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3

时间:2019-05-15 07:0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学案例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学案例3》。

第一篇:经济学案例3

案例3

行政成本高出世界水平25% 委员疾呼“精官简政”

“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令人担忧”,在分析其中原因时,任玉岭委员说:“一是干部提拔过快、过宽造成的。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换得太快。我曾工作的某城市,5年换了5个书记、4个市长,新的书记上任后,便更换一批新领导。新官上来了,老的官又不能退休。精官方能简政,简政必须精官。”姜笑琴委员认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现有体制下,干部提拔的驱动力非常强,而约束力不足。有的干部为了提拔,不惜花公款买学历、制造虚假政绩。在这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体制下,机关中沉淀了一批‘只谋官,不谋事’的庸员。更为严重的是,庸官误事,加大了发展成本。”姜笑琴委员说。

讨论题目:

1.分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

2.如何改革我国的行政成本?

3.对于精官简政,你有什么高招?

4.你认为结构臃肿和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5.从财政的角度,分析我国官民比背后存在的问题。

答案:

1、我国行政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无论是与我国以前相比,还是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行

政成本都偏高,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政价值观不正确。很多的行政人员“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淡化,首先考虑的不是人民的利益而是本地方、本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循私舞弊、行贿受贿、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据报道仅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车消费等三大6项每年就达到9000亿元。关于会议浪费、公务接待浪费、豪华办公楼等的事件媒体和杂志披露报道的很多,“26个老百姓养一个官员”、“公款吃喝一年吃掉一个三峡工程”等说法都反映了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现状。(2)我国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人浮于事。由于机构设置过多,部门分工过细,造成职能交叉、互相扯皮、政出多门、关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管理成本。有的地方几个机关同时抓一项工作或主管同一个部门,彼此互不通气,各自为战。一些单位站在本位主义的立场上,既不主动理事,又想越权、揽权,权力向下扩张、延伸。仍有一些单位因人设事,设法成立“临时机构”,很多领导的家属亲戚等“吃空饷”,导致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人员膨胀的结果导致行政管理成本增大。(3)人事制度存在缺陷。我国政府对行政官员的绩效考核是一个包括德能勤绩、素质能力、群众组织关系在内的综合性范畴,行政成本只是一个次要要素。并且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使下,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对地方官员绩效的评估往往主要看GDP和地方财政的增长率,至于付出多少成本,尤其是支付了多少公共财政资金,则缺乏考量,这样一种责任机制、评估机制,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对行政低成本的诉求。(4)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不够。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不高,透明度不够,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一届领导换一种发展思路,不切实际地摒弃“老班子”的做法,盲目地上“新”项目,做“新”文章,求“新”发展,大搞“政绩工程”,结果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财政开支,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斥巨资搞各种文化节,但却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决策失误导致了财政的巨额损失,造成了行政成本的过度浪费。(5)行政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很多行政单位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比较齐全先进,但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办公,而是用作娱乐,比如上班期间上网打游戏、聊天等,比较散漫,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从而增加了行政成本。(6)财务预算体制存在不足。预算与编制处于一种颠倒状态,不是编制服从预算,而是预算服从编制,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缺乏依据,尤其是财政支出项目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弹性空间较大乃至全国政府机关连接在一起,使政务信息、政务文件、规章制度、自然信息、动态要闻、管理制度等各种资源真正地实现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电子政务实施以后,由于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大量以往必须由手工作业的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状态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6)增强预算刚性约束,限制外留资金分配。首先,要对公共财政经费的支出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对财政预算的数额要作出刚性的规定。对变更预算增加财政支出的项目应进入法定程序进行审批,坚决纠正手中握有资金权力的人随意批拨财政资金的现象。其次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加强对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他财政法规,充分发挥预算的刚性作用,减少分配的随意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特别要严禁预算盘子之外留出大笔资金暗箱操作随意支配。再次是要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支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从而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精简,而在于怎样精简。要彻底摆脱“精简-膨胀”循环怪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撤消、合并,增减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以控制行政机关规模,它更是一种着眼于实现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化、科学分配机关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之间权力的“质”性改革。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根本目的。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制定严格的用人制度 有了优化、稳定、廉洁、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行使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履行国家的管理职能。政府组织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合理人才结构,应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建立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

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管理并严格按照人力资源规划合理配置人员,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按需设岗,以事定职,以职定人,以责定薪,做到人尽其才;害怕职位竞争而录用平庸之辈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选拔人才要建立在公正、合理、科学的基础上,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4.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和监督体系 我国已经逐步由人治的方式转变到法治的方式,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治国之道。然而,我国历来存在着讲人情、讲关系,法律出现空白点,无法可依、执法软化的现象得不到根本的改观,这就为帕金森现象提供了发生作用的催化剂。我国要完全实现法治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目前,在我国某些地方,官员以权力压制百姓或者以金钱利诱,强迫其在民主选举中弄虚作假,从而严重破坏了我国民主选举,腐败官员更为猖獗。因此,一定要加快完善法律制度;要加强监督制度体系的建设,特别要加强民主监督,缺乏监督就会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加强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其能够自觉抵制违反民意的现象,把人民满意、能够体现民意的干部选拔出来,代表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帕金森定律揭示了机构庞杂、冗员增多、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是行政效率增长的对抗性力量,但是,它并不可怕。要使帕金森定律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失灵,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法律保障为基础,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内部的各种职权关系;优化沟通渠道,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迅速;提高行政人员素质与觉悟,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如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我们相信,有了能力信心及行动,就能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3、我国的一些组织机关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正是“帕金森现象”的反映。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目前,全国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高达4000多万人,另外,还有500万人依赖于政府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与清末的911:1相比,高出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吃皇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攀升之快,令人堪忧!” 据报载,一位现任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的领导十年前在龙港镇工作过,到县政府机关转了一圈后,又来到这里。他搞不明白的是,十年前的那些办、所今天全部变成了分局,现在局下面有科,科下面还有股,股下面才是办事员。开会的时候“一屋子的局长”,办事的时候却根本指挥不动。这就是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出现了许多异状。还以我国乡镇为例,乡镇是中国最低一级的行政权力机构。但普遍出现了乡镇内机构林立、人满为患的状况。不仅如此,许多乡镇近年来耗费大量资金进行办公设施建设,有的还修起了大广场或豪华的办公楼。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工作,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多个。如此臃肿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使得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谁都负责而最终是谁都不负责,而下属机构、企业便往往在这种责权不明的互相推诿中贻误商机,成为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受害者。

4、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行政管理者很少去计算投入产出比,更没去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总体和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缺乏总体协调、总体筹划。因此,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适用性人才不足,人才素质不高,紧缺人才难找等经典的“帕金森定律”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帕金森现象”蔓延成一种社会病,一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公共机构膨胀,一些庸才充斥着一些部门或单位,而那些德才兼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者的干部得不到重用。同时,曲意奉承、唯官唯上的歪风愈益泛滥,毒化社会风气,使那些吹捧能手、送礼巧手左右逢源、备受青睐,最终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另外也会导致机构改革一波三折,出现“膨胀失调——紧缩调整——再膨胀失调——再紧缩调整”的反复。这都是追求部门利益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机构膨胀。人员、职位及机构的不断增加,使分工愈加繁复,职能交叉不清,办事环节增多,新增的人员机构还要揽权争利,反过来又促进机

构膨胀,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行政工作效率持续降低。从直觉上,给人造成“官多为患”印象的,还有很多现实的原因。其一,政府部门的布局不合理,东一个、西一个,窗口单位不集中,似乎到处是政府机构;其二,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不仅群众亲身感到政府“门难进,脸难看”,官员太多、人浮于事的新闻报道也时常见诸大众传媒;其三,政府特权太盛,官车到处都是,三公消费惊人,楼堂会所遍地开花,也给群众造成了“官多”的印象。

5、相对于中国大陆13亿多人口的社会管理,无论是绝对数量的近700万公务员,还是5000万左右的财政供养人员,放到世界范围内,或许还能算“官”之最。但是,我国的政府规模确实存在结构性与功能性的问题。在结构性方面,做经济工作的官员、政工及党群干部和用于后勤的自我服务官员,多了一点;从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官员、从事公共治安的官员,少了一点。在功能性方面,坚持“官本位”、强调“权利归属”的领导和副职官员多了一点;坚持“民本位”,科学规范环节程序的服务型、真正当“兵”干事的人少了一点。

因此,面对“官多为患”的指责,仅仅拿出绝对数量,说服力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目前改革的氛围中,解决“官多为患”,精兵简政更有必要,但首要的是解决“公权自肥”、“公权自我消费”的问题,“减员”虽说也应尽快提上日程,但官权太重、转换职能、合理配置、提高效率等问题相对更紧迫一些。

第二篇: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2015

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案例3: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

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

就会减少。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

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

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

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1998

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

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

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

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

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

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

中,都可以增加GDP。尽管GDP

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

有哪些局限性?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GDP

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

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

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和生产法,但以支出为准。

案例2:

案例点评: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

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案例3: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

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

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

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

是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

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美国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GDP

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

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2: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

GDP

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70

年代GDP

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90

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GDP

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

年的M2

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

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

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13

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5

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10

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

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19.1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讨论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3:一把“双刃的剑”

乘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建筑业增加投资100

万,它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这些部门的支出与收入也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在乘数的作用下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5

倍,使国民收入增加500

万。为什么会有这种倍数关系,让我们举一例来说明。例如,你花了50

元去买了10

斤苹果,这样卖水果的小贩收到50

元后,留下20%即50×20%=10

元去储蓄,拿其余的80%即50×80%=40

元去购买其它商品,这40

元又会成为其他人的收益。假如这个小贩把40

元用去购买蔬菜,这又使菜农收益增加了40

元。菜农再20%即40×20%=8

元去储蓄,其余40×80%=32

去买大米,这样,卖大米的农户又会增加32的收益。如此连续循环下去,社会最后的收益上升到250,其计算方法是:50+50×80%+50×80%×80%+50×80%×80%×80%……=50×(1+80%+80%×80%80%+80%×80%=50×[1(1-80%)]=250

元。250

元是最初需求增加量50

元的5

倍,这就是乘数效应的结果。但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如果上述例子的相反会使国民收入减少250

元。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讨论题:

1.乘数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为什么?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案例2:

案例点评:

我们把增加的收入中所增加的消费(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曾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经济学家从消费统计资料中发现,在发达国家,消费是稳定的,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这个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是存在的。为什么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储蓄这么多?凯恩斯把未雨绸缪的谨慎动机作为储蓄的原因之一。谨慎动机的储蓄就是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谨慎动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不确定性越高,社会保障越不完善,储蓄就越多。凯恩斯还指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扩大。通常来说,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低,但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高。当收入和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手中时,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低了。这种收入分化格局决定了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不高,消费不足。这种

谨慎动机在我国储蓄的增加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案例3:

案例点评: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乘数理论回答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量之间的关系。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如果上例的边际消费是90%乘数就是10

倍,最初需求50

元乘上10,社会收益就是500

元。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

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理论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增加需求,导致加工业膨胀,但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在旺盛的需求面前能源、原料等初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案例1:刺激经济:消费还是投资

短期总需求分析尽管有其不现实的假设条件(总供给不变等),但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仍然是有意义的。应该承认,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已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何增加内需呢?我们知道,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前些年内我们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易。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应该说,在我国人口多,而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十年中,住房仍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内需的重要性。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为我们寻找增加内需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

讨论题:

1.为什么拉动内需的重点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2.联系实际说明制约目前投资需求的主要障?

案例2:住房需求是投资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与购买冰箱、彩电、汽车一样。在经济学家看来,购买住房实际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投资于不动产。为什么购买住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呢?我们先从这种购买行为的目的来看。消费是为了获得效用,例如,购买冰箱、彩电、汽车等都是为了使满足程度更大,消费不会增殖,但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称投资收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购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或得到享受(如果仅仅为了住可以租房子),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得到收益。住房的收益有两个来源。一是租金收入(自己住时所少交的房租也是自己的租金收入),二是房产本身的增值。土地总是有限的,因此,从总趋势来看,房产是升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人把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收益大而风险小的不动产投资。

把住房作为消费还是投资在经济学家看来是十分重要。因为决定消费与投资的因素不同。在各种决定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但在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利率。因为利率影响净收益率。只有利率下降,收益率提高,人们才会投资,而且只要净收益率高,就愿意借钱投资,因此,要刺激投资就要降低利率。如果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刺激人们购买住房,关键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利率。

讨论题:

1.为什么购买住房是一种投资行为?

2.投资和消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构成总需求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其中消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消费是非常稳定的,每一年的消费水平变化非常小;投资仅次于消费,但投资不稳定,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萧条时投资减少;政府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在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经济繁荣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一个国家一般追求的是国际收支平衡即出口等于进口。因此拉动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投资上。但是国家应运用好调控政策预防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及结构失横,今年双紧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是抑制目前的房地产投资过热。

案例2

案例点评:

案例的核心是要区别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消费是居民为满足需要所支付的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用于生活劳务的支出。这种消费不会给消费者增殖一分钱,消费的多少是由收入决定的。而用于住房是不动产的支出,是由利率水平决定的,因为利率高,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没有风险,利息低人们就会寻找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前几年具有投资眼光的人利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国家购房的优惠贷款利息购买的房产,在现在房地产价格高的时候卖掉获取的巨大利益,不难得出居民的买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因为使其投资的价值增殖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投资就会有风险,如果你进入购买的时机不对不但不会增殖,还会亏本,房产作为不动产它的变现能力差,它会比投资股票的风险还大。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案例1: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

199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国内需求不足、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和紧缩开支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从当年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比较显著的变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发行大量的国债,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到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开始反转,2000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的水平。有学者据此认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遏制了经济的下滑,也有的学者认为单一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足以拉动经济增长。后者观点的合理性有哪些?

案例2:小布什总统的减税计划

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减速,2000年第三季度GDP从上半年的5%以上降到2.2%;股市下挫,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比最高点下降50%;美国家庭的财富总值55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01年3月,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连续六个月下降;2001年3月份的失业率达到4.3%,为过去2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2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关于10年内大幅减税1.6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兑现自己在竞选总统时向选民许下的诺言。减税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简化个人所得税制,将五档所得税体系(15%、28%、31%、36%、39.6%)调整为四档(10%、15%、25%、33%);将儿童课税扣除由每名儿童500美元加倍至1

000美元;恢复双收入家庭10%的税收抵免;废除遗产税;扩大慈善捐助扣除的范围;使研究和实验的税收抵免永久化。减税计划的意图是什么?能否实现其目的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案例3: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断提出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的,后来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主要原则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比如,在货币供给方面,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等。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意义是什么?与扩张和紧缩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

案例点评: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收入政策。实际上,任何单一的政策措施很难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政策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宏观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各自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政策的效果。本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单纯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具体表现在:经济疲软时期,人们收入水平偏低,对未来的预期悲观。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低,乘数小。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带动和刺激效果不显著的;政府支出将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衰退时期,产能过剩,投资空间相对狭窄,民间投资会被排挤;政府债务负担加剧,在长期中影响企业和公众的税收预期,会削弱投资和消费。这一时期的恢复增长受到了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比如,产业结构调整,扩宽了投资领域,有助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宽松的发展条件,民间投资活跃;收入政策的调整,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等。

案例2:小布什总统的减税计划

案例点评:减税是一种典型的供给管理措施,目的是鼓励储蓄和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减税的效果,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减税需要充足的政府财力支撑以保证长期性。因为,投资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有受益,短期的减税措施将很难刺激投资增长;减税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影响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特别是财产税的减免,使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富人集中,降低社会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不利于刺激消费;减税会导致财政预算状况恶化,影响政府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回购政府债券),不利于扩张的货币政策,减税政策缺乏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等。

案例3: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案例点评: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意义首先是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其次是调控物价总水平。稳健货币政策不是扩张和紧缩货币政策的简单折衷,其主要特点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导原则是稳定,为财政政策和其他措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工具之间相互配合和牵制;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发展货币市场的内容,有提高货币政策本身效果的功用。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成品油涨价的影响

2005年成品油调价之路:7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6月25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5月23日: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5月10日: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3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1.运用AD-AS模型分析,油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案例2:人们币升值的影响

2005年7月21日,央行将人民币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改成盯住一篮子货币,解决了前一个问题,新的汇率机制有望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市场就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后一个问题上。央行当初利用汇改之机将人民币汇率升值2%后,人民币汇率就此踏上了升值的通道。截至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2.38%。对于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升值”成了共同的预期。特别是,在央行首次实施的掉期操作中,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定价为7.85,这对人民币远期定价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市场据此也更加确信,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可避免。

1.运用AD-AS模型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案例分析

案例1: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案例点评:燃油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燃料,其价格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的诸多行业产生影响。油价的持续显著上涨,必然引起大量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成本的提高阻碍厂商提高产量,促使总供给水平下降,推动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假定经济中的需求方不变,其结果必然会使得经济社会中新的总供求均衡点向左上移动,形成的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出下降,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状态。

案例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案例点评: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的收入。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从AD-AS模型来看,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相当于外币价值上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而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净出口的减少,会降低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进一步会降低产出,影响就业。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案例1:阿根廷的恶性通胀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恶性通胀。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根廷一直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案例,年通胀率平均达到450%,1990年初的12个月其通胀率更飚升到20

000%。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只是避免通胀吞噬一切。阿根廷的高通胀终于出现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的卡洛斯·梅内姆宣布了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反通胀的计划。此外,他还支持许多以供给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包括在1991年初任命由哈佛大学培养的经济学家多明戈·卡瓦洛为经济大臣。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胀已降为每年30%左右。

(1)通货膨胀会有哪些起因?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是什么?

(3)供给政策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的?

(4)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出发,阿根廷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2:1995年颠簸的软着陆。

从1992年到1994年,经济逐渐从1991年的衰退中复苏过来,失业率缓慢地从7.6%下降到5.4%。随着失业率接近于当时所认为的6%左右的水平,美联储变得担心经济过热。它开始提高利率。1994年初,美联储六次提高利率,总计提高了6%。当时的希望是“软着陆”,即平稳地从复苏转向不引起通货膨胀过热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引起高利率,高利率又引起新的经济下降。但是,后来当经济的失业率在1996年逐渐降低为5.1%而增长提高时,美联储在这方面显然实现了着陆,尽管不是完全的平稳,但至少也像近几十年一样平稳。实际上,美联储并没有正确预期到经济的趋势;的确,由于得到资料有时滞,它甚至不能准确了解采取行动时的经济状况。批评者大吵大闹地反对1994年12月和1995年2月的利率上调,他们声称已经看到经济中存在的薄弱之处。美联储没有考虑这些警告,1996年1月发表的修改过的数据表明,甚至在美联储1995年2月提高利率时经济增长就停止了——1995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低于0.5%,当得到1995年春季的数据并担心经济下降开始时,软着陆变成了“颠簸的软着陆”。问:

(1)失业率与经济过热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在1994年美联储要六次提高利率?

(3)批评者为什么要反对利率上调?

案例分析

案例1

(1)通货膨胀的起因主要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2)从收入分配效应看,通货膨胀使工资收入者受损,使利润收入者受益。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3)减少税收,减少管制,实施有助于提高和增强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

(4)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案例2

(1)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反方向的变动关系,经济过热时失业率降低。

(2)提高利率,减少投资,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速度。

(3)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时滞性,批评者担心利率上调的过高,从而使投资过度减少、经济增长速度过低。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案例1:中国住房消费能否拉动经济增长

从居民消费趋向分析,中国住房消费仍将大量挤占居民其他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3.6平方米,与国外发达国家人均居住面积20~30平方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城市还有近200万户缺房,其中,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还有近40万户,在不少城市尚有一定数量的危房需要改造;为此,“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将建房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房27亿平方米,较“九五”期月间增长15%。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工是中国每年大约净增人口1300万人左右,在“十五”期间大约有1350万对新婚夫妇需要住房。三是随着农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高,在今后5年间有14%的家庭准备购买新房,户均支出约1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7.4%;有14.6%的家庭准备装修住宅,户均支出约2万元。四是预计今后每年的房地产投资将递增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0.7个百分点。到205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将增加150亿平方米,住房共计将达210亿平方米。届时,到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进人市场买卖住房产生的住房消费为8

000亿元;到

2050年,将达到3.4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以上。

据专家测算,建筑业每生产1亿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0.46亿元的工业产品,还可以带动0.04亿元的商品销售。每增加1亿元的住宅投资,其他23个相关产业相应地增加投人1.479亿元;其中,建材、冶金、机械工业和农副业等5个部门将增加投人0.70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不仅如此,住宅消费的提高还能带动诸如钢铁、建材、化工、汽车、交通、家电、装饰、家具、文化市场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的相应增长,其比率大约是1:6。有关部门计算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建设每年要消耗的钢材相当于1995年全国钢铁产量的14%,消耗的水泥占年产量的47%,消耗的玻璃占年产量的40%,消耗的木材占年产量的20%,消耗的运输量占年运输量的8%。由此可以看到,城乡住房消费的增加将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案例分析

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保证供给的相应增长。这是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及变动速度最终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由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巨大的人口基数与潜在的巨大购买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和独特优势。因此,中国必须创造一个自己的商品、服务、劳动力、金融及其他因素的国内市场,增加国内经济的活力,扩大作为需求来源的地位,并利用和依托这一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出口导向或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供求格局和更加稳定的经济结构,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技术经济学案例答案

一,创新引领世界(P1)

(一)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 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 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三)创新型企业定义: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二,谷歌:互联网时代(P9)

(一)书上写

(二)主要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特征有:

(1)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

(2)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

(3)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创新型企业颁奖

(4)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

(5)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英国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21—)列举了创新型企业的十大特征:

(1)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

(2)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

(3)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

(4)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R&D(研究与开发);

(5)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

(6)愿意冒风险;

(7)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

(8)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

(9)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

(10)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1]

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可以看作是创新型企业:

(1)有自主品牌,不是代工企业;

(2)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研发人数在30人以上;

(3)有较大的营业规模,年营业收入在8000万元以上;

(4)有较好的成长性,年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

(5)有创新性,不是纯模仿企业;

(6)有较好的市场地位,在行业或细分市场上居于前5位;

(7)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而不是依赖并购方式实现增长。

符合上述3个以上特征的企业,我们可以看成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高科技行业、消费品行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应该成为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创新型企业也是风险投资机构最青睐的投资对象。

三,“众包”昭现民主化创新的流行(P11)

(一),书上

(二)民主化创新特点:

(1)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帮助下,用户越来越善于为自己开发新产品和新

服务,并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成果向他人无偿公开。作者密切关注这种新兴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解释了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作者通过信息产品和物质产品领域的实例,提出制造商需要正视这一挑战,重新设计自身的创新流程,把握其中的机遇,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如提供设计工具箱的形式,参与这一伟大的创新变革。作者还呼吁政府调整有关政策,以消除用户创新的障碍,发挥用户创新对社会福利的积极效应。作者认为,这种民主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是值得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为之共同奋斗的。

(三),国内众包例子

中国个性定制类网站的领先者——卡当网有自己一套运作模式:首先,将用户分为大众、小众和小小众。“大众”就是目标顾客,有个性需求的人。根据“大众”中兴趣的不同划分出一个个不同的“小众”,“小众”是有一特定共性的人,如喜欢动漫、饮食、音乐、运动者等。而在这些“小众”中又划分出一个个“小小众”,如在“运动”下又区分出游泳、乒乓球、排球、足球等类目。其次,根据小小众的需求选择适合时宜、便于操作的主题,如在动漫节期间主推某个动漫主题,针对金猪娃娃们做亲子主题。再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设计、展示平台,所有的用户都可以由着兴趣与个性设计与出售自己的作品(当然,设计的版权完全由设计者拥有)。通过用户评论、购买等行为最好的设计会自动涌现出来。最后,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将这些设计归集起来,当真地有用户购买产品时才组织生产,制作产品。这样一来,因为规模效应,成本比实体店好,出售的价格更低;同时,因为专业化深度经营,产品的品质比线下店优,完全可以做到价廉物美;更重要的时,通过“众包”的模式,个性化的设计应有尽有,满足了各种有不同个性需求的用户,因此产品给用户的心理价值很高;再加

上友好的支付方式与安全迅捷的物流,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自己的创意作品。因此,深受用户的欢迎。而每卖出一件产品,设计者就获得一定的收入或者其他的某项能增加其个人影响力的荣誉,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大众设计者。

(四)海尔创新特色

一,(二,3)

企业家定义: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更多的情况下,企业家只指第一种类型,而把第二种类型称作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家一词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冒险家,创新者。因此,我们不妨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

成功企业家素质

第1大素质:选择爱好第2大素质:制定目标第3大素质:拿着薪水学习

第4大素质:与成功者为伍第5大素质:相信自己第6大素质:重点在以己之长发财致富第7大素质:敢于提问第8大素质: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

第9大素质:工作越努力,运气就越好

(1)工作效率高;(2)有主动进取心;(3)逻辑思维能力强;(4)富有创造性;(5)有判断力;(6)有较强的自信心;(7)能辅助他人;(8)为人榜样;(9)善于使用个人的权力;

(10)善于动员群众的力量;(11)利用交谈做工作;(12)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13)乐观的心态;(14)善于到职工中去领导;(15)有自制力;(16)主动果断;(17)客观而善于听取各种意见;(18)能正确地自我评价;(19)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以上19条有的涉及才能,有的涉及个性,还有的则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美国公关协会的研究则认为,优秀的企业家应具备以下七项素质:(1);信任下属(2)眼光远大;(3)临危不乱;(4)鼓励冒险;(5)精通业务;(6)包容异议;(7)化繁为简。东方文化的国家则以日本的研究为代表。日本的企业异军突起,备受世人瞩目,他们认为优秀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十项品德”包括:(1)使命感;(2)信赖感;(3)诚实;(4)忍耐;(5)热情;(6)责任感;(7)积极性;(8)进取性;(9)公平;(10)勇气。而“十项能力”则指:(1)思维决策能力;(2)规划能力;(3)判断能力;(4)创造能力;(5)洞察能力;(6)劝说能力;(7)对人的理解能力;(8)解决问题的能力;(9)培养下级的能力;

(10)调动积极性的能力

二,(二,2)竞争压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巾立于不败之地。

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但引进是为了消化、吸收、创新,只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国际经验表明,研发和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民族企业。

企业危机意识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就会迎来“生机”,没有危机意识就会面临“杀机”。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战功卓著”的企业领导,还是技术上领先一流的科技功臣,或者是资金充足、社会关系多,其危机意识都不可或缺,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才能真正避免危机。昨天的辉煌不应是今天的资本,今天的赢家也不一定就是明天市场角逐中的王者。有了危机意识,就能激励员工奋发图强、防微杜渐,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拒危机于千里之外。即使哪一天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由于准备充分,也能挽狂澜于既倒,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转危为安,化危险为机遇,保持企业昌盛发展。

三,(二,1)

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社会意识指导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类的每一次梦想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而每一次的成功总是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来完成。因此,人类不仅要有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突破传统的观念2 提出宏观理念3 要有失败的准备看待事物要有第3方面感觉

四,(一,4)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产出规模、组织结构、劳动效率、品牌、产品质量、信誉、新产品开发以及管理和营销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企业竞争优势是这些有利条件有利构成的整体,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所指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

五,(一,3)

六,(一,2)

主导设计:其基本涵义可概括为:主导设计是特定时期融合了许多单个技术创新并以一个新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赢得市场信赖的和创新者为支配重要的市场追随者而必须奉行的一种设计,是技术可能性与市场选择相互作用之下广为接受的满意产品。一个公司和一个行业的创新特征会因之而改变。其有加强或鼓励标准化的作用。主导设计的形成机制

夏保华“l 1指出行业主导设计标准的形成受到独占性、网络外部性和辅助资产等各种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作用。实行早进入战略、快速试验学习战略和广泛联盟战略是企业及时捕捉行业主导设计标准的有效办法。李艳红、陈收¨81在主导设计的成因上认同了夏保华的观点,并指出正的消费者预期能够使企业迅速锁定用户,积累安装基础,达到临界规模,加速主导设计形成。他们以ICT企业为研究对象强调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的跳跃性变化都引起了主导设计的升级,并建议高技术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推动产业主导设计的演进¨引。他们还认为主导设计的演进。给产业中的企业能带来持续创新机会,并以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技术创新的显性指标验证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持续性旧引。吴定玉、张治觉”2 1认为,主导设计是市场进入壁垒决定性的控制因素,是现代企业根源性市场进入壁垒,尤其 是后起国企业的发展。他们主张在当今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技术经济规范转换期及时较早进入新技术系统。把握根本创新并形成自我支持的技术体系和产业标准控制是后进企业和后起围成功的机会窗口。谭劲松和薛红志还识别出了影响主导设计形成的5种可控战略因素,分别是技术优越性、安装基础的规模、互补性产品可得性、互补性资产的可得性以及市场进入时机。作者进而将主导设计的形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研发竞赛、技术测试、市场创造和决定性战役。作者总结出了在这4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最后他们结合中国的TD.SCDMA案例具体探讨主导设计的形成过程。另外,薛红志"‘¨延续了这一理论,又对激光视盘机产业进行了纵向研究。邓龙安Ⅲ1认为,技术联盟有利于主导设计的形成,使得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获得技术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能力。缪小明、赵晖旧61阐明了各国政府在主导设计不同演进阶段的作用,并以我国电信产业为例,说明了政府在移动通信主导设计从3G标准到4G标准演进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五篇: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方面:

1.具体案例没有要求,但必须结合产业经济学中的观点分析,以PPT加以讲解。讲解十分钟,解答问题五分钟。

2.组长大胆组织,协调分工,组员大力支持,积极准备,于下周五之前把PPT交到我的邮箱,以组长名字命名。

3.大家准备完成之后,我们排出顺序,接着将一班的PPT发到群共享,大家仔细查看,准备课上提问。

4.案例分析课将在第十四周、十五周举行。

下载经济学案例3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学案例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情描述: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生态工程。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作......

    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1、 材料: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P1-2 相关问题:最低工资标准立法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答案: 答:一、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一、 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中国当前汽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我国现有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 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5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1)行业内......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 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

    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格式

    ××问题(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基础》课程分析报告 一、理论关键词 (列3-5个,如消费者剩余、边际效用递减、供求定理等等) 二、问题(现象)导入 ××××××××××××......

    旅游经济学经典案例(定稿)

    旅游经济学案例集(第三辑) 案例1:美国“9.11”事件打击了全球旅游经济增长 2001年,是世界旅游业在近20年发展中遭受最严重挫折的一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旅游理事合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