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本站推荐)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看一看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能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物体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全貌,丰富和积累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课件、储蓄罐、玩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愿意听吗?(盲人摸象)
(1)、提问:这几个盲人摸到大象之后,他们对大象的描述为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件物品(出示储蓄罐),勤俭节约的孩子都喜欢把零花钱存在储蓄罐里,从小养成节约用钱的好习惯。
2、储蓄罐背对着学生出示:你知道这个储蓄罐是什么样的吗?它的正面是
什么颜色的吗?指名生回答
3、今天我们就先来观察这个储蓄罐。哪些学生愿意来前面观察?
(1)、教师给学生指定位置,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在储蓄罐的什么位置,看到什么?
(2)、2学生调换位置,再次观察,并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与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现在我们大家和这两位学生一起观察好不好?我们看一看,然后说说从你的位置观察到的储蓄罐是什么样的??(储蓄罐放在座位的中间)
学生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4、师出示主题图
(1)、小霞坐在储蓄罐的什么面?
(2)、哪一幅图是小霞看到的?说理由。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一个物体?
5、观察玩具(4人一组)
(1)、每个小组中间放一个玩具,每个同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观察,然后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猜一猜,你对面的同学看到的玩具形状跟你一样吗?你想不想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3)、换位观察:
请同学移动位置,然后继续观察桌面上的玩具,说说这次你看到了什么?现在看到的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如果继续移动,你看到的玩具形状和现在一样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学生自主观察,得出结论。
2、第2题。小猴子、小松鼠看大象。哪一幅图是小猴子看到的,哪一幅图是小松鼠看到的?生根据实际观察回答。
3、第3题。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4、第4题。
师:黑猫警长正在安全岛上练习指挥呢,请你当裁判,说说哪幅图分别是小动物们看到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得开心吗?你们学会了什么?
看一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根据站立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出正面、侧面和上面。
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小汽车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储蓄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
(二)》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汽车模型
师:同学们,这是一辆汽车的模型,今天我们就从它入手一起来观察。谁愿意上来观察一下?
指名4名学生上台观察。
师:现在你们能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哪一个面?生答师板书:正面。你能说说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
师:还有和他观察不一样的吗?生答师板书:侧面(左面、右面)
师:还有看到不同面的吗?生答师板书:上面。是什么颜色?
师:想一想,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再看这个汽车模型,看到的结果还和现在的一样吗?验证一下。
2、猜一猜,出示主题图
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下面哪幅图?连一连
生交流。
3、观察书包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书包图
思考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书包的哪个面看到的。你能指出来吗?
学生交流并反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
说一说,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看到房子?
2、第2题。
让生仔细观察图,思考下面的三幅图,你能指出哪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吗?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3、第3题。
师:笑笑和淘气在路上遇到了智慧爷爷,他们分别站在智慧爷爷的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试着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看一看
(二)正面 侧面 上面 背面
第二篇: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案(最终版)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1)学生试连线(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第一组展示:(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组展示:
(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
(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学生分组讨论 7.交流信息 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
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三)巩固练习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结果: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四)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第三篇: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
2、辨别出轴对称图形,并且找出它的对称轴
3、认识镜面对称
难点:
1.懂得找出图形所有的对称轴
2.懂得对称轴的对称规律
知识点: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第四篇: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信息窗1:辨认组合的实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2~80页。
教材简析
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取的素材是生活场景,这样的素材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同时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回忆旧知
1.课件出示走进商场——观察物体(信息窗1,只有冰箱),复习辨认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
谈话:同学们经常逛商场,这个场景你们见过吗?图中的冰箱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3种形状学生选择)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2.课件出示信息窗1(有冰箱和冰柜两个实物)
谈话:只有冰箱我们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和辨认,现在图中有冰箱和冰柜两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又会是什么形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板书课题:观察一组物体)
[设计意图]从简单一个实物的观察到复杂的两个实物,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操作观察合作交流
1.借助经验 大胆猜测
谈话:(课件出示3组形状)请同学们猜猜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呢?
学生猜测。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2.模拟观察验证猜测
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两个纸盒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摆放放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
3.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汇报。
5.想、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学生画,教师指导)
6.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另一组学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摆放的位置不同,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哪组形状。(课件出示形状,学生分组观察,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验证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设置模拟情境,学生亲自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合作交流,充分感知一组物体,建立一组物体形状的表象。同时老师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四、拓展应用。
1.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第1题。
2.看一看,连一连。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想一想,摆一摆。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为信息窗2做铺垫。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既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谈话: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注学生的知识。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方面。本课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感知活动,如摆一摆、说一说、找一找等等,注重从学生的直观感知入手,使学生通过猜测——操作、观察——验证的过程,初步学会观察一组物体的方法,建立感知一组物体形状的表象。无论是从集体合作验证还是自主探索,学生都能观察并说出不同方位所看到的一组物体的不同形状,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充分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大胆的猜测。同时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加了实验验证,并能正确的判断出一组物体的形状和摆放位置,真正能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刘志红)
第五篇:观察物体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2)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3)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2)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蝴蝶形的彩纸、一件蝴蝶衣裳、两张彩色纸、一枝水彩笔、一把剪刀、尺子,各种对称的装饰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主题图配合音乐,师:“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蝴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师:“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动物朋友。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瓢虫、螃蟹。”
3.师:“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好吗?”
二、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
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2.(小组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一样呢?(左右对折。)
3.师:“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生评价。)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形状更新颖。”(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请学生举例。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
1.一位长方形说:“小朋友,你能够找出我的对称轴吗?”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
3.师: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
(二)1.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
2.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
四、小结
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对称)回家找找家中有哪些图形或物体是对称的?
镜 面 对 称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极力学生主动的探索未知。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写有反数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导语:昨天啊,明明到聪聪家做客,可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展示:明明到聪聪家做客,却发现那儿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谁是真的明明呢?他请求同学们给予帮助。
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和自己行为一样的人?
生:那是一面镜子。
教师给予鼓励,并出示课题:镜面对称。
二、探究新知
1.游戏进入,感知镜面对称。
教师请两名学生上来当自己的镜子,师对着学生做一些动作,生表演。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一个和老师的动作一样,一个和老师的动作相反,究竟谁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亲自体会。
学生讨论不出结果,教师带领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照镜子,你发现了
什么?
让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让学生亲自观察、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如果自己伸左手,那镜子里的“你”会伸哪边手?
同伴间再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举出生活中有关镜面对称现象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湖面的倒影、下过雨后地面上积水的倒影……
三、动手操作
巩固应用:
1.课件依次出现半只蝴蝶、雪花、天坛、飞机等。
师:这些分别是什么?你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伴间进行看镜子写数字的游戏。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了一些关于镜面对称的现象,生活
中还有很多镜面对称现象,希望大家多留心,看谁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