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

时间:2019-05-15 07:0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

第一篇: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

1古德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要实现这两者的协调,就包括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和行政的适度集权。主要行政思想:

(一)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强调的主线: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注:古德诺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不是在于他提出的这个“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二)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为了使政治功能与行政协调起来,政府体制中的政治机构必须对行政机构进行控制。不过,这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这种控制就不应该施行了。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进行,其他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府机构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受政治影响。三)行政的适度集权:分权,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造成了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从而使国家意志的执行出现了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便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惟一的途径。四)法外调节(政党):要使政府协调地运转,就必须找到某种使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协调一致的办法。这种办法在政府体制内部不可能找到。所以,必须到政府以外的一些法外的制度中去寻找。事实上,可以在政党中找到它。五)政府体制的改革:为了减轻和消除政党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古德诺认为首先要变革美国行政分权的体制,从而使政党能对整个政府负起全责。即政党得以对政府负责、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重要保证。思想简评:一)积极意义:古德诺不仅在威尔逊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着重对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协调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思想、观点不乏深刻之处。

二)不足之处:由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代表的利益造成的与威尔逊一样,古德诺的研究也明显地带有某种批判精神,他把注意点放在影响行政变革的政府制度上,而没有真正地深入到行政管理内部的那些技术性细节上去。战后,由于行政职能在经济领域内的扩大,行政学的研究开始注意行政在国家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古德诺的理论逐渐受到批评。古德诺的理论对战后行政学有一定影响。

2威尔逊主要行政思想:一)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我们的政府正如同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样,其机能已经得到扩张,其身材已经长大,但同时却在动作上变得笨拙了。他的精力和他的年龄的增长,跟他所具有的生活技能相比较,已经彻底不相适应。它得到了力量,但却没有学会举止的方法。因此,虽然从机构发展的顺利和健康状况方面着眼,跟欧洲诸国相比,我们的优越性是很大的,但现在我们却已经面临着需要进行更加仔细的行政调整和需要具有更加丰富的行政知识的时刻。二)行政学研究的任务和目标:1.行政学研究的任务: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2.行政学研究的目标: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就在于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三)行政的实质:行政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四)行政的历史渊源:主要来源欧洲特别是德国。五)行政学的研究方法论:主要研究方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威尔逊积极主张大胆地借鉴别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但是他也反对脱离实际的机械照搬。六)人事行政思想——重视文官制度“为政在人。”重视政府官员的素质问题,关注当时的文官制度改革。七)行政监督思想——注重公共舆论:注重公共舆论: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思想简评:

一)积极意义: 1.因发表现代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学研究》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而被誉为行政学创始人。2.比较深入地分析、论证了研究国家行政管理和建立行政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较为准确地揭示了行政学研究的对象和实质,明确地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对诸如人事行政、行政监督以及行政道德(伦理)

等行政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4.对行政学研究应该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二)不足之处:对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划分依然不是很清晰,而且没有进一步提出政治与行政二者之间到底有哪种关系和行政的研究是否能成为一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学科。他的不清晰性导致了其他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的不模糊性,以至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这一理论是由威尔逊最早提出的。其实不然,威尔逊只是提出了把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并没有具体论述。真正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应该是古德诺。当然,威尔逊的这一创造性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3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私人产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制度约束性。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可加和性。1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拒绝为国防费用纳税的人,也仍然处在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之内。而私人产品则必须具有排他性,因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

4职位分类含义程序:职位分类通常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将职位划分为若干种类和等级。职位分类对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治理,对同类同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治理,以实现人事治理的科学化,做到“适才适所”,劳动报酬公平合理,是现代人事分类的一种类型。职位分类的程序:职位调查:即工作分析;职系区分:在调查基础上,依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将各种职位划分归并为若干类别,逐步形成职系、职组和职门,是职位的横向划分;职位评价:运用职位评价方法,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纵向的职级、职等的认定;制定职级规范:以作为人员录用、监督、考核的依据。政府职能地位和特点: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特点:(l)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公共行政有法可循。(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性。(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地位:1)政府职能满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2)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3)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必须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来进行,首先确定政府职能,然后再进行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4)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马斯诺:马斯诺原理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性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亚当斯:公平理论:理论阐述: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不公平的后果:

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5、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公平感的消除 :(1)改变投入。(2)试图改变成果。个人通过要求增加工资或得到提升来改变投入对成果的比率。(3)调整心理。通过心理调节,自我解释,自我安慰,调整对投入感成果的感觉。(4)改变“参照人”。包括提高或降低“参照人”B的参照标准,选择投入成果比率比B高或低的人作为“参照人”。(5)改变他人的投入或产出。说服他人(“参照人”)减少投入以达到心理平衡。(6)改变环境。当自己无法改变投入、成果或“参照人”,长时间难以消除不公平感时,员工可能离开现有环境,寻找新的更公平的环境。局限性:1)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2)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3)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4)它与评定人有关。在管理上的应用:1.正确诱导,改变认知 2.科学考评,合理奖励 3.各有依据,适当分配(1)贡献律。(2)平均律。(3)需要律.启示:(1)影响奖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①使大家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②不要盲目攀比,所谓盲目性起源于纯主观的比较,听听别人的看法,也许会客观一些;③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

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分粥法则: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财富比作一锅粥,一群人来分。那如何分呢?罗尔斯罗列了五种分粥法。方法一:拟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耐。结论:资源浪费。方法三:打击选举一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结论:毕竟是人不是神!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结论: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比比皆是!方法五: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呢?-----每次7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象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分粥法则”高度体现了现代规则意识:公平公正,相互制衡。启示: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奖惩分明而激励化”的制度,是搞好内部管理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另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领导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的多。管理启示: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破窗效应: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该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效应启示: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

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现实的意义:吴敬琅教授指出,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改革,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

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于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改革能否成功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所选择的路径。因此,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决策的直接效果,还要研究他的长远影响;要随时研究改革是否采取了不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免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对无效率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人事选聘途径比较:人事选聘就是通过招聘等手段选择职位人员的过程。途径:内部提升: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位。外部招聘:按照一定地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内部提升的优势(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外部选聘的优势:(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是指没有 “历史包袱”。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外部选聘的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适用范围:(1)内部提升高层管理。高层管理需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2)外部招聘选择管理人员。现代管理的开放性、竞争性使各类组织都更多利用外部招聘选择管理人员。人事选聘的趋势:(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1建立的背景: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切实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产物。2范围与特征: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划分是比较宽的,我国则比较严格。大多西方国家,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公共团体中从事公务者均是公务员。而我国的公务员仅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即凡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从国家主席到办事员全是公务员。3权利和义务:共同点: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 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 遵守纪律, 不得经商, 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 不得兼职等等。差别:1)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 而在我国, 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 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

2)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 不介于政党活动, 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在我国, 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4录用与考核: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的,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即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考核侧重于功绩的原则。我国考核以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依法考核的原则,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共同点:考核结果也是晋升依据。5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西方各国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是雇用关系, 把文官系统看作是独立的利益集团;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共同履行行政责任的连带关系。6公务员培训:西方各国很重视对公务员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对公务员人格的培训,我国公务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坚持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相结合。7奖惩与晋升:西方各国公务员的奖惩对文官的奖励较重视物质奖励,如颁发实物奖、奖金或加薪晋级,往往忽视精神方面的奖励。违纪处分的撤销规定十分清楚。晋升一般是用年度考核作为标准。我国对政府公务员的奖励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

职和开除六种。晋升是依据人事管理权限确定。政府职能的膨胀性:政府职能的自然增长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化为政府职能的过度扩张,这种过度扩张则是政府职能膨胀。原因:政府职能膨胀源于我国政府职能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不平衡,政府职能不规范权力与责任不平衡,指的是行政主体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权力与责任的不对应,不对称,不相等,不平衡,必然导致有权者不愿负责,无权者不能负责。没有切实的责任约束,在利益的驱动下,行政机关和人员努力扩张自己职能和权力的种种行为也就在所难免的。二,财政软约束财政软约束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它具体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是各级人大对同级财政的监督不够有力,不够充分。其次是政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特别是乱收费现象严重。三,依法行政程度低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监督评判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制约行政机关滥用职权、膨胀职能的有效手段。我国依法行政程度低,是政府职能膨胀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行政法制化程度低和行政执法水平低。表现形式:1职能扭曲。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应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已任,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政府逾越自己的权力界限。包揽企业、事业、社会和市场的事务,代行其他社会主体的职能,就是职能扭曲,也有人称为“角色借位”。2职能延伸。每个政府机构都仍自己特定的职能领域,一些政府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企图把自己的职能范围扩张到其他机构的职能领域或其他社会领域,这种现象就是职能延伸。3职能交叉。职能交叉是指同一社会事务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把客观事物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分开,而且分不清究竟是哪个部门主办,哪个部门协办,造成部门之间职责模糊,关系不顺。4职能争夺。职能争夺的实质是利益争夺,争的是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只有有利的事才会产生争夺现象,否则便会出现职能推诿。5职能留置。职能留置是指某些政府机构在计划体制下形成或在体制转轨时期获得的某些不合理职能,尽管在机构改革中被分解出去但由于保留这部分职能对该机构有利,它就想方设法保留或恢复这部分职能。例如政府机构的某些不合理收费职能,虽然中央三令五申,新闻单位频频曝光,社会上下一片喊打,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乱收费之风至今无法根绝。行政决策体制是指在行政系统内部围绕着行政决策权责的划分、运行和维持而形成的各种制度化的关系模式的总称。作用:对行政决策职能的实现起组织保证的作用。具体说(1)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职能的科学分解基础上,合理分工,集思广益,使决策活动变为许多人合作活动,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决策失误。(2)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有助于根据职能来合理地设置决策机构和层次,形成职能齐全、运转灵活、富有效率的行政体制。(3)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有助于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决策人才。(4)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影响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利益分配形式等的影响;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的变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构成:行政决策中枢系统;行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信息系统;行政决策监控系统。行政决策体制的分类:按照决策权行使的人数,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即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决策权使用的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当代世界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议会制:总统制,内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决策程序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科学的完整的动态过程。五个阶段 :

1、发现问题:确认决策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进入决策视野,默顿

2、确定目标:生产力标准 和利益标准。

3、拟定或设计方案;

4、方案评估 :政治可行性 ;法律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 ;环境可行性分析。

5、方案抉择。

第二篇:行政管理学知识总结

2014自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行政的三种含义: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三、行政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威尔逊因此成为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五、行政管理的三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六、行政管理学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科学的性质。

1、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管理。

2、就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的指导。

3、就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指导。

4、就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

七、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学派:

1、19世纪未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

八、古典学派行政管理学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

3、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20世纪40-70年代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1、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

2、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基础;

3、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

十、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

1、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2、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十一、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

2、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行政管理学的迅速崛起,也是由于 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十二、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十三、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异同:它们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来说,既有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有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只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并非其全部。

十四、行政管理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因为: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3、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第二章

一、环境的含义?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

2、行政功能文化。

3、行政运行文化。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三、行政环境的含义?(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具体地说,内涵有: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四、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五、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六、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并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七、经济环境四要素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力量。一方面,由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力量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力量还包括或者说决定着特定社会的国民财富总量,这也就意味着,它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

2、社会经济结构。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科技发展水平。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及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八、广义与狭义的行政政治环境。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含在内。持狭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直接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而持广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则明确提出,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九、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3、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十、政治环境三要素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一、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二、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三、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雷格斯认为,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另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为团体,统称为社会团体(社团)。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社会流通性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代名词。

十四、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和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政府是全能的,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其二,政府机关也是全能的,或者说是功能普化的。有限公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同时政府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也不是全能的,只能行使特定的权力,承担特定的责任。

十五、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

一、行政权力具体来源:强制力、诱导力、组织制度、信息、个人因素。特性:公共性、执行性、有限性、阶级性、强制性、普遍性。

二、行政权力价值取向是指行政权力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谁的利益服务,核心是回答行政权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约的实现目标的手段问题。

三、权力的类型:

1、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

2、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权力又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3、根据权力作用领域,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等。

四、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是实行联邦制的主要国家,美国最为典型。英国、法国、日本等是实行单一制的主要国家。英国是单一制国家的典型。其方式包括:立法控制、行政控制、财政控制。

五、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

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六、行政权力的定义及基本特征?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性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特征: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七、行政权力的公共性?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八、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体现在:

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

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九、传统行政权力缺乏法治的主要表现:

1、缺乏相应的行政体制;

2、上下级之间等级制度不合理;

3、没有基于契约自由的任用制度和法制化的晋升、奖惩规则;第四,行政人员缺乏专门技术训练;第五,行政人员薪金不采用固定的货币形式支付。

十、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现代行政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权力。与传统行政权力相比,现代行政权力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不仅表现它同外部权力的分离,也表现在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和内部功能日趋分化。现代行政权力特点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其为法理型权力。

十一、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公共利益的?

1、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

2、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从以往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受益”关系,都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

3、行政权利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

4、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十二、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行政权力是一种与行政责任相对应的权力,没有无行政责任的行政权力,也没有无行政权力的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它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十三、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的基本类型。根据国家整体与部分,即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形式而论,在当代有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两种对应的形式。根据中央与地方分权程度,有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和行政权转让三种分权模式。从世界各国实践情况来看:

1、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2、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十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第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2、中央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演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十五、联系实际分析重构成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思路。

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发达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必须改变过去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法制化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它们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第四章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功能作用。两种基本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二、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

2、整体性。

3、多样性。

4、动态性。

三、全国人大在20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政府行政职能的范围与方式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

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五、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六、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

1、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2)兴办国有企业。(3)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4)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范围的拓展还表现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

2、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2)使用计划手段。(3)制定产业政策。(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七、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弱势政府职能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弱势政府时期的“守夜人”职能的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府干预基本属于约束型的。

八、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一方面,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普遍采取大规模积极干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形成了所谓“滞胀”现象,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势必加剧通货膨胀;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又会导致经济停滞。

九、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主要采取三种形式:(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2)以私补公,打破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3)公共服务社会化。

十、规制的含义?规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十一、行政审批制度的含义?行政审批制度是行政许可制度的一种形式,是政府干预市场、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当今世界各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或制度之一。

十二、行政职能转变的含义?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

十三、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

1、集中计划管理。

2、微观直接管理。

3、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十四、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

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

4、容易产生腐败。

十五、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十六、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

十七、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十八、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种职能部门的关系。

十九、政府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这些调整的内容主要有:(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调整的内容?)

1、政府要弱化某些职能。

2、政府应强化某些职能。

3、政府需要增加新的职能。

第五章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含义?

指按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一定程序组建起来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各种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为行政机关、政府机关等。

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1、合法性。

2、主体性。

3、系统性。

4、权威性。

5、执行性和管理性。

三、准行政管理机构:美国的联邦独立管理机构就很具有典型性。

分三类:独立管制委员会、一些政府公司、一些其他独立机构。

四、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合并等的总称。

五、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含义: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就是对那些已经不能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原有机构进行的变革活动。

六、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

1、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种公共管理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等方面。

2、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持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七、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内阁由首相、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组成,首相为政府首脑,其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八、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由总统、总统办公机构、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组成。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

九、半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产生方式兼有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特点,以法国的第五共和国最为典型。

十、委员会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由主席领导,主席为政府首脑,主要代表国家是瑞士。

十一、国务院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国务院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十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

1、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区分为: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

2、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区分为:经济类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类行政管理机构和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

十三、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

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

2、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

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十四、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制性原则。

十五、行政编制管理的含义和特点。是指对行政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结构的管理。其特点是,第一,集中程度高。第二,综合性强。第三,它是一种经常性和长期性的作,只要有管理机关和单位、组织的存在,编制管理就不能停止。

十六、行政管理机构编制的含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人员定额、职务名称、工作量、工资标准和经费额度等的总称,简称行政编制。狭义的机构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

十七、行政编制管理机构的含义:是指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依法管理各类行政管理机构编制的部门,是行政编制管理的主体。

十八、行政编制管理的内容?

1、职能管理。

2、机构管理。

3、人员编制管理。

十九、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

职能管理的内容:

1、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

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制订具体方案。

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其它职责分工。

机构管理的内容:

1、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总体规模。

2、划分机构的属性。

3、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人员编制管理的内容:

1、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

2、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总额。

3、确定人员编制结构。

二十、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精干、高效、廉洁是各国的共同目标。我国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4、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十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因?

1、外部因素:(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内部因素:(1)机构的过度膨胀。(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时代发展造成的公务员素质的弱化。第二,年龄、专业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素质弱化。

二十二、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人员。

1、从1982年开始,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2、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3、1993年的机构改革。

4、1998年的第四次改革。

5、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二十三、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具体表现为:(1)行政首脑办事机构的加强。(2)综合协调机构的强化。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二十四、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的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第六章

一、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所谓行政管理事务,就是指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全部事务,既包括政府内部的行政管理事务,也包括政府所管理的全部社会公共事务。

二、宏观经济调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总量调控、结构调控、规范性调控。

三、正确理解行政管理事务的意义:

1、它能够比较全面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内容。

2、它能够比较准确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对象或内容。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制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职位分类制度、新陈代谢制度、激励约束制度、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五、人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内容:计划和组织、使用和开发、激励和监督、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

六、财务行政管理事务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会计管理、审计管理等内容。

七、国家预算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包括:

1、预算编制。

2、预算执行。

3、决算管理。

八、我国现行的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

1、预算审计。

2、预算外审计。

3、金融审计。

4、国有资产审计。

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6、社会保障审计。

7、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

九、后勤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

2、生活后勤管理。

3、机关环境管理。

4、服务后勤管理。

5、接待工作管理。

十、文件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1、重视并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

2、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工具、材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消耗。

3、确立成本观念和制度,合理使用资金。

4、充分发挥时间的利用价值,科学安排时间。

5、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加工、系统整理和存贮有关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十一、机关档案管理制度?

1、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

2、全国各级各类机关工作均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监督和检查。

3、对具体的档案工作管理分级、分类、分专业进行,实行条块结合。

4、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应当保密的档案,由其所有者保管,但在保管条件恶劣或由于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代为保管,必要时可采取收购或征购方式。

十二、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

1、在体制方面,确定信访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信访工作机构,在信访工作中实施科学分工,建设信访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规划信访工作程序。

2、在监督控制方面,明确对信访工作的监督控制责任。

3、在协调关系方面,协调信访工作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计划目标,调整政策,调整内部关系、外部关系,调整工作节奏等。

十三、经济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十四、工商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管理与监督。

十五、国有资产的途径:

1、由法律认定形成的国有资产。

2、由资本金及其收益形成的国有资产。

3、由拨入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

4、由馈赠形成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一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十六、国防行政管理的含义:又称国防军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军事行政机关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秩序的环境,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国家军事力量、军事机构、全体民众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十七、司法行政管理的含义:司法行政管理是以辅助国家司法权的行使为目的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对于有关培训干部,宣传法制,领导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事务之实施的国家管理活动。

十八、公安行政管理的含义:又称公共安全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各种因素进行防患和消除的行政管理活动。

十九、国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提出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和体制;并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

二十、司法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工作和对违法分子的劳动教养工作,领导和管理轮训法院、检察院、司法新政部门的在职干部的工作,组织管理法制宣传,领导公证工作,办理公证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工作、法律顾问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检查、指导下级司法行政机构的工作,考察、了解司法行政系统的干部、律师和公证人员,管理司法行政业务经费的计划、使用,监督公证、律师的收费,管理司法行政系统的外事活动。

二十一、公安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提供社会服务。

十二、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教育规划。

2、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

3、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

4、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二十三、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科技政策管理。

2、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

3、科技经费与科研项目管理。

4、科研成果管理。

5、科技人才管理。

6、科技信息管理。

二十四、文化与体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定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2、进行各项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基础建设工作。

3、实施文化与体育市场管理。

二十五、卫生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卫生法制与监督管理。

2、妇幼保健管理。

3、医政管理。

4、疾病控制管理。

5、药品监督管理。

二十六、人口行政管理的内容:

1、户籍管理。

2、居民身份证管理。

3、计划生育行政管理。

4、流动人口行政管理。

二十七、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

1、制定社会保障法律与法规。

2、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3、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十八、民政行政管理的内容:

1、建立配套机制。

2、建立健全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制度。

3、整合社会资源。

4、建立现代优抚安置制度。

5、以服务为中心,优化民政工作体系,完善民政职能。

第七章

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二、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直线-职能结构。

三、行政组织的结构分为以下类型: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

四、行政管理行为的分类。

1、从行政层次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中央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

2、从行政过程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执行行为、行政监督行为,甚至还可以将行政执行行为细分为行政指挥行为、行政协调行为。

3、从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来分,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组织行为、行政领导行为和行政沟通行为。

五、管理行为与行政管理行为各自的特点。

管理行为的特点:

1、管理行为是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因此在管理行为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管理行为就不能存在。

2、管理行为是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行为,它特别强调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会需求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管理行为的行为主体是管理者,但被管理者也不是被动的,它强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行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调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

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

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

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六、为什么说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和沟通行为是最基本的群体行为?

1、群体行为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

2、在群体行为中要实现群体成员的行动一致,就必须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的工作,即要有领导行为,所以,领导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最基本行为之一。

3、由于群体行为不是一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多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因此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七、组织的定义:专指由人组成的群体和集合体,专指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人们依据自身意愿结成的完整有机体。

八、行政组织的要素: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九、行政组织行为的特征:政治性、法制性、持续性、系统相关性。

十、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

十一、行政组织的结构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各层次之间所构成的权责关系的排列方式。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十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及其关系: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组织中设置多少层次的组织机构;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组织或一个行政领导者所直接控制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目。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则管理幅度越小,反之亦然。

十三、行政组织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依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2、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3、依照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数目来划分,可以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十四、行政组织冲突的含义:是指人们用来描述发生在行政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由于目标不同、对事实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以及利益方面的不一致等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和攻击的组织行为。

十五、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来源:考试大-自考站

第八章

一、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

指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方法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行政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三、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

1、行政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2、行政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它与管理过程有着共同的特点。

3、行政管理过程是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或者说是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四、为什么说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环节?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也是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2、行政执行是将行政决策的主观意图变为客观现实的必经阶段。

3、行政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

五、决策与行政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就是人们在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行动确定目标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的过程,既是人们的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决断过程,因而也是人们意志活动的过程。所谓行政决策则是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者在管理政府内部行政事务或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法运用行政权力作出决定的过程。

六、决策模式的含义:是指决策理论家对决策过程的本质、程序、方法的一种理论概括。

七、决策程序的含义:是指决策运行过程的次序或基本阶段。

八、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有: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和混合扫描决策模式。

九、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决策方案的设计。

3、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

4、决策方案的实施。

十、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存在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完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十一、行政执行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机构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依法实施行政决策方案以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

十二、动员的含义:是指行政执行机构及其领导者积极向行政执行人员以及与行政执行有关人员解释和宣讲行政决策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布置行政执行的任务,调动执行者参与行政执行的积极性的过程。

十三、行政协调的含义:是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引导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同、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地实现共同行政目标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活动;也是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以实现步调一致、共同行动的活动过程。

十四、行政执行的特征。

1、行政执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

2、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在其特定的权力与职责范围内从事行政执行工作。

3、行政执行活动必须在行政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4、行政执行过程是行政管理机构对人、财、物的有机组合过程。

5、行政执行的结果必然导致原有客观环境或客观状况的改变。

十五、行政协调的方法。

1、信息沟通法。

2、利益调节法。

3、行政命令法。

十六、行政执行的环节:计划、动员、指挥、协调与控制。

十七、行政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

1、衡量行政执行是否符合要求的正常标准。

2、衡量当前行政执行情况的手段。

3、将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与标准相比较的方法。

4、校正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以便达到标准的方法。

十八、行政监督的含义: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既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大众媒介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十九、行政监督的方式:合理性监督与合法性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长期监督与暂时监督。

二十、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

1、权力机关的监督。

2、政党的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

4、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

5、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十一、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一般监督(它又分为:上下级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专门监督(它又分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二十二、审计机关一般拥有下列职权:

1、检查权。

2、调查权。

3、建议权。

4、通报权。

5、处理权。

二十三、行政监督的特点。

1、行政监督的实质在于对行政权力运用的限制和对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督促。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

3、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

4、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

十四、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

1、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

2、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九章

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

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实施性、针对性、系统性、技术性。

二、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三、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四、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层次性、具体性、无偿性。

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

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

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六、行政方法的利弊。

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地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行动,一般散沙,各自为政,根本不能完成国家任务,实现行政目标。另外,上级可以针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地、灵活地发出各种指令,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处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七、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遵循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八、经济方法与经济杠杆的含义。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经济杠杆是指以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把某个单位或某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调节工具。

九、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间接性。

十、经济方法的利弊。

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作出迅速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和管理。

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有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此,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

十一、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

1、适度原则。

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十二、法律方法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

十三、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十四、法律方法的实质。

行政管理运用法律方法,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行动,用法律法规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使各种社会关系朝着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而发展,使社会公众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直接作用。

十五、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

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十六、行为激励方法的含义:是通过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

十七、行为激励的方式:目标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十八、电子政务的含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十九、电子政务的三个基本条件。

1、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

2、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

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二十、电子政务的特点。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十一、电子政务的具体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十二、电子政务产生的原因。

1、政府转型的背景。

2、因特网的发展。

3、电子商务的驱动。

4、全球化的竞争。

5、大公司的驱动。

6、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二十三、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二十四、电子政务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功能。

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五、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十六、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趋势:

初期缓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十章

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所谓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是指由社会约定俗成或由国家机关明文规定的,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有效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集合。具体地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的实质是一种约束或限制。

2、行政管理规范的约束对象是各种行政权力及其行使过程,也就是各种行政行为。

3、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4、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说表现形式是各种行为标准的集合。

二、行政管理规范的分类标准与两种基本类型。最能反映不同行政管理规范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应该是以行政管理规范的产生方式与运行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一综合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行政管理规范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道德规范。

三、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

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

5、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

四、行政道德规范或行政道德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

五、行政道德规范的特征:

1、政治性。

2、自律性。

3、相对稳定性。

六、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

1、行政道德准则。

2、行政道德具体规范:勤政、廉政、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实事求是,科学行政、热情待人,协调行政。

七、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导向和约束功能、自我调节功能、示范与激励功能。

八、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规范与控制功能、组织与调节功能、改革与稳定功能。

九、根据立法主体的不同,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构成如下: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

4、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法律解释与国际条约。

十、依法行政的含义是:法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以及方法都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工具和保证的一种民主宪政原则和行政管理模式。

十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十二、依法行政的作用和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十三、所谓以德行政,是德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必须受到行政道德规范的约束、按照行政道德准则和具体的行政道德规范文明行政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十四、所谓行德政,就是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确保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行政职能的履行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行政道德准则展开。

十五、以德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修身。

2、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服众。

3、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行政,行德政。

4、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十六、以德行政的意义: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十七、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3、运行机制的不同;

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十八、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它们不仅是相互区别,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表现在: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第十一章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实行和开展行政绩效评估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三、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分类: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

1、经济发展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社会就业率、进出口总额。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

3、政治发展指标:行政机构管理指标、行政决策指标。

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

1、经济评估指标。

2、效率评估指标。

3、效益评估指标:质的量化展示、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质量保证体系。

4、公平评估指标: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性的公平、机会公平、代际公平。

四、行政绩效评估过程的各个阶段。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五、行政绩效评估信息收集方法的含义。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总和。主要方法如下:

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

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

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

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六、行政绩效评估定量测定方法的含义。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用于测定行政管理的经济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序的方法的总和。主要的方法如下:

1、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

2、成本-收益评估方法。

3、成本-效益评估方法。

七、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八、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九、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2、公务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制约行政绩效。

十、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十一、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治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需要立法保障。(2)公民参与机制是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第十二章

一、行政发展的含义

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三、行政发展在内涵上大都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行政体系的能力发展过程。二是行政体系的功能改善过程。三是行政关系的改善过程。四是行政体系的结构优化过程。

四、行政发展模式的含义:是指行政发展的特点、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总称。

五、按照地区特点来划分: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希腊模式、内源式发展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

六、按照行政发展的内容来划分: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企业家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进行授权改革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七、分析西方国家行政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中介组织成熟,产权制度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界限明晰,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行政系统中来。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西方行政发展得以成立的根本基础。

第二,信息产业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价值与观念,而且为行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第三,制度创新能力强。

八、行政发展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技术因素。

九、行政发展内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

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十、行政发展外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十一、外政发展内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来自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十二、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而实施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十三、行政改革的内容: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

十四、行政改革的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

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十五、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特征。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十六、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

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

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

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

十七、加入WTO后中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第三篇:行政管理学考试总结

一、古德诺:民主与效率要兼顾,而其认为方法是政治与行政的协调。他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要实现这两者的协调,就包括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和行政的适度集权。

他认为,政治对行政的某种形式的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协调的基础。控制方法有:A、通过法定制度达到;B、通过法外途径,如政党体制来实现。古德诺认识到,“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其关键是要找出控制的恰当限度。他认为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进行,然后再通过控制这种机构的高层高官即可(政治性任命官员)。政治与行政协调的道路之二是行政的适度集权。古德诺认为,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

二、威尔逊:威尔逊可以说是传统公共行政(TPM)学说的早期理论奠基人,他最著名的公共行政学说就是政治与行政分开,以期实现政府的廉洁、高效。政治家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人员负责执行并对政治家负责。

领导的指导是员工克服困难的后盾。如果部下得知有一位领导在场负责解决困难时,他们会因此信心倍增。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管理绩效和指导员工的方法。指导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并对组织的成功产生作用。如果对员工的指导很出色,绩效管理就转变成为一个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一个人受益。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信心,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

社会产品可以分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消费者支付了一定费用就获得了其所有权。并具有排斥他人消费的物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四、职位分类含义程序:

(一)含义:职位分类通常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将职位划分为若干种类和等级。职位分类对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治理,对同类同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治理,以实现人事治理的科学化,做到“适才适所”,劳动报酬公平合理,是现代人事分类的一种类型。与品位分类相对,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的分类,侧重职位的职务、职责与职权。在组织里面,最常用的职位分类便是部门分类和等级分类,例如人事部司理,就涵盖了两方面的分类

(二)程序:

1、职位调查:即工作分析;

2、职系区分:在调查基础上,依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将各种职位划分归并为若干类别,逐步形成职系、职组和职门,是职位的横向划分;

3、职位评价:运用职位评价方法,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纵向的职级、职等的认定;

4、制定职级规范:以作为人员录用、监督、考核的依据。

五、政府职能地位和特点:

(一)地位

1、政府职能反映政府活动的方向;

2、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及人员配置的依据;

3、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4、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5、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二)特点:

(1)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

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

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公共行政有法可循。

(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

性。

(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

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

(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

(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

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

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

六、马斯诺:马斯诺原理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

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

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

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

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诺原理的5个层次如下: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

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七、亚当斯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

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

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

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

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

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八、分粥法则:这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

喻。说明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有

所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

九、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

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

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

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十、路径依赖: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

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

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

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

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十一、人事选聘途径比较

内部提升:是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务。

内部提升的优势:

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局限:

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外部招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

优势:

1、可以发挥“外来优势”;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局限:

1、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2、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十二、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

1、在公务员的范围划分方面, 西方各国和我国是不同的。

在西方各国, 凡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公共团体中从事公务者都是公务员。

我国的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包括各级

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非政府组成人员, 还包括

行使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的组成人员。

2、从权利和义务上看, 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显著区别。

首先, 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 而

在我国, 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 根本不受服务

地区的范围限制;其次, 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 不介于政党活动,在我国, 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

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

3、在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方面, 西方各国与我国也有所不同。

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 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

准的, 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即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保证真正优秀的人才有机

会担任公职, 这样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功绩制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这种考核往往注重人的现实能力, 忽视人的潜能与发展

趋势, 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所坚持的原则: 一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即要

全面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公务员的状况;二是民主公开的原则, 就是要将考

核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诸于众, 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并通过征求意

见, 民主评议的方式, 让群众直接参与考核;三是依法考核的原则。其考核内

容, 即从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强调坚持德才标准和注重考核政治思想表现。

4、从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来看, 我国与西方各国有重大区别西方各国公务员与

政府的关系是雇用关系, 把文官系统看作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将文官身份分裂

开来(对公众是官员, 对政府是雇员)。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 是国家的主人,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利的工作人员, 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共同履

行行政责任的连带关系。

5、在公务员培训方面, 我国和西方各国有所不同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培训, 强

调针对性、灵活性的原则,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我国按系统或按专

业承担有关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坚持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相

结合。相比较而言, 我国公务员的培训在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与西方各国差距较大。

十三、决策体制及其公共职能发挥:决策体制是指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制度。现代决策体制是以决策系统为中枢的,有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监督系统组成的成龙配套、协调有序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决策体制。

1、现代决策体制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2、现代决策体制是决策民主化的条件。

3、现代决策体制有利于决策高效化的实现。

十四、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科学的完整的动态过程。决策程序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2、拟定具备实施条件、能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可行方案。

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

4、慎重实施,反馈调节。

十五、政府职能的膨胀性

政府职能的扩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首要原因是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

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政府的需求趋势是不

断扩大的,政府也由昔日的“守夜警察”变成了社会生活的调节者和干预者。

其次是行政权的扩张。主要表现是行政立法权的迅速增长,行政司法权和自由

裁量范围扩大。上述原因引起的政府职能扩张是政府职能的自然增长。它反映

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政

府职能的自然增长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化为政府职能的过度扩张,这种过度扩张则是政府职能膨胀。

原因:

第一,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不平衡,政府职能不规范;

第二,财政软约束第三,依法行政程度低。

政府职能膨胀的表现形式:

1、职能扭曲

2、职能延伸

3、职能交叉

4、职能争夺

5、职能留置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问答题总结

二、简答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四项。这些职能集中体现了政府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整体作用以及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

(1)政治职能。这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核心在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它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职能方面。专政职能表现为政府承担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和反社会分子,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的职责。民主职能表现为政府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我国经济职能主要有两类: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由于市场经济机制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需要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合理性,维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国家拥有的国有资产规模较大,需要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重点管理国家投入各类企业的国有资产,负责拟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检查,但不是直接管理企业。(3)文化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的。

(4)社会职能。主要指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搞好社会保障、搞好诸如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城市规划、旅游娱乐,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等。

2、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扩大。“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拓展。伴随行政职能扩展,政府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这种相互关系对商业法与契约关系产生了需求,后者又要求建立司法与行政制度。这都使政府活动的加强成为必须。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政府迅速膨胀。(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后者表现为,政府通过与各种利益集团,社会力量之间的妥协来达到平衡;通过对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来适应经济基础及生产力的发展,保持现实和未来发展平衡等。

(3)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与行政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为确保行政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和经济活动相对稳定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改革中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放在优先地位。同时,推行大规模民营化计划,把原由政府管理的企业和公共服务事业推向市场与社会,以缩小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将一部分职能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替代政府直接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这是政府职能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向。

3、行政组织的特点和类型

行政组织的特性:(1)政治性与社会性。政治性是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与其他各种政治组织、军事组织不同,行政组织承担了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它必须服务于社会,施益于社会公众。这又使行政组织具有社会性的一面,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法制性与权威性。行政组织的设立、变更或撤销均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及程序进行;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管理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这是行政组织的法制性特点。另一方面,行政组织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它以国家法律、权利为后盾,对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施加影响,因而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3)系统性和动态性。行政组织是按一定的序列和等级组建起来的规模庞大、结构严密的社会系统。这个严密的组织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变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行政组织的类型:(1)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只能是对重大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督导决策的实施。(2)执行机构。它是在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分管专门行政事务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领导机构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方案,具有执行性、专业性、局部性的特点。(3)监督机构。是对各种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执法性机构。(4)咨询机构。即智囊团或参谋机构。由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专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方案。(5)信息机构。它负责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贮存,是为领导机构和各部门提供信息、沟通情况的服务机构。(6)辅助机构。指为协助领导工作而设置,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设置于政府内部的办公厅,承担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的职能,具有综合性、执行性、服务性等特点。二是协助首长处理专门或特别事务的办公机构。(7)派出机构。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区域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

4、行政组织的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其特点是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它具有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等优点。其缺点是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理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即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的行政组织职能制,亦即同级机关和每级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组合方式。横向结构的特点是各级领导人设有由其直接管理的职能机构,分工精细,能减轻首长的负担,有利于专业化。缺点是事权分散,容易扯皮和推诿的现象。(3)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单纯纵向、横向型结构各有优缺点,一般把二者结合,形成网络型直线职能式结构。特点是领导者的统一指挥同职能专业部门结合,吸收直线式和职能式结构的优点,扬弃部分缺点,使其互相补充,制约,是前两种结构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每级政府的中间层次繁多,组织内“官”多“兵”少;横向部门分工不合理,一方面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监督部门,参谋咨询及信息反馈部门又相对薄弱。

5、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这种演变大致分三个时期,形成三种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①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泰勒):把组织成员看做机械性组织中的一部件,主张对他们的生活机能和工作行为进行分解和合成,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组织效率。②行政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古立克):研究组织要素和原则,提出来分工协作,权责一致,命令统一,指挥统一,集权与分权适当,秩序,强化纪律,层次与职能协调,保持人员稳定,整体利益,报酬公平,鼓励创新,平等待人和培养集体精神等组织建设的14项原则和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的管理职能论。③科层组织理论(韦伯):主张依法管理,权责一致,分层定级,专业分工,竞考录用人员,以职定薪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理想型”的组织。④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提出了一些具有规范性的组织建设原则。但仅侧重于对组织内部的静态研究,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动态变化及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等。

(2)新古典组织理论:①人际关系组织理论(梅奥):主张建立一个“和谐有效率”的组织,终须注意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的研究,用民主方式管理,激励成员的积极性。②组织平衡理论(巴纳德):重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个体与群体的平衡,认为组织是人群间互相影响关系所组成的系统,组织只有在对有贡献的成员提供满足,确保其贡献与满足平衡时,才能抵消成员对组织的离心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③决策过程组织理论(西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有利于作出合理决策的组织结构。④新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以组织中人问题为中心,以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但局限于人和组织的研究,注重社会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忽视组织结构,法规及环境的作用。

(3)现代组织理论:①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组织,认为行政组织是一个“结构的社会技术系统”,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组织又是一个有机的开放性系统,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它在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工作流程,从而保持组织功能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②权变组织理论(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主张“如果……,那么”这一权变关系,认为组织权变关系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因变数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③柔性组织理论(巴拉密):认为“柔性”这一概念在一个组织内部是指具有参与国际变化,对意外的变化不断地反应,以及适时根据可预期变化的意味结果迅速调整的能力。④现代组织理论的特点:重视从社会整体联系,环境影响,发展变化等方面研究行政组织,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复杂的行政组织,还处在不成熟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

(4)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特点:从重视组织的制度规范到重视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进而发展到进行宏观,综合研究。

6、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不随政党进退,实行职务常任。职务常任制有利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有利于使公务员认真专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但职务常任制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它使一部分公务员不思上进等。

(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坚持政治中立有利于公务员以超脱党派斗争的公正态度处理公共事务,保证政府工作的正常秩序。当然,真正的政治中立在现实中难以做到,因为公务员毕竟生活在党派或集团政治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完全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重要原则。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形式,所谓“凡进必考”。按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过去“政党分肥”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依据的弊端,保证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

(4)实行功绩制原则。以公务员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公务员工资,待遇和级别升迁的依据,这对提高公务员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都起到积极地作用。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不少国家还从法律上对此作出规定,以强化公务员队伍良好的职业操守。

7、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原则(三版)(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国公务员制度要获得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事行政制度,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必要也不应该照搬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国家公务员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必须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是我国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干部“四化”的德才兼备原则贯穿于公务员管理过程的始终,遍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方方面面,在录用,考核,奖励,职务任免升降,培训,交流等管理环节特别强调对这一原则的坚持。

(3)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借鉴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而我国又须向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就能促进和保证人才竞争的健康发展。而人才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专门技能,创新能力,个性特征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别性就会在竞争中显露出来,在比较中脱颖而出,这就为择优提供了客观根据和现实的可能。所以,公开,平等是竞争,择优的前提,而择优则是公平,平等条件下通过竞争而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是整个人事管理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择优,国家公务员队伍就会因为缺乏优良人才而导致素质低下,管理不力。因此,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和标志。

8、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机制(三版)(1)能力开发机制。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目标是造就和培养一支优化,廉洁,精干,高效的国家公务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力保证。这就决定它必须内在地具有强大的智力开发机制。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必须提出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智力开发机制必须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智力开发机制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2)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是科学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而对于我国公务员制度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务员制度的人才激励机制,首先要完善分配制度。公务员工资要与其劳动支出和岗位职责任务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联系,逐步提高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工资差距,使人才激励机制得到物质上的兑现和保证。其次要完善奖励制度。深入开展“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活动。对于依法行政,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的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分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享受相应的待遇。再次是完善福利制度,使公务员前瞻有望,后顾无忧。

(3)新陈代谢机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公务员队伍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同时又必须有进有出,能上能下,保持必要的流动,在流动中保持稳定。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编制,职位数额,不能随意增减。因此,国家公务员队伍就必须强化新陈代谢机制,不断地吐故纳新。健全新陈代谢机制,使进出渠道畅通,上下升降有序,公务员队伍就能增强朝气和活力。(4)勤政廉政保障机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反腐倡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国家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虽然勤恳工作,清明廉洁,但作为一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尚缺乏坚强有力的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以至于不正之风难以克服,腐败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国家公务员制度勤政廉政保障机制必须强化,反腐斗争必须旗帜鲜明,标本兼治。

9、行政领导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1)行政领导的特点:行政领导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领导活动,它具有一般领导的共同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定属性。主要表现为:

①行政领导发生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特定的行政环境约束下,为实现行政目标,行政领导者依据法律,对纳入行政活动的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从而保证国家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②执行性是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我国行政机关师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因此,行政机关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③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行政领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府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使命而建立的组织,政府机关依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律规定来行使行政权力,实行国家的统治职能。行政机关的使命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我国行政领导者要讲政治,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服务者”的态度为人民“行”好“政”。

(2)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

①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行政管理本身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为保证系统内行政活动的协调和统一,需要行政领导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行政管理既有纵向层次的区别,又有横行领域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意志,实施统一指挥,是对所有行政管理的共同要求。

②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过程的战略核心。一般而言,行政领导的过程是推动他人去做,借助他人智慧和力量来表现的,这符合管理的特征。因此,行政领导是由管理性质的社会活动,行政管理过程与行政领导过程是交叉的。“出主意”,“用干部”是行政领导的根本职责。正是这两种领导职责构成有效地行政管理活动,并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过程的始终。

③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由于行政领导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尤其是行政决策规定了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成为行政行为的指南和准则。行政效能由行政决策的效率决定。要保证行政决策的高效能,不仅要提高效率,更要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导向。因此,正确认识行政领导的职、权、责,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政领导制度,掌握并运用科学的行政领导方法,方式和艺术,优化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这些无不对行政管理效能产生决定性影响。

10、根本的行政领导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方法。

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行政领导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坚持和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做到: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只有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方法。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行政领导者必须勤于思索,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第三,坚持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逐步提高,完善,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群众路线的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科学地解决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是行政领导者的根本领导方法。

坚持和运用这个方法,必须做到:第一,虚心向群众学习,有事和群众商量,把群众的智慧,经验和意见集中起来,实施正确的行政领导。第二,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结合。行政领导者都必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领导骨干,依靠他们团结处于中间状态的多数群众,热情帮助少数后进群众。第三,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行政领导必须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向群众指明奋斗目标。同时,进行蹲点试验,取得经验指导全局。(3)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原则去分析事物。学会分析矛盾,养成分析矛盾的习惯,是做好行政领导工作的重要保证。

矛盾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行政领导者必须坚持对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不同性质以及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凡事从实际出发。因此,因时制宜,防治和反对“一刀切”“一风吹”“一个模式”等简单化做法。第二,全面看问题,学会“弹钢琴”和抓关键。事物内部的各要素及事物之间,都处于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发展状态。行政领导者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和发展地思考问题,处理矛盾,防止和反对问题认知片面性。第三,创造条件,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必须善于从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是矛盾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化。

11、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这是社会主义行政领导干部特别要强调的素质。具体内容包括: ①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集中的体现,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②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级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和方针政策,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③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行政领导者握有权力,由于旧思想影响和社会主义体制不够完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修养,弘扬正气,抵制各种诱惑。

(2)知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式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现代行政领导者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也要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领导与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领导知识的“双内行”,从而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要求,做到博与专的统一。

(3)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的发挥和运用。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①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领导者多从事非常规性的面向未来的工作,创新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的素质要求。其具体内容有: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

②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综合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另一基本能力要素。因为领导工作是“统领各方”的工作,既包括各组织,机构,系统,各种利益和力量,也包括各种知识,信息,情况等。综合能力有以下一些内容: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心理素质。从个体心理品质角度看,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意志等几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更应具备这些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

①敢于决断的气质。任何决策都是有时效性要求的。在对客观事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领导者应有不失时机地,勇敢果断地处置问题的热情与气魄。

②竞争开放型性格。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奋力争先。领导者应有敢为天下先,善于争先的品格。领导者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要随时处理各种矛盾。这决定了领导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襟,公道正派的作风,团结众人一起去不懈地竞争。

③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创新就难免受挫折,失败。只有具备不怕挫折与失败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因此,意志坚强是行政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12、行政立法的特征(三版)狭义的行政立法行为是行政权作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就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与相对人所形成的关系结构来说的。与其对应的有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它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和其他行政行为。

(1)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的区别在于:①立法权力性质不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发布行政法律规范的活动,其本质是代表国家行使立法权的行政行为。而行政立法行为则是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政权的行政行为。但并非所有行政机关都有权进行行政立法,只有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②立法规范的内容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与行政立法有其各自的调整范围。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立法实践,应由国家权力机关立法调整的,通常是有关国家生活重要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行政立法重点是对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文化事务实施管理的问题。③立法的效力不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行政法律,其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其效力低于法律,且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地方政府的规章同时不得与地方法规相抵触,否则无效。④立法的程序不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行政法律规范必须遵守宪法规定的严格立法程序,比行政立法程序正规,严格,更注重民生;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必须遵循特别的制定行政规范的程序,一般较简便,灵活,更注重效率。

(2)行政立法与其他行政行为不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是:①行政立法的立法者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经授权的授权性组织。行政立法职权和权限须由法律特别规定。不是所有的国家行政机关都享有行政立法权。其他行政行为,一般指具体行政行为,所有法定行政机关或经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都有权在其职责权限内实施,无须法律特别规定。②行政立法行为必须在法定权限内进行。行政机关立法是代表国家从事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的特殊行政行为,不仅必须具备法定的职权,而且必须在其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③行政立法行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而具体行政行为则富特定性。前者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和事,后者的对象是特定的,个别的;前者作出的规定,一经发布即对法定范围内的人和事具有普遍约束力,仅为后者提供依据,并非对特定的人和事的具体处理。后者是依据前者的规定对具体人和事作出的处理。④行政立法行为较之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更长的时间效力。行政立法行为的效力具有延续性和无溯及力,它对同一类型的人和事可以反复适用,且只有向后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通常是一次性的,一经履行或实现即告消灭。⑤行政立法行为须遵循更为正规和严格的程序规则;而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相对较简便灵活,而且两种行为的形式要求不同。⑥行政立法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还表现在其不可诉性上。行政立法行为不能成为诉讼或诉愿的对象;而对于涉及人身权,财产权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可以提前诉讼或申请复议。

13、行政立法的必要性(三版)(1)行政立法是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标志。行政管理的意义,首先它是一种“国家的”管理,所执行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活动是一种法律活动或法律管理。现代所谓“法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从行政管理的法律性质出发的,实际是行政法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本质和内容。行政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保证。政府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2)行政立法是实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法与权的统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的要求。①民主与法制是一致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和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是我们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和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是要把体现劳动人民共同利益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和要求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制度和法律,以保证劳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②民主与权威也是对立的统一,这也在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推进法与权的统一。各级行政机关的权威,只有在不与宪法和法律及上级法规相抵触的限度内,才是合法的和有约束力的,也就是说,它要遵照构成法律体系的既定规范行事。我国现在诉讼立法就是要解决人民与国家关系问题,亦即法与权的关系问题。行政法既要使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威获得法律保障,又要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遵守法律。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是行政立法一项重要的,艰巨的任务。(3)行政立法是进一步加强政权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需要。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相应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加快步伐。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是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发展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当前,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行政立法重要的是,要将各种关系制度化。行政立法被提到议事日程,并得到加强,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和政府工作逐步走上法制轨道的需要。

14、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三版)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性》的规定,行政立法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2)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行政立法权实一种从属性、补充性和执行性的立法权。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是行政立法一项重要的艰巨的任务。如果说,依照法定程序立法是民主原则的要求,那么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性质所决定的。

(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现阶段,应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其历史任务。因此,必须坚持民主立法,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和考虑利害相关人的意见,建立公开听证,合议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是行政立法具有群众基础和保证立法质量。

(4)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密切结合起来,依据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要求,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既要考虑可能性,又要考虑可行性;恰如其分地掌握立法时机,条件成熟的,应及时制定;未成熟的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完备化”。这样才有利于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恰当地确认公民的行政权利,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公民权益之间,以行政权为核心的国家权利之间的关系。

(5)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原则性是立法工作的本质规定性,是法律的基本目的要求,它是维护法律性质,坚持社会主义立法方向,实现法制统一性的基础。制定社会主义法律有两个基本原则,即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灵活性是指在原则性允许的限度内,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些问题作灵活规定。在行政立法工作中严格遵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行政管理法律规范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15、行政立法的基本要求(三版)(1)制定行政管理规范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并旨在执行宪法、法律。宪法、法律是较原则的规定,行政法规,规章是宪法、法律的直接延续和具体化,以便于执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行政规章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否则,是无效的,应予撤销。这表明行政机关的活动是以法律为准绳的。

(2)行政立法不仅应符合法律的字面含义,而且要符合法律的目的。这是国家法律对一切行政活动的要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内容。行政法规,规章作为法律的延续和补充,对尚未明朗稳定的具体关系的调整,在立法时就不能拘泥于法律条文的定义而要遵从法律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了。(3)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立法必须在各自的权限内进行。超越法定权限立法不具有合法的效力和约束力。

(4)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和形式。行政立法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规则进行,在形式上,必须采取特别规范性文件形式,否则也会失去法律效力和引起法制上的混乱。

(5)坚持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对立法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法的稳定性是指一个法律文件一经制定生效,就不能轻率改变。法律作为评判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是明确的,肯定的,应当适用于一段较长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但法的稳定性又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法的适应性就是要根据客观发展的需要,从立法上对法律作及时的制定,修改或废止,以适应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行政管理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广泛,复杂,发展快,变动大,其适应性要求更为严格。

(6)坚持计划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行政立法坚持计划性与科学性的原则,集中体现在立法规划的制定上。立法规划期限的确定,尽可能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行政立法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立法计划的科学性,要求符合客观规律,客观需要,使之切实可行。

16、行政文化的基本构成(三版)(1)行政文化的关系性构成。任何行政关系均由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组合而成,由于主客双方在行政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而共同构成特定的行政文化。①主体行政文化。主体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际拥有和行使行政权力的个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主体行政文化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性质的确认,维护和使用,它直接决定着特定行政文化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是构成特定行政关系的主导因素。②客体行政文化。客体行政文化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不直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并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政意识,其核心是对行政主体的行为合理性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会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客体行政文化在行政文化的构成中,虽不居于主导地位,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行政文化的发生一般经过行政心态,行政意志,行政规范和行政评价等阶段,这些阶段的文化现象为行政文化发生性构成的基本要素。①行政心态。行政心态形成于行政活动的起始阶段,并随行政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变化。行政心态是人们对具体行政活动所持的情绪、感知方式和态度的总和。行政心态有三个特征:一是产生的自发性,非理性;二是表现的不稳定性;三是影响的潜在性或内在性。②行政意志。行政意志是人们决心达到某种行政活动目的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是行政心态上升至理性的强化结果。行政意志的表现形式有二:行政观念与行政活动中的行为倾向。行政意志的形成,实质上是人作出某一行政行为时,在对错之间、善恶之间、道德与非道德之间实行的选择。因此,行政意志有着强烈的目的性、目标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③行政规范。行政规范作为确定或指导各种行政关系,行政活动的标准和规则,既是行政意志的最集中体现,也是行政意志转化为行政实践后的合理性成果。其表现形式包括成文规范,也包括行为规范或典范。行政规范的主要特性有三:协调性、原则性、控制性。④行政评价。行政评价是特定意识形态下,人们对社会实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行政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以达到存真去伪、扬善抑恶的目的。行政评价一般分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两种形式。

(3)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依据行政文化中不同类型的行政意识所处位置,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其作层次性划分。此外,依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行政文化还有民族性构成,依据不同的阶级意识形态,可将行政文化的构成作阶级性区分,等等。

17、行政文化的作用(三版)(1)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内向性行政即行政者对其机关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行政文化对这一行政活动所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对行政组织形式的影响。任何具体的行政组织形式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其中不仅客观存在的管理需要,行政条件和资源状况制约着人们的选择。而行政主体对行政方式,组织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认同与否亦决定着这一选择。②对行政观念的影响。行政观念的形成于演变,离不开认识由感性至理性的内在过程,即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道德要求和精神状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③对行政风气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行政组织或人员,拥有什么样的行政风气,往往受到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以及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影响。(2)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外向性行政即行政者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行政文化在外向性行政活动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廉洁行政的保障。廉洁行政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行政组织得以有效运作和长期存在的根本所在。行政文化能渗透人心,影响人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价值观念,起到法治手段难以起的作用。②高效行政的条件。行政效率的有无与高低,关键在于人的思想、精神和作风等主观因素,并非设备、手段和规则等客观物质条件。行政者的高效行政思想,为争取高效行政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既是以往优秀的行政文化的积极成果,又是现实行政文化对高效行政的有力保障。③民主行政的条件。民主行政具有明显的阶级内容,直接受行政文化的影响,其中除民主观念的影响外,还受道德意识,政治观念和法律思想的制约。行政文化建设是实现民主行政不可或缺的条件。④政治文明的促进。行政文化既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并受政治文明的制约,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对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发生能动作用。

18、行政道德的基本功能(三版)行政道德的功能,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行政者自身完善和进步所具有的功效和意义,表现在对行政者的规范、约束、教育、调节和激励等方面。(1)行政道德的规范与约束功能。行政道德的规范约束,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具体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形成广泛的道德氛围,无形地影响和控制行政者的意识与言行。行政道德的规范与约束不同于法律的约束和制裁,它以人的道德责任心为基础,通过人的荣辱观念,良心和义务的作用而起功效。

(2)行政道德的教育和塑造功能。行政道德通过评价和激励的手段,造成社会舆论而形成政风官德,树立道德榜样以塑造理想人格。行政道德教育规定着行政者道德发展方向,因此,这亦是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塑造过程。(3)行政道德的调节功能。行政道德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与纠正,以协调人们的行政关系和活动,是整个行政调节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行政道德的调节有一定的强制性,它的强制性是内在的,表现为人的内心命令,舆论的思想压力,以及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内在制约。行政道德调节具有对象的广泛性,手段的多样性,作用的深刻性等特点,是其他调节方式的重要补充。(4)行政道德的激励功能。行政道德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行政个体或组织不断发展,逐步完善,以达到道德追求与行政目标的一致。行政道德的激励功能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外在的道德激励;二是内在的道德激励。这两种激励方式互为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在道德激励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19、财务行政的作用(三版)(1)促进行政机关精兵简政,合理地定编定员。行政经费开支的大小首先和行政机构人员编制有关。我国近年来行政机构膨胀,是不符合行政组织优化原则的。通过压缩行政管理费,可促进政府机关按优化原则和效率原则精简机构,合理定编定员。

(2)促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守财经纪律、廉洁奉公。行政费用开支的大小还和费用的使用管理有关。通过财务行政的控制监督职能,对行政机关人员经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支出帐目的审查,以及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的健全及执行情况的检查,促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坚持发扬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作风,恪尽职守,廉洁奉公。(3)促进行政机关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经费开支的大小还与其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有关。财务行政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事业计划的衔接,以及对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工作业绩实行监督检查,正确评价其资金使用效果,促进行政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在保证完成事业计划和机关行政任务前提下,努力节约非生产性支出,提高工作效率。20、行政决策的类型(三版)(1)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国家决策是由中央政府作出的决策,凡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行政管理法规,处理全国性和对于国家具有战略意义以及其他只适宜由中央统一处理的行政管理问题,都只能由中央政府作决策。省,市,县,乡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地方性行政管理问题作出的决策,则属于地方决策。

(2)依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指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它影响深远,涉及范围广泛,战役决策是为战略决策所制约并为之服务的局部性或阶段性决策。战术决策则是技术性问题。(3)依据决策目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对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没有现成规范和原则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一般式更为复杂,领导者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非程序化决策上。

(4)依据决策条件和结果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面临确定的环境和条件,各不同方案的结果也是确定的,因而可按要求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是指面临多种不确定的环境和条件,每种方案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结果又不是确定的,因而从中选择方案没有把握,要冒风险的决策。

(5)依据决策目标要求,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最优决策是指追求理想条件下地最优目标的决策。满意决策则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选择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相对的“最优决策”,在现实的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此外,依据决策目标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依据决策进程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性决策和渐进性决策等。

21、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三版)(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都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同时,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都是为实现决策目标服务的。各项职能本身也都有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有各自的决策。如果不能及时地作出科学的决策,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职能的作用。因此,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方面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行政决策。

(2)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行政决策的正误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这已为行政管理实践所证明,解放初期我国人口决策的失误,导致了人口盲目增长的恶果,“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几次经济决策的失误,是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我国走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可见,行政决策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的成败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22、行政计划的类型

(1)按行政计划的期限分类,可分长期、中期和近期计划。①长期计划一般为十年或十年以上。它具有战略性,纲领性的特点,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其任务是根据长期计划的主要目标和要求,结合计划期内的实际情况,确定五年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任务、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它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有事制定近期计划的依据。③近期计划一般指计划,其任务是根据中期计划的要求,拟定实施的具体措施,它是实现中期,长期计划的保证。

(2)按行政计划的层次分类,可分为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国家计划属于高层次的,全局性的计划,它对计划期内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任务,规模,比例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总体布局,是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计划的统一依据。地方计划一般指省,市,县,乡政府的计划。它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具体安排,它是国家计划的具体化和补充。

行政计划还可以进行其他分类。如按行政计划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服务计划;按行政计划的范围,可分总体,专项计划;按行政计划的形式,还可以为策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计划等。各类计划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行政计划体系。

23、行政计划的地位和作用(三版)没有计划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特别是在现代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日趋广泛而复杂的情况下,行政计划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行政计划是实现行政目标的保证。没有计划,行政目标的实现就有落空的危险。而行政计划是为达成行政目标而进行的具体筹划,它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行政目标;使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的行政活动朝着整体目标各行其职,协调一致地开展,为实现共同的行政目标而努力。

(2)行政计划是行政执行的依据。没有计划的行政执行,是盲目的,杂乱无章的活动。而科学周密的行政计划,为行政执行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对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等也提供了解决的具体方案,从而使行政执行可以按行政计划的安排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3)行政计划是行政控制的标准和手段。行政计划为行政控制提供了标准,控制就是按照行政计划的标准来衡量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没有行政计划,就无法衡量现实的情况是否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也就无法进行控制。

因此,现代行政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行政计划的作用,切实纠正行政管理过程中轻视行政计划的倾向。

24、行政计划的制定(三版)(1)制定行政计划的基本原则

为了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行政计划,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①群众参与、上下结合的原则。一个正确计划的产生,必须建立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群众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上级与下级相结合,这是计划科学性的重要组织保障。②积极进取、留有余地的原则。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充分挖掘潜力,起到动员群众和鼓舞群众的作用。凡经努力可办到的事,计划要积极安排。因此,制定计划时应既考虑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又估计到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力求使“计划实事求是,瞻前顾后,既积极进取,又留有余地”,以备必要时可以周转,调节,不至于临时被动。③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抓住重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促进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制定行政计划时要注意分清主次轻重,抓准抓好重点,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同时,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协调好行政管理的各领域,各层次,各部门和各环节以及各类计划的关系,注重计划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

(2)制定行政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制定行政计划,首先必须对决策目标有明确透彻的了解,系统全面地掌握计划对象各有关方面的历史,现状和科学预测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预期环境。在此基础上拟定计划草案,评估和确定计划草案,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纠正偏差,修订计划,以保证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下述方法:①经济分析法。即首先对全面的经济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任务,目标和需要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②综合平衡法。从基本国情出发,在数量关系上研究和协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求得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平衡,保证经济和各项事业按比例协调地发展。③专项规划法。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特别是属于跨部门,跨地区性质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规划方案,然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④经济数学法和经济数学模型。近年来,我国正在研究并试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经济数学模型来编制计划。目前主要用于经济预测,计划计算和编制投入产出表,并用电子计算机运算。⑤计划评审法,我国称之为统筹法。它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工程管理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计划方法。

25、行政执行的任务和原则(三版)

行政执行的任务,总的来说是贯彻国家政策,法律,法令,上级指示,决定,决议等,有效地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目标。行政机关的层次不同,追求的目标和所承担的任务有别。但无论承担什么任务,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1)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就是要贯彻公仆精神。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性质和特点的显著标志,集中体现在行政执行的全过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中的服务精神,就在于自觉地承担实现决策的任务,积极,主动,热情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务,对人民负责,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里包含一个前提两个方面:一个前提是确切领会政策,法令,决策,规定的精神,了解和分析政策及工作任务,准确地把握工作要求。两个方面是一方面对上准确执行,不折不扣。另一方面对下诚实守信。(2)行政执行活动规范化。

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行活动,应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行政执行的任务所实施的国家政策,法令,决定,决策,规定,上级指示等也都是行为规则,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属性。就行政管理应依法管理来看,行政执行的规范化突出表现在执行活动的制度上,法律化上。制度化是指完成执行任务要按规程或行为准则办事,法律化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执行机构及其权限,规定各种权能行使的条件,以及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权力行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行政执行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或越权执行。保障行政执行活动合法化。(3)遵守行政执行程序。

行政执行程序失职由执行行为的方式和步骤构成的执行活动过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决策目标,完成任务,必须根据国家的执行计划和步骤,分别轻重缓急,按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做好工作,以取得预期的结果。为保障行政执行活动有序,合理和公平地进行,行政机关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执法程序法,即要遵守行政机关执行职务的方式,过程的步骤的法律规定,如审批程序法规,行政处罚程序法规,强制执行程序法规等。加强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建设,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6、行政执行的手段及其方式(三版)行政执行手段是行政管理手段在执行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行政管理手段是指行政部门为完成,实现行政管理的任务,目标而依法采取的行政措施,是执行阶段中排除障碍,保证指挥自如,协调顺利,监控有效,促进任务圆满完成不可少的方法。(1)行政干预

这是较普通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指令,计划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具有控制,制约,调整,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方向,保证行政执行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的功能。行政干预一般分事前即预防性干预、事中即工作进行中的干预和事后干预三种。其特点是:①以国家权力为基础,强调垂直领导关系,下级服从上级的权威性。以中央政府为行政系统中心,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步署、统一行动、统一目标。②性质是指令性的,令行禁止,须无条件落实执行,具有强制效力。行政干预从集权体制中派生出来,是行政权力的体现。行政干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社会状况的发展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国家生存可能造成损害及威胁程度的不同,而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行政干预方式,其严厉程序和强制程序也有所区别。

(2)经济手段 这是政府经济行政部门按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来管理下属经济组织及其活动的一种方法。从根本上说,是利用各部门及其活动的经济利害关系来制约相互间的活动的行政执行行为。它是通过利益诱导进行间接管理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使它们的活动大体上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其特点有:一是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使企业和经济组织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法人实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经济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根据价值规律,利用经济政策,如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或者说是经济手段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当然各种经济政策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政府在运用这些政策时,应注意相互合理搭配使用,以收到预期的经济效果。(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行政法治的武器和工具。具体贯彻到行政执行中,是指行政机关以法律为武器,根据法律活动的规律、程序和特点实施行政管理。换句话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领域内,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把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以达到有效而合理的管理目的。

法律手段的方式,按执行执法所作的分类,主要有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置等不同类型。(4)奖励与惩戒

作为行政执行中的一种手段,奖励与惩戒的对象应包括行政人员和管理相对人。行政执行固然是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主要职责,但也需要管理相对人的支持,协助和配合。通过奖励和惩戒,将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使行政决策落到实处,发挥执行的功效,实现决策目标。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是焕发人们的荣誉感和进取心的措施,是一种调动行政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能力的管理方法。惩戒,就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旨在制止和预防行政人员和管理相对人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5)行政诱导

这是行政学界定的经济手段以外的其他诱导手段。它用非强制手段使行政人员和管理对象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其方式有:启发教育、说服劝告、建议协商、标榜典范乃至舆论抑扬等。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种综合行政诱导活动,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在行政管理,行政执行中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发挥重要作用的。

以上是常用的五种行政执行手段,当然不是只此五类。各种手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的,都必须依法办事,以法律手段为核心。

27、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1)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在行政协调的各种不同的协调模式中,也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①坚持统筹全局。在行政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与全局的矛盾。面对行政系统中个体与群体,部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协调工作应始终遵循统筹全局原则,在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中确立整体观念和“一盘棋”思想,使各行政单元的本职活动步调一致服务与总体目标的实现。②坚持分层运作。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层级节制体系,即组织系统自上而下分成若干等级,下级与上级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现代行政协调活动同样在层级节制体系范围内进行,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之间各职能部门间的不同特点,要求协调者明确纵向与横向协调的关系,分清协调的对象和范围。③坚持动态协调。现代行政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来自行政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会随行政系统的开发而不断影响行政管理活动过程。同时,在行政系统内,各种因素也处于不间断的嬗变状态。为使这些问题能及时解决,应注意坚持动态协调原则。通过组织分析系统及时分析行政活动中的差异点,以实现差异整合。这一原则所要强调的另一点是协调的权变性。即协调必须坚持从行政管理实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变通,高度灵活地处理好现代行政活动中的各种差异和问题。④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行政组织对自身内外各种关系协调,是为使组织降低内耗,保持平衡,增加整体功能,但不是使组织对矛盾采取回避或调和态度,也不是对错误行为一味妥协退让,不讲原则地搞一团和气或绝对均衡。因此,行政协调不可避免地要兼顾两方面的工作:a克服非平衡的恶性因素。b适当引入一些非平衡的良性因素。

对以上原则,在运用时应融会贯通,并注意与具体情况结合。(2)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

从方法论角度看,行政协调活动在实际运行中常表现为多样化具体行为模式的有机聚合。这些模式主要有:①内部协调模式。在行政系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个体,行政要素或行政单元间,根据一定的渠道,方式进行相互接触与影响,以求达成共识和默契,协同推进实现工作目标的进程。②外部协调模式。指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间的协调。现代行政管理系统担负统筹规划,掌握政策,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的职能,因此,行政系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进行大量的外部协调活动,以取得组织外部各机关的支持与协作,为行政系统的高效,优化运行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③纵向协调模式。一般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与下一级间的协调活动。具体包括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间的协调,地方上级与下级行政机关间的协调,上级行政领导者个人与下级工作人员个人间的协调。纵向协调的任务主要是理顺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明确划分各层级的事权范围,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上级领导应对下级合理授权,下级也应经常与上行沟通,从此取得部署上,行动上的上下一致。④横向协调模式。即平行机关,部门或个人间的协调活动,横向协调由于没有纵向系统权威的前提,不存在层级节制的职权等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其工作量,难度和广度均超过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主要通过会议,协商,共同参与等方式开展工作,其任务是调解部门或个人利益,需求,目标间的冲突,防止出现扯皮与内耗,在互助互谅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

28、行政监督的特征(三版)(1)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2)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

(3)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主体享有的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要严格依法定程序进行。②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监督,重点是执法监督。(4)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29、行政监督的分类(三版)从行政监督的特征和内容进一步考察,我们可依照不同的角度对行政监督作不同的分类:

(1)以监督的主体来划分,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具有监督权限的主体分别有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行政系统内特设的监督机关、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和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等,从而构成不同主体的监督。它们的法律地位不同,监督的任务和权限有别,实施监督的途径,方式各异。监督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但它们的监督不是彼此孤立,各不相关的,而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构成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2)从监督的对象看,分别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对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监督。这里我们要指出,作为行政监督对象,就其行为主体的行政机关,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所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其行政行为的内容总是与行政管理职权相联系的。行政工作人员因受行政职务关系的约束,其职务行为在法律上也属行政机关的行为。

(3)以监督的内容为标准,有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的监督和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的监督两种。前者是审查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是否正确,以及有无越权,滥用权力的情况,后者审查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否正确,即有无违背法律意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法定的范围和幅度内作出行政决定是否是合情合理和适当的。

(4)从监督的方向上体察,则可分为纵向监督、横向监督和双向监督。纵向监督,是指有着隶属关系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行政机关的监督;横向监督,是指同级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关的监督;双向监督,是指来自被管理者一方和上级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两个不同方向的监督。(5)以监督的时间阶段来划分,行政监督分别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行政行为开始实施前进行的监督,多以审议,审查批准方式进行为主,目的在于预防,避免违法或不正当的行政行为的发生。事中监督,是在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一般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日常性的例行工作检查。目的是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事后监督,是在行政行为实施终结之后进行的监督,是对行政行为后果进行评价,审定,并作出相应处理。(6)从监督的目的和方法上来划分,还可分为积极性的监督和消极性的监督。积极监督,是指享有监督职权的国家机关或其它组织,个人直接主动履行职责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实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监督,一般采取检查督促的方法进行。消极监督,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等被管理者就行政行为后果的评价,审定,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提出申诉或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实行的监督。这种发生在行政行为完成之后请求法律保护的监督,又称为救济监督。

30、行政监督的意义和作用(三版)

行政监督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行政管理中有重要地位。行政机关负有领导,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需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监督程序和制度,加强和改进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使行政机关切实做到依法办事,尊重并保证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自由和其他权利,形成政治上安定团结的基础,为达到现代化建设由第二步战略目标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行政监督作为行政管理具有独特职能,其作用是其他行政管理环节不能代替的。

(1)行政监督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确保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行政监督的主要任务是审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和职务行为的法律依据,评价其行政活动的法律后果。对行政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则督促纠正;对严重违法乱纪现象,则依法处理,以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维护宪法,法律,法规的权威。

(2)行政监督有助于激励行政工作人员成为人民勤务员,即社会公仆。

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置于各种形式的监督之下,正是为了保障选举者,人民群众切实履行这一职责,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扫除衙门作风,克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思想,保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为人民的本色。

(3)加强行政监督是发展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剥削阶级专政国家的根本之点在于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发展民主政治,就是要广开民主渠道,是人民充分行使监督权,参政权和议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民的利益和各项权利最集中的体现及根本保证。加强行政监督旨在通过法规的制度的建设,推动各项行政活动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行政执法活动的效率,促使民主政治的发展,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仅从法律上确认,而且从实际上履行社会主义国家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义务。(4)完善和执行行政监督是惩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推进廉政建设的必要措施。今年来,党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全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纪律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取新发展。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某些消极腐败现象经过政治又有反复,有的仍然在蔓延。解决这一问题,仅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地接受监督还不够,还要靠法律,靠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使执法监督制度化,规范化。行政监察机关要严格按照监察法规定,加强检查监督,表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的部门和人员,惩治违法违纪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监督,把加强制度防范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是解决廉洁问题的重要手段。

(5)加强行政监督有助于支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法定权力,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实施。

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才能做到政令畅通,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对于对国家工作人员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的,扰乱行政管理秩序,妨碍执行公务的,也有责任予以揭露和惩处。

31、行政监督的内容(三版)

行政监督的内容是由行政管理职能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目的决定的。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是:(1)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情况,保证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实施落实。(2)审查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工作人员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依据:职权是否由宪法和法律设定,或确受有权行政机关委托;权能的使用有无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权力的行使是否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等。(3)监督审查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有没有违反法定程序,有否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4)评价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5)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工作人员保障公民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有效行使情况。(6)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及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并调查处理。(7)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各方面工作给予正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指导。

32、研究行政效率的意义

(1)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高度重视效率问题。因为管理就是要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福利,行政管理活动更是如此。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最终目标,它贯穿在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中,是行政管理体系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提高行政效率是加快国家建设步伐,减轻人民负担,迅速实现国家富裕强盛的重要条件。因此,行政效率的高低,是衡量行政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检验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2)提高行政效率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保障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快地提高。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在保障人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行政效率。政府机关的高效率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性的体现。因此,没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就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3)提高行政效率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行政管理活动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从保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管理,它在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管理活动的进行,制约着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率,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行政效率是检验行政改革成果的客观尺度。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各项行政改革如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奖罚制度、领导体制、财政体制等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能否提高行政效率,是检验行政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

33、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

行政效率的评估,主要是对行政产出和行政投入以及它们之间比率的评估,这其中都包含了有形的因素和无形的因素。行政效率有的可以直接评估,有的必须间接评估,有的还必须综合评估。

(1)第一类测定法被称作直接测定方法。直接的评估方法有如下三种:

①预期效率比较法。这是对行政效率的预期测定与评估,它适用于行政领导决策层。行政效率的高低,首先决定于行政决策质量的高低。为了确保行政决策质量,可以对各种决策方案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在设计备选方案时,由于某些无形的因素可忽略不计,或者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因素加以计算,所以,各种备选方案的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一般都是比较确定的,把这些指标代入行政效率公式,就可以比较预期效率的高低。

②行政费用评估法。这是以行政经费的开支和使用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为依据来评估行政效率的,它适用于管理层及操作执行层。完成同一件行政工作,行政开支较少,则行政效率较高;反之,则效率较低。完成同类行政工作,在行政开支相同的情况下,完成的任务多,表明效率高;反之,则表明效率低。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测定:其一,从单位费用评估。其二,从件数费用评估。其三,从人均费用评估。

③时效评估法。时效是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在时间流程中进行的。能否以最短的时间,实现预定的目标,是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重要尺度。减少或缩短时间,实际上就是提高了行政效率。

(2)第二类测定法被称为间接测定方法。间接测定行政效率主要是通过对行政机关效能和效益的评定,来估量行政效率的高低。具体的评定方法有三种:①行政功能测评法。此法用于测评行政要素的总体效能,即测评该机关能否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出色地完成行政任务。运用此法首先要规定每种行政功能的各项目标,定出理想标准和最低限度标准,确定不同达标情况的分数等级,并确定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的权数。然后,根据行政运行实况,对每种功能的各项目标分别评定分数,最后以该功能的总分反映其效能高低。②行政要素评分法。在行政管理中有各种要素起作用,不同要素对工作成败和效率高低有不同影响。通过分析管理活动中各主要要素的情况,可间接评定行政效率。还可能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工作成败和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按其作用的方向和强弱,确定等级分数标准和最高标准分。评定时,根据实况按标准评分,以各项因素得分总和评估行政机关效能和行政效率。实际得分与最高标准分比较,可反映该机关的该项行政活动在管理方面先进与落后程度。③标准比较法。此法是对特定行政活动的效果进行评定,看其是否和多大程度上符合标准,反映的是行政活动的效益。衡量行政效果的标准,或是公认的,或是经专家研究由有关部门规定的,都反映社会和人民对行政活动的要求。这些标准的设定,也要分等级确定分数,并确定一般标准分。凡达到或超过标准分的为效益优良,低于标准分的为效益差。把行政效益的得分与行政费用情况加以比较,便可对其效率做出评定。

(3)除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外,还有一种综合测定方法。在现实的行政活动中,多数行政工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34、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1)行政环境因素:

①国家的政治安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是行政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高效率行政管理的大前提。

②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基础。行政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水平相适应。行政管理体系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地影响着行政活动的效率。

③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及公民整体效率意识是影响行政效率的社会心理条件。④地理环境形态及与此相关的交通、邮政、电信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也是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2)行政组织因素:

结构因素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结构层次的划分是否明确,也就是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是否各司其职;二是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也就是能否根据职能目标合理设置机构;三是人员年龄,知识,能力结构是否优化。组织因素即行政体制是行政活动展开的基础,主要有三方面内容:①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机构的设置、结构、编制和活动原则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行政效率有直接影响。②行政职位的设置。行政机构内部各种职位设置由机关的功能、地位和职责范围等因素决定。行政职位的数量应根据实现机关功能的需要,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经过法律程序确定下来。③行政管理各环节的协调。有效的行政组织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内部活动的各环节,使之专业化、程序化,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一方面又必须联结各环节的活动,形成协调的工作关系。(3)行政人员因素:行政人员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任何行政管理都要通过行政人员的活动来实现。因此,人员因素对行政效率有直接影响。人员因素可分为三个方面:①行政领导者素质。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决策能力、指挥能力、用人能力等对行政效率有重大的影响。②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素质。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是大量行政业务工作的完成者,其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效率观念、业务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③人事管理工作质量。有了高素质的行政人员,还必须有科学有效的人事管理。合理使用行政人员,发挥其专长,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才能人尽其才,提高行政效率。

(4)科学技术因素: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中,能否大幅度提高效率取决于能否把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管理。①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如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方法,可提高决策水平,更加迅速、准确地选出最佳方案。②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③一般办公设备和其他行政活动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进,也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积极作用。

三、论述

1、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变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我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后,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开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新局面。(2)职能方式的转变

随着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职能方式也实现了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 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这种职能方式的转变对于加速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就是把本来属于企业、而被政府占有的权力,毫无保留地、实实在在地归还给企业,强化企业的独立自主经营权,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则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管理,推动“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新格局的形成。

③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过去的传统观念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与市场绝对对立起来。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和指导下,我们形成了排斥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从而为我国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政府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①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力配置关系、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并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在具体内容上,就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的合理分权,把过分集中于上级政府的权力下放给下级政府,做到权、责、利相一致;在指导原则上,就是既要维护国家政令的统一,防止地方割据,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又要保证地方、基层能够因地制宜,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种种利益矛盾。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方面作为上级必须考虑到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必须从总体上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下级必须懂得顾大局,服从命令听指挥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必须做到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只有这样才有全党的统一,才有全国的协调,才有中央,地方,部门和当前与长远利益的相得益彰。

②理顺政企关系。鉴于简政放权的改革无法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制度创新的任务,我国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思路。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权力下放,政企分开。a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即通过承包制、股份制、生产经营责任制等方式,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b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c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最终建立起政府以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体系。调整理顺后的政企关系是: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国有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损害所有者的权益。政府对产业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产业政策,同时,也运用法律手段和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

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市场相互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就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④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务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而微观的管理活动,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政府的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切实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部分权力转移给社会。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好社会的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为此,要求政府实现三大转变:a在管理范围上,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b在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c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⑤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要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职能分析,严格按照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的弊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新一轮的改革关系到政府理念的重建,政府权力关系的重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等。我们期待改革使政府职能更加优化。

2、试述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及其优化(1)合理的静态结构

行政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静态意义上说,其素质结构包括四个方面:

① 年龄结构。这是指行政领导班子由不同年龄合理结构的最佳的年龄结构。它是根据不同的领导层次,由老年、中年和青年干部按合理的比例构成的综合体。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优化年龄结构主要是解决领导班子年轻化问题,但要注意不能走极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年轻化。

② 知识结构。这是指行政领导班子应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强调各类人才的合理搭配。配备行政领导班子应将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有机地结合,以形成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门知识的立体结构。

③ 智能结构。这是指行政领导班子内不同气质类型方面的合理构成。人的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在优化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时,应根据这种智能的差异,让具有不同智能类型的行政领导个体组合到领导班子中来,形成高智能的,多才多艺的整体。

④ 气质结构。这是指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气质类型方面的合理构成。人的气质可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类,它们各以求得领导班子的多功能化的高效能化。(2)合理的动态结构

领导班子的动态结构,是指在动态领导过程中,行政领导班子所形成的合力,包括合力的关系,和合力状态。

① 合力关系。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并不等于领导成员素质的机械相加之和,而取决于各成员在领导活动中能否形成良性互补,互动的合力关系。这种良性互补的合力关系主要表现为:

a.经验,阅历的互补关系。在领导集体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的时候,在个体领导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经验和阅历互补关系,可以增强领导集体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b.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关系。当领导集体遇到重大的非程序性决策时,对决策方案的选择能力,取决于领导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只有在领导成员知识和能力素质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领导者的有限理性,提高集团领导者的决策能力。

c.品德互动关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成员的人品,道德素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道德互动和责任互动。如果多数领导成员能够廉洁自律、勇于负责,就可以对个别领导成员形成一定的威慑力,而每个成员都能廉洁自律、勇于负责,就可以使领导集团树立廉洁奉公、向人民负责的良好形象。② 合力状态。在领导活动中,衡量一个领导集团素质的高低,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a.团结合作能力。团结合作是领导集团的生命线,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可靠保证。不团结是领导素质的腐败剂,会给整个管理组织造成更加复杂紧张的关系和巨大的内耗,严重的可以毁掉组织发展的一切努力。没有团结,就没有合作,合作是建立在团结基础之上的。

b.科学决策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正确而科学的决策,是领导集团的首要任务。看一个集团领导者素质的高低,主要是看它能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决策,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组织的生死存亡。同时,还看领导集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这些能力状况,直接决定领导集团乃至整个组织的社会形象。

c.社会动员与社会统御的能力。能否有效地动员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决策,执行决策和参与管理,是集团领导者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树立领导形象的最有效的途径。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统御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d.清除积弊和开拓进取的能力。任何领导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而这些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加以清除。一个素质较高的领导集团,能够及时发现和正视这些弊端,并不间断地解剖自己锐意改革,积极进取。

3、试述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1)职位分类

科学的人事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的起点和基础。世界各国的人事分类制度大致有二: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职位分类着重于“因事择人”。品位分类倾向于“因人设事”。两种分类制度各有长短,互相兼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后,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一方面,按照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和任职资格条件等因素确定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职位系列,同时又根据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确定等级系列。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又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2)录用

国家公务员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一定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法从公务员系统外的人员中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行为和活动。公务员录用必须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必须公开考试,严格考核,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试录用制度主要包括:①主考机关②录用程序③报考资格条件④考试与考核⑤确定拟录用人员,办理录用手续。(3)考核

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务员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全面考察和评价的制度。考核制度的建立为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培训、晋级增资等提供重要依据,对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优化公务员队伍、强化对公务员监督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公务员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公务员的绩效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必须坚持民主公开原则。考核内容以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德,能,勤,绩,而注重工作成绩。(4)奖励与纪律

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以及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国家公务员给予鼓励的制度。奖励制度包括奖励原则、条件、权限、种类、程序等。国家不仅通过应予奖励以规范公务员的积极行为,而且通过遵守纪律和违纪处分来规范公务员不得有的行为。为保证行政处分行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防止行政处分权的滥用,处分国家公务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处理决定,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5)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

①职务升降。公务员职务序列是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职务升降是在公务员职务序列中的纵向调整,是公务员职务关系的变更。职务晋升是由较低职务升任到较高职务。降职是与职务晋升方向相反的一种职务关系变更形式,是指由较高职务改任为较低职务。而随着在职务序列中地位的下降,责任的减轻和职权的缩小,工资,福利等方面待遇也相应降低。职务升降工作必须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②职务任免。职务任免是公务员职务管理的重要活动,是任职和免职的简称。任免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必须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中的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和任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拥有任免权的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任免权限和任免程序任免公务员职务。(6)培训

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包括培训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类型,机构等。培训室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公务员培训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公务员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为目的,全面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公务员培训必须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研究和解决公务员培训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7)交流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解除公务员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公务员交流的范围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交流,又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与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间进行的外部交流。交流形式有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8)回避

建立公务员回避制度对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有重要意义。回避的种类和回避范围的规定是:a职务回避,即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B公务回避,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与本人有上述职务回避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C地区回避,国家公务员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除外。(9)工资保险福利

工资保险福利各有区别,但对提高公务员积极性、稳定公务员队伍、吸纳优秀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是建立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必要环节。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包括工资的原则、结构、形式等。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下列主要原则:a、按劳分配原则;b、定期增资原则;c、平衡比较原则;d、物价补偿原则;e、试用期工资原则。保险和福利是公务员的保障机制。国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10)辞职、辞退、退休

辞职、辞退、退休制度疏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渠道,增强了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是干部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辞职是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据法定程序,解除与行政机关职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辞退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在法定管理权限内解除公务员职务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退休制度包括退休方式,退休条件和退休后待遇等。(11)申诉控告

申诉控告制度是公务员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机制。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控告是指国家公务员对于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可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

4、试述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决策程序是指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基本步骤。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程序和制度,对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决策程序可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阶段

任何决策都从发现问题开始,如面临的主要问题没有抓住,就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决策者必须培养自己从资料海洋中采集重要信息的技能和对各有关因素的警觉,学会寻找问题的各种方法,力求及时发现矛盾,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问题发现后,就要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界定,弄清问题的性质,特征,范围,程序,价值或影响及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发现问题之后,紧接着就是确定目标。目标应是合法的,先进的,可行的。而且,有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规定,明确达到目标的质量,数量,时间要求等。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阶段,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掌握科学的预测方法。现代预测方法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因果型预测,模拟型预测,直观型预测,定量型预测四大类。因果型预测是依据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联系,推测未来发展结果的方法。模拟型预测是通过模拟手段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测试的方法。直观型预测主要依靠人的经验,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定量型预测主要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决策问题的各种变量,并进而估计其未来的状况和变化趋势。(2)拟制备用方案阶段

决策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拟制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这个阶段包括相互衔接的两个环节:一是集思广益,粗拟方案。即要求解放思想,广开思路,尽可能设想出各种不同方案,大胆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二是精心设计,拟定方案。这一步要求决策者以细致,冷静,求实的精神,对各种粗拟出来的方案进行反复推敲,认真筛选,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严格论证,拟制成各种可行性方案。拟制方案是必须做到:a、方案必须用于创新,不能因循守旧。b、各方案在内容上应当各自有别,不存在相互重复和包含。c、方案应尽可能详尽,考虑到多种可能。一般应有积极方案,应变方案,临时方案。同时,每一种方案都必须说明其特点,实施条件,预期效果,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其控制办法等。可定量分析的,还要以确切的定量数据反映其成果。拟制备用方案阶段,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注意发动群众和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鼓励创新和不同意见,不同方案的争论,切忌“一言堂”。(3)选择最佳方案阶段

这是行政决策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对各种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方案实施时将会遇到的困难,阻力等限定因素以及敏感度进行分析对比,全面评估,总体权衡。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局性,长远性,效益性,适应性等选择标准进行选择,拍板定案,从中选出或综合成一个最佳方案,形成决策。

做好方案的评估选择,一般用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实验模拟法等。经验判断法是在科学总结以往决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案的优劣作出分析判断的方法。它适合于某些程序化决策方案的评估和选择。数学分析法事研究和解决决策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它适合于可以定量化的决策方案的选择。实验的方法就是把一个或几个决策方案放到个别或少量选择好的实际环境中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评估,从中作出选择,或者综合各方案的优点形成决策,模拟的方法,则是通过把所要决策的问题构成模型,进行试验,观察,测定和分析各方面的效果,最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方案,这一方法多用于战术性的决策方案的研究,有时也用于宏观决策方案的研究。(4)方案的修正完善阶段

决策者在决策方案进如实施阶段后,必须建立正式的决策追踪和监测制度,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考察,监督,测定,评估和核实。同时,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决策者及时了解方案实施的情况,以便及早采取修正措施。一般来说,如反馈信息表明方案基本可行,仅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或由于环境变化使之在某些方面要作出相应调整,这时对原方案加以适当修改,补充,完善即可,不必重新决策。而当反馈信息表明,主客观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或原有决策有重大失误,危及目标的实现时,则必须改变原有政策,重新进行决策,这就是追踪决策。

进行追踪决策时,必须对原有决策进行认真地回溯分析,从原决策起点开始,按顺序找出失误原因及其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以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在新的条件下按照科学决策程序重新进行决策,以保证决策的双重优化。

上述决策程序的四大步骤及其方法,是就较为重大和复杂的行政决策而言的。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允许各步骤及其方法之间的某些交叉或归并。

5、试述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今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并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联系起来,显示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宏大构思。(1)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①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按我国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五年规划的要求,我国电子政府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完成“三网一库”的政务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即建成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国务院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连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以及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为原则。

②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我国政府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化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七个领域:一是大力推进政府业务的应用建设,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应用系统建设,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建设,多媒体应用系统和决策服务系统建设。二是加强政府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的网络建设。三是筹建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的公众信息政府网站。四是建立和完善共享性信息资源库。五是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六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七是抓好与系统建设和应用相关的法规工作。

③电子政务的保障。为了有效地发展电子政务,我国在加大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了对电子政务的组织领导和相关法规的建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的制定与规范。直接关系电子政务发展进程的各种信息安全,法规已进入研究和起草阶段。(2)电子政务的功能

电子政务的实施包括政府内部的部门行政信息化与面向社会的政府信息化两大功能的实现,虽然电子政务的发展在诸多领域有轻重缓急的选择,但真正意义的电子政务必须建有这两大基本功能,具体而言,电子政务的功能有以下三项: ①政府部门内事务处理的电子化。单个部门内的事务电子化不是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或无纸化办公,它包括行政事务处理的所有电子化数据应用系统的实现,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公文处理系统;二是业务管理系统,三是信息分析系统。②政府部门间行政关连的电子化。政府关联的电子化是政府内部行政信息化的核心,它是所谓“电子政府”与“非电子政府”的基本区别所在,它包括政府内部电子化的三个平台:一是行政信息资源的共建平台;二是行政信息流动的共享平台;三是行政信息管理的共维平台。

③政府公共管理的电子化。公共事务管理的电子化是政府面向社会的主要功能,它不仅要求公共管理的有效,规范和公开,还要求管理者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低门槛的服务方式。从这些要求出发,公共管理的电子化首先要实现“政府上网”,即政府网站和电子社区的建立,面向社会提供“在线服务”;其次,应实现各项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电子服务与管理系统;第三,达到政府管理组织与社会公众,企业组织之间的双向信息流动的网络化,即能使政府及时充分地掌握各种社会信息与统计数据,又能使社会公众,企业组织更为方便地从政府网站了解相关信息,办事程序和法定性文件,以及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服务。(3)电子政务对政府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强化,是现代政府在电子技术革命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对自身发展方式理性选择的结果,它不仅反映了政府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同时又对政府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①改变政府组织状态。传统的政府组织纵向上具有极强的层级制特点,横向的部门间界限分明且刚性化,这种组织结构极易形成等级阻滞,部门林立,条块分割和环节过多等弊端。电子政务的实现势必导致政府组织状态的变化:

a、组织结构扁平化,电子政务使行政程序数据转化为电子信息流程,这将促进政府减少流程中不必要的层级阻滞,同时也为管理幅度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手段,从而使政府组织结构趋于扁平。

b、政府组织无缝化。电子政务将增强管理与服务资源组合方式的整体性,产生系统集成效应,电子政务的系统集成将改变传统的部门分割运行的状况,消减政府部门间的间隙或中断点,表现出更强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电子政务的实现将极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a、电子化技术提供了迅速、及时和广泛获取行政信息的有效手段,增强了政府对管理变量的把握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b、电子化的行政方式为实现政府服务的充分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可更充分地满足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的要求。c、电子化的管理手段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方式,在处理大量的公共事务过程中,减少了工作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行政资源的有效产出的量。d、电子化的政务流程为克服机械化政务流程弊端提供了可能,机械化政务流程的弊端主要有三多,即会议多、发文多、环节多,这些弊端的克服有待于信息的迅速传导与回应、信息的及时处置与灵活对应等电子化网络流程的实现。

③促进政府民主化发展。民主化是现代化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将从四个方面促进政府民主化进程。

a、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政府上网实质上是在公开的线网上向公众公开政府职责,办事规矩,处理程序和政府公共事务,政府上网与政府“开门,拆墙,开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b、电子政务促进信息公平。行政民主化内涵着对政府与公众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解决,基于公共信息网的政府行为,以信息共享为前提,这无疑有利于社会信息的公平。

c、电子政务促进公众监督。公众对政府和公共事务的知情权,是形成公众监督的基本条件,而只有在公众掌握政府和公共事务的信息室,这种知情权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电子政务的实现为公众知情权和公众监督权的实现,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d、电子政务促进公众参与。政府的民主化也就是公民参政的制度化过程,公民参政包括信息过程,选举过程和议政过程的公民参与,它的制度化离不开参与方式的公开,规范和自主,而这些条件都可由电子政务的充分开展得到满足。

6、试述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1)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①牢固树立效率观念。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要解放思想观念的问题。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必须打破旧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使得人人重视效率,事事讲究效率,让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在行政机关乃至整个社会荡然成风。

②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组织机构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保证。推进机构改革,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的:

a、合理划分权限。要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使得权责一致,界限分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行政组织的积极性。

b、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权力切实交还给企业。

c、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按照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把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信息,咨询,协调,监督,审计等部门的建设,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③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依法行政是保证行政畅通,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前提。国家行政机关应以完备的立法形式,准确地执法手段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规范各种行为,促进效率的提高。

a、将行政法制建设作为实现法治的基础和手段。为了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一切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平,违法必究。

b、实现机构精简。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实现国家机构组织,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

c、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各级行政机关还应按照法制和科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机关特点的日常工作制度。

④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素质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因此,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体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a、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任何行政单位,如没有素质较高的领导者,就没有高质量的行政决策和高效能的行政组织,不可能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活动。提高领导者素质,首先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和领导艺术。

b、提高一般行政人员的素质。主要途径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加强行政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合理使用人才,把具有不同能力结构的人放在与之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

c、改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制度。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吸收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⑤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活力、效率。积极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积极性指的是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极为重要问题。我们要在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转变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度,保证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依法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有效地激励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奋斗。

⑥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除了制度上,人员素质上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改进工作作风的问题。作风是一个组织或个人长期形成的习惯性的思想态度和工作方式。机关工作作风的好坏,对行政效率有直接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根本的一条是要反对官僚主义。

⑦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其现代化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的高低。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范围广,作用因素多,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2)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

①层次领导方法。各级人员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一层抓一层,层层负责,不越级领导,政府部门一律实行首长负责制,各级领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可以拍板定案。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政府领导摆脱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抓大事。当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整与合的关系,合理分工,整体协调。

②目标管理方法。把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通过目标的建立,分解,落实,使每一机构,每一个人都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从而发挥全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几个原则:即合理可行原则,均衡协调原则,分层负责原则,可考核原则等。同时,还力求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偏离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这样,就可以使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③以点带面、典型带动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的运用。它是在一般号召的前提下,领导深入实际,突破一点,借以取得典型经验,通过典型辐射带动其他学位工作,使一般号召能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落到实处。应注意两点:一是对点上经验要有科学的态度。二是要循序渐进,边推广边总结提高。

④现场办公方法。此方法是政府领导定期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基层,到急需解决问题的地方去现场办公,协调有关部门,当场拍板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当然,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解决关系复杂,下层单位无法及时解决的难题。如果作为一种常规办法运用,那就会损伤甚至剥夺下级的自主权,也会使领导疲于奔向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一、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研究对象: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对整个国家社会事务所实施的行政管理,认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行政管理的权力主体:权力-职能-组织-领导

②行政管理的过程和内容,包括:行政决策、人事行政、财务行政、机关行政、行政监督等主要环节

③行政效率和行政改革

3、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掌握现代行政活动规律,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②有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③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④有助于增强广大行政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行政管理队伍。

4、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方法: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②比较研究方法③系统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④综合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⑤案例分析方法

二、行政权力

1、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行政机关赖以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一种强制力量。

2、行政权力来源:

①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行政权力主要来源

②惯例裁决是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形式

③授权④法理是推置裁决的基本依据

3、特点:服务性或人民性、派生性或执行性、统一性或垂直性、权威性或强制性

4、性质:实质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人员是人民的、社会的公仆。从属于国家行政的性质,是国家政权性质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为剥削阶级政治统治服务的。

5、运行的基本原则:①以民意为基础②以政策为依据③以法律为准绳

6、行政责任——广义指行政行为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向授权机关或上级机关负责,进而向人民负责的活动,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行政责任。

7、行政责任 ⑴依职务从属关系,一般违法失职行为,行政处分8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⑵非职务从属关系,特定违法失职行为,行政处罚分5类:警告、罚金、拘留、没收、劳动教养。

8、行政权力监督 ①政治监督——政治组织和国家组织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 ②行政监督——国家机关的自我监察和督导活动,包括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③法律监督——国家司法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和非法行为的检察和审判活动; ④社会监督——社会法人机构和普通公民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 2 和社会公共事务行为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9、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行政权力伴生行政责任,行政责任与行政权力完全相关。行政责任指具体的工作责任,也指应负的法律责任,同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是一种自然连贯和同步发生的关系。行政权力的性质、类型、作用和实际参与等等有不同,所以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有不同,行政结果也有不同,由此而来的行政责任亦有不同。因而,不同的行政权力实际上必定内含或连带着不同的行政责任,行政权力的大小轻重决定着行政责任的大小轻重。在具体分解和配置行政权力时,必须设定并配定相应的行政责任,并以行政伦理和行政法制的形式确保权责统一、责权一致和责权同步,确保权力同责任并设并行。P43了解

三、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又叫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2、特点:①政治性和社会性;②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③多样性和整体性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及途径:

⑴内容:①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改变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传统工作模式,从全能政府转为有限权力。

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继续理顺政府部门内部的职能分工。是职能转变的基础,也是避免互相推诿的有效途径。

③坚决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环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④改革和简化行政审批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突破口和紧迫任务,也是加强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措施。

⑤加快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⑵途径:①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③政企分开是实现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

④培育社会公众的自我管理意识

⑶意义:①有助于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提升政府管理的效能

②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系,这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③有助于理顺政府管理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克服官僚主义、增强政府管理的生机活力。

4、类型:

⑴按国家性质不同分:

①奴隶制国家的行政职能

②封建制国家的行政职能

③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职能 ④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职能;

⑵按作用领域不同分:

①政治职能

②经济职能

③文化职能

④社会职能;

⑶按作用过程和方式不同分:

①计划 ②组织 ③指挥协调 ④控制 ⑤沟通 ⑥监督;

⑷按作用性质不同分:

①统治性职能 ②保卫性职能 ③管理性职能 ④服务性职能;

⑸按作用手段不同分:①立法性②行政性③司法性

5、意义:

①行政职能是认识行政管理的前提,3

②是建立国家政府行政机构的主要依据之一,③反映着行政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方向,规范着行政机构运行的主要内容;

④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变革行政机构、行政活动方式的重要前提;

⑤是确定和划分政府职权的基础和依据;

⑥其实施状况是行政管理效能的体现;

⑦是科学组织管理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即国家为推行政务,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组建的行政机构体系。

2、特征:

⑴一般特征:政治性、公共性、系统性、权威性

⑵比较特征:派生性、执行性、垂直性、强制性

3、分类:

⑴宏观上,根据政治体制、行政体系、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范围 ①在联邦制条件下,分为联邦政府行政机关、中间政府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行政机关三类。②在单一制条件下,可分为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两类。(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省、市、县、乡镇>)⑵微观上,根据行政工作的性质、内容和作用,分为:领导机关(首脑机关)、职能机关(部门机关)、辅助机关(含办公机关、办事机关和服务机关等)、咨询机关和派出机关。

4、构成要素:

①行政职位(基本构成要素)

②行政人员或公务员(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唯一具有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③行政资源(信息、经费、物材)——物质基础

5、我国行政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

①法制行政原则——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调整、废止、建设和管理,必须依法遵循制度进行。基本要求:树立法制权威,制订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建立执法体系。

②职能目标原则——依据政府职能目标的需要,设置、调整和废止相应的行政组织机构,适应政府职能目标变化的需要,对行政机构进行经常性调整和改革。

③精干效能原则——基本要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合理精干,坚持效能至上,建立廉价、负责的政府。

④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根据不同组织系统确定幅度与层次的最佳限度。

⑤职、责、权一致原则——职务、责任、权限三者互为条件、相称平衡、三位一体、职权相称,权责统一i组织成职权统一、责权一致的行政组织体系,避免有职无权、有责无权和有权不尽责的现象发生;ii公务员建立岗位责任、分工负责制度,事权统一、责权一致,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

⑥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行政组织的规模、建制、规章、程序要相对稳定;行政组织机构必须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改革,适应行政管理需要。

6、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

⑴首长制行政组织中法定最高决策权由行政首长一人行使者;①优点:事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灵活,决策、行动迅速,效率较高;②缺点:由于权力集中于一人,容易造成行政首长的主观片面,独断专行,不易监督和制约。

委员会制行政组织中法定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行使者;①优点:集思广益,相互监督,4 能够发挥群体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和意见;②缺点:决策和行动缓慢,权力分散,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无人负责现象。

⑵层级制政府组织从纵向上划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辖的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形成有效的层级节制关系;管辖范围自上而下逐级缩小;①优点:采用层级制,由于各级行政首长业务性质相同,便于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和行动;②缺点:不同时采用职能制,就导致各级行政首长管辖过多,责重事繁,难于处处精通,事事胜任。

职能制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辖的业务内容不同,但管理范围大致相同;优点: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行政首长不至于因管理事务过多而顾此失彼,进而可以提高行政效能;缺点:职能制不能离开层级制独立存在,在组建行政机关时,一般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自的长处。

⑶集权制行政权力是集中行使的,行政管理中一切重大决策都是由行政首长或上级领导决定,部门领导和下级职员很少有自主决定权,即一元统御制。

分权制一级政府组织的各层级、各部门对管理范围内的行政事务有充分的自主决定权,行政首长对下级或下属范围内的事务亦不加干涉,即多元统御制。

五、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基本职能 ①决策职能—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者为了执行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规定、任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发展目标并拟定出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②计划职能——计划是行政领导根据自己的职权范围,构想、选择工作目标,规定实现目标的程序、措施,确定一项计划将由谁来执行,什么时候完成,以及如何完成等。③组织职能——行政领导者为了执行规划,根据任务进行的具体组织建设,如设计、组织,选用人才、分配任务、授予权力、制订规章制度等。组织建设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设置机构,并进行科学定编;二是制定出保证机构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三是选用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在适合他能力和特长的岗位上。④协调职能——行政协调是调整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责、权范围,使各部门各方面紧密合作,互相配合和谐运转,发挥整体行政功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⑤控制职能——行政控制是指通过调节、纠正等措施将行政体系的运行纳入完成行政目标、行政计划的轨道,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为符合行政目标要求的一种活动。⑥监督职能——监督即监察和督促,行政监督的根本目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的监督、控制行政活动过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国家法律和人民的利益。

2、行政领导方式: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领导模式。

⑴按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或程序分:专断式、民主式、放任式

⑵按对行政权力控制的程度分:集权式、分权式、均权式

⑶按行政领导者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分:重人式、重事式、人事并重

六、行政决策

1、涵义: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有效地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2、行政决策特点:

①行政决策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②行政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

③行政决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事务等一系列行政活动。

3、类型:

⑴以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为标准,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①经验决策——根据决策者个人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工作经验进行决策。

②科学决策——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按照科学程序,采用现代决策技术进行决策。

⑵以行政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为标准,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①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重复出现的行政问题进行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在行政管理中对非重复出现的行政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⑶以行政决策所处的自然状态为标准,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⑷以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为标准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⑸以行政决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程度为标准,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战术决策;

⑹以行政决策的内容十分可数量化为标准,分为数量化决策和非数量化决策;

⑺以行政决策目标的多少为标准,分为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4、地位和作用:

⑴行政决策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的始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均离不开行政决策,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

⑵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和命运。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行政管理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

⑶行政决策处于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是行政管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将行政决策置于首要地位,特别对于行政领导者,应将行政决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七、人事行政

1、定义:人事行政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对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政人员与行政事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实施的一整套管理活动或管理行为,它包括对国家行政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奖惩、纪律、工资、福利、退休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2、范围和内容:政策制度类、组织体系类、实际操作类

3、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事分类制度,以其分类方法而言有两种:

⑴品位分类——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依据一个人所具备的条件(资历、学历)和身份(官职地位、薪金多寡)。

⑵职位分类——以职位为对象进行分类,依据一职位的性质特点及所需条件,职位分类制度,即以职位为对象,按照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标准因素,分为不同类别和等级,为国家公务员各项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人事分类制度。

4、原则:

⑴任人唯贤——在选拨任用行政人员时,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反对任人唯亲。

⑵适才适用——根据每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安排相应的职位,各随其志,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各献其功。坚持人事结合,做到“因事用人”。

⑶晋升唯功——将行政人员的工作成绩作为评价、奖励、晋级、晋职的主要标准。

⑷智能互补——一个行政组织机构要发挥较好的效能,就要合理地配备各种人才,形成最佳结构,使具有不同年龄、专业知识技能的行政人员互相补充配合协作,发挥群体优势,保证行政工作有效协调进行。

⑸积极激励——通过积极的激励,充分利用人们的进取心,满足人们的各种正当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⑹合理流动——把握好人才的合理流向,改变行政人员分布不平衡、专业不对口和使用不适当的状况,促进各个地区、各个行政机构行政人员队伍的优化和合理化。

⑺用人与治事统一—用人是为了治事,治事必须用人。在工作中力求用人权与治事权相结合,即治事者要有一定的人事权。

⑻依法管理——人事行政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按照有关人事法律、法规、规定严格实施,使得一切人事管理工作都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

5、作用:

⑴人事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⑵人事行政是实现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⑶人事行政的发展和完善能有力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⑷科学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八、行政监督

1、定义: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是政党、国家和人民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与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监督、指导、纠错的活动。

2、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体系:①政党监督②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的监督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③司法监督④社会团体监督⑤群众监督⑥舆论监督

3、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体系:⑴非专门监督①一般监督②职能监督③主管监督

⑵专门监督

①行政监察②行政复议③审计监督

九、行政效率

1、定义:指一个行政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总产出与行政总收入的比率,公式:行政效率=行政总产出 / 行政总收入

2、行政效能:指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行政效率与行政目标之间的一种关系,公式:行政效能=行政效率*行政目标

3、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运行国家法定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4、行政效率的特征:①定性、定量统一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③局部与整体统一④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①牢固树立效率观念②行政机构设置的合理化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④逐步实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⑤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十、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原则: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2、行政改革问题、难点:①观念和利益的问题②职能转变、政企分开的问题③行政法制建设问题④改革配套和平衡问题⑤人员分流问题

3、机关管理的特点:①服务性(最基本、最重要)②广泛性③综合性④具体性;主要内容:①会议管理;②机关文书和档案管理;③机关财务管理;④机关总务后勤管理;⑤机关信息管理

单选10分:

1、国务院1993.10.1通过公务员暂行条例:

2、美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彭德尔顿法(美国公务员基础)制定;

3、行政管理学硬件部分由:行政组织、行政机构

4、人事行政特殊职能有:人员录用、人员开发、人员维持、人员使用

5、公务员制度的管理环节: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制度

6、根据领导权力控制、运用程度不同,领导方式分为:集权方式、说服方式、分权方式

7、运用授权艺术坚持原则:授权留责、适度合理授权、逐级授权、加强监督控制、防止反向授权

8、机关后勤服务机制实现: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依赖型向开拓型转变

9、制定执行计划时遵循:量力而行原则、统筹原则、重点原则

10、行政执行对行政决策的作用:①决定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决定决策方案实现程度、检验决策是否正确的依据②使原决策修正和完善的根本途径③形成新的行政决策的依据

11、行政监督的重要作用:预防作用、改进作用、补救作用、评价作用

12、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原则;忠实于人民利益原则;忠实于事实真相原则

13、行政程序的标准化:形式标准化、程序标准化、实质标准化

14、间接测定行政效率是通过对机关效能高低具体评定方法:行政功能测评法、行政要素评分法、标准比较法

15、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区别:实施处罚机关、处罚对象、处罚形式、违法行为性质不同。

16、学习行政管理的5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系统研究)、历史研究(综合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历史比较公务员制度、管理环境、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

多选20分:

1、授权原则7

2、人事行政特殊职能4

3、权力控制、运用程度6

4、制定执行计划遵循原则6

名词解释20分:

1、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

2、首长制和层级制

3、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

4、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5、行政组织的原则

简答15分:

1、人事行政的涵义及作用

涵义: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措施,对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与行政事务之间的关系和行政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实施的一整套管理活动或管理行为,它包括对国家行政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作用:①人事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②人事行政是实现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③人事行政的发展与完善能有力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④科学的人事行政能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极大地推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管理幅度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①管理幅度与层次成反比 ②管理幅度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管理水平、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等因素成正比例关系 ③管理幅度与行政事务难易程度、组织内部信息是否畅通、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管理幅度又叫行政幅度,是指领导机关直接管辖的下属部门和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系统划分层级的数额。

3、行政决策的特点、类型、作用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有效地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行政决策的特点:

①行政决策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②行政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

③行政决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事务等一系列行政活动。

行政决策的类型:

⑴以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为标准,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①经验决策——根据决策者个人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工作经验进行决策。

②科学决策——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按照科学程序,采用现代决策技术进行决策。

⑵以行政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为标准,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①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重复出现的行政问题进行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在行政管理中对非重复出现的行政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⑶以行政决策所处的自然状态为标准,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⑷以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为标准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⑸以行政决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程度为标准,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战术决策;

⑹以行政决策的内容十分可数量化为标准,分为数量化决策和非数量化决策;

⑺以行政决策目标的多少为标准,分为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行政决策的作用:

⑴行政决策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的始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均离不开行政决策,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

⑵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和命运。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行政管理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

⑶行政决策处于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是行政管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将行政决策置于首要地位,特别对于行政领导者,应将行政决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论述10分:

1、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内容 案例10分:

1、行政决策失败原因 判断15分:5个

下载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学

    浅谈行政领导艺术行政0916 段睿 指导老师 原丁[摘 要]行政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运用领导的技巧,这种应用技巧就是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

    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国家权利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政府机构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部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表现在:1、......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公共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2011证书班(淮阴工学院图书馆) 马玲1、简要阐述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雷格斯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

    行政管理学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一、课程代码:00277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

    行政管理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行政管理学》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 2.管理层次 3.政府绩效 4.行政法治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行政权力......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遵循特定的价值取向,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以及对行政系统有着......

    行政管理学考试题目答案总结

    行政管理学2013-6考试范围总结 一、 简答 1、 政府职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p22 政府职能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是政府职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多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