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商业街建设情况汇报
苏州商业街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苏州商贸业也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商贸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拉动消费、繁荣市场、满足和扩大居民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贸业的发展对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扩大消费需求、促进苏州经济发展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商业特色街是城市居民与游客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的汇集地,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加速器,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传承渠道,是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实现商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8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商业特色街区的战略设想,把特色商业街创建作为商贸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寻求新突破、创造新亮点的重要抓手。各市、各区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文化、强化特色、提升层次”的原则,以“培育特色、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创建品牌”为目标,以品位提升品质,以商街带动商圈,打造能代表苏州城市发展水平、能加快苏州商业繁荣的商业特色街区。
目前,苏州在商业特色街在建设进度上明显加快、建设数量上明显增加、建设质量上明显提高,已有市级商业特色
1街37条,国家级商业街6条,初步形成了建设初具规模、特色日益鲜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组织,明确分工责任。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市各有关管理部门组成的苏州市商业特色街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贸易局,具体负责各市区的创建工作。三年来,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并由市政府下发了《加快苏州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苏州市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调整功能定位,彰显个性特色。按照“一街一特色”、“一街一模式”的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认真指导和积极引导各街区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招商引资、经营特色、生态景观、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方面工作,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力求做到:“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使每一条街区都能成为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各地从营造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完善商业街区的多种功能。吸引外资、内资、民资等商业地产开发商、著名商业企业,参与商业街区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筹措建设和营运资金。
四是开展特色活动,扩大街区影响。各地政府充分利用假日和传统节日,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各大商家开展形式多样、惠民创收的商贸促销活动,广泛利用各类媒体、网络、广场电子屏幕、升空气球、横幅等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宣传,扩大本地区特色商业街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多样形式的评比活动,提高街区从业人员的诚信素质,营造良好的街区消费环境。通过此类活动,聚集了各街区的人气和商气,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强化政策扶持,注重长效管理。为了加快推进苏州市商业街区建设改造提升工作,我们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发文,明确了验收合格并经市政府命名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或经中国步行街工作委员会评审命名的“中国著名商业街”、“中国特色商业街”,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改造项目的投入主体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同时结合苏州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了商业特色街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或街区自治管理组织,明确机构职能,落实工作经费,使商业街区管理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
第二篇:明光市特色商业街建设
明光市特色商业街建设
工作简报
第三期
明光市特色商业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10月26日 ━━━━━━━━━━━━━━━━━━━━━━━
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SB/T 10517-2009),商业街安全、管理。
一商业街消防:商业街内建筑应符合JGJ48-88的要求。商业街内应设有消防通道,有各种明显规范的消防标志,并符合GB15630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商业街内应配备消防设施,经消防主管部门检验合格。商业街内应设立消防组织,有火灾应急预案,确保有效运转。易燃性、易爆性商品实物不得在商业街内展示。
二商业街安全:商业街应建立健全保安防范组织,商业街应设有治安值班室。保安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要求保安员具有职业素质,熟悉保安法律、消防、危险物品管理和安全技术防范等知识,了解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能有效地执行保安守护、巡逻等业务。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建立治安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检查和监督制度,并配合公安部门作好治安、消防、交通管理工作。商业街应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迅速启动。商
1业街有标志明显的紧急疏散撤离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设施等。
根据商业街的实际情况设计安装安全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
安装必要的报警装置。应安装必要的视频安防监控装置,对某些特别
活动区域实施监视和录像。条件的商业场所,周界防护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营业场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应安装入侵探测装置、视频
安防监控装置进行监视、录像,回放图像应能清晰显示进出人员的体
貌特征。营业场所宜安装室外周界防护子系统。周界出入口宜配置电
动门、应急照明、视频安防监控装置和出入口控制装置。
三商业街管理:商业街管理机构对商业街内的市容环境卫生与绿
化、公共秩序与交通安全、公共设施、商业经营等实施日常监督管理,进入商业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商业街管理机构的管理。商业街管
理机构应对各职能主管部门在商业街内执行公务予以协助。商业街范
围内的座凳、花坛、雕塑、景观小品、公共厕所、垃圾站及未归口主
管部门管理的其它公共设施,由管理机构负责或协调管理和维护。商
业街管理机构执行管理职能时应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原
则,提高工作效率,维护管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商业街环境卫
生管理制度,维护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在商业街内,不应随地吐痰、弃口香糖、便溺,不应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及其他废弃物。不应擅自
拆除、迁移、占用、损毁、封闭环境卫生设施。装卸货物后必须及时
清理场地。督促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区内的清扫保洁工作。制定商业街
绿化的相关规定,严禁损害商业街绿化不应在草坪、花坛等绿地内设
摊、搭棚、堆物堆料、乱倒乱扔垃圾、排放污水污物、晾晒衣物。不
应践踏绿地、攀折树枝、采花摘果、剪取种条、偷取草花和盆花、取
土堆土等行为。加强商业街环境保护,防止各种污染环境行为发生不
应违反规定随意安装空调器、冷却、废气处理等设施。加强商业街公
共秩序管理,使商业街安全有序。应有限制各种损害商业街公共秩序、影响商业街容貌、扰乱商业街公共安全行为发生的制度规定。规范商
业街内举办各种活动的管理规定,建立完整的申报、审批、备案的工
作流程和制度。商业街内不应出现有碍商业街整体容貌的行为:
不应擅自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进行建筑物临街立面装修;不应
擅自设置景观灯光设施;不应随意设置户外广告,或者设置公益性宣
传牌(栏)、宣传标语。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做好该
路段的交通管理工作,使商业街内及周边地区交通有序。进出商业街的所有车辆和行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该商业街交通管
理方案的有关规定。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公
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发现公共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督促
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修复。商业街管理机构负责商业街内雕塑、景观
小品等的日常维护以保持整洁干净,达到美化便利的目的。管理机构
对商业街内的景观灯光设施、各商店外立面灯光、楼宇内部临窗的灯
光设施和广告设施等灯光系统实行统一管理,确保对灯光系统的有效
控制。商业街内的公共设施不得随意迁移、改动;确需迁移、改动的,应当依法征得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商业街,组织、支持商户开展主题商业文化活动,提高商业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商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
门做好商业街的发展规划、市场调研、业态布局和业种引导、经营秩
序管理等工作。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和指导商业街内的商户制定
商业街商业经营管理公约,引导商户参加或者组建相关的行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维护业主、商户的合法权益。商业街管理机构应当建
立和完善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调解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保护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业街良好的经营秩序。在商业街内从事商
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诚
信服务,保持商业街的业态定位,创建经营特色和服务品牌。有条件的商业街应设立服务台和指示导图。服务台配备专人负责,为消费者
提供问询便利服务。商业街内设置各类导向标志或解说标牌,应当合理明确,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多国语言标志。(摘
编,接上期)
报送:市政府李采友副市长、市政府办公室、市效能办公室
抄送:明光市特色商业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责任编辑:明光市特色街商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明光市女山路4号电话:8022698传真:8022698
第三篇:苏州古城建设
苏州古城建设
学习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以及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轨迹,把握苏州的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与矛盾,并且具体分析苏州城市建设中将历史文化因素注入进去对于苏州发展的优势,具体针对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破坏进行分析,提出最优方案。基于对苏州目前的发展,根据调查分析研究,对苏州今后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合理可行有效的方案。
成果报告形式
照片:走访调研的苏州古街古城墙等历史遗迹的照片,注意对比保护得当以及保护缺失的对比。
采访报告:对“老苏州”们拟定关于苏州的变迁以及对于文化的传承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来苏州的游客进行的对苏州印象的叙述
数据材料:向有关部门咨询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苏州历史建设的规划图等
论文报告:具体进行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分析,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对苏州将来建设规划与历史文化之间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第四篇:商业街社区建设三年规划
商业街社区建设三年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共万全县委组织部关于县直单位帮扶街道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根据街道办委党委,街道办的按排,商业街社区在今后的三年里,继续坚持在街道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人为本,服务党员和居民,进一步提高社区在党员居民中的亲和力,树立良好的社区干部形象,解决好社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党员活动室,健身活动场地。并有针对性地将把党员、居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和解决,想办法、定措施,逐个落实。现结合商业街社区自身的实际特点,制定商业街社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社区建设三年规划。
一、商业街社区基本情况:
商业街居委会位于商业大街南,孔家庄镇人民政府院。商业街社区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辖区管理范围:北至铁路南,南至110国道,西至西环,东至东环。现有居民户1303户,居民2941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06户555人,下岗失业人员218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补贴64人,企业离退休人员206人。辖区驻街单位10个,商业网点361个。社区居委会设5个主要岗位(党务工作、综治工作、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社会事务),社区现有干部职工13人,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委员1名,聘用公益性岗位人员10名;商业街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街道党委、办事处的工作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事,积极探索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强化社区功 1 部,辖区共有党员234名、在职党员169名、自管党员65名。
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程度,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为主、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要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包社区单位及社区内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责任统一,管理有序,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与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四)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三、总体目标:
2011年解决好办公场地、办公用房五间、及办公设备,在此基础上建立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有效工作机制。
2012年建立服务便民大厅和党员活动室、干部职工学习室,形成较完备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形成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
2013年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室及健身活动场地配备活动器材,建设社区卫生室,创建教育与文化阵地,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推进文明社区建设向深度、广度发展。
通过三年的建设,把我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体系完善、居民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社会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安居乐业”的文明社区。
四、具体任务
(一)完善社区组织
1、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工作的机制,做好制度健全,台帐完备,管理规范、作用明显,社区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显著增强。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完善社区代表大会和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代表大会是社区的决策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项,行使协商、议事、监督的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社区代表大会的决定,对本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日常管理。
3、建立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培训机制,定期进行培训考试发证,持证上岗率要达到100%。
(二)拓展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
以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和保障,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推进社区服务,把搞好社区老年人的服务作为重点,进一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社区居家老人能够获得就近,便捷,专业化的护理照料,遂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覆盖面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推进社区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各项社区救助政策,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方位”的原则,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做好救助工作。以睦邻活动为载体,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广泛的社区关怀。
以安置“4050”人员为重点,推进再就业工作,依托社区全方位、多渠道广开门路寻找就业岗位,安置适合4050人员本人特长的人员。
(三)繁荣社区文化
1、积极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科
普活动,社区每个小区建1个宣传栏,宣传法律,科学、卫生知识,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社区建一个活动场所,每个住宅小区建一个健身活动场所,到2013年底全部实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建设科普画廊,成立科普志愿者队伍,老人秧歌队。
(四)、美化社区环境、结合县城改造,推进绿化、美化工程,逐步提高绿化水平,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创建绿化精品小区,进一步提高小区管理水平,达到物业单位、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共同参与管理的“四位一体”管理摸式,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社区内清扫保洁率达98%以上。、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街巷天天干净,认真开展“街巷三治(治乱、治脏、治旧)”活动。
(五)、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体满意”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目标,以“三增强”(增强社区党建的拓展力、增强社会管理面的控制力、增强社会治安齐抓共管的合力),“三降低”(降低刑案发生率、降低群体性发生率、降低重新犯罪率),“三提高”(提高“安全小区”覆盖率、提高刑案破案率、提高民事纠纷调解率)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社区居民创造安全、安宁的生活环境。
巩固深化“创安”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及小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增强居民的防意识,控制居民区可防性案件发生。
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落实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超前排摸纠纷等制度,抓好日常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各类不稳定因素化解工作,继续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访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做到矛盾化解在社区,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办事处。
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坚持“加强领导,长效管理”的方针,以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为突破口,严格证件化和动态管理,坚持教育,服务相结合,提高外来人口素质,管理好流动人口。
(六)、社区人口计生工作
以生殖保健服务为重点,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育龄夫妇生殖保健服务。加强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管理(包括外来流动人口),积极开展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确保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园满达标。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成立以书记为组长、主任为付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积极与包扶单位联系,争取他们支持,制定计划,定期召开驻社区单位领导及有志人士座谈会,共同研究社区建设规划,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制定出相应制度。
(二)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协调功能和区域共建的优势,调动社区内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四)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合力。
首先整合社区人文资源,一是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特别是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他们搭建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平台”;建立在职党员联络站,力争90%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帮困结对等公益活动;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和志愿者活动的服务基地,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逐步完善志愿者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工作机制。
商业街社区紧紧抓住未来三年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开拓进取,认真工作,努力实现社区繁荣,居民富裕,产业兴旺,和谐文明的战略目标,向社区全体居民展现一个全新的商业街社区面貌。
第五篇:苏州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苏州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我随新农村建设研讨班赴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听取了苏州市有关领导、专家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苏州的实践》、《农村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双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所作的报告,参观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苏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苏州的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思路新、措施实、力度大、成效好,“苏南模式”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是:通过前期资金投入、投资公司运作、配套组织、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金融、运作、组织、政策“四个平台”;采取工业向园区、农业向规模经营、农民居住向社区 “三个集中”措施优化城乡布局;通过农村集体资产分配权向土地股份制股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向土地股份制股权(被征地农民纳入城市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向城镇商品房或货币和股权的“三个置换”,加快农民转为市民速度;通过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富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的“五大合作”,富民强村;逐步形成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成物业、1年年有分红”的目标。苏州注重规划引领,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注重制度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注重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注重富民优先,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求突破;注重社区建设,在城乡管理体制上求突破。他们敢于正视和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方式好、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好、生活质量好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二、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苏州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独特条件和机遇,是我们地区无法比拟的,因而苏州的许多做法不能简单照搬,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量化目标,下洼镇没有能力、也不可简单复制。但是,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很多理念和好的做法,对于下洼镇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学习苏州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学工作思路、学机制改革、学制度创新。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找出路。
苏州建设新农村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地处长三角、背靠大上海的独特区位,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大发展、90年代开放型经济大发展的历史积淀,得益于21世纪“三化”迅猛发展的宝贵机遇。可以说,发展是苏州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核心内在因素。学习苏州经验,必须联系下洼镇实际,把握我镇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地
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学习苏州经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和创新意识,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三农”找出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现实和未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学习苏 州坚持“三化”与“三农”互动并进的经验,下洼镇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工业强镇”、发展镇域经济一起抓,不断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努力形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学习苏州“三个集中”、“五大合作”的经验,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探索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示范,稳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苏州农村“五大合作”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创新改革,才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联系下洼镇实际,当前农村改革应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坚持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要抓紧制定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用规划控制发展方向,规范农民行为。制定农村乡村布局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水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村镇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到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进行整治,严格规划管理,做到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
(四)建设新农村,党员干部是关键。
苏州农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人经济”,“私营企业主”兼任干部的所谓“老板干部”现象在苏州农村较为普遍。结合下洼镇实际,在加强“三联三建”的同时,广泛开展“双带”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富民强村的目标。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稳步实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战略任务。当前我镇尚处于工业化低级阶段,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加强调查研究,理清思路,结合我镇实际,在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先行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要积极试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要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