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断想

时间:2019-05-15 07: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课断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课断想》。

第一篇:听课断想

从听《认识三角形》单元的推门课所想到的曹松峰

近期,我们教研室集中两周的时间,组织部分学校的业务校长和教研员,到市直初中开展听评推门课活动。其间,我听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二单元的8节课,大多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内容。整体印象是,授课教师大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把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融会到对学情的把握之中,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升华智慧,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凸显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肤浅、对教材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少数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重复着课改之初所犯的一些低级性错误。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这些现象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再出发”。

【片断1】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角形中的一些重要线段,请大家打开教材143页,找到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齐声朗诵三遍。

生(齐读):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师:我们接着学习三角形的中线,请大家看教材第143页,把三角形中线的定义齐声朗诵三遍。

生(齐读):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它们是三角形中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线段。请大家再一次齐声朗诵它们的定义,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背熟了„„

【评析】

在课后的座谈中,教研员提出了对上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看法,作课的教师反问道:“难道实施了新课程,就不要求学生熟记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吗?”

这里,问题的关键不是数学概念是否需要记忆,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忆、理解、掌握,进而灵活运用的问题。毫无疑问,数学概念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架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不可须臾离开。正如有的专家所谈,数学就是在“玩”概念。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包括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学生应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以便于在应用中做到“死去活来”。新课程淡化了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记忆背诵。我们反对像背诵古文名篇一样对数学概念的死记硬背,或是把它们作为一堆生死僵硬、毫无生命的东西强加在学生的头上。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领学生通过折一折、议一议的思考、操作、交流活动,达到在活动中加强记忆、加深理解,进而灵活运用的目的。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学生在对概念的探索、质疑、体验和应用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概念的认知,使其成为自身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探求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至少可以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避免学得快、忘得快的现象发生。常常见到一些初中生在最后阶段的数学综合复习中,仍然对于统计学标准差公式中的(xi-x)是否应带上指数2拿不准。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标准差的意义以及非负数在防止正偏差和负偏差相互抵消中的作用。不难相信,在体认了公式的探求构造过程之后,上述现象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小。

【片断2】

师:对于不同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分别做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度量已知角的度数,画出它的角平分线。)

师: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做法去做。至于用三角形纸片折出三角形的平分线,留给大家作为课后练习。

„„

【评析】

我们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有点偷工减料。为什么要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定在“仿照老师的做法去做”的范围内,是否有语言和行为霸权的嫌疑?放手让同学们动脑去想、动手去试,探索做法的多样化,岂不更好?另外,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折一折”,是课堂上的规定动作,将其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做,学生做不做?做得怎么样?有什么检测措施?不落实,不检测,等于不布置。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教师把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动手活动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心甘情愿地越俎代庖,干了不少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在当今的课堂上,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活动的现象仍然依稀可见,应该下大力气扭转才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价值何在?这是不少一线教师的困惑和疑问。学生通过参与独立思考、观察操作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升值,养成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问题的自觉,提升对具体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毋庸讳言,“过程”之所以与结果同等重要,就在于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处世风格等个性品质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当你以适当的速度跑完两三千米后,可能也不觉得得到了什么,但如果你经常这样运动,就会发现自己更有活力了,免疫力提高了,这就是过程的价值。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任何事情,离开了过程就将一无所成。正如体力运动可以健身一样,脑力劳动可以益智、怡情、正心、诚意,可以使我们感受先进文化的浸润、浸淫、浸染。

【片断3】

师:请大家按照教材143页的要求,每人准备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用折纸的办法得到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要求忙活起来。由于在学生活动前,教师缺乏指向性十分明确的要求,缺乏积极有效的指导,不少学生操作不得要领,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评析】

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效度。换言之,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向非常明确的指导下的活动,其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对知识的体认,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折腾一番。那么,就本次的学生活动而言,教师应该给于哪些引导呢?应该说,课本上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是最简洁、最规范、最凝练的语言,并且其中蕴涵着活动的操作要领。不是吗?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首先,找到“对边中点”。将一个顶点的对边的两个端点对折重合,折痕就是它的中点。接着,折过顶点与这一折痕的折线,所成的线段就是该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十分简单明了,完全是程序化的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搞明白,定义中蕴涵着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在钻研教材中悟出来了吗?不得而知。如果悟出来了,那又为什么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片断4】

师:请大家按照课本第143页“做一做”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活动5分钟以后。)

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你们交流的结果。

小组1:我所画的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小组2:我所折的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由于发言代表折的三角形纸片很小,距离较远的同学不容易看清楚,有的无可奈何地在那里摆弄自己的小纸片,展示并没有达到请大家共同参与之目的。)

【评析】

不难看出,该教学片断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由于作课教师对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准备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我听课的第一个班中,坐在最后一排的四个同学中没有一人带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第二个班中,坐在我旁边的左右两个同学只有一个人带了直尺。因此,他们只能借助于课本的边缘画三角形的边,在画角平分线的过程中,只能按照老师的建议“大致画一下就行了”,感悟不到角平分线概念的真谛,对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者的区别也不甚明晰。还有的同学徒手画了三角形,然后就在那里描来描去,没有再往前走一步。课前,教师没能准备尺寸合适的三角形硬纸片一类的教具,指靠学生拿很小的三角形纸片演示,使得演示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仍应尽力发挥传统教具的优势。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上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有充分准备而来,绝对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我们对高效优质的课堂最基本的、一以贯之的要求。

再就是,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做一做”,重在学生自我思考,动手操作,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操作之前,给以适度的引导,学生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活动解决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接近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本次交流后的小组发言中,同学们自然流露出的“我所画”“我所折”等话语,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此的合作交流有必要吗?有效吗?(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基础教研室)

第二篇: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

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

本学期,利用闲暇断断续续读了《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一书,于文森教授在书中通过对课堂听评课的分析,对有关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悟,用各种教学随笔和短文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一、听课评课,借鉴别人经验

于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学是活在课堂里的。《公开课断想》一文中讲到公开课的意义是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每学期都要听课,其中许多是公开课,公开课一般都是开课教师精心准备过的,其实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常常有许多可学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听课后的一些思考、点评和分析,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和灵感,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学到许多经验。在准备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如今年我校教师在市学业水平考试培训会上公开课《认识国家》,在磨课过程中,我们组的同事共同听课、评课,提出建议,帮助老师备课,每个人都学习感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专题,表达的是余文森教授对各种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相对专业化的看法和见解;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上,尊重学生,随着新课程课堂变革的实施,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改变教师讲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引导学生勤学、勤思考、勤动手,使课堂向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转变。不断学习,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取长补短。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

二、课堂落实,创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要抓落实》一文认为课堂要特别注重抓落实。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抓落实,每个环节的目标、内容、任务具体清晰。要求认真备课,根据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全册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及每课的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及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备课时老师要想好教什么,什么需要教,只教学生不会的,这种“针对性”非常重要。凡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凡是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弄懂的,经过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能懂的,也不教。上课时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学法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目标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重点训练。这样目标具体明确,效率就高。课后作业向课堂转移,极大地减轻了自己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始终以生为本,及时解决课堂问题。如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看到小组内组长与部分同学在讨论、学习,甚至是独自学习,其余同学在闲聊。组长汇报时还说是经过了小组成员深入的讨论。通过老师指导,让没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之中。帮助到位是在学生愿意学又学不会时,教师起到帮助作用。只要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时,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有个别问题就讲解点拨,共性的问题再面向全体同学一起探讨解决,课堂才为更加有效。

三、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书中还讲到作为教师要,坚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不在于年龄多大,有没有时间,而在于你是不是愿意去学,乐不乐意去动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阅读各种有益书籍,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们现在开展的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都是为教学服务的。积极实践,及时反思,才能做得更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通过不断地学习,力求把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升华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实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其变成属于自己的经验。

第三篇:《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七律 长征》听课断想

《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七律 长征》听课断想

深圳南山华侨城小学周晓燕

今日,我校和阳光小学组织了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我校胡葵老师执教了六年级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阳光小学也奉献了一堂五年级的课《七律长征》。

课后,各个学校的老师分别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点评。发言者似乎都是提前指定好了的,所以大家的发言结构惊人的相似。一律都是对这两堂课的溢美之辞,最后不痛不痒地说点遗憾之处。这种点评方式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也就不以为然。拿着麦克风当着兄弟学校的这么多老师和领导说话,自然要有点分寸,如果口无遮拦胡乱侃一通,不但得罪了人,也伤了老师和领导们的面子。

南山教研室的郑主任终究是个性情中人,在夸赞两位老师的课以及教师的素养之后,突然激动起来。原来,郑主任的语文教学观特别强调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对于这两堂课上学生的朗诵情况,似乎遗憾得痛心疾首起来。末了,又觉得自己话说重了些,于是又恢复他一惯谦虚、低调、谨慎的作风,说纯属自己的观点,也许不对云云„„

坐在台下的我不禁暗叹:郑主任实乃一个标准的好好人!!

想起以前我在湖北工作时,上完一节公开课,自己就像被斗地主一般挨全体听课老师的“批斗”。有时候,还把实况录象拿出来,一段一段地播放,让自己看看自己哪些小动作不该有,哪些废话不该说。老师们也个个毫不留情,把我的伤口一层层地翻开来检查、治疗。那个时候,眼泪啊,哗啦啦地流了又流。总结起来,那就是——痛,并收获着!!

我甚至想,如果我没有来深圳,一直在老家的学校经受这样的“批斗”,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不是比现在更加成熟和完善呢?

当然,深圳毕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其所拥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是老家的学校望尘莫及的。这个城市里的老师也是个性张扬、魅力十足的。在这样一个地方,再加上自己临聘老师的身份,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灰麻雀,只敢躲在暗处悄悄地关注、欣赏周围亮丽的风景,从不敢站在阳光照耀的枝头高声鸣叫几声。

但是,自己毕竟是个教书的人,听了人家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不说几句似乎

会被领导误认为“不积极”,也辜负了执教老师的一番心血。因此,就在这文字间叫唤几句,倘若不中听,权且把我当作是只黑乌鸦而非灰麻雀罢了。

1、公开课能不能连续上两节课或者三节课?

这里的两节课或三节课,是指该课文所要求的是两课时还是三课时而言的。我们听到的公开课,往往都是第二课时。究竟第一课时是怎么安排的,我们无从得知。只好根据第二课时授课的情况,推测:这个知识点老师是不是在第一课时解决啦?还有些内容是不是要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啊?

如今天的《七律长征》,我几乎无法得知,学生是不是在第一课时就已经理解了“逶迤”、“等闲” 等词语?是不是就已经了解了七律是古诗的一种形式?是不是还安排了一个课时指导学生的背诵,以及讲解夸张、总分总的表现手法啊?

如果这个老师没有落实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没有落实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背、练,那么这节课是不是追求形式胜过追求内容呢?《七律 长征》毕竟是一节语文课,既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语文这门学科原本具备的学科特点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来。

如果一节公开课留给听课老师太多的疑惑、太多的不理解是不客观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谁又敢妄谈自己的想法,点评他人的课堂呢?如果不点评,思维上不碰撞,那教研教研的“研”字又何以体现呢?

因此,我想,公开课能不能不止上一节课,如果能让大家从头听到尾,是不是更能体现课堂的实在和质效呢?

2、公开课能不能先听授课老师的备课思路,再听老师的评课?

在任何事情上,我一贯主张: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在教学评课上,我也是这样认为。授课老师授课完毕,我们都只听到其中的一部分,根本不了解老师的备课思路。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发言是不是太武断、是不是揣摩的成分太多、是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观点太强?

如今天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胡葵老师在没有阐述其备课思路之前,我不禁担心他究竟要如何完成后面的教学?如何来诠释“美丽”的内涵?如何要安排这样一个写作的训练?可是后来,当他在办公室里解读了自己的备课思路之后,我发现,这样的思路实在是太妙了。内涵深刻,观点独特,方式方法是独辟

蹊径。这样的备课思路何止是备课,完全是对文本的一次彻底地解读。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实施这一备课思路。这样一来,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清晰地呈现为体现实施的手法此类设计性的东西了。

因此,如果先听一听授课老师的备课思路,再畅谈我们对实际授课的直观感受和理性思考,我们教研的对象不是更加客观、更有针对性了吗?

3、公开课的机会是不是要更多地留给年轻教师?

一个学校想办成一所优秀的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校里百分之百的教师,或者只是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在业务上都是一把好手,这个学校的教学何愁任何质量标准的抽测和检查?

一个业务优秀的教师是需要给机会培养的。就好象大多数学生一样,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教育的。试问:真正自学成材的学生又有几个呢?同样的道理,真正自我鞭策、自我提高的教师又有几个呢?

我以为,给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的机会,就相当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教育。在帮助教育的过程中,这个对象或许是痛苦的、或许是有怨言的、可是当他收获丰硕成熟的果实时,他定会感谢那段帮助和教育。

不可否认,胡葵老师可称得上我校大师级的人物。但是,光有他一个还不够啊,他毕竟是四字出头的人物了,但是三字出头的人物呢?二字出头的人物呢?一个学校如果在教学上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是不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因此,我以为,把公开课的机会多留给年轻的教师,尤其是那些刚刚参加工作三年五年的老师。他们有激情、有拼劲,也有时间去探索和追求。试想:每年分进我校的年轻教师如果是三个的话,十年就是三十个,这三十个老师人人都经过“痛,并收获着”的锻炼的话,他们在十年之后全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二十年之后,就有六十个优秀的老师,三十年之后,则有九十个业务过硬的能人„„如此以来,一所学校拥有了如此骄人的教师队伍,在任何教学质量的较量中是不是都能所向披靡!

写下以上文字,我暗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理想化。不过好在前面有言在先,如果不中听。权且当作黑乌鸦叫唤几声罢了。嘿嘿!千万不要用砖拍我,如果拍成脑震荡的话,今后胡话可就更多了!

第四篇:开学断想

开学断想

开学了,心情很是雀跃!

天天躺在床上看书,连续半个月不下楼,我想我应该是创下纪录了!最终真的是头晕眼花!估计我的左眼又“进步”了!上班了,我想就可以有节制地看看书,上楼下楼,上课下课,尽管累是必须的,生活毕竟又走入了正轨。开学第一天,领导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二班的课光荣滴落到了我的名

下!真是让人吃惊不小!这是假前我们曾经长时间议论的一个话题:二班老师年纪很大了,不再带班(尽管是在半途),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而谁接着教下学期的课?是不是有新人进入啊?后者是我们最理想的想法。再者说,我家的小宝宝还不是很大,不到3周岁,我以为领导不会让我接这个班呢。但是,事实摆在面前,我也只有尴尬地笑着接受这一挑战。还有什么好说的?既然头儿信任咱,撸胳膊挽袖子干呗!提条件?那不是我的作风!带一个班是带,带两个三个?又不是没带过!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使人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在这里为我的心情做一下注脚罢!

惟愿那些未曾谋面的新宝贝儿们,能像我原来的宝贝一样“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我自己首先应该记住的一点就是,不能带着前任老师的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记住: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第五篇:清明节断想

一篇写清明节的学生作文,请在下周五之前交稿。(编辑:程妮

2010.1.15)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0年第14期

清明节断想

孙远远

绵绵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雾摇曳着我的怀念,泪眼朦胧,依稀望见黛山伤灯火阑珊处,思想有些迷蒙,心灵有些颤动——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仅此一个“断”字,就给人了无限幻想。

一曲黯然、凄婉的古筝,奏出了对亲人魂牵梦绕的怀念。幽幽的琴声,传送着对逝去的亲人思念,也为他们增添一份安然!

清明时节,举起一把伞,透过蒙蒙的雨丝,似乎又回到了那快乐的山坡。满山的小草是那么的嫩绿,还有五颜六色的野花„„物是人非,亲人已不在,可这又怎能断却手握风筝的轴线?

在坡前的亭子里,静静地坐下,雨中的风带着寒意,可身体的冰冷,怎抵得过心中的寒意?亲人的离去,惟有泪水连接美好的记忆。涟漪漫漫,泪随雨水滴入池塘。泪可以断,而心中的爱永恒。

清明扫墓,几千年来中华子弟为纪念先祖而举行的怀旧活动。一座座坟前,一束束素华,寄托着对亲人的无限哀思,而这不仅仅在于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接触先祖们的墓碑,也不在于去聆听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在于的是,把持住那一根似乎逐渐断裂的相思愁。

“哗哗哗”雨似乎越下越大,疾步向前走,朦胧中眼前出现了一块路牌,定睛一看,路牌上颌然屹立着三个残缺的大字:“杏花村”。仔细一想,好像在哪见过,是缅怀先祖的必经之路,还是那“风筝轴线”的断裂之处。顿时,脑子里又是一片模糊。

雨停了,雨水顺着伞沿滑落而下,多么晶莹透彻。

突然,四周似乎聚集了形态各异的魂魄,一些在自夸,一些在叹息,一些在沉默,但它们都想着一点:希望不要断开那浓浓的相思愁。【点评】

清明――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人们用不同的形式寄托着对逝去亲友的哀思。小作者一改常人的之法,没有去写人们在亲人的坟前多么的悲哀,而是通过自己在清明节所见、所感,并从维系与亲人心灵相通的凄婉的筝曲和风筝的轴线,写出自己对亲友的思念。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严谨。

指导教师:张国良

下载听课断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课断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狼图腾》断想

    《狼图腾》断想《狼图腾》是一部说狼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说人的书,说人的精神的书。 作者以丰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叙述了数十个草原狼与草原人、草原狼与草原马、草原狼与草原羊......

    作文《人生断想》

    乐天知命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是四个字:乐天知命。 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

    断想5篇范文

    断 想 ――――做合格的人民教师之我探 一 困 惑 [求助]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如何去跨越? 走上讲台,似乎就预定了自己就要成为一名神圣的灵魂工程师!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满腔的热忱与......

    读书断想(精选)

    读书断想 书籍是由承载物、文字以及由文字构成的信息组块组成的综合体,是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的载有某种信息的一种精神产品。书籍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

    法治道路断想

    袁曙宏 赵永伟一 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选择。法治,既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代表着人类社会数千年来在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方式上的理性思考与选择;又是一个国......

    读《文化苦旅》断想

    读《文化苦旅》断想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

    《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启阵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

    井冈山游记:井冈断想

    井冈山游记:井冈断想亲水,似乎正在成为当今时髦的建筑趋势。乐水亲水、近水而栖,是人类天性的反映。由水所形成的环境美是一种天然美,临水而居的环境是最人性和最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