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13: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

第一篇: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

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急需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深谙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时对于经济学各个方面内容十分熟知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一、美元贬值压力向欧元集中,凸现了欧元升值

2001年7月以来,美元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回落期,到2003年6月,美元兑欧元贬值了近40%,突破了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时1欧元兑1.1747美元的汇价。美元兑日元没有升值幅度不大。

此轮美元贬值,主要诱因在于人们期待已久的美国经济复苏迟迟未至、美国政府“强势美元”政策发生变化以及美欧利率差过大、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居高不下等。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欧盟经济明显优于日本,导致美元贬值的压力向欧元集中。日本的通货紧缩和银行呆坏账问题积重难返,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没有空间,长期 影响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金融体系僵化落后、官财界相互勾结控制经济和政治的三大结构性问题的改革裹足不前,日本经济前景暗淡,为通过出口拉动日本 经济增长,日本央行一直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日元对美元升值。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势头和增长潜力好于日本,盟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贸易没有逆差,欧元具备强 势货币的宏观条件;欧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后,推动了世界金融的多元化,欧元成为各国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在美元、欧元、日元三大世界货币中,地位 受到青睐。

二、欧盟国家乐见美元走软 目前,欧元升值的程度对欧元区经济没有太大 影响。欧元汇率升值通过不同的渠道作用于欧盟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欧元升值会损害价格竞争优势,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另一方面,能降低进口价格,减轻通货 膨胀压力,从而可以压低欧盟的利率水平,刺激内需增长。因此,汇率升值对经济是福是祸依赖于内需和外需的替代程度。如果欧元升值是美国放松货币政策造成 的,而且美国货币政策宽松引起经济回升预期使外资没有流出美国,那么,欧元升值会使欧元区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短期利率下调对内需的刺激作用抵消不了 出口的下降,欧元区经济会有所下降;如果欧元升值是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造成美元风险升水,投资者对欧元资产需求增加,那么,欧元升值不仅可以使欧 盟通过降低利率水平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而且能吸引外资流入,对欧元区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从目前的情况看,欧元升值既有美欧利率差较大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 过大的原因,也有美国经济发展低于预期等原因,但总的来看,欧元币值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相比仍低于20年来的平均水平,目前欧元的升值态势基本符合欧 洲的利益。

欧盟内部市场发达、透明,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内部贸易活跃。内部贸易和与东欧准成员国的贸易已占其贸易总额的80%,美国 以及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对欧盟的贸易占欧盟对外贸易的15%,其中我国占4%左右。因此,尽管一些欧盟公司会抱怨美元贬值消弱其出口竞争力,但影响有 限。目前,欧盟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仅为1.2%,债务余额为60%,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欧元区的利率为2%,大大高于美国的1.25%和日本的零 利率,欧盟财政扩张有能力,降息有空间,完全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刺激内需增长,抵御欧元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三、美元适度贬值对世界经济有利

美元适度贬值对世界经济总体上有利。美元疲软只要不引起外资大幅度流出美国,对美国经济是有利的。它会提升美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减少其 贸易赤字,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改善美国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使美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得以长期发挥。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比价向 购买力评价水平回归,有利于保持汇率市场的均衡,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美元贬值使我国经济发展处 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我出口、引资、抑制通货紧缩三收益,增加我宏观经济调控的回旋余地。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人民币基本盯住美元,欧元和其他一 些国家货币相对升值联动我人民币贬值,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我出口增加,特别是在欧洲和非洲市场上;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的资金或 计划投向而不再投入美国的资金部分会转向我国;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效应有利于我抑制通货紧缩,我宏观经济调控的余地增加。

四、中欧贸易摩擦增加

2001年以来,随着欧元升值,我对欧盟出口加快,贸易顺差有所扩大,2002年,我对欧盟出口4890亿美元,我方统计顺差为80亿美元,欧方统计为 200多亿美元,欧盟不断要求我增加从欧盟的进口,并对我进口设置很多限制,欧盟是发达国家中利用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地区,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大。欧盟和日本、美国一道要求我改变汇率管理体制、加大汇率浮动范围、促使人民币升值。

一是对我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据最新统计,欧 盟目前对我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共38起,其中反倾销案37起,保障措施案1起,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其中我产品处于 反倾销五年征税期的22起,正在进行各种复审的9起,正在调查的6起。涉案产品按2001年对欧盟出口额计算共14.62欧元。欧盟对华实施反倾销的主要 原因是不给予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1998年欧盟批准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在判定是否倾销的价格标准上,不再用市场经济第三国(例如印度)的替代价格来判断,但欧盟仍视中国为“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某些反倾销案中采用中国本国的正常价值时,须由中国企业提出申请,并能充分 证明我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只要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价格低于相同产品在国内市场正常价格,欧盟仍有可能确认我出口商品是倾销。事实上,欧盟在反倾 销调查中,一直用第三国的生产成本来评估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这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

二是修改普惠制产品清单,这一修改主要针 对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普惠制是欧盟对发展中国家一种优惠,按照欧盟的标准,如果某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就不再享有普及特惠税制度的关税优惠。根据 欧盟委员会对2003年度普惠制方案,受影响的中国内地产品如下:可食用动物产品;其他动物产品;谷物、种子、水果、植物;紫胶、树胶及树脂;化学品(肥 料除外);塑料及橡胶;皮具及毛皮;纸;鞋履;服装;玻璃及陶瓷;珠宝及贵金属;贱金属及贱金属制品,钢铁制品除外;电机产品;电子消费品;眼镜及钟表;其他杂项,涉及我对欧出口金额超过300亿欧元。欧盟通过《洛美协定》和《欧洲协议》分别给予48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以及东欧和少数前苏联国家进 口产品零关税待遇,因此,欧盟修改普惠制产品清单更多的是针对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的。

三是技术壁垒。今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关 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及《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前一指令对报废电子设备的回收和处理作出了回收费用由生产者承担的规定。后一指令要求自2006年7月1日起在欧盟市场禁止销售有铅、汞等6种有害物质的电子电气设备,涵盖的产品范围包括家电、通信等十大类电子电气产品。这两 个指令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欧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统计,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为270亿美元,其中指令中涉及的产品出口值122亿美 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总额的45%。如果我国的显示器和彩电生产企业不能在3年之内用液晶、等离子、有机发光等显示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则我国彩电 和显示器等就不能出口欧洲。

第二篇:2018年经济学考研: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经济学考研:宏观经济学案例分

欧盟的经济规模接近美国,是日本的两倍,中欧贸易额仅为中美贸易的一半,也少于中日贸易,双边贸易与欧盟的经济和外贸实力明显不相称。2002年,朱熔基总理访问欧盟时,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提出要在未来几年使中欧贸易额超过 中美贸易额。但欧盟在环境、卫生、安全、劳工等方面设置很多技术壁垒,对我产品大量实施反倾销,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最近,正在酝酿取消我部分 产品的关税优惠。欧元升值对我增加欧盟出口有利,但也给欧盟为我出口设限增加了口实。

一、美元贬值压力向欧元集中,凸现了欧元升值

2001年7月以来,美元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回落期,到2003年6月,美元兑欧元贬值了近40%,突破了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时1欧元兑1.1747美元的汇价。美元兑日元没有升值幅度不大。

此轮美元贬值,主要诱因在于人们期待已久的美国经济复苏迟迟未至、美国政府“强势美元”政策发生变化以及美欧利率差过大、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居高不下等。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欧盟经济明显优于日本,导致美元贬值的压力向欧元集中。日本的通货紧缩和银行呆坏账问题积重难返,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没有空间,长期 影响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金融体系僵化落后、官财界相互勾结控制经济和政治的三大结构性问题的改革裹足不前,日本经济前景暗淡,为通过出口拉动日本 经济增长,日本央行一直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日元对美元升值。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势头和增长潜力好于日本,盟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贸易没有逆差,欧元具备强 势货币的宏观条件;欧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后,推动了世界金融的多元化,欧元成为各国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在美元、欧元、日元三大世界货币中,地位 受到青睐。

二、欧盟国家乐见美元走软

目前,欧元升值的程度对欧元区经济没有太大 影响。欧元汇率升值通过不同的渠道作用于欧盟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欧元升值会损害价格竞争优势,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另一方面,能降低进口价格,减轻通货 膨胀压力,从而可以压低欧盟的利率水平,刺激内需增长。因此,汇率升值对经济是福是祸依赖于内需和外需的替代程度。如果欧元升值是美国放松货币政策造成 的,而且美国货币政策宽松引起经济回升预期使外资没有流出美国,那么,欧元升值会使欧元区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短期利率下调对内需的刺激作用抵消不了 出口的下降,欧元区经济会有所下降;如果欧元升值是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造成美元风险升水,投资者对欧元资产需求增加,那么,欧元升值不仅可以使欧 盟通过降低利率水平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而且能吸引外资流入,对欧元区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从目前的情况看,欧元升值既有美欧利率差较大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 过大的原因,也有美国经济发展低于预期等原因,但总的来看,欧元币值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相比仍低于20年来的平均水平,目前欧元的升值态势基本符合欧 洲的利益。

欧盟内部市场发达、透明,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内部贸易活跃。内部贸易和与东欧准成员国的贸易已占其贸易总额的80%,美国 以及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对欧盟的贸易占欧盟对外贸易的15%,其中我国占4%左右。因此,尽管一些欧盟公司会抱怨美元贬值消弱其出口竞争力,但影响有 限。目前,欧盟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仅为1.2%,债务余额为60%,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欧元区的利率为2%,大大高于美国的1.25%和日本的零 利率,欧盟财政扩张有能力,降息有空间,完全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刺激内需增长,抵御欧元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三、美元适度贬值对世界经济有利

美元适度贬值对世界经济总体上有利。美元疲软只要不引起外资大幅度流出美国,对美国经济是有利的。它会提升美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减少其 贸易赤字,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改善美国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使美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得以长期发挥。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比价向 购买力评价水平回归,有利于保持汇率市场的均衡,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美元贬值使我国经济发展处 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我出口、引资、抑制通货紧缩三收益,增加我宏观经济调控的回旋余地。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人民币基本盯住美元,欧元和其他一 些国家货币相对升值联动我人民币贬值,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我出口增加,特别是在欧洲和非洲市场上;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的资金或 计划投向而不再投入美国的资金部分会转向我国;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效应有利于我抑制通货紧缩,我宏观经济调控的余地增加。

四、中欧贸易摩擦增加

2001年以来,随着欧元升值,我对欧盟出口加快,贸易顺差有所扩大,2002年,我对欧盟出口4890亿美元,我方统计顺差为80亿美元,欧方统计为 200多亿美元,欧盟不断要求我增加从欧盟的进口,并对我进口设置很多限制,欧盟是发达国家中利用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地区,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大。欧盟和日本、美国一道要求我改变汇率管理体制、加大汇率浮动范围、促使人民币升值。

一是对我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据最新统计,欧 盟目前对我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共38起,其中反倾销案37起,保障措施案1起,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其中我产品处于 反倾销五年征税期的22起,正在进行各种复审的9起,正在调查的6起。涉案产品按2001年对欧盟出口额计算共14.62欧元。欧盟对华实施反倾销的主要 原因是不给予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1998年欧盟批准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在判定是否倾销的价格标准上,不再用市场经济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用中国本国的正常价值时,须由中国企业提出申请,并能充分 证明我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只要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价格低于相同产品在国内市场正常价格,欧盟仍有可能确认我出口商品是倾销。事实上,欧盟在反倾 销调查中,一直用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2015

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案例3: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

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

就会减少。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

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

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

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1998

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

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

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

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

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

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

中,都可以增加GDP。尽管GDP

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

有哪些局限性?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GDP

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

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

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和生产法,但以支出为准。

案例2:

案例点评: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

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案例3: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

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

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

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

是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

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美国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GDP

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

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2: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

GDP

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70

年代GDP

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90

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GDP

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

年的M2

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

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

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13

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5

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10

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

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19.1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讨论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3:一把“双刃的剑”

乘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建筑业增加投资100

万,它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这些部门的支出与收入也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在乘数的作用下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5

倍,使国民收入增加500

万。为什么会有这种倍数关系,让我们举一例来说明。例如,你花了50

元去买了10

斤苹果,这样卖水果的小贩收到50

元后,留下20%即50×20%=10

元去储蓄,拿其余的80%即50×80%=40

元去购买其它商品,这40

元又会成为其他人的收益。假如这个小贩把40

元用去购买蔬菜,这又使菜农收益增加了40

元。菜农再20%即40×20%=8

元去储蓄,其余40×80%=32

去买大米,这样,卖大米的农户又会增加32的收益。如此连续循环下去,社会最后的收益上升到250,其计算方法是:50+50×80%+50×80%×80%+50×80%×80%×80%……=50×(1+80%+80%×80%80%+80%×80%=50×[1(1-80%)]=250

元。250

元是最初需求增加量50

元的5

倍,这就是乘数效应的结果。但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如果上述例子的相反会使国民收入减少250

元。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讨论题:

1.乘数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为什么?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案例2:

案例点评:

我们把增加的收入中所增加的消费(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曾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经济学家从消费统计资料中发现,在发达国家,消费是稳定的,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这个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是存在的。为什么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储蓄这么多?凯恩斯把未雨绸缪的谨慎动机作为储蓄的原因之一。谨慎动机的储蓄就是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谨慎动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不确定性越高,社会保障越不完善,储蓄就越多。凯恩斯还指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扩大。通常来说,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低,但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高。当收入和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手中时,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低了。这种收入分化格局决定了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不高,消费不足。这种

谨慎动机在我国储蓄的增加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案例3:

案例点评: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乘数理论回答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量之间的关系。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如果上例的边际消费是90%乘数就是10

倍,最初需求50

元乘上10,社会收益就是500

元。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

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理论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增加需求,导致加工业膨胀,但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在旺盛的需求面前能源、原料等初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案例1:刺激经济:消费还是投资

短期总需求分析尽管有其不现实的假设条件(总供给不变等),但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仍然是有意义的。应该承认,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已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何增加内需呢?我们知道,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前些年内我们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易。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应该说,在我国人口多,而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十年中,住房仍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内需的重要性。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为我们寻找增加内需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

讨论题:

1.为什么拉动内需的重点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2.联系实际说明制约目前投资需求的主要障?

案例2:住房需求是投资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与购买冰箱、彩电、汽车一样。在经济学家看来,购买住房实际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投资于不动产。为什么购买住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呢?我们先从这种购买行为的目的来看。消费是为了获得效用,例如,购买冰箱、彩电、汽车等都是为了使满足程度更大,消费不会增殖,但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称投资收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购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或得到享受(如果仅仅为了住可以租房子),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得到收益。住房的收益有两个来源。一是租金收入(自己住时所少交的房租也是自己的租金收入),二是房产本身的增值。土地总是有限的,因此,从总趋势来看,房产是升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人把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收益大而风险小的不动产投资。

把住房作为消费还是投资在经济学家看来是十分重要。因为决定消费与投资的因素不同。在各种决定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但在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利率。因为利率影响净收益率。只有利率下降,收益率提高,人们才会投资,而且只要净收益率高,就愿意借钱投资,因此,要刺激投资就要降低利率。如果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刺激人们购买住房,关键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利率。

讨论题:

1.为什么购买住房是一种投资行为?

2.投资和消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构成总需求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其中消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消费是非常稳定的,每一年的消费水平变化非常小;投资仅次于消费,但投资不稳定,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萧条时投资减少;政府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在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经济繁荣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一个国家一般追求的是国际收支平衡即出口等于进口。因此拉动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投资上。但是国家应运用好调控政策预防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及结构失横,今年双紧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是抑制目前的房地产投资过热。

案例2

案例点评:

案例的核心是要区别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消费是居民为满足需要所支付的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用于生活劳务的支出。这种消费不会给消费者增殖一分钱,消费的多少是由收入决定的。而用于住房是不动产的支出,是由利率水平决定的,因为利率高,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没有风险,利息低人们就会寻找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前几年具有投资眼光的人利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国家购房的优惠贷款利息购买的房产,在现在房地产价格高的时候卖掉获取的巨大利益,不难得出居民的买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因为使其投资的价值增殖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投资就会有风险,如果你进入购买的时机不对不但不会增殖,还会亏本,房产作为不动产它的变现能力差,它会比投资股票的风险还大。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案例1: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

199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国内需求不足、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和紧缩开支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从当年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比较显著的变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发行大量的国债,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到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开始反转,2000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的水平。有学者据此认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遏制了经济的下滑,也有的学者认为单一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足以拉动经济增长。后者观点的合理性有哪些?

案例2:小布什总统的减税计划

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减速,2000年第三季度GDP从上半年的5%以上降到2.2%;股市下挫,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比最高点下降50%;美国家庭的财富总值55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01年3月,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连续六个月下降;2001年3月份的失业率达到4.3%,为过去2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2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关于10年内大幅减税1.6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兑现自己在竞选总统时向选民许下的诺言。减税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简化个人所得税制,将五档所得税体系(15%、28%、31%、36%、39.6%)调整为四档(10%、15%、25%、33%);将儿童课税扣除由每名儿童500美元加倍至1

000美元;恢复双收入家庭10%的税收抵免;废除遗产税;扩大慈善捐助扣除的范围;使研究和实验的税收抵免永久化。减税计划的意图是什么?能否实现其目的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案例3: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断提出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的,后来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主要原则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比如,在货币供给方面,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等。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意义是什么?与扩张和紧缩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

案例点评: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收入政策。实际上,任何单一的政策措施很难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政策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宏观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各自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政策的效果。本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单纯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具体表现在:经济疲软时期,人们收入水平偏低,对未来的预期悲观。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低,乘数小。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带动和刺激效果不显著的;政府支出将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衰退时期,产能过剩,投资空间相对狭窄,民间投资会被排挤;政府债务负担加剧,在长期中影响企业和公众的税收预期,会削弱投资和消费。这一时期的恢复增长受到了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比如,产业结构调整,扩宽了投资领域,有助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宽松的发展条件,民间投资活跃;收入政策的调整,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等。

案例2:小布什总统的减税计划

案例点评:减税是一种典型的供给管理措施,目的是鼓励储蓄和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减税的效果,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减税需要充足的政府财力支撑以保证长期性。因为,投资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有受益,短期的减税措施将很难刺激投资增长;减税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影响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特别是财产税的减免,使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富人集中,降低社会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不利于刺激消费;减税会导致财政预算状况恶化,影响政府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回购政府债券),不利于扩张的货币政策,减税政策缺乏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等。

案例3: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案例点评: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意义首先是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其次是调控物价总水平。稳健货币政策不是扩张和紧缩货币政策的简单折衷,其主要特点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导原则是稳定,为财政政策和其他措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工具之间相互配合和牵制;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发展货币市场的内容,有提高货币政策本身效果的功用。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成品油涨价的影响

2005年成品油调价之路:7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6月25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5月23日: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5月10日: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3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1.运用AD-AS模型分析,油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案例2:人们币升值的影响

2005年7月21日,央行将人民币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改成盯住一篮子货币,解决了前一个问题,新的汇率机制有望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市场就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后一个问题上。央行当初利用汇改之机将人民币汇率升值2%后,人民币汇率就此踏上了升值的通道。截至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2.38%。对于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升值”成了共同的预期。特别是,在央行首次实施的掉期操作中,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定价为7.85,这对人民币远期定价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市场据此也更加确信,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可避免。

1.运用AD-AS模型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案例分析

案例1: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案例点评:燃油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燃料,其价格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的诸多行业产生影响。油价的持续显著上涨,必然引起大量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成本的提高阻碍厂商提高产量,促使总供给水平下降,推动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假定经济中的需求方不变,其结果必然会使得经济社会中新的总供求均衡点向左上移动,形成的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出下降,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状态。

案例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案例点评: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的收入。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从AD-AS模型来看,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相当于外币价值上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而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净出口的减少,会降低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进一步会降低产出,影响就业。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案例1:阿根廷的恶性通胀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恶性通胀。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根廷一直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案例,年通胀率平均达到450%,1990年初的12个月其通胀率更飚升到20

000%。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只是避免通胀吞噬一切。阿根廷的高通胀终于出现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的卡洛斯·梅内姆宣布了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反通胀的计划。此外,他还支持许多以供给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包括在1991年初任命由哈佛大学培养的经济学家多明戈·卡瓦洛为经济大臣。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胀已降为每年30%左右。

(1)通货膨胀会有哪些起因?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是什么?

(3)供给政策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的?

(4)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出发,阿根廷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2:1995年颠簸的软着陆。

从1992年到1994年,经济逐渐从1991年的衰退中复苏过来,失业率缓慢地从7.6%下降到5.4%。随着失业率接近于当时所认为的6%左右的水平,美联储变得担心经济过热。它开始提高利率。1994年初,美联储六次提高利率,总计提高了6%。当时的希望是“软着陆”,即平稳地从复苏转向不引起通货膨胀过热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引起高利率,高利率又引起新的经济下降。但是,后来当经济的失业率在1996年逐渐降低为5.1%而增长提高时,美联储在这方面显然实现了着陆,尽管不是完全的平稳,但至少也像近几十年一样平稳。实际上,美联储并没有正确预期到经济的趋势;的确,由于得到资料有时滞,它甚至不能准确了解采取行动时的经济状况。批评者大吵大闹地反对1994年12月和1995年2月的利率上调,他们声称已经看到经济中存在的薄弱之处。美联储没有考虑这些警告,1996年1月发表的修改过的数据表明,甚至在美联储1995年2月提高利率时经济增长就停止了——1995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低于0.5%,当得到1995年春季的数据并担心经济下降开始时,软着陆变成了“颠簸的软着陆”。问:

(1)失业率与经济过热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在1994年美联储要六次提高利率?

(3)批评者为什么要反对利率上调?

案例分析

案例1

(1)通货膨胀的起因主要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2)从收入分配效应看,通货膨胀使工资收入者受损,使利润收入者受益。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3)减少税收,减少管制,实施有助于提高和增强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

(4)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案例2

(1)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反方向的变动关系,经济过热时失业率降低。

(2)提高利率,减少投资,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速度。

(3)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时滞性,批评者担心利率上调的过高,从而使投资过度减少、经济增长速度过低。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案例1:中国住房消费能否拉动经济增长

从居民消费趋向分析,中国住房消费仍将大量挤占居民其他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3.6平方米,与国外发达国家人均居住面积20~30平方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城市还有近200万户缺房,其中,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还有近40万户,在不少城市尚有一定数量的危房需要改造;为此,“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将建房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房27亿平方米,较“九五”期月间增长15%。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工是中国每年大约净增人口1300万人左右,在“十五”期间大约有1350万对新婚夫妇需要住房。三是随着农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高,在今后5年间有14%的家庭准备购买新房,户均支出约1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7.4%;有14.6%的家庭准备装修住宅,户均支出约2万元。四是预计今后每年的房地产投资将递增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0.7个百分点。到205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将增加150亿平方米,住房共计将达210亿平方米。届时,到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进人市场买卖住房产生的住房消费为8

000亿元;到

2050年,将达到3.4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以上。

据专家测算,建筑业每生产1亿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0.46亿元的工业产品,还可以带动0.04亿元的商品销售。每增加1亿元的住宅投资,其他23个相关产业相应地增加投人1.479亿元;其中,建材、冶金、机械工业和农副业等5个部门将增加投人0.70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不仅如此,住宅消费的提高还能带动诸如钢铁、建材、化工、汽车、交通、家电、装饰、家具、文化市场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的相应增长,其比率大约是1:6。有关部门计算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建设每年要消耗的钢材相当于1995年全国钢铁产量的14%,消耗的水泥占年产量的47%,消耗的玻璃占年产量的40%,消耗的木材占年产量的20%,消耗的运输量占年运输量的8%。由此可以看到,城乡住房消费的增加将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案例分析

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保证供给的相应增长。这是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及变动速度最终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由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巨大的人口基数与潜在的巨大购买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和独特优势。因此,中国必须创造一个自己的商品、服务、劳动力、金融及其他因素的国内市场,增加国内经济的活力,扩大作为需求来源的地位,并利用和依托这一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出口导向或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供求格局和更加稳定的经济结构,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张瑞敏导演了著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扩张之初一度混乱。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传奇。

二、问题

本报告试图从需求和供应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一)海尔集团创立名牌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分别对消费者偏好会产生哪些影响(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三、分析

(一)1984年,张瑞敏在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就已经体会到,产品质量必须 上一个台阶,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此后他与德国企业合作引进技术,试图以高起点来弥补起步晚的劣势。但是在当时行业中普遍还是落后的生产模式,生产出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海尔引进技术,开始生产高质量冰箱,意味着比同行付出更高的成本。在1989年间还伴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波折不得不提价。然而海尔产品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市场上存在着供求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用简单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

在图1中,两条直线分别代表着市场上所有厂家总的供应曲线,和消费者总的需求曲线。这两者都是以价格为纵轴,以数量为横轴。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同一种产品,当价格提高时,生产者愿意增加供应,而消费者愿意减少购买。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点A。可是当海尔树立品牌思想,生产高质量冰箱的时候,这一冰箱产品已经不属于同质的产品,而是能带给消费者更高效用的新产品。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增加,体现在图形上即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对新的海尔冰箱需求更大。此时仍然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供应和需求将达到新的平衡点A’。这意味着海尔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产品。这是第一阶段。

虽然海尔冰箱可以卖的价格更高,但是引入新技术和采用高品质原料是带来成本上升的,尤其是在89年原材料疯狂涨价的时候。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成本上升的话,生产者的供应曲线会向左方平移。如图3所示,移至S’处。理论上说,新的供需平衡点A’’相比A’来说会是价格提高,销量减少。但是为什么海尔的销量可以不降反升呢?

需要指出的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人们逐步走出计划经济,市场还远没有一下子成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却在飞速增长。这就是说,需求曲线已经又向右方移动至D’’处,而且移动幅度较大。如图4所示。并且,当海尔做出提价调整的时候,市场正面临洗牌。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冰箱厂在高成本压力下减少产量甚至关停并转,他们做出的降价行为对于当时价格弹性仍属于比较高的冰箱而言,无异于自杀。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必然转移给了海尔。这就可以解释海尔冰箱的销量奇迹。这是海尔冰箱发展的第二阶段。

故事仍未结束。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张瑞敏对外扩张,组建了集团公司,各个下属公司分工合作,形成了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做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除冰箱外,还建立了空调,洗衣机等公司。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有了集中的项目开发中心,资 金调度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各个公司的生产工作受益于分工合作,平均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这意味着供应曲线也向右移动,如图5所示。这时的海尔集团渐入佳境,可以继续在价格掌握主动,同时获得销量的增长。

(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无疑都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同向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的是获取效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指的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而不单单是货币价值。而好的产品质量通常意味着更加经久耐用,更加美观,具有更多功能等等。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效用。所以,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消费者偏好可以造成正面影响。

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这里的广告所指应该是商业广告的范畴。在市场环境下必然存在竞争。竞争会造成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广告就是非常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通过广告宣传,可以传播商业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刺激和诱导,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者偏好本身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如果通过广告进行投其所好的渲染,促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喜爱之情和拥有欲,最终达成购买行为,那么广告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受众的消费者偏好。服务是更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尤其是对于海尔集团的家电产品而言,通常用户购买此类产品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当使用中出现问题和故障时,用户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商品提供者同时提供的服务。这同样是用户对此商品享受到的效用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信赖商品,提高满意程度,也就意味着影响了消费者偏好。随着竞争的发展,服务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售后服务,还包括售前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行决策。这更加直接的影响了消费着偏好。

(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核心在于产品质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不同行业,实施 名牌战略的前提也许略有不同,但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质量外,对于海尔集团这样的家电制造厂商,服务和生产亦是缺一不可。没有好的服务,产品销售就成了一锤子买卖。可是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若干年,没有好的服务,消费者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就会影响产品的效用。坏的口碑比好的口碑更容易传播。所以一定要解决服务问题。

生产也是同样。名牌战略的初衷是吸引消费者认准这样的产品购买,给企业带来利润。生产能力决定了销量的最大值。即使有了好的口碑,也要把生产能力转化为销量,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

四、结论与启示

(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张瑞敏能够率领海尔在激烈竞争中获

得成功,正是靠着认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把握住了机遇。这对于任何产品型的公司都有深刻意义。

(二)市场是客观环境,但是人可以主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驾驭市场。正如张瑞

敏的名言“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指出的那样。如果释放出市场潜在的需求,如海尔推出瘦长冰箱,宽幅冰箱,小型洗衣机那样,总的需求曲线就会移动,创造出更大的销量。

(三)细微之处体贴消费者,从服务中影响消费者偏好。海尔的说明书从蝇头小字到图文并茂,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能够看懂如何使用复杂电器。消费者当然会买账。(四)规模化扩张要设立合理架构。随着并购行为的不断发生,多个机构可能会存在机构重复,人员重复,产品重复。这样的规模扩张只会引起效率降低。海尔式的扩张做到了机构重组,使各个分支能够实现分工协作。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案 例:中国的IS-LM模型

IS-LM模型的假定:需求决定产出(社会需要多少产品,厂商就愿意生产多少),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严重供给不足,不能用该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逐渐显示出需求约束性特征的背景下,就有必要建立中国的IS-LM模型。

根据统计资料测算,我国居民的消费函数为:C=412.839+0.4538y;投资函数为:I=-725.5516+0.4264y-19.5494y;货币需求函数为:L=0.4939y-104.2760r。则可以推算出IS曲线:y=1312.4325-60.6808r+2.8788G;LM曲线:y=20.247M+211.1276r。若将政府支出和货币供应看作固定常数,则可以大致画出中国的IS-LM模型。(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1)IS曲线较陡。较陡的IS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对利率变化反映不灵敏导致的;(2)LM曲线较平坦。较平坦的LM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较敏感导致的。

下载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工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

    宏观环境案例分析

    案例一:保健品行业PEST分析及其发展思路 1.从政治法律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的更迭也带来保健品行业新变化 保健品标准和规定缺失且相互矛盾,如我国卫生部制定的《食品添加剂使......

    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

    宏观经济学论文

    班级:IBA0902学号:200905168091姓名:黄涛 200905168084梁艳 200905168067徐苏瑜 “80”后主导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 摘要:随着“80”后这个名词的兴起,中国的经济逐......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 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

    宏观经济学 讲稿

    宏观经济学讲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梁东黎 第一章导论 一、主要参考书 1、萨缪尔逊,诺得豪斯 2、多恩布什,费希尔 3、曼昆 4、樊纲 5、周振华导论 二、学......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宏观经济学》答卷

    2014年第一学习阶段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试题:(每大题50分) 一、布鲁金丝研究所的著名宏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