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投融资平台“十二五”规划总结及启示(共)
投融资平台“十二五”规划总结及启示
文/曹伟
五年规划并非企业所有,而是源于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与政府紧密相连的国企,大多数也将五年规划作为指导自身发展的路径方针。自2010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来,平台走过了四年,处在“十二五”尾端,回顾几年的发展得失,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及“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产生有价值的启示。
一、平台“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特点
环境是制定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能否落地的关键所在。过去的四年,平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各有特点,不尽相同,总结如下:
1、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从2010年的19号文出台以来,“十二五”期间针对于投融资平台的政策层出不穷:银监会12号文、162号文、463号文……;经济与金融环境也是如此,复杂多变,平台在剧烈震荡的政策环境中左右难顾、疲以奔命、艰难前进。由此一来,规划完全变得形同虚设,无法落地:昨日还规划好的土地融资,今天就失效了。规划对于平台的意义受到一如既往的拷问。
2、内部环境的波澜不惊
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来讲,投融资平台的内部环境却总体波澜不惊。平台一直都在试图改变自我形象:既然从政府受益,又能向市场靠拢。于是,在战略、管控、组织、流程、人力资源各方面,平台都乐于进行一些改进。然而,平台的天然属性,决定了这些改变不可能是整体的、颠覆性的,只能是局部的、渐进的,甚至只是形式上的。
因此,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截然不同的局面,投融资平台的“十二五”显得无足轻重:外部环境增加了规划的天然障碍,而内部环境也制约了平台的应变能力,两者形成“双重”制约,“十二五”规划无法发挥最大作用。
二、平台“十二五”规划综述
无论环境如何,“十二五”规划在平台业内仍然是大范围存在的,即便是摆设。于是,我们有必要对其制定及运行情况做一描述。
1、规划与战略
谈到规划,必然离不开对战略的审视。然而,“五年规划”本身却是对战略的一种扬弃:重点突出规划,但并不显现战略,战略似乎是既定的,已知的。如此一来,却对平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平台在考虑“十二五”规划时,基本上脱离发展战略。决策者们只是简单地将项目、任务、目标、时间序列罗列,而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些项目、做完后平台将实现何种战略目标、将形成哪些战略优势却不得而知。
殊不知,平台是企业,在制定规划之前,战略必须明确,前者是只是路径,后者才是方向,缺乏方向的路径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致命的。正如我曾经在《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战略》一文中所提及的一样,“平台在制定规划时,并未从自身战略高度设定目标,而是仅仅用外部的任务来约束自身的行为,由此一来,往往规划执行完了,却并未达成平台自身的目标,甚至还造成了破坏”。
2、“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正因为平台对规划的认识不足,缺乏战略意识,所以“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也是极其不规范的。不像政府规划,有一套专门的人员班子及规范流程,平台的规划有很强的随意性:有些平台是自己做,比如,投资发展部承担了规划的编制;有些是请政府规划部门做,完全作为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有些是请咨询公司做;还有一些干脆就没有规划。由于规划制定主体的千差万别,导致规划编制的意识、理念、理论、方法各有不同,水平也参差不齐。
3、“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如前文所述,“十二五”规划在制定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各种不足,于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是不一而同。有些平台的“十二五”规划是基于被动编制,所以成为摆设;有些平台的规划水平很低,根本没有实施的价值和可能性;有些平台则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能力的制约,即便规划很好,但也无法真正落实到位。据南京卓远观察,只有那些规划制定切合实际、决策者有意识去推动、员工具备一定能力的平台,才较为良好地实施了“十二五”规划。
三、对“十三五”规划的启示
综上所述,从环境、制定方式、实施情况来看,投融资平台的“十二五”规划并不乐观。当然,这里面既有可以改善的因素,也有不可控的因素,但至少将对“十三五”规划产生如下启示:
1、规划要基于对未来环境的预判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特点便是环境的动荡性,环境也是制定规划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必须更加注重环境的分析,而且是对未来环境的预判分析。南京卓远发现,很多规划都是基于对目前环境的分析,但这远远是不够的,甚至是误导性的。例如,162号文及463号文的出台,彻底颠覆了平台对于土储融资的规划,如果事前无法进行预判,那么这些规划都是无效的。因此,基于未来,富有远见,是有效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前提。
2、规划要基于对平台战略的把握
这是南京卓远一贯坚持的命题。展望未来,投融资平台将越来越显示出“独立性”,平台与政府之间将构建一种新型的“联盟”关系。那么,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战略无疑是最重要的。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转型,都是未来环境下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依托于政府,而在于平台自身。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要摆脱“十二五”规划“重于政府指令任务、而轻于自身发展目标”的理念,实实在在从平台出发,从独立性出发,先全面考虑战略,再以规划去充实路径,两者互相融合,促使平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规划要基于对量化预算的运用
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十二五”规划采用了很多量化的指标及数据,但不得不说,这些指标数据是缺乏系统论证的。例如,公司的融资目标往往是基于领导对于城市建设的期望,而非基于城市发展的正常投资增长率及平台自身的资源能力。因此,在统筹制定“十三五”规划时,要更加注重量化的“系统性”与“有效性”,而非通过“拍脑袋”得出,而这些都有赖于规划过程中对于“预算”、尤其是“战略预算”方法的运用。南京卓远创造的“量化战略”方法论,便是基于“预算”的内涵,将战略与规划完美地结合起来,保障战略规划的可描述、可衡量、可实施、可管理。
第二篇:投融资平台“十三五”规划环境分析
投融资平台“十三五”规划环境分析
文/梅楷格
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十三五”,投融资平台应如何应对各种政策环境从而做出指导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平台的“十三五”规划面临哪些重要的政策环境?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本文试图从新城城镇化、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对平台有重大影响的政策环境出发,分析平台“十三五”规划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平台“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思路。
一、新型城镇化
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新型城镇化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投入是无法解决的。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平台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所以,平台“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要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为基础。
1、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只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更好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新型城镇化仍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依然很大,而且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府的融资主体,这为平台继续承担政府的融资职能创造了机遇。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引发平台投融资体制机制和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的探索。如何把握机遇、迎接
挑战将是平台“十三五”规划中要给出的答案。
2、城市自身品质的不断提升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规模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升。因此不仅会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同样也会扩大对第二、三产业的需求。平台可以借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与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构建自身的经营性业务体系,创造稳定的现金流,不仅可以实现平台公司的可持续融资,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能起到产业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都为投融资平台的业务转型,以及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创造了市场机遇。
二、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是目前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之一。从投融资平台的性质及职能来看,平台也属于国企,所以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无不对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国企改革是平台“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环境。
1、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
此轮国企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符合“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有两种情况:一是非公有制资本加在一起大于公有制资本,但公有制资本仍然是单一大股东;二是非公有制资本不但总体上大于公有制资本,而且成为单一大股东,国有资本是参股股东。一直以来,投融资平台基本上是国有独资,如果平台国有股依然保持一股独大,体制、机制与原来的国企并没有多大区别。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投融资平台股权结构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要求地方投融资平台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两方面着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成立专门监管机构。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政策给投融资平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契机。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将是平台“十三五”规划的切入点。
4、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有企业应该进入在哪些领域发展?如何发展?一个总的原则: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等改革;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遵循上述原则,投融资平台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界定自己的功能。
三、金融体制改革
投融资平台产生的根源在于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设资金。十八大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然是投融资平台发展的重要环境,是编制平台“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之一。
1、债务方面
中央进一步修正财政制度,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推动地方政府债务
透明化。这一制度对地方政府最大的意义将是可以统筹规范债务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全资控股的投融资平台客观上是独立法人,其负债要不要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范围呢?同时,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后,生成的信息可为决策者所用,这一制度会对平台的偿债机制产生什么影响?对减轻平台偿债压力、降低平台偿债风险有何裨益?这些都是需要界定和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贯穿于平台今后的发展过程。
2、融资方面
中央决定建立建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这些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将会推高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比例,降低平台长期以来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针对这一变化,平台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在平台“十三五”规划中需要给出解决办法。
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部分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投资转变为政府服务采购,可以拉长政府的现金链条,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资金负担。作为政府融资的主要载体,投融资平台需要做出哪些创新来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政策?
1、平台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在理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不论是一级政府,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第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是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同样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在此背景下,作为政府独资控股的投融资平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不是平台可以决定的,但是平台应该考虑的。
2、平台可以涉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
未来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会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存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设施;二是增量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三是政府智力服务的社会化采购,包括纯粹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服务等。在给自身做了定位之后,投融资平台应该主要服务于哪些领域?在这些领域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十三五”规划应该对平台在政府公共购买中的职能加以确定。
五、结语
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本文就投融资平台需要关注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点出平台应重点考虑的几方面环境。需要明白的是,要想做好平台“十三五”规划,仅考虑上述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置身于全面的、动态的环境中去,唯有如此,才有望编制出能够指导投融资平台全面发展的“十三五”规划。
第三篇: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十二五工作总结
及十三五工作发展思路措施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西安泾河工业园自从2011年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科技型、效益型、生态型的产业定位,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理念,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石油设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核心区示范区先导区。2013年,高陵工业园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2.41亿元,占西安市工业总量的16%,占比位居全市第二。累计引进项目422个,合同投资额919多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45个,过千万元项目234个,其中292家企业已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3家,基本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石油设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一)经济呈现量效双增,各项指标可圆满完成
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推动高陵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370.58亿元,同比增长41.5%;全口径财税收入9.01亿元,同比增长39.9%。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448.23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口径财税
收入9.69亿元,同比增长7.5%。2012年,完成工业产值541.09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口径财税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10.4%。2013年,完成工业产值701.32亿元,同比增长29.6%;全口径财税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长38。5%。预计2014年,完成工业产值819.24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口径财税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10.6%,目前园区企业安排就业4.6万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面貌日新月异。
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结合泾渭新城远景规划,建设完成园区方格网状道路,主干道路结构为“八纵六横两环绕”格局。依托泾渭新城发展,泾渭镇、姬家管委会、崇皇乡、鹿苑镇、榆楚乡全面实现城市道路覆盖,完善乡村公交路线,公交线网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同时,按照“优化线路、普遍服务、提高效率、畅通客运”思路,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已将园区公交系统纳入西安市公交网络,极大的提高园区与西安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联系,提升园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完成建设改造西韩公路、高泾路(渭北横线),鹿苑大道、仁马路——旅游专线、渭河大桥,实现链接国际港务区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加强与西安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的联系。
2、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加大对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产业园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服务园区企业建设和正常经营。
一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文化休闲等设施的改善;三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交通、数字化城管、突发公共事件指挥平台等项目,服务县城和园区经济建设。以现代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标准,启动了总投资2500万元的北区截污干管工程,实施了23个行政村6.5万人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园区“廊田、水园”品味。
(三)政策落实到位,软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工业园区作为园区服务的窗口,全力亲商、助商、安商。我们推出“高陵工业优惠十条”,坚持用发展应对实际困难、用合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一手抓项目保投资、一手抓生产促增长,有效应对了各类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实现了“稳中有进”。以生产经营为切入点,坚持大企业用服务、小企业用政策,全力做好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环境改善等工作,以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最实举措解决企业难题、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各项措施同步跟进。以工业产业项目为重点,实施“项目建设年”、“项目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提升年”主题活动,以更高的效率、更强力的措施,全力以赴推进总投资141.5亿元的208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促进签约项目快落地、动工项目快建设、竣工项目快投产,形成和储备一批了工业增长的生力军。
(四)园区面积倍增,总体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规划三期”,我们注重抓好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园区发展进一步提速。我们准确把握工业集中区“质量和效益型” 的发展内涵,在企业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的实践中,以要素集约化、建设标准化、产业集群化、功能社区化、服务星级化为方向,把工业发展重心调整到中小工业园上来。相继引进总投资90亿元、总面积2200亩的融豪、聚集、新高3个中小工业园,今年已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建成3.5万平方米,签约小微企业24家。在发展理念上,我们把“工业园区”概念转变为“专业园区”,把“多而乱”转变为“专而精”,根据县域五大支柱产业配套和转移需求,高点站位产业规划、严格企业招商审批,积极引导配套型、活力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入驻,让产业链条更紧密、分工更精细,形成了“一区一业、一园一产”的产业布局;在配套服务上,我们把政府服务作为最优政策、最强保障,整合招商、规划、环保等部门,成立项目落实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党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分流至园区,一对
一、联合式推进园区建设、服务企业入驻,真正做到受理问题“全天候”、掌握信息“零时差”、证照办理“陪伴式”,完全做到了政府服务“一站式”。围绕企业生产生活需求,同步规划建设有办公宿住、商务会议、金融物流等配套设施,足以让企业无忧生产、高品质生活。在建设标准上,我们顺应现代工业“零增地”扩能发展趋势,一
律执行三层以上国际厂房标准,鼓励生产配套区高层化,三个园区建成后可容纳300余家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如果单独划地自建,以每户占地40亩计算,则需要土地12000亩,而通过集中“上楼”发展,可节约土地近10000亩。
(五)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精神,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一是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二是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领导下,“十二五规划”目标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作目标基本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当然,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不聚集,部分投产企业还未能满负荷达产达效;二是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部分企业投资强度未能达到协议要求;三是在建企业进展不快,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四是用地指标紧张影响项目及时落地等。
二、“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工业园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西安渭北工业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先导区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国家实施《西
安渭北工业区发展规划》,使我们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本着立足实际,超前谋划的要求,做好工业园区“十三五”规划工作,引领未来五年西安泾河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1、整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整体发展目标为“五大展望”,“阶梯式推进”: 一是园区面积倍增展望。在园区已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20年末,规划园区总的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在“十三五”期间,园区将平均以每年递增建成5平方公里以上;
二是入园项目递增展望。入园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每年递增15家以上,到2020年末,入园企业达到200家.三是上缴税收递增展望。税收每年递增1.2亿元。到2020年末,年上缴税收20亿元。
四是园区企业产值递增展望。产值每年递增100亿元,到2020年末,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实行“阶梯式推进”模式,一年一个阶梯,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扎实推进。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
1、整合各项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通过整合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形成园区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园区的比较优势,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紧紧抓住产业承接转移
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时机,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社会事业等项目与发达地区资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起点对接。
2、突出引资地位,提高招商质量。突出招商引资在对外开放中龙头地位,形成能激发招商部门活力、增强社会引资合力、调动企业引资动力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专业招商和重点招商。更新招商理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逐步改善园区产业生态环境,实现以政府为主招商到区内龙头企业主导招商的转变。提高招商质量,完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3、注重重大项目,善用载体作用。突出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并善于运用重大项目以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突出招大、致力引外、注重引智。着力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投资;着力吸引省内大企业入驻,构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着力吸引国外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分支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提升园区城市品位;着力引进国内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园区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调控能力。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促进一批能
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注重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创新服务体制。积极推进园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运行机制,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牢固树立“人才强园”理念,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机关管理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
二是创新投资体制。在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上,以土地或预期收益作为回报,引进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开发公司制度,统一对外招商,以银企合作或以土地分红作为回报的方式,争取银行抵押贷款;鼓励引进民营或外资公司成立投资公司,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创新运作体制。要由政府经营向公司经营转变,由开发公司对整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司化管理。
(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保障体系
一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实行适当的财政倾斜,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经营园区土地,以地生财,以广阔的资金来源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四是引进民资联动,使园区建设与开发互动,实现政府启动乘数效应。同时,园区建设开
发公司要全面承担整个工业园区重点项目所需资金的聚集、融通和经营工作。实行开放式的、动态式的资金运作机制,盘活现有资产,适度负债经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灵活的融资体制,积极为园区项目融资做好服务工作。加强银企沟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减少贷款环节,简化贷款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与政策性导向作用,遵循市场开放和效率原则。积极争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贴息,制定和实施稳健的财团、银团开发贷款计划,采取带资建设、BOT等建设方式,多渠道确保园区开发建设资金。
(四)加快园区建设,搞好经营管理
坚持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并重的原则,使园区成为城市新区拓展的重要方面。严格规划控制,在现行滚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在经营城市、提高效益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划分园区功能区域,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先期拉开路网格局,搞好四纵四横的道路建设,大力推进组团式开发,确保年均5平方公里的新开发面积。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加快园区的城市化进程,以建设园区中心区为目标,将中心区建成集写字楼,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工业产品、展销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核心功能区。
优化园区的交通结构组织,加快建立快捷、安全的综合网络体系,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加快人流、物流集散场地、加油站、供气站等配套项目的规划建设,形成良好、便捷的交通运输环境。“十三五”期间,建成区内及进出口处交通管制自动化和美化路灯、指示牌等设施,使其与城市景观更加和谐统一。
加强园区生态保护,持续实施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形成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特色城区。根据园区的开发进度,坚持环保“三同时”制度,做好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做好边坡的防护。做到开发一片,防护一片,避免水土流失;其次做好绿化,园区内的绿化率不低于30%;三是重点做好企业排污治理。要建立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督促入园企业做好污水、废气、废渣“三废”处理,做到达标生产,达标排放。
按照经营城市、聚焦园区的理念,加大园区市场化运作力度。牢固树立“惜地如金”的思想,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入园企业建造多层厂房,坚决控制花园式工厂,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合理确定工业用地与经营性用地的比例,切实加强土地储备,高度垄断园区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分类供地制度,根据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商贸用地确定不同的供地价格和方式;所有工业项目用地和全部经营性用地严格实行挂牌拍卖,实现土地资产的效益最大化,降低园区开发成本。
(五)优化园区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优化政务环境。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门槛,减少环节,规范操作,提高效率,严格做到快捷、高效地服务。要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倡导“一切为了发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发展大局”的观念,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要优化法制环境。要从建设诚信湘乡、提高保障能力入手,切实保护好外来客商的投资利益。要优化政策环境。在引进外资中,只要是合理、合法的,就要尽量满足外商的要求。加快出台有关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管理条例,对客商以诚相待,对客商反映的问题要尽快解决。继续推行园区封闭式管理,全程代理入园企业有关手续的办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文化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的软硬环境,真正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规则服务型园区,把“园区内问题园区内解决”落到实处,使园区成为聚集资源、打造财富的“洼地”。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以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发展县城供水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十一五”重点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抢抓国家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建设机遇,以“为水库谋发展,为镇平保平安,为财政拓财源”为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建〔2004〕77号文)批复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938万元,工期计划24个月。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相继建成拦水主坝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输水洞加固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更新、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4万元。工程竣工后,由水利厅组织专家15人成立验收委员
会,在镇平召开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作会议,对4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竣工验收。
(二)取得的成绩
1、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抗旱防汛能力大幅增强。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汛期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水库的蓄水保水水平,真正起到了汛期保平安,无雨抗大旱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汛期时,面对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水库先后六次开闸,累计泄洪1亿立方米,确保了大堤无恙,保障了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机制,水源地保护及城区供水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县城供水的水源地,本着为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保障供水安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鱼。二是坚决杜绝化肥养鱼。三是依法取缔库区内的采砂船。四是维护供水工程,加强渠道管理。增加渠道专管员,聘用渠道群管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有效确保了供水安全。
根据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2009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玉神路、鸿安路、豫龙路三条路段的5600米供水管网进行完善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的供水需求。同时,为了缓解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征地后的矛盾,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又投资30万元使500多户居民用上自来水。积极支持企业发
展,为航天水泥厂、普康药厂等重点企业提供用水约600万立方米,不但为园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我局发展水利经济的新亮点。
3、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谓万众瞩目。管理局以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文件要求为指南,吃透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坚决不搞特事特办。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综合测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顶着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过程公平公正,思想工作扎实有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回顾“十一五”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学习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浓。二是工程管理虽然成效显著,但凭借个人经验的成分较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研讨性文章基本没有。三是项目争取工作上层热下边冷,在同志们中间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同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形成人人为项目出注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四是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掘的还不够,有
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工程管理和县域供水工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地项目
(三)保障措施
1、在创新机制上突出“实”。在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继续推行领导问责制、承包责任制、市场运作制、全程监管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六大机制”,坚持建管齐抓,切实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积极开展优质、便捷、周到服务,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是项目推进上突出“快”。对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采取倒排工时、卡死工期的办法,实行挂图作业,铆劲实干,轮班作业,满负荷施工,严
格按进度要求施工。同时,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在建设标准上突出“高”。严格按照各个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标准施工,要做到突出“三精”,即精心、精细、精品,实现“三化”,即标准化、工艺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
4、在监督管理上突出“严”。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明确指挥部、督导小组、监理人员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明确到岗。对所有参加工程监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2011年重点工作
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灌区配套工程
2、抗旱防汛
3、水源地保护
4、城区供水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