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潜心阅读了一本对教育工作,甚至于生活十分有意义的一本书――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本书开篇从如何使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一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到了大量全体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对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知识。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小学高年级儿童和中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存在价值
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遗忘的规律的启示。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要通读,更要精读。自古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知识的价值,使他们不仅认识到要学什么,而且也要认识到为什么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学了有什么用等。那么怎样做到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可以从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来着手。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这一小节有一点我颇有想法,即“通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培养激发学习动机”。书中提到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谓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简言之,问题情景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观察的学习活动中,存在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而绝大部分高中生属于力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不能及、或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的情景,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应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应(太易)或完全不适应(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景,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景。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可以列举出大量实例提出问题:“为什么糖拌西红柿会渗出许多的汁水?放久的白菜和放在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萎蔫,而放在清水中的白菜、萝卜则会硬挺”上述几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的过程,于是学生会产生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所描述的情境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它恰当地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联想。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教学中,对于新课的引入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恐龙归来的小段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利用已灭绝的恐龙的DNA,真的可以使恐龙复活吗?”让学生讨论。这样导入新课,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这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始。
3.利用错误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以这些错误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利用错误的观点进行错误的推论,最终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学习植物光合作用内容时,可设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可见大量的植物能改善环境气候那么我们在房间里摆上大量的植物盆景能否达到改善室内环境的目的呢?”学生大都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事实证明,绿色植物在晚上或弱光条件下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吸收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技术,还有一点是我平时比较不重视的,即——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书中指出“学生对学习的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帮助、情绪等,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其后学习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能效,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因此,积极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课程总目标的生物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在生物课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积极归因的前提
学习目标是指学习预期达到的客观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但如仅有某种学习需要而无明确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需要就只是一种潜在的需要状态,还不能成为推动学习活动的现实动机。如果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在一定的阶段把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需要,就能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习动机。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学生一般不会对其缺乏学习需要。将一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需要结合,正是教师需努力的环节。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课程的长远目标。但长远目标很抽象,教师还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设立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并引导学生不断完成具体目标而逐渐达成长远目标。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课外活动,都可能包含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三个维度是统一的整体,但在不同内容、不同学习环节中,侧重点是不同的。如“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目标需三个维度并举,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则主要强调目标的前两个维度。具体的学习目标必须合理,即绝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成,这样有助于把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需要。
合理目标的达成将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后继学习。而不当的学习目标会导致学生自满或自卑,进而导致学生消极归因。
2.引导学生多做努力归因,改变习得性无能感
习得性无能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得性无能强调动机中的认知成份,特别强调在失败情境下个体的主观意识在动机中的作用。有习得性无能感的学生面对失败和困难,常常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怀疑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对学习厌倦,甚至反感逃避学习。习得性无能感严重抑制课程学习动机,必须改变。
在生物课程中,学生不时会遇到成绩总比别人低实验不成功课外活动表现不出彩等状况,如果这些失败的信息通过归因的中介影响自我概念的确定,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生物课程习得性无能感,进而对课程学习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消极的自我期待和较低的抱负水平。为免如此,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把失败的稳定—不可控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可控性因素,尽量使学生把败因归结到不够努力方法不当上来,激励其形成高自我概念,提高成功期望。一些学生认为生物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死记硬背,注重考前强记,而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缺乏精确的理解,对生物学知识的运用缺乏必要的训练,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习得性无能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指导其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防止习得性无能感产生。对习得性无能感的同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有意识地不断给予成功的反馈,使其感觉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大小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以及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等均属于学习的反馈信息。
3.努力教学,避免自身成为学生课程失败的消极归因因素
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主要依赖两类因素:社会因素和智力因素。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喜好程度,智力因素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尊重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能力职业态度人格魅力的综合表现。学生通过教学认识教师的能力和智力,也据此判断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业成败归因。若教师水平高,亲和力强,学生通常会从自身寻找失败原因,如努力不够;若教师水平不高,作风专制,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就会将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感到无奈并丧失学习积极性。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实在地完成生物实验教学任务,学生平时很少实验,或不能高质量完成实验,有些学校甚至停留在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状态,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结果无法主动掌握,更谈不上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这些决定了学生对实验题目缺乏应变能力,实验题成为许多学生生物课成绩的瓶颈。此时,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完成实验教学,就会帮助学生打破瓶颈,进而受到学生的敬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新课程理念,深入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突出生物课程的基础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展示魅力。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归因。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普通公民终身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除了以上说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还包括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帮助学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重要概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属于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评估(assessment)为了作出有关学习和教学的决策而系统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
相关(correlation)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或为正或为负的关系。相关研究(correlation research)寻找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通过访谈、观察和调查来描述观点、态度或事件的研究。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通过系统的操作变量来试图确定原因和结果的研究.实验研究通常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包括对教学和课堂管理的一般原则的理解,这是超越个人话题或学科内容领域的。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对于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够认真的把《教育心理学》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能成为一位有利于学生的老师吧。
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回首我曾经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我想老师教的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所学的精华教给他们。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2】
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是要知道学生学习当中的困惑与难点,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是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最后,把班级营造成为学习者团体。改变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主导方式,代以学生相互之间的指导。这一方式也就是我们和合小组学习中的兵教兵、兵带兵的方式,强调小组内的学习,以期达到快速领会,并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从中我们也就能看出和合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更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
可以说,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给了我们教师和班主任更多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多一点对教学与管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感觉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与班主任要坚持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并把它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当中来。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都会遭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能否经受住并能战胜它,取决于我们如何来对待它。如果能正确得面对挫折,认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努力去改变,最终就能战胜挫折,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如果一碰到挫折就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轻视自己的消极情绪丧失原本的信心,就可能让自己自暴自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所以,帮助学生战胜各种挫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挫折往往是最多的。曾经任教的班级一个女同学,腿有点残疾走路不太方便。所以这个女孩子变比别人少了很多玩耍的时间,她每天坐在教室除了上厕所就是做作业、看书,多了学习的时间她的成绩在高一高二一直是班级的一二名,在年级也是前列。正是因为这点,进入高三以后她比别人少了去问问题机会,题目比高一高二时的难度和综合性提高了很大,使得她的成绩下降了很多,一模考试她没有上线,她沉默了;二模考试她没有上线,她有史以来哭了。她几乎是拐着带跑着到办公室找我说:“班主任,我还有希望吗?”我看着她,没有思考就说:“有!老师相信你!”并和她一起分析考试的每科得分失分情况,告诉她从哪些方面去改变这些。三模考试,她又一次没有上线,当她哭着过来的时候,我都为之动容“老天怎么能这样”。但是我强忍着自己的情绪,迅速恢复过来和她说:“孩子,请你相信,老天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它给了你一个不完整的身体,就一定会给你一个完整梦想。只要你咬牙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胜利就在眼前!”她使劲的点点头回到教室去了。那年高考她是班级里面上本科分数最高的,是学校里的一匹黑马。她后来和我说,最后一次模拟她死的心都有了,她输不起,听过我鼓励她才一直坚持走来。是啊!高三一年是所有人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转折,大大小小的无数次考试每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挫折,回顾陪伴学生这些年高三学习生涯,深感高三教师对学生的挫折化解和引导是多么的重要,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他们在那个时候多么需要有个人对他所遭受的挫折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