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各种规划的区别于联系

时间:2019-05-15 07:5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人收集:各种规划的区别于联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人收集:各种规划的区别于联系》。

第一篇:个人收集:各种规划的区别于联系

1.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

国土规划: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规划。国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的全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进行生产力和人口、城镇的总体布局,明确重点开发地区的发展方向,提出重大国土整治任务和要求。国土规划是综合程度更高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之一。国土规划要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落实。

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对城市、村镇所在地区的整个区域,包括城市、村镇用地在内的全部土地作出的统筹安排。

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对城市、村庄和集镇各项建设和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村镇发展的蓝图,是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因此,在土地利用上,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的关系。

2.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制定的全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关系: 1国土规划是涉及面最广、最宏观地研究全国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的综合战略安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更侧重于全国及各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平衡。3区域规划则主要是对建设活动作空间统筹安排和协调。4城镇体系规划则是区域规划中有关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的合理组织

3.五年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 从国家行政层面来看,法定的全面规划有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改委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系统)、区域与城市规划(住建系统)。这三个规划都涉及各行各业的发展。

国土规划比较宏观,法定效力待定;流域规划或者大区域规划,前瞻性和概念性较强,但操作性和限制性较弱,法定效力待定。

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属于各自领域内的规划,都需要以上述3个大的规划为依据,侧重点不同。

发改委主导的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大区域规划》五年规划、土地规划、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规划

第二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区别于联系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学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后,我有很大收获,明白了什么是科学课程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掌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程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完美与实施,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2)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同样如此。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当教师和学生在教科学、学科学的过程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链接起来、融合在一起了。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篇:记叙文与散文的区别于联系

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

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

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一般的,现在将所有的文体分为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四种,而你所说的记叙文与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则都属于散文的范畴,是散文的再分类。那么,小说和记叙文的关系即不交叉也不包含,更不平行,它们不再同一个层面上的。

散文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交叉的。《背影》从文学的角度是散文,从实用文的角度就是记叙文了。《社戏》从文学的角度是是小说,从实用文的角度只能是记叙文了

第四篇:浅谈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于联系

浅谈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于联系

前言:

开发你内在的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力。那些高高在上,却无人追随的人只是在“云中漫步”,根本无法领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力并非“与生俱来”,连最“原始”的领导素质都可以后天力得。确保他人完成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激励他人把工作做得更好是领导暑的才能。

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拥有一个职位或头衔。事实上,被赋予某个领导职位只是领导力5个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

要想成为超越“老板”层面的领导者,要想使员工追随你不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听你的,那么你必须掌握投资于人并鼓舞他们的能力。为了实现个人角色的进一步突破,你必须卓有成效地领导并建立一个富有生产力的团队;你还必须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技能,进而使他们成长为新一代领导者。

如果你具备了上述技能与奉献精神,你就攀登上了领导力的巅峰。如此,你的影响力将泽被深远,使更多人为之受益。领导力的5个层次分别是:职位——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他们非听你的不可认同——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他们愿意听你的生产——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你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立人——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你对他们所付出的巅

峰——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你是谁以及你所代表的东西。

人们对权力的痴迷以及对成为领导者的渴望的强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对这种论调持有异议的逍遥派人士对权力的解读与支持者的解码或有区隔。

但是,如果我们能想象起集市上奴隶头上的稻草或者是皇帝一时兴起的杀人欲望染红的双眼,就很难不得出某种近似荒谬的结论: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无不处于权力关系之中,在渴望权力的过程里反对着施加给自己的权力。

看起来,领导的出现算是一个进步,不管他是亚历山大还是拿破仑,它至少把权力关系急于与暴力或者丛林法则撇清、切割,尽管有很多时候它也毫不含糊地躺在暴力的脚趾上,就像许多善男信女渴望躺在佛祖的脚趾上一样。工业革命以来,工厂、公司等新组织的出现,为人们实践权力和领导者的梦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同时,领导要实现的途径越多,其难度也越大,自由竞争的崇拜者和人权思想家们的积极思考和著述,让人们不得不考虑隐藏某些赤裸裸的做法,采用更加柔性的、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方法和技巧来满足权力欲,这或许就是领导。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们需要相信,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种认知是领导者自省的基石。一个很容易被质疑、被批判但是却深藏于许多领导者心底的认知是:追随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及领导者,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选择追随的原因。刁钻的观察家想也不想就相信这种说法不过是那些领导者的自我安慰—藉此,他们才能在老板椅上心安理得。

我们已经强调,领导与追随的关系之所以与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不同,正是在于前者强调了满足追随者动机的重要性。那么,追随者的动机相较于领导者,有何差异呢?它在需求的满足上落后于领导者吗?毋庸讳言,追随者在需求满足序列的行进步伐上滞后于领导者是常见的事实。但是,这不是全部。追随者的需求层次低于领导者,这种情况也很容易观察得到,但是,这也不是全部。关键在于,追随者在需求层次提高的速度和进阶的预期。领导者真的应该以自己的奋斗史来衡量追随者吗?举例说,如果一个创业者辛辛苦苦从个体户到企业主再到企业家,前前后后花了20年,那么面对一些新的追随者,比如五个大学生,他能指望他们再等20年吗?

人们即使不思考也会随口回答“不”。但这无济于事,因为它无法回答究竟以何种速度才能描绘追随者的合理期望。“面包会有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有。不过,有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追随者的动机是否和领导者具有相似性?尽管企业的领导者没有义务对追随者所有的动机负责,但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尤其是中国的企业领导者们都渴望追随者能够寄托更多的动机在企业上—甚至于包括他们的人生价值。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系的创始

人柳传志的“核心员工需要有事业心”的看法。

作为一种自我选择,追随者选择追随某一位领导者的理由是,追随比不追随这位领导者(不追随所有人而自立门户,或者追随其他的领导者)

至少在目前的信息条件下是更为有利的。当然,在企业管理的现实中,追随者们所能选择的范围是相当有效的,其信息也是相当不完备的,他们一是难以确定究竟哪一位领导者更为优秀,二是即使能确定,优秀的领导者也未必能应允其追随的意愿—这取决于领导者是如何评估追随者本身的资源和动机。领导行为发生的范围和场所是非常有限的:它往往仅仅适用于核心员工与企业领袖之间的关系。不过,随着通讯技术和传媒产业的发展,这种局限性正在逐步瓦解。

领导者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在引入并推进变革的行为中,成为影响力的主要行使者,是因为他们在对能反映共同目标的结果的实现路径上存在着“专门研究”或者“先知先觉”的比较优势;是因为他们可以比较于追随者个体,能更为有效地融会领导者所在团队的个体目标为共同目标;是因为,他们能够创造一个氛围,使得成为利维坦比单干能取得更大的回报;是因为,在如何有效地面对不确定性时,领导者的方法和步伐更为迅速和有效。总而言之,领导者之所以能得其位,在于他们在资源的实际获取(包括人力资源、固定资产、资金等等)、目标辨识以及组织能力具有比较优势。

这不等于授权,尽管在许多场合它表现为授权。但是,事实上,授权并不意味着追随者的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授权在许多时候不过是制度安排而不是一种领导力的组成。事实上,除了追随者一心想成为领导者的愿望和学习的机遇,领导者必须充当教练的角色,他们要训练他们的追随者成为领导者,这样事业的扩展才是可能的。许多人认为引进“空降兵”是填补追随者不能“晋升”为领导者的一个“杀手锏”,不过,这往往成为领导者不能尽责的一个推脱。事实上,基业长青的公司在培养领导者方面是极其重视的。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感到员工士气不高、人心不稳、员工进进出出,且自己同员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员工不接纳自己、感到很累、抽不出时间去上街享受生活并与员工一起开心做些沟通,那么,你就得注意了,因为这是一个领导者的领导力陷入困境较为典型的征兆。领导者要保持一定的境界弹性,把自己放在高峰,这样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怀。同时也要把自己放在低谷,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

注重下属领导力的培养,是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主要区别之一。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只有他愿意并且做好全面准备,才会交出领导权职位。相比之下,职业经理人却需要时刻做好准备,随时完成工作交接。因此,对于优秀的企业和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接班人和领导力的培养,应该是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认为领导者和追随者是相互影响的。追随者的特质、情绪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喜爱,如情绪稳定性、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和动机会影响追随者对领导的感知;情绪唤醒程度会影响追随者对魅力型领导的偏好程度;追随者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仆人式领导的喜爱;追随者与领导者时间深度上的不同会影响追随者对领导者的认同;追随者通过对领导者的期望(领导原型)会影响领导行为。反过来,领导风格的迥异又会影响追随者的追随行为。因此,研究不同的组织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和不同的追随者的风格的动态匹配机制对于现代企业领导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实现从“自上而下”控制向“自下而上”的领导模式转型。我国数千年历史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对权威的位居和崇拜权力的思维方式,上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只能绝对服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来自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基于权力和职位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要向分权的“自下而上”的领导模式转变,塑造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和卓越的文化氛围,扫除沟通障碍,坚持公正待人,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注重大力推动和实施仆人式领导,将权力的授予与员工满意度相结合。

有效识别和培养高效追随力的领导者和追随者。考虑到部分人格特征先天遗传等特殊情况,根据有效追随者的特质体系,建立高效追随力的员工胜任力模型,政府和企业在员工招聘时要把好面试关,招聘真正有潜质的高效追随者。根据高效追随力的胜任力模型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进行敏感性训练和技能培训,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追随力管理,培养参与性强、心态积极的领导者与追随者。

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追随者,就要善于塑造并经营自己的形象,善于与他人沟通,就要改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建言献策提供参谋辅助,并且在服从和反对之间进行有效变通,当然,还有一条最基础的—学会真正认知你的领导与上级。

要从追随者变为领导者,在追随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

①不要成为对上级敬而远之的人,这是性格内向能力较低的追随者和才华横溢自视甚高的追随者都会常犯的一个

错误;

②不要成为我行我素的人,这些人大多工作自作主张,生活不入大流,既难见容于上级,又难见容于同事;

③不要锋芒毕露,恣意越位,十分的才华十二分的表现,把竞争变为战争,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

④不要自我中心和过分推销自己;⑤对工作不挑三拣四,不满腹牢骚。

⑥不陷于派别纷争,不嫉贤妒能。追随者是平凡的,但不应该是平庸的;追随者必须成为优秀的追随者,但优秀的追随者不能满足于只做优秀的追随者。每个个体的进步才能带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追随带来追求,追求卓越,方能超越平凡。

总之,有效匹配组织文化、领导风格与员工参与性。没有最好的领导者,只有最合适的领导者。根据追随者的不同类型以及相应追随者群体的领导原型调查,开发相应的追随力量表,为不同员工群体针对性地科学选拔和配备相应领导风格的合适的领导者,并建立动态竞争和干部轮换制度,建立动态的最佳匹配模式。同时将文化的内部匹配与外部匹配相结合,确保组织体系与组织文化的无缝连接。

第五篇:请示、报告区别联系

报告与请示比较谈

一、报告与请示的相似点

(一)报告与请示两个文种的源流大致相同。“报告”和“请示”起源相同,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臣下上书于君王的专用文书。西汉时的“疏”、“状”,魏晋时的“启”,宋代以后的“申状”、“呈状”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书。官府之间,下对上先后使用过“牒”、“呈”、“申状”、“呈状”、“禀”等文种。民国时期,仍沿用“呈”,这种“呈”涵盖了当时的上行文书,包括“报告”与“请示”。民国时期已出现“报告”,但使用不普遍,主要是军事机关下对上的报告,如“战斗要报”、“战斗详报”等。真正将“报告”和“请示”定为公文文种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时代。1931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的《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有“报告书”这个文种,其中包括了“报告”和“请示”。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发表的《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请示”的公文名称,并界定“请求上级答复问题时用之”,但实际上常与“报告”混用。这个文件把“报告”定为下级对上级的通用公文名称,规定“工作报告、工作经验、工作反映、检讨„„均包括在内”。这样“报告”和“请示”就取代了旧时“呈”的部分职能。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在《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将“报告”和“请示”明确分开,作为两种公文文种。

(二)从行文关系看,报告与请示均属于上行文,即都是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行文,因此在措辞口吻等方面都十分接近。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章《公文主要种类》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公文主要分10类15种,报告和请示属于其中的第七类。该章第七条七款“报告、请示”类表述为: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显然,这一规定表明,报告和请示皆属于报请类上行文。

(三)从行文的目的和用途看,请求批转性请示与呈转性报告,均属于呈请文书。根据行文目的不同,请示可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转的请示三种。请求指示的请示是对上级的指示、决定以及施行有关政策、法令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太清楚或需要变通执行的地方,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的指示或作出解释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是指用于下级机关需要办理、解决而自己无权无力办理、解决的事项和问题,请求上级批准办理或授权解决时所使用的请示;请求批转的请示,是指职能部门就自己分管业务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措施,却因职权范围所限不能自行向有关地区、部门发出指令性文件,需请求上级机关审定批准后转发执行时使用的请示。报告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报告(是下级机关为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情况,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专题报告(是下级机关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或某一活动,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门性和单一性。);按性质分,报告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呈报性报告是只向上级报送有关情况,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为主要内容,不要求上级机关批转;呈转性报告,除了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外,侧重提出建议和意见,请求上级机关批准并转发有关部门参考或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呈转性报告也同请求批转性请示一样,均属于呈请性文书。近年来,在高规格的公文作中,呈转性报告和呈转性请示已被“意见”所取代。这是应特别予以注意的。

(四)从两种文书的结构看,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等部分组成,正文均由开头(又叫做报告缘由或请示缘由)、主体(又叫做报告事项或请示事项)、结尾(又叫做报告结语或请示结语)三部分组成;从文书的陈述方式看,都用叙述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请示与报告的不同点

(一)行文性质、用途、目的不同。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报告与请示的文种作了明确规定。

报告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具有呈报性;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公文,具有请求性。

凡是报告,所涉及的事项均属于发文部门职权范围以内的事项,不超出所管辖的职能职权范围,是为直接的上级机关服务的,所以一般不越级报告,特殊情况下越级报告,必须同时或事后向直接上级报告;也不向平级和不相隶属机关报告。报告主要用于下情上达,为上级机关了解下情、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要明确:党委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机关,虽然同在一个层次上,如省一级或市一级或县一级,但它们的行文关系却不是平级机关,也不是不相隶属机关。必须特别强调指出:党是领导机关,人大是权力机关,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工、青、妇机关则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因此,这些机关之间不是平级机关而是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着“领导”、“监督”、“执行”的关系,具有领导与指导的关系,也就存在着报告、请示的工作制度。如公文版式中“信函式格式的报告——政府给党委的报告”、“函件格式的报告——政府给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就是为了印证这种特殊的行文关系。

政府机关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不相隶属机关,相互之间没有报告、请示的行文,如有工作上的联系,只能使用函和意见。因此,报告是在事项不超越所属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使用的上行文,主要目的是让直接上级机关及时了解下情,沟通和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着重于汇报工作,只供上级参考,一般不要求上级批复,属于呈阅性文件,称为“阅件”。

请示的适用范围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属于主管单位明确规定必须经过请示批准方可办理的事项;第二,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不甚了解,有待上级机关明确答复方可办理的事项;第三,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严重困难或出现的新情况,但又无章可循,难以处理,请求上级给予指示和帮助解决;第四,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特殊,难以完全落实上级的统一决定,需要对此做变通或特殊处理,请求上级批准;第五,本单位意见分歧,又无法统一,要求上级机关给予裁决;第六,本单位职权范围内难以决定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待于上级指示或批准。由此可以看出,请示是在事项超越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使用的上行文,而且请示只能向自己的直接上级提出而不能向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提出。因此,请示主要目的是请求上级批准,解决具体问题,是“问文”,属于呈批性公文,无论可否都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答复,称为“办件”。

(二)主体部分的内容含量不同。

请示主体部分的内容要比报告单纯得多。因为请示没有综合性的,《办法》中的行文规则明确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这也是实际的需要,因为“一文数事”,牵涉的单位多,涉及的政策规定也多,上级机关往往难以答复,几个单位同时答复更不可能。有时会因其中某一事项被卡住而耽误其他事项的批复,从而影响办事效率。因此,请示主体部分的内容单一,就一件事发文请示,篇幅较短。而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则丰富和宽泛得多。报告有专题的与综合的,综合性报告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主要情况、经验教训、存在问题、今后打算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专题性报告主体部分有的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报告,主要写取得的成绩、做法上的经验和今后的工作打算;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事实及产生原因、责任追究及处理意见和今后的改进措施。如果是汇报工作,则应首先写明工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写明主要做法和成绩,包括采取的办法、措施以及所产生的效果等,最后写明还存在什么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设想。如果是反映情况,则应首先对所要反映的情况或问题作一概述,然后集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如果是答复上级的询问和要求,应首先扼要叙述上级机关询问的事项或提出的交办的任务,然后写明处理的大致过程,包括所采取的办法或措施,以及在处理中遇到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陈述的事项等,最后交待处理结果,同时征询上级机关对处理结果的意见。因此,报告主体部分的容量可大可小,内容含量较多,篇幅也较长。

(三)主体部分的写作方法与使用语气不同。

虽然请示与报告文种结构类似,但主体部分的写作方法、使用语气却各不相同。

报告的主体,又叫做“报告事项”:要写出自己的实践情况、问题、经验。在写作上依据内容类项不同,按照一定的类别、一定的顺序,合理地、有序地表述出来;行文中,注意展示本机关的实践性、过程性,是陈述自己的做法,或获得的情况,或针对上级机关所问而答,分条列项,事项分明地撰写出来;使用的语气是报告性;而请示的主体,叫“请示事项”:是要陈述向上级机关提出请求的事项的理由,行文中要注意“述由”而不是“论理”,所陈述的不是自己的实践而是自己的请求,因此行文不体现实践性、过程性,而要展示请求的必要性、合理性,使用的语气是请求性的。

报告在于陈述自己的实践,或将需要反映的情况进行陈述,或针对上级所询进行答复,侧重于陈述情况,形式多样,表述灵活;请示在于陈述自己的请求(请求什么)、请求的理由(为了什么目的、基于什么原因)、请求的依据(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需要的依据、政策允许的依据),侧重于陈述理由,讲明原因,简明扼要。撰写请示,切忌议论说理。请示绝对不能写成议论文。请示需要的是陈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论证道理。怎样做到明白、准确陈述自己的理由而不议论理由呢?就是注意自己所要陈述的理由,都是本机关实际发生的人和事所需要的,而不是从书本上、报刊上找的理论。一般来说,所陈述的都是实际困难、实际需要,只要如实陈述出来,让上级机关能从中了解到实际情况,能体会到你的实际困难、实际需要便足够了,无需理论化。

(四)行文的时间不同

请示由于是“请求上级机关批示、批准”,因此必须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或“边斩边奏”,不允许未经上级批示或批准,就擅自做出处理或决定。否则,即属越权行为,处理或决定的事项就属无效。比如某机关单位因工作需要,打算购置一台复印机。必须事前行文,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得到批准后方可购买;未经批准,即便有钱也不行。报告则有所不同,它可以事中行文——重大工程建设或重要工作进行当中的例行报告;还可以事后行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机关工作,反映某方面重要情况等。总之,报告的写作时间比较灵活,不像请示那样必须事前行文。

(五)结尾用语不同

报告的结尾用语不具有期复性,不要求复文,结尾部分的用语常常使用以下一些词语,即多用于综合性报告的“特此报告”、“专此报告”等;呈报性报告则常用“特此报告,请审查”、“以上报告,请审阅”或“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正”等用语。请示的结尾用语则要用期复性、期准性的,要求复文,必须用期待复文的结语,常常使用“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妥否,请批示”等。

下载个人收集:各种规划的区别于联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人收集:各种规划的区别于联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利用规划与诚征用地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用地规划的区别和联系城市总体规划是较长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总的蓝图,其中包括规划所须的土地数量位置和用途.土地利用总规划一方面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土......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1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之处1.1 法律性质不同 反垄断法具有经济法性格,而反不正当竞......

    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资产:客户资产、知识型资产、营运资产和有形资产,对应的技术分别是CRM、PLM、SCM、ERP、BPM、MES等。而......

    入党志愿(区别于入党申请书)

    尊敬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

    协议于合同的区别

    协议于合同的区别 浏览次数:8718次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6-6-12 10:00 | 提问者:aimashi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合同法》上的合同。 《合同法》上的合同是指平等主......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管理是日常性的、非决策性的工作;领导主要是负责方向性的工作,起带领和引导作用。2.从事管理的管理者主要凭借正式职位发挥作用,而进行领导的领......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人们通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领导和管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从传......

    档案资料与图书的联系与区别

    档案资料与图书的联系与区别 图书、档案都是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记录,都可以被存储、传递和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三者都讲究科学性、技......