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往事观后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好久没看欧美的电影了,在大叔的那句“我们没有共同话题”下,我鼓起勇气把那48分后的3小时补齐。这是我写完《风雨哈佛路》读后感若干年后的第一次规规矩矩写观后感,下面来谈谈我对本片的看法。
首先看前,我查了该片的百度百科,影片获得了美国影艺学院最佳配乐,最佳服饰设计两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那么先让我来说说本片的音乐和服装吧。
这个配乐的确有出彩之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音乐——他们几个中年龄最小的那个boy被击毙前他们几个逃的那个音乐,当时那个音乐传出来我就有感觉会死人,是那个笛子的音乐,把东方乐器的演奏放在西方影片中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融合。就是那段后我对这个音乐感受特别深,后来影片每次放出那段音乐我就知道有事要发生了。我觉得对于电影的配乐最完美的演绎就是起到这种作用。
还有服装,我觉得他们几个伙伴说穿的服装很能符合他们的性格。那种休闲西服,穿在他们身上,若不看这部电影我都知道他们的性格——桀骜不驯。他们的生活一定很逍遥。再说说那里的女性服装,首先是佩奇,那个很淫荡的女人,她起初穿的衣服很不好看,而且感觉质量差,这比较适合她,因为她就是靠make love而维持她的生活,对于这种人穿什么无所谓了,再说说狄波拉少女时代,那个服装和发型是让她看上去外表很纯的主导因素,衣服很飘逸,感觉像不知人间烟火的仙女。还有成年后的那些女性的打扮,先说发型,就是那个年
代流行的上流的美女的什么什么发髻,还有那些毛皮什么的外衣,一看就是让人知道是在舞厅或歌厅或酒吧混的。衣服的出彩之处就是符合每人的个性和职业。获奖是实至名归。
影片的手法我不知道该叫什么,高中语文没学扎实,现在关于手法的都忘记了,倒叙也许能说的上些关系。电影就是以倒叙形式吧。(虽然剧中偶尔用了插叙)。片中开始男主角就被人追杀,后来他的三个兄弟都横死街头。这个是为什么呢?我也是带着疑惑看下去的。接下来影片就从男主角小时候开始播放。
男主角当时想和佩奇做爱,但是佩奇说只要他能用奶油蛋糕交换就能和他做。男主角同意了。这个就是诱惑啊,男主角花了2毛钱买了蛋糕准备和佩奇做爱,但是在楼梯口男主角禁不住蛋糕的诱惑,就把蛋糕给吃了。从这个情节中我觉得诱惑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忘记初衷,现实不也是这样么?很多人禁不起诱惑,被诱惑牵着鼻子走。说到这个诱惑,我想到MAX,他也是禁不住诱惑,想进入政坛,做上流社会的名人,然后忘记了什么是兄弟情义,禁不住诱惑,跟着欲望走,最后出卖了兄弟,活在痛苦中,最后自杀死在垃圾搅拌机里。这个是个震撼,现实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个诱惑是个陷阱,但是很多人却不能克制住去接近毁灭。联系到自身,明明知道暑假要多看看英语,如果六级过了,要准备专四,如果没过那么要更努力,12月再战,可是我却禁不住颓废这两个字的诱惑,每天浑浑噩噩,不知所谓,浪费生命,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这部片子是个提醒,明天开始,我一定要花点时间学习。
其实,我很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让那个最小的伙伴那么早死,被臭虫用枪打死,他是个可爱的家伙。还记得他们几个干的第一票,MAX说以后把百分之五十的钱放在那个箱子里,然后那个小男孩还要摸摸那碟钱,然后临走前小男孩还不忘敲敲那个锁,看看是不是容易被人打开,这几个细微的小动作,说不出感觉,就不知不觉喜欢这个小男孩,太可爱了。他们几个快乐的走着,小男孩蹦蹦跳跳的走在最前面,那么开心,那么有成就感,可是导演就把他的活力定格在那一秒。最后小男孩被打死了,死前,他对男主角说:“noodles,I slipped。”然后闭眼了,那句话虽然没深意,但是我觉得小男孩已经把所有情感寄托在这句换了,我摔倒了,那句话说的是多么带有歉意,他是舍不得他的兄弟们的,小男孩对他们的情感我一直觉得不少于男主角对其他三位伙伴的情感。
片中,他们四个人的友谊的确是重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结局是知道MAX出卖了他们三个,我有点想忽略这个重点。虽然MAX是去接男主角出狱的人,虽然MAX说了那句我们去游泳的话是多么带有感情色彩,虽然他们有过很多生死与共,但是,还是只能说诱惑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最佳演员,因为MAX的存在,我不想评论他们的友谊,因为他们四个人我一直觉得是一体的,我不想评论了一个人的感情,虽然有背叛,但是我想MAX最终还是后悔的,他最终还是在乎兄弟们的。
当然他们能“混”到那种程度,和智慧也是紧密联系的,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一目,就是帮一位大哥时候想出了盐这个方法,把盐放
入水中,然后根据物理学的角度,盐最后溶于水,像浮力一说,然后联系到死海,我就被惊醒,哇靠,这是绝佳的好办法,最后东西当然会浮起来,果然聪明。所以,我得出了一个最基本地结论:成大事者,无论你的勇气和武力有多大,智慧永远是主导。
每部片子,都有爱情色彩在里面,但是大概我看的不够深入,我感觉不到伟大的爱情,所以就只能为男主角和狄波拉感到惋惜下。
我是一个看电影没有深度的人,《美国往事》,我很认真的说,的确是部好电影,因为结局让我纠结到现在,对于我这个没有深度的人来说,我学到的最多的就是要有本事抗拒诱惑。真正成大事者,真正的强者,就是有勇气,有武力,有智慧和诱惑抗争,并且打败诱惑!
2011年7月28日
第二篇:《美国往事》观后感
几个残暴的恶徒,为了打探一个人的消息,杀死了他的女人,绑起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堪暴徒的威逼,说出了他的去处——中国剧院。这个人就是主人公,别人喊他诺多斯,而他,此刻正在中国剧院,一个秘密的鸦片吸食场所抽大烟。
故事在虚幻的烟雾中开始,吸食完大烟的诺多斯神情愉悦,脸上露出愉快的神情,然鸦片的麻醉是短暂的,他不得不面对那份报纸——刊登着他三个好朋友死亡的报纸。铃声想起,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夜,那个磅礴大雨的夜,他的三个好朋友麦克斯、派西和菲利普因为抢银行而被警察击毙,而报警的人,正是他自己。
欢快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香槟、美女,歌舞,一切都让人陶醉,就在这个和谐的夜晚,诺多斯为了阻止三个抢银行的好朋友,向警察告发了他们,他没有想到,一切都晚了,他们提前行动,行动失败后被警察当场击毙。当晚电话的铃声仿佛仍在耳边萦绕,这挥之不去的声音,将他从鸦片的虚幻中唤醒。暴徒已经到了中国剧院,诺多斯在剧院人员的帮助下逃离了。
音乐响起,舒缓而冷漠,仿佛教父里那首《Speak Softly Love》不,相比之下更多了一丝悲凉的气氛,诺多斯小心的来到了他和朋友们共同的地下餐厅,利用电梯的掩护,结果了一个守在那里的暴徒。他看到了被打的遍体鳞伤的朋友,得知了自己女人被杀的消息,决定离开这个城市。他是不会被生活所迫的,因为在一个保险箱内,存在这么多年以来自己和朋友拼了性命赚来的钱,这些钱够自己挥霍下半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他打开保险柜,发现箱子里连一美元都没有,有的只是一摞过期的报纸。是谁拿走了钱?除了死去的那三个,就只有在酒吧里遍体鳞伤的朋友莫了。好吧,现在更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去哪,先生您去哪?”“随便,要第一趟车。”“~水牛城?”“水牛城~单程票。”嘟嘟,汽笛声想起了,音乐也随之想起,悲凉的冷漠,走出这道门,可能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吗?不,这座城市让他失去了太多,朋友、事业、金钱、女人以致于所有的快乐,不久的以前,那些全属于他的快乐。
有谁听过甲壳虫的那首《Yesterday》?那首让有故事的人一听就会心痛的《Yesterday》,在经过模糊处理的《Yesterday》中,诺多斯回来了,镜子里的他老了,象征着衰老的白色渲染了两鬓,艰苦而无趣的岁月,在他的脸上深深的刻了几道年轮,当他掏出老花镜,租了一辆像他一样破旧的汽车时,他还能从这座曾经让他无比辉煌的城市中得到什么呢?
音乐再度响起,当他再一次看到莫时,莫仍然在经营一个小酒馆,只不过生意看起来并不好做。多年的躲避生活使诺多斯没有丧失警惕,他先看见了莫,然后拨通了电话,确保只有莫自己在时,才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莫起初看起来有些担忧,但这种很快就被和老友重逢的喜悦打破,他真心实意的接待了诺多斯,但诺多斯却始终距他于千里之外,他认为那些钱是莫拿走的,他在乎的不是钱,而是朋友的背叛。是啊,从少年就开始在一起打拼的兄弟,一个在少年时被人打死,三个死于银行抢劫,只剩下这一个,却背着他私吞了那笔钱。他并没有和莫套什么交情而是直奔主题——有人给他寄了一封信,说被打死的三个朋友的坟墓需要转移,这说明虽然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仍然被人找到了,或许就是曾经要杀他的人,事到如此,与其让别人找上门,不如自己回来。莫带他到自己家里休息,他发现莫过得非常贫困,以此可知,那笔钱不是莫拿的,两个人互相澄清了误会。在莫的家里,他又一次看到了曾经6个兄弟的照片,那些快乐的岁月,又一次看到了莫的妹妹的照片,是啊,这是一个他从来也没有忘记的女人。“你妹妹好吗?”“几年不见了,她现在是大明星了。”“我们早该想到了。人能不能成器从小就能看出来,人生输赢也早有定数,有谁会把赌注放在你身上?”说这番话的时候,诺多斯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重新泛起了红光,这是一个曾经有过辉煌的人。“我把一切全赌到了你身上。”“是啊,可惜你输了。”红光褪去,仍旧剩下两位沧桑的老人。深沉而舒缓的音乐,随着那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仿佛要逐渐将诺多斯带到很久的以前,江山依旧,朱颜未改~,当年他忍不住走向厕所,爬上马桶,悄悄打开一个小门,那个身着芭
蕾舞装的少女,还是那样亭亭玉立~,在他眼中,她永远那么高贵,那么漂亮。他爱她,从刚懂事开始,那种带着点疯狂的迷恋,她是他心中最后一片净土,她总令他自惭形秽。她也爱他,纯真的爱,她吸引他,又拒绝他,她知道他偷看,却故意让他偷看,但又说他是只肮脏的蟑螂;她给他念诗,告诉他:
My beloved is white and ruddy,His skin is as the most fine gold,His cheeks are as a bed of spices,Even though he hastn't washed since last December
His eyes are as the eyes of down
His body is as bright ivory,His leg are as pillars of marble,In parts so dirty they stand by themselves
He is altogether lovable
But he'll always be a two-bit punk……
So he'll never be my beloved,what a shame.我的爱已经准备好
他的皮肤闪烁着黄金般的光辉
他的双颊更是丰润
他的眼如鸽子般明亮
他的身体有象牙的光泽
他的腿如大理石般坚硬
若将这些优点加起来
他是可爱的但永远将是个没出息的混混
所以永远不会成为我的爱
多可惜!
是啊,多可惜,他只是个混混,没出息的混混,永远是。黛布拉一眼就看穿了诺多斯,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心,他的那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对于黛布拉来说,没有什么比出人头地更重要,随着年龄和地位的增长,个人野心也不断膨胀,即使她已经可以在当地最好的剧院演出,即使诺多斯已经可以算是当地的大佬级人物,可以衣着体面的、租用一个海边的豪华餐厅一晚上只为他们两个服务,尽管她也爱他,但是,不断膨胀的个人野心和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战胜了许多人认为的爱情最伟大,她对诺多斯说:“you're the only person I ever cared about,”“but tomorrow i'll go to ollywood”.(你是我今生唯一的牵挂、唯一爱的人,但是,明天我就要去好莱坞了)。她并不反感诺多斯的黑社会身份,她拒绝的是得富即安的态度,她需要去最顶端。以至于诺多斯对她说:你说话的口气像麦克斯,你们是同一类人,所以相互憎恨。
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也爱自己的女人,从很小的时候就把她做为人生的目标,他为她包下一个豪华餐厅,只因她说过她喜欢找个靠海的地方。美丽的褐色海岸,豪华的场面,高档的服务,加上美妙的音乐,他们交谈、跳舞、他吻她,她并不拒绝。饭后他们沙滩,望着闪烁的星空,听着静静的潮水声,轻轻的说着情话。他为她做诗:
你美的比甜酒更醇
你的腹部白如百合你的胸部如山峰
你的气息如苹果般甜美
他对她说:在监狱的时候我时常想你,没有人能像我一样爱你,你不能理解我是怎样地想念你。我想,黛布拉活着,她在外面活着,她给我活下去的意义。当一个男人对一个也爱他的女人说出这样的话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明天我就要到好莱坞去了,今晚见你就是为了要告诉你。诺多斯再也忍不住这种得到又失去的强烈反差的痛苦,回去的路上,他强暴了黛布拉,虽然他悔恨,但是已经无可挽回,第二天他去车站送她时,她望着他,拉下了窗帘。诺多斯是一个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犹太人,小时候过着贫苦的生活,没有关怀,也没有着落,他带着四个弟兄为一个地区老大工作,抢劫、偷盗、收保护费~在一次洗劫过程中,他偶尔认识了有着同样生活经历的麦克斯,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目标以及对彼此能力的互相欣赏,使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麦克斯加入了他们的组织,成了诺多斯的合伙人。诺多斯在小事上精明能干,他曾利用科学知识发明了一种走私方法,而麦克斯狡猾、残忍而有野心,他们决定摆脱曾经的老大走自己的路。然而他们势力太小,在一次对抗中,最小的兄弟被枪杀,出离愤怒的诺多斯杀了那个老大和赶来的骑警,被抓进了监狱。望着站在他面前的四个伙伴,他挤出了最后一丝笑容,从此进了监狱,与世隔绝12年。12年后,曾经的少年已经成人,当诺多斯走出监狱,面前是麦克斯那熟悉的身影,他们热情拥抱,并带着诺多斯来到了他们12年里苦心经营的地下酒吧。12年中,团伙在麦克斯的带领下,利用暴力和禁酒令时期贩卖私酒,渐渐在当地大有名气,他们不再是某个混混的同伙,他们的同伙是有很深的社会背景的人。兄弟们热情的接待了诺多斯,就像从来没有分开,诺多斯在监狱中的12年,他们每挣得一分钱,都会有诺多斯的一份。他们在一起,继续抢劫、杀人的黑社会生活。然而,麦克斯越来越膨胀的野心和诺多斯对这种生活的厌烦,给彼此带来了一次次的矛盾,但是,似乎每一次矛盾,都会在友谊的面前化解。终于,美国宣布禁酒令取消,他们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来源,麦克斯像疯了一样的策划抢银行,而诺多斯理智的认为这是个疯狂的行为,他和麦克斯的女人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阻止他们,哪怕被抓紧监狱,也比被杀死好得多。就这样,故事又到了开始时写的部分,麦克斯和另两名兄弟被杀、而诺多斯开始了35年的亡命生涯。
当诺多斯被接到邀请回到故乡,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接到一个贝利部长的邀请函时,他决定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他要去找几个或许知道情况的人,莫是一个,但他一无所知,诺多斯又想起了那个曾经憎恨的麦克斯的旧情人,她在一家福利院工作,那家福利院正是由贝利部长出资修建的,但是麦克斯的旧情人也不知道贝利部长是谁,只知道那是一个高层人物。但是,在福利院的照片上,诺多斯惊奇的看见了黛布拉的照片。
35年后的重逢,是沉重而又沉默的,在看完黛布拉主演的《埃及艳后》,年迈的诺多斯蹒跚的走到了黛布拉的面前,黛布拉脸上没有卸完妆带着厚厚油彩的脸,他们没有四目相对,而是对着一面镜子,似乎从那面镜子里,能找回彼此失去的遥远。一边说话,黛布拉一边卸妆,当她一点点的擦掉脸上的油彩,仍然是那么的年轻与高贵,就像她出演的那位传奇的埃及艳后,是不老的传说。但是,岁月终究是不留情的,就算你有年轻的面容,但是你真正失去的东西,能找得回来吗?“你为什么来见我?”“两个原因,第一,我想知道,你当初离开我选择当演员是否正确。你是正确的,演的真好。~第二,决定周六要不要参加贝利部长的派对。”提起贝利部长时,黛布拉终于失态,是的,她不但认识,还是他的情妇,她们有一个儿子,此刻正在门外等着她。此刻,黛布拉终于唤醒了心中对诺多斯的温情,或许她从来就没忘记过。“我也会老的诺多斯,我们都老了,现在只剩下回忆,如果你去参加派对,那些就全结束了。现在请你从后门离开,若你从前门走,看见那个孩子,你会失望的。”她给诺多斯的选择是逃避,但却是真正的第一次维护了诺多斯。当诺多斯决定面对一切,坚持从前门出去的时候,他看见那个男孩—那是一张消瘦俊俏的脸,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他第一次见得麦克斯。“那是贝利部长的儿子,叫大卫,和你重名。”黛布拉说。
诺多斯若有所悟,看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猜到了什么。诺多斯如约来到贝利部长的派对,贝利部长在自己的密室单独接见了他。当贝利转过头来时,一切显在了眼前,那是麦克斯,贝利部长就是麦克斯,三十五年前,他一步步的暗中勾结政客,勾结警察,利用麦克斯和几位兄弟,设下了这个圈套,带着他们共同的财产,远走他乡,走向政坛,利用各种手段走到了部长之尊,也同时拥有了同样野心勃勃的黛布拉。此刻,他即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他良心发现,或许是他终于明白就算你爬得再高,到头来也一无所获,他想到了诺多斯,想到了只有诺多斯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才能死的安心。他把枪摆到面前,说:“你来动手吧诺多斯,只有你动手我才会瞑目,然后你从那个门出去。”“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贝利部长,你并没欠我什么。”“我占有了你的一生,占了你的位子,拿走了一切,你的钱、你的女人,只留给你35年内心的自责,开枪吧。”“贝利部长,我是杀过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卫有时为了杀人。以前常有很多人找我们,去杀他们的合伙人、仇家、爱人,有些我们接,有些不接。你是我们不碰的工作贝利部长。”“这是你报复我的方式?”“不,这是我对事情的看法。”
这时,麦克斯拿出了那块怀表,那是他们第一次合伙抢劫时的战利品,是友谊的信物。“我也没什么损失了,当你被朋友出卖,你该讨回公道(When you've been betrayed by a friend you hit back.),下手吧。”
“我也有一个故事,贝利先生,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一个很亲密的朋友。我为了救他而告发了他,他死了。但那是他希望的方式,那是伟大的友谊。他遭遇不幸后,我就一直不如意至今。”
再见了贝利先生。当诺多斯走到门口时,泪水依然侵透了他的眼睛。
麦克斯终于明白,这些都已经完了,他所葬送的不仅仅是诺多斯的人生,也是一份伟大的友谊。他明白了自己不应该被宽恕。然后自杀于垃圾粉碎车中。
最后,诺多斯再次来到中国剧院,点上了一只鸦片,麻醉的幻影把他重新带到从前,辉煌、友情、爱情,美丽的回忆似乎又赋予他曾经的青春,从青春里,他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开始写的时候,还牛哄哄的自以为是影评,后来根据一位专业的美女提示,才明白自己只是在写一个观后感。影片的最后,背景音乐轻轻的放松,《Yesterday》的旋律和电影主旋律相互交替,奏出了一部友谊与阴谋、爱情与背叛、辉煌与失败、谅解与对立的人生。本片根据大卫·阿里森(笔名哈里·格雷)在辛辛监狱中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流氓》改编,是意大利大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在他以美国近百年历史为背景的“美国三部曲”中的极为吸引人的一部,前后历时13年,导演根据独特的视角,不是以其他经典黑帮影片的反思形式,而是主要以故事形式进行了情节的叙述。当我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时,整整一个晚上没睡着,盯着天花板,不知道自己想了什么。如此吸引我的电影,却再也不想看第二遍,这样的人生,作为一个男人来说,是超出完整的,这样的人生吸引人,却并不想经历。每个人都是诺多斯的一部分,但再也没有一个诺多斯。导演在拍这个片子时,似乎怕漏掉一个细节,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和故事冲突,灰蒙蒙的背景,略带朦胧仿佛主人公的人生,而背景音乐时而低沉悠扬,时而尖锐诡异,但无一不是烘托影片的整体思路。从两个男人诺多斯和麦克斯看,他们互相补充而又互相对立,麦克斯似乎每次都要略胜一筹,但每次诺多斯似乎又会凭借自己的聪明赢回来。然而区别在于诺多斯是在单纯的当作一种游戏,而麦克斯却有很强的目的。影片中很多暗示。例如每次诺多斯和黛布拉单独相处时,麦克斯都会出来拆散他们,诺多斯每次都会在爱情与友情之间摇摆,但似乎每次都是友情占了上风,所以他错过了黛布拉,本来他是有机会的。而麦克斯之所以拆散他们,是有目的的,一是他也喜欢黛布拉,二是他敏锐的看出黛布拉不属于诺多斯,只有他才有能力拥有她。而黛布拉因为和麦克斯同样的野心,也敏锐的看出了麦克斯的用意,但是她也是矛盾的,因为她也清楚,一方面自己爱的是诺多斯,另一方面她也明白,也许麦克斯才配拥有自己,所以每当麦克斯想办法把诺多斯从她身边拉走时,她会半调侃的说:诺多斯,你妈叫你呢。性格决定人生啊。也许就像诺多斯说的:人能不能成器从小就能看出来,人生输赢也早有定数。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体现这种无奈地宿命感。本片围绕着友谊和背叛,但既然是背叛的友谊,那么友谊是否真实存在呢?我认为是存在的,麦克斯对诺多斯友谊不是假的,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大卫,以及一直珍藏着象征友谊的怀表,以及设计安排让诺多斯去报警,而不是让他像其他兄弟一样死于非命,还有用诺多斯的名字将兄弟们的坟墓迁到更高级的地方,都或多或少说明这些问题,只是,他本个人的野心所吞噬,以至于他自己都控制不了。同样黛布拉对诺多斯的爱情也是一样,她的爱是真的,虽然她只有一次站到诺多斯那一边(最后劝诺多斯不要参加派对),但是她的爱是真的,只不过这种爱情也同样敌不过野心罢了。
本片的主演是罗伯特·德尼罗,这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他是那种是深沉内敛形的.他的表演相对比较安静,不动声色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沉默、犹豫不决、迷离的眼神里又能找到坚定和杀气。《美国往事》虽然是描写黑帮的,而且这些黑帮残暴至极,主人公诺多斯杀人不眨眼,为了钱也没有什么正义感,而且影片中两次强暴都是他的主角,然而你看完电影后却不恨他,相反大家都喜欢他、怜悯他,因为他真实、有感情而又时常表现的懦弱无力。这些,只有罗伯特·德尼罗才能去诠释。为了演好这部影片,罗伯特·德尼罗曾经想去与一位曾经的江湖大佬交谈,最后虽然未能如愿,但由此看见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认真。在另一部他的经典作品《愤怒的公牛》中,他为了力求电影的真实性,曾经跟故事的原型,一个退役的拳王学习了一年的拳击,直到那位拳王也很难击败他,为了真实的表现主人公的潦倒,他不顾自己的健康,在四十天里增肥六十磅,不顾血压升高和心脏危险。他说:“我就是不能演假戏,我知道电影是一种假象,也许演员的第一个规定是假装,但我不能这样,我需要处理一个角色的切身体验,胖或瘦。”正是这种忘我的精神,使得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使得他始终站在风云变幻的好莱坞顶端。
本来我还想多写点,写写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Ennio Morricone在影片中展现的忧伤怀旧的配乐,或者还想写写女主角黛布拉扮演着的那种野心勃勃的额头和眼神,还有饰演年轻黛布拉的珍妮弗·康纳利,这可是这位后来享誉全球的大美女的处女作,或者还想再深入的探讨一些问题例如麦克斯从什么时候占有的黛布拉?本片采用的强烈的对比有哪些?等等。但是,这也仅仅是一个观后感,即使真的按照影评的模式去写,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只是我看了影片后,我放不下,如果不写完,我总觉得心里空洞洞的。其实人生应该是精彩的,但精彩只应该是生活态度而不应该是终极目标,当黛布拉把脸上的妆渐渐卸下,即便是再光滑的皮肤,也挡不住几十年的客观岁月。无论你的人生经历什么,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背叛也罢忠诚也罢,你所拥有的真的只能是回忆,人是靠回忆活着的,当所有你都经历以后,我会站在一边,瞧瞧的看着自己的往事,在虚幻中回忆自己的辉煌和失落。也许这就是人生,永远充满着悬念、矛盾和困惑、永远不会让你称心如意却又永远给你希望。从幻觉中来,到幻觉中去,而中间,会是一个刺激而精彩的一生。
第三篇:美国往事 影评集 观后感集 感想集
美国往事 影评集 观后感集 感想集
第一个评论
昨天又把《美国往事》看了一遍,现在听着电影里面的插曲,难以言表的感觉又侵袭了我,我想是noodles忠贞的爱情和他对兄弟那种情谊打动了我,他对爱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童年可能真的算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小混混,但是他有爱的梦想,透过那只有一砖的空隙,里面就是他心中的公主,虽然没有太多的言语,但是从他的眼神里,我明明看到了一种坚定,对,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对于爱的,小小的他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那只是对于爱情的一时冲动,但是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忠于了自己的爱情。
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于兄弟的那种宽容,是何等的崇高,我想是自己的有同样的经历,或者说只是有这样一种感受。当兄弟之间的情谊遇到金钱和权力时,如果不是很坚定便很有可能被打败,noodles他们几兄弟之间是何等的忠贞,何等的辉煌,可是最后在权力面前还是落败了,但是他又是怎样处理的呢?没有任何的抱怨,没有任何的复仇心里,他宁愿相信在那次火灾中他的兄弟真的死了,是为了他们感情而战死,而把悲痛留给自己,因为在他心里兄弟情谊是那么的简单,是不为任何欲望打破的,而在我们看来又是那么的崇高。最后只剩下noodles一个人,有几分悲凉,有几分感慨,在他心中兄弟之间的故事很简单,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又显得何等的珍贵。
我很庆幸我也有这么一帮兄弟,所以说我想是因为自己有了切身的经历才会有如此的感触,看到noodles,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我们的情谊很简单,我们的追求很简单,我们可以经历任何的失败,但是我们兄弟之间的情谊永远不会变,我不敢保证我们能过得很辉煌,但是至少我敢保证我的忠义,这就是我的追求,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第二个评论
或许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许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过往,不自觉地就会常常回头,喜欢拿过去说事儿。知道这是一种很无聊的心态,可还是纠缠其中。就连看的电影名字竟也跟往事有关。周日休息,在线看《美国往事》,本来是杀时间的消遣,结果看的备受压抑。
影片背景是美国战后发展迅速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伦理面前,人们求生存的本能铤而走险地去挑战各种极限:亲情、友情、爱情、背叛以及信念等等。似乎20-60年代美国大城市生活缩略的纪录。
影片通过主人公面条的回忆将故事逐渐展开。故事始终在面条和迈克斯之间的纠葛中进行,用了很多的闪回和倒叙,时空交错。
影片一开始,通过墙洞里的一双眼睛,闪回到久远的1921年,回溯了面条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迷恋邻家女孩;为小兄弟报仇而饱受牢狱之苦;一群穷孩子搞恶作剧的水中嬉戏;抢珠宝店时面条对卡萝尔的施暴„„
35年,伴随着内疚和悔恨,面条领悟:往事不过是南柯一梦。谁赢了?人生的一场游戏里似乎没有赢家。
影片中的音乐,长笛吹出缓慢、哀怨、略带怀旧的情调。每个音符都在阐释着主题,述说着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
不到4个小时的片子我反复的周旋于好些情节。看的过程因人物的繁杂而对不上号,看到困惑不明白的地方就重新回看一下前面的情节,整个片子几乎是在进两步退一步的情况下完成。整整看了一天,看得什么心情也没了,只想喝酒来舒缓压抑的感觉。
很累人的片子,容易令人生些感慨出来的片子。
在很多选择面前,人其实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是选与不选的问题。选择了就跟随它走,不选择的就交于时间。而人们总是耐不住被选择而积极的选择去选择。结果依然是殊途同归。选择也许只是加速或拓宽了生命的进程,最终的结局永远都可能出乎我们的预料。
谎言和寡义最终是经不起岁月验证的。只是那个时候为此受伤的人可能已对此不再挂怀,被称之为了宽容;此时此刻的伤疼和困扰,在今天往后的一天天的时间流走中最后磨损消失,被称之为了往事!
就像面条与麦克斯,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坚持,便展现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结局。
没有过去可能没有今天!但是没有今天的努力和对今天选择的坚持,明天又怎么能在自己的掌控下呢?到了明天,也许会后悔今天的决定以及对昨天的留恋,然而过去的只能过去了。或许当生活即将停止前行而生命垂垂老已之时,我会回首自己的往事、检讨自己的一生。而现在只愿意把今天过的属于自己:爱恋着自己的爱恋、喜欢着自己的喜欢、责任着自己的责任,尽量不去留有遗憾。而把自己与今天的不合“章法”、不能沟通不能选择的部分交付给无奈、交付给时间„„
人人都说活在当下,对其内涵的理解却千差万别。人要入世却总在寻求着出世,因此而产生的矛盾是卡在对当下的确认。个性的差异以及自重、自爱、责任心等基本品质的具备程度决定了对当下的选择。没有完美的答案,因而没有完美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属于他(她)自己,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没有人可以替你过活或背负着你去承载你的人生。有时,幸福与痛苦在生命真正的涵义里是难分伯仲、难画经纬的。如何审视生命的轨迹?“不违人性的行为我给自己理由”,朋友的一句话,给弯曲的生命以温暖与安慰,堪称经典!
你的内心是否真有幸福快乐或痛苦压抑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人生的一次错过,幸还是不幸?一切均不会从来,当然就不会有答案、不会有结论„„
拗口的表达,生涩的文字,只是自己当下的感觉而已。
第三个评论
前记:不得不说,采访国家队,CBA,还有NBA的这些年,见证了许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流泪的吉祥物、教练、裁判、潜规则„„这是我写下《亲历NBA》的缘故-那还早在2003年,接下来的四年,我亲眼见证了更多的背后故事:有的人从寂寂无闻到爆发,有的人一去不复返,也和某些人机缘巧合地成为了朋友,还有一些故事,传奇到不可思议,终于到了又可以再写些故事的时候了,写下这些背后故事的同时,我知道它又成了我的一段人生财富,我给它取名叫我@篮球,全都是独家作品,依然欢迎出版社对此系列的文章进行问询。
美国往事
那些杂乱无章的日子,就是这样不管不顾地,在恐惧和惊吓之中,在白日的温柔和夜晚的想像之中,慢慢地流逝着,普希金诗集当中的一句话时刻回荡在脑海:没有幸福,惟有自由与平静。
天黑想你没办法
当那些梳着朋克发型、吹着口哨的痞子们在街道上晃晃悠悠的时候,他们通过那些好莱坞的影片向中国人传递着一个信息:性、暴力和毒品,this is united stats!(这就是美国)
请原谅我储备的信息还来不及更新。
2007年5月,第六次踏上了远赴美利坚的路途,去采访报道NBA的季后赛和总决赛。
没想到的是,刚去圣安东尼奥,是我喜欢的太阳队在季后赛被淘汰,作为一个记者,我知道我每天都需要以职业的态度去面对那些我喜欢抑或不喜欢的球队。看他们在更衣室上演那些喜怒哀乐的剧集。
和我同行的,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朋友,身上的外套带有帽子和条纹,笑起来有洁白的牙齿,是这个社会的新新人类。
果然我们在门口就先受挫了。
“你是怎么搞到记者证的?”更衣室门口保安问。
小朋友还一脸鄂然“你是不是觉得他像个学生?”我已经开始大笑了。
当然,在这里采访不会有人限制你的着装,但是我会尽量让自己穿得职业一点,斯文一点,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他们眼神中的诧异。
咦,是个女记者?
咦,是个中国女记者?
啊,是个年轻的中国女记者!
„„在NBA,能够有资格在报纸上写字的人最少都得有个十年八年的资历和经验,许多次的采访,从严肃紧张的记录当中抬起头,穿过那群头发花白的老记者,主教练会冲我眨巴下眼睛,用我们看三岁小孩拿棒棒糖的眼神看着我,有时候还故意翻翻我的笔记本,亲切地称呼我为“baby”,一如当年诺克巴在火箭更衣室揪我马尾那样随意。
另外一个效果,就是有次坐完出租车,司机憋了半天问了句:“你是啦啦队的吗?”
更何况还和一个笑起来像傻根一样憨厚的小朋友-我俩加在一起的组合一定被看作是球迷来串场的了!
郁闷的事情还在后面,我们正专心致志看着更衣室里的战术版,还在热烈地讨论:“为什么今天写的和邓肯对位的是奥库,不是布泽尔?„„”突然一个工作人员从身旁经过,板着脸孔对我俩来了句:“不许抄下来阿!”
小朋友的脸又被吓得煞白,我赶紧嘟哝了一句“当然不会,我们又不是马刺的间谍”对面的科林斯看着我笑了,然后他对身旁的吉里塞克描述着刚才的场景,又冲我笑笑:“别介意,他瞎说的!” 年龄岐视!
布泽尔出来了,戴着个大耳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AK47出来了,但是NBA电视台的人在现场直播他的一举一动„„我俩等站在原地,想等他们方便的时候再上去询问几句。
“你们想找谁采访?”爵士的新闻官走了过来,“基里连科吧,不然布泽尔,”
“那你们就去问吧,别-只-是-站-在-这-里!”
新闻官穿着整齐的西服,洁白的领子从里面翻出来,一米九几的块头像个威武的门神,我们的身后,扛着大部头摄像机,把背压得佝偻的老记者鱼贯而入,站在人群之中,我们的双肩背包散发着醒目的青春气息。
实际上,这样小小的阻碍只是在偌大美国的小小序幕,那些个灰暗的夜晚,每个偏僻之地都是我噩梦的开始,“不要望向黑人!”这是我踏上美国收到的第一条警告,自此之后,那些角落仿佛总是散发着毒蛇般的气息,每个鬼祟的人都有可能从怀里掏出枪支、匕首或是毒品针管。
如果只是看数据,美国治安情况还是不错的,不像在国内,家家户户都需安装防护网、护盗窗,即使是独栋别墅也是大透明玻璃,一块小石头也能敲碎„„只是作为一个跟随NBA的记者,我需要飞往的那些城市,NBA球队的各个根据地,这当中的底特律、达拉斯、孟菲斯、华盛顿全都在全美治安最差前五的排名当中。
更何况,我实在不能确认那些散发着霉味的酒店是否安全,那些孤清的夜晚,黑人们每每亮出高亢的嗓音,更为恐怖的想像凭添了几分阴森的色彩。
在我前三个赛季都呆过的休斯敦,曾经短暂的租借一公寓,后来听说,就在那个公寓所在的社区,某个晚上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半夜打工回家的中国女生被抢劫,拿钱的动作稍嫌缓慢,黑人随即当面一枪,扔下倒于血泊中的柔弱女人不顾,可怜中国女孩的父母亲远赴万里前来收尸,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
„„1992年感恩节期间,在路易斯安娜州,年仅16岁的日美交换中学生付布吉宏,应邀去朋友家参加化装舞会,不巧走错了家门。一张生面孔吓坏了草木皆兵的主妇,惊叫丈夫皮尔斯快拿枪来!皮尔斯立刻持枪喝令:“FREEZE(不许动)!”,可是付布吉宏对多变的英语还不熟练,未等弄清楚继续前进时,主人当即扣动扳机,不幸的付布枪响丧命。半年后,竟然按照路易斯安娜州法律,户主对不速之客有权使用致命暴力的规定,裁决为无罪。
枪支在美国早就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每年有几亿支枪支流落人间,或是被有些人用作自卫,或是被抢劫杀人的武器。
因此去美国这么多次的经验告诉我,一、美国的治安好坏是分特定地区的,二,美国的枪支太泛滥了。
和那些电视媒体不同,所有的出国采访都得由我单独一人去完成,每天的补助却都是有限额的,为了节省酒店开支,我们往往选择相对便宜的酒店-而那也就意味着有可能是不够安全的地方。同时为了行动上的方便,我像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身上随时都会有着几千美金的现金-我知道对于那些怀揣信用卡的美国人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多少个夜晚,住在那种不隔音的汽车旅馆,听到薄薄的门外传来黑人们粗厚的嗓音和重重的关门声,长夜变得更加漫长„„整夜不能安睡也不敢起身开灯;只要在路上,我的穿着会能多低调就多低调,连根装饰的项琏都不敢戴,并且随时在牛仔裤的兜里装上几美金,以防有人因为抢不到钱而即时报复。
07年前往圣安东尼奥,很幸运遇上了几个中国同行,我很快以糖黏豆的形式商量和他们住在一家酒店,搬到了相对便宜的圣安东尼奥郊区。
从搬过去的第一天开始,送我们的出租车司机就发出了警告:“你们怎么会住在这种地方?我不是吓你们,这个地方是毒贩子交易区和黑人聚集区!”
当同样的警告收到第三次的时候,我们已经忐忑不安了,吃早餐的房间,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印度人和黑人,动作粗鲁、嗓门巨大,就连他们的眉眼之间也开始写上了“嫌疑犯”三个字。
和我同住一个酒店的另外两名中国男记者却非常冷静,这家酒店的费用已经是他们的上限了,如果搬到downtown(市区),就意味着成本会大大增加,在他们的坚持下我们继续胆兢心惊地留在了那里。
终于,某个晚上,毒贩子和黑人们像是商量好的,整个晚上都在我门前发出异响,嘶哑的嗓子唱着歌、甚至吹奏着口琴。
蜷缩在被窝里,偶尔驶过的汽车在墙上投射出光影,黑暗中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可以想像,鬼鬼祟祟传递着大麻的无业者,他们的整夜徘徊像个诅咒,那些失眠的夜在祈祷中慢慢辗过,漫长的夜快快过去吧,快过去吧!快些天亮吧!
也就是在这样的夜晚,几年前的某天,因为着急赶稿,我匆匆扔下停车的同行,停车场酒店的后面,宽敞的一大片,却颇有些偏僻-反正就是典型的汽车旅馆的停车场,漆黑之中,拐角的地方,有个什么东西在晃眼也没注意,不知道怎么搞的,突然背后就有个硬硬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回头,一个含混不清的声音就在说:钱!把钱给我!
那一刹那,我腿开始抖动得历害,还传染到了牙齿„„突然同行的声音从更远处传来,只有我能辩别那带着乡音的英语当中有多少个颤音:“你别动,我有枪!”
像是有几个世纪那么久,我们面面相觑,黑人弃我们而去,他居然比我还先“哇”的一声叫出来,手上还摸着块尖尖的石头„„
还有我那些奔波在一线、可爱又可敬的同行们,为了节省成本,有的长期住在体育馆旁边,靠步行回酒店,在黑漆漆的夜里忍受高速公路的噪音,并被警察盘问;有的则是因为工作太晚,在路上遇到黑人和毒贩子纠缠;记得还有一次,当我和《篮球先锋报》的段旭采访结束打不上出租车,拔打了一个钟头的出租车公司电话,圣安东尼奥的夜风凛冽,我们看着停车场的车一辆辆消失在夜幕之中,只留下我俩蜷缩在体育馆门外,五十米开外的一个homeless(流浪汉)也不知道是否喝多了酒,将四周所有力气所能及的东西搬起来,再摔下去,各种玻璃和金属的撞击声,含糊不清的美式脏话,撕破整个夜晚„„杀入我们的耳中„„
六次去美国,每次去呆上七八十天,那些杂乱无章的日子,就是这样不管不顾地,在恐惧和惊吓之中,在白日的温柔和夜晚的想像之中,慢慢地流逝着,普希金诗集当中的一句话时刻回荡在脑海:没有幸福,惟有自由与平静。
第四个评论
喜欢《美国往事》,很大原因是 Robert De Niro 的缘故,这个似乎总是苦大仇深的演员曾经带给我无数的感动,好象他的角色永远都是深沉、忧郁而有不失坚韧的象征,而且永远充满智慧。《出租汽车司机》中那个越南退伍老兵,那种经历过死亡的无比忧郁的内心所表露出的眼神,那句略带沙哑的调侃的“Are you talking to me?”,还有那个对着镜子摆出拿枪的POSE,哦,也许没有这个复杂的男人就不会有如此不朽的电影吧;《猎鹿人》,对了呀,De Niro 总是朋友中最充满魅力的人,他好象总是天生的领导者,危机关头总是他挺身而出,鼓励友人,那两场轮盘赌——第一次充满希望,而第二次却充满绝望,哈,男人的希望与绝望居然在同一个游戏被他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让我回忆起《美国往事》的依然是他,哦,似乎我已经是他其中的一位朋友了。
现在对这电影的记忆已经有些缺失了,但那支离破碎的记忆依然让我充满感动,为了其中的友情,为了其中的忠诚和背叛。
我要说《美国往事》是一部探讨友情的电影,可能不会有人反对吧,当然啦,他观察的角度是对准黑帮兄弟的。黑帮——一个法律无法约束的客体,他的存在所依赖的便是兄弟间的信任和友谊吧。De Niro 所释演的诺德斯是那五位兄弟中最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一位,他似乎总是靠自己天生的被上帝赋予的那一点点个人魅力来左右其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似乎他的眼神和动作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然而,这一次的诺德斯与《教父》中的年轻考里昂有太大差异了,他依然狠毒,他依然充满绅士风度,他依然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甚至连深邃孤傲的眼神都似乎如出一辙。然而诺德斯决不象年轻教父那样充满野心,他有他自己的渴望,他渴望平静的生活,他渴望醉心的爱情,甚至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目的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一位他爱恋多年的姑娘。也许,这便是一切《美国往事》冲突的核心,诺德斯注定与黑帮社会是两个对立的个体,他永远游离于自己兄弟的世界之外,虽然他们依然拥有坚实的信任和友谊,然而当其他人被似乎已经摆在眼前的金钱和权利鼓惑的时候,他们能为了那虚幻的信任和友谊做什么呢?
当诺德斯最后面对昔日并肩奋斗最后为了金钱和权利出卖他而且欺骗他将近四十余年的朋友时,他在想什么呢?虽然他的表情依然很镇定,虽然他依然充满绅士风度般的一口一个“您”一口一个“部长先生”,但我知道诺德斯的心已经碎了。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可能他更加希望自己被一直蒙在鼓里,哪怕背负着自责与永无完尽的忏悔直到终老,也许这样的结果他更愿意去接受吧。友谊,忠诚,还有欺骗和背叛,一切的终结在那场无法逃避的会面里得到了能够震撼心灵的表达,诺德斯也好,马克斯也好,甚至释演角色的 De Niro 和 James Woods,可能他们自己都无法分辨真与假吧。人们都说:好的演员,可以将自己完全溶入到剧本当中。可能那一刻的演员,也在思考现实中天天都在上演的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呢?还记得诺德斯最后在街上看到那辆伴随着欢快人群大声狂叫的卡车消失在黑暗中的镜头吗?也许,诺德斯的内心也如同那画面一样,从无止尽的对往昔友情的回忆突然陷入了空洞的黑暗,冰凉而阴冷。
看 De Niro 的戏多了,我甚至可以揣摩出他本身的特质了,我相信他是一位对朋友无比忠诚无比重情谊的人,不管他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电影里。每次想起《美国往事》便更能加深这个判断的确定性,我不敢去查找关于他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花边新闻,生害怕破坏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个演员的成功,可能在影迷的心目中也不过如此了吧。每次有女孩子向我咨询关于《美国往事》这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的建议,我都会摇头并且劝阻,我总觉得这电影不大适合女孩子观看。也许男人间的忠诚和背叛是女孩子所无法深切理解的吧,况且,这一次的 De Niro 太不一样了。年老的诺德斯几乎都是在回忆与自责中度过的,那一脸沧桑和困惑是女孩子所无法的理解的吧,另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往事》中的爱情,那唯一的脱离于黑帮情节之外的主题,也有些过于悲观了。女孩子能理解一个男人强奸自己心爱的人的行为吗?
我不大愿意回忆这部电影关于爱情的拥有与失去的探讨,他有点过于残酷了,就如同影片中的忠诚与背叛一样,没有为我们带来一丁点的希望。当诺德斯深爱的女孩将要离开他的时候,而又明明这个女孩也深爱他的时候,诺德斯居然选择了强奸做为回应。而多年后,这个似乎功成名就的女孩也为了自己一向追求的成功和荣誉下嫁给了她自己一向讨厌的人。我总觉得导演过于残忍了,让那些曾经单纯的年少时互为朋友的他们所坚持的原则通通全给抛弃掉了,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最后都归结为背叛和妥协。我知道当诺德斯最后得知自己深爱的女孩的归宿的时候,那种失落感是无法解脱的。这一次又不得不提 De Niro 了,他依然用平静的方式来阐述当时的心情,好了,我只能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美国往事》这部电影,我曾经有过VCD影碟的,写下这篇东西的原因,是我又找到了他的DVD影碟,看着封面上怀旧的纽约街道,对以前观影的回忆又重新涌现了上来。我逼迫自己在没有重新看他之前写下上面的乱七八糟的文字,完全是因为那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已经被久远的时光过滤后的东西绝对是最能打动我的,也许重新看他之后会有更多感受,但我不想浪费现在这些记忆残片的涌现。为了这部电影,也为了自己喜爱多年的 De Niro,我要保留下这一刻特殊的回忆和触动„„
第五个评论
电影《美国往事》--除了感动与震憾,还留下些什么-----一种淡淡、哀伤的音乐把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这就是著名的影片《美国往事》。很多人看完之后,忍不住要说:这是我最爱的一部电影。同感,它将我整个身心俘虏,让我感动与哀伤------
关于往事的电影数不胜数,中国的有《城南旧事》、《电影往事》等,美国的有美国往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墨西哥也有往事三部曲等。
都不外乎那种‘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之情怀---美国人拍这样的片子,真是一绝。
这部影片如果只看一次还不能足以满足和领会全部,最好在两次以上,方能感受其中更多的内涵。
在网上浏览本片的影评,堪称铺天盖地,从剧情到音乐,再到社会背景、创作背景,无一不涉,无一不详,无一不深。
本人自然不可与之相比,在此只是略表一下激动的心情,算是真实体会,也算情感发泄,以简单而陋朴的文字说说自己的观感罢====
影片从Noodles的少年青年暮年、友情爱情梦想、追求挫折命运等展开描述,回忆与现实相容,伤感与释怀交汇。。使整个影片丰满而充实感动。
Noodles、Max及其伙伴们,烧杀掠抢赚取黑钱,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但最终因Max的算计与独吞财物的预谋,合伙就此打住,Max利用Noodles的忠实友情及伙伴们的信任,而将伙伴们一一杀戮,幸运躲过此劫的Noodles在惊险中幸存下来并救下伙伴之一胖子,从此不得不离开亲人、爱人而流落他乡。
35年后,Noodles重返家园,已然成为一个垂暮的老人,一脸伤感和慈祥----‘他习惯了早早睡觉,亦很多年不用手枪,眼睛开始老花,,’尽管如此他仍然怀念那个爱跳舞、那个他曾经深爱的女人,而如今她已成为Max的妻子。
就算是作一个了结吧,Noodles接受了如今改名换姓、摇身变成政客的Max的party邀请。当他得知Max的 “我掌控你的一生”及其背叛友情的真面目后,Noodles仍宽容而从容地释怀。他的离去与拒绝复仇,让Max更觉无颜存活世上,于是踏入了垃圾搅拌机而结束了自己。
接下来,不由得让我想到一句话“并不是还爱着你,我爱的是那段曾经的岁月” 少年、青年、成年,,,Noodles与Deborah----他的爱慕的女孩,他们那重要的四次会面,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在年少的时候,他们相互爱慕,正在房间里亲吻,却发现Max的偷窥,紧接着Max叫Noodles出去,去加入他的“交易行动”,Max不停地呼唤,Noodles看着Deborah说,出去看看就回来。Deborah却说:“快去,快去,你妈叫你呢”。
而这一次却一去不回还,直到数年之后,Noodles从监狱里出来,从少年变成一个帅小伙。
第二次见面,就是Noodles出狱的当天,在party上,一对多年不见的爱人,Noodles和Deborah深情地交谈着,Max又在不远处喊Noodles过去----出狱后的第一笔生意要开始了。
Noodles迟迟不舍得Deborah,却不停地听到Max的呼唤,Deborah看着Noodles犹豫的表情,再次说:“快去,你妈叫你呢”,Noodles又听到了熟悉的话。
第三次见面,笔者作为一个女孩子,看到这一段当时不知有多惊心动魄!Noodles及伙伴们成交了一笔大生意之后,便去约见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Deborah,上次在party上也没能好好说说话。这天他租下了整个饭店,乐队伴奏,俩人独享,一切都那么美好,Noodles诉说着Deborah给了他整个精神灵魂的支持、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然而在回去的车上,他却将她生生地粗鲁地强暴,她悲惨无助地大喊着大哭着,用已成碎片的衣裙遮挡着身体。
Noodles有点自责地给司机小费,让司机送她回去,而司机痛恨、拒绝地拂袖而去。
此事的发生,致使他们多年未见,直到35年后,Noodles重返家园。
这就是他们的第四次会面,此时Deborah已是大明星,且风韵犹存,而Noodles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当爱已成往事”,只留给彼此尴尬。Deborah:“过去的都结束了,保留一点美好回忆吧,从那个门走出去,不要去参加party---”
四段关键的会面,开始的同时也结束了一对相爱的人。
引用一句话吧:
“没有哪部电影能把友谊的忠诚与背叛写的如此沧海桑田---” 的确,除了感动与震撼,还留下些什么?
完美,这绝对是一部完美的影片,尽管它很美国。
《美国往事》处处充满着冲突、对应与可看点。如:Noodles与镜子,年轻的他在镜子前转眼35年后变成一个老人,,与Deborah在化妆间里的最后会面,镜子,,影片中这样的情形太多了。
近四小时的影片,是导演塞吉欧·莱昂内 Sergio Leone的最后杰作,本片拍于1984年,导演逝世于1989年。
我在此深深地缅怀他老人家,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影片。
第六个评论
迟疑和拖沓了几天后终于动手写下这篇感悟,美国往事,太过经典与深邃,我的文字和心灵难以驾驭„„
今天心情不好,很莫名,大家应该也有过这种心情吧,将自己独自锁在家中,将音箱的音量开到最大,开了一盏暗红色的小灯,就着液晶屏羸弱的光景,麻醉自己。
面条,一个男人,或许他就是每一个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缩影,抑或说他是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人的缩影,情同手足但终究难逃被判得友情,懵懂、迷恋、兽性、惋惜、记忆中的爱情,以及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亲情,我们每一个都并非与世隔绝,我们难逃七情六欲,很多人一定做过如此的测验,亲情、爱情、友情,这三者依据重要性进行排序,我的选择永远不会改变。
亲情第一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你的生命,养育与教导的恩泽,或许我们用我们的一生去偿还也不为过;
爱情,爱情是什么,是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的火花,是灯红酒绿下一夜激情后的彷徨,是百年修得同船而栖的缘分,是相敬如宾的平淡生活,是吵吵闹闹之后的相濡以沫,是晚年携手蹒跚的一同走过,一个爱人,我们渴求,但是如同幻影,永远也得不到;
友情,这是我最渴望拥有的,亲情是与生俱来,爱情是风雨同舟,而友情是那么的虚幻,他不是亲情,亦不是爱情,亲情本身就是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情的火热没有距离,因为爱会冲昏了头脑,而友情不是,他理智,他冷静,如同静静的永无休止的溪水,不会出现冲倒一切的洪峰,也不会因为干涸而断流,“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而水的柔与美,往往却是最难把握的。当我们将其握得太紧时,他会从我们的指尖溜走,当我们对他过于疏远时,他又会因为缺少温暖而凝固,水是柔软的,但他又是最锋利的,当你把自己的真心融入水中,或许等待你的就是冰冷与刺刀般的伤痕。水,友情,你,是个什么东西„„
面条独自躺在戏院里,他在思考些什么,憔悴的面庞无法遮盖他那深邃而睿智的眼神,独自吸食着鸦片,意图寻求精神上的麻痹,但是不行,亦如尘世中的我们,电话铃声在鸣叫,电话铃声在刺耳的鸣叫,电话铃声依旧在刺耳的鸣叫,它在找寻什么,抑或它想唤起什么,或许不重要了,面条仰面,露出笑容,那是真正的笑容,狰狞但不虚伪,可怕决不做作,那是发自内心的微笑,笑他那如烟的亲情,笑他那如风的爱情,笑他那如水的友情,笑他所经历的一切和即将经历的一切,笑他的人生„„
年少,是无价的财富,但我们往往由于无知而轻浮;年轻,是人生的路口,而我们往往选错了道路,年老,是生命的总结,过往的一切不再如烟,历历在目,不同的是,我们不会在去斤斤计较所谓的对错与抉择,而惆怅也已经不再重要,终于明白,生活需要的是生活,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年少的轻狂,使几个孩子聚到了一起,有对爱情的懵懂,有对性欲的冲动,有对兄弟的手足之情,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而轻狂是美酒亦是毒药,而立而出,时间已逝,当现实和欲望渐渐冲淡了儿时的童贞,我们只有在黑夜里抚摸着记忆的碎片尘封往事,在太阳升起时,收起无助与彷徨,在世俗的网格中求得一丝残喘。“去游泳怎么样?”反复出现的话语,时空的变换,味道早已尽失。
酒祭的灯火还未燃尽,刺耳的铃声依旧响起,几个儿时的手足倒在冰冷而黑暗的雨中,留给面条的只有那淡淡的一笑,若干年后,失落不再,记忆长存,而背叛的谴责则一直折磨着真正背叛的心灵,子弹真的能够结束一切?死亡真的能都通过救赎而使灵魂重新开始,我不知道,面条也不知道,或许我们所有人都不需要知道。
年少时伴着乐曲翩翩起舞的天使逐渐堕落凡尘,或许我们能够怀有那美好的记忆。
“我如同蟑螂,陶醉于蝴蝶的舞步。蝴蝶纷飞,而我继续做我的人类„„”
第四篇:美国往事读后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管理学院物流管理100
1美国往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初期的纽约,在纽约街头逐渐成长起来了4个贫穷的犹太孩子,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那个群体:没有家庭,没有关爱,有的仅仅是都市中的暴力与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少年“面条”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大”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若干年后,“面条”出狱,当时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健壮的青年人,在“麦大”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一系列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大”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大”收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大”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带着深深的悔恨和痛苦,离开纽约,回到年少时生长的地方。三十五年过去了,几近垂暮的“面条”重新回到纽约的伤心地,他遇见了少时的朋友和旧情人,而当年“麦大”他们的死,背后竟然包含着出乎意料的阴谋。
下面我就电影里面的一些记忆比较深刻的镜头说一说我的理解吧。首先是童年的面条在厕所挖了个砖洞偷看仓库里头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黛博拉那种稚气中隐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女孩会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人,面粉仓库里的面粉在黛博拉轻柔娇小的舞步摆动下,四处飞扬,似雪非雪,像雾非雾,画面凝聚着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朦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荡着情窦初开的面条的心,面条那双不断转动的眼睛,注视着那个仿如舞台的地方,原来他从一开始恋上黛博拉,就已经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看着属于她在属于她的舞台上起舞,这个暗示最终成为他俩一生最大的讽刺。当小黛博拉发现了面条,把他唤到身边,跟他读圣经的时候,是他们最纯洁的爱情印象确立的时候,当面条想轻吻那个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时候,迈克斯的出现打断了这个纯洁的初吻……面条在选择面前,还是优先选择了朋友,而放弃了爱情。这个场景也暗示了迈克斯与黛博拉将成为面条终生的羁绊,迈克斯老是利用他,同时夺走本属于他的一切,包括那个认错人的狂乱的情妇。而面条从失去初吻的一刻开始,就永远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当时他不顾迈克斯,选择了黛博拉,会否可以改变这个过早地理智考虑问题的女孩的一生呢?面条,包括我们观众在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
第二个镜头是出狱后的德面条强暴黛博拉。黛博拉这个女人太自私了,面条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爱情的时候,她竟然连一丝温存的机会都不给他,你既然早就不对你们之间的爱情抱有希望,那为何你又要见他呢?无论是出于报复还是为了永久地占有这个男人,黛博拉的行为都显示初足够的可耻与自私。这个场景表达的意味,个人认为较多是导演的倾向问题,他倾向表达男性在得不到的爱情的时候,那种无法挽回的痛苦,于是,黛博拉处于这个独特的表达需要的位置,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这里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性。而面条在有了强暴黛博拉的念头并将其付之行动的时候就已经表明面条的心已经死了,因为一个男人,如果真正的爱一个女人,他甚至不忍心去触碰这个女人,更别说是强暴了。黛博拉第二次与面条重逢的时候,她在不断抹去脸上的妆,直到不知是泪水模糊了妆粉,在诺德斯面前,这层面具终于被戳穿,她——一个自命不凡的艺术家——最终也沦为黑帮分子的情妇,而这个黑帮分子除了财富以外,在诺德斯面前,竟是那么的渺小和阴暗,这对一贯不齿诺德斯身份的黛博拉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于是,黛博拉的面具在此时非但不能显出她的荣耀,反而使其厌恶和羞耻,她抹去油彩的行为,实际上充满了“洗净铅华”的寓意,是她自我否认的一种心理暗示。为什么会有背叛呢?这就要说到第三个镜头。在电影的最后面条和贝利部长见面后说的那段"You see, I have a story too„„”。那句“he's my uncle”在我的耳边不停的回放,让我久久不能释怀,那是他们友谊的开始,纯真,友爱,不掺任何杂质。从影片一开始,就是因为背叛一直逃亡,逃亡仇人,逃亡自己内心的愧疚。一直不明白,这么好的四兄弟,面条为什么要告密,为什么要在禁酒令废除的前一天告密揭发,这明明是迫害自己兄弟,这么坚韧的友谊为什么会这样?随着影片的发展,谜底才慢慢揭开,面条是怕禁酒令废除后麦克斯做出疯狂的事,麦克斯对金钱和权利的欲望很大,为了让兄弟们保住性命,面条只好在禁酒令废除的前一天向警署告密,进监狱总比死的强。可是没想到,这样却害死了最好的朋友。35年,面条一直受着折磨,直到白发苍苍。我以为这就是结局,影片到这就该结束了。可惜不是,影片的深度就在于此,直到麦克斯的出现。我一直都没看明白,当大卫出现时,我没明白,当麦克斯出现时我还是没明白,当麦克斯说他抢走了面条的一切,包括那一百万和黛博拉,我还是没明白,我只是知道麦克斯没死,他让面条背了35年的愧疚。与其说是不能明白,不如说是不敢相信。我不敢相信麦克斯是整件事的策划者。我困惑,是因为不相信这是真的,总以为是自己对影片理解得不够。其实是我过于单纯,想法过于美好,接受不了丑恶的一面,接受不了麦克斯和警察勾结,演了一出戏,目的是独吞一百万,除掉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然后独自向政界发展。“why don't you shoot?”当听了这句后,我震撼了,颤抖了,怀表还在,有50年了,那句“he's my uncle”还清晰在耳边,也有50年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友谊也存在了50年,至少面条愿意这么想。从十几岁的孩子起就认识,一起打拼,一起被人打,一起分脏,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面条没有开枪,因为如果开枪就说明他承认了,他宁愿活在回忆里,宁愿活在亲手害死兄弟们的愧疚里,也不愿相信这一切,开枪只能证明这一切是真的。麦克斯想救赎,想让面条来了结这一切。片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面条是“我有的,兄弟也将有”的有福同享梦想,麦克斯的金钱权利梦想,黛博拉的好莱坞明星梦想。35年来他的梦想从高空摔落,粉碎,不仅如此,还深深折磨着他,让他一辈子活在阴影里,活在愧疚里。而麦克斯却又将这年近古稀的老人拉到悲恸的悬崖边上。真相太残忍,对于我来说,我宁愿相信麦克斯死在警察的枪下。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美国往事》有着它特殊的背景:禁酒令、黑帮、工人运动、腐败、暴力、荒淫、浮华、贫穷,但在这个大时代下,所体现的芸芸众生却显露出的人性的各个侧面:纯真、勇敢、机智、浪漫、忠诚、责任、傲慢、狡猾、虚荣、贪婪,美国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大舞台,它给了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也从不阻止他们忘乎所以,因此,《美国往事》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类的故事,人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在这里充分地显示出来,不加修饰、毫无遮掩,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度,但却是一个忠实于人性的国度,它让你成功,又令承受欲望的折磨与考验中,它让你失败,却又赐给你最宝贵、最朴实的道理——所谓文明,难道不就是在这“正负极”的辗转、沉浮中积累、升华而成的大智慧吗?
第五篇:美国往事 影评
美国往事:我们的星条旗
之所以选这部电影是因为一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但看完之后发现它不仅仅反映了美国的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也展示了美国公民的爱国情怀;也许更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片——面对逆境,照样可以展示出生命应有的风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战珍珠港事件后,一群日裔美国人被囚禁起来,在美国西部荒凉的集中营的一段晦暗的经历。这群日裔美国人早将自己看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用美国公民的思维来生活、处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开始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有人反抗过,但小群体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是改变不了统治者的意志的。谁让他们体内流的是日本人的血?谁让轰炸珍珠港的偏偏是日本人呢? 尽管她们是无辜的但他们注定是时代的牺牲品。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就不可避免会沾上秽浊,而这些污秽却给一个时代,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就是代价,历史的代价!
且不说这段历史给那群人带来的影响,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影片中的主人翁Lyle和Lane的父亲Kaz面对这一切时平淡而安详,依旧去做他平时常常在做的事,不过他现在能做的应经太少了,因为自由受到了限制。为了帮人们找回生活的希望,走出阴影,他开始着手组建棒球队,充当集中营中的精神领袖。最感人的是Lane说服了家人,参军了他加入了442旅,代表美国赴欧洲战场,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而这一切,无言的举动向美国政府证明了:我不是日本人,我和你一样,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国家受到威胁时,我照样可以全力以赴,我是美国人!
这无言的呐喊,呼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爱国情怀;是一个时代,一个特殊人群的心声: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祖国啊......一个时代的掠影折射出的竟然是一颗复杂的爱国心。
他们仰慕美国的文化,自由的氛围,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在他们踏上这片向往的土地上时,他们就把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美国人,死心塌地的忠于这片土地,在这种特殊的时刻,只因为自己身上流的有日本人的血,这点细微的差别,便被划分到美国人的异类中,以美国合法公民的身份接受不公平的待遇。他们没有绝望,也没有因此背叛现在的祖国,他们接受了现实,改变自己,并且有了改变环境的决心和勇气,最终他们团结的生存下来,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活的惊天动地!
这部影片并没有一波三折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只是从这群具有特殊身份的美国公民的平淡生活中,透露出他们诠释生命的决心与毅力,让人感到那种穿透空间、穿透时间的力量,这一切平凡的不平凡!
虽然不像南京大屠杀那样令人发指,但他给日裔美国人的造成的心理创伤绝不亚于屠杀。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在那个背景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矛盾的煎熬中撑了下来,那种信念,就是让人敬畏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爱......这部电影是一部教科书,让我们把一段历史读成了颂歌——歌颂那些对祖国忠诚热爱的勇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