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心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7:1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解决心理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解决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问题解决心理学读书笔记

问题解决心理学笔记

1.对大多数人而言,把问题大声说出来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对他们所说内容的听觉记忆有助于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

2.在问题的陈述中遗漏的信息可能必须借助于长时记忆加以推理。

3.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A.纽厄尔和H.A.西蒙——并不是在跨越整个上下文情景的意义上形成问题空间,而是在已有的符号结构和程序上形成问题空间,这种符号结构和程序通过系统的生成假设等步骤而使问题解决者逐渐形成问题空间。

4.莱尔德和罗森布鲁姆——合理性原则。个体倾向做的行为其实是已有知识表明最终会达到目标的行为。

5.问题解决方法一般有两种类型:强方法和弱方法。

强方法是指习得的特定方法,保证能解决问题。——所以要练习?

弱方法是当解决者并不知道解决问题时所求助的一种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

6.手段——目标分析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的影响,使得解决者不愿意选择那些看起来似乎背离目标的策略。

7.手段——目标分析,解决者必须有办法在头脑中表征相关子目标,在他实现这些子目标的过程中将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然而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

8.在我们表征一个问题时,通常都会忽略一些事情,或者我们对于问题的表征根本就是不恰当的。另外,拥有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解决问题。

9.卢金斯:解决一种特定类型问题的机械程序就是一个工具——当遇到类似问题时,不是人控制习惯,而是习惯控制人。

10.格式塔心理学把用学来的方法用以解决问题称为“心向”——被人们称为“盲目的习惯效应”,不过这为人的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我们有要考虑心理定势——功能固着。

1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遇到所有相关信息都提供的问题。通常我们都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关于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选择允许我们改变思维模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涉及的困难是双重的:1我们可能会根据看到或听到的信息建立完全错误的模型;2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个非常正确的初步表征,但它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12.关于:心向的补充。以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者会盲目地使用,甚至忽视更简单的方法。

13.基恩——解决结构问题的困难归因于:学习者对物体所包含的属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表征;不能在记忆中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14.奥尔森的问题解决5原则:1阅读——形成心理表征;2提取可能有用的心理算子,有这些算子联想到获得信息的先决条件及应用它们的效果,运用这些算子时,问题解决者能“看到”心理的眼睛中发生的事情。3问题解决是有顺序的,一次只能从记忆中提取和应用一个算子,在启发式或计划的基础上,从恢复的记忆中只能选择一个算子,任何没有恢复的算子自然地也就不能被执行。4从数量巨大的记忆库中会议相关的算子非同寻常,它是经过激活的扩散获得的,激活扩散从当前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或任务开始,但激活扩散是一个无意识过程。5我们形成的问题情境的心理表征作为一个探针从长时记忆中寻找相关的算子,回忆出的算子与问题情境和目标有着某些语义联系,没有这种语义联系的算子则不能被回忆出来。

15.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不能以最佳方案解决,这时我们会重新构造一个新的问题表征,以产生不同的激活扩散,在奥尔森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改变最初的表征。1详尽的细节;2重新编码;3限制的释放(如九点问题,连线超出九点所在区域即可解决)。

16.西蒙和海斯认为,问题解决者形成的问题表征完全由问题指令来决定(如物理中的参考系选择问题)

2012.11读书笔记洪胜

17.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指出,如果两个问题没有相似的表面特征,即使有共同的深层结构,也不会发生迁移现象。课本中许多练习题,一旦学生掌握了例题,就很容易解决其余的类似问题,但是,如果两个问题非常相似或完全相同,则只能称之为提高而不是迁移。希格利和安德森对此的修正:对迁移而言,关键的不是它们有多少共同的表面成分,而是是否有共同的产生式系统。对特殊知识的迁移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的解决所需技能的重叠。

18.斯威勒认为,正迁移意味着顺序效应,顺序效应指,如果有一系列难度递增的相似问题,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解决比从难到易的顺序解决要容易,学习者解决前面问题的经验会加速后面问题的解决。在初始问题中那些识别的差异既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又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要求所建立的假设必须是以新旧问题间一定的相似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获得了相关的问题解决规则,有可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形成定势导致负迁移。这说明,定势现象不是人类死板、非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而是我们试图生成规则,以便预测世界的理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19.问题难度取决于较难问题的某些方面,而不是结构本身,即结构相同,本质相同,问题的表面特征仍能迷惑人们。

20.陈述性知识往往是作为程序性知识的预备性知识而存在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再生成陈述性知识方为有效。陈述性知识有对错之分,程序性知识无所谓对错。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能一直需要以事实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为基础,如汽车启动,“踩住离合器,启动开关….”。

21.再看韦特海默的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再现思维是指盲目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而不考虑问题的内部结构;创造思维则需理解问题的内在结构。所谓“好学生”是指在学习新材料时能进行“自主解释”,以获得对材料的更精细的表征,更好地理解问题;初次接触难题时,特别是给出的解释比较模糊,迁移只局限于陈述性知识范围之内,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程序性知识。彭宁顿和雷德认为“死记硬背式的结果是,只有在高度相似的问题之间才能产生迁移,而理解式学习却能在低度相似或完全陌生的问题之间迁移。

22.记忆中已有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源”,当前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靶”。每一个源都是用来理解和启示靶的。源与靶之间的差异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23.霍利约克关于问题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四个方面:1同一性;2不确定性相似;3表面结构差异;4内部结构差异。

24.尽管语义相似性可以表征为层次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脑中的概念表征就是这样的。问题表征可以看成是语义网络的一种激活模式,如果一个表征不恰当,就会导致语义网络中的一些联系被暂时性加强,一些联系被削弱,这会阻碍正确地表征。

25.激活扩散:一个概念激活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概念,其次激活距离它较远的概念。这个理论有奥尔森提出,用以解释顿悟现象。

26.在类比问题中,具有语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更容易匹配。事物间语义越相似,借助源问题解决靶问题的学习者越多。

27.关系类比。从源问题到靶问题进行匹配的是关系,框架内的概念与关系没有太大关系,除了在关系初始建立时,为了明确关系提供了具体例子之外。

28.在言语分析之类的智力测验中,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关系的语义特征发生变化造成的。

29.金特纳认为类比就是关系结构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复制,这就是系统性原则,人们更愿意对关系层次结构系统进行映射,在系统中高级关系制约着低级关系。

30.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表面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关的。梅迪恩和奥托尼认为我们对相似性的判断是以我们对事物或问题的表征为基础的,而不是实体本身。实体的描述性特征或表面特征通常与深层的不易接近的特征相关。因此,注意实体的表面特征很重要,它们可以

启发我们去接近潜在结构。

31.在内部结构差异性类比中,类比者需要源问题的某些方面,内部结构差异性往往阻碍相关操作的运用,从而类比无法进行到底。

32.图解也具有类比的功能,它剔除无关的表面特征,而突出了内在的结构。

33.类比思维的核心是通过一个映射的过程,将知识从一种情境转化到另一种情境,即在一种信息的主要方面和另一信息的主要方面找到一一对应的定势。它的作用就是激活图式,进而影响我们思考当前问题的方式。

34.罗斯:原理—提示观认为,学习者通过当前问题的特征及特征间的联系,可能会回想起先前的一个样例。获得共同的原理后有助于理解新情境或解决具有相似结构的新问题。问题表面特征的作用就是为获得可能的相关源问题提供线索。

35.无论源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学习者一旦理解了这种从源中提取出来的抽象原理,那么表面的细节对于解决靶问题来说就不再重要了。但是,源问题是重要的,它有助于学习者理解问题中的原理以及如何应用它。

36.类比用于教学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类比物和学生必须学习的概念或程序中抽象出共同的内在结构。

37.只提供文字说明使得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表面特征,除非进行分析。对新手而言,类比对其学习的帮助时很大的,因为类比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锚点”或者“高级组织者”,即根据已知的领域推论未知的领域。

38.哈尔彭认为,在教学中,远类比比近类比更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

39.差生更多地使用陈述性知识,优等生更多地使用情境性和程序性信息。

40.当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深层结构特征并把问题同以前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时,就属于一种水平更抽象的思考理解,这就是优等生的学习特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41.例题对学习者产生的四种可能的效果:(1)它可能让学习者记住一个解决过程的细节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原理或规则,也就说学习者更多地是记住具体做了什么;(2)学生记住了原理或规则,但却可能不懂得如何使用,需用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推理;(3)学生可能不理解镶嵌在原理或规则里的概念,甚至可能误解它…;(4)试图解决当前的问题可能会促使学习者从先前的问题中提取出比解决该问题本身更多地信息。

42.金茨等认为:对文本的初步表征是一个称作“文本基础”的陈述性表征。问题在于理解文本描述的情景,清晰地理解文本并不是理解做什么的充分条件。学习者必须对文本描述的情境建立起表征,即情境模型,它包括根据对文字的理解所进行的精细推理,而这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较差的问题解决者倾向于将推理从问题表征中省略,即省略了相关原理,而依靠情境进行推理的问题解决者则倾向于根据相关原理进行推理。是情境模型为回忆先前的问题提供了支撑而不是文本基础的再现。专家和新手对同一文本的陈述性表征区别不大,但建立的情境模型就不同了,新手不知道需要进行精细的推理来建构完整的情境或问题模型。

43.初学者对文本的表征通常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无法进行有效的推理,他们关于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概念)不是以支持推理的形式存在的,这需要用实例引导他们进行推理,形成推理规则,以便于理解。

第二篇: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教育过程》有感

《教育过程》一书主要是以课程的制订为中心展开论述,无论是谈课程结构、学习准备、两种截然相悖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是直接从课程的角度或者间接从影响课程制订的其他因素方面着手,来解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课程的制订。之所以课程为中心,我认为其原因在于教育和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而言之,课程的发生是与教育的目的有潜在关系的。教育的社会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个人目的则是发展自身,教育的目的与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密不可分,而这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则在于课程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及课程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于智育目标,以期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本书分为五点进行阐述,我将它们以“课程”为主线串联起来,谈谈自己对于本书中设计的教育因素和课程之间的联系。

教材结构:这个因素与课程直接相关。本书尤其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每一阶段的学习不是完全独立、毫无关联的,现阶段的学习是一种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更是积累的重要环节——为今后的更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帮助和推进接下来的学习。很显然地,懂的基本原理可以使这一学科更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来说,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像打别人时自己的手掌一会疼这种类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教材的结构方面,尤其要注重基础课程的编制,怎样使基础性的知识被普遍的强有力的接受,让学生不至于在起跑线就落后。基础知识常常被认为是乏味的、枯燥的,而事实起本身也的确十分抽象,但展现基础的形式却是多样的,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采用较为丰富的形式来展现基础知识,以求学生不至于毫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考虑,怎样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配合不同层次(一般可以理解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习准备:其实准备的过程也可以使学习的过程,这一部分可能与课程的制订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但它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形成,因而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之中有许多与学习结构想重复的部分因此不再多置笔墨了。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百思不解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用逻辑规则对事物按部就班地认识,对其过程主体有清晰的意识。分析思维的特点是每个具体步骤均表达得很清晰,思考者往往意识到其思维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对比可见,两种思维方式在特点上几乎是相悖的,但其实它们的发生和形成不是矛盾的。分析思维在学习尤其是理科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处,我与本书中提到的观点一致,认为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正确的直觉思维可以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直觉特有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能帮助我们直接到达事物本质,起产生的效果也更强。在课程的设计中,如何是教材配合思维方式尤其是如何使教材能够促进学生的直觉思维的产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课本的插图变多了,内容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文字,形式更为丰富了。这种形式的改变,我们可以认为是增加课本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思维角度来讲,更加丰富、具象的知识展现形式为直觉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那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的这两种思维呢?一般来说,理科教师所强调的必定是学生的分析思维,文科老师虽然也鼓励直觉思维但由于特殊的应试制度,也会将许多本更适于用直觉思维进行思考的问题逻辑化、系统化。过分追求直觉思维当然是不对的,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但教师可以配合教材鼓励适当的直觉思维。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用直觉体悟再授以系统的知识,这样直觉正确的学生学起来则更轻松,而错误的也不至于继续错下去。但这里所说的直觉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所谓“灵光一闪”,直觉应当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直觉才有较高的正确率和较深远的意义。

学习的动机:毫无疑问,学习动机作为一种主观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辩证的,学习会产生动机,而动机则会推动学习。动机不会直接渗入到你的学习过程中,而是通过影响你的情绪、注意力等间接来影响学习。这必然是课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要将课程内容设计的有趣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容要有实际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这是值得学习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完善自己,从而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的学校教育里,学生们往往会产生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处、不值得去学,从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保证他们在学习时还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高涨的热情,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虽然是主管的,但影响它的因素是是很多的。比如教材的内容,比如教师的教授方式等等。教师在这一环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附有教材内容进行阐释的任务,同时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产生适当的学习动机呢?首要的就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授予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除此以外,也要对学生给以适时适当的鼓励,使其产生热情。但是,学习动机并不是越强越好的,过强的学习动机反而会形成太大的压力,对学生学习产生副作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拼命投入到学习之中,很显然他们有着明确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悲剧近年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学习动机不是越强越好,我们要找到一个最佳水平,在这一水平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学习,才真正是有效率的。

教学辅助工具:可能这个因素看起来与课程关系也不大,其实不然。教学辅助工具的运用在新课程改革后显得尤为重要。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方式也被投入到教学中来,这些方式额运用是同样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课程内容。逆向来看,若课本本身毫无可以别种形式展示的内容,那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方式同样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教程的编制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将内容与其他教学工具结合起来。但教学辅助工具并不是只局限于那些高新科学技术,其他不依靠高科技产品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在讲解一篇舞台剧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角色,直接投身到戏剧中间去,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情感和戏剧主题。又或者在讲解重力加速度时,让学生们像伽利略一样用两个铁球试试。这些“取材”方便的辅助手段常常能取得更加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充分掌握这些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是首要的。在掌握的基础,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学生特点更好地进行运用则是需要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教学辅助工具基本都能得到充分广泛的运用,但在那些相对落后地区情况不是很尽人意,推动这些地区硬件设施的建设自然是必须的,但更为实际快速的方法则是摆脱硬件对教学手段的束缚,开辟灵活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做着努力。本书所阐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制订上,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则更想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教育。站在一个对面的是学生,是教程,是应试制度,是教学工具,是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对教材内容的展现起着主要作用,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归于对教育本身的影响。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将是我不断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汉语言师范二班张瑜0801401073

第三篇:读书笔记 心理学

期待与信任

——《心理学的100个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问题,处理问题。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老师把握学生心理,正确处理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的100个故事》中有一篇《期待与信任的力量》的文章,读了后让我感触很深。作者通过举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反映出期待与信任在人的心理上占着重要的位置,能导致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文中的罗森塔尔教授并不知道白鼠是否真的有聪明和笨拙之分,只是在试验前暗示哪些是“聪明”的白鼠和“笨拙”的白鼠。罗森塔尔教授也并不知道学生智力程度,只是随机抽出几个学生名字,写上“大器晚成”几个字,他的学生做完实验后,结果总是出乎意料。被圈定为“聪明”的白鼠总是要比“笨拙”的白鼠表现出色。被列进“大器晚成”的学生最后测试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试成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这种定势让所列定的对象受到“优待”或“淡忘”,自然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这也就是信任和期望心理的共鸣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这种定势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作为老师,面对着日益熟悉的学生,总难免对学生框死在“印象”

中。他优秀,就一直认为他是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另一个人表现差劲,各方面就难免大打折扣。于是“优生”就在信任和期待的力量驱动下,越发优秀;而“差生”在冷眼斥责中越来越自卑,也就越发的差劲了。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这种“定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进步。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定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信任和期待的力量下成长进步呢?

我认为关键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是最棒的最优秀的。在这种信任和期待的力量下,学生才能找到自信,发挥自己的潜能。记得在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安全礼让出行”的两次班队会中,我放弃了亲力亲为的想法,大胆把任务交给学生,由他们组织安排,我只是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开始面露难色,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想法新,点子好,比我强多了。大胆去做吧,相信你们一定行!”。学生在这种信任和期待的力量下,各个都积极行动起来,安排程序,排练节目,搜索资料,干得热火朝天。后来,这两次活动都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连平日懒懒洋洋的学生也忙得不亦乐乎。我想,这就是期待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需要这种期待和信任力量,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潜能。

2009-1-8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前两节重点教案

教本1305班 第三组教案

小组成员:李燕秀、张瑶、杨柳、梁豆、张晨玉、李茜、赵娟娟、吴刚、冯夕东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2.理解并能以实例解释问题的分类。3.理解并能以实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一个课时

四、教学工具:ppt、教案

五、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六、教学重难点: 1.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其过程

七、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普心》上所学过的问题解决,利用例子引入本章

(2)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在解决上所面临的问题 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问题 问题意味着个体处于这样一种情境:对于面临的目标或困难,试图解决它,但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现成的方法又不能解决。这种情境称为问题情境(Problem-setting)。

纽厄尔和西蒙(Newell&Simon,1972):问题虽然有简单或复杂、具体或抽象之分,但每个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障碍: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一系列需要加以克服的因素 给定信息:一组关于问题已知条件的描述

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

定义:问题是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各种各样,下面重点介绍两种不同分类: 第一种为:

结构良好的问题:条件清楚、目标明确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条件不清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第二种为:

常规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真实性问题:生活实际问题(三)问题解决的界定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共同特点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性(2)认知性

(3)序列性

(四)问题解决的模式:

1.传统观点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者曾提出许多理论: 桑代克:试误说 苛勒:顿悟说

杜威: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表征问题、运用算子、选择策略、评价结果 中国心理学家:四阶段说(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2.信息加工的观点 3.现代认知派模式(五)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1).识别有效信息(2).理解信息含义(3).整体表征(4).问题归类 2.寻求解答阶段

(1).算法式(2).启发式:a手段目的分析 b逆向反推法

c 爬山法 d 类比思维法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阶段

(六)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

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 6.实施、监控解决方案 7.调整解决方案

八、板书设计

九、小结与作业安排: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知识点 2.识记课堂内容 3.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篇: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潜心阅读了一本对教育工作,甚至于生活十分有意义的一本书――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本书开篇从如何使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一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到了大量全体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对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知识。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小学高年级儿童和中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存在价值

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遗忘的规律的启示。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要通读,更要精读。自古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下载问题解决心理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解决心理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日常化 各种生活的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使审美活动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街面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招牌、超级市场里造型精美......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学习需......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

    《基础心理学》读书笔记

    《基础心理学》读书笔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通过本学期对社会工作心理学的学习,读书笔记如下: 一、 人的心里现象 (一) 人的心理现象综述,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在较早的研究中,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十分钟有多长?因着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曾掐着表,把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大致记了下来。几天的时间总结了下,每次大概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