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银行业读书有感

时间:2019-05-15 07: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 银行业读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 银行业读书有感》。

第一篇:读后感 银行业读书有感

迎难而上 超越自我 做好本职工作

——读《把信送给加西》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我行统一安排,前段时间我怀着由衷敬佩的心情和谦恭诚恳的态度,阅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堪称成功学的圣经,感受颇深。今天利用这次读书交流的机会,我把自己在阅读当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基本概要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所写下的一本小书,说它小是因为它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19世纪,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古巴这个小岛国家,并野蛮地奴役着古巴人民。1895年,古巴人民奋不顾身地争取自由。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美国不得已密切关注着古巴形势。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1898年4月,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并意识到和古巴起义军合作是赢得这场战争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美国总统对陆军中尉罗文委以重任,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联络信。罗文没有提任何问题和要求,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孤身一人,在不知道加西亚将军具体在哪,长什么样,又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从美国出发,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登陆当时尚被西班牙军队控制的古巴岛,最后成功地把信交到了加西亚将军手中并带回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罗文被堪称为美西战争中的英雄。故事情节简洁明了、扣人心弦,从中折射出“忠于职守,敬业、忠诚、勤奋品质的这样一个道理。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100多年,《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也畅销不衰,风靡世界。

二、几点感悟

100多年来,这个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以主动性和责任感努力工作着,奉献着的人们。如今,社会上各行各业,包括我们金融系统都在呼唤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寻找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重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已成为了当今社会事业发展的主旋律。这本书向我们传递着高度敬业的精神、无限忠诚的态度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气魄。正如书中所说,“送信”已经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履行承诺,一种赢在执行,甚至是一种个人荣誉的象征。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呢?通过阅读,我感觉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迎难而上的气魄。一个合格的“送信人”,首先就需要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这种气魄,在100年前的战争时代需要,在和平发展的年代需要,在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行发展实现更大跃升的新时期更加需要。近年来,我行担负国无数次任务,经历了重重考验,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罗文”。一次次我都在被他们这种迎难而上的气魄所感染、所激励。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要埋怨;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不屈不挠。用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以顽强的斗志努力工作,敢于竞争、不断学习,坚决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努力争当新时代的“罗文。”

二是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具有超越自我精神的罗文中尉,在接到命令以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而是选择了自己去寻找。即使可能会陷入泥沼甚至葬身其中,但他仍然坚持;即使有强烈的被压制感,但他从不放弃;即使一千次的跌到,他也要一千零一次的重新爬起。这就是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作为一名农行人,必须要树立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只有在这种宗旨意识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目标才能宽广,才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利益得失,才能具备超越自我的精

神。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坚守“诚信立业、稳健远行”的核心价值观,秉承农行“五大理念”,忠于职守,勇于进取,勤于工作,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忘我的工作态度,努力成为农行系统中的“送信人”。

三是要有爱岗敬业的品质。爱岗敬业是一名合格送信人的的重要品质。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也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一种时代气息的呼唤。真正的人才是爱岗敬业的,并通过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提高个人才能。正如书中的罗文选择为总统送信那样,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银行这个职业,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就必须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无怨无悔的干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无怨无悔的把我们应该做的做到最好,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送信人。

成为一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是一种创新时代的召唤,是一种民族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实现自我的信念。真正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必须具备迎难而上的气魄,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爱岗敬业的品质,并坚定不移、勇敢主动地付诸于行动中。“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坚信有一天,我们可以自信的告诉自己:“把信送给加西亚,我已经准备好了。”

第二篇:读书有感《刻意学习》读后感

读书有感 《刻意学习》读后感

看过了《刻意学习》这本书,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值得多看几遍。

我以前不相信这一类的书,我认为这种书就是类似一种鸡血文章,给予我的帮助应该是微乎其微,但是这本书给予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是十分的贴近生活,我感觉其中说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因此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看完这本书,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持续行动”。当然,“持续行动”是相对于短期的行动而言的,短期行动算的上是我经常做的了,文中讲到的10的n次方问题,我应该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多行动无法突破10的1次方,有时候就是三分钟热血,就比如说高中的一次我打算好好学习英语,每天背多少单词,于是就拿了一本大词典在家里热火朝天的背书,可是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开始埋怨自己不能坚持,然后又忙于寻找一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去学习英语,短期之内这些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可是时间一长就谈不上有什么用了。因此我首先认为,“持续行动”真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暂且将如何持续行动的问题放到后面来讨论,因为我们要首先明确这一事实,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先从这本书说起,这本书的名字是《刻意学习》,首先学习确实应该是刻意为之的,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大多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应该提升为另一个阶段了。刻意学习正可以很好的概括这一阶段。我觉得,我已经开始转换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图书馆的存在真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转换。在这一点,我十分佩服我的室友,他在没有课的时候经常回去图书馆里找书刊阅读,而且每一天都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向他学习,我也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好室友。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刻意学习,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我很明确得知道《持续行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坚持下去,我还要继续去探索发现,在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励志的文章来给我们加油打气,增加我们学习的动力,这应该算的上是书中描写的打鸡血或者是鸡汤了吧。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对打鸡血的看法,作者不认为打鸡血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作者认为打鸡血就和吸毒一样,获得短时间的快感,最后需要的剂量会越来越大。确实,听完老师讲的鸡血故事,确实会有一种有动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假象,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帮助,最后你发现,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给自己造血,这是作者的观点,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认为作者说的有道理,我平时也有做这样的造血活动,我是一个理科生,学习法学对我来说可能有些枯燥,但是,我比较喜欢历史,因此我从这方面下手,我去图书馆借了一下法制史类的书籍,在阅读中培养法学的兴趣。结果还算是不错的,我最近觉得法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自然就有了动力。

作者的另一个观点是碎片化学习是消极化的,碎片化的学习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积少成多,真正应该掌握的是体系,体系化的才是重要的。在一节法理课堂上,法理老师也说出了这个观点,这让我更加的相信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们法理老师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十分精辟,“当你心中有了体系,什么都会变得简单许多”。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有系统意识。比如说,在你读书前应该先读一下序言,了解一个整体的大局观,在了解大局观的情况下在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作者的书写意图,帮助你更好的学习。

阅读这本书也不是很久,对这本书的见解也不是很深刻,我会继续努力下去,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会尽力做到持续学习,希望能够有一天,我也能像书的作者一样,变得更好。

第三篇:沉思录有感 读书报告读后感

沉思灵魂

——读《沉思录》有感

作者:马可·奥勒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阅读心得

有人说,人之所以和野兽不同,就是因为人学会了思考,而野兽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区别于野兽,人类会思考人生,会探寻自我,会研究存在的意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不断的探寻中进化发展,渐渐形成了如今的人类世界——复杂而瑰丽的世界。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反思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摆脱庸碌无为,在历史的星河中成为耀眼的恒星。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

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

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第四篇:读书有感

读《观察儿童》读书心得

对父母而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倾听孩子的呢喃细语,是他们最快乐的一件事,而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观察儿童则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如何来观察儿童呢?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一次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可以说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对每一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匪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而且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帮助你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但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2015年6月8日 小一班:洪雯

第五篇:读书有感

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 ”以德为本,以众为师。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暑假里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物理学家肯德尔在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他对“教育”的定义,也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教育是什么?他的观点是: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而是在人的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使人在他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如此的观点,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我们又在一味地要求学生得“双百”,这算得上真正的教育吗?有些学生离“双百”的距离是远了些,可是他们都在进步着、在提高着!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领袖级人物、功成名就式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当我们还在抬头仰视这些风云人物时,《教育的奇迹》已经将我们提升到了足以平视他们成长的平台!

相信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会因为爱而不断出现更多的天才,更多的奇迹!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为自己的教育加倍地努力!我相信我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我会不断思考,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当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每份精辟时,不知不觉地在海伦凯勒灵魂的诞生之中为她不停地叫好,在为安妮沙莉文老师长长松了一口气时,我的喜悦在第263页嘎然停止,当我翻过263页时,我才清醒地认识到我已经读完了《教育的奇迹》,我恋恋不舍地告别海伦与沙莉文,却很难轻松下来,因为巴顿、苏步青、丘吉尔„„以及小故事中的比尔盖茨、祖冲之、郑渊洁„„还有那不出名的小齐齐、小扬一样都“涌”向我!

一时间,我认识了他们,我的世界又扩大了„„

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系缔结,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卢占交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关爱是学生成才的捷径

--读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有感

卢占交

最近课余时间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世无弃人,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书中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

放下这本书,细细联想在平时的教育生涯中。在我看来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 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我曾查阅资料,什么是达人?原来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那么象舟舟、刘伟、张海迪、周婷婷他们都是残疾人但他们更应该叫做达人。

梳理自己的阅读经历,从小时候的《小朋友》、《故事大王》,到中学时候的《琼瑶小说》、《故事会》,再到工作以后接触到的一些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书籍和杂志,真的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很少会有那么一本书让我刻骨铭心,让我为此再一次写下了读后感。我想我是从这本书里面获取了它的精神和品质,获取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乐趣。

所以从今往后,我要坚持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进步!

书名:《教育的奇迹——十八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

卢占交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目录

序: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第一篇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教育的奇迹

常识,让生命熠熠生辉——聋女周婷婷的成长故事

世界上唯一的弱智指挥——舟舟的音乐生活与教育世界

脑瘫儿征服美国名校——父爱点亮荣博生命之灯

九岁大学生的成功秘诀——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

第二篇 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教师的教育奇迹

从黑夜走向光明——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

用生命铸就辉煌——名师孙维刚和他的教育事业

从失乐园到伊甸园——刘京海与他的成功教育

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第三篇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自我教育的奇迹

推动历史前行的巨臂——爱迪生的成长历程

不一样的成功——期蒂芬·霍金的故事

她,从这里出发——张海迪的人生之路

“决不服输,因为无手无脚”——乙武洋匡的全力迅跑

第四篇 英才,从这里走出——学校教育的奇迹

人才成长的摇篮——西南联大的启示

苏南农村初中的明珠——“青云桃源”现象

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衡水中学探秘

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探路——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

民间教育改革的奇葩——杜郎口中学的“神话”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所以我对许多父母与教师说,你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给你创造无数辉煌。

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

—— 卢占交

下载读后感 银行业读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后感 银行业读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有感

    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有感 生活对于热爱它的人从来不会吝啬,它在给予我们挫折的同时,也赐予我们坚强,这也是人生的另一种阅历。想要获得生活的恩赐,就需要拥有一个包......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1. 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只是日前由于话费流量都光了的原因,直到今天才履行多日前的诺言。 从今天起我再也没有任何借口说自己不是一个二十岁的人了,回想大学的一年,自......

    读书有感

    观“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的心得体会 三合镇中心小学 徐欧亚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有感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梁玖锋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深受感想,有辉煌的历程,有人民的英模。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这个党只有几十名党员。然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用感恩的心对待所在行业的工作首先对公司领导开展这次读书有感活动表示感谢,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使我对工作态度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知感恩,更使我知道要带着......

    读书有感

    读《最好的银行职员》有感 这几天,我利用闲暇之余读了《最好的银行职员》这本书,读完后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迪。简单来说我......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连续收集资料,积十年总可以成一学者。”这也说明了多读书对于我们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在对青年教师的建议时也提到了......

    读书有感

    读书伴我成长 时光飞逝,一转眼就要进入大四的学习生活了。大学是人生一个非常关键的塑造期,它将影响人一生的思维和价值观。而在我的大学生活里,最庆幸一件事便是找到了书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