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时间:2019-05-13 22:1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第一篇:【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 1 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个人心得: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

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家长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家长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案例: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个人心得: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爱和规矩同时交给孩子

爱和规矩同时交给孩子

-----七个代替惩罚的处理技巧及案例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第五篇: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亲爱的家人:大家下午好!每天进步一点点学习分享开始了!

心赏和悦纳自己,尊重一切人和事。每个人都有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每件事情都不是白来的,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坚持习学,用心用情的活在当下,生活处处有感动,随时有惊喜!今天与家人分享《如何给孩子做规矩》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以来,感觉到在生活中家长最难把握的就是宽严有度,宽就是爱,严就是规矩。真正做到宽严有度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已经是最高的智慧了,人民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最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看到了一个蒙迪驯马的故事,深受启发,看来我们人类真的需要向动物学习了。

蒙迪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牛仔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驯马师,并且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牛仔如何驯马。我们想像驯马很容易,其实每一匹马都要接受很长的训练才能让马鞍放在马背上。那时的驯马方式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它不叫驯马,而叫碎马。

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过程充满着残忍和暴力的气息,就是击碎马本能的意志,让马驯服。在实际过程中,牛仔们先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把马的一条后腿用绳子吊离地面,这样马很容易失去平衡。每当马出现反抗行为时,马就会重重的摔在地面上。这样残酷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周,马才会被驯服。蒙迪从小对马特别有感情,看到父辈们驯马的过程很内疚也很难受,他总是默默的对这些马说:“我知道这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交流。但是我一定要找到一个人道的驯马方法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让你自己愿意来接纳和顺服这一切。”

小小的蒙迪因为这样一份深深地同情和爱,开始认真观察野马,看马与马之间如何交流。他惊奇的发现,在野马群中,领头的竟然是一匹母马。最让蒙迪感到惊讶的是,母马如何教育小马的过程。小马有不好的行为时,母马就会把小马赶出马群,让它单独在离马群四五十米的地方待上一个小时。然后母马会走到小马身边用各种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小马就开始绝对的服从。

蒙迪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母马用这种方式惩罚小马呢?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远离马群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在自然界中,马和其它合群动物一样,只有群居生活,它才会有安全感。一旦离群就很容易成为猛兽的捕猎对象。所以当小马被赶出马群后,它本能中的恐惧就会笼罩全省。一旦看到母马接近自己,就会非常驯服。明白这个道理后,蒙迪就幻想自己能用马的肢体语言和野马进行交流。

一年后,他进入野马群,先分离一只野马,随后在旷野中追逐了将近24个小时,野马开始停下来。蒙迪就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它进行交流,没想到野马有很明确的驯服回应。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及同乡时,大家都嘲笑他疯了。蒙迪还是不死心,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新方法,蒙迪在马场很顺利的用了一个小时就驯服了一匹野马。16岁的蒙迪当时兴奋的手舞足蹈,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人用这种人道的方式完成驯马。出乎意料的是,蒙迪的父亲看到这一幕后,张大着嘴,铁青着脸,说了一句,天哪,我怎么养出了一个畜生。

从此以后,和他断绝父子关系。蒙迪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在牛仔中不遗余力的宣

传这种人道的驯马方式。由于他的坚持,1996年,蒙迪接到一个电话,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工作人员打的,代表女王邀请蒙迪和他的太太演示驯马方法。顿时,整个欧洲都知道了蒙迪,也被他深深地感动。

不久蒙迪出版了《一个聆听马语的人》,大获好评。后来蒙迪认为教育孩子和驯马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要在爱的基础上做规矩,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蒙迪和太太共收留了47名问题少年,改变了47个孩子的命运。蒙迪从来不大声呵斥孩子,只是用签合同的方式让孩子在两块小白板上签约。第一块白板上写着违反规矩会得到的惩罚,第二块白板上写着如果遵守规矩会得到的奖励。比如,在第一块白板上写着:“一周内不可以睡懒觉,如果违反就把浴室的地砖擦干净”。在第二块白板上写着:如果一周内都准时起床,周末可以去钓鱼“。每个孩子的内容不一样,合同一旦签订,蒙迪就会严格执行,绝不含糊。随着白板内容的更新,孩子的行为也得到了更新。后来这47个孩子都非常优秀。看完蒙迪的故事给我了很多启发,以下是几点感悟。

一、做规矩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母马对小马的规矩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同样蒙迪也是因为一种深深地同情发现了这个规矩,并把这个规矩用在了孩子的身上,没有打骂,没有发泄情绪,只是对规矩的敬畏和尊重。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才能如此敬畏规矩,同时把它用在任何事情上。爱的感觉是暖暖的,我相信这样做规矩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暖暖的爱,即使当时不一定感觉到,终有一天他会有真切的感受。如果缺失了爱,只是一味的做规矩,会给孩子造成很多无法弥补的伤害。例如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张居正对万历皇帝视如己出,规矩非常严格。还是小孩子的万历皇帝求助李太后,无奈李太后是张居正的坚决拥护者。万历皇帝曾经也做了很多富国强民的措施,可是仇恨的种子早已埋下,张居正死后两年,万历对他的恩师下毒手满门抄斩张居正全家。

二、规矩是家长做出来后,全家共同做:很多孩子非常反对家长订规矩,是因为规矩定来定去都是给孩子一个人定的,所以孩子就不服气。《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学会效仿。例如宋朝陈昉的故事,全家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家人相亲相爱,没有是非,一百多人如果一人不来就不能动筷子吃饭。陈昉家养了100多只狗,狗也学会了互相尊重,有一只狗不来都不能吃饭。狗都是这样,况且我们人类呢!而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没有规矩,要么只是针对孩子,孩子闹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教育从来都是“身教胜于言教”。

三、孩子违反规矩,家长不要带情绪处罚:通常我们的孩子违反规矩后,家长都很气愤,发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是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反思能力,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和价值,情绪发泄之后,于事无补,同时造成了亲子关系疏离。轻声轻气说重话才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四、规矩一旦定好,要张贴在家长醒目位置:张贴家规才能显示出家规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就像国家的法律法规一样,对它进行充分的尊重,孩子对规矩就会有敬畏之感,不会随意破坏规矩。

从自己做起,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吧!今天的课程分享到这里,感恩家人们的陪伴与聆听。

下载【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矩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

    把多一点爱给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我学习不好,但我依然可爱 记得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

    给孩子立规矩的规矩

    跟几个朋友去餐厅吃饭,刚点完餐,一个朋友就说了一句:不好。我问怎么了,朋友指了指旁边的餐桌。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来,他们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着小酒闲聊。朋友忌惮的应该是那......

    把爱给每一位幼儿

    把爱给每一位幼儿 幼儿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个幼儿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对幼儿的发展负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培养幼儿积极、健康得人个,所以教师必须对幼儿和幼......

    孩子该不该请家教?如何给孩子请家教?(5篇可选)

    孩子该不该请家教?如何给孩子请家教?(我的教子经) 孩子该不该请家教?如何给孩子请家教?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把自家的孩子毁掉的。给不给孩子请教教,需因人而异......

    规矩和爱

    读《规矩和爱》有感 寒假在家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本特别适合家长朋友读的书,自己也从中学到了许多,虽然还没成为众多家长中的一员,但小侄女的诞生也给了......

    给孩子一份“爱的承诺”

    给孩子一份“爱的承诺” ——徐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三八”节特别报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收获着赞美、感恩、理解、尊重的日子里,徐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开展了以“春天里,给......

    给孩子爱的教育

    给孩子爱的教育 ——读《假如童年有翅膀》后感 我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被谁带到这个世界的。假如您不曾过问我的意愿,请以负责的态度对待我的存在。在您不确定能不能对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