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甬祥在中国设计业杰出青年创新成果汇报会上的讲话
200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战略研究的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院“规划”战略专家组成员、总体组成员、总体组办公室、以及院部有关厅局负责人和有关研究所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路院长指出,我院的中长期规划与国家规划是一致的,院士们除了要承担这两个规划的战略研究之外,还要在国家规划不同阶段从事两次重要的咨询评议工作,所以这个论坛非常重要,希望院士们能够深入讨论,解放思想,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咨询工作做好准备。
路院长在讲话中阐明了做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也处在我国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可以实现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如果在这个阶段科技没有实现跨越发展,则我国在面临资源、能源、环境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将无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得到保证。
在谈到院士们如何做好中长期规划的咨询工作时,他强调解放思想,树立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科学家的创新勇气也是相当重要的。路院长鼓励在座的战略科学家要认识到我国所具有的创新潜力,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大胆而有科学依据的咨询意见。针对部分人对科技投入方面的顾虑,路院长分析指出,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R&D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这为我国的科研投入提供了经费保障。
要保证科技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重视国家重大需求的拉动,同时还要有合理的学科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路院长强调,最终的规划不要是一个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的“拼盘”,这样的规划只能引导科技渐进发展。他希望大家能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难点,以及战略制高点方面提出创新的思想,形成带动全局的战略重点,从而实现科学上、技术上、工程上的突破。
第二篇:路甬祥在科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09年10月30日)
尊敬的刘延东国务委员,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全国人民依然沉浸在庆祝新中国60华诞喜庆之际的金秋时节,在中国科学院即将迎来建院60周年纪念日的时刻,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会,回顾总结中国科学院6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国务院、向胡锦涛总书记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刘延东国务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韩启德副委员长、万钢副主席、王志珍副主席、宋健同志和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刘延东国务委员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为我院建院60周年发来的贺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院60年的发展与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院今后的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院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使我们倍受鼓舞,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到我院各项工作中去。
60年前,在新中国筹建之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将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做出了建立中国科学院、以集中全国科技力量加快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60年来,中国科学院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艰苦创业,到向科学进军的快速发展,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到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抚今追昔,我们更加缅怀开创中国科学院的郭沫若、李四光、吴有训、竺可桢、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更加缅怀领导中国科学院不断开拓创新的胡耀邦、方毅、张稼夫、卢嘉锡等老领导。向在中国科学院60年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张劲夫、周光召、钱学森、李昌、严东生等老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60年来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在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60年来关心支持帮助中国科学院建设改革发展的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国际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关怀和支持。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召集千人大会,听取中国科学院报告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其后中央做出了制定国家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决策。周恩来同志指示,要“集中最优秀的科学力量和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科学研究方面。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陈毅、聂荣臻同志亲自指示和支持中国科学院成立高技术研究所。
1975年,邓小平同志指派胡耀邦等到中国科学院进行治理整顿,尽最大可能纠正“左”的错误,解决困扰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为“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1977年,邓小平同志委托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组织了科教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全面恢复科研秩序和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建院30周年茶话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中国科学院“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发现、使用人才”,表示要“继续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并亲自关怀黄昆、陈景润等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并在建成之日发表了“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论断。
1994年,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科学院建院45周年题词,要求“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院提交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其后中央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中国科学院先走一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重大决策。1999年,江泽民同志视察知识创新工程进展时再次题词,要求中国科学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定位。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站在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的战略高度,提高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的能力,要坚持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谋划科技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当中发挥骨干作用、引领作用”,并要求中国科学院“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科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将国家战略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有机结合。建院之初,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中央确立了中国科学院以“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在十二年远景规划期间,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抓尖端科学技术,抓国民经济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抓基本研究”的战略部署。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央书记处明确了中国科学院“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办院方针。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把全院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办院方针。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
60年来,中国科学院不断前瞻,凝练科技目标,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布局。建院之初,迅速组建了一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相对齐全的布局。围绕“四大紧急措施”,开创了我国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等具有关键作用的新技术领域,形成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系统布局。改革开放之初,恢复和重建“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了学科齐全、侧重基础、侧重提高的科技布局。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进行了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按照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思路,重点加强重要前沿与交叉领域、多学科综合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人口健康研究、资源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调整、优化、新建研究机构设置,培育新的科技生长点。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发挥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做大事。重点领域方向从以学科为基础的科技布局,逐步聚焦到关系我国当前和长远持续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科技创新目标由跟踪为主向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由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为主转变;科研组织模式由分散研究为主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转变,形成了矩阵式网格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新模式。化学、物理、材料、数学、地学等主流学科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空间科技、交叉前沿等领域发展迅速,在先进功能晶体、激光物理、高温超导、生命进化、有机分子簇集、量子信息、神经科学、基因组测序、纳米科技等方向进入世界前沿。加强了大科学工程、科研装备体系、国家科学图书馆、科研与管理信息化、野外台站网络、植物园体系、标本馆、种质资源库等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立足科技创新实践,凝聚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建院初期,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了新中国绝大部分科技领军人物。在“科学的春天”中,率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晋升,恢复学部活动,率先向国外派遣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实行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晋升职称的特批制度,率先出台了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外、以吸引和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人才计划——“百人计划”。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实施了新时期人才战略和人才系统工程,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以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创新舞台为重点,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以建议和承担科技任务、提升战略眼光为重点,放手使用中年科技骨干;以带队伍指方向、培养青年人才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深科技专家作用;用创新事业和发展机会,大规模吸引和凝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建院以来,全国先后有900余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苏步青、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庄长恭、曾昭伦、张钰哲、竺可桢、贝时璋、童第周、冯德培、钱伟长、李薰、周仁等,还有冯康、王应睐、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更为可喜的是,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培养造就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他们中有600位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首席科学家或主要带头人,近70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00人在重要国际科学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建制向国防部门、工业部门、行业、地方、大学等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国科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发挥科技体制探索和改革先行者的作用。十二年远景规划时期,向工业、国防和地方成建制转移了大批科研机构,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为学术领导核心,中国科学院、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我国科学研究工作体系。1964年,中央讨论通过了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科学十四条》并以中央文件下发,确立了我国科研工作的基本制度,被誉为“科学宪法”。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率先设立了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率先建立了开放实验室制度,率先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发展孕育出以联想集团等为代表的规模化高技术企业。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大幅凝练提升科技目标,分期分批推动研究所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岗位聘用制度,建立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建立体现绩效优先、以 “三元结构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形成了竞争择优的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按重大项目、重要方向和领域前沿三个层次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活动。改革资源配置制度,坚持目标引导、宏观调控、择优支持,基本形成了符合定位、导向明确、分类管理、鼓励竞争、注重绩效的资源配置体系,鼓励有效集成社会创新资源,从根本上扭转了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资源短缺的局面。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重视质量、重视实质性贡献,建立了综合反映绩效、态势和需求的多信号反馈的评价体系,从奖励成果为主调整为奖励做出重大科技创新的个人与团队为主。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实现院所投资企业股权多元化。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科研行为规范,基本建立了“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联合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建院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孕育和支持发展我国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国防工业等国家基础和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组织力量,全面开展与企业的合作,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随着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入实施,全面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合作,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东北振兴计划和科技援藏、科技支新等工程。与地方共建研究机构、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科技园,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与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等。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建院初期,重点开展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1974年,开展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开启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中国科学院与美方签订了两国高能物理合作等协议,打开了中美科技合作的窗口。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合作对象不断拓展,从科研机构为主拓展到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研究型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方式不断丰富,从常规的交流互访发展到联合建立研究机构、联合组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宽领域、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中国科学院已成为国际科技界一支十分活跃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团体。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广大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科技咨询和评议,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宏观决策,充分发挥了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作用。如:组织和动员全国科学家制定国家十二年远景规划,参与历次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咨询工作,提出建立科学基金制度、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立中国工程院、发展我国先进核能、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建议。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构建了学部与实体有机结合的战略研究体系,持续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思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战略研究报告及18个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系统科学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引领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60年来,中国科学院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创新贡献。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解决了一批国家重大任务中的关键核心科技问题,如两弹一星关键核心科技问题,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应用系统与有效载荷等任务,应用卫星系列有效载荷等。国防科技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取得了一批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如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档数控技术与工业机器人,高性能晶体材料,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等。取得了一批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如沙坡头流沙治理,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关键技术,塔里木沙漠公路筑路技术和防护林建设,全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青蒿素、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希普林等创新药物,生物农药与生物制剂,全国粮食产量预测,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功能区划,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研究等。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歌德巴赫猜想,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人类基因组1%测序,水稻基因组与功能基因测序,铁基超导体,量子中继器,iPS干细胞全能性证明等。60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80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项,占总数的59%;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30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4项。
伟大的事业育成伟大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院人,团结奋斗,奋勇攀登,形成了“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院风,“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科技价值观,建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积淀、结晶、升华,成为中国科学院独特的文化特质,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院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
——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精神。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重托放在首位,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生价值实现融入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科技进步之中。
——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敢于质疑现有理论,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敢于开辟新的方向。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吃苦、能攻关,不因困难而放弃,不因条件而退缩,不因挫折而气馁,敢于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奋力创新攻坚。
——淡薄名利、团结协作的精神。甘于寂寞、潜心致研,客观评价自我,尊重合作伙伴,不争名、不逐利,不忽悠、不浮躁,团结共进,协力创新。
——实事求是、科学民主的精神。诚实守信,严谨求实,提倡学术争鸣,尊重学术自由,信守科研道德,尊重知识产权,自觉遵守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尊重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
60年的创新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发展先进科技生产力为中心,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着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业的发展凝聚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以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人,以合理的待遇激励人,以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认知发展规律,顺应发展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大胆革除一切阻碍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壁障,不断革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新知识,与社会各类创新要素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联合合作中共同发展。必须高举科学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前瞻,引领未来。发展科学文化,鼓励科学原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
回首过去,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已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今天,我们已站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
展望未来,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紧迫的战略任务,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无节制耗用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资源来源,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重大而紧迫的需求。
当今世界科技呈现出群体性突破的蓬勃之势,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国际竞争正在全面展开。我国必须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及早统筹谋划科技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不断明晰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优势和主动权。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致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引领我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撑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到2020年,中国科学院将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创新跨越;培育形成一批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前沿交叉新兴学科生长点,在若干前沿交叉新兴方向与领域发挥先导作用;一批研究所率先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国际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一流研究机构;凝聚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拥有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科技产业化领衔人才群体,向社会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大幅提升对国家宏观决策的科技支持能力。总体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和谐有序、开放合作、持续发展” 目标,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可依靠的“三个基地”和科学思想库,成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有效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支撑科学发展、服务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国家研究机构。
当我们伟大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将迎来百年庆典。我们希望并坚信,当我们的后人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每一个中国科学院人都能够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科学院留下了更加坚实、更加辉煌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重大贡献,中国的科学技术重新登上了世界之巅!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的进步、国家的需要在召唤和激励着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现创新跨越的自信心、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奋勇前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谢谢大家!
第三篇:路甬祥在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路甬祥在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 2007-10-30
尊敬的赵九章先生的家人、亲友,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著名的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先生诞辰100周年,追思他为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建立的卓越历史功勋,缅怀和学习他爱国奉献、科学求实、重才善教的崇高风范,这对于科技界、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九章先生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现代气象学、空间科学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先后创立了一批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先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他把数学和物理学引入气象学,在我国动力气象、数值预报、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中小尺度观测实验分析和臭氧观测等科学研究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行星波不稳定概念;他提出发展地球科学事业要“三化”,即数理化、新技术化、工程化;他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他还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等。
赵九章先生为我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先生积极开展海浪和台风中心预报研究,为新中国海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赵九章先生从他熟悉的大气科学领域转向航天和空间科学领域,积极建议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并投身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他从探空火箭入手,在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和空间光辐射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部署,在做了大量卫星预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卫星系列的发展重点与规划建议。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先生勤勉奉献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全国解放前夕,他不顾危险,拒绝迁台,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支优秀的气象科技队伍和一批宝贵的气象资料。他经常讲:“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为国家长远发展需要早做准备”,这充分体现出赵九章先生一心一意为国家利益谋划的赤子之心和创新前瞻的科学思想。赵九章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倡导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所系结合的教育理念;他重视大学教育,也重视研究生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不拘一格,慧眼识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同志们,赵九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9年了。虽然他未能亲眼看见自己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和卫星系列规划在今天的快速发展,但是,共和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他在开创、推进、领导、规划我国卫星研究中的卓越功绩。可以告慰的是,他一生致力奋斗的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科技研究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各种型号和不同功能卫星能力的国家之一。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神舟”飞船已成功实现载人飞行,“嫦娥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成功发射。同时,航天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开拓了卫星研制和发射的国际市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加快推进航天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建设。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也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了厚望,我们要继续向以赵九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学习,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我国科技事业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要弘扬赵九章先生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两弹一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要保持大国地位,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当前,能源、资源、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和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发展节约、清洁、可再生循环利用资源,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不仅要在赵先生开创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果,还应前瞻性部署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不断提升应对资源、能源和应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我们要学习赵九章先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优良
传统,把个人志向、人生价值与国家需要、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围绕国家需要和战略目标做好本职工作,贡献聪明才智。我们还要继承和发扬赵九章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全心全意培育人才,大力提携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努力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我们要发扬赵九章先生敢于求真的优良作风,促进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近十年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凝练和提升科技创新目标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知识创新工程已顺利进入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但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探索解决创新实践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有效发挥我院综合优势,优化科研力量和资源配置,切实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凝聚、培养更多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进一步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同志们,新时期新阶段,科技工作者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承以赵九章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唯实,扎实工作,再创辉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区解放思想调研成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区解放思想调研成果汇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上午好!今天的会议既是成果汇报会又是工作总结会也是转段动员会。刚才,听了几位同志做关于解放思想调研成果汇报,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
全区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宣传和第二阶段的讨论调研,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了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当前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观念、体制障碍更加清醒,对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思路对策更加明确,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初步形成建设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共识。
当前,全区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已转入第三阶段——决策部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总结学习和调研的成果,集中研究改进工作的意见,形成指导科学发展的办法、措施、政策、制度。陈耀光市长指出,随着大型钢铁项目落户**,临港工业园和**区整体的发展定位要作相应调整,着重围绕钢铁项目的生产、生活方面上项目,搞好现代服务。能否做好这一阶段工作,关系到能否将学习调研成果巩固扩大转化,关系到能否形成科学决策定位,关系到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意见付诸实践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现就做好第三阶段工作提几点意见:
一、巩固学习成果,推动科学发展
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实现**全面振兴发展,建 设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着力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观念束缚,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勇于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扎实推进学习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1、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夯实科学决策部署的思想基础。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前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联系在调研过程中查摆出来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深化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确保制定决策、部署工作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2、认真组织“回头看”,确保决策部署和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的质量。讨论调研是否深入直接决定决策部署是否科学。各单位各部门对前一阶段学习讨论活动要组织一次“回头看”,认真查找不足。通过深刻剖析,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对于存在问题,要勇于反省、及时“补课”、认真整改,确保决策部署真正建立在严肃认真、客观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查摆问题基础之上,确保整个学习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3、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交流,切实抓好成果的转化应用。调研的目的在于制定决策、指导实践。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调研成果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开阔思路、明确决策部署的重点和方向,促进决策资源的共享和政策措施的协调互补。6月底出版《**区领导干部学习体会文集》,编印《** 区思想大解放调研报告汇编》,完成评选优秀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工作。
二、集思广益、努力开拓创新
1、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促进决策部署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定决策、部署工作要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纳民意、集中民智,把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作为决策部署的重要根据。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积极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包括征求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意见,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的意见,把各专题调研中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全面梳理出来,5月底前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意见,真正把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果体现到科学决策上。要进一步完善和审定《把**区建设成为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核心区的行动纲要》。6月中旬广泛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意见;6月下旬,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专家学者对《行动纲要》进行论证; 6月底,召开区委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2、把学习讨论活动成果体现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班子建设、再造干部队伍。目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关键在于要锻造一支敢于碰硬、迎难而上,敢于负责、艰苦奋斗的干部队伍。各级各部门要紧紧结合**的实际,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克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在落实决策部署、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中培养干部、发现干部和提拔重用干部。坚持实行区、街道、村(居委)三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述职制度,并逐步扩大为各级、各部 门主要负责人述职,形成“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的用人导向,促进全区干部队伍建设。
3、坚持改革创新,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推动工作中去。解放思想关键在于创新,重点在于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的全面振兴,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的事情,就可以大胆想、大胆试、大胆创。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点项目全面建设时期、基础设施大发展时期、城市功能扩展和优势凸现时期。要更好地把握这个发展机遇,切实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工作中,推动工作落实。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好承接**千万吨钢铁基地项目相关产业、加快“两个园区、四个商圈”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步伐,着力打造教育强区。要大力改善民生,建立推进民生民心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坚持不懈推进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 开展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举措、战略举措,对推动我区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核心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不继总结新形势下我区的新发展方向,把创造和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激励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党(工)委各部门要把抓好第三阶段的决策部署工作作为检验整个学习讨论活动成效、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注意克服松懈情绪,结合实 际认真研究制定第三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善始善终,确保成效。
二是要继续强化舆论宣传。突出第三阶段抓决策、出成果的特点,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宣传全区开展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效和经验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措施,宣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解放思想形成的良好精神状态,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对学习讨论活动成效的积极评价,努力把全区人民的思想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建设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上来。
三是要认真抓好跟踪检查。要认真抓好对开展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第三阶段各项工作的跟踪检查,继续坚持和完善活动联系点制度和巡视督查制度。重点跟踪检查运用调研成果指导决策部署是否认真,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解决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是否切实有力,干部群众对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的初步成效是否满意等等。对工作不到位、群众意见较多的地方和单位要及时通报、督促整改。
四是继续抓好我区新形势下的调研工作。市长在第三阶段转段动员会议上强调:“要继续开展调研,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调研成果”。目前,大型钢铁项目落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新形势。陈市长指出,随着大型钢铁项目落户**,临港工业园和**区整体的发展定位要作相应调整,着重围绕钢铁项目的生产、生活方面上项目,搞好现代服务。近日,陈市长又在《霞府信息——探索园区新定位促经济大发展》上批示:“**区行动快、反应快,很好!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和新问题,认真分析、大胆取舍,提出新的发展举措。”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意见,结合**实际,进一步做好过细的调研、论证工作,特别是要尽快做好工业园区发展、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教育强区方面的调研,形成科学、正确的发展思路,确立我区发展的新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就是“破”,改革创新就是“立”。因此,我们要拿出改革创新的果敢气魄和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来扫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利益和体制障碍。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陈旧的、落后于形势的、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规定,树立起新的、切合客观实际的、有利于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和新制度。刚才,黄李活书记说得很好,下一步我们就要认真对照清理各种规章制度,要敢于打破常规,凡是防碍工作落实、影响工作推进、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都必须尽快废除;凡是有利于推进工作的做法都要确立起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第五篇:在理论学习成果交流会上的讲话
参加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处理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总结
2014年4月8日—4月21日,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在青岛大学举办了“山东高校第36期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为期半个月,共有来自全省高校的143名学员(分成12个小组)参加。感谢我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现在,学习已经结束,本人向领导们汇报一下这次培训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一、学习概况和学习体会
首先我先汇报一下学习班的概况和我对此次培训学习的体会。培训班主要采用脱产的方式组织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周,主要为集中讲授理论课程。一周的时间,共听了10场报告,三次小组专题讨论。第二周,主要是在党性教育基地井冈山现场教学,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体会我党建立、成长、发展的艰难历程,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培训班的10场讲座主要涉及三大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治党治国理论的最新解读、领导干部工作能力提升的手段与方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改革方向,对高校干部很有针对性。我本人长期在院系工作,自以为工作还是很勤奋的,但那种所谓的勤奋是把主要的工作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日常具体的事务上,每天忙忙碌碌处理来自各部门要求完成的各项工作,工作方式程式化,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参加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之前,还真是没太深刻考虑过自己的工作状态。在集中学习了这10场精彩的报告之后,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有了深刻系统的掌握,国防大学孟宪生大校所讲的《对当前中国周边热点问题的战略思考》让我对我国改革形势的国际环境有了全新角度的理解和思考。半个月的学习与考察,增强了我自
1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能够多角度看问题,多视角分析问题,对事物和问题的把握能力明显增强,我感觉一下子我找到了日常工作的指导理论。我们总在强调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其实干部提高素质的途径无非就是实践、学习、实践,学得好才能干得好,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干部的德才水平,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提高管理能力和对教育的理解力。所以,我们要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和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领导能力。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和谐的举措、推动党建的本领。学习能使推动工作发展的动力由外在被动执行转化成内在自觉需求,对我党的基本治国理论领会得越深刻,工作的执行力就会越强。
二、主要收获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脱产集中学习的培训班,所以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感觉对我个人的成长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我的收获主要体现在:
1、理论素养和党性觉悟有所提升。这次培训为我提供了集中时间全身心系统学习体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机会。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传利教授的报告《社会热点与十八大以来的理论风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体会》和中央党校教务部副主任侯少文教授所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深刻地解读了党的治党治国理论的时代性和远瞻性,增强了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谁在奉献,自己的生命价值是因为谁在体现。平日里我们总强调提高党性觉悟和党性修养,我现在认识到,所谓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都是党性修养的内容。这六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要求。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每一个成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反映在我们的日常平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其实并不艰难,首先要乐于学习,将加强学习与做好工作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立场坚定、头脑清晰、业务熟练、富有感召力的党员干部。再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机智灵活地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信得过、用得上、听得服的富有魅力的领导。还有就是时刻不忘我党的历史使命,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要有危机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带着激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让群众信服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干将。
2、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有了更好的把握。培训中,有三场报告:高工委副书记齐秀生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宣部思政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岛大学副校长夏东伟的《高等学校内涵发展与追求卓越》都是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的。通过认真学习这三场报告,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作为学院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书记,应该摈弃惯性守旧思维和惰性的工作模式,不能一味只追求管住学生,做学生的照看员和救火员,而应该紧紧依照高等教育的规律,主动创新,放开学生的手脚,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成才。为了学校和本学院的发展,作为一名处级干部应该对单位有合理的定位意识。在确定本单位发展思路时应当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定位。至少应考虑四方面:1本学校或本专业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位置。2国家或学校所在地方对
学校或本专业的要求。3本单位现在的优势或者潜在的优势是什么,作为单位的领导者应明确我们对这些优势发挥了多少。4学校可能获得的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有多大,获得支持的原因是什么。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学校一个科学的定位。考虑单位发展还应该注重特色,没有特色意识就实现不了跨越,想所有的专业,所有的学科都同步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牢牢抓住了自己的优势之所在,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某些方面实现跨越,超过那些老牌学校,甚至超过国内一流的学校,从而在这个领域树起我们的旗帜则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的管理与培养上,应该营造自主、自由、宽松、和谐、从容、安静的环境,为创造性、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管理工作和活动提供保障条件。
3、第三个收获就是对大学学生工作的新规律、新趋势、新特点有所把握。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李敏博士的报告《全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决策与处置》,非常的触动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全是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在网络和媒体面前无比敏感的二十来岁的大学生,不得不承认,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获取上我们是比他们滞后的,年龄差距、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我们与学生的代沟非常宽大,几乎成了隔阂。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跨越过去,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李敏博士的报告带给我一些启发。1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人性中永恒不变的核心道德标准,比如核心价值观24字,并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改善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2积极学习管理学生的新科技、新手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指导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还是在疏导学生心理危机或解决学生的危机事件,在新的管理模式、心理咨询新技术或管理媒介上,要与学生保持同步性,甚至超前于学生,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媒介来实现与学生沟通交流无缝对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上,管理者应该努力做到先知先觉,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议论,化解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矛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主动学习。
总之,短暂的专题培训集中学习已经结束,但学习的收获将持续地指导我今后的工作。我将结合自己在本职岗位的工作,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我想这也是上级组织给我这次学习机会的愿望吧。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