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们真得很懂事杂文随笔
来这里已经第六天,与孩子们相处已经五天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很懂事。
昨天,孩子们带着我们在附近逛逛,看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现象,觉得很惊讶。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只手拿着一个水管往身上洒水,另一只手拿着洗衣服的刷子在刷脚洗澡,那动作是那么的娴熟。城市里的孩子或许这个时候都是父母帮忙洗澡吧。
我对六年级的孩子们很严格,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做的不够好。每次我狠狠批评他们之后,我又后悔了,觉得他们又是那么懂事。昨天去安智家里,他姐姐说他煮饭很好吃。这里很多留守儿童,她们的独立真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会自己做饭、会自己洗衣服、还招待客人,她们放假了还坚持来学校学习。难道这还不够懂事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理解他们,便觉得他们很可爱而不是让人讨厌。
作为他们的老师,其实我有很多地方不如他们,我只不过知识比他们丰富一点罢了。孩子们真得很懂事,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看到他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这么努力,看着他们瘦弱的身体,就知道他们吃得很简单,没什么营养。有时候,想到这些,我便莫名伤感起来。愿孩子们坚强,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先懂得自己,再懂事杂文随笔
大多时候,我们懂事不是为了戴上沉重的皇冠,而是寻求内心无比的舒适感。
你的一声该懂事了让她背负的好难常常会在耳边想起你的一声“该懂事了”,而后勾勒出一幅青葱岁月。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年龄,却被灌了“该懂事了”,就是那句话,让你知道:未成熟的桃子不能摘,不能将路上不知名的小狗带回家;不能拿泥巴捏小人;不能把纸撕得到处都是。
后来的后来,那些“不能”,“不许”,让你看到班里的同学在一起嬉戏玩闹,捏泥巴,你追我赶,做你想做的事的时候,你眼里带着希望之光;当你去同学家做客,你一副乖乖女的样子坐在那,被人说这孩子可真懂事,一点也不像……,懵懂中的自己发现懂事那么辛苦,不能和同龄的小朋友肆意的玩闹,只能成为一个与此场景格格不入的远观者。
你逐渐长大,脑子便带着一个希望,希望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可以肆意的笑,傻傻的疯。那一年你如愿了,你成了寄宿生,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你有那么一瞬间想大干一场,快乐到旋转,有一天,你突然和女同桌拌嘴,她骂你,还推你,你也毫不逊色的说:“谁怕你。”随后,她打了你的脸,撕画了你的小裙子,你咬了她胳膊,之后就是家长的互相见面,她妈妈宠溺的将孩子护在身后然后便对我的一段训斥;我妈妈却在一旁像个旁观者一声不吭,还连声低头道歉,当她瞥见那个小女孩身上的咬痕淤出血来时,她打了我一巴掌,那响声似乎也宣告了这次战争的提前结束。
可是在我心里它才真正开始,我不明白她为何打我,不该护吗?当月光下母亲径直的朝前方走去,我好像想到了,记忆中她不曾为谁低过头。晚上枕边的她,似乎哭了,比我还像个孩子。
那一刻,懂事所带出来的瘾如吸毒一般,想戒戒不了,想收收不下,哽咽在喉咙,还附带传染。
那一声懂事,在许久前你也曾听过黄昏的夕阳虽很柔美,但却让人不禁遗憾它的苍老和易逝感,不可以触碰却让人想接近。
渐渐你随时间变好,而你的亲人在变老。人老了总会有一种让人想亲近的感觉,就如我外婆。阳光下的外婆躺在摇椅上,微风吹过摇椅随风摆动,而外婆就像摇篮里的婴儿面带微笑,哼哼着,“外婆”一声稚嫩的叫喊,她从摇椅上坐起张开了大手,把我拥入怀里。从那一天到现在已经近十年了,而如今她变成了“摇篮里的孩子”,需要他人呵护。
躺在床上的她,望着天花板发呆,我刚到这场景时吃惊的说不出话来脸变的阴沉,怎么也想不到再见以这种形式。看见我的她笑了,嘴里不知说这啥,仿佛是心事又或是喜悦……后来,我因上学,变离开了。
之后的一个月里,我见到妈妈的次数掰手指都能数的过来,有一天,学校开期末表彰大会,老师说受表彰的同学的家人务必到学校一起参加。我拿着老师的手机拨下了我妈妈的电话,说了这事之后,妈妈回了句:我走不开。我撒娇的说:你就过来一下,不会很长时间的。电话的那头沉默了一会说:孩子,你外……,还没等她说完,我便嚎啕大哭:那舅舅呢,姨妈呢,他们在哪,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一直在那?泪似乎这一次没想过要停,更长的沉默之后:孩子,你要懂事。
那一次颁奖,她真的没有来,是老师作为我的代替家长一起和的影。
有些事,我可以支持,但我不赞同就像我明白我妈妈与我一样,受着懂事的魔。可我不赞同她的一个人懂事,那句许久未听到的懂事作为支持送你。
如果总是承担、背负,那句懂事不听也罢。也许总是当过了那个年龄之后,你才会知道没有尝试,没有起伏的生活,看似平稳,却也无味。
最好的莫过与在对的时光里做你想做的事,做懂自己的事,而后再去好好的懂事。
以后的我想要先懂自己,再随着心性慢慢懂事,而后懂你们。
第三篇:感恩一路有你们杂文随笔
难忘的12天,一路上有你们的陪伴,我真的感到好幸运。感恩双寿村的村民、感恩双寿小学的校长、老师和孩子们、感恩红土情缘实践队的队员们,因为有你们,这12天的下乡之旅才那么的绚丽多彩。
还记得初来到双寿小学,校长和老师对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尽量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开班仪式上教导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以致用”,校长的良言我们永记于心。
我记得以前我们老师说过“有学生,才有老师”。如果没有双寿小学这群孩子们,也许我们就不是一名老师。在这短暂的12天里,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和学习,让我不仅学会了教书,还学会了育人。作为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开始,我上课有点别扭,几乎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因为不知道应该教些什么东西给孩子们,也不知道如何教。经过多次与孩子们接触和交流,才发现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材,可以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去教,很快,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都非常积极活跃,并且真正爱上了英语。
我是调研组的一名组员,所以会经常外出调研。我们小组调研的课题是关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落实情况。以北街镇的村子为调查对象。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村民们都非常乐意接受我们的调研,认真填好每一份问卷和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他们自己村子贫困状况以及精准扶贫在哪方面取得了成效。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调研之路非常顺利。对此,感谢双寿村的村民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红土情缘实践队是由37名红土队员组成。在工作上,他们认真负责,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各项工作;在生活上,他们勤俭节约,互相照顾,使我们整个队伍井然有序,发挥高效,同时队员之间的笑声、闹声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感谢红土情缘实践队的队员们。
12天的下乡生涯不知不觉要画上句号了。这一路上,有你们真的很精彩,感恩!
第四篇:很爱很爱你杂文随笔
上午老大说他前几天看见了刘若英的新书,打算带给我,回头找不到了。
我一个人哈哈笑了半天。
说,她目前只有新电影要上映,新书是没有的。
喜欢刘若英这件事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至少有我朋友圈,微博,以及QQ的人都知道。
前两年每次去看演唱会的前夕总要提前跟老大打声招呼,不然假期是没有的。他总是说,好的,趁着年轻多恣意妄为下也是不错的。
而爸妈也总是在周末看完我朋友圈怪异的定位时会打个电话追问我在哪?
实话实说,在某某地看演唱会。
他们一准知道是刘若英。也不多说什么,只是叮嘱我注意安全。
偶有抱怨说,花个好几千,舟车劳顿去听几首歌这事不值当。
我也不好辩驳,谁让他们是长辈呢!
同事有时也会说一起去看,让我提前订票。于是就有了金华,扬州的恣意妄为。
昨天网易云收回了她的歌的版权,各种社交软件一派祥和。毕竟又可以去她的歌底下写故事评论了。
至今我都无法定义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反倒后来听懂了几首歌,在某些情感濒临绝境时。
每年放长假回来上班时,心里总是有种欲罢不能的挫败感。远距离的想念,以及开始几天的无所适从,特别痛恨离别这个字眼。
虽然在外的生活条件比家里舒服,虽然待在家里总是有不厌其烦的唠叨,虽然抱怨一年不如一年的节日氛围,但或短或长的人生,相见的次数终归是屈指可数的。此生父母子女一场,终归是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总有一个人要先离开。
刚到上海站,已经快晚上九点了。身心疲乏地拖着行李箱进地铁站,却乘反了方向,发觉时,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不知道最后一班公交是几点,拿出手机随意的查询了起来。手机播放器里随机播放到她最近一场演唱会live版本的歌,顿时心里像被什么温暖过一样。
远距离的焦虑,旅程的困乏,都被抛之脑后。人生好像有了新的可能。
如果人生必须要感谢一些人的话,她应该排得上前三吧!
其实一向以来都是安静惯了的,不会主动去维系什么情感,对这个世界也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本质上的东西未曾背离过,比如老友有什么需要,总不会推脱。但鲜少去闲聊,或者见面也只是回程停留时大家吃个饭。现在这种机会就更少了。有的人甚至一两年都未曾见面,都活在彼此的朋友圈里。
前天老友生日,看见她刷微博。我还诧异说,不应该是隔天的吗?
晚上发了条讯息简单的祝福了下。
数字记忆能力简直白痴,但总是在每年过完年的时候知道心里还有件事,但永远记得的那天是比她生日晚一天。也算是无心之过。
她说,除了家人,就是你了。
正因为自己秉持的这种信仰,十二年,甚至更久远的日子里,换了多少播放器,可她的歌依旧保留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有人评价过她的歌,千万不要在难过的时候听,不然整个人会彻底奔溃的。
我试过,就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把《很爱很爱你》听到麻木。
因为有了信念,才决定要付诸行动。
咬牙跺脚买了上海返场的门票,日子慢慢靠近,心情愈发紧张。为这人生的第一场演唱会,也为这第一次会面悸动到失眠。
我不知道她当天要唱什么,于是用了一个下午整理出了她二十几张专辑的所有歌,想挑一些来推荐,可是最后无法删减,于是只能选几张自己特别喜欢的专辑。
可能是心诚则灵吧!无意去圈她,却被她点赞了。由于这篇浅薄的文字,认识了老谭。
加了微信,约着一起去看下一场。
绍兴我去了,是他给我匀的票。我去了,他也去了,但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网友见面,相见恨晚。
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区域分享,收获着各自的感动。
也是因为这里,才误打误撞地见了正正两面。可能就此误了终身。
也是加微信,一开始各种拘谨,像两个淘宝客服在聊天。后来三个人建了个群,一起开荤段子。有可能彼此性格上有棱角,然后互删了彼此。
我一直郁闷了很久。谁不是宝宝来着,谁没有个脾气,绝不认输。
微信虽然拉黑了,但微博还关注着。
某天老谭私信说,上次多有冒犯,微信还是加回来吧!
我也不好故作矜持,顺势回了句,我不记得你号码了。
这是一次。
正正是第二次,好像是前不久通过老谭又加回了我微信。
我不再问为什么了,感觉多认识一些人总是好的。且三观五官还能有得聊。
开年第一天上班,就被告知要收拾收拾去小城上班。折腾了一个礼拜,待回上海时,只一天的时间。
觉得要郑重告别,不留遗憾。
至今都觉得北京那一次过于仓促,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没有去过,想着来日方长,却也是未有归期。
也就是因为这几天和正正偶有聊天,知道他失恋了。正好我也有空,要不大家聚聚?
一拍即合。
临了要见面时却有点后怕,想临阵脱逃。可是人生总是要有第一次的孤勇去见面的,何况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两面之交。微博,微信也有聊过。
怕只怕我们都太闷了。
结果是闷的,舒适且不尴尬的沉默,只做到了后五个字。但彼此间的气场是有所了解了。
期间三个人的微信群又热闹起来了,老谭在异国他乡发来贺电,恭喜两位网红合体。发红包要合照,又说了好多有的没的。
看完电影回去时,第一场春雨拍打在脸上,耳机单曲循环着《很爱很爱你》。
只想谢谢刘若英,谢谢Renext我敢,谢谢正正,谢谢老谭,也谢谢我自己。
在这座不太喜欢的城里,感受到了同温层,甚至更深刻的情感。
三年半时间在这座城发生的所有不愉快,我们一笔勾销。愿改天回来,我们依旧半生少年模样。
第五篇:童年的我很懂事
童年的我很懂事
王阳 我的童年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像孩子们的阵阵歌声一样甜,像大海里的浪花一样美,那闪动在我记忆海洋中的浪花有无数朵,其中有一朵使我最难忘,因为它是我童年里最有趣、最值得骄傲的一朵浪花。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做了一件让妈妈连连称赞的事。那时,爸爸妈妈全部上班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独自在家。我做完妈妈布置的作业,看了会电视,闲得无聊,就左看看、右看看。忽然发现我家地板的角落里积满了灰尘。于是,我的心里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把地板从头到尾仔仔细细拖一遍,好让爸爸妈妈好好休息一下。说干就干,我先从储藏室拿出了一个蓝色的水桶,装满水,然后我把拖把放在水里浸浸,就直接拿起来拖地。我埋头苦干左拖拖、右擦擦,过了一会终于拖好了。当我沾沾自喜、腰酸背疼、抬起头时却发现地板上横七竖八的水迹就像画画一样。这时,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对门的阿姨,看见地面上这么多的水,对我说:“小鬼,你们家是开海洋馆?还是举行过盛大的水仗?这么多水!”我没有搭理她,看了看时间——爸爸妈妈马上就要回来了。于是,我不服气又干了起来。当跨出第一步时,“咚”的一声,我摔在了地板上,再次站起来时,“咚”又摔在地上。原来是因为刚才拖地,拖把没弄干,地上全部是水,所以太滑了。而此时对门的阿姨又说话了“小鬼刚才在打水仗,现在又在练摔跤咯?”听了阿姨的嘲笑声,我非常气愤,把门
关了,慢慢细想,回想起爸爸平时拖地的方法:首先沾湿拖把,然后拧干,按着地板的顺序仔细慢慢的拖。于是,我把拖把浸泡一下,拎出来拧干,可是拖把太大了,我的手又是那么的小,我只有把拖把分成几股,一股股的拧……不一会儿,地板被我拖得干干净净,仿佛一面镜子。这时门铃又响了,爸爸妈妈回来了,看了地板后,摸着我的头,直夸我懂事,虽然我很累,但是我很开心!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在我记忆的海洋中,却常常卷起这种美丽、动人、值得骄傲的浪花。我相信童年趣事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