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时间:2019-05-15 07: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给孩子做规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第一篇: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亲爱的家人:大家下午好!每天进步一点点学习分享开始了!

心赏和悦纳自己,尊重一切人和事。每个人都有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每件事情都不是白来的,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坚持习学,用心用情的活在当下,生活处处有感动,随时有惊喜!今天与家人分享《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以来,感觉到在生活中家长最难把握的就是宽严有度,宽就是爱,严就是规矩。真正做到宽严有度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已经是最高的智慧了,人民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最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看到了一个蒙迪驯马的故事,深受启发,看来我们人类真的需要向动物学习了。

蒙迪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牛仔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驯马师,并且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牛仔如何驯马。我们想像驯马很容易,其实每一匹马都要接受很长的训练才能让马鞍放在马背上。那时的驯马方式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它不叫驯马,而叫碎马。

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过程充满着残忍和暴力的气息,就是击碎马本能的意志,让马驯服。在实际过程中,牛仔们先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把马的一条后腿用绳子吊离地面,这样马很容易失去平衡。每当马出现反抗行为时,马就会重重的摔在地面上。这样残酷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周,马才会被驯服。蒙迪从小对马特别有感情,看到父辈们驯马的过程很内疚也很难受,他总是默默的对这些马说:“我知道这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交流。但是我一定要找到一个人道的驯马方法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让你自己愿意来接纳和顺服这一切。”

小小的蒙迪因为这样一份深深地同情和爱,开始认真观察野马,看马与马之间如何交流。他惊奇的发现,在野马群中,领头的竟然是一匹母马。最让蒙迪感到惊讶的是,母马如何教育小马的过程。小马有不好的行为时,母马就会把小马赶出马群,让它单独在离马群四五十米的地方待上一个小时。然后母马会走到小马身边用各种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小马就开始绝对的服从。

蒙迪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母马用这种方式惩罚小马呢?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远离马群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在自然界中,马和其它合群动物一样,只有群居生活,它才会有安全感。一旦离群就很容易成为猛兽的捕猎对象。所以当小马被赶出马群后,它本能中的恐惧就会笼罩全省。一旦看到母马接近自己,就会非常驯服。明白这个道理后,蒙迪就幻想自己能用马的肢体语言和野马进行交流。

一年后,他进入野马群,先分离一只野马,随后在旷野中追逐了将近24个小时,野马开始停下来。蒙迪就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它进行交流,没想到野马有很明确的驯服回应。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及同乡时,大家都嘲笑他疯了。蒙迪还是不死心,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新方法,蒙迪在马场很顺利的用了一个小时就驯服了一匹野马。16岁的蒙迪当时兴奋的手舞足蹈,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人用这种人道的方式完成驯马。出乎意料的是,蒙迪的父亲看到这一幕后,张大着嘴,铁青着脸,说了一句,天哪,我怎么养出了一个畜生。

从此以后,和他断绝父子关系。蒙迪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在牛仔中不遗余力的宣

传这种人道的驯马方式。由于他的坚持,1996年,蒙迪接到一个电话,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工作人员打的,代表女王邀请蒙迪和他的太太演示驯马方法。顿时,整个欧洲都知道了蒙迪,也被他深深地感动。

不久蒙迪出版了《一个聆听马语的人》,大获好评。后来蒙迪认为教育孩子和驯马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要在爱的基础上做规矩,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蒙迪和太太共收留了47名问题少年,改变了47个孩子的命运。蒙迪从来不大声呵斥孩子,只是用签合同的方式让孩子在两块小白板上签约。第一块白板上写着违反规矩会得到的惩罚,第二块白板上写着如果遵守规矩会得到的奖励。比如,在第一块白板上写着:“一周内不可以睡懒觉,如果违反就把浴室的地砖擦干净”。在第二块白板上写着:如果一周内都准时起床,周末可以去钓鱼“。每个孩子的内容不一样,合同一旦签订,蒙迪就会严格执行,绝不含糊。随着白板内容的更新,孩子的行为也得到了更新。后来这47个孩子都非常优秀。看完蒙迪的故事给我了很多启发,以下是几点感悟。

一、做规矩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母马对小马的规矩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同样蒙迪也是因为一种深深地同情发现了这个规矩,并把这个规矩用在了孩子的身上,没有打骂,没有发泄情绪,只是对规矩的敬畏和尊重。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才能如此敬畏规矩,同时把它用在任何事情上。爱的感觉是暖暖的,我相信这样做规矩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暖暖的爱,即使当时不一定感觉到,终有一天他会有真切的感受。如果缺失了爱,只是一味的做规矩,会给孩子造成很多无法弥补的伤害。例如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张居正对万历皇帝视如己出,规矩非常严格。还是小孩子的万历皇帝求助李太后,无奈李太后是张居正的坚决拥护者。万历皇帝曾经也做了很多富国强民的措施,可是仇恨的种子早已埋下,张居正死后两年,万历对他的恩师下毒手满门抄斩张居正全家。

二、规矩是家长做出来后,全家共同做:很多孩子非常反对家长订规矩,是因为规矩定来定去都是给孩子一个人定的,所以孩子就不服气。《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学会效仿。例如宋朝陈昉的故事,全家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家人相亲相爱,没有是非,一百多人如果一人不来就不能动筷子吃饭。陈昉家养了100多只狗,狗也学会了互相尊重,有一只狗不来都不能吃饭。狗都是这样,况且我们人类呢!而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没有规矩,要么只是针对孩子,孩子闹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教育从来都是“身教胜于言教”。

三、孩子违反规矩,家长不要带情绪处罚:通常我们的孩子违反规矩后,家长都很气愤,发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是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反思能力,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和价值,情绪发泄之后,于事无补,同时造成了亲子关系疏离。轻声轻气说重话才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四、规矩一旦定好,要张贴在家长醒目位置:张贴家规才能显示出家规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就像国家的法律法规一样,对它进行充分的尊重,孩子对规矩就会有敬畏之感,不会随意破坏规矩。

从自己做起,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吧!今天的课程分享到这里,感恩家人们的陪伴与聆听。

第二篇:如何给孩子建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矩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

每个妈妈都可能遇到这些挑战: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在“翻斗乐”抢别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饭而被姥姥满屋追着喂;跟钢琴老师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在书店把书弄了一地却僵着不肯归位……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首先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孙瑞雪教育机构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具体地总结出以下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妈妈的难题1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资深钢琴教师达达则坚决反对5岁以下的孩子学琴,因为孩子注意力和领悟力都没有发展成熟,往往花半年学会的东西,到了七八岁,一个星期就通了,那为什么还要受这个罪呢?达达说,跟我学琴的孩子,我保证他入门,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钟来练琴。10分钟噢!如果你说,大年三十儿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练?我就说:可以放炮,但是宝贝,你连10分钟也没有么?

达达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一生。

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学琴,也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它就这么地简单——每天只有10 分钟,却又这么地坚定——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分钟。

妈妈的难题2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一: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

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饭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关键词:松弛,安静,悠闲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 到2 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饭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要受到了压抑,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场景一: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4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有明确告诉对

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作者:育儿专家小巫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人类的天性本如此: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向往,越要拼命去争取。孩子也一样,你不让他做的事情,他非要做,那你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自然消失了,他会

觉得没多大意思。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的稀哩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他小时候你用哗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允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响动?)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不要因为成年人之间的“面子”问题,给孩子树立自相矛盾、难以理喻的规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带孩子出去玩儿,大人们往往顾及了“面子”,却把孩子弄糊涂了:为什么别人抢走自己的玩具,自己要抢回来时,大人一边拦着一边说“让这位弟弟/妹妹玩儿会儿,别这么小气”,而当自己抢走别人玩具时,大人却强行夺走,说不许抢?

* 我们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第三篇:给孩子立规矩的规矩

跟几个朋友去餐厅吃饭,刚点完餐,一个朋友就说了一句:不好。

我问怎么了,朋友指了指旁边的餐桌。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来,他们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着小酒闲聊。朋友忌惮的应该是那桌的三个孩子,看起来最大的不过6、7岁的样子,围着餐桌疯跑。

果然,那顿饭我们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闹声中度过。期间有服务人员提醒过孩子的父母,建议孩子不要乱跑,以免在服务员上菜时烫伤孩子,孩子的父母也会叫孩子到身边,说上一句:“你们几个老实一会”。但显然,对孩子的震慑力远远不够。

后来那桌人终于埋单走人,我们才落得个清静。朋友说:看看现在的孩子,我小时候哪敢这样,长辈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况这么大庭广众下吵吵闹闹,东奔西跑的呢。

另一个朋友马上接口道:你可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都这样。我邻居家的孩子,规矩定的可严了。食不言寝不语是最基本的,写错个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让孩子重写,小小的孩子脸上连个笑模样都看不见,倒是宁愿那孩子能疯玩一会。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民国年间,广东一位省长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书中写到“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

我们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作用的。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家是应该是港湾,而不是监狱。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有人把英语中的爱“love”进行的拆分解读,“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容)。这种解读对爱的解读对待伴侣是合适的,其实对教育孩子也有几分道理。

倾听:在给孩子订立规矩之前,倾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最好是跟孩子进行一次充分的讨论,而不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控制。

比如孩子吃饭没规矩,东挑西捡,用手抓着吃、又或者孩子总是剩下半碗饭。家长完全可以耐心的询问孩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食物不可口?不习惯用筷子?还是真的是因为吃不下了?

倾听、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再给孩子制定规矩。什么时间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再调整之后再吃饭没规矩,再约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感恩:这里不只是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一颗感恩的心,而是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发自内心感谢孩子的到来,才能让自己有勇气与无数的琐事和让人崩溃的问题抗衡,才不会被自己情绪的魔鬼所左右,才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管教。

前苏联教育家杰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最喜欢爱她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尊重:给孩子立规矩需要表达出你的尊重。

孩子做客的时候没规矩、见到别人家的主人不打招呼、喜欢乱动别人家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理所当然的索要、在餐厅追逐打闹、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等。

我们要尊重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这个年龄段爱玩爱闹的特点,也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约定俗成的礼仪。可以跟孩子订立规矩,告诉孩子在这些场景、场所,我们要保证不影响他人。

宽容:宽容不是溺爱,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每个孩子都会有无知和调皮的时候,某一阶段某些事情上的“没规矩”,并不是天塌地陷般的灾难,也非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品质和人格。在孩子“不规矩”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

在规则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的:“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终究有一天要目送他远去。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能为他做,并且让他受益终身的事情,那就是给孩子我们全部的爱,并教会他做人做事的规矩。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第四篇: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

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四)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四)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下载如何给孩子做规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给孩子做规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有学问![五篇]

    导读:孩子如果不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也就不是孩子了。给孩子立规矩,一直是父母们的一件大事儿,同样也是麻烦事儿。俗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规矩意识,是孩子走向社会......

    家长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家长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

    【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

    做更好的自己——给孩子的一封信

    做更好的自己!——给孩子的一封信孩子,夜已经深了。我想,现在的你应该还在台灯下埋头苦读吧。今天晚上,在去你姨妈家接弟弟的路上,你妈妈跟我说了一些你的想法,爸爸是很欣慰的。你......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他(她)才不会抵触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他(她)才不会抵触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 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

    规矩,画出孩子成长方圆

    孩子需要一点规矩 情景1:莉莉妈认为孩子应该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任何事都鼓励莉莉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甚至允许她反驳大人。最近,爷爷奶奶住到了莉莉家,妈妈发现莉莉一......

    怎么跟孩子谈规矩

    怎么跟孩子做朋友,谈规矩 儿童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都与这一时期的教育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孩子每天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但也每天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

    给孩子做简历的要点[5篇材料]

    一、初期准备 1、上网学习小升初简历的制作经验,通过学习大概了解了什么样的小升初简历最受学校欢迎; 2、计划简历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我的自荐、个人简历、证明材料、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