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行车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行车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
电解二分厂厂办:
行车做为电解生产的重要设备之一,承担着生产车间物料运输及换极打壳等工作任务,通过近一年来的生产实践,发现我公司的行车管理存在着临时抢修的被动局面,有时甚至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为扭转这种不利因素,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行车安全高效运做,更好的服务于生产,针对07年行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设备周检制度,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理念,对行车管理做到防范于未然,加强日常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把设备责任细化、分解到班组和个人,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维护的原则。
周检制度具体安排是:每天车间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设备给以维护保养;逐步减少临时抢修的次数。该工作有电工、钳工配合,按照每天一台行车的进度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维护、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周检时间为:
每周一、三、五下午13:30-15:00对电解一车间的三台行车检查、维护;每周二、四、六上午13:30-15:00对电解二车间的三台行车检查、维护;每周一、三上午8:00-9:30对铸造车间的二台行车检查、维护;每周二、四上午8:00-9:30对原料库的二台行车检查、维护;
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人员、物资或备件给予处理,确保大病不过天的处理原则,把周检工作落在实处;
2、定期召开行车工专题会议,反馈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以便及时处理。
3、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杜绝违章作业与野蛮作业,并力争使其做到稳、快、准、安全、合理;
4、行车工的付班仍按照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的原则,定期对设备给以全面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清洁。
以上几点建议是否合理可行,敬请领导核实后给予批示。
阳城分公司检修车间
2008年2月19日
第二篇:关于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设备管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一个公司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与诸多因素有关,主要是公司领导层的支持,资金的投入、管理的完善等等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司的设备在项目建设期就留下了很多问题,需要公司上下齐心努力去解决,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公司各领导层给予更多的支持,各部门加快备品备件审批的流程
和到货速度;目前一些设备运行的必需品到货时间太长,不利于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比如锅炉运行水处理所需的工业盐,从11月6号提出申请到今天已经41天,但仍未到货。设备故障一般都是突发性的,等到发生故障再进行处理,成本将会翻数十倍;
2.加强对操作员的培训工作;操作员是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也是问
题的第一发现者,加强培训尤为重要,正确使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启动前认真准备,启动中反复检查,停车后妥善处理,认真执行操作指标,不准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运行。搞好设备清洁、润滑、紧固、防腐。保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第三篇:行车、设备、人身专项措施
上海西站地下南北通道和相关工程铁路翻交工程
接触网下部施工作业专项安全措施
为确保既有线行车安全,项目经理部将认真执行铁道部《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办[2008]190号)及铁路局有关文件要求与运营单位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签订不同的《施工安全配合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安全责任。认真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有关条款。将行车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时刻敲响警钟。做好施工行车组织和技术组织,杜绝一切行车事故的发生。
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应保证与运营和设备管理单位建立对应联系制度,严格执行安全协议书和批准的施工计划,遵守安全规定,互为监督,协调配合,尽职尽责,堵塞漏洞,消除不安全因素。
在开工前对全体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主动协调运营部门间的关系,同运营部门签定施工安全协议,做好行车、施工安全的防范工作;保证行车安全和施工生产安全。
行车线施工作业,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和措施施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对运输的干扰和影响。
行车线各类作业必须登记要点或同车站联系,严格作业程序,办理要点手续。施工完了,必须消记。
线路两侧堆放的材料机具,必须符合限界规定,并且堆码稳固,严防滑塌侵限。快速列车通过地段,线路两侧施工机械及堆放物品距钢轨头部外侧必须保持在2.5m以上。
严禁擅自动行车设备,杜绝超计划施工和点前超量作业。
行车线施工的各种防护用品及停车、慢行等信号标志必须齐全、有效、醒目并安设正确。
强化惯性事故预防措施的落实,杜绝违章蛮干。对断轨、胀轨、物料侵限、损坏行车设备等“两违”的事故苗子,遵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严肃地提级调查分析、处理。
开工前向运输部门了解作业区段所有客车通过时间,尤其是动车组通过的时间,对参加施工人员交底,做到心中有数,把保证客车安全放在首位。安排施工作业计划时,同时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对行车有影响的项目不安排在客车通过前的时间内进行。必须有干部跟班作业,监督检查作业过程。
施工前与设备管理单位签订施工配合协议,在维修单位帮助下,对地下管线、电缆设施的位置进行确认,划定施工范围,下部施工作业前必须由设备管理单位监管人员到场交底后再施工,确保既有线运输秩序。
施工中必须加强作业防护工作,确保防护措施的落实,保证通讯设备、器具状况良好。各作业防护人员必须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呼唤应答制度,确保通讯联络准确或指挥到位。
使用无线通信设备不得干扰行车调度通信系统。
所有施工人员在线路旁施工时,必须穿黄色施工服装,严禁穿红色服装,以免引起司机误认信号。现场所有施工人员禁止上道作业,禁止横跨线路。
遇有大雨、暴雨、连阴雨时,不得开挖杆坑。杆坑开挖时,必须保证路基的稳定,不得使其受到破坏和减弱。开挖的沟、坑必须保证路基稳定,原则上不能敞口过夜,特殊情况当日不能回填的,要加强巡回检查,做好防塌措施,防止弃土或建筑材料堵塞水沟。
加强与地方气象部门联系,夏季做好汛期防洪工作,一旦发生危及行车、人身和工程安全的灾情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行车、人身和工程安全。汛期施工,要落实防洪责任制,严格实施防洪值班制度,对重点防洪区段和部位设防洪监督岗,设专人昼夜监护看守。落实雨前、雨中、雨后巡视检查制度,发生问题立即设置防护措施,并报告有关部门。
牢固树立抢通意识,加强救援工作,一遇险情立即出动,尽快恢复线路畅通。站内利用行车间隙进行施工时,要征得车站值班员的书面认可,施工项目应该是能随时能撤离的工作,且满足列车运营条件。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上海分公司
2009-2-10
第四篇:2017年设备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重大仪器设备(10万元以上)的管理制度,做好大型设备共享工作。
(二)加强设备管理,做好设备使用登记,完成仪器设备的台帐、设备存放地点的核对工作,维修了一批数控机床及普通机床,保证了工程中心实训的顺利进行。(三)完成2017实验仪器设备计划(总金额180多万)的申报工作,包括数控车床、电脑等;完成了中地共建教学仪器设备的申报工作。(四)继续报废一批陈旧落后设备。
(五)完成新购3D打印设备、钳工桌及台钳的安装、调试及培训工作,保证实训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五篇:设备管理工作设想
设备管理工作设想
为提高公司设备完好率,降低设备维修消耗成本,同时保障公司的正常生产,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全员参加设备管理
在工厂企业中,直接操纵设备、维修设备的是广大生产工人和检修工人。他们对设备的性能、工作状态及存在的问题最熟悉了解。他们是设备的主人,而且他们对自己操纵的设备日常维护负有具体责任。因此,完全应当发挥他们管理设备的积极性。在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强调人的因素,要充分调动生产工人和维修工人的积极性。2树立服务于生产的思想
设备是公司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完成生产任务的手段。设备管理水平和设备状况的好坏与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密切相关。设备管理工作,必须树立重视设备管理、加强设备管理为生产服务的思想。要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品种质量、设备修理工作的难度,确定重点设备。对重点设备实行维护、修理、备件供应、改造、更新五优先,确保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
3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生产实践证明,设备管理工作应执行以“维护为主,维修为辅”的原则,如果维护保养不精心,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操作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就不仅会带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后果,而且会加大维修工作量,影响生产进度。
4.加快设备改造更新
由于我公司老旧设备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有把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工作做好,才能克服现有企业耗费高、能耗大、质量差等问题。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不能无止境地设备延长“寿命”,不能不惜工本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这是因为设备使用时间过长,技术性能日益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逐渐增多,修理费用一次比一次高,修理周期愈来愈短。所以在设备维修中,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正确处理设备维修与改造关系,把维修与改造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检修的机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代替技术落后、能耗大、效率低的设备和零部件。一方面对陈旧落后,进一步维修价值不大的设备,按手续进行报废,更换先进的设备。
5.加强人员培训
近几年我公司新购了不少数控设备,为管好用好这些设备,就要求公司的操作人员对所使用的设备要做到“三好”、“四会”。设备维修人员要对设备仔细了解学习掌握维修技能。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对全体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设备再先进也是人造的,结构再复杂要靠人去操作、维修和管理。而人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技术水平对搞好设备管理工作关系极大。要教育广大职工爱护工厂公司的设备。当然,思想工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把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把设备管理工作持久地搞好,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