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

时间:2019-05-14 20: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该书框架

该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试图解决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问题,并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程序。

2.学习理论。

该部分可以说是该书的核心和亮点。主要介绍了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早期的不能称其为理论的学习观点,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以及最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刚刚介绍到我国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心理。

该部分主要从学习本身、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四个方面阐述的。学习自身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的实质、机制、类型、特点;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该方面与发展心理学联系密切;学习动机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的迁移方面,主要介绍学习迁移的机制、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在教学上的应用。

4.知识的学习

该部分先概述了知识以及知识掌握,然后按照冯忠良(1992、1998)划分的知识掌握的三阶段:领会、巩固、应用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

5.技能的学习

该部分采用总分形式。先总述技能,介绍了技能的特点、类型、作用、操作技能形成的理论、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影响技能形成的条件。然后分别介绍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的阶段、及其培训;

6.社会规范的学习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概述社会规范及其学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7.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该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二.各部分内容详述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谈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就不得不分别考虑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层面上,19世纪后半期,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对应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改革。一些教育家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裴斯塔洛奇,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客观上推动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层面上,从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就挣脱“他的母亲”哲学的怀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出来。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可能。

谈到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要谈到三个人及其所代表的趋势:赫尔巴特、莫依曼、桑代克,有许多像赫尔巴特一样的学者,不断地尝试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其中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影响深远,至今中国的传统的授课都有受其影响的影子。作为冯特的学生的莫依曼是“实验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该运动为测量、实验、统计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起推动作用。桑代克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一个完成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算起。从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几个: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流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最近的建构主义学派。在此不一一介绍,后面将详细介绍。

(2)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学的一门学科。目前该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仍然很流行,但是其使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第二类是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比如莫依曼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这种倾向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使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此外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多数持该观点。第三类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以桑代克和奥苏伯尔为代表,桑代克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一度受到推崇,但因其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而逐渐衰落,奥苏伯尔提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一个独立的学科。也一度受到赞同。但二者在证明其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的理论依据薄弱,内容体系缺乏内在联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作者认为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的产物,它具有双重任务:一个是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从而使得心理学科学在教育领域得到纵深发展;一个是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规律去改革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客观性原则,即学生学习心理的来源、发展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其次,系统性原则,即心理是一个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制约的统一体。再次,实践性原则,理论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最后综合创造原则,即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

书中作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的优点是当前性、直接性、真实性、不要求观察对象合作,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费时、主观性、不可控性。访谈法的优点是深入性、灵活易控制、适用范围广,缺点是费时、费力、访谈效果取决双方合作情况。问卷法的优点是不受人数限制、适用范围广、结果易定量统计处理,缺点是调查不够深入。测量法除了居于问卷法的优点外,它比较问卷更定量化,更精确。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其中实验室实验法就要较高的内部效度,但缺少外部效度,能否推广到现实学习、生活中还得打个问号。自然实验法相对实验室实验法具有普适性,得到的结果能较好的推广到现实中去。但它也缺点是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2.学习理论

(1)早期学习观点

这一部分不能称为其为学习理论,只能说这些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言论或文章涉及到有关学习的观点,譬如:柏拉图的理念回忆说,沃尔夫的官能训练说,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展开说,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形成说。(2)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巴浦洛夫、华生、格思里、赫尔、斯金纳。他们各有侧重,但他们所提的学习理论有一个共性是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桑代克通过猫的迷笼学习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巴浦洛夫通过狗分泌唾液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得出其规律,如:条件的获得、消退,刺激的分化、泛化,恐惧性条件作用,高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摒弃了意识,认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的变化。而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S-R。认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习惯。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即是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是有机体于环境保持平衡。斯金纳也是行为主义者,他的操作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并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并指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3)学习的认知理论

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格式塔流派、布鲁纳、奥苏伯尔。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黑猩猩问题解决的箱子系列实验和棒子系列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现说指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他的结构教学观指出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法提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奥苏伯尔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为学习理论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告诉我们除了接受学习还有发现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托尔曼、加涅、班杜拉。托尔曼通过小老鼠的位置学习实验和猴子的奖励预期实验得出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我们指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并将每一个学习动作分解成八个阶段并安排相应的教学设计。班都拉扩展了学习的途径,认为除了直接经验学习,还有观察学习,并得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并通过经典的儿童观察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实验得出结论:行为的结果只影响行为的表现,不影响行为的学习。并指出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5)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思潮,该流派的人性观是人性自然、人性本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给我们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及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及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的有意义的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不是一个意思,在罗杰斯看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时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最新的理论思潮,传入中国也不是很久。它包括不同取向: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但他们有些共通的东西: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关于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唯一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的假设。同时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而这种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关于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关于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对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对一个新问题没有看法,他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逻辑推理对新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经验,而应该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学习心理

(1)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实质都有不同的理解,上面学习理论已经给了详细介绍。冯忠良老师在这里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随后又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角度讲学习的机制。最后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学习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的主体,将其划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根据学习的水平,雷兹兰将其划分为四个水平,加涅将其划分为八个水平。根据学习的性质,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结果,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学习与个体发展

学习与个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学习教育心理学应与学习发展心理学相结合。该部分作者分别将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3)学习动机

该部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的关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理论。概述学习动机方面主要讲了学习动机的实质、基本结构、种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方面,通过启发式教学、适当的动机水平、充分及时地反馈、妥善进行奖惩、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归因训练六个途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理论是学习动机这章最重要的。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4)学习的迁移

该部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述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概述学习迁移方面主要讲了学习迁移的定义: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并对学习迁移进行分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关于学习迁移机制的理论,早期有形式训练说、相同因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理论、分析—概括说,现代的有符号性图式理论、产生式理论、结构匹配理论、情境性理论以及作者提出的经验整合说。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相似性,即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二是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组织性、可利用性;三是学习的定势。最后讲了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应精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教材,按照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4.知识的学习

(1)知识概述

这部分讲述了知识的定义、类型,知识的四个表征——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以及作用——指导活动、促进能力提高、制约问题解决水平。

(2)知识掌握概述

这部分讲述了知识掌握的定义、类型,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以及关于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作者对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对知识掌握的类型的划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关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教材结构。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中,图式理论指出知识的掌握分为生长、重构、协调三个阶段;“三水平论”指出知识的记忆分为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知识的记忆三种水平作为图式理论的补充。冯忠良老师将知识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领会、巩固、应用.(3)知识的领会

知识的领会可分为两个认识环节: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教材直观就是学生对教材感性的能动的反映。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教材的概括是抽象思考、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过程。

(4)知识的巩固

该部分主要讲了概述知识的巩固、知识识记的方式、影响知识识记的因素、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四个方面的内容。概述方面,讲了知识巩固的实质、类型、作用;知识的识记的方式分为: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识记的因素有: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加工的精细度、对所学材料进行合理组织、运用多重编码、觉醒状态;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向我们讲述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经验干扰说、提取失败说、知识同化说。以及识记学习中防止遗忘的具体办法。

(5)知识的应用

该部分主要讲了知识应用的特点、作用、一般过程、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应用的特点是: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应用不同于领会,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应用的作用是: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是:审题、联想、解析、类化。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5.技能的学习(1)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该部分讲了技能的实质、特点、类型、作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技能的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不同于本能行为,通过学习形成;不同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活动方式。作者讲技能划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的作用是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是活的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2)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亚当斯的两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两阶段是言语—动作阶段、动作阶段;金泰尔德两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两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固定化—多样化阶段。

(3)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划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作者对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划分

作者将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划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

(5)作者对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划分

作者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划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

6.社会规范的学习

(1)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

该部分主要讲述了社会规范的定义、特点、类型、作用以及社会规范学习的定义、内在机制、意义。

(2)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

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交往需要、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3)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理论

该部分主要从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情感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三个方面阐述的。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主要讲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皮亚杰将5-9岁界定为规则绝对、父母权威的“他律道德”阶段。9-12界定为规则相对、权威弱化或消失的“自律道德”阶段。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结果决定,未将社会规范内化。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父母、满足社会期望。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已完全内化。

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该书主要谈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主要有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企图调和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既满足需要,又遵循现实。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理想和良心。理想促使人表现好的行为,良心抑制人的不好行为。行为学习理论主要讲述了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德儿童观察攻击性行为的经典实验告诉我们行为的结果,只行为的表现,不影响行为的学习。并划分了观察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环节: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4)社会规范的接收过程与条件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划分为依从、认同、信奉三个阶段。其中,依从分为从众和服从。社会规范从众学习的条件有群体的一致性、内聚性、群体成员专长,个体的文化背景、个性差异、性别差异;社会规范服从学习的条件有奖惩、情景压力。社会规范认同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学习的条件有榜样的相似性、地位、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模仿,消除义情障碍。社会规范的信奉学习的条件是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和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

(5)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该部分罗列了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和对其纠正的原则。在此就不赘述。

7.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该部分阐述了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教学媒体的设计。并简要的介绍了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信度—一致性,效度——有效性,难度——难易,区分度——能够有效区分。以及教学测验的类型和作用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重要概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属于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评估(assessment)为了作出有关学习和教学的决策而系统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

相关(correlation)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或为正或为负的关系。相关研究(correlation research)寻找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通过访谈、观察和调查来描述观点、态度或事件的研究。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通过系统的操作变量来试图确定原因和结果的研究.实验研究通常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包括对教学和课堂管理的一般原则的理解,这是超越个人话题或学科内容领域的。

第三篇: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潜心阅读了一本对教育工作,甚至于生活十分有意义的一本书――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本书开篇从如何使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一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到了大量全体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对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知识。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小学高年级儿童和中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存在价值

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遗忘的规律的启示。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要通读,更要精读。自古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知识的价值,使他们不仅认识到要学什么,而且也要认识到为什么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学了有什么用等。那么怎样做到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可以从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来着手。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这一小节有一点我颇有想法,即“通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培养激发学习动机”。书中提到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谓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简言之,问题情景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观察的学习活动中,存在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而绝大部分高中生属于力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不能及、或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的情景,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应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应(太易)或完全不适应(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景,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景。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可以列举出大量实例提出问题:“为什么糖拌西红柿会渗出许多的汁水?放久的白菜和放在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萎蔫,而放在清水中的白菜、萝卜则会硬挺”上述几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的过程,于是学生会产生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所描述的情境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它恰当地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联想。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教学中,对于新课的引入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恐龙归来的小段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利用已灭绝的恐龙的DNA,真的可以使恐龙复活吗?”让学生讨论。这样导入新课,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这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始。

3.利用错误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以这些错误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利用错误的观点进行错误的推论,最终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学习植物光合作用内容时,可设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可见大量的植物能改善环境气候那么我们在房间里摆上大量的植物盆景能否达到改善室内环境的目的呢?”学生大都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事实证明,绿色植物在晚上或弱光条件下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吸收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技术,还有一点是我平时比较不重视的,即——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书中指出“学生对学习的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帮助、情绪等,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其后学习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能效,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因此,积极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课程总目标的生物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在生物课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积极归因的前提

学习目标是指学习预期达到的客观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但如仅有某种学习需要而无明确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需要就只是一种潜在的需要状态,还不能成为推动学习活动的现实动机。如果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在一定的阶段把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需要,就能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习动机。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学生一般不会对其缺乏学习需要。将一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需要结合,正是教师需努力的环节。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课程的长远目标。但长远目标很抽象,教师还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设立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并引导学生不断完成具体目标而逐渐达成长远目标。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课外活动,都可能包含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三个维度是统一的整体,但在不同内容、不同学习环节中,侧重点是不同的。如“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目标需三个维度并举,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则主要强调目标的前两个维度。具体的学习目标必须合理,即绝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成,这样有助于把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需要。

合理目标的达成将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后继学习。而不当的学习目标会导致学生自满或自卑,进而导致学生消极归因。

2.引导学生多做努力归因,改变习得性无能感

习得性无能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得性无能强调动机中的认知成份,特别强调在失败情境下个体的主观意识在动机中的作用。有习得性无能感的学生面对失败和困难,常常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怀疑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对学习厌倦,甚至反感逃避学习。习得性无能感严重抑制课程学习动机,必须改变。

在生物课程中,学生不时会遇到成绩总比别人低实验不成功课外活动表现不出彩等状况,如果这些失败的信息通过归因的中介影响自我概念的确定,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生物课程习得性无能感,进而对课程学习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消极的自我期待和较低的抱负水平。为免如此,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把失败的稳定—不可控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可控性因素,尽量使学生把败因归结到不够努力方法不当上来,激励其形成高自我概念,提高成功期望。一些学生认为生物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死记硬背,注重考前强记,而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缺乏精确的理解,对生物学知识的运用缺乏必要的训练,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习得性无能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指导其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防止习得性无能感产生。对习得性无能感的同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有意识地不断给予成功的反馈,使其感觉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大小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以及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等均属于学习的反馈信息。

3.努力教学,避免自身成为学生课程失败的消极归因因素

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主要依赖两类因素:社会因素和智力因素。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喜好程度,智力因素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尊重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能力职业态度人格魅力的综合表现。学生通过教学认识教师的能力和智力,也据此判断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业成败归因。若教师水平高,亲和力强,学生通常会从自身寻找失败原因,如努力不够;若教师水平不高,作风专制,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就会将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感到无奈并丧失学习积极性。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实在地完成生物实验教学任务,学生平时很少实验,或不能高质量完成实验,有些学校甚至停留在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状态,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结果无法主动掌握,更谈不上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这些决定了学生对实验题目缺乏应变能力,实验题成为许多学生生物课成绩的瓶颈。此时,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完成实验教学,就会帮助学生打破瓶颈,进而受到学生的敬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新课程理念,深入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突出生物课程的基础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展示魅力。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归因。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普通公民终身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除了以上说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还包括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帮助学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下载《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冯特的重要贡献德国心理学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版)》读书笔记 第一章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1.最好的思维方式 反省思维: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2.“......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五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对于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足了这些条件: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下面将从三个......

    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教育过程》有感 《教育过程》一书主要是以课程的制订为中心展开论述,无论是谈课程结构、学习准备、两种截然相悖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是直接从课程的角度或者间接......

    读书笔记 心理学

    期待与信任 ——《心理学的100个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问题, 处理问题。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老......

    《美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美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概念界定、发展简史、性质、任务、结构、体系等方面......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唐纳德·A·诺曼著作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