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很短暂,但回忆绵长杂文随笔
1
最近去老家看望爷爷,他坐在藤椅上望着远方很出神,看到我的时候他泯着嘴笑了笑,喊我过去。
我搬了小凳坐在他的身边,估摸着他是有话要对我说的。
他说椿儿,我最近总会梦见你奶奶,梳着麻花辫,冲我浅浅的笑着,很是好看的样子。
奶奶很早就过世了,记忆中是没有她的样子的。
我不了解爷爷和奶奶的故事,但在我想来那样贫穷落后的年代,所谓爱情也不过是浅浅淡淡波澜不惊吧。
回家以后我将爷爷的话转述给了爸爸,他忧心忡忡的听完然后就和妈妈商议着要接爷爷来城里住上一段时间。
妈妈告诉我频繁的想起故去的人,不算是件好事,可能爷爷的时日无多了。我只觉得他们迷信,可居然真的,爷爷还没等到我们去接他的那天,便坐在自己的老藤椅上晃悠悠安静的故去了。
收拾爷爷遗物的时候,在他的柜子里我看见了一个大大的樟木箱子,里面厚厚的有书有信,面上放着一张相片,黑白的影像也难掩女孩的姿色,确实是很好看的样子。
我擅作主张将樟木箱子搬去了自己的房间,在翻阅那些书简的过程中品味了爷爷和奶奶纸短情长的爱情故事。
2爷爷年轻的时候在报社工作,也算是个文化人,那时候他最爱去的便是报社旁边的小书店,也正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奶奶。
在那样不自由的年代,他们却谈起了自由的恋爱。
奶奶的身世比较坎坷,家中本无意送她这个女孩子去读书,在她苦苦哀求下,十几岁的时候才去读了小学。小学一毕业,父母就想把她嫁到邻村去。
爷爷的书里写到,在那个年代的农村里,哪有所谓的嫁娶,不过是指望着用家中的女儿去换些钱物。女孩们没有选择、没有自由、更没有爱情。
也许是比别的女孩子多上了几年学,又或者是偷偷读了哥哥的藏书,奶奶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却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她将自己偷偷攒的一角两角钱用小布兜装好贴身放在身上,又拣了几件薄布衣裳就趁着夜色离家了。
坐着清晨的第一班轮渡,从长江的这头来到了长江的那头,正因为有了这次出逃,才有了日后与爷爷的相遇。
在报社旁边的小书店里,奶奶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告别了田间地头,整日与书籍为伴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每天傍晚书店理货的时候,奶奶都能看到一个戴着眼镜有着书卷气的青年来书店看书,而那个青年也注意到了这个整理书籍时干净利落,清秀隽雅的姑娘。
异样的情愫在这一日一日静静的相处之中慢慢变得浓烈起来,却没有人去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直到奶奶发现这个青年一连几日来到书店只是翻看那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随后又小心的放回去。仔细想来便明白,为何他每月只在月底的几天来买书,其它时候都只是翻一翻。
第二日青年来了,却在书架上再也找不到那本书,只见奶奶笑盈盈的站在他面前将一本书递给他。
“只有一本,如果不及时买了,或许就给别人买去了,我买了送你的。”
时隔多年,爷爷仍然记得奶奶赠书的样子。从那一刻起,他默默的下定决心,这一本书定是要用一辈子偿还的情。
过了一年,爷爷想过了江去奶奶家提亲,却被奶奶制止了。
原来当年奶奶的父母为了彩礼钱就想把她卖给一个将近四十岁死了老婆的养猪户,在邻村这个养猪户的蛮横霸道也是出了名的,嫁去这样的人家哪里会有幸福可言。
这些离家在外的日子,奶奶通过哥哥与家里取得联系,可是父母仍是坚持如果不回来遵从家里安排的婚事,就别再回家了。
“我的父母只认得钱,是不会同意我俩的婚事的。”
爷爷欲言又止,自己父母早亡,这些年工作的薪水又都拿去买书了,哪里还有提亲的彩礼钱。
奶奶明白他的难处,握着他的手说:“这些年我在外也攒了些钱,可这钱我不要给他们,我的婚事自己可以做主,钱留着我们能过好自己的日子,给了他们只会拿来给我弟弟娶妻生子用。
就这样,奶奶“自作主张”把自己嫁给了爷爷,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有过磕磕绊绊,却从不曾提要与对方分开的话。就连爷爷被调去外地工作的一年里他们也保持着书信往来。
儿女都参加工作以后,爷爷便带着奶奶坐着绿皮火车去全国各地看秀美山河,只是奶奶福薄,五十多岁就过世了。
爸爸和姑姑张罗着再给爷爷找个老伴也被他拒绝了。
他笑着说:“这辈子见过了最美的风景,就再也不想看其他了。”
爷爷没有去任何一个子女家里长住,而是留在了和奶奶共同生活过的老房子里,种种花草养养鱼,闲暇的时候就提起笔写字。
于是就有了这一本本与奶奶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或许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但通过爷爷的笔记录下来却倾注了很多的感情。
那些年的岁月是短暂的,但回忆却如涓涓细流般绵长。
第二篇:短暂的相遇的杂文随笔
今天在街上做调查问卷的时候觉得很忐忑,害怕别人把我当成诈骗集团。于是开始的时候有点习惯性地看眼色,唯唯诺诺地问一句“请问你有时间…”,说话的同时对方就已经甩头兼甩手“没有时间。”被人拒绝得多了就开始和朋友一起专门候着看上去友善的人去询问,于是这样在街上四处行走,四处张望的样子不由得让我们无奈地笑笑,“更像骗子了。”
明明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人,却能在相互对视的一的眼神中明白他是想要躲避,还是带着好奇想要接近。朋友说这里分成两种类型的人。来自A地区的人热情而好客,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住在本地的B地区的人,则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都维持冷静的样子,不愿意轻易靠近,也不愿意了解,于是更偏向于离开未知的事物。听起来好像热情好客的人更受人欢迎,但是这些形色匆匆甩手阔步向前的人们好像更像是城市生活的人的写照。对所有陌生人保持怀疑,看似冷漠无情,但是谁能因为这个而否认他们之中也会存在热情和善的人呢?怀疑别人,难道不是开始相信的第一步,虽然更多的是保护自己的手段,但是当它成为一个社会里面普遍现象,似乎又能解释为追求独立的过程,虽然这冷酷的举动往往使人感到伤心。
十年前与朋友去香港的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打电话的零钱,联系不上了旅馆,于是在街上游荡物色能过愿意借手机的人。恰好那是一段流行通过借电话而抢电话的年代,于是向一个姐姐问路和借手机打电话,她十分热心地告诉我们这个地方要怎么怎么去,但是等到要借电话的时候,她却很直接的说“这个不能借给你.。这个回答直接到并不让人觉得冷酷,反而令人觉得是十分理所当然的回答。于是继续游荡的我们路过了一家警察局,在门口犹豫了很久才进去,进去后向里面的警员询问“能不能让我打个电话?”他回应道“我们这里不能给你打电话,出门就有电话亭。”于是我和朋友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窘境,便离开了。
如果不唯唯诺诺地低声询问,说清楚自己的窘迫,别人其实是会愿意帮助的。我们用看似冷漠的话试探对方,如果逃走了,证明它心虚。如果他没有逃走而是继续回答,那么我们对对方的信任就会轻轻地加上一层。在没有意识到的瞬间,发现自己也在做这种“冷漠”的行为,用这种种回答去回应朋友,但是大部分人都会以为这样的答句就是结束呢。实际上这是一个问句啊。
短暂的相遇,短暂的相逢,短暂的对答,也已经足够有意思了呢。
第三篇:回忆杂文随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说:“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去。”
的确如此,近日我用晨读时间翻看以前写的生活日记,记录了我少年到中年的生活历程。
在少年的记忆中有三个人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人是姥爷,我的初中是在姥爷家度过的。姥爷让我受益匪浅,每当有卖牲畜粮食的收入账,他总让我帮他算,其实他早已心中有数。每当放学或放假他总让我帮他做家务,我总是噘嘴嗙腮不情愿的完成。每当我在修理的道路迷茫时,他总鼓励我给我坚持的勇气。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他那魁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就像黎明前的星星永远闪烁在脑海里;第二个人是父亲,记得在严寒冬季的星期天,父亲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到学校来接我,天很冷但他仍然摘下妈妈刚织的绿围巾扎在我的头上,气喘吁吁得胡子都被冻白了,还哼着小曲摇摆着身体用力的蹬着自行车。在我的心里很甜很美很温暖!虽然现在他已皱纹满额头,但是在我的心里他永远年轻;第三个人是师傅,我初中毕业后是我的学徒时代。这时期就像是嘴黄未坚的雏鸟幼稚得很。记得师母蒸的馒头有黄点子,就被我将一锅馒头全部丢进了垃圾桶,结果被师母狠狠地批评一顿。还经常在睡前因为想家而泪湿枕巾。在刚学习修理三四轮、摩托车时,师傅让我卸发动机,我反问:“发动机在哪?”学铁匠时手握锤在砧上砸铁,老者问吾曰:“汝累乎?”吾反问曰:“累何也?”
现在回想起真可谓是懵懂、莽撞、不知疲倦的少年啊!
我的青年经历了爱情花开蒂落、事业不见起色、身体疾病繁多的风雨历程。是意气升发与锐意进取的;是挫折与磨难的;是无奈与迷茫的。
爱情犹如萌发的春草,不让它冒尖它也冒尖;爱情又如奔流的潮水,想阻遏也阻遏不住;爱情像溪水那样温柔,像高山那样庄严,像雪花那样纯洁。爱情在没结婚之前是羡慕的、期盼的、不舍的、思念的非常甜蜜。结婚之后生活重担压在肩上,很烦恼疲惫。因琐碎小事与妻子吵了起来,他毫不留情地把洗脚水泼在我身上,我捶了他两拳,妻子哭着回了娘家。真是福不双旨,祸不单行,没过几天我感觉视力模糊,眼睛疼且红肿,给妻子打电话他却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当时气的我只有一个念头---离婚。
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回想起以前那段美好时光,经过时间的沉淀,权衡利弊,这个念头被淡化了。我再婚姻矛盾中最大的恩人是岳父岳母,是他们再次把女儿送到我身边。最让我感动的是岳母恳切的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比她大,让着她点”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酸酸的,是岳母的包容给了我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机会。
婚姻是容忍与迁就,离婚是头脑一热冒失的行为。经过婚姻的暴风雨后我感觉:妻子是我的福星,因为在她的照顾下才能让我克服顽疾;妻子是我的一面镜子,因为只有她能毫无保留的提出反对意见;妻子是我的战友,因为有她与我并肩作战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的修理部从2002年至今整整度过了15个年头,可以用星星之火来形容。虽然他不是十分红火但也没有完全熄灭。事业的低谷是在2007年至2010年,在面积不算很大的区域,就有七家修理部,竞争力是无与伦比的,更可怕的是德高望重的老机械前辈就在对面开修理部。看见别人的门市红红火火自己的门市冷冷清清,既羡慕又嫉妒。我失望的躺在床上,抬头看见墙上的格言:“感到有困难就是能力不足,感到有麻烦就是方法不对。”静静地反省自己,难道我真的技不如人吗?难道他的价位比我的价位低吗?难道我不会做生意吗?……当时只有一个信念烙印在心底--“永不言弃,坚持到底”。于是我克服自己自尊自傲、自恃己能、固执己见的毛病,切实认真地改变自己,放下身段向前辈学习请教,就这样我的门市也渐渐红火起来了。
在这十五年里,我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地工作,自己的体能被透支,众多疾病随之而来。2007年右眼虹膜炎,2008年查出强直性脊柱炎,2009年左眼虹膜炎。慢性病像魔鬼一样如影随形缠绕着我挥之不去。在病痛的折磨下才让我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人的肉体终归寄灭,但不朽的事迹、高尚的精神永存”.人生最悔恨的是:等自食其果后才忏悔才明白。我们为何不站在明天看今天。就像我们80岁的时候回想自己呢?要时刻回头看,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幸福是在挫折磨难面前努力克服之后成功的喜悦,是血琳琳自我斗争的过程,只有改变自己幸福才会喜欢你。严律己宽待人,尊重别人规划自己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自我修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自身打一场不见硝烟的攻坚战。
在挫折中是书让我坚强让我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万物向阳而背阴,抱阴而负阳,自然界有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一切自有天意,要用达观的心态去顺应事物的发展,顺其自然心得安。
在迷茫中是书给我方向,告诉我用谦和忍让静处事入世。书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有修养的人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不论功劳,能处在大家所讨厌的地方,而乐在其中,所以更接近真理接近道。“道”是规律是人际关为人处事入世的规律,知道规律我们才懂得怎样做自己,用什么样的观点理念面对世间万物;“道”指明了方向……
能自由自在快乐地活着是人生的意义,学习永远在路上!
第四篇:很爱很爱你杂文随笔
上午老大说他前几天看见了刘若英的新书,打算带给我,回头找不到了。
我一个人哈哈笑了半天。
说,她目前只有新电影要上映,新书是没有的。
喜欢刘若英这件事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至少有我朋友圈,微博,以及QQ的人都知道。
前两年每次去看演唱会的前夕总要提前跟老大打声招呼,不然假期是没有的。他总是说,好的,趁着年轻多恣意妄为下也是不错的。
而爸妈也总是在周末看完我朋友圈怪异的定位时会打个电话追问我在哪?
实话实说,在某某地看演唱会。
他们一准知道是刘若英。也不多说什么,只是叮嘱我注意安全。
偶有抱怨说,花个好几千,舟车劳顿去听几首歌这事不值当。
我也不好辩驳,谁让他们是长辈呢!
同事有时也会说一起去看,让我提前订票。于是就有了金华,扬州的恣意妄为。
昨天网易云收回了她的歌的版权,各种社交软件一派祥和。毕竟又可以去她的歌底下写故事评论了。
至今我都无法定义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反倒后来听懂了几首歌,在某些情感濒临绝境时。
每年放长假回来上班时,心里总是有种欲罢不能的挫败感。远距离的想念,以及开始几天的无所适从,特别痛恨离别这个字眼。
虽然在外的生活条件比家里舒服,虽然待在家里总是有不厌其烦的唠叨,虽然抱怨一年不如一年的节日氛围,但或短或长的人生,相见的次数终归是屈指可数的。此生父母子女一场,终归是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总有一个人要先离开。
刚到上海站,已经快晚上九点了。身心疲乏地拖着行李箱进地铁站,却乘反了方向,发觉时,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不知道最后一班公交是几点,拿出手机随意的查询了起来。手机播放器里随机播放到她最近一场演唱会live版本的歌,顿时心里像被什么温暖过一样。
远距离的焦虑,旅程的困乏,都被抛之脑后。人生好像有了新的可能。
如果人生必须要感谢一些人的话,她应该排得上前三吧!
其实一向以来都是安静惯了的,不会主动去维系什么情感,对这个世界也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本质上的东西未曾背离过,比如老友有什么需要,总不会推脱。但鲜少去闲聊,或者见面也只是回程停留时大家吃个饭。现在这种机会就更少了。有的人甚至一两年都未曾见面,都活在彼此的朋友圈里。
前天老友生日,看见她刷微博。我还诧异说,不应该是隔天的吗?
晚上发了条讯息简单的祝福了下。
数字记忆能力简直白痴,但总是在每年过完年的时候知道心里还有件事,但永远记得的那天是比她生日晚一天。也算是无心之过。
她说,除了家人,就是你了。
正因为自己秉持的这种信仰,十二年,甚至更久远的日子里,换了多少播放器,可她的歌依旧保留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有人评价过她的歌,千万不要在难过的时候听,不然整个人会彻底奔溃的。
我试过,就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把《很爱很爱你》听到麻木。
因为有了信念,才决定要付诸行动。
咬牙跺脚买了上海返场的门票,日子慢慢靠近,心情愈发紧张。为这人生的第一场演唱会,也为这第一次会面悸动到失眠。
我不知道她当天要唱什么,于是用了一个下午整理出了她二十几张专辑的所有歌,想挑一些来推荐,可是最后无法删减,于是只能选几张自己特别喜欢的专辑。
可能是心诚则灵吧!无意去圈她,却被她点赞了。由于这篇浅薄的文字,认识了老谭。
加了微信,约着一起去看下一场。
绍兴我去了,是他给我匀的票。我去了,他也去了,但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网友见面,相见恨晚。
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区域分享,收获着各自的感动。
也是因为这里,才误打误撞地见了正正两面。可能就此误了终身。
也是加微信,一开始各种拘谨,像两个淘宝客服在聊天。后来三个人建了个群,一起开荤段子。有可能彼此性格上有棱角,然后互删了彼此。
我一直郁闷了很久。谁不是宝宝来着,谁没有个脾气,绝不认输。
微信虽然拉黑了,但微博还关注着。
某天老谭私信说,上次多有冒犯,微信还是加回来吧!
我也不好故作矜持,顺势回了句,我不记得你号码了。
这是一次。
正正是第二次,好像是前不久通过老谭又加回了我微信。
我不再问为什么了,感觉多认识一些人总是好的。且三观五官还能有得聊。
开年第一天上班,就被告知要收拾收拾去小城上班。折腾了一个礼拜,待回上海时,只一天的时间。
觉得要郑重告别,不留遗憾。
至今都觉得北京那一次过于仓促,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没有去过,想着来日方长,却也是未有归期。
也就是因为这几天和正正偶有聊天,知道他失恋了。正好我也有空,要不大家聚聚?
一拍即合。
临了要见面时却有点后怕,想临阵脱逃。可是人生总是要有第一次的孤勇去见面的,何况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两面之交。微博,微信也有聊过。
怕只怕我们都太闷了。
结果是闷的,舒适且不尴尬的沉默,只做到了后五个字。但彼此间的气场是有所了解了。
期间三个人的微信群又热闹起来了,老谭在异国他乡发来贺电,恭喜两位网红合体。发红包要合照,又说了好多有的没的。
看完电影回去时,第一场春雨拍打在脸上,耳机单曲循环着《很爱很爱你》。
只想谢谢刘若英,谢谢Renext我敢,谢谢正正,谢谢老谭,也谢谢我自己。
在这座不太喜欢的城里,感受到了同温层,甚至更深刻的情感。
三年半时间在这座城发生的所有不愉快,我们一笔勾销。愿改天回来,我们依旧半生少年模样。
第五篇:最后只剩下回忆杂文随笔
分离的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丝毫不早不迟。纵然心里有千言万语,但在分离时还是不知道如何说起。不舍,在所难免。忧伤,亦在所难免。十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无论这十天过得如何,无论我们最终有没有从中学到东西,希望这十多天的回忆对大家来说都是美好的,都是珍贵的。
从最初几天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从开始的一天都难以熬下去,各种的不熟练,经验不足,到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直至十一天的光阴都用完了。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会不舍,但却没想到我会这么恋恋不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舍这个大家曾从陌生变得熟悉的地方。昨天将要分离之时,有好些孩子抱着我问到是否下一年暑假还来。那时我真得不知如何回答,不敢告诉她们我不会再来了,又实在不忍骗她们下一年暑假我们还能见面。如果她们当真以为我会再去,那会令人更难受,无论是她们还是我。所以,当时我什么都没说,一直在支支吾吾地躲避着回答这个问题。
这十多天的光阴,我想我永远都难以忘记。真得很喜欢这些日子带给我的平平淡淡,那种没有复杂的人情世故的感觉。我会一直一直记得和群音看满天星星的那个晚上,记得和相佳,群音,李慧聊了很久很久人生感悟的那个夜晚,以及那只打扰了我们谈话的萤火虫。最令人伤感的是,真的如师姐所说的,最后的最后我们只能剩下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