我们班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有没有哪位同学有异常表现?”小菲也和我说了一些班上的事,但就不触及敏感话题。我又问:“班上有没有谈恋爱的现象?”小菲佯装平静的说:“不知道,可能没有吧。”我叫小菲回去注意观察一下,如果有,就告诉老师。
这样过了几天,小菲也没有主动找我。我又一次把小菲叫到跟前,这次我单刀直入地问:“小菲,有人说你和小强在谈恋爱,你怎么看?”小菲头一低,说:“老师,这怎么可能!”看来她不会轻易说出事实的真相,沉默了一下,我真诚地对小菲说:“老师在这里以人格向你保证,绝不会告诉任何人,当然也包括你的家长。你已经看到了,你的成绩在开始下滑。老师也是过来人,对这些事情很明白,也很理解,但不能让这种感情进一步发展下去。”这样一说,小菲打消了顾虑,也可能被老师的诚心感动,就把和小强相处的前前后后,甚至包括一些细节都告诉了我,我也给她讲了一些早恋的危害,如心理不够成熟,影响学业,给双方带来心灵伤害等等。
第二次谈话后,发现小菲有了一些变化,但还是不明显,我又找了一个办公室没有其他老师的机会,又一次把小菲叫到了跟前,对她说:“有人作过跟踪调查,发现早恋者婚姻的成功率极低,为了这种没有未来的爱去耗费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不是太可惜了。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小强现在的成绩虽然下降了,但小强很聪明,基础特别好,只要使使劲,考重点高中肯定没问题,而你如果把心思用在这上面,荒废了学业,连高中都考不上,想一想,你们的感情还会有结果吗?”小菲觉得我讲得很在理,信服地点了点头。抽时间我又找小强谈了两次
话,从那以后,他们两人有了较大的变化,上课时注意力也集中了,他们也不像原来那样形影不离了。发现他们有进步,我又及时给予鼓励,最后他们都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
总之,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是个体学生与家庭、学校生活、社会风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特定时期(青春期—第二性特征发育及逐渐成熟的时期)的普遍性,只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用爱心呵护,热情而又耐心的引导,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能较好地解决初中
第五篇: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乐二中
李节本
自上期接班以来,我发现本班学生的偷窃行为屡见不鲜:学生李某从同学家里偷得手机一部、现金若干,与同学丁某、薛某分脏;学生叶某从班长书包里偷走班级经费80元;学生王某偷走同学高某伙食费100元……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不仅仅给个人、家庭和学校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易使学生因小偷而成大偷,进而导致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的恶化。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本班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学者、专家探索防范中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防范于未然。
一.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
1、主观原因
①逆反心理
即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及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②妒忌心理
妒忌历来被人称为“心灵的肿瘤”,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它的主要特征是将他人的优点视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愤怒。于是,采取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以求心理上的慰藉,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发地产生这种不良心里情绪。看到别的同学有的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有的常常穿名牌服装等等,总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于是走上偷窃的道路,从一元、五元至十无、五十元,越偷越大。
③捉弄心理
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做法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只贪图一时之痛快。因此,出于捉弄别人的心态,会做出一些偷盗的行为。比如我班有位学生将同学的数学课本偷走,丢在学校外的臭水沟里,别的班级也出现过把学生的语文书偷了扔进厕所里等现象。当进一步询问其偷盗的目的时,学生袒露他们的心态:看别人找不到书时难过,着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玩,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这些学生是为了追求快感而去偷窃,他们非常乐于享受偷窃过程的刺激,看到别人焦头烂额寻找丢失的财物更感到无比的兴奋。
④炫耀心理 中学生爱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如学生郑某为充老大,把自家商店里的1200元钱偷出,请同学玩游戏、吃大餐。曾把舅公的瓦片掀掉,潜入室内,偷出金项链变卖;曾到店中偷钱、零食、香烟……看到家人为失窃而心痛,为他的偷窃而伤心时,他却象没事人一样,甚至还沾沾自喜。
⑤攀比心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零花钱日益增多,买零食、买玩具、上网、打游戏机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家庭条件不一样,有些学生条件不怎么样,因而文具比同学少,零食难得吃,游戏用具几乎没有。看到其他同学拥有漂亮的玩具、名牌的衣服和高档的学习用品时,他就会产生攀比心理,但条件不允许,于是或者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或者想办法弄钱去买,进而就产生了盗窃的想法。也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喜欢到网吧等消费场所玩,但条件缺乏,于是乎,偷窃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学生丁某,因为玩游戏上瘾,偷偷地把妈妈两个月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请同学打台球、上网、玩游戏。
2、客观原因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条件、学识、观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不一样。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督导乏力;有些则是粗暴教育,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有些家长对子女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有些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成长,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在班里、学校里是否居前。还有家长外出务工、单亲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有个别家长本身就品行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如邻班就有这么一位家长,儿子偷窃不仅不批评,还跟儿子一起享用儿子偷窃来的财物,并帮助隐瞒事情的真相,这样家庭出来的学生当然很难会以偷盗为耻。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大,各种知识、文化激荡、充斥校园,学校难以脱离社会而成为一个真空场。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随处可见,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在校的学生。如聚众赌博、参与“六合彩”非法赌博活动等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互联网、通讯等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进步带来契机的同时,也经常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事物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少数同学非常乐于模仿从这些渠道学到的各种奇异行为,当然也包括偷窃的行为。
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问题学生便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抵制行为,甚至采取偷盗来对抗老师。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偷窃行为的教育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做老师的莫需管闲事,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更有以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教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二、中学生偷窃行为对策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登门造访,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召集有此类行为的个别学生家长,汇报学生表现,了解家教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必要时可共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还可以电话联系等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这样做,一来能够双管齐下,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也有利于提醒家长注意教子方法,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平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避免孩子有更多偷窃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铺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中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切的期望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
①坚持正面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我的教学中,曾有学生张某,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情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让他觉得我心中有他、关心他。与他相遇时,我会经常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有哪一方面有进步,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让他觉 3 得做坏事的他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张某克服了偷窃的劣习,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②提高师德水平,树立良好典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典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
③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习惯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砺,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如针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我是社会的好公民”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借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团队活动,既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④深入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训练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厌恶他,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对于偷东西的学生,教师应细心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对策。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复杂化,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进一步增多,心理素质有待于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学科成绩,轻整体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有许多思想症结,不良习惯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纠正。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开设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负责解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纠正的问题。也可尝试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布置学生写周记时,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写写《我的心理话》。《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思。而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养成偷窃习惯的原因,以多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于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3、依托社会资源,共护心理健康长成
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杜绝超前消费。在我班,留守学生俱乐部辅导老师和结对“留守父母”已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偷盗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我们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在学生中扎实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了分析点评,指出危害所在,力争把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中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努力和重视,中学生的偷窃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学生将朝着健康的、诚实的心灵之路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