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诚信维护法律的尊严
用诚信维护法律的尊严
记民乐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姚存花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赛罗的这名名言,正是对法官这一职业很好的诠释。姚存花,作为一名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她并没有处理过什么大案要案,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依法公正的审理好每一起案件。她始终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以对待亲人般的感情对待群众,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以公心、真心、诚心和耐心,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的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调解优于判决,信服胜过屈服”,“案结、事了、人和”、“天下无讼”,这是姚存花一直秉持的理念、追求的境界和梦想,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要求法官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还要求法官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有一起房屋确权纠纷,年近七旬的陈大妈将自已的亲生小儿子告上了法庭。原告认为,自己现已年老体弱,老伴去世,经济上有些据措,尽管现在有五个儿女,但也不愿给儿女增加负担,现在自己所居住的房屋面积太大,各种费用也太多,想将大房子卖掉,再买个小点的房子,还可以剩余一部分钱为自己养老,但被告却认为房产证上尽管是父亲的名子,但在住房子的过程中自己也支付了房款,现房屋为自己和母亲共有,母亲住着可以,但绝对不同意其卖掉,因此将
房产证拿到自己手里,不给母亲。双方在诉前就已闹得不可开交,亲人之间也由关心变得冷漠,甚至仇视。开庭过程中,原、被告矛盾激烈,见面就吵个不停,由于是家庭矛盾,原、被告又是亲人,她两次召集双方调解遭到拒绝后,仍然不厌其烦地分别找到陈大妈和她的儿子谈心、拉家常,聊她们的母子关系,说她们的血缘亲情,直谈的母子二人从剑拔弩张到点头微笑,到握手言和。案件达成了和解,原告撤诉了。“这案子很好判,可为什么要一次次的调解”,事后有人问姚存花,她告诉对方,原告老伴已经去世,虽然她们积怨已深,但只要用心寻找出其中的症结,唤回亲情,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如果省事下判,案子结了,矛盾仍然存在,纠纷还会再起,那就成了案结事不了,官了民不了,我只不过是多费了一些时间和口舌而已。尽管她事后说的轻松、淡定,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没有她那种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
调解是姚存花办理案件一贯的首选方式,“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调查事实,用群众明白的语言释法析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这就是她调解案件所坚持做到的几点。几年来,她所办理的案件调解率达78%以上,其中婚姻家庭案件和邻里纠纷案件的调解率更是高达9%。一次,同是一村的王某起诉段某要求段某赔偿其白杨树三棵,折价8元;石头三方,折价4元,共计12元,在庭审中,通过原、被告双方的陈述了解到,原、被告以前
关系较好,两家谁家有困难对方都会尽力去帮助,后原告新批到了宅基地,其原来的老宅基地由被告家使用,宅基地上原告栽的几棵树仍属于原告,后几棵树因故死亡,原告认为是被告故意将树皮剥掉致死,被告称是自己家的牲畜将皮啃掉死的,为此事,双方因达不成调解协议,后经村上主持调解仍未达成协议,原告又将被告家的几十米围墙推倒,至此双方矛盾升级,在村、乡多次主持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原告起诉法院要求处理,如果案件审理不好,很可能引发群体事件。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天气干冷,且手头案件又多,姚存花只要有时间就到原、被告家做工作,坚持调解。终于,在她的劝说下,双方达成了协议,并当庭履行完备。原、被告双方被姚存花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感慨的说:“姚法官为了我们的事吃了这么多苦,我们于情于理于法,也不能让她再跑了。姚法官办案,我们信服。”用真心对待当事人,用诚信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官也会变的很亲切,法庭也可以很精彩,法律也可以很生动
十几年的司法实践,使她明白当好基层法官,就要有一颗爱民之心,化解纷争过程中,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柔顺,对待当事人要诚实守信。是要用真心真情赢得百姓的信任。
刚到民一庭工作的时,有一起张某起诉王某的离婚纠纷案件,因张某在诉状中只提到原、被告双方夫妻不和要求离婚,她便打电话让被告来应诉,当被告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惊呆了,被告一条腿已经高位截肢,在别人的陪同下拄着
拐杖来到了法院,她自责、她也后悔,要是当时她在电话里面多问一下被告的情况,也绝不会让被告到法庭来取应诉材料,一定会亲自给他送到家里,他腿不方便,坐车该有多受罪啊!尽管她当时就给被告道了歉,但为这事,她自责和内疚了好长时间。
融入百姓之中,用真情办案。村民大都纯朴善良,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不尊重他,他也不买你的帐。记得有个债务纠纷,被告长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还款。一天,原告急呼呼的找到她,说被告回家了。当她们开着警车来到被告家的巷子口时,见被告家热热闹闹,爆竹声声,原来他的女儿大学毕业正摆酒席。她马上让司机掉头,将车开到村口,让村民将被告叫到村口送达传票,原告不理解,认为被告有意拖延时间不还钱,就应该将警车开到门口,让他丢人。她对原告说,人要脸,树要皮,做事不能太伤人感情。没料到,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到法院,并将全部欠款都带了回来,并真诚的说,你们给我留了面子,我很感激你们。
正是她的这种最朴实的处理案件的方式,赢得了当事人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她曾连续三年被评为院内先进工作者,被评为过县上的三八红旗手。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这就是说,道德修养是本,只要抓住了它,其它就随之而立了。因此说,道德是人格的灵魂。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较其他职业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公众可以忍受一名无“德”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但决不能容忍一
名无“德”的法官,因为法官的裁决与其利益密切相关。“厚德才能载法,德正方能法严”。当法官在学历和审判业务水平都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更需要依靠加强道德修养来完善自己。
虽然她不在高位,虽然她办得都不是大案,但她几年如一日,用女性特有的耐心,细心和温馨,将司法温暖的人文关怀播撒传递,不为名趋,不为利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着法律的天平,笑对村民百姓,甘处家长里短,以平凡之职践行着司法为民,用诚信维护着法律的尊严。
民乐县人民法院民一庭 姚存华
第二篇:关于公正司法维护法律的尊严的建议
关于公正司法、维护法律尊严的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司法系统在保驾护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司法为民的理念也在一点点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新情况、新问题,如国有企业涉诉的案件呈标的额大并呈大幅增长的态势,个别地方法院对案件不能公正审理,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公正司法、维护法律尊严是司法机关应尽的职责,尤其是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责任更重。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出台相关意见,来指导审判实践,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以期维护诚信的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公平法治的投资环境,公平解决纠纷、提振市场信心。但是,今天我们仍会看到许多企业卷入合同欺诈、恶意诉讼的纠纷,合法的经济主体受到了挑衅,致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严重受阻。如XXXXX公司(XXX市属国有企业)因一钢材买卖合同纠纷案被XXXXX区人民法院查封多个账户(分公司的)及总公司的房产。被法院强制扣划270多万元后,账户和房产本该解封,但至今未得到合理的答复,因多个分公司的账户被查封,给企业的信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影响了一个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发展。本案可以说的上是一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在事实的认定上双方存在很大的分歧,在证据的采信上法院存在着偏袒一方之嫌疑。具体的案情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证据有待进一步的质证。
1就重大疑难复杂、跨省、涉及国有资产、申请再审类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首先对此类案件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调研活动、认真组织专家研讨等。现提出如下建议:
1、此类案件适宜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定无利害关系的高院异地审理。
2、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各级法院要认真对待国有企业涉诉的案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人民法院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坚持“立足审判、胸怀大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指导方针,牢固树立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理念。
4、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事实的认定,在遵循证据规则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事实认定呈现出逆向思维的特点,它要求从现在感知过去,要尽量用证据说话。法官要做到居中裁判,公正对待当事人,尤其是一些重大疑难、复杂类案件的事实的认定一般都会存在着很大分歧,法官要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以确保在事实认定上能形成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做出公正的裁判,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附件:有关材料
二〇一〇年月日
第三篇: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法律尊严
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法律尊严
陈润儿
法治既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注重用法治的眼光审视发展中的问题,用法治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深刻启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全面建设法治长沙,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转变领导方式的有效途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状态到开放状态,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要求我们依法来治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其次,这是增创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制度优势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优势,长沙要在新的发展阶段,获得更多的优势,实现更快的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形成制度优势。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民主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的基础,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的保障。只有实现民主和法治的统一,使民主得到保障,法治得到进步,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第四,这是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基本方式。社会管理必须依法管理,社会和谐需要法治引导。只有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处置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办好各项社会事务,社会管理才能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才能和谐稳定。
建设法治长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上级交予我们的政治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期盼。
一、要坚定法治信仰,解决好“信法”的问题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崇高追求、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它包含着社会对法治的理性推崇,寄托着公民对法治的理想情感。曾经有人讲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对法律的敬畏、奉行、信赖和推崇,构筑了法治信仰的基础,诠释了法治精神的内涵。首先,法治信仰是彰显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法治的发展史。历史实践证明,法令兴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世界发展表明,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更加尊崇信仰法治。法治信仰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而且是法治国家的精神意蕴和心理基础。人类没有法治保障,就会没有标准和秩序;人类失去法治信仰,就会失去公平和正义。只有依靠法治维系,我们才能维持经济社会秩序;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我们必将增添未来发展信心。其次,法治信仰是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法宝。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由于体制性、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导致“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等现象的发生。这说明,我们的干部群众对于法治的认知和坚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法办事,力量无穷;违法办事,寸步难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法治的力量和法律的手段,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明理、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第三,法治信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明旗帜。法治信仰不是对人类活动的思想统治,而是对社会文明的精神引领。作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法治已经升华为一种文明、表现为一种风尚,映射到不同领域、贯穿到各个方面。坚定法治信仰,就是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入到精神领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要积极推进法治从制度层面、工具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演进,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使法治信仰深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把法治精神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二、要增强法治观念,解决好“守法”的问题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不懈追求。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深化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形成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自觉通过法制渠道反映问题、主动采取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一是要用法治的观念武装干部头脑。面对市场经济的法治需求、人民群众的法治愿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抓工作,都必须掌握法律、依据法律、运用法律,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人民的评判。要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努力做到心中有法、言必合法、行必依法,真正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法律规章的模范遵守者、法治进程的自觉推动者。二是要让法治的观念根植群众内心。要坚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社会,注重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把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要注重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密切结合,进一步提高执法机关、执法部门和法律服务组织的普法意识和普法水平,不断增强法治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三是要以法治的观念凝聚发展合力。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谐稳定的基础条件。要坚持用法治的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治的手段创新社会管理、用法治的方法维护大局稳定,做到依法规范经济秩序、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依法调节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力,依法保障改善民生、凝聚人民群众的向心力,浓厚共谋发展的氛围,保持率先发展的局面,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
三、要推进法治建设,解决好“执法”的问题
执法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法治是实现执法公正的有效保障。要把法治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落实到行政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始终坚持为民执法。执法为民既是党的工作宗旨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执法工作如果离开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承载人民的寄托,我们的执法才有目的和方向;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我们的执法才有保障和发展;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我们的执法才有底气和动力。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紧密结合执法工作的实际,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刻刻替群众解难,切实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尊。其次,要始终坚持公正执法。法律的力量源于权威、源自公正。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公平正义永远是法治的呼唤,始终是人民的期盼。一个社会,公正的底线就在于“法”,公正的体现也在于“法”。只有公正执法,才能使权力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得到维护。要把公正执法作为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崇高责任,不为权势所扰,不为利益所惑,不为人情所困,让人民群众从我们承办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次纠纷、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认知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感知法律的严谨与理性。第三,要始终坚持严格执法。要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增强法律的约束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不断改进执法方式,合理配置执法权限,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损害赔偿制、行政过错追究制,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运行在法治化的轨道上。
四、要彰显法治权威,解决好“服法”的问题
崇法守法的法治信仰、科学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切实有效的法律实施,是法治的基本要素。
法治权威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法律的存在,更重要的在于法律的效力。法治必须有权威,才能发挥作用、彰显力量、获得服从。一是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具有普遍约束力。尊重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法律,就是维护人民的权利。任何人只有服从法律的义务,没有践踏法律的特权;只有服从法律的责任,没有背离法律的自由。我们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维护法定权利、服从法定裁决,以法律作为行使权力的依据、评判是非的标准、担当职责的要求,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不变通、权力面前不滥用、义务面前不逃避。二是要维护法制统一。要注重法制体系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规定的范畴,使法治的各环节前后照应、相互协调,法治的各方面彼此兼顾、统筹运作,切实防止时轻时重、可轻可重,有效避免相互脱节、前后不一。要充分运用省会城市的立法权限,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遵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确保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不与群众路线相背离,不与法治精神相冲突。三是要加强法律监督。我们既要注重实体法,又要注重程序法,切实加强对法律活动的全程监督。要从规范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落实执法责任、严格执法监督入手,进一步拓宽监督领域、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增强法律监督的开放性和他律性,让群众更加普遍地感受到法律的光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更加直接地体会到法律的权威。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尊严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法治建设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党委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人大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要加强对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全社会遵纪守法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推进法治建设、共同创建法治长沙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法律的尊严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教学重点、难点: 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依法治国 导入:活动导入
1.教师引导: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谈到经济会更加发达,社会稳定等内容,教师借此引导: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 3.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教师要把学生的话题引导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的思路上来。
4.教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依法治国意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板书)
教学环节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举例: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案例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
全部财产。9月7日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9月14日 成克杰被执行死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案例三: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3拓展: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师: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问题:你能说出以下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哪些社会公共事务?(文化稽查队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了解依法行政的体现 课堂小结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总结提升
课堂练习练习册(略)第二课时:与法同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权利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监督权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2.教师: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结合日常生活的经历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环节一: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1.组织“法律在我心中”的讨论。
问题:如果请你用一种生活中的实物来形容法律,你会用什么?(天平、宝剑等,学生会回答法律代表着公平、铲除邪恶等)
2.讨论交流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又体现了一种公平)3.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呈现优秀法官宋鱼水的先进事迹和一名15岁少女遭受母亲伤害的案例(见“多媒体资源”)。学生就如上两个事例展开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如何?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如何?通过讨论认识公平和正义意义。
教学环节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讨论: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抚助的义务。”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或只尽义务而不讲权利都是不正确的,方成的父亲在子女年幼,需要抚养教育,而自己又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又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种要求不符合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请求的。问题:你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教学环节三:正确行使监督权
1.分析案例,感受舆论监督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一起“霸道‘学校’”事件。某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份所谓“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文件。据此,县有关部门于1998年成立了一所“法制教育学校”。仅1~4月,该学校就将200多名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强行关押,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抵制不合理的摊派和乱收费而被抓的。这些被关押的人,还要被迫交纳200元的学费。
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披露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2.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途径和方式有 : A.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B.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C.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注意: A.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B.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C.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课堂小结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16——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32——16职业道德与
法律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新授1 知识目标:理解依法治国的涵义及意义
能力目标: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情感目标: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板书设计】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㈠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㈡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2、要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意识
3、要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意识
㈢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梳理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2、中职学生要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复习〗
遵纪守法的几种方法?
〖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P56网络犯罪“17岁现象”
许多青年人对法律知之甚少,有人甚至不知道法律到底在社会中起什么作用,导致一些青年盲目地 “走自己想走的道路”,而忽视了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在法律的范围内幸福下去。
首先,我们得明确身边的法律,和法律的权威性。
〖讲授新课〗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事例:我国法律体系在逐渐建立,各项法律制度在逐渐完善过程中。
㈠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①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③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④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⑤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监督制约体系;
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总之,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㈡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①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②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要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意识
①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事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②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③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3、要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意识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要求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已经载入我国宪法之中。
在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㈢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包括中职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1、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从国家角度来说,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既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发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2、中职学生要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一个人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才会增强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斗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课堂小结〗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课堂练习〗
谈谈自己身边的法律事件,从中体会法律的权威性。
〖课后作业〗
收集与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提高自己对法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