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20:0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通过本学期对社会工作心理学的学习,读书笔记如下:

一、人的心里现象

(一)人的心理现象综述,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在较早的研究中,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方面。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当前时刻人的心理活动水平,成为心理过程的背景。

(二)人的心理过程,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基础上进行知觉。通过感觉和知觉,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的信息,了解事物的现象与外部特征,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以此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与联系。感觉与知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思维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并产生生理性的认识。没有感觉和知觉提供的信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在认识世界和反作用于世界的时候,不仅能知道各种事物的属性、特点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热爱、憎恶、喜悦、恐惧、焦虑、愤怒等主观体验,这些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的联系与区别:情绪与情感是同一类心理现象。对于人类来说,情绪和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喜怒哀惧等情绪表现形式;情绪反映也常常具有情感的依据和背景。

区别:首先,从种系发展过程来看,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生理性的需要、愿望和环境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与个体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现象。情绪与情感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精神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的发展层次越高,情绪的反应和表现形式就越丰富和复杂。

其次,在持续时间、体验深度等方面,情绪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第三,情绪反应比较宽泛,其生理反应较为直接明显,情感也常通过情绪来表达。

二、人的心理现象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反映个体心理行为的方向以及在活动中经历的投入

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伴有积极体验的倾向。兴趣反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想解决头脑中出现的“这是什么”、“这是怎么样”、“这为什么这样”一类问题,并且在活动中感到欣喜、愉快、兴奋。

(二)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除了反映一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部分,还有反应一个人心理与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质量方面;可以反映在心理行为力量、强度、速度方面;也可以反映在对待周围事物、他人以及自我的态度方面。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对活动效率有直接的影响。能力中既包含个体学习知识技能的可能性,也包含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技能的可能性。

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各种能力相互配

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某人各种能力结合的好,能有质量、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也就是表现了某一个人的才能。有的人各种能力都有高度的发展,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的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任务,这种有接触能力表现的人,常被誉为天才。

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提高气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有其特定的涵义。这种界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动力中包含更多的动机成分,而气质讲的不是动机。

气质评价与研究意义:气质类型反映的是人格的生理性特征,从社会评价来看,无好坏优劣之分。四种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成分。气质类型和成就、道德品质等具有社会价特点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也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是在表现的强度、灵活性,形成的速度、稳定性方面有所不同。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是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气质体现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体现人格的社会属性。气质是在个人神经、生理机能基础上产生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之间,只有特点之别,没有好坏之分。从个体心理发展来讲,气质出现较早,从婴儿升上就能看出气质特点的差异。性格更多受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与个人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的内容方式有关。因为拼的是性格的核心,在社会评价方面有好坏之分。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勤奋踏实、乐观进取、勇敢坚强、诚实守信、友善助人、自强自信等等,既是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良好的性格特征;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敷衍塞责、虚伪狡诈、恃强凌弱、妒忌敌视、自轻自贱等等则是不良的品德与性格特征。性格同样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与气质相比,有更强的可塑性。早期经验对性格影响深远,当然,成年后的环境巨变也能使人的性格法伤变化,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掩盖甚至改造气质的个别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虽然是个性特征的两个侧面,但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气质是性格的生物学基础,性格影响气质的社会性方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参透和融合,形成每个人特定的个性特征。

三、职业心理发展

(一)择业期的心理准备,择业是我们步入生涯的必经门槛。面对众多的职业之门,有人很“幸运”,会很快敲开理想的职业之门;有些人却不见得那么“走运”,理想的职业之门似乎与之无缘,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运气”好坏问题,而是在择业之前,对择业缺少必要的准备,包括知识能力的准备、自我了解的准备及社会职业认识的准备。

职业认识的发展,事实上,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关于职业的一种看法。这些看法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幻想期、探索期、现实期、常识期。

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职业选择绝非一个人的一时冲动,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把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愿望、主观条件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的过程与产物。其实职业认识并非仅存在于就业前或就业初,它贯穿于整个职业阶段,甚至整个人生。

择业前应有的心理准备:

1、确定职业愿望,职业是人们维持生计,承担社会职业分工角色,发挥个性才能的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活动。

2、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等属于一般能力,为社会工作者,需要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都属于特殊能力。

3、研究职业目标的特性,了解职业特性是知己知彼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他对于做出们一的职业选择也是必要的,了解职业特色首先是了解职业的分类情况。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4、考虑社会环境,每一个职业所依托的行业及产业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其发展的水平是不平衡的、其发展的前景也是不同的。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不同也是我们择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职业早期的心理适应,找到工作之后,适应工作环境、争取被组织接纳,发现自己的长远贡献区等问题就摆在就业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如果不是有意识的研究这些问题,而是完全被动的听从安排,也许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

职业早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会开辟自身的工作

2、学会与上司相处

3、学会与同事相处

四、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做过许多不同的阐述,概括起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个题在主客观许可的范围内最佳状态,不是十全十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位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心理健康与否只要尚未出现脑生理变化,难以通过仪器检查的出结果。而且,由于,心里的复杂性,判断是还需考虑对方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年龄、经历以及情景等多方面因素。

(二)成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五、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

(一)心理保健,心理保健与身心保健一样针对健康者而言,目前是增强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预防心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保健的途径:

1、学习

2、观察他人与自我反省

3、与人交完

4、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

5、享受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

(三)认知理论,认识理论强调认识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1、接纳原则

2、支持性原则

3、保密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五)心理咨询形式:

1、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

2、集体心理咨询

3、系统家庭心理咨询

六、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一)社会认识,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在工作场景中需有认知地迅速了解对方,已确定如何进行服务或如何使对方配合服务,这是对人了解的过程,也就是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不同于对无生命的物、对一般动植物以及对事的认识,而是对人的认识。社会知觉是一般直觉中队对人知觉得部分,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知觉他人外在特征的过程,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霍格他人外在信息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1、搜集、选择信息

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

(三)社会认知的内容,社会知觉从他人的衣着、表情、动作、姿态、语调开始。以对方衣冠楚楚或衣衫褴褛来判断对方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职业,是“以貌取人”的社会知觉。与此同时,人的情绪、情感会通过表情动作流露,成为社会知觉的内容。表情动作主要有面部、身段和言语三类。对他人个性的认知是对对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整合和概括后形成一个总体看法。人的个性有多方面特征。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形成一个人看法的过程中,个性的多方面的因素,如对人、对己或对动作劳动的态度,情绪和意志特征或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能力等,并不具有同等重量的分量和作用。其重要性程度可能受到认知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同一个人的同一种特征,如情绪表达方式,有时被视作中心特征,有时则被视作为边缘特征。这说明在对人的个性的认知中认知者有很大的主观性。

(四)人际关系,自从有人类以来,人际关系就引起了人们注意。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与广发的社会网络之中,在社火生活中共同活动,彼此之间就建立了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物质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他决定了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彼此的利害关系为基础,它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利益,还有社会的、权利的、政治的利益,这种关系统称为社会关系。

(五)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首先要了解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六)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必然从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些外显的行为被对方感受到,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七社会行为与社会影响

(一)相符行为,相符行为或称相符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相符行为的发生与社会所面临的团体压力包括真实存在的和个体想象的团体压力没关。因此相符行为也称从众或遵从,是指人们面对社会现实压力时表现出的与团体和社会一致的行为。

(二)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所谓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在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变化及与之相伴随的心理反应。众所周知,外界的压力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群体性心理现象,如社会促进与抑制,模仿、时尚与流言等等。

第二篇: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教育过程》有感

《教育过程》一书主要是以课程的制订为中心展开论述,无论是谈课程结构、学习准备、两种截然相悖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是直接从课程的角度或者间接从影响课程制订的其他因素方面着手,来解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课程的制订。之所以课程为中心,我认为其原因在于教育和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而言之,课程的发生是与教育的目的有潜在关系的。教育的社会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个人目的则是发展自身,教育的目的与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密不可分,而这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则在于课程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及课程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于智育目标,以期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本书分为五点进行阐述,我将它们以“课程”为主线串联起来,谈谈自己对于本书中设计的教育因素和课程之间的联系。

教材结构:这个因素与课程直接相关。本书尤其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每一阶段的学习不是完全独立、毫无关联的,现阶段的学习是一种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更是积累的重要环节——为今后的更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帮助和推进接下来的学习。很显然地,懂的基本原理可以使这一学科更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来说,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像打别人时自己的手掌一会疼这种类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教材的结构方面,尤其要注重基础课程的编制,怎样使基础性的知识被普遍的强有力的接受,让学生不至于在起跑线就落后。基础知识常常被认为是乏味的、枯燥的,而事实起本身也的确十分抽象,但展现基础的形式却是多样的,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采用较为丰富的形式来展现基础知识,以求学生不至于毫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考虑,怎样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配合不同层次(一般可以理解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习准备:其实准备的过程也可以使学习的过程,这一部分可能与课程的制订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但它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形成,因而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之中有许多与学习结构想重复的部分因此不再多置笔墨了。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百思不解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用逻辑规则对事物按部就班地认识,对其过程主体有清晰的意识。分析思维的特点是每个具体步骤均表达得很清晰,思考者往往意识到其思维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对比可见,两种思维方式在特点上几乎是相悖的,但其实它们的发生和形成不是矛盾的。分析思维在学习尤其是理科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处,我与本书中提到的观点一致,认为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正确的直觉思维可以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直觉特有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能帮助我们直接到达事物本质,起产生的效果也更强。在课程的设计中,如何是教材配合思维方式尤其是如何使教材能够促进学生的直觉思维的产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课本的插图变多了,内容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文字,形式更为丰富了。这种形式的改变,我们可以认为是增加课本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思维角度来讲,更加丰富、具象的知识展现形式为直觉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那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的这两种思维呢?一般来说,理科教师所强调的必定是学生的分析思维,文科老师虽然也鼓励直觉思维但由于特殊的应试制度,也会将许多本更适于用直觉思维进行思考的问题逻辑化、系统化。过分追求直觉思维当然是不对的,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但教师可以配合教材鼓励适当的直觉思维。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用直觉体悟再授以系统的知识,这样直觉正确的学生学起来则更轻松,而错误的也不至于继续错下去。但这里所说的直觉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所谓“灵光一闪”,直觉应当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直觉才有较高的正确率和较深远的意义。

学习的动机:毫无疑问,学习动机作为一种主观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辩证的,学习会产生动机,而动机则会推动学习。动机不会直接渗入到你的学习过程中,而是通过影响你的情绪、注意力等间接来影响学习。这必然是课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要将课程内容设计的有趣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容要有实际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这是值得学习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完善自己,从而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的学校教育里,学生们往往会产生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处、不值得去学,从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保证他们在学习时还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高涨的热情,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虽然是主管的,但影响它的因素是是很多的。比如教材的内容,比如教师的教授方式等等。教师在这一环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附有教材内容进行阐释的任务,同时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产生适当的学习动机呢?首要的就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授予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除此以外,也要对学生给以适时适当的鼓励,使其产生热情。但是,学习动机并不是越强越好的,过强的学习动机反而会形成太大的压力,对学生学习产生副作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拼命投入到学习之中,很显然他们有着明确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悲剧近年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学习动机不是越强越好,我们要找到一个最佳水平,在这一水平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学习,才真正是有效率的。

教学辅助工具:可能这个因素看起来与课程关系也不大,其实不然。教学辅助工具的运用在新课程改革后显得尤为重要。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方式也被投入到教学中来,这些方式额运用是同样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课程内容。逆向来看,若课本本身毫无可以别种形式展示的内容,那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方式同样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教程的编制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将内容与其他教学工具结合起来。但教学辅助工具并不是只局限于那些高新科学技术,其他不依靠高科技产品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在讲解一篇舞台剧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角色,直接投身到戏剧中间去,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情感和戏剧主题。又或者在讲解重力加速度时,让学生们像伽利略一样用两个铁球试试。这些“取材”方便的辅助手段常常能取得更加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充分掌握这些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是首要的。在掌握的基础,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学生特点更好地进行运用则是需要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教学辅助工具基本都能得到充分广泛的运用,但在那些相对落后地区情况不是很尽人意,推动这些地区硬件设施的建设自然是必须的,但更为实际快速的方法则是摆脱硬件对教学手段的束缚,开辟灵活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做着努力。本书所阐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制订上,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则更想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教育。站在一个对面的是学生,是教程,是应试制度,是教学工具,是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对教材内容的展现起着主要作用,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归于对教育本身的影响。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将是我不断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汉语言师范二班张瑜0801401073

第三篇:读书笔记 心理学

期待与信任

——《心理学的100个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问题,处理问题。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老师把握学生心理,正确处理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的100个故事》中有一篇《期待与信任的力量》的文章,读了后让我感触很深。作者通过举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反映出期待与信任在人的心理上占着重要的位置,能导致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文中的罗森塔尔教授并不知道白鼠是否真的有聪明和笨拙之分,只是在试验前暗示哪些是“聪明”的白鼠和“笨拙”的白鼠。罗森塔尔教授也并不知道学生智力程度,只是随机抽出几个学生名字,写上“大器晚成”几个字,他的学生做完实验后,结果总是出乎意料。被圈定为“聪明”的白鼠总是要比“笨拙”的白鼠表现出色。被列进“大器晚成”的学生最后测试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试成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这种定势让所列定的对象受到“优待”或“淡忘”,自然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这也就是信任和期望心理的共鸣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这种定势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作为老师,面对着日益熟悉的学生,总难免对学生框死在“印象”

中。他优秀,就一直认为他是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另一个人表现差劲,各方面就难免大打折扣。于是“优生”就在信任和期待的力量驱动下,越发优秀;而“差生”在冷眼斥责中越来越自卑,也就越发的差劲了。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这种“定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进步。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定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信任和期待的力量下成长进步呢?

我认为关键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是最棒的最优秀的。在这种信任和期待的力量下,学生才能找到自信,发挥自己的潜能。记得在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安全礼让出行”的两次班队会中,我放弃了亲力亲为的想法,大胆把任务交给学生,由他们组织安排,我只是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开始面露难色,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想法新,点子好,比我强多了。大胆去做吧,相信你们一定行!”。学生在这种信任和期待的力量下,各个都积极行动起来,安排程序,排练节目,搜索资料,干得热火朝天。后来,这两次活动都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连平日懒懒洋洋的学生也忙得不亦乐乎。我想,这就是期待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需要这种期待和信任力量,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潜能。

2009-1-8

第四篇: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031909132陈健

毒品是众所周知的魔鬼,它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吸毒者的行为、情绪反应和思维过程发生变化。反复使用可以发展成瘾,即尽管有消极的后果还是会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毒品或物质。上瘾的特征为生理上的依赖(身体组织需要有这种药物才会功能正常)和心理上的依赖(当一个人相信只有身体内有这种化学物质,感觉和思维才能正常)。所有精神类药品都会有心理依赖成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会发展成生理上的依赖。现今有可能被滥用的毒品主要有麻醉剂、兴奋剂、抑制药物、幻觉剂、大麻、吸入剂和类固醇。

很难估计有多少人正在吸食毒品。但是吸食毒品的人正在增加是可以确定的。许多吸毒的人都丧失了社会生产力。他们经常会出现健康问题,他们的家庭承受着情感冲突和经济上的损失。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食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此外,吸毒还使得成千上万的资金流入到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中,社会损失了大量的财富,纳税人也为此支付了许多钱来挽救吸毒者。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与毒品有关的问题主要执法人员关心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医治有毒瘾的人,或者是帮助有毒瘾的人康复,因为他们数量很少,并且人们大都相信人只要一染上了毒瘾,就无药可救了。但是当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吸毒蔓延到郊区时,此时感到担忧的大众开始寻找阻止吸毒的蔓延、挽救受害者、重建家庭的办法。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的共同努力,即由执法部门、医疗行业、学校、立法机会和社会机构,所有力量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社会工作参与的方案可以归为三大类:(1)预防吸毒(2)治疗受害者及其家庭(3)减少滋生吸毒的社会条件。为了解决毒品问题,必须加强预防。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对那些潜在的导致吸毒的状况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步骤加以改善。社会工作者在毒品预防和教育方案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从小学开始在课堂上进行有关毒品危害的教育;安排聆听令人信服的演讲;开办承认教育课程;帮助公司和工厂利用相关教育;培训做吸毒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助手;向大众提供容易到手的相关信息。社区工作方案一般都是特别优先考虑的处置吸毒者的方法。它把社会服务、精神病服务与药物治疗想结合。治疗性服务有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药物和化学治疗,以及个人和小组辅导。因为使用不同毒品的治疗会有差异,所以为吸毒者提供了许多形式的治疗。对一些吸毒者起作用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对另一些人不起作用。吸毒治疗中心的工作包括紧急看护、住院医疗、门诊、化学治疗、治疗性社区以及转介服务。社会工作者是这些专业工作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因为有大量的治疗方法,吸毒者可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法。门诊服务是花费最少的。长期的住院治疗费用昂贵,许多人负担不起住到完全康复。在为个人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对其社会和家庭关系、工作机会以及个人的长处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哪种方法更适合其需要。社会工作者对社会资源有所了解,他们可以为吸毒者提供信息,让他们知道可以利用哪些类型的治疗设施。社会工作者也可

以帮助协调应对这一问题的各方面的力量。为了抗击毒品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会起作用:(1)加强亲子关系;(2)强化父母在家庭中的积极作用;(3)向孩子阐明父母的价值观;(4)使年轻人从学校生活中得到社会和情感上的收获与支持;(5)安排所有社会设置为青年人所做的工作都致力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帮助青年人在心理上、治疗上和教育上有所收获。

社会工作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吸毒者的治疗中。例如在酗酒问题上,酗酒者的家庭总是会受到影响,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来了解这个问题,减轻恐惧、焦虑和罪恶感;帮助他们巩固家庭;同时学习扶住酗酒者。许多传统的社会工作场所召唤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如少年法庭、承认缓刑和假释机构、精神健康诊所、医院、家庭辅导中心、学校、大学健康与辅导中心,以及私人开业机构。此外,药物治疗中心也正在雇佣社会工作者。在许多地方,社会工作者即是行政管理人员又是治疗师,他们与精神病医生、内科医生、心理学家一起工作,也经常与那些以前吸过毒,可能接受过,也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辅导员训练的人一起工作。一些毒品上瘾和滥用者在开始吸毒前有严重的人格问题,社会适应不良,或者有不良的家庭影响。直到处理和克服了这些早期的问题,治疗才有可能完成。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处理吸毒和毒品依赖会使社会工作者面对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考。

传统个案工作方法中的一个大问题是试图用可以接受的、能带来满足感的东西代替毒品,这对吸毒上瘾的人没什么感召力,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带来毒品所产生的“世界真美好”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虽然不应该放弃个案工作的方法,但是对待那些放弃毒品的动机不强的当事人,必须灵活运用。如果吸毒者没钱继续吸毒;如果他们为躲避警察而精疲力尽,家庭或朋友不在支持他们或厌弃他们的瘾君子行为和问题,身体又患病;如果他们的密友死于吸毒过量;或者如果他们不得不在去监狱还是去治疗之间做选择时,他们就会寻求帮助。

对于一些依赖毒品的人来说,仅把目标设定为戒掉毒品是不现实的。随着化学疗法的使用,许多在戒毒治疗中心不能继续治疗的人找到了康复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可能制定了完全戒断的最终目标,但是必须意识到如果能达到,也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不管戒断了多久都是向前迈出了一步,对吸毒者、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有重要意义。成瘾者经常在出现危机时重新使用毒品。

社会工作者参与吸毒者、酗酒者及其家庭的工作的一些方法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阐明,治疗尚未成瘾的青少年是困难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整体参与的方法是必要的。父母和青少年必须共同拟定一套基本原则。在家里不应该放有毒品,父母必须保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一直保持警惕,通过行使家规以及给予爱来强制执行订立的原则。大多数的父母内心都希望成为好父母。通过执行这些原则,父母开始感觉到受到了尊重。父母也开始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生活中的积极力量。许多时候,青少年会对家庭中更积极些的气氛做出反应,感觉到父母确实关心自己取得的成绩,关心自己。当家庭气氛开始改善时,社会工作者应该给予父母和青少年积极的反馈。工作者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让家庭已有的改善保持下去。

社会工作为酗酒者提供治疗比较迟缓,它让这一庞大的群体从匿名戒酒会和救世军那里获得帮助。酗酒者和他们的家庭同样非常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此,社会工作可以用传统的和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服务。像其他毒瘾一样,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对所有的酗酒者都是有效的,许多治疗方法大大地增加了成瘾者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治疗方法的可能性。

目前解决吸毒问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情况越来越明显,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从曾经被认为没有希望的领域开拓出路。社会工作可以为之助一臂之力。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该书框架

该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试图解决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问题,并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程序。

2.学习理论。

该部分可以说是该书的核心和亮点。主要介绍了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早期的不能称其为理论的学习观点,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以及最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刚刚介绍到我国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心理。

该部分主要从学习本身、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四个方面阐述的。学习自身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的实质、机制、类型、特点;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该方面与发展心理学联系密切;学习动机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的迁移方面,主要介绍学习迁移的机制、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在教学上的应用。

4.知识的学习

该部分先概述了知识以及知识掌握,然后按照冯忠良(1992、1998)划分的知识掌握的三阶段:领会、巩固、应用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

5.技能的学习

该部分采用总分形式。先总述技能,介绍了技能的特点、类型、作用、操作技能形成的理论、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影响技能形成的条件。然后分别介绍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的阶段、及其培训;

6.社会规范的学习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概述社会规范及其学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7.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该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二.各部分内容详述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谈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就不得不分别考虑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层面上,19世纪后半期,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对应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改革。一些教育家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裴斯塔洛奇,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客观上推动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层面上,从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就挣脱“他的母亲”哲学的怀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出来。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可能。

谈到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要谈到三个人及其所代表的趋势:赫尔巴特、莫依曼、桑代克,有许多像赫尔巴特一样的学者,不断地尝试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其中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影响深远,至今中国的传统的授课都有受其影响的影子。作为冯特的学生的莫依曼是“实验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该运动为测量、实验、统计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起推动作用。桑代克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一个完成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算起。从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几个: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流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最近的建构主义学派。在此不一一介绍,后面将详细介绍。

(2)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学的一门学科。目前该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仍然很流行,但是其使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第二类是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比如莫依曼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这种倾向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使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此外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多数持该观点。第三类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以桑代克和奥苏伯尔为代表,桑代克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一度受到推崇,但因其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而逐渐衰落,奥苏伯尔提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一个独立的学科。也一度受到赞同。但二者在证明其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的理论依据薄弱,内容体系缺乏内在联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作者认为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的产物,它具有双重任务:一个是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从而使得心理学科学在教育领域得到纵深发展;一个是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规律去改革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客观性原则,即学生学习心理的来源、发展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其次,系统性原则,即心理是一个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制约的统一体。再次,实践性原则,理论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最后综合创造原则,即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

书中作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的优点是当前性、直接性、真实性、不要求观察对象合作,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费时、主观性、不可控性。访谈法的优点是深入性、灵活易控制、适用范围广,缺点是费时、费力、访谈效果取决双方合作情况。问卷法的优点是不受人数限制、适用范围广、结果易定量统计处理,缺点是调查不够深入。测量法除了居于问卷法的优点外,它比较问卷更定量化,更精确。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其中实验室实验法就要较高的内部效度,但缺少外部效度,能否推广到现实学习、生活中还得打个问号。自然实验法相对实验室实验法具有普适性,得到的结果能较好的推广到现实中去。但它也缺点是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2.学习理论

(1)早期学习观点

这一部分不能称为其为学习理论,只能说这些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言论或文章涉及到有关学习的观点,譬如:柏拉图的理念回忆说,沃尔夫的官能训练说,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展开说,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形成说。(2)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巴浦洛夫、华生、格思里、赫尔、斯金纳。他们各有侧重,但他们所提的学习理论有一个共性是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桑代克通过猫的迷笼学习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巴浦洛夫通过狗分泌唾液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得出其规律,如:条件的获得、消退,刺激的分化、泛化,恐惧性条件作用,高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摒弃了意识,认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的变化。而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S-R。认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习惯。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即是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是有机体于环境保持平衡。斯金纳也是行为主义者,他的操作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并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并指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3)学习的认知理论

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格式塔流派、布鲁纳、奥苏伯尔。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黑猩猩问题解决的箱子系列实验和棒子系列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现说指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他的结构教学观指出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法提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奥苏伯尔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为学习理论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告诉我们除了接受学习还有发现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托尔曼、加涅、班杜拉。托尔曼通过小老鼠的位置学习实验和猴子的奖励预期实验得出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我们指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并将每一个学习动作分解成八个阶段并安排相应的教学设计。班都拉扩展了学习的途径,认为除了直接经验学习,还有观察学习,并得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并通过经典的儿童观察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实验得出结论:行为的结果只影响行为的表现,不影响行为的学习。并指出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5)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思潮,该流派的人性观是人性自然、人性本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给我们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及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及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的有意义的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不是一个意思,在罗杰斯看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时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最新的理论思潮,传入中国也不是很久。它包括不同取向: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但他们有些共通的东西: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关于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唯一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的假设。同时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而这种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关于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关于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对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对一个新问题没有看法,他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逻辑推理对新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经验,而应该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学习心理

(1)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实质都有不同的理解,上面学习理论已经给了详细介绍。冯忠良老师在这里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随后又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角度讲学习的机制。最后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学习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的主体,将其划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根据学习的水平,雷兹兰将其划分为四个水平,加涅将其划分为八个水平。根据学习的性质,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结果,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学习与个体发展

学习与个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学习教育心理学应与学习发展心理学相结合。该部分作者分别将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3)学习动机

该部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的关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理论。概述学习动机方面主要讲了学习动机的实质、基本结构、种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方面,通过启发式教学、适当的动机水平、充分及时地反馈、妥善进行奖惩、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归因训练六个途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理论是学习动机这章最重要的。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4)学习的迁移

该部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述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概述学习迁移方面主要讲了学习迁移的定义: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并对学习迁移进行分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关于学习迁移机制的理论,早期有形式训练说、相同因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理论、分析—概括说,现代的有符号性图式理论、产生式理论、结构匹配理论、情境性理论以及作者提出的经验整合说。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相似性,即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二是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组织性、可利用性;三是学习的定势。最后讲了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应精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教材,按照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4.知识的学习

(1)知识概述

这部分讲述了知识的定义、类型,知识的四个表征——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以及作用——指导活动、促进能力提高、制约问题解决水平。

(2)知识掌握概述

这部分讲述了知识掌握的定义、类型,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以及关于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作者对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对知识掌握的类型的划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关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教材结构。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中,图式理论指出知识的掌握分为生长、重构、协调三个阶段;“三水平论”指出知识的记忆分为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知识的记忆三种水平作为图式理论的补充。冯忠良老师将知识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领会、巩固、应用.(3)知识的领会

知识的领会可分为两个认识环节: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教材直观就是学生对教材感性的能动的反映。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教材的概括是抽象思考、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过程。

(4)知识的巩固

该部分主要讲了概述知识的巩固、知识识记的方式、影响知识识记的因素、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四个方面的内容。概述方面,讲了知识巩固的实质、类型、作用;知识的识记的方式分为: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识记的因素有: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加工的精细度、对所学材料进行合理组织、运用多重编码、觉醒状态;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向我们讲述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经验干扰说、提取失败说、知识同化说。以及识记学习中防止遗忘的具体办法。

(5)知识的应用

该部分主要讲了知识应用的特点、作用、一般过程、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应用的特点是: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应用不同于领会,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应用的作用是: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是:审题、联想、解析、类化。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5.技能的学习(1)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该部分讲了技能的实质、特点、类型、作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技能的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不同于本能行为,通过学习形成;不同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活动方式。作者讲技能划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的作用是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是活的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2)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亚当斯的两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两阶段是言语—动作阶段、动作阶段;金泰尔德两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两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固定化—多样化阶段。

(3)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划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作者对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划分

作者将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划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

(5)作者对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划分

作者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划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

6.社会规范的学习

(1)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

该部分主要讲述了社会规范的定义、特点、类型、作用以及社会规范学习的定义、内在机制、意义。

(2)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

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交往需要、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3)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理论

该部分主要从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情感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三个方面阐述的。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主要讲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皮亚杰将5-9岁界定为规则绝对、父母权威的“他律道德”阶段。9-12界定为规则相对、权威弱化或消失的“自律道德”阶段。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结果决定,未将社会规范内化。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父母、满足社会期望。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已完全内化。

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该书主要谈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主要有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企图调和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既满足需要,又遵循现实。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理想和良心。理想促使人表现好的行为,良心抑制人的不好行为。行为学习理论主要讲述了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德儿童观察攻击性行为的经典实验告诉我们行为的结果,只行为的表现,不影响行为的学习。并划分了观察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环节: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4)社会规范的接收过程与条件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划分为依从、认同、信奉三个阶段。其中,依从分为从众和服从。社会规范从众学习的条件有群体的一致性、内聚性、群体成员专长,个体的文化背景、个性差异、性别差异;社会规范服从学习的条件有奖惩、情景压力。社会规范认同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学习的条件有榜样的相似性、地位、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模仿,消除义情障碍。社会规范的信奉学习的条件是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和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

(5)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该部分罗列了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和对其纠正的原则。在此就不赘述。

7.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该部分阐述了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教学媒体的设计。并简要的介绍了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信度—一致性,效度——有效性,难度——难易,区分度——能够有效区分。以及教学测验的类型和作用

下载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美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概念界定、发展简史、性质、任务、结构、体系等方面......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唐纳德·A·诺曼著作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

    《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怪诞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专题报告集,理查德•怀斯曼——一位长期从事不寻常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专研的课题都显得神秘而有趣。怪......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重要概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属于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评估(assessment)为了作出有关学习和教学的决策......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 看过有关于教育类的心理学的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供大家参考学习。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1】开展心理健康......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

    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潜心阅读了一本对教育工作,甚至于生活十分有意义的一本书――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本书开篇从如何使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一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