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西厢记有感--语文作业
读《西厢记》有感
这几天,在图书馆看了《西厢记》,以前我只知道。《西厢记》讲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但是通过这次对《西厢记》的精读,我又有了不一样的见解。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曹雪芹也曾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 里的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 ,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 ,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 „„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 ,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
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她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露真情 ,一旦步入爱河 ,便热情奔放 ,势不可当。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 ,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 ,四目交投 ,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 ,为女子者 , “非礼勿言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 ,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 ,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 ,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 “傻角” 月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 ,不禁长叹: “你差怨我 ,这都是俺娘的机变 ,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 ,乞求得效鸾凤。” 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 ,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 ,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 ,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 ,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她对张生的爱 ,纯洁透明 ,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 ,她悔恨的是 “蜗角虚名 ,蝇头小利 ,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 ,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 ,一再提醒他 “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她的心中 , “情” 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至于功名利禄 ,是非荣辱 ,统统可以不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 ,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 ,因此 ,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 “简帖儿” ,勃然变色 ,还声称要拿简帖儿 “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 ,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
约 ,她又忽然变卦 ,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 ,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 ,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 “对人前巧语花言 ,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家闺秀 ,有时黠谲多端 ,有时又扭捏尴尬时 ,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在作品中 ,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 ,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 ,又是忐忐忑忑 ,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
《西厢记》这部文学作品 ,不管它使用的是历史题材 ,还是传说故事 ,它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烙印 , 都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 ,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作者所处的元代 ,对于妇女来说 ,封建礼教的束缚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 ,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 ,制约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 ,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追求幸福生活。剧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礼法 ,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西厢记》 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 ,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 ,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早三个世纪。因此 ,即使把 《西厢记》 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 ,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 “奇迹”。
在元朝时代,这里面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多少是开放的。所以类推现代社会,貌似一些真正的开放的观念反而难以接受。比如同性恋、父女恋、母子恋等,都被打上变态的标签。不被社会容忍,假若在数十年后,在回顾现在的看法,是不是不够开放的狭隘呢?或许在每个社会都有每个社会的狭隘吧!但是中有一些人会打破这些狭隘,就像是剧中的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篇:读《西厢记》有感
读《西厢记》有感
总有一卷执手沧海的誓言停在心里,多少才子佳人的爱情,深深浅浅摹画在心脏里,噗嗤噗嗤一直鲜活着;总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恋,在历史的沉沦里煜煜生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总有一树光彩照人的奇葩,绽放在剧坛里,缕缕清香涤荡心间。于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驰骋了他的《西厢记》。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作品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有的海枯石烂,有的始乱终弃,有的白头偕老,有的双双殉情。早在《诗经》中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写,而《西厢记》却以才子佳人历经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绚丽的光彩,照亮了历史昏寂的夜空。因此,《西厢记》一直深受文人的欢迎,就连《红楼梦》中百般挑剔的林黛玉也对它爱不释手。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王实甫的巨作,是元代剧坛一树璀璨的奇葩,家喻户晓。它叙述了穷书生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偶遇普救寺,萌生爱慕之情,但却一再受到崔夫人的阻挠。但他们两人出于对爱情炽热的追求,公然走上了反封建礼教束缚的道路,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传达了古代人民不甘服从于封建礼教的统治,而希望“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但《西厢记》从问世以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却把它当做淫词艳曲而禁毁、歧视,大加忌讳,然而这些举措依然无法禁锢人们对《西厢记》的迷恋。其实,《西厢记》如此大受欢
迎的原因就是张生和崔莺莺两个人自己自作主张地结成夫妻,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一边,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情节满足了人们追求美满姻缘的愿望。
如果说,一部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莺莺传》以哀婉凄凉的笔墨讲述女主人公莺莺最终被她心爱的人抛弃的故事情节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品读,那么,王实甫根据《莺莺传》这部小说改编而来的《西厢记》,以唯美浪漫的笔调歌颂了矢志不渝的爱情,得到了“天下夺魁”的称号。尽管两个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这段比翼双飞的旷世姻缘早已不再是《莺莺传》那样的悲剧,它讲述了一对才子佳人历经坎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喜结良缘的故事。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带着一份期待的心情,纵读了《西厢记》。有所动容,有所赞赏,有所钦佩。
我动容于张生为爱迎难而上,勇于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他是一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志诚种”,当他在佛殿上遇见了花容月貌的崔莺莺,便深深地坠入了情网,功名利禄完全置之身外。他为了崔莺莺而滞留在蒲东,不去上京赶考。他鲁莽痴迂,呆头呆脑,当他收到莺莺的诗简时,喜上眉梢,高兴得冲昏了头脑,解错了莺莺的诗意。于是他半夜逾墙去赴约,没想到却遭到了崔莺莺的呵斥。当张生正欣喜若狂地等着做新郎,迎娶崔莺莺为妻时,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的考虑,决定出尔反尔——“赖婚”,不同意将崔莺莺许配给张生。张生听到这个消息时,甚至跪在红娘面前声称如果娶不到崔莺
莺便要悬梁自尽。我想,正是张生对爱情的志诚与执着,才打动了崔莺莺,两人才能共结连理,鸾凤和鸣。
我钦佩于崔莺莺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她本是端庄贤淑的相国小姐,但在爱情面前却大胆主动,炽热追求,然而,她长期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对爱情,对张生,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恋,使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的自由,勇敢地与张生海誓山盟,结下连理。长亭送别,崔莺莺一再叮嘱张生不可“停妻再娶妻”,可见,在她心里,功名利禄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白首不离,如胶似漆才是最重要的。
我赞赏于红娘的坦率勇敢,热心肠,镇定自若和晓之以理的仗义相助。她出身卑微,地位低贱,但她在《西厢记》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当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崔夫人的百般阻挠时,她见义勇为,积极地帮助张生和崔莺莺传递书信,出谋划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军师”。当她面对崔夫人的责问时,她更是镇定自若,勇敢地进行反击,为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辩护,使得崔夫人无从反击,理屈词穷,不得不答应二人的婚事,可谓是侠肝义胆,机智聪明。因此,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与其说《西厢记》是古代封建社会少男少女勇敢追求爱情的典范,还不如说那是封建社会少男少女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枷锁,在苍天之下,沧海之下纵横吟唱的一曲高歌。
一曲《西厢记》,你用那艳丽脱俗的字眼,描述那抹相濡以沫的情
意衬托着这朴素的美丽。
一曲《西厢记》,你用那语重心长的言语,诉说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情衷。
纵读了《西厢记》,轻拾了一朵百合花,在只有诗句与梵歌的路上,我感叹世间的情爱怨怼,我憧憬浪漫的比翼双飞。
自古而今,《西厢记》一直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颂歌,因了它,有自己的美丽,古代的人们才对爱情充满希望与幻想,它就像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耀着人们受挫的心灵。
第三篇:《西厢记》读后有感
《西厢记》读后有感
原创: 诗哈柯米
三月中浣,大观园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的一块石上,宝玉和黛玉一起读了《西厢记》(《会真记》)。“宝黛共读西厢”这一画面也定格成了《红楼梦》中最经典、最美丽的场景,没有之一。
宝玉告诉林妹妹:“这真真是好书。”把书推荐给了黛玉,于是(原文)两人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在这之后,二人双双打开了情思。不管是私下的对话,还是公开的场合,两人的言语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了《西厢记》的影子。总之《西厢记》对宝、黛影响很大,在刘姥姥二进贾府的一次宴席上,黛玉情急之下,脱口而出《西厢记》中的句子,可见《西厢记》已深入黛玉之心。
受到《红楼梦》宝、黛二人的影响,我决定要读一下《西厢记》,看看到底是如何的“词藻警人,馀香满口”.我买的这套《西厢记》包含四个版本,最详细并有解释的是大家最熟悉的元代王实甫的版本。后面三个附录,第一个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附录二是宋代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附录三是金代董解元的《董解元西厢记》。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估计是因为张生在文中做了《会真诗》三十韵)是个字数仅有3551字的传奇(短篇小说),字数不多,但是是文言文,且没有注解,我草草读了一下,很多字义不懂,但是结局看懂了。
(原文)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有一说法,《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的故事,因为仕途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婚姻。
宋代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共3955个字。
鼓子词是宋代流行的一个说唱艺术,虽然故事没有变动,但是艺术形式对张生崔莺莺的故事的流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代董解元的《董·西厢记》,“解元”非名字,是金、元社会对读书人的敬称,《董·西厢记》在故事结局上做了改动(两人私奔,结局大团圆),人物性格也做了改变,字数增加至五万字,共八卷。
以上三个版本作为附录附在后面,我没有细看,暂不做说明,今天主要谈谈王实甫版本的《王·西厢记》。
题外话:之前群内讨论过,宝、黛读的到底是哪个版本的《西厢记》,当时我没有参与,因为不懂,今天我终于可以回答了。
答:先把《红楼梦》原文提到的一些线索罗列如下。
①原文:“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看”.②二十三回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③描述二人看完的原文:“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④后文中宝黛二人私下或公开的对话在《王·西厢记》中出现过的:
a)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b)纱窗外定有红娘报。
c)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d)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e)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f)更做到孟光接了梁鸿案。
g)你元来“苗而不秀”,呸!是个银样镴枪头。
h)小孩儿家口没遮拦。
——我能找到的是8处,还有几处不在两人的对话中,但在《红楼梦》文本中也有影子,如下:
a)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红楼梦》第十九回回目: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b)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第二十三回,黛玉直接听到戏班子在练习唱此曲。
c)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邢岫烟说妙玉。
综上第四条所述可见,宝、黛二人看的应该是《王·西厢记》版本,但是仍有矛盾,主要是因为第一条和第二条明显冲突,《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为唐元稹写的传奇小说,不是戏曲《西厢记》;第二个矛盾是第三条曹公已明写是“十六出”,这和目前二十折的《王·西厢记》不符,不过这里不知道是我的算法不对,还是如何。
但是不管如何矛盾,虽用了《会真记》的名字,也是讲的张生崔莺莺的故事,加上二人多次借用戏曲中的词来对话,可以确定二人看的为《王·西厢记》版本。
言归正传。
《王·西厢记》字数约5.16万字,共五本、二十折,平均每一折为2500字,字数不多,言简意赅,但是文笔精彩,辞藻华丽,行云流水的韵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末尾我会摘抄原文中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王·西厢记》出场人物仅12人,故事情节简单,即使没看过《西厢记》原文的也都听说过故事梗概。
人物:
崔夫人(郑氏),夫崔钰(官拜前朝相国),六十岁。
崔莺莺,崔相国之女,十九岁,善女工、诗词数算。
红娘,崔府丫鬟。
欢郎,崔府小厮。
张珙(张生),字君瑞,父为礼部尚书,父母双亡。
琴童,张生小厮。
法本,普救寺住持。
法聪,普救寺法本长老座下弟子。
惠明,普救寺和尚,但不行和尚之事,侠肝义胆。
郑恒,郑尚书之子,崔夫人的侄子,与崔莺莺有婚约。
孙彪,字飞虎,主将丁文雅失政,其借机分统五千人马,镇守河桥,自立门户。
杜确,字君实,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镇守蒲关,与张君瑞为友。
故事梗概:
崔相国因病告殂,崔夫人携女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来至河中府崔相国修建的普救寺。
父母双亡的张生,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因自己的好友杜确在蒲关镇守,于是来到此地,入驻客栈,询问店小二此地有何名山胜境,店小二推荐了普救寺。
张生前往普救寺,在法聪的带领下游览普救寺,不想正碰到在佛殿的崔莺莺和红娘,二人一见钟情。
自立门户的孙飞虎近来知道崔莺莺的美貌,连夜进军,围住寺门,想掳莺莺为妻。情急之下的崔夫人说道:“不管僧俗,谁有退兵之策,便将莺莺与他为妻,还倒赔妆奁。”于是张生挺身而出,生出一计,派人(慧明)去请杜确大元帅来解围。
普救寺之围一解,崔夫人却反悔,让张生和崔莺莺认作兄妹,张生郁闷致病,于是开始通过红娘递送情诗,月下约会。
张生与崔莺莺之事儿还是被老夫人发现,拿来红娘进行审问,红娘摆事实说道理,最后老夫人让张生进京考试,半年之后,张生中了状元,要回河中府就职,不想此时郑恒先来到普救寺,说张生做了卫尚书家的女婿。老夫人因想到丈夫再世时的约定,于是又把莺莺许给郑恒。
张生归来,与郑恒对峙,最后郑恒羞愧自尽,张生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情节大家是知道的,平时只要提到《西厢记》,听的最多的就是被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感动的泪流满面。可是在此次自己看的过程中,虽然对于华丽文笔仍不时的赞叹,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bug也是不断的吐槽。
张生哪里是满腹文章的风流才子,分明就是一个淫字不离心的浪荡登徒子,各种花言巧语,布局设计。见到崔莺莺第一面,就对其上下打量,还和一个小和尚分析崔莺莺为什么是小脚。天啊!受不了!然后开始设计来普救寺住,说自己想要找一处僻静之地学习,其实就是为了看女孩子啊。和尚答应之后,张生当天就从客栈来到普救寺,然后各种打听崔家的事,假借法事之名,开始设计第二次相遇。后来更大胆前往崔莺莺的花园,看到他翻墙,真心觉得是小人行径;心急的还不知道出现的是谁,就一把抱住,真真是红娘口里的“禽兽”.后来解了孙飞虎之困,老夫人请客拜谢,张生在家收到请帖,各种淫思歪想,开始想象自己去了之后,老夫人亲自送自己去莺莺闺房。真真不知道说他真实,还是说他碰到真爱之后的才有的反应。
崔莺莺也不在是之前听到的那种大家闺秀的形象。虽然是勇于追求自己的真爱了,但是过程中的表现也实在让人看不上,对于书中的做法仍表示无法认同。
老夫人,通常所说的是封建社会大家长的形象,除去这个,我看到的是一个出尔反尔的狡猾老太太形象,但是她的出发点仍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好的,可是在郑恒出现之后,只听郑恒的一面之词,就又更改注意,委实不算精明,而略显昏庸。
出场的十二个人物中,主要人物是四个,其中上面三个我都不喜欢,只有红娘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小红娘,作为一个丫鬟,敢和夫人据理力争,而且振振有词,说的头头是道;在张生和崔莺莺中间周旋,不卑不亢,看事真切;是个不俗的丫鬟。
配角里面,比较喜欢惠明和尚,虽是和尚之身,却不行和尚之事,危难之际,勇于献身(虽然是被激将法激的),有点济公的风格和水浒英雄的气概。
最后说下故事情节,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故事情节较为老套,但是放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也算是别出心裁,起起伏伏,冲突不断;另故事进展极快,没有一点铺垫,这点可能是因为字数原因。
总之,就人物性格来说,不喜;就故事情节来说,不喜。此篇作品在我这里,主要赢在王实甫强大的文字功底上了。
词句摘抄(背一下):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鸭。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夜凉苔径滑,露珠儿湿透了凌波袜。
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写于:河间·家
2017年11月21日星期二
第四篇:期末作业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软件A1201 王秀名 0402120103
一部家族的变迁史,一个国家的改革变迁。一座老房子,那些家人,那些
过去的故事,至始至终,我却始终不能忘怀。这部电影给我心灵上带来了巨大的冲突,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改革开放最好的21世纪的未来接班人来说,祖国的历史变化只是存在于教科书课本里,老师过于形式的讲解中,包括大多数老师也是特别年轻的,与我们一样根本没经历过那个变革,所以,我甚至不太喜欢那段历史,不仅仅是那段老师讲得没劲,也是因为那段时光就是个巨大的错误!但是,我们祖国却是在走了这么多弯路之后,终于谋求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前进,也就让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讨厌那段时光,同时也感谢那段时光,感谢那段时光能坚持下来的所有前辈,感谢他们对生命的坚持,让我对生命的概念和意义有了更大的理解,感谢······
这部电影里,该哭的时候我有时候在哭,有时候却在笑;该笑的时候我有时候在笑,可有时候却会哭。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反常,但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所有情感的体现。这部电影反应出了中国几乎是一个世纪的变迁史,在这背景下,用一个十分平常的家庭的视角,来表现出了这些变化。对着电脑屏幕,听着音乐,我的思绪回到了影片最开始的那段时光,那些画面逐渐映入眼帘·····
有个瘦削却穿着绸缎开衫的男人在茶馆和另外一个男人甩着骰子赌博,嘈杂的茶馆,周围来来往往的赌客,送水的小妹,远景出现了皮影戏的表演伴随着高亢的唱戏声,可是,这个男人却在一直输一直输,输了就记账,按手印。到了最后,他觉得唱戏太难听,就自己上去献唱了一曲,下流调侃的曲调“啵~啵~”,引起了下面赌客的一阵阵叫好,最后主角福贵回家,坐的不是人力车夫拉的三轮,让我大跌眼镜的却是一奶妈样的肥硕女子把福贵背回家了。就这样,在对手有意图的夺取他家老宅为目的与他赌博的时候,他失去了一切,父亲也因此中风而死,最后的一句:我以为我会在这老死。作为结束,妻离子散。我心里在冷笑,赌鬼就该这么着。
之后他去街上变卖了老妈的首饰,在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叫卖,只有一直把首饰随意拿在手上,眼巴巴的望着路人,一个冬季过去了,媳妇带着儿女与自己父亲闹翻的结果回家要与他共渡困难,他也终于反省,机缘巧合的借到了一箱皮影戏,开始了流浪奔波的皮影戏之旅,却遇到了抓壮丁的国民党,在途之中一次被共产党大冲锋解救出来,因为一箱皮影,让他们也算是为革命立了功,做出了贡献,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春生入共产党做了一名司机,他也能如愿回到家乡。终于活着回到了家乡,却发现母亲去世了,女儿哑巴了。而这个时候也开始了批斗地主阶级的时代到来了,当初赌博赢了富贵家房产的牛二被拉上了主席台,进行了批斗,最后的结局是被共产主义政党做主,砍头了事。这段事情可把福贵吓坏了,惊魂未定,甚至吓尿了,还尿湿了裤子。回家急急忙忙的找参加过革命的盖章证明,证明自己不是地主阶级,只是贫苦城镇居民时,这才松了口气。牛二被押走行刑的时候,睁大了眼睛望着福贵,面目狰狞的张大了嘴,嘴里说了叫嚷着一句话,而这句最后临死前的话,却被群众呼喊声叫好声掩
盖······这个我倒是深有体会,之前听生于教书先生家庭,大家闺秀的奶奶说起这段往事,出嫁当天抬着轿子准备嫁到镇上有钱的地主家去的,结果半路听说这事,就随便拉了我爷爷成了婚,我爷爷是祖爷爷的学生,家里父母早亡,有一弟弟,也是赶牛娃,靠这吃饭。这倒成了一段佳话,爷爷也时常说,共产党好,之后因为背景干净,家里又穷,共产主义专帮穷苦大众,因爷爷文采好,给安排了个乡长。这段过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好与坏,那些地主其实有些倒还是挺好多有才的,只要稍微改造下就能筑成大事,只可惜当时老百姓大多数积怨已深,共产党为了提高民心,也就把地主都给解决了。我觉得这不可取,甚至有点遗憾。可是历史不可改变。
这个时候,人民公社,集体制度,大锅饭的时代出现了。在之后的“大跃进”,砸锅卖铁的大炼钢时代,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却因大炼钢事件带来的恶果,和福贵出生入死的区长春生因三四天没合眼倒车把福贵的儿子撞死了,也因此给全家人蒙上了阴影。在那之前,福贵与儿子见的最后一面,说的最后一句话:家里现在还只有一只鸡,一只鸡长大之后会变成一只鹅,一只鹅长大之后会变成一只羊,一只羊长大后会变成一只牛,一只牛长大之后会变成。儿子问:会变成什么?富贵说了最后一句话:就是共产主义。儿子:恩!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但是我知道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却是那样悲痛欲绝。我在恨那个社会,恨当时的浮夸风,虽说自己是一名准党员,但也恨当时的毛主席脑阔不清醒,把人民弄成了这样,结果钢也没炼成,也多亏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前辈及时把原子弹给造出来,让人民少受罪了。我知道毛主席是多么的受人爱戴,虽没有搞个人崇拜,但是这样的功绩却让老实本分,零文化的人民群众这样信任他,这样拥护他,对他言听计从。这样的打击,不知道富贵一家是怎么熬过来的。
好日子才刚开始,文革时期。福贵的大女儿凤霞与工人万二喜结成婚姻,却在生产之时大出血,断送了生命。即使妇产科的王大夫在,由于三天没给吃饭的关在牛棚里,却阴差阳错的被7个馒头和几口水给噎着缓不过神来了,动也动不了,原因是馒头发泡了,肚子一膨胀,把胃都给撑得半死了。后来,这王教授硬是后半身都没动过馒头和面食。不过,还好的是,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馒头出生在了一个终于安定,平安,幸福,不在动荡的新社会主义时代里,他终于可以没有那么多的意外,快乐的成长起来了!在回家的路上,福贵把馒头买的一盒小鸡放在了以前装皮影戏的旧箱子里面,之前对有庆说的最后一句话变成了:它们现在还只是一只小鸡,一只鸡长大之后会变成一只鹅,一只鹅长大之后会变成一只羊,一只羊长大后会变成一只牛,一只牛长大之后会变成。孙子馒头问了句:牛以后呢?这个时候,福贵看了一下身边的共患难的妻子。妻子笑盈盈的说了句:牛以后呢,馒头就长大了~看到这里,我哭过,笑过,甚至在那些小护士接替医生为凤霞接生的时候,我指甲都握紧嵌在了肉里,那个时候,好人都变成了坏人,有知识的人都被四人帮生起的文化大革命给弄得精神分裂,很多不辞辛苦从国外回来准备报效祖国的有识之士都被打成右派,游街示众,称为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等等不成文,无理取闹的称谓!
总之,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幸福,我很热爱现在的社会主义,哪怕竞争压力大了些,不公平的事情多了些,但是我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冠上各种无中生有的罪名,我相信只要自己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五篇:读《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读《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带来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学习之后,感受菲浅。
信息化的新世纪的来临,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教育部所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大纲》有所继承、有所创新,颇具特色。
《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揭示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段精彩的“前言”,正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指路明灯,能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课程标准》还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可见,《课程标准》所阐发的改革指导思想之明确,改革内容之全面,都是空前的,不愧为新世纪的新篇章。
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标准》全面阐述了语文的性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至关重要。在“应试”教育制约下的语文教学,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轻人文性的教育。将一篇篇含有丰富人文性、文质兼美的课文,片面地仅让学生索取了其中的语文知识,却极少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之妙处,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类知识性的语文课,违背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正如吕叔湘先生曾指出的:“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跟别的人文学科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学科。”吕先生在这里说的语言学,语言学尚且具有人文性,何况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当学生读了含有爱国情操的或者是振动心灵的文章后,会产生巨大的效应,有时使小读者终身难忘,甚至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做人的学科,即要学写佳作,先学做“真人”。
如何在实际语文教育中,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呢?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姻缘,同草和锄头的关系不大一样。所以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语文这个工具跟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云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它跟其他工具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张先生所强调的“文”与“道”的统一,正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师认识上了新台阶,做个“明白人”,而具体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也将在广泛研讨与观摩中,互相启发,找到法宝。
三、《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中要发展情感等因素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但这些文章没在学生头脑里扎根。当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时,所学过的语言与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好似远离了他们,这说明他们未入文心,自然文也不会入他们的心了。这仅举例而言。但从中可见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中至关重要。“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是叶圣陶先生所著《语文教学十二韵》中的一款。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时,胸中有一个境界,都能亲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儿童通常简单地说:“我喜欢这本书!”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故事触动了他们的“童心”。
理解是感悟的基础。一般说来,对阅读材料理解得越深刻,感悟也就越强烈。儿童在读故事时常进入角色。当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得十分起劲。甚至读上多遍,不感厌烦。说明此时他已与书中的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多么合乎情理呀!为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把书读进去。系统观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文精神是寓于文章的整体结构之中。文章被层层肢解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教一篇课文时,不能仅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和难句或写作方法抽出来提问、讲解,而忽视对课文的整体品味,忽视体验和感悟,是不可取的。
四、《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这亦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它将冲破应试教育制约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束缚。这种崭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及学习策略和方式,必将给深化语文教育、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
语文教育着的眼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能学习上。以往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多由老师定向,学生围绕老师转,处于被动地位。一个个问题好似一个个无形的罩子,将学生的思维罩在里面,无法“自由行动”,这必然扼杀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首先教者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虽带有隐性,但它在教育过程中却起着定向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要尊重、循循善诱,努力做到:
1.语文教学目标应创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学什么”“怎么学”的能力。2.阅读教学实现“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悟”转变,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师努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提高其创造意识。
3.不断教育学生总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经验,提高对自己学习上不足的觉察能力,增强学生责任感。
4.教师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答案,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谅解学生的错误和失败,创造无批评性的学习氛围。正视学生的差异,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化。
5.促进学生尝试新经验的勇气,多从事课外的学习活动,培养探究的学习习惯,勇于在群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努力创设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6.教师经验反思教学成败之过程与关键所在,做研究型教师,而不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