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观后感
无知的救赎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观后感
整个影片的基调是压抑的、沉闷的、令人窒息的。看似宁静的小镇,看似淳朴善良的人们,看似虽不那么安乐却和谐的生活,一切的一切,看似再正常不过了,却暗藏着些许不为人知的丑陋与无奈。
格特鲁德,一个独自抚养6个孩子的可怜女人,没有经济来源。贫穷、孤单、抑郁的生活渐渐扭曲了她的人格,哪怕一丁点儿的猜忌或不安都足以令她发疯。于是,当得知西尔维娅和詹妮的父母没有按时寄来每周20美元的抚养费时,她爆发了。当接收到大女儿对西尔维娅的诬陷并信以为真时,她疯狂了。
爆发也好,疯狂也罢,本身都无所谓什么问题,夸张的是她采取的方式,达到了似乎禽兽的地步。更为夸张的是,旁观者不是积极伸出援手,也不是冷眼旁观,而是采取了落井下石的态度。那是个愚昧的世界,那是个无知的年代,那是个人的精神被抹杀、兽性大发的时空。它听来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让人哭,让人痛,让人心碎,并发人深省。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旁观者效应,是说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我相信,最初人们在看到西尔维娅——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孩儿——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都会心生怜悯,想救之于水火,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这是正常的。也许大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至少那些被吓坏了的孩子们应该是这样。也许大家都明哲保身,不愿多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
但由此发展下去,结果无疑是悲惨的。终于,第二个人开始了对西尔维娅的虐待,好像做了个示范似的,众人纷纷效仿之。
我想这是产生了某种暗示效应,施虐者在无对抗条件下,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周围人群传达着一个信息——虐待西尔维娅,众人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并做出了相应反应。
这时格特鲁德的残暴行径及其他人助纣为虐的行为都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释,而当事人西尔维娅的不反抗态度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我想这可以归结为两点:1.当事人最初做出不反抗也不揭发的选择应该是出于内心的恐惧,在被恐吓极度恐慌的情况下,受害人往往表现为对施虐者完全服从。2.即使在施虐者得寸进尺地虐待当事人时,她并未表现出满腔怨恨或似海深仇,看起来西尔维娅是个太善良的人,以致面对眼前这个精神失常的女人依然保持着宽大的包容。
如果影片的末尾不是罪人得到了应有惩罚的话,所有人应该都会义愤填膺地找编剧算账吧!是的,施虐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西尔维娅再也不会活过来。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悲剧,我痛恨人们的残酷,更震惊于他们的无知。
所以,我们在接受教育。教育,使我们知道对待任何事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三思而后行,为自己,也为他人。
第二篇: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
[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
昨天是室友线线同学的生日,我请我们寝室的仨姐们看电影,“橙子”陈思成还有任达华等主演的《守望者》,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我们看的是最早的场次,10:00,因为是半价票四个人只花了一百,刚开始根本就是我们包场,看了几分钟之后,我们法理学老师一家居然也来了,还坐在我们前排,这事儿真是比这不惊悚电影还要惊悚„„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写影评。
首先必须感叹一下,导演的胆量真大,整部电影的镜头运用偏于凌乱,甚至有好几次用黑屏剪接,而且叙述方式也是反复倒叙。这种方法的使用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所幸,导演应该感谢演员们的高超演技,纵观全片,任达华的眼神演技可以让观众们绝无前后串戏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幸亏电影要讲述的不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故事,所以观众能很快适应倒叙的手法。
我说这不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故事,是相对于我的预想而言的。影片介绍中所写的分类是“惊悚、悬疑、剧情”,可就影片本身而言,出去开头的音效,基本没有太多故作悬疑、惊悚的东西,人物关系清楚,故事构架简单,在推理小说风行的今天,这个故事已经相当简单了。然而看着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却会生出十分复杂纠结的心理。就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y”形的岔路,简单的形状,却是组成复杂人生的单元,是一次次纠结的选择。因为人生有岔路,所以易迷途。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影片没有按照正常的叙事顺序告诉我们主人公陈志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地狱的,而是从一个罪恶的结尾开始,像侦查人员抽丝剥茧一样,倒退着告诉我们他一路的抉择,最后展示给我们一个可以通向天堂的开端,观后感《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分享好文◆于是,更见惋惜,愈显残酷。
故事的残酷不禁在于主人公可能到达的天堂,却最终走向地狱;还在于他又似主动,又似被动的选择。在这里必须讲到人物设定的特殊性。影片将主人公陈志辉设定为一个刚刚获释的重刑犯,非常明智。这样的人用影片中周栋的话来说,就是“居然还保留着一份浪漫”,他浪漫、单纯、茫然,所以他容易陷入迷途。而让片中巍子饰演的那位硬汉感到“同命相怜”的,是他的脆弱、忧郁和一无所有。这些特质似乎注定了陈志辉的悲剧命运,没有依托,没有去向的他实在太容易做错选择而误入歧途。但是,对观众们来说,最大的郁闷可能在于,这些特质都是在倒叙中慢慢展现的,那种无能为力地眼看着他走入地狱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悲剧!拥有着这种种特质的主人公带着观众们追溯那些使他走向歧路的选择,每一步都是他自己决定的,可每一步的背后都隐约可见一个可怕的推手,叫做“现实”。
同去观影的姐们说,为什么陈志辉总是遇到错的人;又是为什么,他总是看到了他人一半的故事,以至于别人对他的影响都是误导。那些讲了一半的故事听起来是那么的黑暗,可整个故事总是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命运或许是有仁慈之心的,不过它的仁慈总是湮没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无迹可寻。记得影片中那段周栋和老板娘红姐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掩盖了主人公走向罪恶的脚步;风骚的老板娘、倜傥的男房客,红心出墙的邂逅和寒窑青灯的坚持,究竟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无法释怀的梦,身在其中的他们又有谁能分得清呢?现实有千面万面,我们能看见的只有一面或者几面。所以没有多少人能再现实的推手下保持清醒。
如此看来,人生难免迷途,命运不少悲剧,似乎一切都是徒劳。导演应该生怕观众产生这样的情绪,所以老板娘心里的“龙哥”,周栋和母亲的电话,夫妻俩为了重病女儿的争执,还有出线在影片最后的堂兄,这些都是温暖的。
总的来说,影片完整地分析了一种犯罪心理,在剖析的过程中,诠释了“迷途”二字,也算切题准确。但“守望者”三个字又其意何指呢?是命运的仁慈,还是人心的良知?或许这个问题就是影片带给观众的思考。若要说影片的缺点我认为也在于此,主旨的表达和镜头运用一样,稍显凌乱了,不够清晰。观众只有用心感悟了,才能自己串起影片背后的那条线。另外,这部电影也不算太成功的商业电影,前一个钟头我还真有点坐不住,不过后半部分确实是越看越有味道,这显然不是很迎合大众的观影节奏。
最后讲讲橙子,(我可是为了他去支持票房的!)周栋这个角色不好演,也不讨巧,是一个不得志却喜欢自作聪明、爱显摆的小人物。不过橙子的表演很出色,那四段舞还有不经意间露出的惫懒笑意展现出了橙子的熟男魅力。与之前的几部作品相比,橙子这次的表演更接地气了。用力过猛是橙子在往常的表演中容易出现的不足,但这一次,周栋这个角色被注入的力度恰到好处,不突兀,却又显示出了人物的关键性。任达华的演技特别的好,不愧是影帝。这部片子里有不少的演技派,他们之间碰出的火花,精彩非常!
第三篇:美国军人的海外罪恶的文化根源
美国军人海外罪恶的文化根源
军事法律师陈洪忠
3月11日,38岁的驻阿富汗美军上士罗伯特·贝尔斯闯入坎大哈省一处村庄,开枪打死17人(包括9名儿童)、打伤6人并焚尸灭迹。23日,贝尔斯被美国军方正式起诉,虽然面临23项谋杀及谋杀未遂指控,但他难以被处以极刑,会以冗长的审理过程平息阿富汗民众的恶气。
近几年,在日本、在韩国、在伊拉克、在阿富汗„„,美国军人祸害良家妇女、残杀无辜百姓时有发生。有一些美国军人甚至成立了“死亡小队”、“杀人小组”等专门杀害平民取乐的军中组织,其野蛮行径令人触目惊心。仅今年的前三个月,在阿富汗的美军士兵就爆出了三起罪行。
1月13日,中新网转引一则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员当地时间12日表示,4名美军士兵涉嫌对阿富汗塔利班人员尸体撒尿,侮辱尸体。不管这三名阿富汗人是否为美军所射杀,也不论美军杀死阿富汗人是否违反了战争法,美军这种猥亵尸体的行为都是令人作呕的。在大多数国家,这样侮辱猥亵尸体的行为都是构成违法犯罪的。如《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190条规定了“扰乱死者安宁罪”,对虐待尸体的,处六个月以下自由刑,或360个单位以下日额金的罚金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2条规定:“盗窃、侮辱尸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见,这几名美军的兽行使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公敌,令人愤慨。虽然人的尸体只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物,但是在本质上,保护尸体并不在于保护尸体本身,而是要保护尸体所包含的人格利益。美军的恶行不仅亵渎了阿富汗人的人格,更伤害了全世界人民的情感,严重损害了世界的和谐。这也是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文化的一个体现,必将进一步激化一些民族对美国人的民族矛盾和仇恨。
2月20日晚,驻扎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美军士兵把古兰经等宗教书籍当成垃圾倒掉,并运往垃圾填埋场焚烧。消息传出后,阿富汗全国多个城市爆发了针对这一事件的抗议示威活动,到2月23日,阿富汗民众三天的抗议活动至少12名示威民众死亡。自以为最“文明”民族的士兵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侵犯伊斯兰文明的恶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第一时间对此事予以强烈谴责,阿富汗总统办公室2月23日表示,阿富汗要求北约公开审判焚烧古兰经的美军人员。
美国大兵在海外不安分守是出了名的,美国政府也很有“自知之明”,庇护美国海外驻军的就是“治外法权”。因担心国际刑事法庭可能被用来审判美国外交官和多达20万人的美国海外驻军当中的犯法者,美国还公开反对《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可能对美国军人、外交官和政治家的不利规则,美国竟要求获得国际刑事法院永久豁免权,追求做世界上的“超级公民”。美国虽然软硬兼施,仍遭到了安理会中其他14个理事国的一致反对。虽然克林顿总统在能签署规约的最后一天签了字,可是美国根本就没打算提请批准该规约。很快,美国政府正式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克林顿总统的签字作废,美国既不必履行签字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也不接受该规约的任何约束。由于美国依靠霸权维持其“治外法权”,犯罪军人很难获得在犯罪地法律应受到的应有惩罚,丧失了公平正义。如2011年11月9日,美国军事法庭做出裁决,被控和其他4名战友杀害3名阿富汗平民取乐的美国士兵吉布斯被判15项罪名全部成立。10日,吉布斯被判终身监禁,10年之后才能获得假释资格。美国军方指控文件显示,这5名杀害阿富汗平民的美军士兵隶属驻阿富汗第2步兵师原第5斯特瑞克作战旅3排,第5斯特瑞克旅7月返回美国后改名为第2斯特瑞克旅。2009年12月,一些美军士兵组建一个“杀人小组”,在2010年1月份首次射杀事件后不久,一名士兵的父亲向军方发出警告,但军方不予理会,导致吉布斯等人分别在2月、3月和5月继续“杀人娱乐”。组织者吉布斯2004年在伊拉克服役时就干过“杀人娱乐”的事情,这次杀害阿富汗平民取乐事发,是由于美军士兵内讧打架才被告发。
美国人种族歧视恶习决定了美国对于其他有色人种组成的国家仍然构成威胁。日本是十九世纪末在东方迅速崛起的大国,二十世纪的前四十年,美国国内针对日本大肆渲染“黄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排日浪潮,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像现在对待崛起的中国一样对付日本。二战期间,美国用原子弹杀害了大量日本民众,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接受调查的美国民众大部分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又开始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美国媒体很少正面报道中国,此起彼伏地对中国进行恶意中伤、歪曲、丑化或者妖魔化,各种智库极力图谋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些都反映出美国人对黄种人国家崛起的妒恨。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地道的夺占领土和征服他国人民的扩张史。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白人的负担”成了美国扩张、霸权和对世界资源掠夺的重要文化基础。正如詹姆斯•布坎南总统宣称:“我们国家的生存法则就是扩张,即使我们想要违背它,也不可能。”西奥多•罗斯福更是陶醉于扩张,他说:“纵观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时期的经历,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扩张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形式。这种扩张不是令人感到遗憾,而是令人感到自豪。”威尔逊总统对于美国的强权政治更是直言不讳,他说:“如果我只能通过偶尔击倒某人来保持对他的道义的影响,如果这就是他尊重我的基础,那么出于为他的缘故,我就偶然将其击倒。如果一个人不安静地坐下来听你说,就骑在他的脖子上,强迫他听。”二十世纪以后,美国逐渐从大陆国家变成了世界性帝国主义强国,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屡屡出手侵犯他国主权甚至推翻他国的合法政府,其实是一种必然,美国人从来不讳言自己属于一个扩张民族,对外侵略正是美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曾任欧洲经济委员会主席的雅克•德洛尔形象地说:“美国政府一只手拿着《圣经》,另一只手拿着枪。”近年来,“天赋使命”、“人权高于主权”、“先发制人”等战争理由,一脉相承的都是出自于美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美国传统文化在客观上对当今世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以“先发制人”为例。以“先发制人”手段处理国际争端,是极致的霸权主义表现。希特勒的“先发制人”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几乎使全人类都陷入了战争灾难,法西斯先发制人的罪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审判法西斯罪行的纽伦堡法庭认定,“先发制人”的战争就是战争犯罪,法西斯战犯因此受到了严惩。现在,“先发制人”仍然为现代国际法所不容,它是以践踏他国国家主权或者是暴力干涉他国内政为代价,是拒绝遵守联合国宪章有关自卫或安理会授权外禁止使用武力的国际法规范的行为,是一种倚强而不受战争犯罪追究的无赖行径。美国不断“先发制人”地滥用武力“反恐”,不仅越反越恐,而且早已经销蚀掉了国际社会因遭受“9•11”恐怖袭击对美国寄予的广泛同情。
中国的崛起必然要威胁到美国在全球推行民主与自由的“使命”,所以美国正不断调整战略对准中国,要么要中国实行他们的“民主自由”,要么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崛起。这两年,美国成功利用“天安号”事件、朝鲜炮击韩国事件和钓鱼岛问题强化了美、日、韩联盟,利用南中国海问题,美国受“邀请”“返回”了东南亚。而中国是没有类似美国“使命”的世俗国家,重心是经济贸易和发展进步。中国不会去取代美国维持世界秩序,但中国也不能依赖美国来维持世界秩序,只有当中国发展到有足够的军事能力,美国才会放弃围堵中国的战略图谋,中美关系才会和谐化和制度化。
第四篇:警钟长鸣之花蕾下的罪恶
《警钟长鸣之花蕾下的罪恶——京城商业贿赂第一案》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京城商业贿赂第一案警示教育片,使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强裂的震撼和教育,“地位的提升,带给他权力;对权力的亵渎,助长了他的私欲;私欲的膨胀,使他坠入万丈深渊”看到温梦杰贪污腐败,堕落为犯罪分子,成为阶下囚,成为人民的罪人,他的行为可耻,他的结局可怜,他的下场可悲。通过观看,本人总结出如下心得体会。
一是不注重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偏离,导至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他身居要职,握有重权,替别人说话办事只是张口之劳,得到的却是优厚的回报,钱花不了,东西用不完。他成了一些不法之徒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目标,而且一旦击中便稀里哗啦不可收拾。为什么能这样?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平时很少学习,即便学了也是应付公事,根本没有装进脑子里去。久而久之,便犯了迷糊,再也脑子不清醒了,以至于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权力观念严重错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的东西,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头脑。他为所欲为,根本不要监督,甚至把组织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拒绝监督。他替别人办事就得收钱,收东西。第一次都说是很害怕,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就习以为常了。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做得很跷。
三是缺乏监督机制,体制漏洞,出现利用手中职权为所欲为,以个人意识代替法律。体制上漏洞为犯罪提供了空间和土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促使一部分公职人员对自己手中的权力产生了错误认识。制度的缺失,则导致无法可依,对霸权的滋生横行无能为力,为权钱交易留下空隙。
事实说明,人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通过警示教育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痛悔莫及的警醒,用他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通过观看《警钟长鸣之花蕾下的罪恶—京城商业贿赂第一案》警示教育片,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要以他作为反面教材,认真进行反思。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要加强学习,在思想高度把握重大原则问题。学习是人生道路中的必修课,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只有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免疫能力。温梦杰走上犯罪道路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动摇以至于丧失,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一步步滑入泥潭而不然自拔,直到沦为阶下囚才悔之已晚。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因此,要以此为鉴,以此
为戒,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免疫力,有效抵御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下各种诱惑,过好金钱关、权利关、人情关、色情关,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观看这次警示教育,再一次警示我们,对加强党内监督刻不容缓,并且任重道远。千里江堤,溃于蚁穴。不论是工作或是生活,我们一定要从每件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习惯。只有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算好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健康“六笔帐”,才会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考验,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得好、用得正。
第五篇:《阳光下的罪恶》经典观后感有感
《阳光下的罪恶》经典观后感有感
《阳光下的罪恶》经典观后感有感1
The Evil under the Sun, 阳光下的罪恶。这个有着法国口音,留着精致的小胡子,长着蛋壳脑袋的矮胖名侦探波罗这次来到了一座小岛度假。有波罗的地方,罪恶注定无所遁形。这次案件并不复杂,主要是偷梁换柱制造不在场证明,但是阿婆巧妙的描写和叙事很具有迷惑性,你根本猜不到柔弱的.克里斯汀竟然是凶手之一。阿婆的小说魅力从来都不是只在神秘的案情,还在于对自然风景和人世百态的展现。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感觉电影中的女性人物都好漂亮,穿的衣服好靓丽,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
《阳光下的罪恶》经典观后感有感2
阿婆的《阳光下的罪恶》,改编的两个影视化版本我都看了,总体感觉电视剧版的更还原,细节也更可信一些。
首先是关于被害者艾莲娜的演员,电影版里的演员年纪稍显大了一些,而且有意刻画的很刻薄甚至有点粗俗。但是书里的艾莲娜只是很享受别人对她的倾慕而有点得意而已,她浅薄还有点恋爱脑,遭人妒忌引发争论。但是艾莲娜不是一个举止粗俗的'人,时尚品味也很好,对人算不上很友好但也不至于mean。
电视剧版将原著里马歇尔先生的女儿改编成了儿子,或许是为了增加这个角色身上犯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