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词

时间:2019-05-15 07: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名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名词》。

第一篇:文学名词

名词解释

1、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

“词别是一家” 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 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

2、小品文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3、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4、诸宫调

诸宫调 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5、拟话本

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6、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早在北宋末年已开始在江浙等地域流行,当时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一种与北杂剧体制

1有明显不同的综合性表演体系

7、《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8、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9、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

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

简答题

1、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的贡献

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 ⑴丰富了词调,两宋词坛上他创用词调最多,现存213首用了133种词调;而宋代所用880多个词调,有100多调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

⑵大力创作慢词,共87调、125首,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文人词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开拓了词的内容,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

3、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将民间词和文人词二个系统结合起来,因而雅俗共赏。俗者以口语入词,雅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因其通俗故能流行于天下,因其协律故能雅致。多用口语如“恁”、“怎”、“伊”、“阿谁”等。如早年写的《定**》。

2、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

一、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二、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三、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3、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张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wu)。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利禄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fu)思想的进步性。

众所周知,作为词采派的代表人物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是不缺乏美的,《长亭送别》一折是《西厢记》中从融情到别情的转折点,是情感碰撞的灿烂之处,焉能不美?

首先是人物美。《西厢记》中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无论是张生的钟情美,莺莺的深情美,还是红娘的热情美,都情深意笃,感人肺腑,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其次是语言美。《西厢记》全剧都清词丽语,《长亭送别》焉能不美?

最后是意境美。《送别》一折,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抱头痛苦,有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4、《金瓶梅》中的潘金莲

潘金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人们心目中集多种恶德劣性于一身的淫妇、悍妇、妒妇。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潘金莲确实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反面形象,但从美学悲剧的角度看,她却是中国文学作

品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悲剧精神的形象。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她是淫欲狂与虐待狂,是害人者与受害者,是“千古第一淫妇”

一、外貌美丽: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

二、伎艺突出,伶俐可人,聪慧风趣:善于刺绣,又会一手琵琶。

三、情欲至上,良知泯灭:与西门庆偷奸,为追求情欲的满足,毒死武大。

论述题

1、《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杜丽娘形象:

(1)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比如,《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对父母与老师,也无比孝顺与尊重,所以她显然是淑静温顺的娇小姐。

(2)但是,杜丽娘更是一个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一个敢于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要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少女。①她的爱情生长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因为她出生名门望族,受的是正统的封建教育,礼教束缚她。但即使如此,封建礼教仍然束缚不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的正当天性,所以她仍然坚定地走上了背叛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

(3)可以说,杜丽娘在反抗的道路上的每一个行动都晃动着沉重的精神镣铐,这既表明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的艰难,尤其是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同封建礼教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深刻暴露出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扼杀人性的腐朽本质。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1)汤显祖的《牡丹亭》歌颂杜丽娘为追求理想婚姻所进行的出生入死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反对理学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倾向。

(2)作品歌颂的情,被提到超越生死的高度,它既指男女爱情,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合理的生存需求,因此《牡丹亭》歌颂的情实际上是要人们爱自然、爱人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汤显祖的思想代表了明后期从嘉靖到万历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最高水平。他认为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所以在《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反抗态度是决绝的全情投入的。他们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是为了更好的鼓励观众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激发观众积极昂扬的反抗情怀。作品中带给受压迫人们力量。这种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潮,带有早期人文主义的气息,激发人性的觉醒,于人性中解放个性。

2、陆游的生平,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创作了一万三千多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125-1170)为读书学诗、科举失意、初仕罢归时期。45岁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

第二阶段(1170-1189)为入蜀从军、东归宦游、再遭免职时期。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动罢官;

第三阶段(1190-1210)为退居山阴时期。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

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1.四十五岁之前为初期,此期的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曾几、吕本中的爱国精神和诗法技巧都给他以很大的教益,其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已初步奠定,但视野还不够广阔,同时偏重形式技巧,以“藻绘”为工,尚未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2.四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为中期,是陆诗创作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创作最为辉煌的高峰期。火热的前线生活为诗人的爱国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频繁的迁徙使其眼界和心胸都随之大开,他的诗风逐渐跨越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形成了博大宏肆、雄浑苍劲的主导风格,这是陆游创作中具有本质性的变化。

3.六十六岁至去世为晚期,陆诗的内容和风格较之以前又有所变化。自然风光、田园景物、农村生活成为诗中表现的主题,风格也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但诗人的爱国热情始终不衰,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中期的主导风格。这二十年,诗人写了七千多首诗,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

第二时期他从屈原、“李杜”、苏轼等前贤汲取营养,诗歌境界大开,内容深广,风格宏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

陆游诗歌发生转变的原因

陆游诗风三变:“早年拘泥,中年放肆,晚年平淡”。早年拘泥是涉世未深,眼界尚窄,还不能自立门户;中年放肆,是由于军旅生活和蜀中雄奇山水的激发;晚年平淡则因乡野闲居,生活闲散。

3、《红楼梦》中的比较和映照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对比艺术简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相媲美。,《红楼梦》对比艺术无处不在,是《红楼梦》的大花园里姹紫嫣红、色彩绚丽,不音调,无重复的主要原因。《红楼梦》里即使写丫环,曹雪芹先生仍工笔细描,从细微处刻划她们:晴雯和袭人,一个伶牙俐齿、心地纯真,一个外表贤惠却工于心计,她们互相晖映、互为陪衬。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的。荣府里来了个因母死投靠外祖母的林黛玉,接着就来了个因父丧而投奔姨父母的薛宝钗;一个是“燕瘦”,一个是“环肥”;一个是“聪明清秀”,“伶牙俐齿”而近于“刻簿”的封建阶级叛逆;一个是贤慧“丰泽”“罕言寡语”而近“愚拙”的封建礼数的“淑女”。就人生的遭遇而言,史湘云与林黛玉同样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然史湘云性格豪爽、直言快语;林黛玉多愁善感、心窄多疑。史湘云在丈夫患病甚至死去的境况下,她亦能平平静静的生活;而林黛玉听到宝玉订婚的消息就拒绝进食了。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映照艺术简析

曹雪芹在描述名门望族贾家的盛衰过程里,与作者本人家族的命运变迁极相类似。宝玉和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刻划,映照着富贵繁华的现实背景,充满了优美典雅的诗情画意,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那仪式化的乱哄哄的场景。然而,贯穿于这世俗故事始终的则是另一种存在层次上的提醒,从而使得小说的主题柒上了关于超自然存在的佛教信仰的色彩

而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早已不是秘密。十二金钗的命运,第五章中便见端;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暗示出了宝玉、黛玉、宝钗间悲剧的命运;再如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所点四出戏等等。正如周汝昌老先生说道:“伏脉暗线,使中国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创造,但只有到了曹雪芹笔下,这个中华独擅的手法才发展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的境地”如果就十二曲所用笔法来说,它应该是预示,一种映照。已非一般的伏笔,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让人不仅赞叹曹雪芹构思的巧妙与精细。

第二篇:名词

一、名词:

教学目标:名词的概念

名词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可数名词复数的构成和不可数名词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手段: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名词的概念: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2、名词的分类:专有名词:China, Mike, English, the Great Wall…

普通名词:可数名词(有单、复数之分, 在可数名词单数之

前要用a/an)table, life, tomato…

不可数名词(无复数形式)food, duty, news, knowledge…

3、可数名词复数的构成:

⑴一般情况是在名词后加-s ⑵以s, x, sh, ch结尾的加-es ⑶以辅音字母+ y结尾的,要变y为i再加-es,如:city--family –

以元音字母(Aa ,Ee, Ii, Oo, Uu)+ y结尾的,加-s, 如:boy--⑷以f /fe 结尾的变f/fe为v再加-es,如:half--self--shelf--leaf--knife--wife--life--⑸以o结尾的,只有tomato和potato是加-es,其余的都加-s,如:photo--radio--kilo--zero--zoo--⑹特殊情况:man--woman--policeman--Englishman--Frenchman--但:German--child--foot--tooth--⑺单、复同形:Chinese--Japanese--sheep--⑻形式上是单数,实际上表复数概念:people,police 如:The people / police are working hard.⑼有两种形式的:fish作“鱼”时,可数,其复数是 fish或fishes

作“鱼肉”时,不可数。

⑽复合名词的复数形式:man player--men players,woman doctor--women

doctors,apple tree--apple trees

4、不可数名词:无复数形式,不能与a /an或数词连用,必须用a cup of… , a piece of …, a pair of… , some , much , so much , too much , little , a little , a lot of , lots of…等表数量。如:much work, a little money, two bags of rice…

注:一条裤子 a pair of trousers is … The trousers are …

一双袜子/鞋子 a pair of socks / shoes is … My new shoes are …

一副眼镜 a pair of glasses is … 数杯橘子汁 glasses of oranges 数张纸 pieces of paper 如果这些短语中需要用形容词,形容词应该放在冠词后。a full bottle of milk ten big pieces of paper 如果…of 短语后的名词为可数名词时,必须用复数。

a bag of books a basket of apples a box of pens

5、名词的所有格:

⑴单数名词的所有格:①加 ’s the student’s book

②以s结尾的单词, 加 ’ James’ book ⑵复数名词的所有格:①以s结尾的, 加 ’ the students’ books a few years’ time twenty minutes’ walk

②不以结尾的,加 ’s children’s dolls men’s shoes ⑶以and连接的:①共同拥有,共同一个 ’s Lily and Lucy’s father is

②分别拥有,每个名词后加 ’s Li Lei’s and Jim’s fathers ⑷无生命名词的所有格:①表时间、距离、重量、世界、国家、城镇等的加’s 或 s’

an hour’s walk , ten minutes’ talk , China’s capital ,(in)today’s

newspaper

world’s population

②用of短语。(语序与汉语不一致)

a picture of my family , the classroom of our school ,teachers of Class 1 ⑸双重所有格:a friend of my brother’s a new photo of mine

an old friend of Kate’s some flowers of hers the name of her cat ⑹表“在……办公室”“在……店/家”的名词所有格后面的名词常省去: at the doctor’s in Uncle Wang’s in the teachers

第三篇:名词

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3、社会学: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行为科学

4、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模型与理论不同,虽然这两者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但理论是抽象出事物的材质牲并加以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模型则并不一定抽象出本质特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只抽取事物的某些特征,目的是对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有所帮助。

5、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量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6、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

7、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

8、实验法:研究 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实验法依试验场所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9、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

10、理性的经济人:这是薛恩提出如下假设,1,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2,因为经济性刺激物又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3,感情这东西,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4,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住人们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11、社会人: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发展出了一各对人性的十分不同的观点,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假设: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易于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12、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假设最为贴切,它认为:1,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地避免工作)。2,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对目标,任务地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向往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6,在现代工作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1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14、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5、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16、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17、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促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

18、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19、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20、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21、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22、平衡理论:是由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23、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

24、认知失调: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25、动机: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6、组织承诺: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27、人格特质: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是指人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为方式。

28、、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29、、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等。

30、心理分析论:又称心理动力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31、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32、个性性格类型论:的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等,麦迪在荣格把个性分为内、外向的基础上,还把人由于出生后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高忧虑、低忧虑两个因素考虑在内。

33、气质: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4、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35、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简单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6、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37、首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38、职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的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39、激励: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40、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41、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2、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

43、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状态。

44、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45、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46、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47、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48、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可以是成文的,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49、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称作是一个群体。

50、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51、哥顿法:由哥顿提出的,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先不让讨论者知道,而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如拟人类比、象征人类比、幻想类比等。

52、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3、冲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上把它们统称为“冲突”。

54、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55、领导者:是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和集体,或者说领导者是集权、责、服务为一体的个人或集体(集团)。

56、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体。

50、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57、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58、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9、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60、组织的激励行为:组织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的正确的动机。焕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和创造性,使组织成员在致力于达成个人期望的同时,达成组织目标的各项活动。

61、组织变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本动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62、组织变革的环节:在组织变革中那些对变革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强烈影响的关节点或中心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变革的配套环节。63、组织发展:包括了建立再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商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综合,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

64、工作生活质量:既是一种关于人与组织关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措施。由工会和管理部门共同合作,以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增进参与决策为手段,达到提高生产率和职工满意感的目的的一项根本措施。65、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学习、传播、运用和创新,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和进取精神,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组织的创造能力。

第四篇:文学 古代文论重要名词释答问

古代文论重要名词释答问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论语》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论语》“诗可以怨”说

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 ·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一套。.《毛诗大序》的 “变风”、“变雅”说

“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王充《论衡》的“疾虚妄”说

王充作《论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虚妄”,倡“真美”,也就是说,反对虚伪、虚假的文章作风,提倡文章的真实性。他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这种疾虚妄,务实诚,倡真美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对当时 谶 纬蜂起,怪说布彰的社会风气的勇敢挑战。但是王充却强调得过了头,由此导致了他对文学夸张、想象、虚构手法的反对,这就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暴露了王充思想的局限性。.王充《论衡》的“文为世用”说

王充认为文章应当有为而作,应当有益于世,他说:(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王充所主张的为世用,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其二,“为世用”就是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他说,“周秦之际,诸子并作,皆论他事,不颂主上,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佚文》)。王充主张文章应当“为世用”,对当时皓首穷经之辈,信伪迷真之徒,有着积极的针砭意义。但其中也包含着迂腐片面的看法。.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说

“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是陆机《文赋》里提出来的,他的“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说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的,因而应该讲求文辞的细致精美。而感情的抒发和文辞的精美正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根本特征。而且陆机只讲“缘清”,不讲“情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再加上他又强调“赋体物而浏亮”,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他就都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文学觉醒。.刘勰的“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 “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繁盛时期,作家迭出,作品繁盛。当时比较著名的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这种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后代许多诗人、文论家常标举建安风骨以反对形式主义的柔靡诗风 .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总之,用典用事和拘忌声律都妨害了自然的真美。.钟嵘《诗品》的“风力”(“风骨”)说

钟嵘在《诗品》卷上“宋征士陶潜”条里评陶诗说:“其源出于应璩,有协左思风力。”提出了“风力”说。至于“左思风力”是什么意思,其卷上“左思”条云:“晋记室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公干是建安作家刘桢,“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也正是建安诗歌的特点之一。所以钟嵘《诗品》的“风力”,就是建安风骨。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力”(“风骨”)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钟嵘的“诗有三义”说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钟嵘的“滋味”说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陈子昂的风骨说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陈子昂的“兴寄”说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批评齐梁间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可见,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而不能仅以美丽辞藻炫人耳目。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的壮志情怀和对社会政治的主张、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说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皎然的“取境”说

皎然论诗歌创作主张“取境”之说。“取境”就是指诗人在受到外境的触发时,应该注意外在境象的选取。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在诗人取境时,有易、难两种情况: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这是“取境”之易的情况;有时灵感滞涩,“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取境之易的情性前人(如陆机等)已有论述,取境之难的情况前人则很少触及。.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说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就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说。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抑郁的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白居易的 “为时”、“为事”而作论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像白居易这样大声疾呼主张诗文要有所为而作的诗人是十分少见的。

.司空图的 “思与境偕”说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提出了““思与境偕”说”。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与境偕”中的“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活动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简言之,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司空图的“韵味”说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提出了“韵味”说。他在文章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也就是“韵味”。“韵味”的具体所指,就是他在《与李生论诗书》和其他文章中所强调的诗歌应具有 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就是指好的诗歌所具有丰富的醇美韵味。他的“韵味”说源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并且对后代意境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的 “四外” 说

“四外”说:“四外”说,实际上是“韵味”说的具体所指,包含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1)“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2)“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3)“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换、再现出来。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欧阳修则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钟嵘“托诗以怨”说、韩愈“不平则鸣”说的深入发展。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严羽的“妙悟”说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严羽的 “兴趣”说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对此进行了批评,他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议论、道理、性理。

.张炎的“清空”说

张炎《词源》“清空”一节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什么是“清空”呢?从他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主要指: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词源》推崇姜 夔 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清空,骚雅之作。总而言之,张炎的“清空”主要是指词的自然清新、玲珑透剔的风格。

.张炎的“意趣”说

《词源》设“意趣”一节,文中引录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 夔《暗香》、《疏影》等词,认为“皆清空中有意趣”,又批评周邦彦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提出了 “意趣”的审美要求。从他的论述看,“意趣”当是指词中应该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但意趣有各种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总而言之,张炎的的“意趣”主要是指词中 蕴含着的超逸高远情趣 的意境美。

.谢榛的 “情景适会”说

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情景”;又说情与景要“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相遇融合,做到“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所谓“情景适会”,应该就是诗人的“情”恰好要某种“景”来抒发,而那种“景”也恰能表现诗人的“情”,彼此互为依靠,互为表里,非此无彼,无可替代。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种状态里,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进入“虚静”和“物化”的精神状态,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谢榛的“体、志、气、韵”说

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并说:“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所谓体指体格,属于形式体制方面;志指情志,属于内容方面;而雄浑之气,隽永之韵则属于审美风格方面。

.谢榛的“兴、趣、意、理”说

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说:“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诗家直说》卷二)从他所举的例子看,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言,就是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趣、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说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通的。

.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根据他“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的论述 , 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袁宏道的“性灵”说

明代后期,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盛行,湖北公安人袁宏道等人则倡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的口号,以批评七子派模拟秦汉古文之风,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惟一规定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只有表达真性灵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由于各个时代有不同的面貌,因而反映时代真面貌的诗歌必然,而且应该有变化,所以袁宏道又主张诗歌要“变”,变是真的必然结果。这就批判了复古派的泥古不变的观点,肯定了诗歌的发展变化。袁宏道的“性灵”说对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有一定影响。

.金圣叹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提出了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之论。“以文运事”,“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比较中,金圣叹肯定了小说作品可以,而且应该虚构。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李渔的“立主脑”说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确立“主脑”,就是所谓“立主脑”。他在《闲情偶寄》的《立主脑》一节里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名称)的“主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部“传奇”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王夫之的情景论

王夫之是一位哲学家,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情、景之间有必须的感应关系。他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又说:“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意谓情与景自能互相感应相互融合。结合有三种方式:最高境界是“妙合无限”,结合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其次是“景中情”,即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即在抒情中可以见出形象。情景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

.王夫之的“现量”说

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简言之,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境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就是传统诗论中说的“即兴”。其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自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叶燮的“理、事、情”说

叶燮诗论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之分别。对自然之物而言,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对社会事物而言,理是道理,事指发生的事件,情指人的感情。诗歌虽是抒情的,但不排斥理和事。叶燮认为,“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和而为作者之文章”。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叶燮诗论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在“在我者”(即创作主体)的才、胆、识、力四要素中,识是判断力,包括知性的判断力和审美的判断力两个方面。知性的判断力对客体的理、事、情作出判断。而审美判断力则对“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审美表现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具备了两方面的判断力,主体才具有独立性,不会跟随世人或是古人的脚步亦步亦趋。根据叶燮的论述,才是审美表现力,是将理、事、情“敷而出之”的能力。识与才是体用关系,识为体,才为用,内有识才能表现出才。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也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识明而胆张”,无识也就不可能有胆,无胆就不能有创作的自由,不能有审美表现的自由。只有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胆”(即主体的自信力),才能使创作达到自由之境界。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力的大小影响到才的大小与力度。在主体的四要素中,识处于核心地位。这种以识为核心的主体乃是真正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而正是这个主体构成了诗歌艺术独创性的基础。叶燮认为,“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和而为作者之文章”。

.王土禛的“神韵”说

王土禛继承前人有关“神韵”的诗论和画论思想,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诗的艺术传统,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土禛神韵说的内涵:(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局部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而又不可捉摸。(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清和远,都是指一种超越的精神和情怀,这种精神、情怀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

.沈德潜的“格调”说

明代前后七子推崇盛唐诗,认为盛唐有高古之格,宛亮之调。主张从格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到沈德潜则提出了格调说。什么是他的格调呢?从他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但沈德潜在体裁和音节外,又主张“蕴藉”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他的格调还应该包含有益于教化的内容因素。

.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2)男女之情也是人的真性灵,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是指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

首先,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思想来自他对传统小说的认识。他认为传统小说是:“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各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皆来自传统小说。因而,他的结论是:“故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观点,认为革新小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他对传统小说的否定和抹杀却是片面的。其次,“小说界革命”的思想也来自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小说感化人心作用的分析和认识。梁启超深入分析了小说特有的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 熏、浸、刺、提。因为有这种理论认识,所以为改革群众,必要小说界之革命。

.梁启超的小说“熏、浸、刺、提”说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二曰浸。……三曰刺。……四曰提。……”提出了小说的“熏、浸、刺、提”说。根据他的论述,所谓“熏、浸、刺、提”就是小说特有的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他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从以上引文,可见他强调“意”、“境”二者之重要。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境界”的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五篇:股票证券名词

证券市场运营类术语及名词

1.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

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是指证券市场为资金需求者筹集资金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另一作用是为资金供给

者提供投资对象。

2.证券市场的结构

证券市场的结构是指证券市场的构成及其量的关系。证券市场的结构可以有许多种,但最基本的结构

有两种,即纵向结构关系和横向结构关系。

3.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初级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证券发行市场作为一个抽象的市场,其买卖成交活动并不局限于

一个固定的场所。

4.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次级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流通转让的场所。

5.证券发行人

证券发行人是指为筹措资金而发行债券、股票等证券的政府及其机构、金融机构、公司和企业。证券发行人是证券发行的主体,如果没有证券发行人,证券发行及其后的证券交易就无从展开,证券市场也就

不可能存在。

6.证券投资人

证券投资者是指通过证券而进行投资的各类机构法人喝自然人,他们是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者。证券投资人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各类法人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公益基金和其它投资机构等;个人投资者是指从事证券投资的社会自然人,他们是证券市场最广泛的投资者。

7.证券市场的资本定价功能

证券市场的资本定价功能就是为资本决定价格。证券是资本的存在形式,所以,证券的价格实际上是证券所代表的资本的价格。证券的价格是证券市场上证券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证券市场的运行形成了证券需求者竞争和证券供给者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能产生高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就大,气相应的证券价格就高;反之,证券的价格就低。因此,证券市场是资本的合理定价机制。

8.证券市场的配置功能

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是指通过证券价格引导资本的流动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的功能。在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高低是由该证券所能提供的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来决定的。投资者为了谋求投资的保值与增值,即获得高的预期报酬率,就要对证券发行人经营、财务和财政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就会把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的证券,从而使得社会资金就流向高效的产业部门。这样,证券市场就引导资本流向其能产生高报酬率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使资本产生尽可能高的效率,进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9.证券承销

证券承销是指证券公司代理证券发行人发行证券的行为。它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

10.包销

包销是指证券公司或承销商将发行人发售的证券按照协议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时将售后剩余证券全部自行购入的承销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当实际招募额达不到预定发行额时,剩余部分由承销商全部承购下来,并由承销商承担股票发行风险。包销一般又分为全额包销和余额包销两种。

11.代销

代销是指证券公司或承销商代发行人发售证券,在发行期结束后,将未售出的证券全部退还给发行人的承销方式。在代销方式下,在承销协议规定的承销期结束后,如果投资者实际认购总额低于发行人的预定发行总额,承销商(承销团)将未出售的股票全部退还给发行人。采用代销方式时,股票发行风险由发行

人自行承担。

12.股票发行

股票发行是指符合条件的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募集股份的行为。

13.初次发行

初次发行是指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公开募集股份或已设立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向

中国证监会递交募股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发行。

14.公募增发

公募增发是指上市公司以向社会公开募集方式增资发行股份的行为。

15.配股

配股即配股发行,是增资发行的一种,是指上市公司在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向现有股东提出配股建议,使现有股东可按其所持有股份的比例认购配售股份的行为。

16.转配股

转配股是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的产物。国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弃配股权,将配股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或社会公众,这些法人或社会公众行使相应的配股权时所认购的新股,就是转配股。转配股目前不上市流通。转配股虽然能解决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无力配股的问题。但它造成国家股和法人股在总股本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的状况,长此以往会丧失控股权。同时。转配股产生了目前不能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影响了

投资者认购积极性,带来了股权结构的混乱。

17.承销商的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又称细节调查。承销商的尽职调查事实承销商在股票承销时,以本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对股票发行人及市场有关情况及有关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的核查、验证等专业调查。尽职调查又可分为股票承销前的尽职调查和配股(增发)前的尽职调查。

18.股票发行与上市辅导

股票发行与上市辅导是指由具有主承销商资格的证券公司担任辅导机构,对拟公开发行股票(A、B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规范化培训、辅导与监督。

19.募股文件

股票发行准备阶段的实质性工作是由发行参与人准备招股说明书,以及作为其根据和附件的专业人员的结论性审查意见。这些文件统称为募股文件。

20.招股(配股)说明书

招股(配股)说明书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时就发行中的有关事项向公众作出披露,并向特定或非特定投资人提出购买或销售其股票的要约文件。公司发售新股必须制作招股说明书,如果是初次发行,一般称为招股说明书,如果是采用配股的方式发行新股,则称为配股说明书。

21.招股说明书概要

招股说明书概要是对招股说明书内容的概括,一般约1万字,由发行人编制,随招股说明书一起报送批准后,在承销期开始前2至5个工作日,在至少一种由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及发行人选择的其他报刊上刊登,供公众投资者参考的关于发行事项的信息披露法律文件。招股说明书概要应简要提供招股说明

书的主要内容,但不得误导投资者。

22.招股意向书

招股意向书是上市公司在公募增发境内上市内资(A股)时编制的申报材料的必备文件。招股意向书由封

面、目录、附录、备查文件等五部分组成。

23.资产评估报告

资产评估报告是评估机构完成评估工作后出具的具有公正性的结论报告。该报告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

门或有关主管部门确认后生效。

24.法律意见书

法律意见书是律师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准备阶段审查工作依法作出的结论性意见。

25.律师工作报告

律师工作报告是对公司发行准备阶段律师的工作过程,法律意见书所涉及的事实及其发展过程,每一法律意见所依据的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作出的详尽、完整的阐述,并就疑难问题展开的讨论和说明。

26.验证笔录

验证笔录是发行人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文件之一,是主承销律师对招股说明书所述内容进行验证的记录。制作验证笔录的目的在于保证招股说明书的真实性、准确性。验证笔录的结构由重要信息、依据或确认、确认人三部分构成。重要信息是指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确认人为发行人的董事(筹委会成员)、主承销商及其他与发行、上市有关的中介机构。

27.辅导报告

辅导报告是证券经营机构对发行公司辅导工作结束后就辅导情况、效果及意见向有关主管单位出具的书面报告。

28.股票发行的审核制度

股票发行的审核制度就是我国实行的对股票公开发行的审核制度。即实行发行人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标准格式》制作申请文件,经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后,由

主承销商推荐并向中国证监会申报的审核制度。

29.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

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下设机构,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

30.承销

所谓承销就是将股票销售业务委托给专门的股票承销机构销售。按照发行风险的承担、所筹资金的划拨及手续费高低等因素划分,承销方式有包销和代销两种。

31.包销

股票发行的包销是指证券公司将发行人的证券按照协议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时将售后剩余证券全部自行购入的承销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当实际招募额达不到预定发行额时,剩余部分由承销商全部承购下来,并由承销商承担股票发行风险。包销一般又分为全额包销和余额包销两种。

32.全额包销

全额包销是指由承销商(承销团)先全额购买发行人该次发行的股票,然后再向投资者发售。全额包销的承销商承担全部发行风险,可以保证发行人及时得到所需资金。这种发行方式可以保证发行人及时得到

所需的资金。

33.余额包销

余额包销,也称助销,是指承销商(承销团)按照规定的发行额和发行条件,在约定期限内向投资者发售股票,到销售截止日,如投资者实际认购总额低于预定发行总额,未售出的股票由承销商负责,并按约定时间向发行人支付全部证券款项。余额包销的承销商要承担部分发行风险。

34.代销

代销是指证券公司代发行人发售证券,在承销期结束时,将未售出的证券全部退还给发行人的承销方式。在代销方式下,在承销协议规定的承销期结束后,如果投资者实际认购总额低于发行人的预定发行总额,承销商(承销团)将未出售的证券全部退还给发行人。采用代销方式时,证券发行风险由发行人自行承

担。

35.承销协议

承销协议是证券发行人就其所发行的证券的承销事宜与证券承销商签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6.承销团协议

承销团协议是指组织承销团的主承销商与其他承销团成员就承销事项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文

件,又称分销协议。

37.网上定价、竞价股票发行方式

网上定价、竞价股票发行方式是指主承销商利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由主承销商作为唯一的“卖方”,投资者在公布的期间内,按现行委托买入股票的方式进行股票申购的股票发行方式。

38.法人配售股票发行方式

法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成为战略投资者;一类是与发行公司无紧密联系的法人,称为一般法人。法人配售就是股票发行公司专门向这两类法人出售股票的股票发行方式,它需事先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发行方案,经核准后方可实施。

39.认购证方式

认购证方式又称认购证抽签发行方式,是指承销商在招募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售股票认购申请表,投资者申请并购买认购证,承销商以公开抽签方式确认中签号,持中签申请认购表的投资者认股缴款的发行方式。

40.储蓄存单方式

储蓄存单方式是指通过发行储蓄存单抽签决定认股者的发行方式。承销商在招募期内通过指定银行机构无限量地向社会投资者发售专项定期定额存单,并根据存单的发售数量、公开摇号抽签方式决定中签者的发行方式

41.全额预缴、比例配售

全额预缴、比例配售是指投资者在规定申购时间内,将全部申购款存入主承销商在收款银行设立的专户中,申购结束后全部冻结,对到帐资金进行验资和确定有效申购后,根据股票发行量和申购总量计算配售比例,进行股票配售的发行方式。这种发行方式又分为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余款即退和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余款转存两种。

42.协商定价法

根据我过《证券法》的规定,股票的发行价格由发行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并报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人应当参考经营业绩、净资产、发展潜力、发行数量、行业特点、股市状态,提供定价发行报告,说明确定发行价格的依据。这种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方法称为协商定价法。

43.市盈率定价法

通过市盈率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方法称为市盈率

44.完全摊薄法

它是确定每股税后利润的两种方法之一,即用发行当年预测全部利润除以总股本,直接得出每股税后

利润。

45.竞价确定法

竞价确定法是指投资者在指定时间内通过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网络,以不低于发行底价的价格并按限购比例或数量进行认购委托。申购期满后,由交易场所的交易系统将所有有效申购按照价格优先、同价位申报时间优先的原则,将投资者的认购委托由高价位向低价位排队,并由高价位到低价位累计有效认购数量,当累计数量恰好达到或超过本次发行数量的价格即为本次发行的价格。

46.净资产倍率法

净资产倍率法又称资产净值法,是指通过资产评估和相关会计手段确定发行人拟募股资产的每股净资产值,然后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将每股净资产值乘以一定的倍率,以此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方法。其公式

是:发行价格=每股净资产值×溢价倍率。

47.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据此计算出公司净现值,并按一定的折扣率折算,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48.股票发行费用

发行费用是指发行公司在筹备和发行股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该费用可在股票发行溢价收入中扣除,主要包括中介机构费、上网费和其他费用。

49.债券发行

债券发行是指发行人以借贷资金为目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投资人要约以发行代表一定债权和兑付条件的债券的法律行为。债券发行是证券发行的重要形式之一。

50.公募债券

公募债券是指向不特定的多数投资者公开募集的债券,它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转让。它与私募债券相对

应。

51.私募债券

私募债券是指向与发行者有特定关系的少数投资者募集的债券,私募债券一般不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

它与公募债券相对应。

52.本国债券

本国债券是指本国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机构在本国国内,以本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它与国

际债券相对应。

53.国际债券

国际债券是与本国债券相对应的债券,它可以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两类。

54.外国债券

外国债券是指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或国际机构在一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该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如武士债券、扬基债券等。55.欧洲债券 欧洲债券是指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或国际机构在一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发行国以外的第三国货币(通常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如欧洲美元债

券、欧洲英镑债券、欧洲马克债券等。

56.债券发行市场的组织形式

债券发行市场的组织形式是指把债券销售出去,从而把参与市场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市场组织方式,分为有形市场方式和无形市场方式两种。有形市场方式是指通过债券交易所这一有形市场的交易系统发行债券;无形市场是指通过债券经营机构柜台这类非特定场所发行债券。

57.债券发行条件

债券发行条件是指债券发行者在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必须考虑的有关因素,包括发行金额、票面金额、期限、偿还方式、票面利率、付息方式、发行价格、发行费用、税收效应以及有无担保等项内容。

58.债券偿还

债券偿还是债券的偿还方式之一,是指用一种到期日更远的债券来替换即将到期的债券,一般是用新

发债券兑换未到期或到期的旧债券。

59.货币偿还

货币偿还是指在偿还时用货币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债券偿还方式。

60.股票偿还

股票偿还是债券偿还形式之一,是指举债公司用本公司的股票来交换债券持有人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61.债券的票面利率

债券的票面利率是指发债人每年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额的比率。

62.债券的付息方式

债券的付息方式是指发行者在债券有效期内,一次或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次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的方式。

63.债券的发行价格

债券的发行价格是指债券投资者认购新发行的债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格,可以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三种。平价发行,即债券的发行价格与面值相等;折价发行,即债券的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发行;

溢价发行,即债券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发行。

64.债券的收益率

债券的收益率是指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占投资总额的比率,其决定因素主要有利率、期限和购买价格。

65.债券的税收效应

债券的税收效应主要是指对债券的收益是否征税,涉及债券的税收有利息预扣税和资本税。

66.利息预扣税

利息预扣税也叫所得税,是支付利息的人在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时预先就扣除债券持有人应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并将此税款集中上缴当地税务部门。

67.资本税

资本税是指出售债券时对卖出价格(或持有到期时偿还价格)与买入价之间的差额收益所征收的资本收

益税。

68.债券发行费用

发行费用是指债券发行者支付给有关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服务机构的各种费用,包括最初费用和期中

费用两种。

69.债券发行金额

债券发行金额是发行债券的面值总额,一般是根据发行人对所需资金的数量、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发行人的偿债能力和信誉、债券的种类以及该种债券对的市场吸收力等各种因素全面衡量后确定的。

70.债券的期限

债券的期限是从债券的计息日起到偿还本息日止的市价称为债券的期限。

71.债券私募发行

债券私募发行是相对于公募而言的,是指向特定的少数投资者发行债券的方式,又称为定向发行或私下发行。这里所指的特定的投资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个人投资者;另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如大的金融机构或是与发行人有密切业务往来关系的企业、公司等。

72.债券公募发行

债券公募发行又称公开发行,是指由承销商组织承销团将债券,向广泛的不特定投资者发行。公募有直接公募与间接公募之分。发行人不通过中介机构,直接向众多投资者公开募集发行债券即为直接公募,而发行人通过中介机构代为向不特定投资者发行债券的方式,即为间接公募。

73.信托证书

信托证书是指规定债券发行人和债权人权利和义务的文件,对它进行分析也是评级机构的评级内容之

一。

74.债券的优先顺序

债券的优先顺序是指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时,法律桑对债权人清偿权利的优先顺序。这种顺序一般有:有抵押的债券、有金融机构担保的债券、设有减债基金的债券和劣后地位的债券。

75.以价格为标的美国式招标

以价格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是指以募满发行额为止中标商各自价格上的中标价作为各中标商的最终中标价,各中标商的认购价格是不同的国债发行方式。

76.以价格为标的荷兰式招标

以价格为标的荷兰招标是指以募满发行额为止所有投标商的最低中标价格作为最后中标价格,全体投

标商的中标价格是单一的国债发行方式。

77.以缴款期为标的的荷兰式招标

以缴款期为标的的荷兰式招标是指以募满发行额为止的中标商的最迟交款日期作为全体中标商的最终交款日期,所有中标商的交款日期是相同的国债发行方式。

78.以缴款期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

以缴款期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是指以募满发行额为止的中标商的各自投标交款日期作为中标商的最终交款日期,各中标商的交款日期是不同的国债发行方式。

79.以收益率为标的的荷兰式招标

以收益率为标的的荷兰式招标是指以募满发行额为止的中标商最高收益率作为全体中标商的最终收益率,所有中标商的认购成本的相同的国债发行方式。

80.以收益率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

以收益率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是指以募满发行额为止的中标商各个价位上的投标收益率作为中标商各自最终中标收益率,每个中标商的收益率是不同的国债发行方式。

81.行政分配方式

行政分配方式是国债发行方式之一,即一部分国债由财政部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省市财政部门,通过行政动员再分配给企业和个人认购;另一部分国债由财政部委托中国人民银行推销给各级银行。

82.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是一种无纸化国债,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格券商、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和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向券商、企业法人及其他投资者来发行。由于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均为无纸化,所以效率高,成本低,交易安全。

83.无记名国债

无记名国债,即实物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面值不等,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发行期内,投资者可直接在销售国债机构的柜台购买。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委托证券公司通过交易系统申购。发行期结束后,实物券持有者可在柜台卖出,也可将实物券交证券交易

所托管,再通过交易系统卖出。

84.凭证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是一种不可上市流通的储蓄型债券,可记名、挂失,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凭证式国债主要由银行承销,各地财政部门和各国债一级自营商也可参与发行。

85.外资股

外资股是指股份公司向外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发行的股票。它是我国股份公司吸收外资的一种方式。包括境内上市外资股和境外上市外资股两类。其中境内上市外资股,又称B股,于200

1年2月19号,向我国境内居民投资者开放。

86.境内上市外资股

境内上市外资股,又称B股,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并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境内上市外资股采取记名股票形式,以人民币标明其面值,以外币认购、交易和结算。2001年2月19号,B股向我国境内居民开放。

87.境外上市外资股

境外上市外资股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发行、由境外投资者以外币认购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境外上市外资股采取记名股票形式,以人民币标明其面值,以外币认购、交易和结

算。

88.超额配售选择权

超额配售选择权,俗称绿鞋,是指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的一项选择权,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市场认购情况,在股票发行上市后的一个月内,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一定比例的股份(通常在15%以内),即主承销商按不超过包销额15%的股份向投资者发售,发行人取得按包销额发售股份所募集的资金,此部

分超额股份的发行,视为该次发行的一部分。

89.外资股发行的尽职调查

外资股发行的尽职调查是指中介机构在企业的协助和配合下,对拟募股企业一切与本次发行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参与者一般是主承销商、国际协调人、律师、会计师和估计师。

来源股市马经)

下载文学名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名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名词

    安全名词解释 1、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宣传动员阶段(3月1日-3月31日) 实施阶段(4月1日-9月25日) 总结阶段(9月26日-10月30日) 2、“六个三”:即“三勤”、“三细”、“三到位”、“三不......

    名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简称“名谓句”,是谓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的句子。 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单独作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用于口语中的肯定句,常用来说明天气、时间、......

    名词小结

    名词小结 ⒈名词的阴阳性,一般以tion结尾的词为阴性,以结尾的词为阳性 例如 ⒉名词的单复数,在法语中名词变复数一般直接加上S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如加x或变成aux等以及以s结尾的......

    购房名词

    购房实用手册——房屋知识 容积率 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容......

    工程造价名词

    发包人 具有工程发包主体资格和支付工程造价款能力的当事人以及该当事人资格的合法继承人。 承包人 被发包人接受的具有工程施工承包主体资格的当事人以及取得该当事人资格......

    珠算名词

    比 分 方 加 托 合 冲 进 扭 还 作 位 身 余 拧 码 和 法 实 挑 挤 差 退 除 珠 框 档 桥 乘 积 借 减 商 梁 隅 提 割 幂 廉 九立 ......

    电力名词

    一次系统,即为供电系统。 二次系统,即为控制、保护一次系统的回路。 二次系统保护一次系统中的设备。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母线、开关柜、线路等。二次系统: 直接生产,......

    申论名词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