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法和诉讼法试卷
1.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来划分,行政法可以分为(B.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产生的争议,不可以通过以下何种途径解决?(D.民事调解)
3.下列不属于行政主体的是(D.沈阳市铁西区重工工商所)。
4.区公所设立的批准机关是(A.省级人民政府)。
5.在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是(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6.在行政授权中,不可以接受授权的主体是(B .民主党派)。
7.行政立法行为属于(A.抽象行政行为)。
8.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9.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下列哪一项设定?(A .法律)
10.行政监督属于(B .行政行为)。
11.关于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
B.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关系为基础 C.行政法律关系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
D.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调整转为行政法律关系
12.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BCD)。
A.行政主体B.行政相对方C.行政法制监督主体D.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BD)。
B.合法性 D.合理性
14.关于行政主体与国家公务员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国家行政管理活动通过公务员公务行为得以实现B.公务员公务行为是以国家机关名义实施C.公务员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国家行政机关承担 D.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是职务上的委托关系
15.在我国,行政职务关系的产生,有哪几种情况?(ABC)
A.选任B.委任C.调任
16.关于行政相对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D)。A.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相对 B.可以分为直接相对方与间接相对方D.相对方有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17.行政行为的无效的原由包括(ABCD)。A.行政行为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职权的行为
C.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18.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照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3%的罚款属于(BCD)。B.行政强制执行C.间接强制D.执行罚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9.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行政法律关系的 主体、客体 和内容。
20.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 行政法规、规章 的权力。
21.行政立法性质的双重性体现在它既具有 行政性,又具有 立法性。
22.被委托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 委托行政机关 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23.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 合理。
24.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是 两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是 六个月。
25.行政处罚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 和申诫罚。
26.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法定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 和受委托的行政机关。
27.行政处罚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8.简述行政法的法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6)我国政府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
29.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当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为应当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之上,要有正当的动机;(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
30.简述行政立法的程序。(1)起草;(2)征求意见;(3)审查;
(4)通过;(5)签署;(6)发布与备案。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31.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行政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2.案情:2005年8月,张某当选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3个月后,其被所在镇党委、镇政
府免去职务。张某不服,诉至法院。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四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
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十一条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问题:(1)你认为对本案中涉及到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越权?答:是越权;(2)本案中,引发争议的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谁?答:是镇政府;(3)本案中,某村村民委员会是不是行政主体?答:村委会不是行政主体;(4)本案中,镇政府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答:镇政府行为是违法的,无效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的规定,镇政府并不当然享有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权力,只是对村委会成员的选举活动具有指导、支持与帮助作用。本案中镇政府直接免去张某村委会主任的职务,超越了法律赋予自己的行政职权,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因而是违法的。行政合法性原则认为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镇政府行为因为越权而归于无效。(2分)
第二篇:部门行政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l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无分。
1.在我国,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规定了行政处罚程序的法律为 【 】 A.1986年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B.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 D.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
2.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应该以如下哪个选项为基本目标模式 【 】 A.公平B.效率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最先为哪一个国家的成文宪法所规定 【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中国
4.在下列法律原则中,哪一个不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 】 A.谋求公共利益和保护公民权益原则 B.平等及适度原则 C.行政当局与私人合作原则 D.有偿服务原则
5.我国行政程序法应以下列哪一个原则为基本原则和核心原则 【 】 A.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B.程序正当原则 C.自然公正原则 D.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6.下列有关行政主体正确的说法为 【 】 A.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
B.派出所在所有情形下都不可能成为行政主体 C.行政机关在所有情形下都是行政主体
D.行政主体享有行政权力并需要承当相应的法律义务
7.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约束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 】 A.羁束行为与自由裁量行为 B.授益性行政行为与负担性行政行为 C.依职权行为与依申请行为 D.作为行为与不作为行为
8.从国内外有关行政程序的立法来看,不属于行政当事人在行政程序中享有的程序性权利为 【 】 A.损害赔偿权 B.申请回避的权利 C.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 D.获得通知的权利 9.行政程序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与 【 】 A.委托代理人 B.利害关系人 C.行政主体代表人 D.公务员
10.根据职权调查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行政主体的调查权不受任何限制
B.行政主体应该全面调查事实真相,不受当事人请求的限制 C.行政主体对使用何种调查方法和调查措施拥有裁量权 D.行政主体的调查应受调查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限制
11.“阳光是最好的防毒剂”,这句话说明了如下哪项原则的重要性 【 】 A.程序公开原则 B.顺序原则 C.效率原则 D.程序合理原则
12.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多少日内组织听证 【 】 A.5日 B.20日 C.15日D.30日
13.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具有约束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使其遵守和服从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该法律效力是指 【 】
A.拘束力 B.执行力 C.确定力 D.推定力
14.依行政指导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指导可以分为 【 】 A.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
B.防范性指导、收益性指导和协调性指导 C.强制性指导与非强制性指导 D.要求听证的指导与非要求听证的指导
15.为了体现效率原则,行政程序法应当确立时限制度、代理制度和 【 】 A.参与制度 B.不停止执行制度 C.行政决定公开制度 D.回避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均无分。16.对于规范行政权力而言,行政程序法具有如下功能 【 】 A.限制行政权力的恣意行使 B.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C.使政府活动获得正当性基础 D.提高行政效率 17.行政程序法的价值有 【 】 A.公正 B.效率 C.安全 D.秩序
18.我国当前行政执法实践存在的弊病表现在 【 】 A.重人治、轻法治 B.重实体、轻程序
C.行政执法受利益驱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执法人员“皇粮”、“杂粮”兼吃
19.德国行政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 【 】 A.明确性原则 B.信赖保护原则 C.禁止不正当结合原则 D.职权原则 20.行政程序瑕疵的样态可描述为 【 】 A.对告知义务的违反 B.对听证义务的违反 C.对公正作为义务的违反 D.对说明理由义务的违反 21.行政主体的管辖权一般包括 【 】 A.地域管辖权 B.事务管辖权 C.级别管辖权 D.时间管辖权
22.依据各国或地区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行政证据审查判断的规则包括 【 】 A.自由心证原则 B.可定案证据标准 C.案卷排除规则D.直接言辞原则
23.在行政处罚中设立听证程序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 】 A.设立听证程序,为受处罚的当事人提供了一个法定的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B.设立听证程序,为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一个程序性的保障 C.设立听证程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D.设立听证程序是所有行政执法活动的必然要求
24.程序合理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滥用行政程序权利,任何自由裁量的行为都必须具有正当的理由并接受法律的控制,它包括 【 】
A.行政主体所选择的行政程序必须符合客观情况,具有可行性 B.行政主体所选择的行政程序必须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具有合理性 C.行政主体所选择的行政程序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或常规,具有科学性 D.行政主体所选择的行政程序应当符合社会一般的公平心态,具有公正性
25.根据一些现行的行政法律、法规,我国行政主体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
A.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C.行政相对人 D.行政程序当事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l5分)26.行政程序参加人 27.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28.说明理由制度 29.行政协助
30.行政程序中的举证责任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1.例举四部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的我国现行法律。32.简述美国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具体要求。33.行政合同的缔结方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34.试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与发展。35.试论程序的功能。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2分)
36.根据群众举报,H省司法行政机关派其工作人员张某与王某秘密调查律师陈某的违法代理案件一事,并于2006年9月10日根据张某与王某的调查证据,吊销了律师陈某的执业证。陈律师不服,于2006年9月20日提出听证申请。该司法行政机关于9月25日同意了陈律师的听证申请要求,并通知陈律师次日举行听证。9月26日在张某的主持下举行了听证,但是听证主持人认为陈律师本人懂法,拒绝了其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要求。
(1)本案件中,司法行政机关吊销陈律师执业证在行政法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为?(2)在本案件中司法行政机关有哪些程序违法的地方?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某甲在行政机关准备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发表意见,被行政机关拒绝,行政机关违反了()。
A 行政公开原则
B 相对人参与原则
C 行政程序及时原则
D 作出决定原则。
2、《行政处罚法》中体现处罚公开原则的制度是()A 表明身份制度 B 裁执分离制度
C 听证制度 D 听取意见制度
3、所有的行政行为在程序上都应确立下列哪些基本制度?()A 回避制度
B 合议制度
C 告知制度
D 审议制度
4、回避制度是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需要回避的法定事由包括:()A 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本人为当事人
B 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是一方当事人的近亲属
C 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足以影响公正作出决定
D 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曾接受过相对一方当事的人请客吃饭
5、以下关于告知制度正确的说法是:()
A 告知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时,将应该让相对人了解的事项及有关权利,能过合理的途径予告知的一种制度
B 告知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相关的事实、法律和行为的内容;相对人享有的权利和寻求救济的方法
C 告知对行政机关来说是一项义务,对相对人来说是一项权利
D 告知以相对人提出申请为前提条件
6、行政效率原则是通过下列哪些制度保障的?()
A 时效制度
B 代理制度
C 诉讼不停止执行制度
D 听证制度
7、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A 程序法定原则
B 相对人参与的原则
C 程序公正原则
D 效率原则
8、以行政程序适用的于不同行政职能为标准可以将行政程序分为:()A 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
B 事前程序和事后程序
C 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和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 D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司法程序
9、行政程序法的作用有哪些?()
A 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
B 规范行政程序行为
C 规范和控制行政权,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D 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10、某县公安局对甲和乙两人斗殴的行为进行处理时,在乙未在场的情况下听取了甲对斗殴事的实陈述,并对甲乙两人的斗殴行为作出处罚决定。请问该案中,县公安局违反了行政程序的哪项制度?()A 时效制度
B 不单方接触制度
C 回避制度
D 辩论制度
二、名词解释
1、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是指行政程序的设置和运用中必须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
2、听证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的一种程序制度。
3、回避制度是指行政工作人员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有利害关系时,主动或为相对人申请而不得参与处理该项行政事务的制度。
三、简答题
1、行政程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行政程序的法定性和责任性;(2)行政程序的多样性;(3)行政程序的统一性。
2、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1)公开制度;(2)告知制度;(3)听证制度;(4)辩论制度;(5)回避制度;(6)职能分离制度;(7)不单方接触制度;(8)时效制度。
四、论述题
试论述行政程序法的作用有哪些?
1、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对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以及实施这些方式和步骤的顺序和时限的规范,实质上是对行政权的行使的方式、步骤以及实施这些方式和步骤的顺序和时限的规范。加强行政程序法建设无疑保障了行政权的有效行使,通过程序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运用从而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2、规范行政程序行为,加强行政民主、保障相对人的参与,从而促进行政质量的提高。
3、规范和控制行政权,防止和纠正行政专横与行政侵权,切实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五、案例分析题
某市一造纸厂在未建设任何污水处理工程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经人举报,该市工商管理部门对该厂进行了查处,并当场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罚款3万元的口头处罚决定。
问:该案中,某市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在程序上有哪些错误之处?
该具体行政行为不符合法定的程序和方式。(1)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本案中的处罚为停产停业,因此,该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告知造纸厂有申请听证的权利;(2)该案中的行政处罚决定是要式行为,应该当以书面形式作出,而不能以口头方式作出。
第三篇:诉讼法
1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79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第1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公安机关组织管理的行政法规,也是第一部规范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总则第三条规定:“公安部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是全国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安工作,是本行政区域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地位
我国的公安机关是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掌管社会治安和国内安全保卫工作的专门机关。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犯罪,侦查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活动,保护国家、单位和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公安机关的职权
公安机关的职权,指宪法、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行警察法律规范,进行警务活动的权力。该职权源于国家法律的规定,是国家权力之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安机关的刑事职权,刑事诉讼法和人民警察法均有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了公安机关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了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刑事诉讼法在第四编关于执行的规定中,公安机关还担负着对于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执行、监督和考察的职责。公安机关的行政职权更是十分宽泛而复杂,人民警察法、行政处罚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以宪法及上述有关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公安机关的具体职权可以作如下划分:
公安机关的刑事职权主要有四种:侦查权、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部分刑罚的执行权以及其他刑事执法权限。其具体的执法行为有如下40余种:以刑事诉讼法和人民警察法为依据,侦查权包括立案、讯问、辨认、询问、勘验、检查、搜查、扣押、鉴定、通缉、预审、补充侦查等权力;强制措施权包括传唤、拘传、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留、执行逮捕、羁押、释放等权力;部分刑罚的执行权包括执行拘役及余刑在一年以下刑罚(由公安机关看守所代为执行)、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力、对被判缓刑、假释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予以监督、考察、会同执行没收财产等权力;根据警察法、刑法及戒严法的规定,公安机关的其他刑事执法权限包括强行带离现场、盘问、检查、继续盘问;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实行交通管制、现场管制、强行驱散。追缴、责令退赔犯罪所得财物,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政府收容教养强制医疗、训戒、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等职权。
根据警察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的行政职权可分为四大类若干种:治安行政管理权,包括安全许可权、消防监督权、安全监督检查权、限期整改和停业整顿权、吊销许可证权、查验证件权、道路交通指挥权、执勤巡逻维护秩序权、组织、领导、培训群众治安队伍权、户政、国籍事务管理权、出入境和外事管理权、计算机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权、协助其他部门管理权等;治安案件查处权,包括立案、传唤、讯问、取证、调解、裁决与执行权等;治安行政处罚权,包括警告、罚款、拘留三种;治安强制措施权,包括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少年管教、训戒、责令具结悔过、赔偿损失、没收、强行处置、约束、取缔等。
我国人民检察院的设置实行与国家行政区划和人民法院设置相一致,同时适应检察工作需要的原则。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最高检察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包括: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三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并报告工作。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派出检察院在派出它的人民检察院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在所辖区域内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由于大多数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具有跨行政区域和与所在地方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特点为更有效地开展检察工作实践中对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跨行政区域的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派出检察院对在地区或省辖市内跨行政区域或不便由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派出的由市一级人民检察院派出检察院。除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外在地处偏僻的大型监狱和监狱集中地也设置了派出人民检察院专职对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
专门人民检察院是根据检察工作的需要在特定的组织系统内设置的、具有专属管辖性质的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与地方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区别是专门人民检察院不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而是在特定的组织系统内形成完整体系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对特定范围的案件实行专属管辖。
目前我国设置的专门人民检察院包括设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中的军事检察院和铁路系统中的铁路运输检察院。
军事检察院分为三级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二大军区军事检察院、海军军事检察院、空军军事检察院、武警部队军事检察院三地区军事检察院、军区空军军事检察院、海军舰队军事检察院、武警部队地区军事检察院。
铁路运输检察院曾经设置三级:一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二铁路运输检察院三铁路运输基层检察院。1987年经中央批准撤销了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现在铁路运输检察院仅设置铁路运输检察分院和铁路运输基层检察院两级作为铁路运输检察分院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检察院的派出机构。
上述人民检察院的设置 为有效地实现国家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构成了严密完整的检察机关组织体系。
最高检:
1、办公厅
2、政治部
3、侦查监督厅
4、公诉厅
5、反贪污贿赂总局
6、渎职侵权检察厅
7、监所监察厅
8、民事行政检察厅
9、控告监察厅
10、刑事申诉监察厅
11、铁路运输检察厅
12、职务犯罪监察厅
13、法律
政策研究室
14、纪检组、监察局
15、国际合作局
16、计划财务装备局
17、机关党委
18、离退休干部局
19、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死刑复核检察工作办公室
省检:(湖北):
1、办公室
2、政治部
3、反贪污贿赂局
4、侦查监督处
5、公诉
一处
6、公诉二处
7、渎职侵权检察处
8、监所检察处
9、民事行政检察处
10、控告申诉检察处
11、职务犯罪预防处
12、检察技术处
13、法律政策研究室
14、人民监督院办公室
15、监察处
16、司法警察总队
17、计划财务装备处
18、机关党委
19、离退休干部处
(海南):
1、办公室
2、政治部
3、反贪污贿赂局
4、侦查监督处
5、公诉处
6、反渎职侵权局
7、监所检察处
8、民事行政检察处
9、控告检察处
10、刑事申诉检察处
11、职务犯罪预防处
12、法律政策研究室
13、监察处
14、计划财务装备处
15、检察技术处
16、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17、机关党委
18、基层检察工作处
19、检委会办公室
市级检察院(咸宁市):
1、办公室
2、政治部
3、反贪污贿赂局
4、侦查监督处
5、公诉处
6、反渎职侵权局
7、监所检察处
8、民事行政检察处
9、控告
申诉检察处
10、职务犯罪预防处
11、检察技术处
12、法律政策研究室
13、人民监督员办公室
14、纪检监察处
15、司法警察支队
16、行政装
备处17机关党委
(西安市):(一)办公室(二)政治部1.人事处2.宣传处3.教育培训处(西安市检察
官培训中心)4.警务处(法警支队)
5、机关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处(三)侦查监督处
(四)公诉一处(五)公诉二处(六)反贪污贿赂局(副局级)(七)渎职侵权检察处(八)监
所检察处(九)民事行政检察处(十)控告申诉检察处(举报中心、刑事赔偿工作办公
室)(十一)职务犯罪预防处(十二)检察技术处(西安市检察机关司法鉴定中心)(十
三)法律政策研究室(十四)监察处(与纪检组合署办公)(十五)行政装备处(十:六)
机关党办(十七)案件质量管理办公室
基层检察院:(长沙县)
1、办公室
2、政工科
3、侦查监督科
4、公诉科
5、反
贪污贿赂局
6、反渎职侵权局
7、监所检察科
8、控告申诉检察科
9、民
事行政检察科10职务犯罪预防科
11、监察室
12、司法警察大队
(大庆市高新区)
1、政治部
2、办公室(法律政策研究室与其合署办公)
3、侦
查监督科
4、公诉科
5、反贪污贿赂局
6、反渎职侵权局
7、监所检察
科
8、民事行政检察科
9、控告申诉检察科(举报中心、刑事赔偿工作办
公室与其合署办公)
10、职务犯罪预防科
11、检察技术科
12、法警大
队
13、未成年人犯罪审查科
14、监察室(纪检组与其合署办公)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
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表明了检察机关区别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本质特征,并且是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法律监督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法律执行和遵守、维护法律统一及正确实施的一种权力,具有权威性、专门性、合法性、强制性、诉讼性的特征。
二、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
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本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它负责。其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它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是分立的,彼此不是隶属关系,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既独立于行政机关,又独
立于审判机关和军事机关,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三、检察机关的职权
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刑事案件侦查权。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审查证据,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
2.批准和决定逮捕权。批准逮捕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案件,依法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的权力。决定逮捕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的刑事案件,依法决定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权力。
3.公诉权。公诉权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指控犯罪嫌疑人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权力。
4.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权。立案监督权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力。侦查监督权是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和移送起诉案件,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力。
5.刑事审判监督权。刑事审判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审判机关的诉讼活动及其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实行监督的权力。人民检察院对审判机关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拥有抗诉权,以确保审判机关正确行使刑事处罚权。
6.刑罚执行监督权。刑罚执行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罚执行活动和看守所、监狱等监管改造工作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的权力。
7.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权。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审判机关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及其作出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实行监督的权力。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有权提出抗诉。
8.司法解释权。司法解释权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运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的权力。该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篇:诉讼法
第一专题 诉讼法学导论
1、诉讼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公权利或他人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保护行为。意义: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制止不乏侵害的持续进行。
4、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是什么。
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关系,传统上认为,“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诉讼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全部生命的表现。在此认识下,程序法是“形式法”,不具有实体的意义,而且仅仅局限于诉讼法。这种把程序法仅仅看成是实现实体法的手段和工具的解释,在自边沁以来的功利主义法理学被发展到极端,程序法沦为纯粹的工具。对程序法的这种认识是片面而错误的。
在法治国家中,程序法无疑具有作为手段和工具的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只具有工具的价值,程序法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它和实体法共同构成法治国家的“法律”。对于法治的实现而言,程序法与实体法都是极为重要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法治的本质和实现都离不开程序,这一方面表现了程序对于法治的手段功能,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法治的价值和理念也反映和应当反映在程序之中,离开了程序,法治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就不可能实现。同时,程序法本身也具有实体的意义,这一方面表现在程序合成(由诉讼行为所构成的关于诉讼进行的作用机制)对实体法有补救作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实体法是通过一环扣一环的程序行为链而逐步充实、发展的,因此程序法不能被视为单纯的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程序的实体意义还表现在西方宪法的“正当过程”条款上。从法源上讲,程序法与实体法在20世纪不断出现交融的趋势。除了专门解决纠纷的程序法外,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商法等传统的实体法,已越来越多地出现程序法律规范,甚至程序法与实体法交融成为其一个特点。
因此,相对于实体法而言,程序既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作为手段的程序是法律目的之实现所必须依赖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程序具有为实体法服务的功能,但不能因此认为这是其惟一的功能,因为程序也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同时具有目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程序的正义甚至决定着实体决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第二专题 诉讼主体
1、介入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专门机关为何不同。
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局等。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的专门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承担基本诉讼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当事人是主要的诉讼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是一般的诉讼主体。由于各类诉讼在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上不尽相同,所以,各类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包括专门机关也不完全一致。
3、审判委员会的性质定位及改革出路。
性质定位: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是我国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特色,应该说审委会制度在我国法制不健全情况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暂行条例》被通过,其规定,省、县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审判庭长及审判员组成。审委会负责处理刑事、民事的重要或者疑难案件,并为政策上和审判业务上的指导。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颁布,其规定在我国各级法院内部建立审委会,将审委会定性为对审判工作的集体领导组织,从事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工作。至此,审委会制度作为一种法定制度正式被确立。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法院组织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委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
改革出路:从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的理念角度来说,改革审委会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探讨将审委会设置成咨询性质的各专业委员会;规范审委会各专业委员会成员组成;设置审委会常设机构;规范审委会的工作程序。第三专题 诉讼的基本原则及制度
1、诉讼的共有原则及其含义。
(1)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原则。第一,行政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第二,案件审判独立。第三,合议庭审判独立。第四,审判人员独立。第五,人民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虽然行政审判要接受国家权力机关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但为确保行政审判的独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也必须依法进行。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案件中,事实(指的是有证据证明的事实)是了解案情处理案件的基础,在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严格依照法律适用的条件和构成,与事实相对照处理案件。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实际意义就是排除人治,不加入个人喜好,客观认识处理案件。
(3)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对于国家的法律人人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人人都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法办事,对任何人都不能歧视,同时禁止任何人谋求不遵守法律,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4)诉讼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的原则,其基本含义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法律赋予的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不得侵害或者剥夺。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或者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诉讼参与人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6)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行政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法实行法律监督。”不同的是刑事诉讼,检察院对诉讼的监督更加全面、彻底,除了对审判过程进行监督,它还对立案、侦查、起诉、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即诉讼监督。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仅限于审判监督,而且是“事后监督”。表现为:只有当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才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
(7)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原则。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具体程序,以保证及时正确处理刑事案件。
4、我国两审终审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告终结的法律制度。其内容是:如果当事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第二次审判;经第二审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判决和裁定,当事人不服不得再提起上诉,人民法院也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审理。但是,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上升,重大复杂疑难民事案件迅速增加;同时,小额诉讼也较多出现。在民事审判实践中,不少当事人不论是否有理、也不论争议标的的细微,在一审判决之后一律上诉,上诉率迅速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实行完全的两审终审制,已经不合时宜了。
5、人民陪审制度的理论依据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陪审制度是指由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的诉讼制度,包括为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而专门设计的审判程序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审判组织构架。
中国在清末开始接受陪审制度的理念,1906年制定而未能实施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对陪审团制度有过较为详细的规定;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反革命案件陪审暂行法》规定在特定种类的刑事诉讼中实行陪审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明确实行了人民陪审制度;1954年和1979年宪法、1979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均有实行人民陪审制度的规定,以后的三大诉讼法中也都有有关陪审的规定。由于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了一审案件原则上必须采取陪审制,而1983年修改该法时改为选择采取陪审制,且1982宪法和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均未规定陪审原则,因而有学者认为79宪法和相关法律使陪审成为司法的一项原则,而1982宪法及相关法律则使之不再构成一项司法原则。近20年来,陪审在中国审判制度实践中的作用已经淡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首先,关于陪审制度的价值意义。对于司法民主而言,陪审制度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陪审制度是基于限制和对抗法官的裁判权而产生的,并且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司法擅断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非必然意味着陪审制度就是一种旨在实现司法民主化的制度。其次,关于陪审制度与诉讼模式的联系。法官是精通法律的专家,而陪审员并不是法律专家,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法律知识背景;法官可以充分接触书面的案件材料(无论是庭前还是庭后),而陪审员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不考虑两大法系在诉讼程序构造上的差别的话,那么陪审制度显然需要在庭审程序中更多地为双方当事人提供说的机会,而且要求双方当事人更加会说,因为他们必须说得能让他为外行的陪审员听得懂。如果一个诉讼程序设计不能够为当事人提供这样的机会,陪审制就不可能是有效的。再次,关于陪审制度对审判质量的影响。陪审员在作出裁判时对于“人情义理”会给予比法官更多的考虑,因为法官作出判断的依据只能是法律而不是情理。然而,对“人情义理”的考虑被带进审判究竟是陪审制度的意义,抑或是缺陷,恰恰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第四专题 诉讼与司法改革的几个问题
2、你对司法公正的理解。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原因。
一是在思想上必须对司法公正与效率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必须努力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积极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四是要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4、如何理解司法与诉讼的关系。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西方国家,由于“三权分立”,司法与行政、立法之间有严格界限。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系统中利益冲突的机制和一种专门法律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公力救济”方式,是一套法定的程序,是一个运作过程,是一种三元结构系统。诉讼的功能不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之历史事实的发现,而更要通过诉讼的过程建立起过错与责任、犯罪与刑罚之间的联系,从而向公民传递一种应当如何行为的信息。
第五专题 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框架
2、各种具体管辖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三大诉讼法对于不同的案件就管辖问题做出来各种具体规定,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刑事诉讼法还就案件的不同阶段的管辖分别做出了规定。各种具体的管辖首先是相互独立的。但它们也有相互连接点,总体来说,它们应共同遵守这样的原则:(1)方便当事人诉讼;(2)便于司法机关查清案情。当然,刑事诉讼法相对更注重后者。
3、提起公诉的原则、效力及条件。
提起公诉的概念: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经过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以及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全面审查,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给被告人刑事处罚的活动。
对人民法院的效力:(1)启动审判程序。人民检察院一旦对被告人提起公诉,就使案件处于既诉状态,从而引起人民法院对该案件的审判。(2)限定审判标的。提起公诉的活动,设定了审判的范围。法庭调查的对象仅限于起诉书指控的范围。(3)限定裁判的范围。法院只能就起诉书中指控的人和事作出裁判。对被告人的效力:(1)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活动,首先就使被告人处于受追诉的诉讼地位,从而引起被告人必须接受国家审判的义务。(2)当然,从接到起诉书之日起,被告人也就具有了辩护的权利。对被害人的效力:(1)终止被害人与犯罪人私下协商解决的权利。(2)被害人出庭作证的义务。(3)在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中,人民检察院一旦提起公诉,被害人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更有权利和义务出席法庭。如果被害人不按照要求出席法庭,就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对检察院的效力:(1)举证的义务。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活动使检察院自己处于求刑地位,因而具有向法院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的义务。(2)服从的义务。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由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的基础上依法裁判。检察院必须服从法院的裁判。(3)不再起诉的义务。人民检察院一旦提起公诉,对于起诉书所指控的人和事,在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判之后,就不得对该人和事再提起公诉。
条件:(1)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2)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3)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5、如何理解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大致有三种理解:(1)行为责任说。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真实的责任。(2)双重含义说。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加以证明的责任。(3)败诉风险说。定义为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当事人一方所承担的败诉风险。
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证明标准确定以后,一旦证据的证明力已达到这一标准,待证事实的真实就算已得到证明。法官就当认定该事实,以该事实的存在作为裁判的依据;反之,就应当认为待证事实未被证明为真或者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第六专题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
3、新中国民事诉讼法产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正式修订公布,到今天只有16年后的2007年作了一次修改。当时民事诉讼法是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制定,已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案件类型日益增多,原来规定的法律就不能够适应这一情况。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司法改革,两大法系互相渗透,民事诉讼法也不能除外,同样在进行改革。故中国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适应发展,民事诉讼法也必须进行改革。第三点,需要修订民事诉讼法的背景是,中国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中期我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审判方式的改革并进而演变成为司法改革,从这一方面看我们有着很多新的经验和新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法律规定就有很多不能适应。4、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是明确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具体事由。二是明确了特殊情形应延长当事人申请再审期间。三是明确了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且规定了再审的审查期间。四是完善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五是增加了“立即执行”的制度。六是增加了财产报告制度。七是加大了执行联动机制。八是提高了对不履行判决、裁定的罚款数额。九是增加了执行异议制度。十是延长了申请执行的期间。
第五篇: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作业2
一、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案谁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乡人民政府是行政行为的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属于被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的组织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乡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具有处罚的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处罚权,能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二、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案中派出所在行政上的主体资格。
本案中派出所具有行政法上的行政资格。派出所有警告的权力。派出所是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警告处罚。派出所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综上,派出所具有行政法的主体资格。
三、问题:
1、北京科技大学作出的退学处分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2、法院判令被告在特定期限内履行一系列特定内容的义务是否侵犯了行政权?
3、原告田某的赔偿请求与赔礼道歉请求为何被驳回?
答:
1、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某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田某办理退学手续,处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并且每年收取田某教育费等一系列行为,说明田某仍是在校大学生,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然而北京科技大学不履行法定职责,不给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派遣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11条规定,应属于行政诉讼案件。
2、没有侵犯行政权。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本案中要求北京科技大学在一定期限内发毕业证、审核学士学位,办理派遣证,属于依法办事,没有侵犯行政权。
3、要求获得行政赔偿,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条、第4条的规定,即应属于行政赔偿的范围。本案不发毕业证、学位证、派遣证,不属于行政赔偿范围,所以田某的赔偿请求被驳回。
作业3
一、填空题
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行政相对方)申请为前提。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5、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6、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
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8、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9、(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10、行政诉讼参与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11、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12、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13、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14、行政判决分为(维持判决)和(依法改判)。
二、选择题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A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2、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D)。
A乡镇人民政府 B公安派出所 C街道办事处 D公安局法制科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D)。
A行政处罚权 B行政复议权 C行政指导权 D行政审判权
4、甲乙二人的违法事实和情节相同,但公安机关对甲裁决拘留,而对乙只罚款50元,这显然是 不公正的。这种行为属于(BD)。
A 不同情况,相同处罚 B同等情况,不同处罚。C违法行为 D违反公正的程序。
5、李某是县办公室的安全保卫干部,被借调到县公安局,在借调的一次执行任务中,违法剥夺某人人身自由。在这里,(B)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A县办公室 B县公安局 C县人民政府 D县人事部门
6、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AB)人民法院管辖。A被告所在地 B原告所在地 C公安机关所在地 D原告选择
7、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是基于亲权或监护权而产生的,因而其在诉讼中居于(AB)的诉讼地位。
A与被告相类似 B与原告相类似 C 核心 D主导
8、行政诉讼第三人包括(ABD)。
A原告 B被告 C代理人 D第三人
9、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BC)。
A人民法院 B诉讼参加人 C诉讼参与人 D人民检察院
10、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A)。A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决定一律不准上诉
B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决定之日起10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C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D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决定之日起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三、名词解释
1、行政法律事实。第8页
2、资格许可。第90页
3、要式行政行为。第70页
4、行政不当。第195页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第10页
2、简述行政许可的特征?第88页
3、简述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第184页 五、论述题
1、论述行政主体的特征?第24页
2、论述追偿制度与赔偿制度的关系?第249页
六、案例分析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案应以哪个机关为行政复议机关?
答:行政复议法第12条规定,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该条规定,市自考办作出决定处罚考生,考生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省自考委申请行政复议。
作业4
一、填空题
1、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2、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3、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是通过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的。
4、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5、行政合同的缔结方式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6、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
7、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8、申戒罚的具体形式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9、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C)。
A某县民政局建设办公楼的行为 B某县民政局起诉建筑公司违约的行为 C某县民政局越权处罚违法的建筑公司的行为 D某县民政局依建筑合同奖励建筑公司的行为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B)。
A行政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 C外部行政关系 D行政管理关系
3、下列四个选项中,其效力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ACBD)。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行政法规 D规章
4、(ABCD)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B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5、行政诉讼撤销判决有(A BD)等几种形式。A判决全部撤销 B判决部分撤销
C判决撤销不合法的主体资格 D判决撤销并责成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6、当事人对财产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A)。A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B停止裁定的执行 C裁定执行与否由当事人决定 D中止裁定的执行
7、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原告特有的诉讼权利之一是(B)。
A委托诉讼代理人 B撤诉 C申请回避 D提出上诉
8、经复议机关复议,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B)是被告。A原机关和复议机关 B复议机关 C申请回避 D提起上诉
9、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被合并到另一个行政机关,属于(A)。A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 B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C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变更 D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44条规定:“对违反交通管理行为处罚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属(D)。
A创制性立法 B授权性立法 C实施条例立法 D职权立法
三、名词解释
1、国家行政机关。第30页
2、行政许可。第88页
3、行政处罚。第150页
4、行政诉讼。第265页
四、简答题
1、简述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第50页
2、简述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第58页
3、简述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第295页
五、论述题
1、试论行政 行为的合法要件?第75页
2、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第196—197页
六、案例分析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案中某甲是否可以工商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答:工商所王某到某甲的烟酒副食门市部购买香烟不付款与某甲动手打架。王某的行为不是以工商所的名义作出的,而是以个人名义与某甲发生冲突的。王某的行为与履行职责无关,王某买烟不付款与某甲产生冲突,是民事纠纷与王某所在单位无关。所以说本案是民事案件。他们双方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案件,不可以工商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