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五篇

时间:2019-05-15 12:2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

第一篇: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

80年代最牛的单位和最牛的工作是什么?这恐怕是90后、00后们无法弄清楚的一道难题。

其实过来人都知道,在那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计划的年代,谁掌控了物资计划供应的大权,谁就有了令人艳羡的“牛”的资本。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是人必得食“人间烟火”,谁也不可能例外。80年代(其实也包括70年代及其以前的60年代)最牛的单位当然就是粮食部门,最牛的工作当然也就是掌管粮油的供应工作了。

说粮食部门是最牛的单位掌管粮油供应的工作是最牛的工作,还有一项指标可佐证,那就是当时一些大权在握的官员的家属及其子女们大多喜欢扎堆于这样的部门和单位,“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我当时的工作单位有一位职工,他认识所在县的粮食局长并与其有一定交情,记得不少职工都曾求过他弄点粮油指标以满足家庭一时急用之需。后来单位领导知道了,觉得这个“资源”可以利用,索性向组织部门打报告提拔这位职工,将其任命为中层干部,让其名正言顺地当上管理后勤工作的主任。

不过,最牛单位的好景没能持久。到了80年代后期,个体粮贩油贩出现了,人们出门在外只要有个能证明身份的信件和有钱即可,“粮油票”再不是束缚人们走南闯北的桎梏了。大量“孔雀东南飞”,被一些人称之为“盲流”的农民工在城市里不仅扎下了“营寨”,而且竟然成了一座座城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

当此之时,有谁还会记起已成明日黄花的粮食部门?这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现象也证实了当时较为流行的一句话“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谁能料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牛”单位粮食部门竟紧随商业部门也走上了个体化的不归路,彻底成了“一头熊”?

其实,细心的人们早就发现了端倪:那些先前在粮食部门上班的官员家属及其子女不知什么时候已偷偷“换岗”了,他们有的戴上了大盖帽进入了工商管理或税务部门,有的摇身一变成了国有银行的职员……

此后工商、税务、银行成了新的最牛单位,一直牛到如今。

看来是“放开”什么什么就活,“计划”什么什么就死,这里头的道理管理者心里应该是很明白的。当局者还是应该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与时俱进,该放弃的早点放弃,该放开的早点放开,不要总是拿“特色”来说事。

在80年代上学读过书的人,对叶燃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叶燃并不是个大人物,是个初中快要毕业的女生。记得当时的报道说,她的家庭条件不错,全家四口人,父母是大学老师,哥哥也是大学生。在父母看来,子已成“龙”,希望女儿也要成“凤”,于是责其一心向学,不得旁骛,对其管教甚严。但叶燃学习虽努力成绩并不突出,在学校和在家里都抬不起头来,觉得读书和生活的环境冷冷冰冰,没有一点温情。

平常一家人是各忙各的,只有周末相聚,而每逢这样的相聚恰是叶燃感觉更为难受的时候。

有一个周末,一家人相聚了,饭桌教育也就开始了:先是父亲的一通教导,接着是母亲的循循善诱,再接着是哥哥的现身说法。叶燃勉强听着,显出有些不耐烦。细心的哥哥看在眼里,瞟了一眼窗外,发现有一清洁工人正在扫地,他不失时机地又接起了话头:现在的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好好读书你将来就成不了人才,只能像这位清洁工人一样,一生干着低级的扫地的工作。叶燃再也忍受不了……

叶燃痛苦、悲观、难受,甚至还产生过要自杀的念头。她将自己难以排解的苦闷写信告诉有关部门,引起了教育主管机构的重视,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当时《中国青年报》专为此场讨论开辟专栏,刊发参与讨论的不同观点文章。随着讨论的深入,参与讨论的不仅仅只是各级各类在校师生和从事教育教学有关的工作者,学生家长,还有各行各业里关心教育的人士以及部分政府官员。

这场大讨论,参与的人多,文章更是铺天盖地,数不胜数。一晃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对当时参与讨论的人和文章大多连个模糊的印象也没留下,但有一个人和他写的一篇文章我一直是铭记在心的。他的名字叫舒展(可能是笔名),当时写的文章题目是《不这样不行》。

舒展写的这篇文章我到现在还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原因之一是这篇文章虽短小,但它是这场大讨论的总结,为收官之作,分量沉重,这是先前所没有见过的,给人留下的“烙印”太深;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观点鲜明与和蔼可亲的说理方式结合得非常完美,没有假话空话大话,没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说教,内容实实在在,让人心存佩服。

文章题目《不这样不行》已将作者的观点展露无遗,作者意图是在开导叶燃,其实道理也是讲给所有参与讨论和关心讨论的读者听的。题目中的“这样”指的是当时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这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实际出发,不坚持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行的。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宣传和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就是要鼓励人们学习知识,鼓励人们成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将有利于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这样作,当然也会让一些没知识或知识不多还算不上人才的人心里觉得不平衡,或自以为受到了冷落。其实,这是这些人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教育这些人端正认识,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不能为照顾这种认识有偏差者的情绪而随意改变或放弃已在执行的政策。

这场大讨论使得官方与民间的认识趋于空前的一致,“虎妈”“虎爸”批量出现,高考“独木桥”上更显拥挤。与此同时,“状元”这称号的内涵也迅速扩张变异,它不再仅仅指个人考试夺冠者,也可冠名于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县市区等地名之上,一时间各地“状元县”、“状元市”、“状元区”此起彼伏,纷纷涌现。

出现“独木桥”更显拥挤这样的情况,问题不在这场大讨论,相反,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讨论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良性结果。舒展的文章为这场讨论出色地划上了句号,他圆满完成了他的任务。为高考“扩路”“修桥”的事不属于大讨论的组织者和舒展,应当另有其担责者。

80年代是个不寻常的年代,深圳特区的设立,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海南建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一些束缚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体制和机构被颠覆被取代,一些思维禁区也陆续被冲破被打开,那种热烈而又沸腾的生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令人难忘、值得纪念并值得回味的年代!

在80年代这一特定时段里,有一个人的名字我是记忆犹新的,这个人就是杨善洲!

杨善洲为什么能在我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杨善洲本人所做的一件事;二是报纸上报道的一句老百姓质疑的话。这一件事和一句话当时震撼了我,而且历久弥新,令我永志不忘。

一件事

在80年代,我是《中国青年报》的忠实读者,注重阅读该报登载的一些重量级的通讯报道,对其“辣椒版”以及栏目“求实篇”里的文章更是情有独钟,看的是一篇不落。我知道云南有一位地委书记叫杨善洲并知道他的一些事迹,这些信息都是从《中国青年报》获取的。现在我虽然已记不得那篇报道杨善洲事迹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文章介绍的有关杨善洲震撼人心的一件事清晰记忆:作为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他的夫人仍是个农村户口!

记得当时的政策规定,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工作的职工,只要是评上了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的,其家属及子女如果是农村户口的就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就可以在家属就业、子女升学、单位分房、物资供应诸多方面享受优惠待遇。但杨善洲这位地委书记不赶这个潮流,他的这一举动令当时很多人不解,觉得不可思议。

被人们亲切称为草帽书记的杨善洲现已离开了我们。他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据媒体报道,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这位正厅级退休干部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一直到2006年,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直到离世,他的全部家当竟只是一张简易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伴。

中国人对人的评价,自古以来就有“盖棺定论”一说。作为一位高官,一生为官的杨善洲“两袖清风”清贫至此,的确令人肃然起敬!杨善洲称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看了杨善洲的事迹,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崇高,什么叫伟大!

一句话

在一般人看来,杨善洲不谋私利,只知奋斗和奉献,耻于随大流去“餔其糟”而“歠其醨”,竟连自己夫人的农村户口也不转,似乎不知与时俱进,显得很有些另类。他太清廉,清廉得使人产生疑惑,以至当时就有人觉得不可信,发出质疑“共产党里还有这样的干部”?采写文章的记者将此语直接写进了报道中。

平时看的听的说的,只知我们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今突见如此不恭敬的质疑的话,只觉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这质疑者怎么能这样说话?即使是冲动或是愤激,话也不能说得如此不得体呀!还有文章的作者,怎么能这样将有损于党的形象的语言直接写入文中?真是“大逆不道”,不可思议!

这一句话带给我的震撼更巨大、更强烈、更持久,让我深刻而真切地体会到:社会是真正开放了,精神文明正在悄然地伴随着物质文明走近普通百姓!

第二篇:回忆杂文随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说:“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去。”

的确如此,近日我用晨读时间翻看以前写的生活日记,记录了我少年到中年的生活历程。

在少年的记忆中有三个人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人是姥爷,我的初中是在姥爷家度过的。姥爷让我受益匪浅,每当有卖牲畜粮食的收入账,他总让我帮他算,其实他早已心中有数。每当放学或放假他总让我帮他做家务,我总是噘嘴嗙腮不情愿的完成。每当我在修理的道路迷茫时,他总鼓励我给我坚持的勇气。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他那魁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就像黎明前的星星永远闪烁在脑海里;第二个人是父亲,记得在严寒冬季的星期天,父亲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到学校来接我,天很冷但他仍然摘下妈妈刚织的绿围巾扎在我的头上,气喘吁吁得胡子都被冻白了,还哼着小曲摇摆着身体用力的蹬着自行车。在我的心里很甜很美很温暖!虽然现在他已皱纹满额头,但是在我的心里他永远年轻;第三个人是师傅,我初中毕业后是我的学徒时代。这时期就像是嘴黄未坚的雏鸟幼稚得很。记得师母蒸的馒头有黄点子,就被我将一锅馒头全部丢进了垃圾桶,结果被师母狠狠地批评一顿。还经常在睡前因为想家而泪湿枕巾。在刚学习修理三四轮、摩托车时,师傅让我卸发动机,我反问:“发动机在哪?”学铁匠时手握锤在砧上砸铁,老者问吾曰:“汝累乎?”吾反问曰:“累何也?”

现在回想起真可谓是懵懂、莽撞、不知疲倦的少年啊!

我的青年经历了爱情花开蒂落、事业不见起色、身体疾病繁多的风雨历程。是意气升发与锐意进取的;是挫折与磨难的;是无奈与迷茫的。

爱情犹如萌发的春草,不让它冒尖它也冒尖;爱情又如奔流的潮水,想阻遏也阻遏不住;爱情像溪水那样温柔,像高山那样庄严,像雪花那样纯洁。爱情在没结婚之前是羡慕的、期盼的、不舍的、思念的非常甜蜜。结婚之后生活重担压在肩上,很烦恼疲惫。因琐碎小事与妻子吵了起来,他毫不留情地把洗脚水泼在我身上,我捶了他两拳,妻子哭着回了娘家。真是福不双旨,祸不单行,没过几天我感觉视力模糊,眼睛疼且红肿,给妻子打电话他却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当时气的我只有一个念头---离婚。

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回想起以前那段美好时光,经过时间的沉淀,权衡利弊,这个念头被淡化了。我再婚姻矛盾中最大的恩人是岳父岳母,是他们再次把女儿送到我身边。最让我感动的是岳母恳切的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比她大,让着她点”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酸酸的,是岳母的包容给了我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机会。

婚姻是容忍与迁就,离婚是头脑一热冒失的行为。经过婚姻的暴风雨后我感觉:妻子是我的福星,因为在她的照顾下才能让我克服顽疾;妻子是我的一面镜子,因为只有她能毫无保留的提出反对意见;妻子是我的战友,因为有她与我并肩作战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的修理部从2002年至今整整度过了15个年头,可以用星星之火来形容。虽然他不是十分红火但也没有完全熄灭。事业的低谷是在2007年至2010年,在面积不算很大的区域,就有七家修理部,竞争力是无与伦比的,更可怕的是德高望重的老机械前辈就在对面开修理部。看见别人的门市红红火火自己的门市冷冷清清,既羡慕又嫉妒。我失望的躺在床上,抬头看见墙上的格言:“感到有困难就是能力不足,感到有麻烦就是方法不对。”静静地反省自己,难道我真的技不如人吗?难道他的价位比我的价位低吗?难道我不会做生意吗?……当时只有一个信念烙印在心底--“永不言弃,坚持到底”。于是我克服自己自尊自傲、自恃己能、固执己见的毛病,切实认真地改变自己,放下身段向前辈学习请教,就这样我的门市也渐渐红火起来了。

在这十五年里,我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地工作,自己的体能被透支,众多疾病随之而来。2007年右眼虹膜炎,2008年查出强直性脊柱炎,2009年左眼虹膜炎。慢性病像魔鬼一样如影随形缠绕着我挥之不去。在病痛的折磨下才让我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人的肉体终归寄灭,但不朽的事迹、高尚的精神永存”.人生最悔恨的是:等自食其果后才忏悔才明白。我们为何不站在明天看今天。就像我们80岁的时候回想自己呢?要时刻回头看,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幸福是在挫折磨难面前努力克服之后成功的喜悦,是血琳琳自我斗争的过程,只有改变自己幸福才会喜欢你。严律己宽待人,尊重别人规划自己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自我修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自身打一场不见硝烟的攻坚战。

在挫折中是书让我坚强让我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万物向阳而背阴,抱阴而负阳,自然界有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一切自有天意,要用达观的心态去顺应事物的发展,顺其自然心得安。

在迷茫中是书给我方向,告诉我用谦和忍让静处事入世。书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有修养的人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不论功劳,能处在大家所讨厌的地方,而乐在其中,所以更接近真理接近道。“道”是规律是人际关为人处事入世的规律,知道规律我们才懂得怎样做自己,用什么样的观点理念面对世间万物;“道”指明了方向……

能自由自在快乐地活着是人生的意义,学习永远在路上!

第三篇:最后只剩下回忆杂文随笔

分离的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丝毫不早不迟。纵然心里有千言万语,但在分离时还是不知道如何说起。不舍,在所难免。忧伤,亦在所难免。十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无论这十天过得如何,无论我们最终有没有从中学到东西,希望这十多天的回忆对大家来说都是美好的,都是珍贵的。

从最初几天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从开始的一天都难以熬下去,各种的不熟练,经验不足,到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直至十一天的光阴都用完了。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会不舍,但却没想到我会这么恋恋不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舍这个大家曾从陌生变得熟悉的地方。昨天将要分离之时,有好些孩子抱着我问到是否下一年暑假还来。那时我真得不知如何回答,不敢告诉她们我不会再来了,又实在不忍骗她们下一年暑假我们还能见面。如果她们当真以为我会再去,那会令人更难受,无论是她们还是我。所以,当时我什么都没说,一直在支支吾吾地躲避着回答这个问题。

这十多天的光阴,我想我永远都难以忘记。真得很喜欢这些日子带给我的平平淡淡,那种没有复杂的人情世故的感觉。我会一直一直记得和群音看满天星星的那个晚上,记得和相佳,群音,李慧聊了很久很久人生感悟的那个夜晚,以及那只打扰了我们谈话的萤火虫。最令人伤感的是,真的如师姐所说的,最后的最后我们只能剩下回忆了。

第四篇:童年的回忆杂文随笔

撕掉五月的日历,展现在眼前的是那红的扎眼的六月一日,儿童节。童年时期的我是一个野孩子,每天都自由自在地和伙伴们玩耍着,回家后脏着个小手,不知被说了多少次,但仍然不改。毕竟,一个孩子的心是强大的。盛夏骄阳,写完作业后就跑了出去。草长得飞快,没过了脚踝,但我和邻家的孩子可不顾这些,争先恐后地跑着,摘那些蒲公英。待到手里一大把时,深吸一口气,猛地吹出,手中剩下的是一把蒲公英的茎。空中飞舞着的是一个个白色的种子,带着童年时期的梦想,随风飘向远方,越飘越远...

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没有作业,告别了亲爱的小学,那时候拒绝了一切,再享受一下最后的童年。快乐的同时,内心夹杂着许多伤感与恐惧,我面对的是初中那一扇未知的大门,在即将告别童年迈入青春之时,内心中对青春充满好奇,但仍对童年充满眷恋的不舍。初中的紧张生活,尽管我心中仍有那么一点的童心未泯,但童年,再也回不去了,留下的只有怀念。

我曾多次想过,是否也要在夏天踮着脚捉树上的蝉;在冬天坐在雪地上,用那双早已冻得通红的手塑造一个永远不化的雪人;在孩子中奔跑着,欢呼着...但这些事,换成自己做,一个十四岁的青春少女,一个同母亲站在一起还要高出她一头的“大孩子”。这些事情,不仅在别人眼里,就算在自己眼里,也很傻。同样的一件事,换一个年龄,就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见解。童年就像一场梦,一场美好的梦。是长大后用来回味的。坐在钢琴前,弹奏着那首塞内维尔·图森的《童年的回忆》。手指在黑白键间穿梭着,来来回回,琴声流荡,像是把童年所有的回忆,全部回放了一遍。我的童年是一只蝴蝶,它飞舞着,飞舞在那片只属于它的田野上,带着梦想前进,越飞越美丽...——谨以此文,纪念我已逝去的童年,人生的路还很长,无论怎样,都要像蒲公英种子那样前进,带着不灭的信念和理想,走下去,走下去......——Q 2013.6.1

第五篇:回忆当年的打麦场杂文随笔

麦熟将至,不禁回想起七八十年代过麦收时的情景!

在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农村有句传统俗语:芒种三天见麦茬。就是说,芒种节气过后几天,小麦就该收割了。用当时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农村将进入“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季节了。

现在普遍使用了联合收割机,麦收很简单,时间、过程也短了很多,收割机在麦田走一趟,小麦装袋子里,麦收就过了。但在30年前,麦收既是决定一年收成的节骨眼儿,也是一年中最忙碌、最劳累的时候,因为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下来。所以有句话叫做:小伙怕麦熟,老牛怕秋头。即便如此,经营半年的庄稼就要收获,所以老百姓却累,并快乐着!

眼看着麦穗一天比一天变黄,“开镰”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有的人会掐几个麦穗在手里搓搓,轻轻吹几口,把麦粒放在嘴里嚼一嚼,根据硬度判断成熟度,确定该不该收割。收割早了,不易脱粒并且容易被碾压变形;收割晚了,麦穗容易折断,麦粒也会脱落。这在当时粮食产量低、温饱尚不充足的年代,老百姓是说什么也不能容忍糟蹋的。因为当时能吃上一顿白面烙饼或馒头,算是改善伙食的大餐啦!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以前入夏雨水多,经常赶上麦收时下雨,所以要趁天气好“虎口夺粮”。当一家之主决定要割麦了,全家男女老少,就连吃“商品粮”的上班族,都要回家帮忙麦收。每人一把镰刀,一顶草帽,带上干粮和一壶井拔凉水,十天半月的“夏收夺麦”就算开始了。

收割时,每人几个麦拢,用两缕稍青有韧性的麦秆,在手中巧妙地一转,打个结,就是一个连接的麦秸绳(叫打yao),把割下的麦子捆成一捆,一排排戳在身后的田垄上。

割麦子也是整个麦收中最苦的活儿。带刺的麦芒扎到胳膊上、腿上,红红的一片,被汗水一浸润,又疼又痒,很是难受。

全家收麦,没人看孩子怎么办?当时没有托儿所、幼儿园,只能带着孩子下地。大人割麦,小孩儿捉蚂蚱

下载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忆当年编蓑衣杂文随笔

    在30年前,蓑衣还是利川团堡劳动者们在田间劳动的必备之物。它用从棕树上剥下的棕皮制成,(也有用稻草做的,棕皮不容易腐烂)用精致的工艺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

    回忆纯真年代(五篇范文)

    刚无意中看到有人讲朋友,讲初中,…… 突然之间,勾起了很多回忆,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个被怀念的年代…… 自小上学,就很尊敬老师,见到老师都会,毕恭毕敬地说声,老师好!记忆中,小学二年级的......

    回忆里的春天最美杂文随笔

    城市里除了一幢幢高楼外,剩下的似乎就只有车跟人了。城市里的春天,公园或街头花坛里只要开出一朵花来,就令行人兴奋得立马掏出手机各种角度对焦起来。半个月前,运河公园和三峡大......

    那片夜空下的回忆的杂文随笔

    耳边传来阵阵蝉鸣声,不远处的池塘里还有青蛙在叫,旁边的草丛时不时地会有几只萤火虫飞出。6岁的夕夕和外婆坐在门口,外婆拿着蒲扇轻轻地扇着风讲着遥远的过去和那些美丽的传说......

    致过去致回忆杂文随笔[五篇材料]

    等我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你也该有了妻子儿女我们绝口不提那些爱和曾经相视一笑便沉默不语还是那般有默契我早已忘记热烈爱过你的心情就像我也早已记不清你曾说我是你一个人的某......

    如果你变成回忆杂文随笔(共5篇)

    淤泥里游泳文件夹里有一个名为0226的文档,打开之后只有一行字:你在淤泥里游泳,我在飞机上写诗。是二月二十六日当天准备写的一篇随笔,结果只留下这么一句,就没有再续。现在已经是......

    珍惜每一天,记录小回忆杂文随笔(模版)

    今天是实践活动的第二天,天依旧下着中雨,感觉挺担心孩子们来学校会淋雨的,原来责任就是在肩上了。那群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学生们基本都过来了,有些还早早地过来拍门,这就是她们都可......

    青春回忆与圣地巡礼的杂文随笔

    什么东西一看到,就会让你想起的青春?也许答案有很多,但《灌篮高手》一定是其一。这趟日本之行有很多可以去写的点,还是决定把朝圣之旅写在第一篇。《灌篮高手》镰仓高校前站,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