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通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及并发症生活补助对象公布榜
南通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及并发症生活补助对象
公布榜
根据《江苏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办法》规定,经本人申请、村(居)民委员会审议、群众代表会讨论和街道(开发区)、区人口计生委的初步审核,以下593人符合申请领取农村奖励金条件:
唐闸镇街道(63人)
新园村的钱淑芹、张志荣、陆桂珍、余晏英、蒋志玉、许金珍、钱淑芬;闸东村的顾德泉、徐勇、张玉琴、赵三英、谢如英、吴国宝;尖沟头村的王志来、杨秀英、周井如、左德均、周树芝、陈树芝、张金銮;长岸村的陈友林、达新、周德芹、陈飞华、冯桂英、冯文章、陆有德、许志海、李和英、李进生;花墙村的王桂芬、陈文遂、陈汉奎、顾淑云、施锦德、施锦淦、吕淑华、戴进保;高店村的徐荷英、任宏钧、王美娟、达桂英、高桂云、陶维明、王育芹、顾建、席志平、单明星、高福明;横河村的陈文英、王海如、赵桂英、陆进芳、王玉连、王渭南、韩锦祥、姚东、李素珍、陈勇兰、高建芳、凌玉成、周美芳、张明珍。
港闸经济开发区(159人)
东港村的张桂生、陈吉英、陆振华;曙光村的殷淑兰、管淑娥、季照英、顾美玲、朱广泉、季乔英;永兴村的邵秀兰、何炳珍、徐如英、丰六英、顾淑珍、邱云芳、陈桂如、姚建生、陈育华、顾兰英、钱进、姚志林;节制闸村的陈德清、王吉英、姚桂生、汪桂泉、朱容珍、陈美英;窑墩坝村的陈金富、石桂龙、秦宪玲、葛如珍、陆美兰、蒋连风、凌道圣、管如英、钱兰英、徐朋林、任汉清;芦泾港村的候三川、周松林、陆连英、朱兰芳、耿汉林、徐连珍、王乔林、顾连英、朱芹英、朱玉琴、严宝珠、顾美英、姚明德、李志兰、王淑平、朱水英、李毓秀、陆照英、朱美娟、候美林、孙金泉、陈丽华、张风明、顾宝清、朱桂英;五星村的郭新如、陶玉兰、管美华、许美娟、施淑芳、张瑞兰、孙淑华、王学林、严桂兰、朱国萍;福利村的范丽华、陈如英、陆桂萍、卢学凤、周淑兰、邵
三、蒋如英、蒋琴珍、徐兰芳、朱淑芳、蒋桂森、张振霞、吴富英、项志祥;国庆村的魏玲、保如英、罗锦芬、黄秀萍、金振兰、吴志华、陆金萍、叶树仁、赵锦泉、王文新、吕瑞泉、王炳泉;八一村的施明芝、秦如英、韩容珍、张门英、邵如英、刘孟兰、范冬林、冯淑贤、王秀琴、李素珍、杨淑芬、袁兰英、陆玉祥、徐萍、胡国德、顾林珍、胡连业;新闸村的周连珍、周德明、韩经才、朱宝兰、钱春华、陆金珍、石金泉、邵回英、陶连凤、顾如英、虞美如、刘秀芳、余乔英;龙潭村的张素芬、胡祥进、单桂凤、朱宪林、杨汉清、胡淑英、魏桂兰、黄淑平、唐小莲、高秀洪、杨汉彬、周和珍、王进英;爱国村的吴淑珍、龚照英、姚美华、周月珍、吉桂兰、周菊华、李连英、傅建英;白龙庙村的朱金珍、顾志兵、缪如珍、周翠华、张汉新、周志信、周秀兰、陆雨珍、秦美华。
陈桥街道(142人)
陈桥村的刘顺清、王淑珠、朱立芳、张维林、徐明安、冯建、胡祝宁、胡祝安、陈兰英、吴明华、吴银华、张云香、陈连云、陈子龙、张德泉、吴淑林;陈桥北村的刘金良、吴玉章、支广如、吴建明、钱淑平、宋建华、赵汉章、朱汉昌、陈志华、陈志明、葛炎贞、顾汉生、顾媛美、季娟芳、姚惠玲;树北村的杨步清、季文秀、蒋和英、陆美芳、帅夕宝、朱元贵、曹进、任文华、任全新、张建福、陈志芹、吴均平、张文美、等13人;育爱村的马淑华、戴淑芬、陶锦余、邢美云、孙明珍、戚海泉、孙兰芳、华进文、曹松岩、朱伟新、杨爱华、杨汉玉、潘华、钱淑兰、朱明珍、石汉祥、顾建敏、孟淑平、陈桂华、李文均、严美英、姚福华、倪海清、王淑芳、姚桂林、邵德泉、陈义;集成村的刘文建、钱文美、姚汉文、陈国芬、高万年、杨振明、尹栋平、田中炎、范群华、申海明、邵松泉、管志林、马永炎、瞿金珍、朱扣林、顾和英、黄美连、吉松泉、朱洪飞;河口村的周金珍、朱克成、张和英、周伯生、吉士华、邵连英、陆万春、李永兰、刘柏炎、毛芹珍、冯长泉、汤淑平、严金泉、施明;长路村的张全英、朱淑媛、王德芬、金连英、顾美芳、许锦高、邵夕银、1
金淑珍、帅淑芬、谢文彬、张圣兰、曹淑平、羌祁云、赵锦有、严桂芳、尹兰芳、戴锦标、邵夕明、王学炎、薛振余;葆华村的蒋领珍、张淑芬、张承桂、马金华、赵美云、朱吾珍、吕淑珍、周德才、金祝英、刘淑林、朱洪泉;五里树村的王明贵、陈毓明、司汉进、徐和英、韩美华、顾淑英、薛金余。
幸福街道(123人)
幸福村的张宝华、金照英、葛玉生、秦美芳、秦淑英、戴美红、张乔云、杨淑琴、严佳云、胡永圣、陈井生、吴美英、戴淑云、朱德付、吉美芳、胡夕华、陆勇明、陈炳贤;管园村的朱文林、朱玉兰、倪兰芬、严汉银、邵志祥、严林英、陈明芳、陈泽平、秦明、保文生、陈莉华、王瑞明、顾芝萍、陈川山、陈兰英、许步银、严德华、王文学、陈泽山;文俊村的王巧英、顾汉林、戴美容、单鸭珍、陈玉和、李贤生、陆汉林、陆汉泉、马学进、许云明、钱瑞芝、陈丽明、陈仕德、周志明、李国旗、陈淑贤、秦万余;秦西村的陆连华、李瑞生、李如英、许桂芬、颜志成、陆福成、曹德泉、李泽林、朱有英、夏兰英、陈家明、李福良、李万元、李家明、陈淑荣、李义、吕瑞荣、陆素东、李加安;施店村的施邦贤、张旭遂、高冲德、陈有余、钱万春、叶桂芳、王淑贤、金淑贞、吴庭仪、许天山、张炳如、陆永、刘少清、秦则华、王友清、许金珍、陈万华、帅文彬、朱松华、李凤成;祖望村的王志进、戴领珍、章树知、施明泉、王益明、黄坤田、马淑英、王品山、朱淑华;花桥村的张红如、张红芬、张振国、蒋淑贞、张建华、许荣宝、张学仁、朱建明;转水村的朱明清、姚夕贞、管福如、左勇贞、刘树亭、张树勋、郭必城、张汉均;蒋坝村的管进如、李洁、陈佩鑫、顾学义、蒋桂英。
秦灶街道(106人)
秦灶村的冯志坚、袁夕林、吴淑芳、钱志新、周鸭珍、陈志美、王汉如、冯美华、褚瑞兰、曹志明、黄德进、陆均、赵瑞萍、王瑞华、陆志祥、陈乔英、陆志森、季琴; 桥北村的张明如、张翠英、陈桂平、朱万兴、刘德才、陈德平、胡淑珍、黄有富、王金明、王明星、陆乃仲、陈锦坤;桥东村的张素珍、季子山、葛美兰、成志平、严瑞华、张美兰、奚秀芳、陈水英、许兰芬、陆权明、周德培;八里庙村的王振霞、葛连英、陈震、邵志彬、徐育、何国明、吕淑华、陈锦坤、何国良、何洪慈、王振芝、陈坤林、顾去芝、杜云琴、冯德盛、杨松泉;西安桥村的丁翠平、包怀英、汤兴、严玉兰、葛志均、冯文进、杨水英、陈步英、钱桂英、耿泽英、徐海如;袁桥村的张汉如、冯志英、孙桂英、任志良、张锁云、吴志兰、杨广美、顾祖均、陆明祥;费桥村的冯淑华、陆志平、陶红英、凌学进、庄德兴、曹炳年、戴锦成、倪会芹、陈吉芹、陆纲石、李玉兰、刘福年、张云生;秦北村的冯国明、钱淑芹、包井华、曹同英、钱桂兰、金瑞芹、凌会清、黄坤明、倪进泉、凌文宗、陈美英、凌会春、凌会冲、高井泉、葛志美、刘广峰。
以上人员现予公示,如有不同意见,请自公示之日起10日内向本委反映(联系人:杨晓丽、蔡芝菊,电话号码:85609783,85609780)。
港闸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吉人口字〔2005〕96号
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修改的通知
各市、州人口计生委:
根据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2004年和2005年试点工作情况,参考外省、区、市的规定,对《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试行)》(吉人口字[2005]13号)做如下修改,请各地以修改后的规定审核确认2006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一、删除的内容
《确认条件》“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中“
(一)符合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数量生育的子女有生育行为后死亡的,该死亡子女计入现存子女数”一条删除。
二、修改的内容
“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中“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的“2.单身(未婚、离异、丧偶者)收养子女的”,改为:“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4.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现离异无配偶的”,改为:“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增加的内容
在“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的“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中增加“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附: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修改稿)。
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
(修改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结合我省试点地区经验和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政策规定,本着从严把握的原则,确定本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如下。
一、奖励扶助对象的基本条件
夫妻及丧偶现无配偶者同时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一)为农业户口,有承包责任田,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2001年12月29日(不含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前,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数量生育行为。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者两个女孩或者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1933年1月1日(含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现为农业户口的农、林、牧、副、渔场不再领取工资的原职工,有承包责任田(山林、牧场、水面等),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2.承包的责任田被征用,夫妻双方仍为农业户口,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3.聘用、合同干部、工人仍为农业户口,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4.无子女的,与符合奖励扶助基本条件一方结婚,有生育条件而未生育的。
5.夫妻生育的子女(含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与合法收养的子女合计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
6.夫妻离异现无配偶的。
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子女的。
2.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
3.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生育的当事人。
4.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
一)送养的子女与现存的子女合并计算。
(二)再婚夫妻(包括2001年4月28日[不含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颁布前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稳定婚姻关系,属于事实婚姻的)再婚前后生育的子女合并计算。
(三)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未达到间隔规定生育的、1988年7月31日(含31日)以后早育的、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的,推迟一年发放奖励扶助金。
(四)夫妻双方户籍不在同一地的,分别在本人户籍地申报。
(五)年龄计算以本人户口和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为依据。每年的奖励扶助对象为当年12月31日(含31日)以前年满60周岁的人员。
(六)是否有超过数量生育行为,要按照同时存活过的子女数量计算。
(七)最后一胎为双包胎或者多包胎的,按只生育一个子女确认其是否超数量生育。
四、法律规范和政策适用要求
(一)1974年4月28日(不含28日)以前生育子女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以1974年4月28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吉革发[1974]39号)的规定为依据,确定为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
(二)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的生育行为是否符合生育数量规定,以各个时期有效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予以确认。
(三)1992年4月1日(不含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视为合法收养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以后,未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子女的,视为违法收养子女。
(四)从外省(区、市)迁入我省的,以生育子女时所在省(区、市)的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生育。
第三篇:四川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四川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确认条件的解释及认定程序
一、基本条件
奖励扶助对象应是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的已婚农民,包括丧偶或离异尚无配偶的人。
(一)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
(二)本人及配偶没有违反过相关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本人及本配偶曾经生育过子女,现存一个子女,或现存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出生于1933年1月1日至1948年12月31日之间(即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年满60周岁)。
二、确认条件的政策解释
(一)关于户口界定的问题
1、夫妻(含再婚)双方有一方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居民户口的,双方不予奖励。
2、现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等)的被顶替的轮换工(即子女顶替父母参加工作,其父母户口返迁回农村的)户口反迁为逐业户口的,其本人和配偶不予奖励。
3、户口在农村但其领取退休金的口袋户,户口待定待落(户口未确定),没有户口的人员不予奖励。
4、夫妻双方户口不在同一村民委员会,分别由所在村登记申报。
(二)关于生育行为合法性的问题1、1979年1月1日以前共存子女不超过2个,子女出生间隔无年限要求。
2、1979年1月1日至1980年8月31日前生育的子女数量应符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川革委[1979]14号)关于生育数量的规定,即不超过两个,但子女出生需间隔3年。
3、1980年9月1日至1987年7月4日生育的子女数量应符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川府发[1980]177号)的规定,提倡生育1个子女、生育2孩的需持有准生证(第1个孩子为病残的;离异后再婚的;抱养后怀孕又生育的;归国华侨)。
4、1987年7月5日至今,按地区类别执行,照顾生育2孩的需间隔4年。
5、夫妻第一次合法生育的子女在下一次生育子女之前死亡的,在衡量一下生育的合法性时,应视为合法,如:某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在其生育第二个孩子之前死亡,生育的第二个孩子在生育第三个孩子前死亡,该妇女生育子女数虽然超过了两个,但其生育行为符合有关政策规定,视为合法。
(三)关于“现在子女“计算的问题
1、本人及配偶现存的子女包括亲生子女(含送养、寄养、判随前夫或前妻)和收养子女。
2、夫妻生育的子女有生育行为以后死亡的,该死亡子女计为该夫妻现存子女数。
3、再婚夫妻双方再婚前后子女合并计算。
(四)享受奖励扶助的两女户夫妻的条件
符合《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第十四章第(九)项、(十)项照顾生育政策地域内现存两个女孩的夫妻属于奖励扶助对象(其中未生育现存两个收养女孩的夫妇、有生育行为现存两个收养女孩的夫妇不属于奖励对象)。
(五)关于收养子女的问题1、1992年3月31日前事实收养且要求户口在2003年12月31日前登记视为合法收养。
2、1992年4月1日—1999年3月31日,收养需在民政部门登记,收送双方订立协议,且户口在2003年12月31日以前入户登记方可认定为合法收养。
3、1994年4月1日收养需向县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手续,已在2003年12月31日以前登记入户,方可认定为合法收养。
4、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通知,无生育收养的夫妻不列入本次奖励扶助对象。
5、依法生育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收养依法收养子女,其中依法生育或者收养的子女死亡,现存一个子女,属于奖励扶助对
象。
(六)年龄认定
年龄以夫或妻个人为单位认定,夫妻双方一人符合规定即一方为奖励扶助对象。
(七)婚姻合法性1、1986年3月15日前,没有配偶的男女,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可认定为事实婚姻。
2、1986年3月15日以后,需持有结婚证,方可认定为合法夫妻关系。
3、合法夫妻关系,现证已遗失或未办证的,由村上开出证明民政办补证明。
三、是否符合奖扶条件的认定程序:
1、个人申请。每年12月31日前到村填写申报表,本人签字盖右手大姆字印,提供个人身份证或户口簿、结婚证复印件各1份,免冠1寸相片5张。
2、资格确认
(1)村级评议,张榜公示上报镇。评议会每社至少2人(年龄50周岁以上的)参加,会上分别对每个人对象进行介绍,参会人员逐个发言、签字、填写评议表、盖手印,评议之后进行公示,时间不低于10天,无异议后上报镇。
(2)镇级调查、审核。调查内容:申报对象的出生年月、婚育史、生育时间、地点。与申报对象见面填写目标调查表,走访知情群众,(每名对象不低于3个)填写知情群众调查表,调查对象签字盖手印。对往年已享受人员,填写年审表即可,然后镇组织计生、公安、民政、纪检集体复核,填写复核表,参会人员签字盖手印,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当事人,再次公示,时间不低于10天,无异议后镇领导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上报县。
(3)县级复核、确认、公布、镇接通知后再次公示。
(4)归档。工作档案:①文件、计划、总结、评估;②表格;③奖励对象名单;④影像资料;⑤相关资料。个人档案:①申报表;②个人证件:结婚证、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③目标人群调查表;④知情群众调查材料3份;⑤村级评议材料;⑥镇级评议材料;⑦审核复查表。
第四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基本确认条件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基本确认条件
(一)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三)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其他说明
(一)申请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向户籍所在地申报,非湖南省户籍的,不受理其申报。
(二)1933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不得纳入奖励扶助范围。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双方均不得纳入奖励扶助范围:
1、本人或配偶没有户籍的;
2、本人或配偶非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城镇居民户口的;
3、现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等)的被顶替工(轮换工)户口返迁为农业户口的;
4、因土地征用将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户口变更为城市居民户口的;
5、违法生育子女的;
6、违法收养子女的;
7、同时存活子女数量曾经超过两个的;
8、夫妻终身未生育的。
四、奖励扶助金按年计算,以个人为单位,一年发放一次,奖励扶助对象已超过60周岁的,从确定奖励扶助资格时发放奖励扶助金;3月31日以后死亡的,可享受当年的奖励扶助金,下一退出奖金扶助范围。
(五)对发生生育、收养子女或户口发生的变化,不再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奖励的扶助对象,应自发生时起终止发放奖励扶助金。
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及计生特别扶助对象确认程序
一、本人申请,并带身份证、户口簿、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及复印件、相片4张等材料,填写《湖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人员申请表》,交村民委员会。
二、村(居)民委会员会主评议并张榜公示。将拟上报名单交村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时将张榜公示十日。如无异议,村填报《申请表》一式三份,连同材料一并上报乡镇计生办审核。
三、乡计生办对村委员上报的奖励扶助或特别扶助对象资料逐一进行审核并张榜公示十日,同时设立举报信息,公布举报电话,对无异议的审核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并上报区人口计生局。
四、区人口计生局审批、公布、上报。区人口计生局对乡人民政府所上报的拟奖励对象逐一审查确认,经初步复核确认后,将奖扶和特扶对象名册引发至各个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如无异议,在规定时间内将最终确认对象名册提交区财政部门,并上报市人口计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奖扶每人每年960元,特扶对象每个每年扶助1320或1600元。
第五篇: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关于印发《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试行)》的通知
(鲁人口发〔2006〕34号)
各市人口计生委,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
现将《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省人口计生委《对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解释>的补充说明》
(一)至
(五)同时作废。
山东省人口计生委
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的通知》(国人口发〔2004〕39号)精神,结合我省有关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如下:
一、基本条件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年满60周岁。
二、关于“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一)“农村居民户口”特指在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农村居民户口”应是户口登记在村民委员会,依法承包经营分配农村土地,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二)整体村改居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经营分配农村土地,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按“农村居民户口”界定。
(三)丧偶或离异现无配偶的,以本人户口是否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来界定。
(四)夫妻一方户口不在本乡镇,在未了解其户口性质和真实生育史的情况下,双方均不作为奖励扶助对象;户口性质和生育史清楚,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户口在本乡镇的一方可以作为奖励扶助对象。
(五)夫妻双方户口不在同一村民委员会的,分别由其户口所在村民委会登记申报。
(六)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聘用、合同制人员仍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且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可以纳入奖励扶助范围。
(七)本条规定不包括以下情况:
1、夫妻(含再婚)双方有一方为“非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城镇居民户口”的;
2、口袋户、户口待定待落、无居民户口簿等户籍证明且未补办的;
3、夫妻虽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但一方或双方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等)的。
三、关于“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
(一)奖励扶助对象范围为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没有违反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的夫妻。
(二)界定夫妻生育子女是否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以其生育行为发生时,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为依据。
1、1973年8月28日之前生育的,按照1964年11月15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为依据进行界定。生育子女数不超过三个的,视为合法生育。生育三个子女,但子女育有后代后死亡的,该子女计入现存子女数。
2、1973年8月28日至1979年4月13日期间生育的,以省革委会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为准进行界定,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为合法生育。
3、1979年4月13日至1980年3月31日期间生育的以省革委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为准进行界定,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为合法生育,生育间隔时间至少三年。
4、1980年3月31日至1982年7月29日期间生育的,以《山东省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第五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为依据进行界定,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合法生育,对已有一个子女的夫妇,除孩子严重残疾外,不再安排生育。
5、1982年7月29日年至1984年5月10日期间生育的,以省计生局制定的《关于掌握二胎生育问题的通知》为依据进行界定,符合照顾生育二胎的城市“三条”、农村“七条”生育且生育间隔4年以上的为合法生育。
6、1984年5月10日至1988年7月23日期间生育的,以省委《关于二胎生育政策的暂行规定》为依据进行界定。符合照顾生育二胎的“十六条”生育且生育间隔4年以上的为合法生育。1986年2月13日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独女户实行有间隔地生育第二胎的决定》颁布后,凡农村独女户,母亲年满30周岁者,允许生育第二胎。
7、1988年7月23日至1996年10月14日期间生育的以《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第七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为依据进行界定。
8、1996年10月14日至2002年9月28日期间生育的以《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第八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正)为依据进行界定。
9、2002年9月28日以后生育的,以《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九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依据进行界定。
(三)省革委会1979年4月13日颁发的《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明确提出生育间隔的规定。因此,1979年4月13日以前生育第二个子女与生育第一个子女的间隔不满3年的,不作为违反政策生育对待。考虑到妊娠和生育行为的特殊性,1979年4月13日至1980年2月13日期间生育第二个子女与生育第一个子女的间隔不满3年的,也不作为违反政策生育对待。
(四)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生育的不得纳入奖励扶助范围。1981年1月1日之前结婚生育的,以1950年《婚姻法》的规定为准进行界定,1981年1月1日之后结婚生育的,以
1981年《婚姻法》的规定为准进行界定。1980年3月31日《山东省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实施后生育的,必须依法登记结婚,持结婚证生育。2002年9月28日《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以后,凡符合法定结婚条件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育第一个子女的,自生育之日起六十日内补办结婚登记的视为合法生育。
(五)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前收养子女的只要符合收养行为发生时我省制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视为合法收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以后,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的收养行为为合法收养,否则视为违法收养。
四、关于“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一)子女包括亲生子女(包括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含送养、判随前夫或前妻的子女)和收养子女。
(二)本条规定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曾生育子女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2、合法收养子女(含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后,现存子女合计数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3、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再婚前后生育子女的现存数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4、再婚夫妻再婚前均符合奖励扶助条件,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
5、结婚后合法生育的子女死亡,离婚、丧偶后单方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的。
(三)本条规定不包括以下情况:
1、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子女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生育的。
(四)生育子女送他人收养,该子女现存活的,应计入现存子女数。
(五)生育的子女下落不明,未经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计入该夫妻的现存子女数。
五、关于“年满60周岁”
(一)奖励扶助对象年龄的认定应以其本人身份证的出生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二)按身份证或户口登记,本人出生于1933年1月1日之后,到奖励扶助制度实施12月31日之前年满60周岁。
(三)年龄条件以个人为单位,夫妻分别计算,一方达到一方享受,双方达到双方享受。
(四)年龄已经超过60周岁的,奖励扶助金的发放从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六、关于奖励扶助对象的退出
享受奖励扶助对象的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发生变化的,村民委员会应及时核实,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终止奖励扶助金,并办理退出奖励扶助手续:
(一)本人或配偶的户口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规定条件的。
(二)子女数增加(包括依法再生育、违法生育、收养导致子女数增加)后,子女数不再符合规定条件的。
(三)本人死亡或户口迁出的。
(四)因弄虚作假等原因骗取奖励扶助金或工作人员审批错误的。
七、关于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奖励扶助的人员,除需提供本人及配偶的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状况证明、已有子女状况证明以外,属于下列情形的,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收养子女的,需提供民政部门颁发的收养证(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并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提供户籍证明)。
(二)子女死亡,且曾办理过户籍登记的,需提供公安部门出具的注销户籍的证明;子女死亡,但未曾办理户籍登记的,需提供公安部门或者医院或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三)离婚的,需提供离婚证或者离婚判决书、离婚协议书。丧偶的,需提供公安部门或者医院或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四)结婚证、离婚证遗失或者损毁的,由本人自述、3名以上村民证明,村民委员会审核后加以确认;也可以由当事人持户口簿、身份证向原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或者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补领或出具证明。
(五)再婚前婚姻和生育情况不明的,由其再婚前居住地村民委员会5人以上证明、现居住地村民委员会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调查、公示、情况属实符合条件的,做为列入奖励扶助范围的依据。
(六)缺失生育证件且审批资料查找不全的,由发证机关以各阶段生育政策为依据出具证明,并签字、盖章。
(七)从外省迁入我省的农村居民,需提供迁出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提供的婚育情况证明。对于三峡移民,主要根据现场调查、现有证件和本人自述来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