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案件执行难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7: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农案件执行难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农案件执行难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涉农案件执行难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及对策

历年来我院受理的各类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为农民的占较大比例,2007年我院共受理执行案701件,其中涉农案件596件,占85%,除以债权凭证形式结案及裁定终结执行外实结238件,未结实数358件。这类案件由于立案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给执行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作为被执行人为农民的案件长期不能执结,越来越困扰法院执行工作。为了

今后更好的开展执行工作,将涉农案件执行难的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自觉履行到期债务的法律观念淡薄。

在2007年来结案中,这类原因引起的有72件占未结案件的20%,这类被执行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思想觉悟不高,缺乏诚信,他们往往置法院生效文书及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不顾,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能拖则拖,能避则避,以拖赖、躲、逃等消极方式对抗执行,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在未结案中,因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而引起的有215件,占60%,从以上数据来看这类原因引起执行难占大多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农民除农忙在家外,平时外出务工,有的举家外迁定居。这种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现象,于国于民都有利,但由于有部分被执行人常年流动,无固定收入,从客观上给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找不到执行对象,执行文书发不出去,找不到可供执行的财产等。此外,在农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使被执行人在家,也没有人指路辩认,使得案件无法执行。

三、对裁判不服导致不愿履行。

在未结案中,这类案件为3件,占1%,由于受举证条件及能力的限制,往往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差距,另还有其它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使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往往会主观的认为生效法律文书裁判不公,自己的主张请求未得到法院的认可,判决确定其履行义务偏重,从而在执行中表现出对法院的怨恨而拒不履行义务。

四、被执行人的债权未得到实现而不愿履行义务。

在未结案件中这类案件为7件,占2%,有的被执行人又是另案的申请人,由于客观原因法院未能执行回来,那么其认为应等其债权实现后再履行债务。

五、被执行人暂无履行能力。

在未结案件中,这类案件为36件,占10%,这类被执行人由于生产、经营不善,家庭生活困难,无财产可供执行,导致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六、申请人风险意识淡薄。

在未结案件中,这类案件为25件,占7%,这类申请人的自身缺乏风险意识、未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认为执行工作就是法院的事,生效法律确定的权利必然能够实现,案件只要申请执行了就只等着到法院拿钱。

针对以上不同的原因,我们在今后的执行实践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对策,做好涉农案件的执行工作:

一、加强法制宣传,坚持思想开导,说服教育,力求被执行人自觉履行。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对那些拖、赖、躲、逃消极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思想工作,讲明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觉履行。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有困难一时难以履行的,可考虑实际情况,召集双方当事人座谈、沟通相互体谅,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从而化解矛盾。

二、加大执行力度,穷尽执行手段,采取强制措施,维护法律尊严。

在对被执行人坚持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拍卖等强制措施,对有能力而逃避履行的,可发动申请人及群众查找线索,利用公安机关户籍、暂住证管理网络及悬赏执行、媒体公开亮相办法,让其无存身之地,必要时应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对恶意拒不履行阻碍执行情节严重的,坚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执行效率。

对内在提高执行效率上做文章,强化管理,落实好绩效考评制度,严肃工作纪律,树立依法、文明、清廉、公正、高效执行的良好形象,提高人民法院的威望和公信力。

第二篇:涉农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难的

涉农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难的

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行政庭 张大巍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指由行政机关作出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被赋予通过行政审判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通过执行非诉执行案件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双重职责。

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行政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强,大量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涌入法院执行领域,对非诉行政案件的审查和执行,已经成为基层法院行政审判的一项重要职能。龙江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民作为被执行人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所占比例大,涉农案件执行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现将我院2006年至2009年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案件受理情况

龙江县人民法院2006年至2009年共受理非诉执行案件251件,其中2006年受理63件,2007年57件,2008年56件,2009年75件。

二、案件呈现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一)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固定

经统计,我院2006年至2009年共受理非诉执行案件中,计生、水务、环保、卫生行政征收及处罚案件占绝大比例,具体分析如下:

1、计生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

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征收社会抚养费申请执行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 四年来分别为,2006年申请执行14件,2007年25件,2008年38件,2009年27件。

原因分析:导致此类案件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被执行人法治观念淡薄,拒不履行义务。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县各级政府多年来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当前“生儿养老”的观念在广大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农村的计生工作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不断加强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计生工作由原来的主要采用政府行政手段管理逐步向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管理转变。对于违反计生政策后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案件,行政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从而促使行政机关更多的选择通过申请法院执行。

2、水务行政征收或处罚案件

2006年水务局申请执行19件,2007年13件,2008年5件,2009年23件。

原因分析:水资源费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是灌区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水资源费的收取特别是农业灌溉水费的收取,一直是灌区的一大难题。不少地方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管理不善、田块大而不平等原因,造成渠道堵塞、截流、下游无水可用的现象,从而使灌区水费难以征收。

3、环保行政处罚案件

2006年环保局申请执行10件,2007年12件,2008年13件,2009年25件。

原因分析: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村从事集体、个体、加工经营的农民和农户越来越多,由于受到法律意识、文化水平、生产资金、技术水平等限制,无环境影响审批手续,擅自进行生产或经营;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噪声等违法行为不在少数。在环保部门加大此类违法行为监管力度的同时,农村个体经营者和农村企业受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4、卫生行政处罚案件

2006年卫生局申请执行案件13件,2007年8件,2008年6件,2009年2件。

原因分析:由于“黑诊所”价格低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有其生存的环境和空间,案件被申请人大多为在农村从事无证行医的乡村医生,因无证行医、销售假药等被卫生行政 管理部门处罚。但是随着近几年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打击非法行医和规范卫生医疗机构职业活动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使此类案件逐渐减少。

三、案件执行基本特点及其情况分析

(一)案件执行的特点

对涉农非诉执行案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案件分布地域广、路途远、道路交通和通讯不便; 第二、被执行人居住松散,外出打工、经商的多,流动性大,居住地点难找,通知、寻找困难;

第三、被执行人往往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收入不固定,财产状况难以掌握,可供执行的财产少,自动履行能力欠缺;

第四、被执行人及其亲属文化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对法院执行抵触情绪大;

第五、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协助执行配合不力,执行工作开展困难。

总之,涉农非诉执行案件的以上特点决定此类案件执行成本高、执行难度大、执行效率低。

(二)案件执行的基本情况

1、案件数量日益增多,种类相对集中。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行政机关的管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数量也日益增多。通过对我院受理的非诉执行案件 进行分类统计,案件绝大部分集中在违反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卫生行政处罚、环保、水务等社会生活和管理热点方面的几类具体行政行为上。

2、案件结案率高,但执行到位率较低。行政非诉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结案率较高,但法院在执行中的执行到位率非常低。从数据中可以反应出大部分行政非诉案件都已经结案,但执行到位率较低,即因大量的程序性终结案件存在,该类主要集中在征收社会抚养费案件上。这样的结果既损害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定性和强制性,也影响了司法权威。

3、被执行人拒执情绪大。一般民事执行案件因有直接的欠债事由和特定的债权人,被执行人的拒执情绪较小,且主要针对债权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则多由被执行人侵害公共利益引发,缺乏特定权利人,被执行人习惯于认为其违法行为没有直接侵犯他人利益,是“可管可不管,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给予处罚和强制执行是执法人员没事找事,所以拒执情绪更大,且矛头多指向执法人员。

四、非诉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一)行政非诉执行申请人——行政机关,对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和可供执行财产情况缺乏了解,是非诉执行案件执行效果不好的一大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提交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而实践中,申请执行人往往没有或不能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方面的材料,或提供的材料无法证明被执行人具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但是,根据《若干解释》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7个条件中,又没有被执行人应当具有履行能力的规定,所以尽管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只要符合立案受理的7个条件,也只好立案受理,裁定准予强制执行,有时一宗案件,执行人员跑好几趟,连被执行人的影子都看不见,很难摸清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和财产状况,导致法院无法执行,结果造成了日益增多的积案。不仅不能起到“执行一案、影响一片”震慑作用,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二)被执行人长期外出务工,下落不明,无财产可供执行。

根据《若干解释》第八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后才能提出申请,所以在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被执行人往往已经人去屋空,下落不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些农民为逃避处罚和债务,便外出打工,一走了之。由于这些被执行人去向不明,流动性又很强,务工地点不稳定,回家时间不固定,无法送达执行裁定书、通知书,也很难找到被执行人和可供执行的 财产。

(三)被执行人态度强硬或生活拮据导致执行难。一是由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涉及被执行人的切身利益,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的可能性本来就较小。有的被执行人采取上访、闹事等过激行为甚至暴力抗法,增加了执行的难度;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甚至抗拒的姿态。二是部分被执行人生活困难,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没有履行能力。如征缴社会抚养费案件,有的超生户本来生活就困难,再让其交纳社会抚养费,确实无力履行,客观上使执行陷入困境。

(四)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处罚或征收标准不一,造成当事人的抵触情绪。

由于各方面原因,行政机关在对行政相对人进行管理和处罚的过程中,处罚、征收的标准不是完全统一的,部分具体行政行为,虽不存在明显的合法性问题,但在行政裁量权范围内,同样情况不同样对待的现象的确存在。此问题在社会抚养费征收中表现比较明显。虽然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是以县计生局的名义作出的,但均是由计生局委托各乡镇政府进行工作的,而征收行为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乡镇之间征收标准不统一。个别乡镇为了自身利益在确定征收额度时,就高不就低,而不是根据违法程度的轻重来确定。计生部门对超生对象征收标准存在差异,造成被执行人对计生行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意见,也有当事人为此对法院执行产生 抵触情绪。

五、解决涉农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解决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使广大农民自觉学法、守法、护法。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若拒不履行,抗拒执行,将依法受到法律追究。

(二)建立行政机关协助法院执行的联动机制。

行政机关应改变非诉行政执行是法院一家唱“独角戏”的认识误区,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联系,为法院非诉行政执行提供必要和有效的人力、物力支持,积极配合法院工作,共同努力降低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难度。

行政强制执行同民事执行案件一样,能否得到执行,执行效果好坏,取决于被执行人的实际履行能力。行政机关将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不是将案件往法院一推了事。行政机关必须提高责任意识,在申请执行前,有针对性对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和可供执行财产情况进行摸底。配合法院做好执行工作,确保执行效果,才能起到“执行一案、影响一片”震慑作用,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法院才能卸掉沉重的包袱,使执行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的轨道。

(三)行政机关要规范自身行政行为,强化司法为民意识,确保司法公正。

解决非诉行政执行难问题,很大程度上还要看行政机关能否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使行政行为既合法、又合理、还及时,从而使行政执法行为树立坚实权威,使行政机关自身获取广泛公信,使行政执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源头上减轻非诉行政执行的重重压力。同时,行政机关也要增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行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和依法行政水平;对行政裁量权要慎重使用,统一征收和处罚标准;行政行为要做到公平、合理、合法,同一事实、同一违法行为同等对待,以争取行政相对人的理解和信赖,促使相对人自觉接受行政管理,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行政执法的社会效果。

(四)加大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农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薄弱,许多农民群众看待问题是 “不计道理,以结果论英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要依法及时对其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措施,对抗拒、阻碍、干预执行的严重违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该 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我们国家法律的尊严,树立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

(五)讲究执行艺术,注意执行方法。

第一,采取以点带面的执行方式。可以在各乡镇或人口聚集的地区,选择一至二件比较典型的案件强制执行,这样,可以起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

第二,选择合适的执行季节进行执行。农民的收入季节性较强,农闲时很多被执行人外出打工,难以寻找,且多数家庭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农忙时,很多被执行人又忙于生产和收割,如采取强制措施,势必影响其生产和收入。选择在收获季节或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执行效果比较好,因这段时间农民的庄稼已收割完毕,外出打工的人员也要带着收入回家过年,这样人也好找,也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第三,采取说服教育与强制执行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村案件的被执行人难找,可供执行的财产少,很多案件都无法一次性执结,因此,在执行中应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要从思想上说服被执行人接受执行。对一些难以一次性执结的案件,要说服被执行人订立履行计划,并督促其按期自动履行,从而减少一案多次执行的麻烦。这样,既节省开支,又可避免强制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那些采取软磨硬抗抗拒执行的人,法院在做说服教育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必须及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并对 在执行中 抗拒、阻碍、干扰执行的人 员严格依法处理,以此打消被执行人逃债的侥幸心理,避免案件久拖不结,真正使农村案件执行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篇:浅析民间案件执行难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间案件执行难原因及对策

当前,法院的执行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执行案件数每年大幅度上升,标的额越来越大;当事人履行能力差,加之有能力拒不履行义务、肆意对抗执行、暴力抗拒执行等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的情况,从而形成“有财产难执行、没财产执行不能”“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的被动局面,结果使执行案件大量积压。可以说,执行难问题不仅成为法院工作的痼疾,而且也成为了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生效的法律文书有相当一部分得不到执行,不仅妨碍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而且使司法的权威性受到了动摇,司法的公正性受到了损害和威胁,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难题,从中央到地方,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执行工作的实践,仅就民间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作一探析。

一、执行难的原因

法律上的执行,是指法律赋予执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靠国家强制力,将已经发生效力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内容予以落实的执法活动。它的任务和目的是依法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和国家利益得以实现。执行难,是一果多因的现象,就洋浦地区民间案件执行情况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制观念。表现为:一不懂法,二是懂法而抗法。应该说,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伐迈得大,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普法教育,人们的法制观念有所提高,遵纪守法已成为大多数公民的自觉行为。但是,执行法律知识却很少向公民进行宣传,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执行法律意识淡薄,认为生效的法律文书只不过是白纸黑字,“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笔者不久以前曾执行过一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申请人即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因受被申请执行人的儿子即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殴打致伤,花去医药费、住院费等共二万多元。法院在以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决其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同时判令其父母作为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向申请人赔偿各种医疗费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执行人员找他们谈话、做工作,要求其按法律文书履行义务,他们竞理直气壮地说:“人都坐牢了,还赔什么钱?如果要赔钱,还坐什么牢?”。可见其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而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更有甚者采取逃避的态度拒不履行,还有的被执行人的亲属、朋友、邻居及不明真相的人围攻执行人员;有的被执行单位的干部职工在执行时起哄闹事;有的有义务协助执行的单位拒不协助。所以说,公民薄弱的执行意识,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主要障碍,是执行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二)当事人存在抵触情绪。一般而言,民事案件当事人既然起诉到法院通过打官司方式来解决纠纷,说明双方矛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对立程度。从中国历史上长期主张“无讼”的观念讲,中国人是最不情愿打官司的,“一场官十年仇”就是这种观念的写照。有些当事人之间因纠纷结下怨恨,大部分通过诉讼后能够逐渐解除,案件审理判决后也能自动履行。但有些案件,需要依法强制执行,说明双方结下的怨恨很深,至少尚未消除。因此,被执行人出于报复心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对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采取硬抗的方式拒不履行。最突出的是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当事人双方因琐事而引发矛盾甚至斗殴打架,法院依法判决后,义务人拒绝履行赔偿义务。由于纠纷的原因就是矛盾冲突所致,因此,当事人不可能自动履行义务,甚至很可能对抗法院的执行工作。

(三)达成调解后反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当事人在案件调解处理中,经审判人员做调解工作达成调解协议,但事后又感到吃了亏;有些当事人在调解协议生效后又自感当初考虑不周,提出新的要求;有的当事人明知理亏,同意调解,但又怠于履行;也有的在签订调解协议时草率等,都可能使义务人一反常态,拒绝执行。如某居委会申请执行符?菖?菖借款纠纷一案,双方经法院主持达成和解协议,即符?菖?菖应偿还居委会借款人民币65000元,2003年8月10日前履行40000元,9月10日前履行完毕。但事后符觉得当初考虑不周,因为借款并不是其一个人的意思,是大家借来买船出海捕捞的,必须由全体船员共同偿还,而不能由他一个人承担。

(四)软磨赖拖不愿意履行。有些当事人认为只要能拖、会磨、善赖,不会有什么坏处。法院现在注重的是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比较慎用强制措施,拖的时间长了,啥事也会不了了之。对法院的判决认可,也答应履行,但总是推来推去不同意履行。如某居委会申请执行李?菖?菖债务纠纷一案,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在法院主持下达成和解,即所欠债务2200元,每月偿还300元,直到还清为止。达成和解后,被执行人并不积极履行,通知其履行也没有理睬,找到他又表示同意履行但同时又以家庭困难,一时难以履行为由而推拖。

(五)逃避躲藏拒不履行。有些当事人对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义务尽量躲避,对现有的财产尽量隐匿转移。一听说法院要来执行,就逃避躲藏起来不见面。万一碰上面,也是满口答应立即履行,法院执行人员一走,就什么都没了。如赖? 菖?菖申请执行王?菖?菖债务纠纷一案,执行标的为人民币21330元,立案时间为1999年4月21日,该案在立案时执行人员只见过被执行人一次,从那以后被执行人再没有露面,而且又未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此案难以继续执行。

(六)以申诉、投诉为由,阻止法院执行。当事人一旦败诉后,总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借口申诉、投诉不予履行,甚至阻止法院执行。目前,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法院提倡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因如此,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特别是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生活状况不够良好的自然人和个体经营户等。他们向省政府、人大,法院上访、申诉,或者通过检察机关提起抗诉,以达到延缓、甚至阻扰法院执行的目的。法院为了稳定起见,不得不一缓再缓,有的甚至不敢强制执行,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同一张白纸,尽管申请人诸多意见,但法院也无可奈何。

(七)当事人以死相威胁,使法院无所适从。现在的当事人不能说他完全不懂法,实际上他一旦涉讼并成为被执行人时,他又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在执行立法相对滞后的今天,当事人以死相威胁,他知道在当今法制社会,都在强调人权,国家不会让一个公民白白断送生命。因此,法院在依法强制执行时,个别当事人总是以死相威胁,使法院无从下手。

(八)对执行工作认识不足。执行难除了外部原因,法院内部也存在自身问题。对执行工作的认识不足,就是一个主要原因。以往,都普遍认为法院工作主要就是审判,其它工作都是次要的。由此,各级法院基本上形成了“重审判、轻执行”的现象。绝大部分法院对执行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片面追求案件审结率,没有将执行工作同审判工作一样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如人员的配备上,有的法院把一些纪律松懈、年老体弱、转业军人、司机等调整到执行队伍里,简单认为执行工作不需要高深的法律知识,只是“粗活”,身体强壮就行。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九)执行立法滞后。我国至今未有糸统的、全面的、完整的执行立法。目前,法院在执行工作中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就是民事诉讼法第三编中的第二百零七条至二百三十六条,这些法律条文过于原则,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8年6月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及其他一些针对执行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司法解释,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仍不够完善、糸统。特别是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已不能满足执行工作的需要。实践表明,“执行难”的状况与在执行工作中就有些问题的处理无法律依据有很大关系。

二、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关系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人民法院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执行工作引起了足够重视。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原因,就如何解决执行难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大力宣传法律,提高人们执行意识

在执行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情况: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却不履行;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拒不协助;案外人妨害执行;案外因素干预等等。究其原因虽然很多、很复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人们的执行法律意识淡薄。当然,不排除有些被执行人装糊涂,想赖帐。对此,应当积极开展执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们执行意识,这是解决执行难的根本措施和办法。应该说,我国开展各式各样的普法教育不少,但主要是刑法、民法等主要法律,执行方面的法律、司法解释很少涉及,更谈不上普及,即使宣传也很简单。笔者近期接触一宗执行案,执行标的800多万元。案子刚进入执行程序,说情者纷纷上门,电话不断,各方面的批示一份接一份。执行人员几乎难以应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对执行法律宣传活动,各级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指导,将执行法律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执行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执行法律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减少拒不执行和妨害执行的行为。

(二)坚决查办抗法、阻挠执行工作的违法人员

在实践中,抗法、阻挠执行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情形各式各样。有的公开对抗,以暴力、威胁等方法妨害执行工作;有的暗中通风报信、协助转移、隐匿财产;还有的故意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等;有的妨碍人民法院依法搜查,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等等。对这些违法现象和相关人员应该坚决处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明确规定,对隐藏、转移、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百零四条和第一百零五条又分别明确规定了罚款、拘留的数额和期限、批准和复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对此又作了具体的司法解释。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对上述所发生的抗法、阻挠执行工作的违法人员,要严格依法查处,为法院执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真正树立法律的权威和法院的权威。

(三)转变执行观念,摆正审执关系

法院审判是确认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确认的权利是当事人对权利的拥有,但很多情况下,当事人尚未实际拥有。法院执行是当事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权利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寻找公力救济的途径。既然是救济,就有可能实现得了,也有可能实现不了。当然,重新定位法院执行工作,这是我们司法目前必须转变的观念。另外,我们还需摆正审执关系,从法院宏观上抓业务工作角度看,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同样重要,审执分离虽然是法定的制度,但不因审执分离而分工、分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审执并重和“两手抓”,从而正确处理好审判工作与执行工作的关系。我们必须提高全面执法的观念,彻底克服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真正把执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岗位目标管理,一手抓审判,一手抓执行。

(四)完善执行法律,使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执行立法工作滞后、执行工作无法可依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立法机关目前正在着手起草单独的强制执行法,把执行程序从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来。对此,国外早有成熟的立法经验可供借鉴。如英国1884年制定了《执行法令》,日本1979年制定了《强制执行法》,奥地利也制定了《强制执行法》,这些都在民事诉讼法之外。我国民国时期也有单独的《强制执行法》,台湾地区1990年修订了《强制执行法》等等。所以,制定单独的执行法律,条件是具备的,完善执行立法应该说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要解决执行难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要制定执行法令,使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此之外,任何法外的说教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所言,要真正解决执行难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强化执行力度,提高执行艺术;要加强执行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执行水平;要依靠党委领导,接受人大监督,争取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总之,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糸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同时,仅靠法院去努力,去想办法,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善执法环境,遏制一些被执行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规避法律、违反法律、践踏法律的行为,协助法院顶住各种非法干扰和压力,要在一个监督机制很完善的环境下,给法院一个独立的执法空间,其他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要过多地干预执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第四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原因探析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原因探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健全,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行有车”不再是梦想。但由于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机动车辆致人损害事故也日渐增多,人民法院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大幅

上升,对该类案件的执行任务也随之加重。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甚至无法执行,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一个新特点,申请执行人在精神、肉体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对法院产生了诸多抱怨和诘难,引起了法院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选择在江西省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开展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的调查,通过分析实证材料,探寻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集思广益,总结执行经验,提出破解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对策。以期化解此类案件引发的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调查范围

1、地域范围

本次调查选择的地域范围为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13个。基层人民法院,包括2个城区法院、1个县级市法院、10个县级法院。吉安市位处江西省中部,国土面积为25271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470余万。农业为该市传统产业,在gtp中占据主导地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2、时间范围

本次调查以2001年至2005年9月为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在国家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和“四五”普法计划时期内,且跨越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分别调整的时期,能够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时期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现状,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上述时间段内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立案执行的所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为对象。本文所指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受理和审理,并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或《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相关规定,对发生在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作出裁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

二、调查方式

1、向13个基层法院执行局发出调查提纲,收集各基层法院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执行情况的实证材料,包括立案数、裁判方式(判决、裁定、调解)、已执案件数、未执案件数、未执标的数、执行期限、被执行人职业和居所(农村或城市)。

2、根据上述反馈情况,走访吉水、永丰、新干三个县法院的执行局长和部分执行员,了解其在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具体的执行方法。

3、召集峡江县法院的全体执行员座谈,提出问题,谋求解决办法。

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和特点

(一)受理

2001年元月至2005年9月期间,吉安市基层法院共受理并立案执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63件。其中2001年78件,2002年104件,2003年130件,2004年182件,2005年1—9月份169件。

(二)执行

1、执结案件数与执结率。2001年,吉安市基层法院执结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5件,执结率为83.3;2002年执结91件,执结率为87.5;2003年执结88件,执结率为67.7;2004年执结117件,执结率为64.3;2005年1—9月执结104件,执结率为61.5。

2、执行根据的裁判方式。在已执结的465件案件中,有335件的执行根据是调解书,占72;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有130件,占结案数的28。在未执结的208件案件中,执行根据为调解书的有12件,占未结案件数的5.8;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有196件,占94.2。

(三)未执案件标的数

由于已结案件标的数过于庞大,本次调查仅统计了未执案件标的数。2001年吉安市基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未执标的总计20.8万元,平均每案为1.6万元;2002年未执标的总计17.94万元,平均每案为1.38万元;2003年未执标的总计151.36万元,平均每案为1.72万元;2004年未执标的总计462.8万元,平均每案为3.96万元;2005年1—9月未执标的总计406万元,平均每案为3.9万元。

(四)执行期限

2001年至2005年9月,吉安市基层法院执结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期限在六个月以内的

第五篇:A--交通事故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交通事故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高安市是汽车运输大市,从事货运的汽车万余辆,有汽车运输公司370余个,全国各地均有高安的汽车在跑运输,近年来汽运产业每年的税收达亿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车辆数量多,行驶区域广,因此道路交通事故相应地也多,致使我院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数量较多,相应外地法院委托我院执行的此类案件也多。为此,我院成立了民三庭,专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去年,我院又在市汽运城专门设立了交通法庭,为我市的汽运产业保驾护航,但执行此类案件,主要还是由我院执行局和法警大队负责承办。

以下谈一下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问题的成因及我院在执行此类案件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以及设立一些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问题的成因

1、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有限,作为被执行人的汽运公司抗风险能力差。事故发生后,往往被执行人没有其他生活来源,而其家产主要就是这辆车,有的还是消费贷款买来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经过交警部门调解及法院诉讼,一些有能力赔偿的案件基本上都已得到处理,而移送执行的案件中的被执行人大多家庭条件差,肇事车辆车况差,甚至有的是黑车,因此在肇事后根本无力赔偿。而有些汽运公司基本上是由实际车主将车挂在其名下组建的,实际上就是空壳公司,抗风险能力差。

2、有些被执行人缺乏诚信理念,长期在外躲债,造成执行难。被执行人大多是司机,有一技之长,在外面很容易找到工作,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将财产隐匿、转移,往往举家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音讯全无,造成法院无法执行。

3、扣押、查封车辆时间过长引发执行难。对于查封、扣押的车辆,由于交警部门长时间扣车,而在审理中又未及时拍卖,经过漫长的诉讼后,车辆价值

大大降低,而停车费又逐步增多,移交执行时往往拍卖的车款尚不够交停车费,大大影响了执行。

4、审判阶段与执行阶段脱节。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往往六神无主,法律知识又欠缺,有的经济困难又请不起律师,审理时未要求法院做好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工作,使得被告转移财产,导致贻误战机,使得案件难以执行。

5、有些案件被执行人抵触情绪大。由于法院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责任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当被执行人在审理阶段提出异议未法院采纳时,往往在进入执行程序后抵触情绪大,不愿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另外由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有些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被告人正在服刑,他们认为自己已被判了刑,不需要再作赔偿,也不愿赔偿。

6、当事人缺乏车辆保险知识。交通事故中的部分车主缺乏风险意识或心存侥幸,连最基本的车辆第三者责任险都不愿意承保。有的司机虽然参与了保险,但买卖车辆却不通知保险公司,或肇事后逃逸,导致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致使案件执行难度加大,更有的车主在事故发生后二年才提出理赔,导致保险公司拒赔,造成无谓的损失。

7、一些难以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导致执行难。

①关于挂靠车主的责任问题。自然人出资购买汽车而将汽车登记在运输公司名下,由实际出资购车人对车辆自主经营,由运输公司统一收取并缴交各种相关的税收和规费,并每年向出资购车人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双方往往签订挂靠合同,由此形成一辆汽车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车主,一是实际出资购车的车主,二是汽车登记落户的法定车主,即被挂靠车主,还有的是买卖汽车未过户的实际车主。这样,就产生了当发生事故时由谁担责的问题,在审判及执行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被挂靠车主不应承担责任,理由是:因车辆

是购车人实际出资购买,在经营中出资人对车辆实际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其对车辆在运行上处于支配管理的地位,并且从该车的运营中获得利益,而挂靠车主实际上不能行使任何权利,不能支配车辆的行使和运营,故不应承担任何责任。如此处理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问题的复函》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中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的精神。第二种意见认为,挂靠车主应承担责任,理由是:我国对机动车实行车籍登记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法律意义上的车主应是车辆登记时登记的车辆所有权人,此种观点亦符合物权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相符,这也就是物权法的公示原则。第三种意见认为,被挂靠车主应承担有限的连带责任,理由是:被挂靠车主对挂靠的车辆实际收取了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是受益人,故应承担责任,但其所承担责任的范围应与其受益相当。正如《人民司法》2005年第11期“司法信箱”栏目研究组对“挂靠经营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被挂靠单位应否承担连带责任”一文的答复的意见:“被挂靠单位应根据其所获取的利益等综合因素,承担相应的责任”。下面这个案例反映了挂靠车辆在适用法律上的困惑,申请人谌某从他人处购买了与被执行人江西银轮公司有挂靠合同关系的一辆货车从事经营,2004年9月5日,在另案中成为被执行人的银轮公司被湖南邵阳市大祥区法院扣押了谌某的汽车,并作价直接抵给了另案的申请人,申请人谌某到湖南省媒体反映此事,又到湖南省人大、政法委、省高院反映,也没有回音。后谌某起诉银轮公司,经二审判决银轮公司赔谌某128087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银轮公司也叫冤,因为在另案中其承担连带责任,实际车主葛某系高安

人,但已死亡,湖南法院才扣了与另案无关的谌某的车,真正要承担责任的应是葛某。由于银轮公司连年亏损,几乎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在谌某的要求下,我院扣押了银轮公司的一辆货车(实际车主是共青城人的),当时司机马上就提出了执行异议,认为其为实际车主,应根据最高院(2000)执他字第25号《关于执行案件中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规定予以放车,在新闻媒体施压及有关方面的指示下,我院只能放车,致使谌某现在到处上访。

②汽车融资租赁问题。当前我市汽运公司将汽车以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的形式交与承租人经营的情形较多,对于此类案件由谁承担民事责任也存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合同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承租人造成第三人损害的,出租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作为出租人无需承担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种融资租赁合同不仅仅是租赁汽车,还有汽车牌照、运输经营权等一系列从事运输的资格,故不应以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来处理。在我们执行的案件中,有的是同一起事故,但处理法院不同,承担责任的主体也不一样,被执行人意见较大。

③关于驾驶员因交通事故伤亡的求偿问题。驾驶员因交通事故在造成车辆损失、他人人身、财产损失的同时,有时可造成自身的伤亡,特别是驾驶员在事故中负主要或全部责任时,这类纠纷更难处理。对于司机与雇主的关系如何,是劳动用工抑或是雇佣?在实践中有二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无论是运输公司还是个体运输户经营运输业务都是营业活动,雇请驾驶员驾车,无论是企业雇请还是实际车主雇请,都应认定为劳动用工关系,故驾驶员因交通事故致人身伤亡而向车主求偿,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依法应先行劳动仲裁,依劳动法的法律关系进行处理。另一种意见认为,驾驶员一般由车主私人雇请,故

属雇工纠纷,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并依雇工法律关系处理。由于法律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又有不同意见,审判中很难把握,也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应立法予以明确。

二、解决此类案件执行难的经验和做法

1、耐心细致地做申请执行人的思想工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到了执行程序,一般来说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较差,且往往其本身也是事故的受害者,而申请人及其亲属往往在心里上、感情上受到了极大伤害,如果执行不到位,往往会造成申请执行人缠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执行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对待他们要有爱心,有同情心,通过做思想工作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不去上访、缠访,并积极引导其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使案件得以尽快执行。

2、尽量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由于交通事故案件往往执行标的很大,而执行人往往无力全部履行完毕,如果全部一次性执行其财产,如将其车辆拍卖,而该车又是其全部家当,甚至有的还是借钱买的,必将影响其后面的履行。为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应尽量做当事人的工作,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和解协议,或者由申请人放弃部分债权,从而调动被执行人的积极性,由其一次性付清赔偿款。这样,既保证了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又利于被执行人生存和发展,达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加强诉前财产保全、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工作。这是从源头上控制被执行人财产的必要手段,通过查封、扣押肇事车辆、冻结理赔款而限制被执行人转移财产,不仅可能促成双方调解结案,而且为今后的执行奠定了基础。通过先予执行,可解决被查封、扣押车辆由于长期停放引发的车辆贬值及在交警部门停车费用过高的问题。我院在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好,有民三庭和交通法庭

专门审理此类案件,另外,立案庭还负责诉前财产保全工作,为在源头上解决此类案件的执行提供了有效保障。相对来说,有些委托执行的案件上述工作并没有做好,有的既未查封、扣押车辆,也未冻结理赔款,从而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4、加强与交警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通过与交警部门沟通,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可由其向受害方建议由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并及时向法院移交肇事车辆。在查封、扣押车辆过程中,请求交警部门限制车辆过户,还可通过公安网络协助查找、扣押被执行人的车辆。特别在被执行人没有足够履行力的情况下,商请其减免部分停车费,从而提高执行兑现力。

5、改变执行方向,寻求新的执行主体。我市的汽运公司很多,其中有些是空壳公司,虚假出资、抽逃资金严重,在执行中可追加其股东作为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有时向被执行人承担债务的第三人下发履行债务通知书,在其未提异议情形下,可追加其为被执行人。有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还可执行被执行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当被执行人无力履行时,我院通过改变执行方向顺利执结了一批案件。

三、解决此类案件执行难应建立一些长效机制

1、设立运输行业风险押金。汽车运输是一种高度危险行业,发生交通事故是人们所不情愿,但又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通过保险减轻了肇事方的一部分负担,但还是导致此类案件的执行难,使得一些受害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而目前汽运公司的偿债能力有限,发生交通事故后也难以履行赔偿义务,故我们认为应提高其准入门槛,像煤矿企业需交风险押金一样,应责令其向交

通管理部门交纳一定的风险押金,方可从事运输业务。这样,既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解决当今此类案件的执行难问题。

2、设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有些交通事故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在法院穷尽执行手段后,其权利仍不能实现,而申请人本人及其家属生活严重困难,难以生存,对此应设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以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渡过难关,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文关怀,从而得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应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予以管理,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法院)

下载涉农案件执行难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农案件执行难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近几年来,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不仅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探索和分析金融纠纷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金融纠纷案件执行难的出路及执行方法,以树立法院权威,保证......

    浅析“80后”离婚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80后”离婚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朱志伟发布时间: 2011-03-14 09:38:54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执行难问题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大顽疾,而“80后”离......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及对策 添加时间:[2012/2/27] 作者:[胡海鹏 胡清文] 点击数:42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原因探析及对策大全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健全,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行有车”不再是梦想。但由......

    执行难原因及对策(合集)

    汇 报 材 料 2008年6月份,根据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三级政法委的决策和部署及三级法院的具体安排,莫旗人民法院对所有执行积案进行全面清理和统计。核查执行积案总数为587......

    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 容 摘 要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执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全......

    劳动争议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劳动争议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权益的内容不断丰富,劳动关系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而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是处理劳动争议案......

    炼钢厂工伤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

    炼钢厂工伤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 摘要:应用有关安全管理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对37年间332起工伤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事故规律,并结合目前转炉炼钢的工艺装备条件,提出事故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