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

时间:2019-05-15 07:4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

第一篇: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

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百万农奴解放日体会

5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平息了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得解放,西藏人民由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藏社会由此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

开放。民主改革是改变西藏人民命运的伟大抉择,是新旧西藏历史的分水岭,是世界废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权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1959年以前的旧西藏,实行的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度。毛主席曾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西藏的农奴制度,就像我们春秋战国时代那个庄园制度,说奴隶不是奴隶,自由农民不是自由农民,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农奴制度。”这一制度的典型特征,一是社会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占西藏人口5%的“三大领主”,即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占有西藏全部土地、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土地。二是实行政教合一。寺庙占有西藏土地的36.8%,宗教上层既是最大的农奴主集团,又是主要的政治统治者,同时还在文化和信仰领域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控制。三是具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旧西藏地方法典把人分为三等九级,农奴主可以把农奴租让、抵押、出卖给其他领主,寺庙里同样等级森严,贫苦、低级的僧人只能做寺庙的奴役,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任何权利学习文化和宗教经典。

我是从旧西藏过来的人,我个人和家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出生在藏北一个贫苦牧民的家庭,冰天雪地里到处流浪要饭;给部落头人、牧主、**当佣人,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被人称为“波哲热地”(男鬼热地)。民主改革前,我受尽欺凌和苦难,现在我的身上还留有块块伤疤。我有一个弟弟就饿死在母亲的怀里。那时,我和许许多多受压迫的农奴和奴隶,都盼望着黑暗、落后的社会制度得到彻底的变革。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改革旧西藏的社会制度,是《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的方针,同时又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与西藏上层协商、和平改革的政策。中央对旧西藏上层反复做宣传解释工作,耐心等待,做到了仁至义尽。尽管如此,1959年3月,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唆使下,西藏封建农奴主上层反动势力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悍然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他们的目的,就是阻挠改革,分裂祖国,以实现封建农奴制度“永远不改”。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了边平叛边改革的方针,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只要西藏的反动派敢于发动全局叛乱,那里的劳动人民就可以早日获得解放,毫无疑义”。

通过民主改革,在西藏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广大农奴和奴隶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广大农奴和奴隶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和生产资料,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思想上摆脱了封建农奴制腐朽思想的枷锁,实行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真正得以实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走上了发展进步的崭新道路,西藏各族人民人生命运发生根本转变,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1959年,我的家乡一边平叛、一边民主改革。当时,为了培养藏族干部,解放军和工作组动员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我就下决心报了名。这样,我很幸运地成了我家乡到内地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到了北京中央政法干校。在北京四年学习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过去我们穷人受苦受难,不是命不好,而是受三大领主的压迫、剥削,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人权。在北京学习期间,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接见了全体学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民主改革,是我和同我一样过去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奴隶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缩影

西藏这50年的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政治全面建设,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全面繁荣,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我体会,西藏的社会制度和各族人民的命运之所以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我1975年到自治区工作,一直到2003年到全国人大工作,在自治区党委领导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8年。我深深感受到,在西藏发展稳定的每个关键时期,中央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西藏工作,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1989年10月,面对1987至1989年拉萨连续出现骚乱事件的复杂局面,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来源

: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究、形成了关于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初步形成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藏方略,实现了西藏工作从乱到治的历史性转折。此后,中央于1994年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做出了中央各部门和有关省区市对口援藏的重大决策。2001年,中央又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宏伟目标,加大了对口援藏的力度。这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被西藏的同志亲切称为两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200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把我们党对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这在我们党西藏工作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无私支援是西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平解放后,为支援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许多内地干部到西藏工作。这其中有和平解放时期进藏的老十八军和其他部队的同志,有各省市自治区进藏的地方干部,有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和青年学生等。他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面对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口援藏”是中央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各中央国家机关、省区市和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服从、服务于大局,不讲价钱、不提条件、不打折扣,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全力支援西藏。现在西藏7个地市和74个县区,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海拔近5000米、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那曲地区双湖特别行政区,也由过去的几间土坯房、几顶帐篷,发展成高原新兴城镇,成为藏北无人区的一颗明珠。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青藏铁路这条“天路”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我记得,那是2000年10月10日下午,江泽民同志参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西南组讨论,他点名要我发言。我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可是现在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已经辐射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但都辐射不到西藏。所以我们请求中央尽快修建进藏铁路,请求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50、60年代起,毛主席、邓小平同志等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一直非常关心这条铁路的建设。现在看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有望将它付诸实施了!”江泽民同志笑着说:“热地同志的政治思想工作都做到我头上了!”仅隔一个月,2000年11月10日深夜,江泽民同志在铁道部的专题报告上作出了长达三页纸的重要批示,指出:修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我们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2001年6月青藏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西藏各族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格尔木出席青藏铁路通车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目前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局势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和睦和谐的新气象。半个世纪以来,正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金光大道,西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根据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统一、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统一、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了各民族空前的大团结,我国是世界上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从此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历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77.97%,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按人口比例计算在全国是最高的。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藏语言文字、司法、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等许多方面,有效地维护了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巩固和发展民主改革成果,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最大心愿

**集团叛逃国外后,在西方反华势力支持下,成立了非法的所谓“流亡政府”,长期从事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破坏活动。1987年至1989年,他们在拉萨连续制造骚乱、闹事,2008年,他们又制造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暴力干扰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与此同时,**集团极力美化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下的旧西藏,把残酷、黑暗、野蛮、落后、专制的旧西藏描绘成“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攻击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使藏人陷入了人间地狱般的苦难”,从而把自己打扮成所谓“西藏人民的代言人”,煞有介事地向中央提出所谓“大藏区”、“高度自治”等变相独立的要求,企图在“自治”的幌子下恢复他们对西藏人民的专制统治。

历史雄辩地证明,十四世**及其政治集团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总代表,他们与占西藏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存在着根本利益冲突,与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与**集团之间分歧和斗争的实质,根本不是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不是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而始终是进步与倒退、统一与分裂的斗争。**集团分裂祖国、复辟旧制度的图谋,西藏各族人民看得非常清楚,也是绝不会答应的。他们的目的,过去没有实现,现在没有实现,将来永远也不会实现。

我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继续弘扬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保稳定、促发展、奔小康,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第二篇:电力发展里程碑记实

电力建设重要里程碑纪实

郑岩 编写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电力起步、电力发展、电力腾飞的三个阶段,电力装机容量超英赶美,跃升世界第二;现已步入火、水、核、风电全面发展,并控制低效火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安全建设三代筹建四代核电;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发电,突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电力制造业水平稳步提升。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力建设过程中,重要里程碑纪实如下。

熠熠生辉的电力光环

1949年3月组建全国第一支火电建设的施工队伍—阜新工程队。1952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电报勉励阜新工程队职工,贺全国第一台自己安装的火电机组发电。

全国第一台高温高压机组 — 富拉尔基热电厂;

全国第一台氢冷发电机组 — 吉林热电厂;

全国第一座首先超百万电厂 — 清河电厂; 六十年代亚洲第一大电厂 — 辽宁发电厂; 八十年代全国最大电厂 — 谏壁发电厂;

中国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机组在吴泾电厂运营。全国首台168h试运投产机组—双辽发电厂。

20世纪全国火电单机容量最大机组(80万千瓦)— 绥中电厂; 21世纪全国火电单机容量首台最大机组(100万千瓦)— 华能玉华电厂;

21世纪初全国规划亚洲最大的燃煤发电站 — 广州台山电厂,第一台机组已并网发电。(8台600MW机组,计划容量480万千瓦。)

亚洲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 — 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亚洲第一海上风电场 — 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场。

世界单体投产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 — 格尔木20万千瓦光伏电站。

世界最大水电站 — 三峡水电站(1820万千瓦);

中国第一座混凝土抛物线高双曲拱坝,二滩电站坝高240米;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理论蕴藏量67605万千瓦,可装机容量37853万千瓦,年发电量19200亿千瓦时;

世界最高的输电铁塔:江苏江阴市利港镇黄丹村500千伏输电线路跨越长江铁塔高346.5米,为世界第一。(两塔相距2303米,为世界第三。)

全国最早最大风力电厂 — 新疆达坂城风电三厂,装机容量20万千瓦,单机600千瓦-2100千瓦。

1975年11月我国首台直流锅炉,30万千瓦机组在姚孟电厂投产。1987年10月22日,我国引进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参数机组签字仪式。安装在上海石洞口二厂。

1987年全国装机容量跨过一亿千瓦大关,位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中国最大的地热电站—西藏羊八井,装机19180千瓦。1992年5月我国第一套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在重庆珞璜电厂投入运行。

1996年12月,我国在广东汕尾首建100千瓦岸式波力电站。2000年12月完工,100千瓦成本为210万元。

1999年世界最高的一座太阳能电池电站—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500米,建在革吉县。

2000年3月14日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广州建成全部投产,8×30万KW。

2000年8月,全国最大垃圾电站在广州建设。2000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核电援外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32.5万千瓦)实现首次满功率运行,达到设计指标。

2000年9月27日,山东电建二公司承担主体施工的箂城2×30万千国产燃煤1号机组建成投产,首次点火至交机仅用11天的世界最短纪录;首次开机稳定运行131天的世界最长纪录,入选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2000年9月28日北仑发电厂第五台60万千瓦机组投产,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火力发电厂。

2000全国国产30万千瓦机组年发电量最多机组,台州#8(24.5亿千瓦时);该厂#

7、#8机组以330克/千瓦时的供电煤耗,被评为同容量机组煤耗率最低机组。

2000年12月18日,三峡工程年浇灌混凝土521.48万立方米再创浇筑量世界纪录新高。

2001年8月9日报道:焊接世界第一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永久性船闸24扇人字门。单重800吨,由12块钢六面体焊接而成。每扇门用焊条5.5吨。

2001年8月15日,世界起重量最大的水电站桥机落户三峡。长35米,主钩吊重1200吨,副钩吊重125吨,桥机总重1000吨。

2002年6月25日龙滩水电工程升船机高度179米居世界之首。2003年10月21日,目前规划亚洲最大的燃煤发电站—广州台山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

2004年10月31日开工建设我国第一台低氮燃气机组,建在内蒙苏里格气田。

2004年11月18日,广东国华粤台山电厂1号60万千瓦机组配套的脱硫工程通过168小时试运正式投入生产。烟气含尘量由30mg/M3到2mg/M3。脱硫效率高达99%。美国称“开创了洗涤脱硫技术新纪元”。2004年11月23日我国首台国产超临界燃煤60万千瓦机组在华能沁北电厂投入生产。

2005年5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恒运D电厂签订2×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销工程总承包合同,实现我国烟气脱销环保产业和设备国产化“零”的突破。

2005年12月21日和18日,在江苏句容和宿迁两地开工建设,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

2005年12月25日,安徽淮南低浓度瓦斯发电科技成果通过专家委员会鉴定,开创了世界低瓦斯发电的先河。

2005年作为国家“863”计划的40千瓦潮流发电试验电站实用化项目,在浙江省岱山县建成发电。这是目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座潮流发电站。

2006年8月,上海洋山港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已确定,这是我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计划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

2006年10月13日我国首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华能玉环电厂1号并网发电。

2006年神华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煤矸石发电厂。建设两台13.5万千瓦机组。配置480t/h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

2006年12月22日,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10号30万千瓦机组168试运完成,标志我国首台30万千瓦直接空冷供热机组投产发电。

2006年12月30日,全国第一个整机国产化风电场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并网发电。该风电场安装134台风电发动机。每千瓦造价比进口降低1800元。

2006中国发电装机容量新增1.02亿千瓦。中国首创一年装机1亿千瓦,世界独一无二。

2007年6月1日,国内首座70千瓦塔式太阳热能发电系统在南 京鉴定通过。由定日镜场、塔式高温接收器、太阳能燃气轮机等组成。

2007年6月8日,华电宁夏灵武发电公司第一台大型空冷60万亚临界机组投产发电;

2007年8月1日,我国日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达到102.76亿千瓦时。创我国电力事业125年来最高记录。

2007年8月,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在上海市崇明岛试运行。该项目是2006年11月启动;发电总功率1兆千瓦;年均上网107.3万千瓦时;每年二氧化碳减排500多吨。

2007年9月10日国内首台采用烟塔合一技术机组日前成功试运。该工程建设规模为2×300MW热电联产机组是在国内率先采用烟塔合一技术及无旁路系统设计。

2007年9月10日中国将实施第一个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项目。2007年10月18日,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江厦潮汐试验电站6号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在世界上仅次于法国的朗斯潮汐电站和加拿大的安娜波利斯潮汐电站,位居第三。

2007年10月吉林省通榆风电项目L16线A083号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中国国电集团所属龙源集团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58万千瓦,成为中国首家风电突破100万千瓦的企业。

2007年11月24日,华能玉环电厂百万级机组投产。该电厂在2年时间,先后投产4台超超临界百万机组,创造我国火电建设史上四个第一。

2007年 世界首座利用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的“三能”电站落户珠海担杆岛。

2007年末,世界首家以油灰渣为燃料的火电厂,在神华神东电力公司煤制油自备电厂的1号机组并网发电。

2007年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出口美国72台有中国自主 知识产权,已通过国际劳埃德船级社的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

2008年初,有浙江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台780KW,总价值176万美元的风力发电机组出口智利。

2008年1月18日,全球最大的禽类沼气发电站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投产发电并产有机肥可在市场销售。

2008年4月7日,世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煤层气发电厂,在山西省晋城寺河煤矿建成。该瓦斯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20MW。

2008年4月8日长春热电二厂5号机组,在无临检、安全、连续、稳发251天,进入正常计划小修停运。创造国产20万千瓦机组投产后连续运行的最高记录。

2008年4月8日,首座100%“稻壳电站”落户江西,可形成年4200万千瓦发电能力,年节约14万吨标煤。

2008年世界规模最大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站,在广州东莞洪梅镇建设。是4×200MW的地方电力企业的示范工程。

2010年底,水电、核电、风电容量合计25646万千瓦,比重提升到26.54%。

2010年全国装机9.62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0万千瓦,风电3107万千瓦(并网发电机组),其比重占总容量的26.57%。

2011年全国装机10.5576亿千瓦,水、核、风等非火电装机容量比重达27.50%。

电力发展跃升突破

1989年中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投入运行。全长1045.7公里。单极运行输送功率60万千瓦。

1991年12月大亚湾核电站(90×2)第一台投产,填补我国核电的空白。1994年4月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建设的首座30万千瓦机组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举行开工典礼。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成立揭牌,第一罐混凝土浇筑。

2001年,我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8301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4年9月23日,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大关(达1.08亿千瓦)。以公伯峡水电站(计划容量150万千瓦)首台30万千瓦机组投产为标志,中国连续三年持续位列世界第一。

2005年9月26日,国家电网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开始运行。该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建设、运行管理的项目。

2006年5月20日,长江三峡工程全部结束。

2006年6月7日,“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通过鉴定。标志我国600MW及1000MW级的燃煤机组技术、制造、安装、试运、生产技术成熟,火电建设步入“超超临界”时代。

2006年7月12日我国制造首台9E重型燃气轮发动机,在南京汽轮机公司组装发电试行,运往青海格尔木联合循环发电200兆瓦机组的电厂。

2006年7月25日首台国产大型电站直接空冷成套设备在内蒙乌拉山单台30万千瓦机组投运。哈尔滨空调股份公司自行设计制造。

2006年7月26日我国首条220千伏碳纤维复合导线启动运行,福建省曹园线建成。是我国电力输送技术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2006年9月28日,我国最新一代核聚变试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首次放电。“EAST”是世界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试验装置。产生等离子体可达1000秒,温度超过1亿度。

2007年8月开始建成的我国首条同塔双回750千伏输电线路展 放成功。长度2×442公里,913基铁塔。

2007年11月5日,全球最大的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制造基地在湖南省益阳市开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米/秒的微风就能发电,获第3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最高奖 — 特别金奖。

2007年底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2M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在重庆研制成功。德国船级社认证的功率最大自主研制的风电机组。

2008年3月12日,南通强生光电引进的首条25兆瓦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批量生产。在国内首座普及型光伏电站在江苏如东洋口港开始建设。使用1.6万片非晶硅薄膜,占地30亩,装机容量1000千瓦,非晶硅发电价格可大大降低。

2008年中国订购美国CC8800—1双臂履带式起重机,起重能力3200吨,吊臂长度156米,能在228米的空中吊装设备。

2008年“追日型”太阳能发电系统首次用于奥运场馆。太阳能电池板跟太阳光线可旋转270度。安装在奥运会沙滩排球场,使用寿命可达50年

2010年7月,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建成投运。锦屏 — 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建设。

2010年皖电东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将开工。

2010年规划在新疆建设±1100千伏的直流输电线路,将我国输电等级提升新的高度。

电力制造业高速发展

1956年4月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在淮南田家庵投产发电。

1958年哈尔滨锅炉厂生产国产第一台容量最大锅炉(230T/H); 安装在吉林热电厂。

1958年8月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在重庆电厂投产。

1958年12月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2.5万千瓦机组;在闸北电厂投产。

1959年11月10日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5万千瓦机组;安装辽宁电厂投产运行。

1967年2月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高压10万千瓦机组;在高井电厂投产。

1969年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机组;在吴泾电厂运营。1969年9月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超高压带中间再热的12.5万千瓦机组,在吴泾电厂投产。

1971年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亚临界压力带中间再热的30万千瓦机组。

1972年6月16日我国建成第一条330KV输电线路投入运营;是刘家峡水电站的配套项目。

1972年12月生产制造第一台超高压带中间再热的20万千瓦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

1974年国产30万千瓦双水内冷机组投产;配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1000吨燃油锅炉。

1974年11月我国生产制造的第一台超高压带中间再热的30万千瓦机组;在望亭电厂投产。

1988年我国生产制造第一台的60万千瓦机组;1989年11月4日,中国自制第一台临界压力带中间再热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安徽省平芋电厂投入运行;为无刷励磁。

1989年南京汽轮机厂试制成功首台3.6万千瓦燃气轮发电机组。2000年11月20日,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甘肃窑街研制成功。

2000年11月23日河南焦作科源公司开发出国内新一代智能型执行机构,含单机片、变频调速、非接触测量、过力矩保护等,使60年代产品向前跨越30年。

2002年6月25日,芜湖长江大跨越工程是三峡送出工程±500千伏龙泉至政平直流输电线路,跨越塔为国内最新设计的新型杆塔,高229米,是中国第一高输电钢管塔。

2004年7月30日,举行我国首台40万千瓦级重型联合循环燃气轮机的下线仪式。是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CE公司联合为杭州半山发电有限公司制造的设备。

2006年9月26日,国内运行交流电压等级最高的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一周年。

2007年国内最大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在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制造成功。

2007年8月31日,我国首台国产化6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是华能营口电厂3号机组,煤耗为292克/千瓦时。

2007年12月18日,东方锅炉厂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万千瓦机组配套的超临界燃煤锅炉,在河南南阳天益发电有限公司3号机组投产运行。

2010年我国自主研发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成套装置,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我国研制的是60万千瓦级的发电机断路器130千安;100万千瓦发电机配套的160千安断路器在续接研制中。

2010年我国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研制成功。

第三篇: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全文)

西藏的发展与进步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了《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全文如下:

西藏的发展与进步(2013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 录

前 言

一、西藏发展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二、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三、政治进步与人民当家作主

四、文化保护和宗教信仰自由

五、社会变迁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六、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结束语

前 言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南半部,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神权至上,官家、贵族、寺院三位一体,牢牢控制着西藏的资源和财富,人民灾难深重,毫无自由可言。那时的西藏社会如同欧洲中世纪一样黑暗、落后。西藏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西藏走上了与全国一道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西藏与20世纪50年代以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西藏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和尊严,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正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团结奋斗。

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西藏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社会追求正义与幸福的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一、西藏发展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当代西藏的发展进步,内生于自身特殊的社会历史逻辑,植根于中国国家的发展进步迈向,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1959年之前,西藏的社会形态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的发展进步正是在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发端的。

1959年之前的西藏社会

对1959年之前的西藏社会状况,人们曾有过许多描述,这里仅做部分节选,从中可略窥旧西藏黑暗、落后之一斑。

原英国《每日邮报》驻印度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在1905年出版的《拉萨真面目》中写道:

旧西藏“具有中世纪的性质”,“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喇嘛是太上皇,农奴是他们的奴隶”。“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惩罚、巫术、灵童转世以及要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是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藏人如牛似马地劳累,而赢来的却是为数甚微的生活必需品”。拉萨“这座城市脏得无法形容,没有下水道,路面也没有铺砌石块。没有一栋房子看上去清洁干净或经常有人打扫。下雨之后,街道就成了一洼洼的死水塘,猪狗则跑到这些地方来寻找废物渣滓”。

英国藏学家查尔斯·贝尔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十三世**喇嘛传》中写道: “西藏的刑法是严厉的。除了罚款和监禁外,鞭笞也是常事。在审判过程中,受到鞭打的不仅是被判有罪的人,而且还有被告甚至见证人。对严重违法者,既使用颈枷也使用手铐。颈枷是戴在脖子上的一块沉重的方木块。对杀人犯和惯偷惯盗,则使用铁质脚镣。对很严重的罪或屡次犯罪,诸如谋杀、暴力抢劫、惯偷或严重的伪造罪等,则要剁手(齐手腕),割鼻,甚至挖眼睛。而挖眼睛又多半用于某些政治上的滔天大罪。往昔那些犯有谋杀罪的人被装进皮口袋,缝起来,给扔进河里”。

加拿大藏学家谭·戈伦夫在1987年出版的《现代西藏的诞生》中写道:

“过去统治西藏的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封建的神权政治。„„封建庄园主则垄断了处理所有地方事务的权力”。“绝大多数西藏人都是农奴”。“农奴被‘拴在’他们主人的手中。„„他们毫无权利,即使要走进寺院,要结婚,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如果分属于不同领主的两个农奴结了婚,所生男孩要归父亲的领主;如果是女孩,要归母亲的领主。要想离开庄园,哪怕是一小会儿,也要得到领主许可才行。如果想出门远行,朝拜寺庙或想做一点小买卖,都需要得到领主的同意”。“在西藏历史上,变换阶级成分的可能性很小。对大多数农奴来说,他们不得不接受出生时的农奴地位”。“没有证据证明西藏是一个乌托邦理想的世外桃源”。

曾在1949年之前担任过当时中国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官员的沈宗濂和柳陞祺在1953年出版的《西藏与西藏人》中写道:

“操纵拉萨政权的人物只来自不足一百家贵族中的上层和同等规模的僧侣集团。在他们看来,广大西藏人民不过是‘砍柴挑水的苦力’。这些特权人物生活在一种封闭状态,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忽视西藏社会蕴藏着的巨大力量,仍流连在一个僧侣、封建的独裁统治的残阳夕照之下,他们恰恰是因为西藏百姓的无知和对政治的冷漠才得以存在的。但历史必将加速前进,这个特权阶级必然在快速变革的世界中土崩瓦解”。

几百年来,由于保守落后的农奴制,加之封闭的地理环境,西藏社会发展处于凝滞状态。至20世纪中叶,在人类向现代文明大步前进之际,西藏依然远远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

西藏发展进步的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从此迈上与全国人民同发展共进步的历史轨道。1959年是西藏历史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西藏地方反动上层发动的旨在维护封建农奴制的武装叛乱失败,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各族人民发起民主改革运动,一举推翻延续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启了西藏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最具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在西藏历史上首次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基本人权,为日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西藏最终确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伴随新型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政治观念的传播,西藏百万农奴和旧时封建贵族等都成为享有平等权利的现代公民,行使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政治权利,极大调动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78年以后,西藏和全国一道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中央政府提出加快西藏发展、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的目标,并根据西藏实际,制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特殊优惠政策,大力支援西藏建设,有力推进了西藏的发展进步。

进入21世纪,西藏的发展进步驶入历史快车道。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西藏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即到2015年,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西藏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西藏发展进步是人类正义的胜利 ——西藏的发展进步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由传统的农牧业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由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由专制到民主,由迷信到科学,由封闭到开放,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西藏60多年的发展正是遵循了这个规律和总趋势。目前,尽管西藏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省区市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拉近了距离,大体上实现了同步发展。从人类大历史的角度观察,西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由封建农奴制社会一跃跨入现代文明社会,创造了一个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西藏的发展进步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西藏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近代以后,中国社会面临整体性的现代化转型,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遵循中国社会变革的大逻辑。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即提出把旧西藏“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的重大命题。60多年来,西藏发生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是在全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建立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西藏的发展进步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西藏的发展进步是西藏人民的事业。60多年来,西藏的发展进步始终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表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个人的发展完善的内在统一,通过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西藏的发展进步实质是人的发展和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次伟大实践。西藏的发展表现为人民不断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表现为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是人民摆脱宗教神权奴役、追求做人尊严和价值的胜利。西藏人民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二、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发展经济是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途径。西藏现代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把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放在首位,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推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目前,西藏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历史飞跃,并持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01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万元。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9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增速12.7%。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9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28元。2006年以来实施的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牧民。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40.83万户安居房,占农牧民总户数的88.7%。2013年底前,所有农牧民将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2012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8.7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14平方米。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等农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镇通邮率、乡镇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0%、99.7%、94.2%。累计解决193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1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电话、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12年,西藏城镇每百户居民中拥有汽车、摩托车分别为27辆和16辆,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分别为86台、129台、63台、88台。在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拉萨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旧西藏只有农牧业和手工业,且处于十分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已经建立起具有西藏特点的现代经济体系。西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切实保护西藏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

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也是基础产业。多年来,西藏农牧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通过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免征农业税、增加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以及加快推进综合生产能力等措施,使农牧业实现了全面持续发展。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积极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0.38亿元,年均增长4.7%。旧西藏没有现代工业。通过60多年的发展,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如今,已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0.01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91亿元。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58.4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9.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6.5亿元。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1.5∶34.6∶53.9。

现代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旧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现在以公路、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2012年,西藏次高级以上路面里程达到889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2万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乡乡通公路,其中62个县通油路。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2011年,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建成通车。截至2012年底,西藏已建成通航机场5个,9家航空公司在藏运营,开通国内航线34条,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机场布局。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而今西藏电力发展迅速,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成。2012年,西藏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23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拉萨市城市供暖试点工程开通运行,2012年底实现40%的供暖目标。旧西藏人背畜驮、驿站式传递的落后状态已彻底改变。目前,已经建成遍布全区的光缆、卫星和长途电话网,全区县以上基本实现3G通信技术全覆盖,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2012年,电话用户数达到276万户,普及率为9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47万户,普及率为33.3%。

城镇化使西藏各族人民更多分享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少量人口居住点,城镇只有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少数地方,拉萨城区不足3平方公里。近年来,西藏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2012年,西藏设有两个市和140个建制镇,城镇化率达22.75%。对外开放加快了西藏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全区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不仅增强了与内地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和合作。1993年,西藏与全国一道开始建立“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物资、粮食、日用消费品等领域价格流通改革并全面进入市场。目前,西藏已经深深融入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丰富着城乡市场和百姓生活。西藏的名、优、特产品及民族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全国市场。

西藏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01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为34.24亿美元,是1953年0.04亿美元的850多倍,年均增长12.1%。截至2012年底,西藏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西藏立足区位优势,加强与印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实施面向南亚的陆路贸易大通道建设,建设吉隆、樟木、亚东、普兰和日屋口岸,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三、政治进步与人民当家作主

经过民主改革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彻底摆脱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西藏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扩大。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在西藏正式确立。在西藏,自治区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自治区重大事项由区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自治区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规、条例、决议、决定。通过各级人大代表,西藏各族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地区事务的权利。在今天的西藏,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西藏各族人民直接选举县(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些代表又选举出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西藏的门巴、珞巴等人口较少民族在全国人大及西藏各级人大中均有自己的代表。在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不断提高。在2012年四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达94%以上。

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始终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中占有绝对多数。2012年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244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31901名,占93%以上,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回族、壮族等均有自己的代表。目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为藏族公民,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44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25名,常委会主任、副主任14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8名。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妇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5.4%,各级政府公务员中妇女占34.49%。

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95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西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宣告政协西藏委员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西藏确立,为西藏各阶层、各界人士都能在政治生活中充分表达意见和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通过人民政协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集民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西藏自治区政协广泛吸收西藏各界、各族人士参加,注重和体现委员人选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各级政协委员广泛团结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是推进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西藏共有全国政协委员29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26名。2008年至201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共收到提案1507件,并已全部办复。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西藏各族人民除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普遍性的政治权利,还享有民族区域自治的特殊性的政治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自治区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立法权、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人事管理权、财政管理权和自主发展文化教育权等。

西藏自治区自1965年成立以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实施办法。例如,西藏自治区分别于1981年和2004年制定变通条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再如,在执行全国性法定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西藏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在全区干部队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70.53%,其中县乡两级领导班子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3.03%。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贯彻实施,使西藏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权利得到可靠的保障。

扩大了城乡基层民主

在中国,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探索,西藏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农牧区基层民主制度。在西藏,村民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了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调动了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1959年7月5日,山南地区克松村的443位农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标志着西藏基层民主建设的开端。1993年,颁布《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办法》,全区村委会选举步入规范化轨道。目前,西藏95%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不断健全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现全覆盖,全区90%以上的村设立公开栏,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西藏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中,有168.68万人进行选民登记,直接参加选举的选民有149.52万人,参选民众踊跃投票,参选率达到88.7%,共选出村(居)委会成员26335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西藏192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社区居民自治有充分的组织保证。新型民族关系得到确立和巩固

西藏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有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以及夏尔巴人、僜人等40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西藏高原,共同缔造了西藏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并实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和平解放60多年来,国家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全面贯彻落实,既消除了导致民族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也消除了西藏地方的阶级差别和人身依附关系,各民族间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西藏与全国、藏族与其他民族以及西藏自治区内部的自主性人口流动更趋频繁,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在各民族公民到西藏经商、务工、交流、朝佛、旅游的同时,大量藏族公民从西藏以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的藏族聚居区涌入内地大城市经商、务工、求学、谋职、交流、旅游。根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11年开展的内地藏族流动人口课题研究,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宁、兰州、昆明等中国大城市,都有为数不等的藏族人口流动或者定居生活。其中,成都市区有户籍藏族人口3万多人,无户籍常住性藏族流动人口在15万至20万之间,在成都市多个县市区已经形成了数个藏族聚居区。西藏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每年9月集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四、文化保护和宗教信仰自由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多年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倾力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使西藏文化得到了保护与发展。

保护和发展藏语言文字

藏语文学习使用受到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均明确规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西藏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用藏语文和汉语授课,并在内地西藏班中学开设藏语文课。截至2012年底,西藏实施双语教学的小学在校学生282914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96.88%;中学在校学生177981人,占中学在校生总数的90.63%。现有双语教师23085人,各级各类学校有藏语专任教师3700人。

藏语文在政治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发布的正式文件和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程序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也使用藏文。目前,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厅翻译室,各地(市)编译局和所有县翻译室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全区每年的翻译总量达6000多万字。各单位的公章、证件、表格、信封、信笺、稿纸、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餐馆、剧场、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图书馆等的标牌和街道、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藏语文类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西藏共有14种藏文杂志、10种藏文报纸。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有42个藏语(包括康巴语)节目、栏目,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每天播音达21小时,康巴语广播频率每天播音18小时,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24小时播出节目。2012年,西藏自治区出版藏文书籍780种,印数达431万册。

藏语文使用迈入信息化。藏文字符计算机编码已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国内自主开发的藏文编辑系统、激光照排系统、电子出版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藏语文平台,浏览阅读、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和各类资讯,成为众多藏语文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国家在保护和发展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公民中推广汉语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以“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以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为借口,抵触或反对推广、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布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定,文物保护工作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目前,西藏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其中国家级55处、自治区级210处),馆藏文物232万件(套)。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萨、日喀则、江孜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投资3.8亿余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收集整理民族音乐、歌曲、曲艺一万余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目前,西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0多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藏戏和《格萨尔》史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族唐卡、藏族造纸技艺等7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8名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3个项目和227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158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区先后命名了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9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特色艺术之乡。

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

西藏自治区把藏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藏医药工作的决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使藏医药学得到保护和发展。西藏各级藏医医疗机构注重发挥特色优势,开展了藏医药特色专科、专药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大力开展藏医药典籍、文献挖掘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四部医典大详解》等宝贵文献。目前,西藏有藏医医疗机构19所,在50多所县医院设有藏医科,藏医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区。藏药生产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迈进,藏药加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目前,西藏注册的20家藏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了GMP(优良制作标准)认证,能够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一些藏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部分国家,藏药产值达数亿元。现代藏医学已经走向全国和世界,服务越来越多的人。

尊重和保护民族风俗习惯

国家尊重和保障西藏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正常的宗教信奉、祭祀活动以及参加重大的宗教和民间节日活动的自由。西藏各族人民在保持本民族的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文化旅游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新兴节庆集会越来越受欢迎,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新风俗、新习惯。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条件下,每个节日都是群众精神上的一次盛宴,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内容。与亲朋好友一起过林卡是西藏百姓的休闲首选,表演歌舞的朗玛厅、遍布大街小巷的甜茶馆等是业余娱乐的主要场所。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建设县乡村图书馆及文化馆站(室),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推广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实施农家书屋、寺庙书屋、“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到2012年底,已建群众艺术馆8座、图书馆77座、博物馆2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9个、村文化室500余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座、县级分中心73座、乡镇基层点103个、村级服务点3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从自治区到地(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网络格局。2012年,自治区完成5.05万户农牧民的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全区85%以上的农牧户实现“户户通”。拉萨市区131个单位(小区)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成5个地市核心分平台。全面实现农牧区电影放映数字化,在农牧区放映公益电影13万余场。2012年,全年译制电视节目突破1万小时、电影75部。全区已建立农家书屋5451个、寺庙书屋1700多个,实现所有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所有藏传佛教寺庙有寺庙书屋。全区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2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60余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和民间藏戏团队,有各门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以藏族为主的文化艺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专业艺术团体不断加大艺术创作力度,推出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大型歌舞《多彩哈达》、《天上西藏》、《西藏春天》,话剧《解放,解放》、《扎西岗》,电影《唐卡》等等。西藏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60年来,先后派出团(组)360多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赴藏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西藏是一个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藏传佛教内部还存在不同教派。经过民主改革,西藏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去除被封建农奴制度玷污了的东西,恢复宗教的本来面目,实现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不同宗教、不同教派间的宗教宽容。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充分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各种宗教、各个教派都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依法受到保护。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358名。藏传佛教是西藏大多数群众信奉的宗教。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目前已有40多位新转世**按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得到认定。

今天的西藏,旅游者不难发现悬挂的经幡、刻有佛教经文的玛尼堆以及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转经、朝佛、请寺庙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西藏自治区及其7个地市均设有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办有佛学院、印经院和藏文会刊《西藏佛教》。寺院的壁画、雕刻、塑像、唐卡、经卷、法器、佛龛等宗教文化载体,得到保护和修缮。大量宗教文献典籍得到抢救、整理、出版。各寺庙的传统印经院得到继承和发展,现有木如寺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等大型传统印经院近60家,年印经卷6.3万种,民间经书销售摊点20家。在宗教管理上,国家坚持政教分离的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利用宗教从事违法活动。

五、社会变迁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西藏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伴随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西藏社会也相应发生由传统向现代的整体性变迁,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健康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科学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在旧西藏,除藏医、天文历算外,现代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处于空白。目前,西藏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33所,民营科研机构10所,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三级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184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目前,西藏有专业技术人员56264人,其中,少数民族43552人,占总数的77.4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70人(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86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6216人。他们在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藏药产业、新能源、旅游业、文化创意、民族手工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5%。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现在,西藏已建立起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从1985年开始,实施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先后12次提高补助标准,惠及51.04万人。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9年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截至2012年底,全区有小学在校生29201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级中学在校生130266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普通高级中学在校生4782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8291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0.2%;在校本专科生33452人、研究生107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4%。全国20个省、直辖市的26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初、高中班(校),有60所重点高中招收户籍为西藏的学生,48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0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班学生,累计招收初中生42040人,高中(中专)生47492人,高校本专科生16100人。目前,内地西藏班(校)在校生总数42460人。扫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8%,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1年。

公民的劳动和工作权利得到保障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各行各业不断兴起,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方式,大力促进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就业援助方式,妥善解决“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近年来,公益性岗位共安置各类就业困难人员19867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积极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交流选择平台。2012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45万人。2012年,1415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36%。通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推行力度、推进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完善劳资纠纷案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多举措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12年,西藏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社会就业较为充分。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旧西藏,仅拉萨、日喀则有规模很小的少数官办藏医机构、私人诊所和民间藏医。目前,已建立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全区城乡的藏医、西医、中医相结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的目标。2012年,西藏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60个,床位8352张;卫生人员215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9336人。医疗机构诊疗和住院人次分别达到1012万人次和14.55万人次。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区农牧民。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补助标准,从1993年的年人均5.5元提高到2012年的年人均300元。西藏自治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2300万元,建立了农牧民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提高,目前为年人均300元。2012年,对1032名先心病儿童实行免费救治。目前,西藏建立起了81个预防控制机构,在全区实施免疫规划,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和监测体系,基本遏制住了鼠疫、结核病、麻风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碘盐覆盖率达96.59%,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2012年,西藏实施1000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城市综合体育健身功能区、城镇综合性健身体育场馆建设,确保农牧区有健身场地和器材。推进科学健身工程,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社区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站点等服务网络建设,增强百姓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品质。西藏一直实行宽松的生育政策,对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牧民不限制生育数量。政府倡导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科学文明的婚姻生活。

在旧西藏,由于经济落后、新生儿成活率低、医疗条件差、僧尼人口比重大等因素,人口增长长期处在停滞状态。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00.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万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3%;汉族人口24.5万人,占总人口的8%。2012年,西藏人口达到308万人。西藏人均寿命从1951年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8.17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西藏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成为现实。到2012年底,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核心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西藏全面建立,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239.7万人次。2012年,兑现各项社会保险23.8亿元。西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对象不断增加,低保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12年,西藏城镇居民有48047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有32.9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400元、每人每年1600元。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供养标准大幅提高,2013年达到每人2600元。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救助困难群众近12万人(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累计落实20575万元。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共救助6925户(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776.2万元。资助特困学生6432人,发放资助金1676.9万元。截至2012年8月,累积向全区城乡394636名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共支出12606.9万元。关心关爱广大僧尼,将寺庙在编僧尼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僧尼年满60周岁的按月领取养老金,标准为每月120元,尼姑年满60周岁、僧人年满65周岁的终身享受基本医疗保险。

六、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多年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西藏。目前,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西藏高原的环境与生态受自然气候变化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过去100年,全球气候进入变暖期。由于西藏高原的特殊海拔高度,其所经历的气候变暖过程比周围地区更为强烈。1961年至2007年,西藏高原的平均增温幅度每10年超过了0.3℃,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随着气候变暖,冰川呈现加速退缩趋势,过去30年来整个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年均减少约131平方公里;高原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表现为季节冻结深度减小,融化深度增大。

在气候变暖影响下,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藏高原植被的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生长季平均延长约10天。植被盖度呈总体微弱上升态势,净初级生产力增加了约11%。由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显著增加,高寒生态系统碳汇呈增加态势。1980年至2002年,西藏高寒生态系统形成平均每年2300万吨的净碳汇,约占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增加量的13%,其中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形成平均每年1760万吨的碳汇,西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国重要碳汇地区之一。目前,西藏植被总体变好,但存在区域差异。在降水减少的南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在降水增加的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改善。随着国家大型生态工程及其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区的生态退化得到了有效遏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立法和规划

多年来,在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内,西藏始终处于重要位置。国务院在1998年和2000年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将青藏高原冻融区作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进行专门规划,提出明确的建设任务和建设原则。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2个位于西藏,分别为“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和“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面积分别为97750平方公里和494381平方公里,总面积接近西藏的二分之一。2009年,国务院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争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西藏自治区编制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一江四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同时,还开展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生态补偿研究、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西藏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以及《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生物多样性与重要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西藏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居全国之首。西藏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比如,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20世纪90年代被重新发现,种群还在不断扩大。藏羚羊种群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达15万只左右。黑颈鹤数量为7000只左右。西藏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级1个)、8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国家级2个)、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西藏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不断减少的数量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

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严格控制森林的采伐规模。江达、贡觉、芒康3县实施总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全区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建立了曲水、扎囊、日喀则、狮泉河等治沙试验示范区。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28个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区已完成造林面积8.3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3.87万公顷,退耕还林以每年1.92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西藏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目前的11.91%。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确保草原生态良性发展。对天然草地开展围栏和水利建设,实施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划定轮牧期和禁牧区,建设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地,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截至2012年底,西藏有天然草地面积8511万公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6910万公顷。开展公益林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

水土保持与地质灾害防治不断加强。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近年来,先后实施聂拉木县樟木镇滑坡治理、琼结县县城滑坡泥石流治理、林芝地区八一电厂二级电站后山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拉萨市流沙河泥石流治理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从2010年开始在全区7地(市)、74县(市、区)的4761个行政村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截至2012年底,已经安排2500个村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通过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减少了天然植被的樵采,有效保护了农牧区的生态环境。实施了沼气、太阳能及小型风力发电等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完成21万户沼气池建设,推广太阳灶39.5万台,推广太阳能户用系统1万余套,太阳能集中供暖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风光互补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20千瓦。

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全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档案,设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实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开展生态西藏创建。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西藏、美丽西藏的目标。拉萨市开展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林芝地区开展了生态林芝建设,山南、那曲地区分别提出了建设“生态美好模范区”和“生态草原地区”的构想。拉萨、那曲、林芝、山南等四个地(市)先后在97个乡镇和221个行政村开展了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截至2012年底,已命名22个自治区级生态村。

西藏是当今世界最为清洁的区域之一

当前,西藏高原是除南极和北极之外,地球上最洁净的环境本底区,大气环境干净透明,各类污染物质的含量与北极地区相当,污染物种类较少,浓度较低。西藏大气重金属元素含量接近于全球大气元素浓度的背景值,拉萨大气重金属含量也远低于人口聚集区和工业化地区。西藏非城市地区大气中PM2.5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拉萨市大气中PM2.5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4.58微克/立方米,远小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35微克/立方米的规定,较人类活动密集区低十几倍。西藏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水体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其重金属含量处于世界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背景水平,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西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继承了其成土母质的特点,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间土壤重金属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结束语

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西藏走完了人类社会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走完的历程,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壮丽的篇章。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回顾西藏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留下了许多宝贵而深刻的启示。

——西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60多年来,正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怀抱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西藏各族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西藏才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未来的岁月里,西藏的发展进步依然离不开这条道路。

——西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中国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为西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央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十分关心西藏各族人民的福祉,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以优惠的政策和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推动西藏的发展进步。1952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对西藏安排各项补助达4543.4亿元,占西藏地方财政成立以来累计支出的96%。2011年至2015年,中央政府围绕改善民生、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共规划建设226个重大项目,5年计划完成投资1931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占71.5%。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政府按照省市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核定了17个援藏省市的援助资金量,并建立了稳定增长机制。

——西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西藏的发展进步,追根究底源自人民的创造。在西藏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破旧立新,改天换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鲜事物,推动历史不断向前。

——西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外开放合作。封闭曾经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延续数百年的重要条件,也是西藏发展进步需要破除的障碍。60多年来,西藏向全国和世界敞开胸襟,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交融,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西藏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任何不持偏见立场的人都为之惊叹不已,任何真正关心西藏的人都为之欢欣鼓舞。但是,也有少数人不仅对西藏的发展进步视而不见,反而大肆攻击,否定西藏的发展道路和西藏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现代化事业。

长期流亡海外的十四世**集团,一直从事分裂祖国和破坏西藏发展稳定的活动。在1959年武装叛乱失败后,又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多年武装袭扰。这些年,又鼓吹“大藏区”、“高度自治”,这些主张完全违背中国国情,违反中国宪法和法律,实际上是想推翻西藏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动摇给西藏带来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在国际上,还有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私自利的扭曲心态,刻意歪曲西藏的昨天和今天。他们凭空杜撰了一个“香格里拉”神话,希望西藏永远处于原始落后状态。西藏60多年发展进步的事实证明,西藏人民与世界人民一样,有权享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有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前,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西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取消劳教制度是中国法制进步里程碑

取消劳教制度是中国法制进步里程碑

从凤凰网惊悉: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孟建柱宣布中央决定停止执行劳教制度待人大会议批准。

公民被劳教不需要检察院批准,也无需法院

第五篇:小额贷款发展进步

近年来,微型金融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其中。目前国内关于微型金融的概念、发展主体及商业化途径仍有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微型金融的实践与创新。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1998年。1999~2000年,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对小微企业、农民个体户等微型主体的放贷问题。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出台文件,明确由国家正规金融机构承担相关贷款,主要是两个贷款项目:一是个人信用贷款,二是联保贷款。这两项贷款最多的时候,大概覆盖了8000万农户,约占2.4亿农户的三分之一,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在1998~2005年,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开始介入微型金融,这具有特殊意义,其中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业发展银行也有一部分,但是比重很少。

普惠金融是微型金融的延伸。在2005年联合国举行的一次会议上,100多个专家讨论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的理念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机会和便利。这种理念怎么落实到实践上,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贷行业发展迅速比较2012年、2013年的数据,小贷行业整体有了显著的发展,各项数据在去年均实现了20%~40%的增长。公司数量在一年中增加了1759家,同比增长28.93%;贷款余额较前年的5921.03亿元新增了2270.24亿元,同比增长38.34%;实收资本达到了7133.39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1986.42亿元,同比增长38.59%;从业人数也有大幅提高,从2012年的70343名上升至95136名,同比增长35.25%。相较本土小贷公司,外资小贷公司内部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其在小贷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外资小贷公司的产品也更直接贴近小微企业与个人消费者。

普惠金融是微型金融的延伸。在2005年联合国举行的一次会议上,100多个专家讨论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的理念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机会和便利。这种理念怎么落实到实践上,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大发展,需要内外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尽快完善能覆盖小额贷款公司的配套法律法规,让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法律上加强对其经营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其业务行为,防范风险。二是针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放松资本金来源限制、转为村镇银行的条件限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民间信贷真正走向合法、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

下载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电力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世界电力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本报评论员历经三年寒暑,由国家电网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电压等级最高的向家坝—上......

    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里程碑

    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里程碑 刘文哲 体育竞赛项目、参加奥赛、国家集训队、谢军夺冠、女团冠军、《通知》„ 中国的男棋手应该能够刻写未来新的里程碑。 1956年,国......

    西藏旅游发展情况

    西藏旅游发展情况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 邓珠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ibet Dengzhu, Vice Director of the Tourism Bureau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西藏旅......

    西藏电影业的发展

    西藏电影业的发展 西藏有美丽的盐湖和雪山,气势雄伟的布达位宫,还有魄丽的人文文化。反映西藏的电影也有很多,戴玮卖掉了房子拍摄了《冈拉梅朵》,最能反映西藏文化的《静静的嘛......

    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_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精选5篇)

    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

    探索 进步 成长 发展

    探索 进步 成长 发展——“我与‘课内比教学’”征文、旧县中心小学:肖娟娟“你的课内教学比了吗?”这句话已成了时下老师们见面的问候语了。自去年九月份以来,我校跟其他兄弟......

    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作者:金人庆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3期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研究报告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课程名称: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学 生: 院 (系):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 指导教师: 前言: 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