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断想杂文随笔
从来没有想过,若生命屈指可数,自己会怎么度过。如今,追忆往昔,不胜感慨。一缕淡淡的忧伤,突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少年轻狂不羁,感觉这世界是广阔的,时间是无限的,一切皆可随意挥霍。亲情,爱情,友情,在匆匆里,渐渐远去。如一捧沙粒,越想留住,流失越快。有些人、事,渐渐淡出视线,随风而逝。
青年志得意满,背负行囊,独闯天下,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气。殊不知,行路难,甚于蜀道。碰了几次壁,遭遇几次挫折,锐气顿减。方知世事无常,须审慎而行。
几近不惑,常思自身,推己及人,如醍醐灌顶。
大凡世间种种,无外乎名利。古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为名利所累,疲于奔命者,不可胜数。
名利无止境,而生也有涯。在短暂的时光里,若被名利俘获,生命也就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也许,生命不尽是精彩纷呈,多数会流于平淡。如何于平淡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脚。
正如琐碎的日子里,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豁达,人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少一些阴霾,多一缕阳光,让心灵四季如春,花香四溢;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回报,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也为他送上真诚的祝福。
如此,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也不会因虚度而后悔。
诚然,花开花落,生生死死,时节流转,自然定律。抱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方可宠辱不惊,气定神闲。
若上苍垂怜,给自己最后几日,我会化身飞鸟,遨游云间;抑或远赴海边,观潮涨潮落;或静卧于草地,吮吸晨露的甘甜。当然,最想的,还是与亲人朝夕相伴,诉说心中埋藏许久的爱。
假如真的来日无多,我要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体验生活的简单快乐。回归本真,回归自我,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二篇: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
一
海德格尔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在这块大地之上。”
孔子说:“神于天,圣于地。”
这二者,在其内涵上,应该有相同之处。
一个人,要在现实世界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劳作成就的人,要有现实主义精神,要脚踏实地,充实而快乐地过好自己的世俗生活。这可以叫做物化的人。但仅仅满足于此还不行,但还必须有点儿诗意,有点儿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有点儿不俗的情趣,将自己的心灵世界向上通达神界天堂。这可以叫做诗化的人。
物化的人加诗化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仅停留在前者,往往过于世俗化,有时候,就很可能与一头猪、一条狗,在生命的本原意义上没有大的差别。将自己束之高阁,完全沉浸在诗化世界中,理想世界中,也许能做天堂世界的“精英”;也许最终变成疯子;也许既是精英,又是疯子,凡高的《向日葵》,就是在这两种境界复合混杂中诞生的。
二
青年诗人于坚有两句诗:“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
其实上帝在物化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他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是人类诗意想象的精神寄托,也可以说,是人类杜撰出来的一个最诗意化的人,一个天堂里的诗人但丁。所以,上帝的思考,更多的是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哲学也罢,是诗也罢,反正都与柴米油盐无关。而柴米油盐却是市民生活一日不可或缺的物质生活内涵,是最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东西。上帝与市民的结合,也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是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结合。
一方面,人有肉体,肉体是灵魂寄托的载体,没有了肉体,灵魂便烟消云散。想让灵魂灿烂生辉,就必须有健康的肉体。要想有健康的肉体,就得吃喝穿住,就得劳作,就得挣钱,就得老老实实做物化的人。
另一方面,山珍海味,过了喉咙,是一样。不就是个饱吗?几百平米的豪宅,睡觉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床。亿万财产,除了自己生活日用的消费开销之外,你花不着的,在本质意义上,都不属于你;一闭眼,一伸腿,死了,就都成了别人的或者社会的了。所以,一个人不把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追求,将这一切看得比较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看重精神生活的质量,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去享受,就向诗意化提升了。
三
孔子曰:“食色性也。”吃饭和男女间的那点儿事,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个肉体健康的物化的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免不了性的欲求,而人的性的欲求,除了对对偶相貌(脸庞如何,身高几许)的要求、物质条件(钞票多少,有车没车,社会地位如何)的要求,许多人还看重气质、修养、道德的好坏,还讲究情意相投,灵与肉完美结合的爱。这些,后者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要求了。
当然,也有等而下之的。譬如前些年在中原某地,就有二十多岁,正值妙龄的少女,打着幌子招婿,标准是“五十岁以下,五百万元”。这种纯物化纯经济标准的招亲,挺现实,也挺赤裸裸的将自己的人格矮化。是否有人接她的绣球,就不得而知了。弄不好,会以“无人喝彩”而悲凉结局。也许,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恶搞或者闹剧。
性情性情,人将性情联系起来讲,大概就是物化和诗化的人性完美结合的最简洁阐释。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灵。这高级,大概就体现在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超物化的诗意化追求。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首先源于血缘关系,父子之爱,母女之爱,兄弟姊妹之爱,血亲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夫妻之爱,首先源于性的吸引力,生理欲望的渴求和满足,是夫妻之爱的物化基础。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而大之,家族之爱,朋友之爱,民族之爱,国家之爱,全人类之爱,就不仅仅是物化所能解释得了的。这里有精神内涵,有道德内涵,有理想世界的义理在内,由形而下拓展延伸为形而上了。
从这个意义说,也不必把现世安居和诗意安居对抗化。
四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醒觉,对人生的态度》一文中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人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之上的达观。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一个人要想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必须达观地接受命运的赐予,是坦途通衢还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山间小路,都坦然接纳,从容走过。这里面,又同时有对物化生活的淡漠和超脱,有对世俗鄙陋的傲然漠视和大度宽容,有一种心灵的自由飞扬和洒脱超越。这才是一种精神上的醒觉,才是形而上意义层面的诗意化的人。
心灵的自由飞扬和洒脱超越,庄子是典范,他所塑造的大鹏形象是最具有典型性的。“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冥至南冥,万里长空,搏击翱翔,那种无拘无束,那种随意洒脱,那种潇洒飘逸,既是与生俱来,天性使然,又是性格驱动,性情所致。这就是诗意,这就是意气盎然,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诗歌意境。后来的李白,又将这种诗意张扬到极致。
这样的人,当然是一个明慧达观的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人。
五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苍天在上,静默无言;自然四季,有序轮转;百物繁衍,生生不息。如此诗意美好的世界,苍天还用得着说话吗?
其实,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原世界。它也是诗,是一首原始淳朴的诗,是一首物象繁多,色彩缤纷,万方乐奏的诗。它超越时空,无终无止,无边无际,让你看不完,读不尽,让一代代人看不完,读不尽。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原世界,就是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回归自然,就要学会感恩自然,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就是感恩让自己的生命诞生的父母和上帝,以及以博大的胸襟承载一切生命的大自然。欣赏自然,就是欣赏人类本身,就是人类将自己的审美感觉对自然的一次心灵投射,在那投射中,折射出人类自己的美与丑。
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一个不断旅游的人,一个经常陶醉于自然的浩大和神秘,阳刚和阴柔的人;一个陶醉于名山大川,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人,与其说是一种放浪,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心灵家园的深层审视,是审美意义上的深入解读。
有时候,回归自然,就是人类精神境界升华的最好契机。
所以,李白的拜别长安,浪迹天涯,苏轼的贬官赤壁,既是物化意义上的无奈,又是诗意化的福分。因为那无奈,才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大气磅礴,逸气冲天的诗歌,才有了苏轼的超凡绝伦的前后《赤壁赋》。《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前后《赤壁赋》,既是对大自然雄伟壮丽、神秘柔美不同美学特征的讴歌,也是人类孤独意识的抒发,是人类蔑视鄙俗尘埃的傲然逸气的宣泄。
第三篇:生命诚可贵杂文随笔
每年高考,总有几朵生命之花凋落。这个夏天,悲剧再次上演,某地一考生发挥不佳,被父母批评了几句,委屈之下跳河自尽……
可怜的孩子,生理年龄至少已满十八周岁,可我还是愿意称之为孩子,因为他的心理脆弱得一塌糊涂。鲜活的青春瞬间夭折,令人扼腕叹息,但是死得轻如鸿毛,无一丝价值。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顺利通过的只是寥寥少数人,孩子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如果每个落榜生都选择轻生,后果是多么可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场失意又如何,照样大步向前走!如果他能听到,也许认为我说的是官腔套话,这样认为他就错了,大错特错。分数,只是检验知识的一个直接方式,并不代表全部。即使有幸考入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毕业分配了好工作,这仅仅才是人生的开端,高分(或名校)的光环不会笼罩他一辈子。领导认可的是能力,高分低能,只会庸碌终生,永远不能出人头地。高考,压力山大,我能理解。但我还是忍不住批评这个脆弱的孩子,学了多年知识——幼儿园不算,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一级不留也有十二年。十二年求学的终极目的难道就是高考?十二年知识积累,难道承受不了父母几句埋怨?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不是求死。用自以为是的方式了结生命,自以为用悲壮的手段能震撼人心博得同情,又错了,错得可悲可笑。那一跳,除了水面掀起几纹波澜,除了网络掀起一阵口水战,高考还在继续,别人还在生活,反而给自己父母留下永远抹不去的痛。真是愚蠢的孩子,连死都不在乎了,为什么不能承受高考失利?连死都不在乎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大不了重整旗鼓明年再来,或者另走一条人生正道,可他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杀。狭隘者无知,无知者无畏!还没开始就选择了结束,何等愚昧!想死很容易,复活却是不可能。
请不要过分指责父母,他们已经够惨够痛,白发人送黑发人,撕心裂肺痛断肝肠,他们才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人。孩子上学,家长绝不比学生轻松,子女的生活、学习,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分配,这都是家长所十分关心的,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无可厚非。从孩子出生,甚至再向前追溯,从母体怀孕起,一家人便开始围着这个孩子转,然后十几二十年抚养成人,这个过程有多辛苦,做家长的都清楚。他们抱怨几句又有什么错了?发挥失常不是借口,为什么失常?说到底还是基本功不扎实,还是平时勤奋不够,你又凭什么委屈?你真的失败了,第一个安慰你的绝对是父母;你一无所有走投无路了,敞开胸怀接纳你的也肯定是父母。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对父母稍微严厉的责备就耿耿于怀,就凭这样的器量,以后(假如有以后的话)又怎么适应工作,怎么拥抱生活?所以,悲剧发生了,任性一跳,结束了自己,也把父母逼上了绝路。
对于高考,我们说得最多的词还是“压力”。家长、老师、学生,没有谁是轻松的。某家孩子考了名校,某班级升学率百分之百,家长挣了面子,教师获得荣誉,上榜的学生也倍儿得意。反之,则是黯然神伤。高考,几家欢乐几家愁,压力比山重。社会上曾出现过一波波反对高考的声音,称高考与封建科举换汤不换药,几乎没什么区别,我认为此言偏激。自古到今,没有哪一种制度可以做到尽善尽美,只有在摸索总结中不断进行修正,使之越来越完善。就高考制度而言,在我们国家,学分面前人人平等,这已经是目前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方法。除此之外,谁还能拿出更具有说服力、更受人民欢迎的方案?当然,高考制度一直在改革,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相信,也许三年五载,也许二三十年,国家选拔人才的方法会更公正、全面,社会满意度也将大大提升,我们期待着。
这篇短文即将结束之前,我的心情仍然很沉重,为了那悲剧的孩子,为了孩子的父母。希望同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也别把责任完全推给家长、学校、社会,只有心理强大,才能风轻云淡。奉劝天下学子,生命诚可贵,千万别动不动就寻死觅活,面对高考,谁也做不到淡定,但完全可以豁达大度些,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四篇:生命的流逝杂文随笔
看《青春旅社》时赵英俊说过一段话,不知道从哪个瞬间开始,遇到的小朋友都叫自己叔叔而不是哥哥了。他说,从那时起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了。并且这个转变是没有过渡的,仿佛突然之间就发生了。
看这段时,我很有感触。我也忘了从哪一刻开始,外面的小孩儿都喊我阿姨,而不是姐姐了,而从那之后,好像就真的没有再听过小朋友喊我姐姐。与赵英俊不同的是,我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这种称呼的转变背后的真相所在,以至于我在社交关系中常常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处事方式以及态度。节目里王源是最小的,却是我认为最强大的。他常对自己说我要独立,没什么不行的。对待任何人都态度真诚,不由得在心底敬佩他。回想我的17岁,自愧不如。生活的真相只有被一一揭露开时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正印证了“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逐一体验,那些真相才会被我们一一收入囊中。
最近,姥爷病重,肝已坏死,肺部感染。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我和姥爷没有太多交集,从小到大说过的话有印象的也不超过十句,可那一刻,十分难过,为姥爷难过。他躺在医院里,子女们互相推诿不愿意照顾,妈妈当时来看我,在电话里气得骂道,都把照顾老人当任务了么,自己心里就不担心吗。姥爷病情发展非常快,最初都认为没有性命之忧的,短短几天时间,医生宣布没法治了,回家吧。姥爷躺在120的救护车里从省里大医院被护送到当地的小医院,老姨赶紧给所有亲属打电话,告诉大家姥爷病危,速回。妈妈白天守着,爸爸夜里守着。爸爸说,他现在非常痛苦,半夜里坐着也不是,躺着也不是,浑身疼的难受。白天又有许多亲属来探望,姥爷意识十分清醒,一见到外地的亲戚都回来了,心里也明白自己时日不多了。
我无法想象那种绝望与痛苦,更深的,还有无助。
姥姥做过开颅手术,手术后精神似乎变得十分不敏感了,仿佛对痛苦的感知也变浅了。她每天都会去医院看姥爷,但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旧和前来探望的亲戚寒暄聊天。
我不由得想到姥爷这一生。他不擅长表达,跟任何人都话很少,脾气又很倔,不肯求别人帮忙,遇到什么事都一个人死扛。也许这一辈子,他都没有对任何人讲过心里话,说说心中的酸楚。到最后,又见到了儿女的薄情,身体上的痛苦时刻在侵蚀着他,心里的痛呢。
达令说过,我们不是一个维度的人,不必关注别人怎么想。有些人他仅仅就是活着就够了,他不在意那么多内心深处的东西,也不愿意去探索,他们只需要表面的活着。如果姥爷是这一种人,我心里反而会安慰很多,至少,他心里的痛不会那么深。
一到这个时候,就感到生命好脆弱,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意识清醒的生命渐渐陨落,却怎么也制止不了,时间真的成了抓也抓不住的东西,它甚至让你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它清晰的脚步。余生,只能以天来计算了。
人类再强大,也不该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上帝的敬畏。
这几天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你有信仰吗?如果真的有上帝,你想问祂什么问题?大部分的反应都是冷漠、戏谑,我们究竟还有多少真诚留给自己,无关他人呢。
在这个深夜,我只能默默地祈祷,如果神不能够保守住姥爷的生命的话,就请你减轻他的痛苦,保留他作为人的最后的尊严吧。
在有限的岁月里,要珍惜身边的人,做想做的事,看喜欢的书,把生命过到极致。
我很喜欢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第五篇:再谈珍爱生命杂文随笔
生命是宝贵的,尽管人的思想修养可以使灵魂达到不死不生的境地,但它仍然是宝贵的。因为它的来之不易就值得珍爱。
为信仰,为真理,为祖国,为人民是可以献出生命,但那是万不得意下实现生命的另一种价值。平时的我们就应该要珍爱生命,适当地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美德。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享受财富,如何享受生命,如何享受生活,如何消遣时光,都要有一个适度的规律。适度地享受生命,享受生活,它们可以延长人的寿命,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安乐。
现代人常说很忙碌,节律很快,其实也是不太适当的。创造财富,追求富裕,发展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光是现在的事,也是将来的事,不光是我们的事,也是世世代代的事。人生的追求是不断地改变生活,但不是追求一下子就求得巨额财富,一夜之间就变成个大胖子。生活要一代代改变一点,人的身心才适应生存变化的规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类并不是你追求富裕,子孙就不追求了,就不变化了。事物要是那样,祖宗不都干完了,我们及子孙又有何事可干?因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也要有所抑止有劳碌,也有休闲,有奉献,也有索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也要防止贪心。人生的失败,甚至祸及子孙的失败往往在一个“贪”字,在一个不适度。
我认为创造什么,追求什么不要绝对,不讲情由地专注于快节奏,高速度,巨收获,而更重要的是要讲求稳中的适度与长远。劳碌后也要讲几份闲情逸致,看,听,赏,写,弹,跳,跑也应该享受一点。看书,听乐,赏景,写文,弹唱,跑步,跳舞,下棋等等都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是对财富,对生活,对生命的享受,是在珍爱生命,尽情享用这一生的高尚行为,是一种休闲,是一种娱乐。
比如赏风景,它不仅是一种锻炼,而且是一种消遣和高雅地享受。不仅使自己从忙碌中突围出来,使人的心理与精神轻松愉快一下,还可以培养气魄和想象思维。那遥远的苍穹,那如浪的翠峰,那壮阔的汹涌,那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那无边无际的平原,那天地一色的草原,那花的笑容,那不老的青松,那经得起千击万磨的劲竹,那高楼大厦,那车水马龙,那如潮的人流,不让人不想象,不让人不心驰神往,快乐幸福吗?不让你更感受到“享受”的高雅快乐生命的真正美丽,生活的轻松愉快吗?
有的人拼命地忙碌,拚命地贪欲,不仅生命没得到适度地享受,生活没得到适度地享受,而且身体过早衰老,精神过早衰竭,思想过早退化,甚至过早夭折,那是何等可惜!那生命是何等可惜!
人要追求,要创造,要享受,但都有一个适度分寸,那就是真正地享受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奥妙所在,那是一种品质,那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