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名著书名英译
中国古典名著书名英译
1.《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 o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3.《西游记》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or The Pilgriage to the West
4.《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r A Red-Chamber Dream
5.《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6.《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7.《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8.《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9.《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10.《诗经》The Book of Songs
11.《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12.《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13.《礼记》The Book of Rites
14.《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15.《山海经》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16.《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17.《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18.《世纪新说》New sayings of the World
19.《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第二篇:中国古典名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审美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古典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读者看后感觉如亲眼所见,对号入座,现实生活中却又寻不出这个人来,真可谓把人物写活了。其写法如下:
一、以貌写神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写出一个人来,最好是写他的眼睛”。俗话说:“眼睛心灵的窗口。”如写王老师“大眼睛,双眼皮,黑溜溜的眼珠,仔细一看,她的眼睛还会说话呢。”活画出人物的善解人意。
再从《水浒传》中找一个例子。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如“武松怒杀西门庆”中,介绍武大郎是这样介绍的:“这武大郎身长不满五尺,清河县人,人们见他生得短矮,给他起个诨号,叫做“三寸丁谷树皮”。将猥琐、短小的武大郎活画在纸上。
二、以动传神
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表现出来。
如写实的作品《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中了秀才,他的老丈人“提着一根大肠和一瓶酒走来”,可见他丈人的屠户身份。见着范进,劈头给他一顿教训,说是给范进贺喜,可他自己吃光了大肠,喝光了酒走的。
当范进要去考举人,没有盘缠去向丈人借时,他丈人又骂了他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当范进中举后,他丈人这回去贺喜,满嘴恭维话,对范进的称呼也变了,称呼他“相公老爷”了。而且范进给了他六两白花花赏银后,他“笑眯眯低着头走了”。范进在庙前乐疯了,被他老丈人一巴掌打醒。由于疯时满地打滚,起来时衣服下摆都是褶子,往回走时,“他丈人在后面扯了几十下”,将这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嘴脸活画了出来。
再比如《聊斋志异》中描写空灵的狐狸精婴宁时,通过她每次出场都变换拿着不同的花,和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在当时世俗观念严重的清朝,将一个不受世俗约束的清纯、娇憨、率真的女孩形象刻画在读者眼前。
三、遗貌写神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千变万化,人物形象个个活灵活现。有些人物,并不写外貌,看似写的不真实,却能从中看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有人认为不现实。说司马懿多少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几十米远的城头,能看到诸葛亮抚琴,难道司马懿不会派个神箭手,一箭把诸葛亮射倒。或者派个先遣队进城去打探虚实。其实小说是虚构的,可能是别人做的事安到了诸葛亮头上,目的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再如《聊斋志异》中的“红玉”活脱脱一个侠骨柔肠的侠女形象。红玉这个狐仙,在和秀才相如交好的情况下,由于相如父亲不同意,红玉便给他介绍一个品行端方的卫家女子,幷赠相如白银四十两做聘礼。后来相如妻死子丢,父亡家破,红玉又携相如和卫家女子所生儿子福儿来找相如,帮助相如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又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那一段。林黛玉在山坡那边葬花吟诗,宝玉在这边山坡就能听见,而且一句句落在耳中,记在心上。有人又说不现实,什么人能那么过耳不忘。这又是小说中的虚构。是为了表现黛玉借花喻人,感怀伤世。“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正体现了黛玉在人世间遭受冷嘲热讽,寄人篱下,“风
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因而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黛玉冰清玉洁、高洁的本质。这就是不描写人物外貌,却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人物的风骨来。
第三篇:中国古典名著词汇
中国古典名著
1.Four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Journey West/Chinese Odyssey/Four Men and One Horse/Pilgrimage to the West
Water Margins/All Men are Brothers/105 Men and 3 Women/Outlaws of the Marsh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
2.四书:
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 The Words by Mencius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Doctrine of the Mean
五经:
诗经: Book of Songs
尚书: Book of History 礼记: Book of Rites
易经: Book of Changes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3.others
孙子兵法: Master Sun’s Art of War
黄帝内经: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史记: Records of Historian
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封神榜:Apotheosis of Heroes 离骚: The Lament
聊斋志异:Strange
Scholar’s Studio
Tales of a
第四篇:中国古典名著赏析
游士所辅用之国,为之策谋——《战国策》
最先接触《战国策》的时候是在初中,当时是在同学家看到有一本白话文的,出于好奇,借来看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当时知识范围和兴趣的有限,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到最近,报了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后,竟然又可以用文学、历史等多个角度读它,然后我在网上找了原文和介绍看了一下,使我对它又多了解了一些。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读《战国策》,我们会发现,众多的游说辨士都具备了两种游说本事,这就是道理游说和道理说辨。前者不辨,以道理说服为主;而后者说辨,以道理辩论为主。其不同点在于:前者的道理推理性极强,而后者的说辨逻辑性极强。其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以道理为核心,或进行说服;或进行说辨。
比如说《战国策·雍氏之役》中,这是一则相当精彩的谋略案例。谋划和游说的精彩,在于谋划的关联和游说中的辨点都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案例中,苏代的谋划关联:一是将关联点与事件的大体走势相联系;一是将关联点与人为改变最终结果的判断分析相联系。这两点出乎意料的关联,非苏代莫属。
案例中,苏代的道理说辨:一是将辨点设置在“楚比韩更难”的事实上,故能将“韩不向周征粮征兵”的一般事,辨成是“替韩隐瞒战略企图”的大事;一是将辨点设置在“韩的战略利益上”,故能将“韩以地与周”为观止。
鬼谷子曰:“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斜。此言说的就是:“捭阖的道理,在于利用‘阴阳’性质的话题。当获得‘阳’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时,要凭借高尚的心态方式应对;当获得‘阴’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时,要凭借鄙视的心态方式应对”。的小利,辨成是“韩能获得整个周地”的大利。这两点令人叫绝的辨点,既让人贻笑大方,又让人叹。
由上可见了,当面对周君忧患(‘阴’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苏代将周君认为难以办到大事,或小看或轻视为容易办到的小事,这正是苏代的能力和自信所致。
再比如《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许有机会遇到一些棘手之事,所以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凡事要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且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权衡利益关系,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误导,也不能被一时利益所诱惑,这样才能跟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五篇:中国古典名著目录
中国古典名著目录 1《论语》 春秋·孔子等著 2《孟子》 战国·孟轲著 3《大学》 战国·曾参著 4《中庸》 战国·子思著 5《诗经》 春秋·孔子编 6《周易》 商·姬昌著 7《尚书》 春秋·孔子编定 8《礼记》 战国·子思著 9《春秋》
春秋·孔子编定 10《孝经》 春秋·曾参著 11《尔雅》战国 佚名 12《穆天子传》战国 佚名 13《黄帝内经》战国 佚名 14《老子》 春秋·李耳著 15《庄子》 战国·庄周著 16《荀子》 战国·荀况著 17《墨子》 战国·墨翟著 18《韩非子》 战国·韩非著 19《列子》 战国·列御寇著 20《商君书》战国 商鞅著 21《鬼谷子》 战国·鬼谷子著 22《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著 23《国语》 春秋·左丘明著 24《左传》 春秋·左丘明著 25《公羊传》战国 公羊高撰 26《谷梁传》战国 谷梁赤撰 27《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撰 28《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编 29《楚辞》 战国·屈原 宋玉等著 30《山海经》战国·佚名著 31《淮南子》 西汉·刘安整理 32《战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 33《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 34《汉书》 西汉·班固著 35《后汉书》东汉·晔著 36《盐铁论》西汉·桓宽著 37《说苑》西汉 刘向编 38《列女传》西汉 刘向编 39《论衡》东汉 王充著
40《诸葛亮集》三国蜀 诸葛亮著 41《陶渊明集》东晋 陶渊明撰 42《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43《玉台新咏》南朝梁·徐陵编
44《昭明文选》南朝梁 萧统编
45《诗品》南朝·钟嵘著 4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 47《高僧传》南朝梁 慧皎撰 48《千字文》南朝梁 周兴嗣撰 49《搜神记》 晋·干宝著 5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5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52《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 53《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撰 54《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著 55《贞观政要》 唐·吴兢撰 56《王右丞集》唐 王维撰 57《孟浩然集》唐 孟浩然撰 58《杜牧集》 唐·杜牧著 59《李商隐集》 唐·李商隐著 60《李白集》 唐·李白撰 61《杜甫集》 唐·杜甫撰 62《元稹集》 唐·元稹著 63《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著 64《韩愈集》 唐·韩愈著 65《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 66《温庭筠诗集》唐 温庭筠撰 67《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著 68《离魂记》唐 陈玄祐著 69《柳毅传》唐 李朝威著 70《霍小玉传》唐 蒋防著 71《莺莺传》唐 元稹撰 72《虬髯客传》唐 杜光庭撰 73《南柯太守传》唐 李公佐撰 74《史通》唐 刘知几撰
75《唐摭言》五代 王定保撰 76《花间集》五代 赵崇祚编 77《万首唐人绝句》 宋·洪迈编 78《容斋随笔》 宋·洪迈著 79《太平广记》宋 李昉撰 80《唐诗纪事》宋 计有功撰 81《沧浪诗话》宋 严羽撰 82《新唐书》宋 欧阳修等撰 83《老学庵笔记》宋 陆游撰 84《大宋宣和遗事》宋 佚名 85《绝妙好词》宋 周密编 86《名贤集》宋 佚名 87《梦溪笔谈》 宋·沈括著
88《三字经》 宋·王应麟著
89《百家姓》 宋·钱塘老儒著
90《范文正公集》宋 范仲淹撰
91《剑南诗稿》宋 陆游撰
92《稼轩词》 宋 辛弃疾撰
93《欧阳修集》 宋·欧阳修著
94《曾巩集》 宋·曾巩著
95《苏洵集》宋·苏洵著
96《苏轼集》宋·苏轼著
97《苏辙集》 宋·苏辙著
98《李清照集》宋 李清照撰
99《王安石集》 宋·王安石
100《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等著
101《近思录》 宋·朱熹撰
102《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著
104《倩女离魂》元·郑光祖著
105《赵氏孤儿》元·纪君祥著
106《单刀会》元·关汉卿著
107《窦娥冤》元·关汉卿著
108《琵琶记》元 高明著
109《救风尘》元关汉卿著
110《梧桐雨》元·白朴著
111《李逵负荆》元 康进之著
112《唐才子传》元 辛文房撰
113《中山狼》明·康海著
114《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撰
115《增广贤文》明 周希陶撰
116《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编
117《东周列国志》明 冯梦龙著
118《元曲选》明·臧懋循著
119《菜根谭》 明·洪应明著
120《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121《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122《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123《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著
124《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著
125《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著
126《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127《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129《传习录》 明·王阳明著
130《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著 131《幼学琼林》 明·程登吉著
132《虞初新志》明·张潮编 133《封神演义》明 徐仲琳撰 134《剪灯新话》明 瞿佑撰 135《英烈传》明 郭勋撰
136《醒世姻缘传》明 西周生撰 13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编
138《红楼梦》 清·曹雪芹 高鹗著 139《饮水词》清·纳兰性德著 140《笠翁对韵》清 李渔撰 141《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清·吴汝纶编 142《古诗选》清·王士祯编 143《十八家诗钞》清·曾国藩编 144《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 145《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14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沃尧著147《孽海花》 清·曾朴著 148《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149《包公案》 清·安遇时 150《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15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152《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153《薛刚反唐》清 如莲居士著
154《济公全传》清 郭小亭著 155《荡寇志》清 俞万春著 156《再生缘》清 陈端生著 157《增广贤文》 清·周希陶著 158《曾国藩家书》 清·曾国藩著 159《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选编 160《日知录》 清·顾炎武著 161《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著 162《笑林广记》 清·游戏主人编 163《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164《长生殿》 清·洪升著 165《幽梦影》 清·张潮著 166《随园诗话》 清·袁枚著 16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著 168《弟子规》清·李毓秀著 169《隋唐演义》清·褚人获著 170《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171《全五代诗》清·李调元编 172《孽海花》清 曾朴著 173《闲情偶记》清 李渔撰 174《词综》清 朱彝尊撰
175《说岳全传》清 钱彩撰
176《儿女英雄传》清 文康撰
177《笔生花》清 邱心如撰
178《饮冰室诗话》清 梁启超撰
179《三侠五义》清 石玉坤撰
180《说唐》清 佚名
181《雷峰塔》清 方成培撰
69、《论语正义》二十四卷,刘宝楠撰。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又号秋槎,江苏宝应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直隶文安、元氏、三河(今均属河北省)县知县,政绩斐然。他年少时从其叔刘台拱受业,精研群籍,与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其为学不分汉宋,主张由声音、训诂以求义理,认为欲治经学,先通小学。初治《毛诗》、《郑礼》,后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注一经,他抓阄分得《论语》,于是博采众说,著《论语正义》。另著有《宝应
图经》、《汉石例》、《念楼集》等。
此书初创于道光八年(1828),咸丰五年(1855)书将垂成而刘宝楠卒,后来由其子刘恭冕继写,至同治四年(1865)全书完成。此书共二十四卷,《论语》二十篇,篇各为卷,其中分《八佾》为二
卷,《乡党》为三卷,最后一卷为何晏《论语序》,书前有陈立序、凡例,书后有同治五
年(1866)刘恭冕后叙。对于此书的写作缘起及内容体例,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叙》云:“粱皇侃依《集解》为疏,后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宋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我朝崇尚实学,经术昌明,诸家说《论语》者彬彬可观,而于义疏之作,尚未遑也。„„先君子发策得《论语》,自是摒弃他务,专精致思,依焦氏作《孟子正义》之法,先为长编,得数十巨册,次乃荟萃而折衷之,不为专己之学,亦不欲分汉宋门户之见,凡以发挥圣道,证明典礼,期于实事求是而已。”此书的注疏体例为:经文、注文从邢昺《论语注疏》,经文之下加注,以邢《疏》本为底本;其次,注的后面为疏,即刘宝楠的“正义曰”,疏文依次解释经文的字、句及整篇之义,解释时引各书说法相近或相异者,如果对引文有异议,便加按语;再次,“正义”之后,加○为注文作解释,先用○引出所释注文,再加一个○,解释注文。
此书是刘宝楠的代表作,也是清代《论语》注疏中成就
最高的注本,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旁征博引,择善而从,详加引录。这主要表现在对清代学者注说的采用上,如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江永的《乡党图考》、陈鳣的《论语古训》、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包慎言的《论语温知录》、钱
坫的《论语后录》、刘台拱的《论语骈枝》、刘宝树的《经义说略》等等均有采录。其次,考证详备,尤其对古代典章制度、人名地名、风俗礼节、历史事件等考证相当详细。《八佾》、《乡党》两篇,多言礼
乐制度,作者就分为五卷,大篇幅对其进行详细疏解考证。又如《子罕》篇“子畏于匡”,作者引用《左传》、《庄子》、《经典释文》、《说苑》、《史记》、《寰宇记》等对“匡地”进行考证,不厌其烦。再次,在考据的基础上,注重阐发义理;在注疏体例上,打破疏不破注的陈规。如《论语正义凡例》云:“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以正向来注疏家墨守之失。”
此书版本较多,有同治五年(1866)刻本,《皇清经解续编》本,《四书古注群义汇解》本,《续修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万有文库》本,《诸子集成》本,《国学基本丛书》本,《无求备斋论语集成》本,1957年中华书局铅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98年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注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