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的旅游业作为接轨上海的一大重要工作有较大的进展。经过各级、各部门上下努力,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方式日益丰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旅游框架体系已初具雏形。11年以来,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拥有××、××*、××等等游线,社会上由群众自发推出城郊结合部的土菜馆、农家菜与汾湖船菜等等深受大众欢迎的特色菜肴。总体上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迅速,政府、群众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参与涌跃,在全县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但是,分析我县目前乡村旅游业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滞后
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呈现诞生后完善,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风貌变更频烦,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规划滞后是我县乡村旅游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全县来说,缺少一个全县面上的总体发展规划。就具体乡镇来说,缺一个个性的具体开发建设规划。个体农民没有能力先规划再建设,工商资本有能力没有意识,往往是拍脑袋作决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恰好是经营败笔。因此,目前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
(2)配套设施不全
旅游的六要素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往往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由于要素支撑不足,配套不齐,因此难以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现实中的乡村游往往是朋友几个、家庭几户结伴而行居多,而且大多以本地客源为主。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比较分散,往往东边一点西边一点,不成规模,范围小不说,游乐设施也少,无法提高游客的兴趣。
(3)季节性特别明显
由于农业产业特征,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因此游客冷热不匀,给管理与经营带来许多矛盾,很少的旅游点能像古镇西塘一样不受季节、天气冷暖的因素干扰与制约,每年的浙北桃花岛的黄桃采摘期,游客达到五、六万多人次,人满为患,道路上停满车,但一过采摘期之后,游客锐减,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
(4)缺乏××文化特色
全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经营特色不明,虽然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不同,但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没有有效的结合我县水乡、田园风光的特色,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周边地区相比,无特征优势,因此对大城市居民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5)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中存在较大盲目性,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空气品质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日益下降。表现在: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缺乏合理的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保护意识弱,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真正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当成旅游发展的生命线等。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人们到观光休闲农园休闲度假,远离工作和城市的喧嚣,彻底放松,往往会放松纪律约束,经常会出现不爱护游玩设施,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推进发展的建议
(1)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在此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县具有接壤上海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上海数千万人口都是我县发展旅游的潜在客户。为此,镇、村一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态度上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依托全社会力量,强化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与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
(2)做好科学可行的规划,推动有序发展。
在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程中,规划先导作用巨大,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建设出切合市场的产品,从而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还能极大的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格调与品味,能较好解决错位发展,更好形成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3)努力推进形成全县联动和多行业支撑的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为此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有限的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可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潜力,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资源,妥善利用、谋划好方案,可让局部先行,在全县范围内起到以点带面的功效,如环保局的生态村创建、交通局的康庄工程、水利局的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乡镇的村庄整治工程、农经的商效农业与科普线上的科普示范基地、旅游局的路牌指示系统、农办的农家乐工程、农业旅游特色示范村工程等等,如果这些集中到某点上,那么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格局就能形成。
(4)瞄准上海大都市白领阶层的休闲游,定位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我县地处长江冲积平原,一马平川,景观单一,生态恶劣。但是我县有广袤的田野,有丰富的农作物,有充满野趣的水乡。因此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的特色,做好特色营造。由于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大都市白领阶层,因此建设的策略应该是以水来吸引周边大城市的游客,以田园风光吸引本地客源。由于旅游的要求与吸引力是差异性,因此我们熟视无睹的小水沟正是大城市居民眼中的梦里水乡,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过程中切忌单评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可以从农家风光、农耕文化、农家小吃(鱼文化)、农居生活、农时劳动等方面着手,结合当地的资源,推出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来吸引来自大都市的白领阶层。
(5)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加强引导支持。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生产物,由于村级经济相对薄弱,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旅游的收益不明,持观望态度为数不少,因此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要形成相配套的投入政策,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县镇二级政府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基金,在投入上,特别是启动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鼓励会社会关注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参与,县政府应建立考核、奖励的政策,从机制与体制上为导向;另一方面,县级相关部门要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政府和工商业主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6)注重文化,提高品味。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因此要十分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保护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人文景观的质朴与原始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质,一旦消失,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充分挖掘区域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要考虑到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以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景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管理、培训、宣传,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县里应建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行统一的谋划和管理,牵头设立必要的准入门槛和标识等,对参加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根据××的县情,统一制定出台符合××实际情况并能促进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标准”。组织人员对外宣传,对我县的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宣传,产品要有特色,要讲究“绿色”,要突出个性,要体现××的农耕文化内涵。
第二篇: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快、规模大。浙江省武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共同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武义乡村旅游现状、特征,深入揭示了武义目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武义旅游开发、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武义县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Take Wuy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aoyuan Luo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310053)
Abstract: Rural tourism began to take shape in China relatively late, but develops fast on a large scale.Wuy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rich in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eco-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in Wuyi and then thoroughly reveal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 Wuyi County.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th many suggestions to the exploring and planning of Wuyi tourism for reference.Key words: rural tourism;agritourism;rural grand time;Wuyi County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十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2]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3]
一、武义及其旅游概况
(一)武义概况
武义县隶属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南,“长三角”经济圈南缘面积,总面积1577.2km2。总人口约33万人。其中城区10万人。武义县境包括历史上的武义县和1958年5月从撤销建制的宣平县划入的16个乡镇。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县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武义县自然地理环境呈“八山半水半分田”格局,地形属浙中丘陵盆地和浙中南山区交叉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县内最高处为西部西联乡牛头山,海拔1560米;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57m。
武义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1445.7mm。年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cm2,无霜期214至242天。县境中部高丘、低山隆起,以大殿岭至樊岭为界,形成北部钱塘江与南部瓯江两大水系和武义、宣平两个盆地。钱塘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为武义江及其支流——永康江、麻阳港、熟溪、清溪等,瓯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东溪与西溪,以及两溪汇流后的午溪(宣平溪)。武义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县城南郊的溪里温泉,出水量大,水质优良,堪称华东第一,因此武义享有“温泉之城”的美誉。
武义另有“萤石之乡”的美称。武义萤石贮量高达40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开发了萤石工艺品。武义温泉堪称“浙江第一、华东一流”,日出水量6000吨左右,水温42℃至45℃,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2002年温泉度假区首期工程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开发成功并对外开放。
武义无污染的“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县已经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2条特色产业带,粮经比例为56:4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初显成效。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万余亩,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
武义县委县政府努力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发展上,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全县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增长34.8%。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25.4亿元,投放工业用地2719亩,园区基础设施投入9481万元。制定和完善了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2375km2,粮食总产量8.9万吨。加强旅游配套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促进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全县上下正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产业“接轨永康,市场接轨义乌,城市接轨金华”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力争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
(二)武义旅游概况
武义素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古韵和农耕风情,常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如画如诗的自然生态和丹霞胜景,令人惊奇万分。根据有关专家对武义大大小小196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五级有1个,四级有9个,三级有32个,二级有55个,一级有99个。其中评为五级的是武义温泉,四级的有郭洞古生态村、俞源太极生态村、武义丹霞景区(包含大红岩、刘秀垄、清风寨、寿仙谷)、横山拇指峰、皮子源景区等。196个景点构建了武义丰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
其中温泉、古文化和山水风景构成了武义基本的旅游资源,温泉是武义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古文化和山水风景则为武义温泉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武义的旅游产业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0年到1997年,为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中,武义开启了温泉开发利用的序幕,武义决定把温泉旅游业作为发展武义经济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虽然在龙潭和十井里进行的风景区试开发未能成功,但为以后的景区开发作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0年,为启动阶段。在这个阶段,武义政府正式确立了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地位,实施政府主导的产业战略。以“景点造势”为策略,先后成功开发了郭洞、俞源两个景区,并在短短两年内相继开放了寿仙谷、清风寨、刘秀垄、石鹅岩、十鹅湖、大湾湖、台山、小黄山等风景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武义一、二日游线路,并提高了武义旅游的知名度。第三阶段是2001年之后,为提高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在全面启动阶段中所出现和产生的诸如景区建设规模小、品味低、科学性和规划性不强以及生态遭到破坏等矛盾和问题,整合旅游资源,规划核心景区,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理念,以温泉度假为特色,把武义建设成全国知名旅游区”的目标。同时,清水湾度假村和温泉浴场正式建成开放。吃、住、行、购等构成旅游的要素业获得了新的发展。[4]
如今,武义“温泉生态休闲旅游”的特色品牌已经初步形成,其知名度从武义县以及周边扩展到上海、杭州以及浙江其他市区,而且还向苏南城市扩展。游客数量持续上升,旅游经营的能力、效益也不断提高。武县将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着力打造温泉名城,力争2010年旅游经济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目前旅游总收入在全县生产总值从开始的1.28%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7%,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武要产业。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118.6万人次,旅游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25.1%和26.2%。武义正从躬耕垄亩的乡村向休闲旅游的城市迈进。[5]武义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二、武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和特征
(一)现状分析
武义的农业用地面积也占武义总体面积的80%,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所以,我市的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比如“农家乐”或是原生态的山水景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均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都是以未经过培训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为主。
据统计武义196个旅游资源都在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旅游资源都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所有乡村旅游发展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经过10年的发展,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及到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出现了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民风民俗村等各种类型的观光休闲项目,已基本形成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浙江省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适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县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积极参与“以旅促农”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武义县县委、县政府早在2001年提出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并且在2008彻底深入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加强了区域大合作,努力构建浙中旅游新格局。并且树立了良好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如在义乌举办武义温泉旅游推介会,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启动了建设浙中“三城”(义乌小商品城、武义温泉城、横店影视城)旅游发展战略,与义乌12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组织全县景区、旅行社、酒店宾馆负责人,到义乌、永康等周边县市开展旅游巡展宣传,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提升了武义旅游知名度,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1至10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9%和26.4%。下步将进一步强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深化旅游资源整合,注重旅游项目推进,以“活动搭台,经济唱戏”来提升武义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6]
1.布局
(1)宣平地区 主要集中了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延福寺、台山、十里荷花等景区
武义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有畲民万人,畲族风情别具一格。武义畲乡是华东地区离大城市最近的少数民族地区,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已对外开放。延福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不愧为古代寺庙建筑之精品。始建于东晋的明招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南宋东南文化中心,成为当时名扬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十里荷花景区,位于武义南部柳城畲族镇,离县城40公里。这里依山旁水,山青水秀,荷花盛开,芬香娇艳,千姿百态,更有“双塔”辉映,风景如画,素有“十里荷花”之美称。是游客观荷、采莲、品莲、摄影的休闲好去处。荷花物种园景是游客观赏荷花的又一道亮丽景点。它集宣莲之精品,园内面积50余亩,生态养殖场6亩,引进了优质籽莲、观赏莲、睡莲等320多个荷花品种,形成了“小小方块集天下名莲,株株荷花为游客所赏”的美丽景观。
(2)王宅地区刘秀垄、清风寨风景区、俞源太极星象村、寿仙谷等。有着“十里画廊”之称的刘秀垄、清风寨风景区奇石象形,景点众多,每一处都有神秘色彩。俞源由于与明初国师刘伯温的关系,弥漫着一种奇异文化的气息,以太极星象而著名,其古村落布局与天体星象相吻合,构连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两个古村落非常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典范。寿仙谷景区重岩叠嶂,清溪趣石点缀,雄伟中透出秀丽,吓纱崖、凌空石井则是巍峨惊险、天然而设,令人称绝。
(3)县城周边地区 县城周边以温泉度假村和农家乐居多。温泉度假村以塔山温泉、溪里温泉,建成“唐风”、“清水湾”、“明招”、“阳光”等温泉沐浴场所为代表。另外还有郭洞的古村、石鹅岩风景区也位于县城周边,郭洞的古村、古祠、古巷等,展示出了秦汉古韵的风景线。武义农家乐以位于武义县著名的郭洞古生态村附近的抱陇湖休闲山庄为代表。目前,武义县有农家乐特色村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1个;农家乐经营户120余家,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2001年之后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理念,以温泉度假为特色,把武义建设成全国知名旅游区”作为旅游发展目标,进入了新的旅游发展阶段。
2.规模与收入
武义旅游业开发发展的几年来,对武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旅游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它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相关产业增加7至8元的收入;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社会就业4至5人。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游客量的大幅增长,迅速带动了武义吃、住、行、购、娱等行业发展。全县吃 “旅游饭”的人越来越多。明招国际大酒店、弗朗德假日酒店、君乐大酒店、北岭山庄等一批星级旅游饭店应运而生,入住率很高,在“五一”、“十一” 等黄金周通常爆满。老黄牛庄、水口饭店、回龙饭店、青山居、寿仙谷山庄、石鹅山庄、农家休闲饭庄等一大批农家乐饭店生意兴隆;宣莲、有机茶、萤石工艺品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也获得发展良机,品种日渐丰富,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根据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如表2—1所示),近些年来武义的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表1
武义历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项目
景区接待年游客
(万人)同比(%)景区门票金额(万元)同比(%)
全县接待游客量(万人)同比(%)旅游总收入金额
(万元)同比(%)
2000 13
44.4 75
23.3
45.6 5948.5
32.9
2001 19.9
53.8 145.4
93.9 30.7
31.8 8467.1
42.3
2002 24.5
23.1 175 34
10.7 23341
175.7
2003 21.4
-12.2 237.5
92.9 32.2
-5.3 22601.2
-3.2
2004 31.4
544.5
61.3 50.7
57.5 35540.7
78.9
2005 41.06
30.77
750
37.87 57.54
13.4 40335.54
13.4
2006 52.8
28.6
1003.2
33.76 70.3
22.2 25880.92
118.81
2007 69.2
31.6
1453.2
44.86 86.4
22.9 65682
153.78
2008 95
37.28 2114.6
44.5 118.6
37.4 89000
35.5
*本表部分材料来源: 《我县呈现“旅游富民”态势》,《今日武义》 ,2006年8月2日。
从表1可知,2008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达到118.6万人次,旅游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37.4%和35.5%。据统计,到2007年,不包括正在加紧施工的“温泉假日酒店”,该县已有星级旅游饭店7家,达到星级标准的客房1200多间。此外,有“农家乐”200多家。经营较好的“农家乐”年净收入可达数十万元,一般的年净收入也有3—5万元。同时,旅游业的就业乘数高达1:8,即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每增加1人,相关行业的间接就业机会将增加8人。到2007年县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000多人。[7]武县县将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着力打造温泉名城,力争2010年旅游经济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以村的情况来看,郭下村开发旅游之前的199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1986元,吃了8年“旅游饭”,到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5614元,村集体收入也从3.5万元增加到70万元。另外,全县紧邻景区形成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余家,有些经营者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由此可见,武义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凸现出了“旅游富民”态势。到了2006年的上半 ,武义的旅游业更有厚积薄发的“井喷”之势: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21.8% ,旅游人数达54.41万人,同比增长84.5%,旅游总收入达3.8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7%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武义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产业。
(二)特征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
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
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人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
武义的“农家乐 ”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经营者以农村家庭为主,夫妻或母女等均可操持,进人门槛低,方便灵活
由于政府支持,行业引导,加上进人门槛低,“农家乐”在全国城乡遍地开花,凸现了市场经济沟通城乡社会的神奇力量,打破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的攀篱,提供了全新的注解。
6.较强 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8]
三、武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面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较差
从目前已开展乡村旅游的几个乡镇来看,由于资金问题旅游基础设施还较差。突出表现在与农家乐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比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利放弃出游,清新秀丽的乡野风光和恶劣的住宿条件带给游客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一些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整体旅游形象意识不强,对外来游客肆意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现有的这些旅游基础设施制约了隆阳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使旅游整体吸引力较低,旅游容量有限,不利于这些区域乡村旅游质量的进一步提高。[9]目前,武义县有农家乐特色村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1个;农家乐经营户120余家,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但大部分农家乐发展主体为单个农户,规模小,分布散,进一步发展有困难。
(二)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三)恶性竞争、无序发展,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得不到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四)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 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人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蓝的危险。[10]
四、武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挖掘民俗和农耕文化
要保持观光休闲农业长期繁荣兴盛。就应该在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农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的文化品位,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有机结合。如传统农居、家具,传统作坊、器具。民间演艺、游戏,民间楹联、匾牌,民间歌赋、传说,名人胜地、古迹,农家土菜、饮品,农耕谚语、农具等,都是观光休闲农业景观规划、项目策划和单体设计中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民间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产品抓特色。“农家乐”要善于取长补短、见缝插针,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开发具有浓郁地方农家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11]
(二)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名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三)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土法上马”。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行的开心”。
(四)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五)开发特色产品
抓特色“农家乐”要善于取长补短、见缝插针,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开发具有浓郁地方农家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如农副土特产品 ,草帽、草鞋、扇子等。完整产品组合,重视提高整个乡村社区的吸引力,而不是仅仅开发个别吸引物。可以开发利用旅游节庆等形式丰富的产品;利用分区管理,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由政府推动或主办乡村美化等活动。[12]
(六)配套设施抓儿童
“农家乐”多为家庭游,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整天呆在“水泥森林”里,几乎与外界隔绝。“农家乐”应善于捕捉这种现象,抓住机遇,在郊区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青少年、儿童等活动的配套设施。[13]
(七)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 ,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人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人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八)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和营销的信息技术支持
乡村社区一般雇不起专家和职业作家来传播当地的旅游信息,所以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信息技术支持和援助。社区大学、会展和旅游者办公署等组织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作用。[14]
四、结
语
乡村旅游是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还会引发更多经济社会的问题,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武义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突出强调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旅游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考虑其本身资源和市场条件,也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乡村旅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创意,控制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尤其保证他们的长远利益,改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 ,2006 ,26(5):854-856.[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 ,2006 ,26(5):854-856.[3] 骆高远,刘旭.浙江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J〕,2007,25(27),65-70.[4] 金中梁,朱连法.新沸点 武义旅游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P21-41.[5] 林敏霞.温泉旅游论[J ].百色学院学报,2007,21(4):37-42.[6] 朱谢旻.加强区域大合作构建浙中旅游新格局.http://www.xiexiebang.com,2008-11-06.[7] 朱谢旻.加强区域大合作构建浙中旅游新格局.http://www.xiexiebang.com,2008-11-06.[8]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9] 包广静,李春燕.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8,29(1):92-96.[10] 王国锋,应建勇.“农家乐”怎样乐得久[N].浙江日报 ,2005-11-16.[11] 柯立,余德贵.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5):288-289.[12] Briedenhann J,Wickens E.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Tourism Management, 2004,25(1):71-79.[13] 骆高远,刘旭.浙江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J〕,2007,25(27),65-70.[14] Rogers,Susan Carol.Which Heritage Nature,Cul-ture,and Identity in French Rural
Tourism.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2002,51(3):475-503.作者简介:
骆高远(1964 ~),男,汉族,浙江义乌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博士、教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
第三篇:观光农业市场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在短短的20余年发展当中,通过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经过技术组装与体系建设,在农业生态型品种、农产品加工、生物疫苗、生物肥料农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逐步总结与完善出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受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的严重影响,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不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有42%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高达70^-85%;作物良种覆盖率仅有80%,发达国家己经达到100%;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35^-40%,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我国化肥当年利用率30 % ^'4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农田机耕率仅54%,机播率28%,机收率14%,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具体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创造乏力,原创性生态农业技术很少,技术的集成度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态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国家级生态农业基地尚未建立起来,示范推广体系远未形成。二是国家生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96年降到0.36%,目前仅为0.2%左右。
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水平的50%左右,同时也明显低于 30个最低收入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37%。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比例一般在2}-5,平均为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为1%。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不畅,经费缺乏,功能乏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较低,我国每年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只有40%左右的成果实现了转化,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X2297。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瓶颈因素之一,这不但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本。五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支持不够,近年的呼声很高,但通常说的多,实际做的少,真正付诸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不多,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农民培训的投入和机制有待改进,农民当中的科技“能人”还很缺乏。
第四篇: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找准切合点,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开发金融产品,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河北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第五篇: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开发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开发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休闲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休闲旅游是指现代乡村休闲旅游。
乡村休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地摆脱了职业、家庭以及社会责任的限制,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非功利为目的参与旅游地的社会互动,尽情发挥自我意志的旅游活动,是休闲方式的一种。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游历、游学还是修行,虽然形式不同,享受的内容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达到内心精神的升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作为乡村休闲旅游更好可以满足游客的关于休闲的要求
旅游业首先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开始。所以,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是造宾馆、买巴士,以满足基本观光诉求为主要目标。乡村休闲旅游给以游客住进村民家中,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问题。
乡村休闲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休闲旅游包括了乡
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类型有: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休闲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休闲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休闲旅游
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必须要注意:
一,增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休闲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休闲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要对乡村休闲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休闲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七,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休闲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